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02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1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西方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要求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开放的心态,广泛了解各国优秀文学遗产,初步掌握其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盛行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列入专业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因课时的原因,东方文学部分也列入专业选修课《东方文学》中讲授。

3、本大纲是作为参考性的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概要。

绪 论

1、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掌握学习外国文学方法。

2、教学重点: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

3、教学时数: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特征、课程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外国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欧洲的上古文学的概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戏剧的产生、发展和成就。

2、教学重点:神话、史诗、戏剧(特别是悲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荷马史诗:6学时;古希腊戏剧: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 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古罗马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第二节 荷马史诗

史诗的题材——特洛亚战争。作者及作品的形成——“荷马问题”。史诗内容——《伊利昂纪》:战争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泊。艺术成就:“荷马式的比喻”。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酒神祭祀。戏剧内容——命运悲剧。三大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古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以及但丁的跨时代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但丁: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历史的分期。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第二节 但丁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生平与创作。《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艺术手法:梦幻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教学目标:掌握人文主义文学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重大成就。深入理解《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品。

2、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四大悲剧”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及哈姆莱特的形象。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塞万提斯:4学时;莎士比亚: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特征。人文主义的发展:意大利文学——彼特拉克的《歌集》;薄迦丘的《十日谈》。法国文学——七星诗社和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维加的《羊泉村》。英国文学——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尔的《乌托邦》,斯宾塞的《仙后》。大学才子派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塞万提斯

“现代小说之父”。生平创作。《堂吉诃德》的创作意图。作品价值和内容。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莎士比亚

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生平创作。创作分期及创作基调。各类戏剧的题材、主题及代表作。

《哈姆莱特》的题材。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性格发展从快乐的王子到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和行动的王子。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和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民主倾向、现实主义精神和喜剧艺术的主要成就。

2、教学重点:古典主义文学特征;达尔杜弗的性格分析。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莫里哀: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弥尔顿的《失乐园》,通过宗教的故事来反映资产阶级思想内容。

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布瓦洛《诗的艺术》。

第二节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生平创作:《堂璜》、《悭吝人》、《司卡班的诡计》等。

《伪君子》:揭露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掌握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歌德的创作历程和成就。

2、教学重点:浮士德形象的两重性;《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3、教学难点:理解“浮士德精神”。

4、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歌德:4学时。

5、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文学的基本特点。感伤主义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有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理查生的《帕米拉》和菲尔丁的创作。法国哲理小说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卢梭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还有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德国市民悲剧有莱辛的《爱米丽亚·迦洛蒂》,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华伦斯坦》和《威廉·退尔》等。歌德的创作。

第二节 歌德

有“天才的诗人”之称。生平创作。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思想和作品的矛盾性及恩格斯对歌德的论述。

《浮士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作品题材。内容:一个序曲、二个赌赛,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了序幕;五个阶段、一生追求。浮士德:积极进取的真理探索者的形象,“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永不满足”是他的性格核心(浮士德精神)。作品艺术成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掌握拜伦、雨果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2、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拜伦:4学时;雨果: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以及主要成就。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英国有 “湖畔派”和拜伦、雪莱、济兹等,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德国有“耶拿派”和“海德尔堡派”和霍夫曼。法国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勒内》和斯塔尔夫人、雨果、大仲马、乔治·桑。俄国有茹科夫斯基的《斯维特兰娜》、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东欧有密茨凯维奇和裴多菲。美国有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爱仑坡、霍桑的《红字》和惠特曼的《草叶集》。

第二节 拜伦

生平创作。“拜伦式英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的思想核心。《唐璜》的创作成就。作品的浪漫特色。

第三节 雨果

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生平创作。《克伦威尔·序》的对照美学原则与《巴黎圣母院》的人物系列对比。《欧那尼》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诗歌与小说的成就。《悲惨世界》的思想价值。冉·阿让形象分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方面的原因。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概况。了解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特征及创作情况。

2、教学重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司汤达:4学时;巴尔扎克:4学时;狄更斯: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 述

现实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主要文学体裁。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法国有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莫泊桑等,还有巴黎公社文学。英国有小说家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哈代、萧伯纳、高尔斯毕绥及宪章派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突军异起。自然主义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及发展概况,左拉的创作。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发展状况;思想艺术特点。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二节 司汤达

现实主义奠基人。生平创作。重要作品有《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红与黑》的题解。主人公形象分析。作品的社会政治内容和心理描写特色。

第三节 巴尔扎克

生平创作。《人间喜剧》的总体构思。《人间喜剧》的题解和历史内容以及美学要点。《高老头》的作品地位。人物的分析及形象意义。现实主义风格。

第四节 狄更斯

生平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双城记》的情节线索。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悬念与象征手法。

第八章 十九世纪东北欧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东北欧文学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易卜生: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北欧各国文学都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北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挪威和丹麦。挪威的亨利克·易卜生、比昂松和约纳士·李的创作,丹麦的安徒生、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创作。

第二节 易卜生

“现代戏剧之父”。创作生平。《玩偶之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娜拉的出走意义;社会问题剧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第九章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的特点、哈克的形象特征。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马克·吐温: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美国文学主要是两种文学思潮占主导地位。浪漫主义文学持续较长,主要作家有欧文、库珀、爱伦·坡、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斯陀夫人和惠特曼等。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主要代表作家有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佛兰克·诺里斯、欧·亨利等。

第二节 马克·吐温

生平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品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哈克与吉姆的对比分析。儿童题材的创作特色。

第十章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及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的创作。

3、教学难点:如何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普希金:4学时;果戈理:4学时;托尔斯泰:4学时。

5、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40年代以前浪漫主义是主流,4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成熟起来,涌现了一大批作家。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奠基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性格;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抒情的艺术特色。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罗亭》40年代的多余人;《前夜》新人形象;《父与子》中子辈与父辈的冲突。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地位,《罪与罚》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和艺术分析。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短篇小说特点;《樱桃园》的象征性形象。

第二节 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奠基人。生平创作。文学主要成就。《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性格;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抒情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果戈理

生平创作。“自然派”。《钦差大臣》、《狂人日记》、《外套》等。《死魂灵》:题目含义。五个地主形象及乞乞科夫形象。作品的写实笔法。

第四节 列夫·托尔斯泰

创作分期。创作特征。《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题材;安娜的悲剧及其原因;列文的自传性精神探索;“心灵辩证法”的特点。《复活》:主人公性格发展;作品的进步性及局限性。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教学目标:理解欧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方面的原因。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概况。理解苏联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2、教学重点:二十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3、教学时数:概述:6学时。海明威: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二十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各国文学概况:英国20世纪传统作家有肖伯纳、高尔斯华绥、戈尔丁、毛姆、格林、康拉德、劳伦斯等。本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纪德、杜伽尔、罗曼·罗兰等。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雷马克、茨威格、黑塞等。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复杂性,主要作家有辛克莱、刘易斯、德莱赛、海明威、斯坦贝克、贝娄、塞林格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和文学的发展。“无冲突论”和“解冻文学”以及“回归文学”。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高尔基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海明威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2

多媒体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 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图象、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它具备同时处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同时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 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听”为主的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外国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依据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 笔者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了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使笔者增强了对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一.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之前, 往往大多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吸收, 常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漫长的外国文学发展衍变中, 名家名作浩如烟海, 流派思潮纷呈迭出, 为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往往只能进行知识性的灌输, 再加之教具的单一, 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 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利用多媒体学习环境和资源, 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手段, 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如在眼前;使“静”的变成“动”的, 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让那些呆板枯燥的文字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在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使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影像资料, 打破了文体之间的界限, 使不同体裁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如“文艺复兴运动”、“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圈地运动”等。利用投影仪、录像机、闭路电视系统, 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纲要及内容, 不需要抄写教学笔记, 可节省时间, 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清楚地讲解其结构、历史脉落, 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 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此操作我们即可发现课堂形式活泼多样, 学生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大增, 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在每学期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 我还会抽出两到三课时或利用学生晚自修的时间,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由外国名家名著改编成的电影,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等, 由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名著的意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多媒体缩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剪刀差

信息量大, 较强的交互性, 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 采用灵活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 一方面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选择重点学习内容,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分析能力得以升华,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众多的尝试, 现拿沙士比亚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作为范例说明如下。莎士比亚, 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大师。歌德的“道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言涵括了他戏剧创作的丰富与成就。按照教学安排本章节为两课时, 从作家生平、创作概况到代表作品一一涉及分析, 九十分钟的教学时间是无法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得心应手, 如愿以偿了。教学前, 通过闭路电视播放其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等影像资料, 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 罗列需要思考的问题, 提供学生研讨的方向目标:从《哈姆雷特》看莎土比亚戏剧创造的特色。而后让学生遨游于网络天地:复仇故事改变的异同、创作《哈姆雷特》的广阔复杂的时代背景、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贴切生动的人物语言等等, 丰富的网络给学生展示了莎士比亚众多的研究资料。在把握教学重点:“哈姆雷特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典型意义”上, 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 思考的范围与深度大大突破了教师所期望的高度与目标。以上的探究活动, 也使得课堂的讨论交流达到了传统教学中从没出现过的活跃程度。我们可以发现, 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 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限制, 用各种相关资料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学生思路开阔了, 思想活跃了, 对人物与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与客观。此探究活动, 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多媒体技术还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交互方便的网络使同学之间有了更为便利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开放性的教学, 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 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思想, 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将学会怎样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共享学习。课后可布置学生撰写名著赏析专业小论文, 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一些见解与问题, 以求大家共同探讨。

三.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而授课时数少, 这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走出的效率困境, 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多媒体教学容量大, 加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学习往往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活动中, 若能集中注意力, 则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就能够保证对当前作用于大脑的事物或信息产生最清楚的反映。多媒体教学根据要求适当变化“刺激场”, 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实际学情采用或变换媒体, 多种媒体有机配合, 不断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环境, 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 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 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笔者充分领悟了这其中的奥秘。

笔者在从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时, 曾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学习, 你认为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是否得到了培养和体现?”这一题, 97个被调查的学生中有82位回答“是”, 占总人数的84.5%;“与教师满堂灌, 学生只是听记的上课相比, 你认为哪种更有利于你的学习?”这一问, 回答是“现在的”学生人数为88人, 占总人数的90.7%。由此可见, 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形式较受学生欢迎。

四.调用多种手段, 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但是, 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利用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 并不意味着用了多媒体就可以代替一切。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 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 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 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 多媒体技术它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想象变为直观, 间接变为直接, 并在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拓展等方面, 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教学方法, 以其挥洒自如的板书、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简洁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时, 不能忽略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 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成功的一面仍要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也不应让位于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关系。一堂课中,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 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 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 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在使用多媒体时, 考虑更多的应是运用的实效性, 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否则, 很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删简就繁、画蛇添足, 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多媒体教学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 我们不能被现有的软件资料、已有的程序设计和有限的教材内容捆住手脚。

因此, 广大教学工作者应注意结合每门学科自身的特点, 从学科的教学实际出发, 积极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注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

摘要: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运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课程教学, 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发挥多媒体的长处, 只有将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其教与学的和谐。

关键词:多媒体,外国文学,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程智.教师专业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敏, 唐蕾.外国文学史课程多媒体教学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外国文学 双语教学 意义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20-02

双语教学,主要是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一般指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属于人文类学科的外国文学课程是否适合双语教学?如果适合,那么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在开展双语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并使之进一步提高,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一、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外国文学课程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欧美文学和东方文学。由于课时安排的局限,该课程主要教授欧美文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该课程涉及本民族以外的作家作品,其语言的异质性必然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学习效果。目前,该课程基本上是选用我国学者编译的中文版本教材,尤其是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较为普及。众所周知,学习文学重在对作品的品读与感受。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不同,由于语言的相异性,翻译的作品不可能满足需求。外国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接受者使用原语进行阅读体会,并且这种阅读体会是译语外国文学阅读体会所不能代替的。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过滤现象。文化过滤,简单地说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文学翻译,表现在语言转换,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与语境,必然存在文化过滤现象。译者实际上也是接受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认识、把握翻译对象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在接受中也会不自觉地带有自身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如朱生豪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话: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译为:他要借着你做接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显然,将原句翻译为“接引相思的桥梁”是由于中西文化对性的不同观念而对源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虽然作为译文非常文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从体味外国原汁原味的文化来看,直接阅读原文进行鉴赏会更直接地认识西方对两性关系的观念,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可以说,读者接受的翻译作品已经是经过文化过滤的译文,阅读这种译文不可能品味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学与文化。

当然,外国文学也涉及许多不同的语言,但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则主要选择自己的母语中文和英语进行双语教育。其原因首先涉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外语基本上只接触英语,而且这门课开在大学三年级,他们一般都有四级以上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一定的英语原文;其次,欧美文学中英语写作的作品相对较多;再次,英语是很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以中英为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品味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同时运用中英文进行学习、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完全符合学科的要求并有助于课程教学的改革。总之,从外国文学课程的性质来看,系统地研究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是完全有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活动在理论上是具有十分积极作用的。在实践上,它与纯粹的英语教学或单纯的专业课教学不同,它主要是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和汉语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语实际上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外国文学本身才是教学内容,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学,了解西方人的思想和文化等。在实践过程中,按照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通过改革教学方式与内容等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凸显双语教学,选取相关英语原版教材。众所周知,外国文学教材,不仅外国文学史,而且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也都是中文版教材,当然,外国文学史由于只是涉及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论,选用中文版教材对教学效果影响不大,但是作品选读欣赏涉及翻译问题,则使读者不能看到异质文学与文化的真相,因此英语写作的作品选应选用英文版。

其次,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主要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是因为在教学沟通中,学生毕竟不是外语专业的,口语和听力水平相对有限,如果一味大量地运用英语教学,反而会使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而适得其反。母语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而且在笼统地讲解一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时也不会造成意义的误解,因此母语的讲解效果是最好的,中文仍是最好的课堂语言。英语主要是运用在对原文选段的阅读上,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原文,欣赏作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比如,在讲授华兹华斯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代表作的原文,如《We are Seven》、《To the Cuckoo》、《The Reaper》,从中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尤其是清新自然、诗句口语化的风格。另外,授课时也可以将原文和译文进行比照,认识译文的创造性之处,辨析、欣赏不同语言文学的独特韵味。

再次,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外国文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黑板、粉笔+辅助教具”,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将信息资源以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图形、视频等汇集起来,制作成生动的教学课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如讲解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播放“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哈姆莱特此时的矛盾心态,理解他内心的苦闷、迷惘和恐惧等;讲解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自我之歌》时,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原版诗歌朗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表达的一个强健有力、甚至有些粗俗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介入为双语教学和外国文学课程找到了有机的契合点。

最后,在作业和期考中,可以设计一些体现双语教学的题目。如在论述题上,摘录戏剧、小说的一段原文,或一首诗歌,让学生从原文中获得信息,撰写相关的评论。另外,为了规范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调查。如开展学生座谈会,师生面对面交谈,让学生自由反馈自己对双语教学的体会与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好相关问题,具体包括双语教学与单语教学的比较、教学方法与手段、原文教材的使用效果、对双语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在期中或期末时对学生进行调查。

总之,外国文学课程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其语言的异质性以及国际化时代需要培养国际性的人才,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是合理的、必要的。在实践中,应把握度,仍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选取英语教材,适当运用多媒体,合理设计相关期考题目。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历程,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适应国际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姜岳斌.浅谈高校《外国文学》课程双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贺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hzxyjg201333);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228)

【作者简介】胡严艳(1981- ),女,湖北黄石人,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4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代码:141112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

分:9 学时: 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

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

《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上古到本世纪初,近三千年来,我国文学留下了数量巨大的光辉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轮廓,系统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和提高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这门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以丰富的历史知识、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文学语言教育、感染学生方面,都将担负重要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2.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古汉语和本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够借助注释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

3.使学生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4.使学生能够熟读或记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总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并具备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共20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建安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曹氏父子

知识要点:曹操的生平及创作,曹丕的生平及创作,曹植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建安诸子

知识要点:建安七子及其创作,女诗人蔡琰 教学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三曹的评价问题,曹植的政治遭遇与诗赋的创作关系,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三曹及七子的创作,重点掌握曹操和曹植的创作内容与艺术特点。

第二章 正始和西晋文学(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始文学

知识要点:正始文学的特点,“竹林七贤”,阮籍的生平及创作,嵇康的生平及创作 第二节 西晋文学

知识要点:太康文学,左思的生平及创作,其他诗人

教学重点: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正始和太康文学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阮籍和左思的创作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陶渊明(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知识要点:晋末的政治、学术概况,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 陶渊明的创作

知识要点: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日常生活的诗化,朴素中见绮丽,平淡中见警策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创作的内容与特色,重点掌握陶渊明诗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 南北朝诗文及民歌(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知识要点:山水诗的兴起,谢灵运的山水诗作 第二节 鲍照

知识要点:鲍照的生平,鲍照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三节 谢脁与永明体

知识要点:谢脁的生平及创作,“永明体” 第四节 庾信

知识要点:庾信的生平与创作,其诗赋的艺术成就 第五节 南北朝民歌

知识要点:南朝民歌与《西洲曲》,北朝民歌与《木兰诗》

教学重点: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庾信文章老更成,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诗的兴起与谢灵运的诗歌成就,了解鲍照乐府诗的艺术成就,了解“永明体”及庾信的创作成就;重点掌握山水诗和“永明体”在诗史上的地位,以及南北朝民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知识要点:干宝的《搜神记》,其他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知识要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等 教学重点:《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的特色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小说的概念及其兴盛的原因,了解小说的种类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搜神记》和《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知识要点: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诗品》

知识要点:刘勰与《文心雕龙》,钟嵘与《诗品》 教学重点:《诗品》 教学难点:《文心雕龙》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典论·论文》、《文赋》、的主要成就。重点掌握《文心雕龙》、《诗品》的诗学思想。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共12学时)

概况(共1学时)

1.社会概况 2.文学概况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上官体和沈宋

知识要点:上官体的特点,沈佺期、宋之问的创作,王绩的生平和创作,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第二节 吴中四士 知识要点:吴中四士,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第三节 陈子昂

知识要点: 陈子昂的生平,其创作主张及实践 教学重点:“四杰”、陈子昂的创作

教学难点: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张若虚所创作的诗歌意境美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隋及初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了解“上官体”的特点,掌握“四杰”的创作成就,以及陈子昂的诗歌革新;重点掌握“四杰”、陈子昂的创作,熟练掌握他们的主要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第二节 孟浩然

知识要点:孟浩然的生平思想,孟浩然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节 王维

知识要点:王维的生平思想,王维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王、孟歌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孟浩然山水诗自然平淡的特点,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王维、孟浩然诗歌的基本特色;重点掌握王、孟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三章 边塞诗派(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边塞诗派繁荣的原因 知识要点:社会原因,创作特点 第二节 高适

知识要点:高适的生平,高适的创作及成就 第三节 岑参

知识要点:岑参的生平,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重点:高适的创作及成就,岑参的创作及成就

教学难点:慷慨奇伟之美,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了解高适、岑参的创作风格;重点掌握高、岑诗歌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他们重要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四章 李白(共4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知识要点: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知识要点:浪漫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权贵,追求自由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知识要点:全新的形式与风格,强烈的主观色彩,极度的夸张 第四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知识要点:浪漫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扫清六朝诗风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

教学难点: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思想,其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重点掌握其诗歌创作的浪漫特色,熟练掌握重点作品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四、课内实验、实践环节及要求

五、考核办法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形式:全校统考闭卷

3.成绩核定:课程成绩=平时(20%)+期中(10%)+期末(70%)

大纲制订人:杨冬梅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5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58学时 学 分:4学分

三、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四、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五、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第一节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

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 “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 《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

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第四节 郭沫若与《女神》(2学时)(1)郭沫若生平、思想概述

简介生活经历;受泛神论影响;文学成就。(2)《女神》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大胆叛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抒情形象;破旧创新,追求光明;崇敬劳动人民,讴歌十月革命;赞美自然、科学文明。

(3)《女神》的重要意义和局限(4)《凤凰涅槃》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革命浪漫主义之花;泛神论色彩;新颖的自由体诗。本节教学重点:《女神》的思想内容;《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郁达夫与《沉沦》(2课时)(1)作家及创作概况

(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3)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4)《沉沦》解读: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文本梗概、主人公形象分析、如何认识《沉沦》的意义与价值

本节教学重点:《沉沦》中主人公形象分析;《沉沦》的意义与价值。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学时)(1)关于新月诗派(2)闻一多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死水》解析

讲析诗歌内容:以一沟死水象征旧中国社会,表现诗人不满现实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复杂思想感情。

“三美”论的全面体现。(3)徐志摩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再别康桥》解析

讲析诗歌:即景抒情,诗人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情眷恋、赞美,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绪。

艺术特色:一首新格律诗,均齐而又有规律地变化的诗行;善于描绘动态美;想象丰富,比喻恰切,意境优美;富有音乐美。

本节教学重点:“三美”论;《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第七节 茅盾与《子夜》(2学时)(1)生平和创作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子夜》的思想内容

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以吴荪甫与工人、农民、中小资本家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景式地再现了社会全貌。

吴荪甫的悲剧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表明当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子夜》中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其二重性的复杂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

(5)《子夜》的艺术特色

“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体现茅盾创作的理性色彩;多线索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人物的塑造;景物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社会剖析小说”。第八节 巴金建国前的创作(2学时)(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3)《激流三部曲》 觉新、觉慧的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本节教学重点:觉新、觉慧形象分析。第九节 老舍与《骆驼祥子》(2学时)(1)老舍生平和创作概述(2)《骆驼祥子》解读

主题: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罪恶,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祥子形象分析:祥子是旧中国人力车夫的典型,他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虎妞形象分析:虎妞是一个矛盾性的悲剧人物。

艺术特色:结构单纯严谨;丰富生动的心理描写;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言朴实、生动、俗而能雅。

本节教学重点:《骆驼祥子》的主题分析;虎妞形象分析。第十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2学时)(1)生平、创作及历史地位(2)《雷雨》解读

文学史地位、主题、内涵、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3)《日出》解读

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各色人物形象、《日出》的不足等。本节教学重点:《雷雨》的文学史地位;蘩漪形象认识。第十一讲 沈从文与《边城》(2学时)(1)沈从文生平和创作概述(2)《边城》思想内容

小说以川湘边境为背景,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的社会人生风貌和自然风光。这不是20世纪初湘西生活的如实再现,也非作家心造的幻影。作家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想让民族美德在现实中发扬。

(3)艺术特色

写实与梦幻、象征结合,创造诗的意境;以抒情笔调描绘山光水色、风俗人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语言简练、明净、古朴而活泼。

(4)翠翠形象讨论

本节教学重点:《边城》的艺术特色;翠翠形象分析。第十二节 赵树理、孙犁(2学时)赵树理: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变革中农民形象的塑造(3)评书体小说形式(4)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 孙犁:

(1)孙犁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

(2)孙犁作品的特点: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节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孙犁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第十三节 张爱玲(2学时)(1)张爱玲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2)关于“张爱玲热”的现象(3)张爱玲作品与影视剧(4)《传奇》评析(5)《金锁记》解读 文本梗概。

曹七巧形象:曹七巧是黄金枷锁囚禁的奴隶,也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传人,一个被金钱腐蚀后丧失人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妇女。

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两性心理描写;融合中西小说技法,兼具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之长;蕴涵丰厚的新奇意象。

(6)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原因;曹七巧形象认识;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及其原因。

第十四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况(3学时)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3)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第十五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2学时)(1)茹志鹃简介

(2)文本人物分析:“我”、小通讯员、新媳妇(3)情节结构分析:护送、借被、献身、献被

(4)主题意蕴:军民鱼水情;人情美、人性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5)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留馒头、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小通讯员肩头撕破的布片等);侧面描写(回避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环境描写(意境美:竹林、诗情画意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百合花》的主题意蕴;《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第十六节 张洁——“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2学时)(1)张洁简介 “用生命去创作的人” “视文字为生命的人”

(2)作品简介:《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3)“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

本节教学重点:理解张洁作品从“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第十七节 路遥的诗意(3学时)(1)路遥其人及创作概述

“用生命写作的人”

“从土里出生的人”

(2)《平凡的世界》:文本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爱情、女性形象分析

(3)《人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加林形象分析、《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高加林与孙少平比较分析、《人生》的主题意蕴

(4)路遥小说的特征:对人生的执着,对他所热爱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路遥小说的基本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路遥小说的特征。第十八节 汪曾祺及其创作(2学时)(1)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2)汪曾祺美好的童年记忆及其文学创作

(3)《受戒》解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意蕴、故事情节、环境 本节教学重点: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受戒》的主题意蕴。第十九节 余华及其《许三观卖血记》(2学时)(1)先锋小说的发展概况(2)余华的人生经历(3)余华创作简介以创作内容(4)《许三观卖血记》解读:

文本梗概;情节线索(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经历);许三观形象探讨(中国传统男人的代表);主题意蕴(人性的寓言、父爱的伟大、含泪的微笑);艺术特色(个性化的语言、重复叙事、非理性与荒诞幽默的喜剧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许三观形象探讨;《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意蕴。第二十节 莫言与《红高粱》(2学时)(1)回忆概述以往战争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

(2)莫言其人:生不逢时、饥饿的童年和少年、求学的艰辛、大学梦的破灭、作家梦想、参军之路、进入军艺圆大学之梦。

(3)《红高粱家族》的创作动机(4)《红高粱》故事梗概

(5)《红高粱》在与以往战争题材小说的不同(6)人物形象分析:“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7)《红高粱》的创新之处

本节教学重点:“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红高粱》的创新之处。第二十一节 寻根小说与《白鹿原》(2学时)(1)寻根小说发展概况

(2)陈忠实简介:艰苦的童年、错失上大学的遗憾(3)《白鹿原》问世的背景(4)《白鹿原》文本梗概

(5)《白鹿原》的文化因素:宗法观念、生殖繁衍、权势、谶兆预言(6)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白嘉轩(新样式的地主形象、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执行者和牺牲者);田小娥(宗法制度的牺牲者和反叛者形象);白灵(白鹿精魂的形象)。

(7)《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以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强调野史,主题多元;神话意识;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8)《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本节教学重点:《白鹿原》的文化因素;白嘉轩形象分析;《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第二十二节 王安忆与《长恨歌》(2学时)(1)概述女性文学的发展(2)王安忆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3)关于“三恋”的解读(4)《长恨歌》的故事梗概

(5)《长恨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着重分析上海女性形象(6)《长恨歌》的主题——怀旧情调(7)《长恨歌》的文化内涵

(8)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本节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文化内涵;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第二十三节 池莉、方方与新写实小说(2学时)(1)关于新写实小说(2)池莉生平简介

(3)池莉的创作特点:“汉味”都市书写——武汉;不凡的俗人、常人、原生态生活书写。

(4)方方简介及主要创作

(5)解读《风景》:文本梗概;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创作的特点等。本节教学重点:池莉的创作特点;《风景》中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第二十四节 史铁生《我与地坛》(2学时)(1)关于“文化散文”(2)史铁生生平和创作概述(3)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史铁生心路历程的展现,体会更深层次的母爱。本节教学重点:对“文化散文”的认识;《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第二十五节 余秋雨《文化苦旅》(2学时)(1)生平及思想

(2)散文创作的特点:记游体、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3)《文化苦旅》散文集的整体认识与解读 本节教学重点: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

第二十六节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致橡树》(2学时)(1)关于“朦胧诗”(2)舒婷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生平简介、诗歌理论、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3)《致橡树》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 本节教学重点: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致橡树》中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第二十七节 觉醒的宣言《回答》(2学时)(1)北岛及其诗歌的风格

(2)解读《回答》:内容分析、写作特点。(3)延伸阅读:北岛诗歌《宣告》、《迷途》等。

本节教学重点:《回答》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思想内涵。第二十八节 当代戏剧的发展(2学时)

(1)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50年代受到重视、“革命样板戏”、新时期话剧。(2)高行健与话剧创作:创作发展概况、创作手法等。(3)解读《绝对信号》、《野人》、《车站》等话剧作品。本节教学重点: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高行健话剧创作特点。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教程》,袁桂娥、秦方奇、张鸿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主要学习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袁桂娥、秦方奇、刘进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6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41012

学分:4分

总 学 时: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4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执 笔 人:

审 订 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至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和明清至近代文学四编。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到近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色、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以及上述种种文学现象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传承并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必不可少的方面。文学史是人类的心灵史,是文化传统中最生动可感的部分。学习文学史,最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是实现这一目标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2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表现

第一节时代特点

第二节环境和心态

第三节文学的自觉

第四节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章建安文学(4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建安三曹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第二章正始文学(3学时)本章重点和难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第二节阮籍

第三节嵇康

第三章西晋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嘉文学的特征;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西晋文学概貌

第二节西晋初中期文学

第三节西晋末期文学

第四章晋宋文学(6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玄言诗的影响;陶渊明诗歌的文学史地位;山水文学的兴盛原因;鲍照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东晋文学与玄言诗

第二节陶渊明与田园文学

第三节谢灵运与山水文学

第四节鲍照与颜延之

第五章齐梁陈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永明体”的概念;宫体诗的影响

第一节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第二节梁陈文学和宫体诗

第三节骈文与骈赋

第六章北朝文学(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庾信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北朝文学概说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

第三节北朝三部名著

第七章南北朝乐府民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吴歌和西曲的特征;《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小说”的来源;《世说新语》的成就

第一节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志怪小说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诗的发展历程;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唐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第二节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陈子昂的文学主张;《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唐代宫廷诗人

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

第四节陈子昂

第五节张若虚和刘希夷

第二章盛唐诗坛(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高适边塞诗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第一节盛唐前期诗人

第二节盛唐山水田园诗

第三节盛唐边塞诗

第三章李白(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李白的生平;李白乐府诗和歌行体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杜甫(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甫律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中唐诗歌(4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韩孟诗派

第四节刘禹锡与柳宗元

第六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新乐府运动;《长恨歌》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与元白诗派

第二节白居易

第七章古文运动(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古文运动;韩愈古文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的古文

第八章晚唐诗歌(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李商隐的无题诗

第一节杜牧

第二节李商隐

第三节晚唐其他诗人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唐传奇的分期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唐传奇

第二节俗讲和变文

第十章唐五代词(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词的起源;花间词派;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

第三节李煜与南唐词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术积淀,培养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四、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本科专业。教学总时数为52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和动手编程能力。

五、教学参考书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 褚斌杰.袁行霈.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 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9]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0]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1]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 乔象锤.陈铁民.唐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3]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4] 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5]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6]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六、学习网站

[1] 中国古代文学,长江大学精品课程,网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西北大学文学院,网址:

[3] 中国古代文学,扬州大学文学院,网址:http://jpkc.yzu.edu.cn/course/gudaiwenxue/0403jakj.htm

[4] 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网址:http://course.bnu.edu.cn/course/classicalliterature/03/all.htm

英美文学课程与教学技能培养 篇7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由于获得教学经验的增长和系统的检测和反思教学成果之后教师所取得的有关所学专业上的发展。专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即教师教学技能,由此可见,对于英语师范生而言,要想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就必须把教与学结合起来,换言之,教师教学技能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就其专业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有机结合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以期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教学技能同步提高摸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1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要点,并能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由此可见,对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而言,英美文学课程应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长期以来“实用主义”的冲击却使英美文学教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1.1 英美文学课程的内涵与难点

文学是时代与生活的直观审美表现。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对英语语言创造性使用的产物,是英语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的淋漓尽致的展示。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蕴含着英语语言的精华,读者能在阅读中直接感受到英语那乐律色彩强烈的语调、别具匠心的句式、绚丽多彩的语汇语言运用方法及风格多变的文体。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尤其对英美文学优秀作品的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英美文学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名家名作及思潮流派等,并能对在一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独立地赏析。如王守仁教授所言,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力,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要达到此目的,课程教学应涉及到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文化等关系,还需适当地引进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由此可见,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极有限的课时中适当适度地向学生传达极广博的内容。而且,更为困难的是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消化文本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1.2 沿袭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按大纲要求,文学课程从二年级开始开设,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先后教授,长达两个学年,周学时为4或2节。国内高校基本的教学模式可略分成两种:一种是由一名教师彻头彻尾地负担起课程;另一种则由多名教师分别负责,根据教师所长,以断代史或特定作家为主进行分解讲解。一般而言,后者仅见于师资力量较雄厚的高校。可是,两者的共同点均为,教师在学时和班容量的限制下通常无法引领学生领略文学的真止内涵和精彩。

此外,目前在国内通用的高校英美文学教材几乎都是采用文学史和选读结合的编写方式,相应地,在文学课程上,教师也大多采取先讲述文学史知识再分析作品选段的授课方式。可是长期以来,由于英美文学的课堂教学课时少且侧重于文学知识传授等种种原因,在文本解读中,教师通常只能把精力与时间用于解释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学生在此类讲解中被动地接受老师对文学作品的见解,文学作品选读往往会不自觉的沦为文学史的补充。这种节选式阅读破坏了对作品的完整性理解;大部分学生虽然接受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教学,却很少接触一部完整作品,更不用提对文学原著的欣赏和分析。

毫无疑问,此类模式的授课方式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更谈不上在学习中对其进行其他技能的培养。

2 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教学技能培养融合的可行性

2.1 理论支持

国外的所谓“3P”教学法,指的是通过三个环节,使从知识的输入转化为技能的输出(见下图)。因此,3P教学法非常适合以技能形成为目标的课程。

而国内学者包天仁教授在吸收借鉴“3P”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合了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创立了“4P”教学法,即“四位一体教学法”(The English“Four-in-one”Teaching Approach)。4个P分别代表了教学模式中的四个主要过程:准备(preparat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和产出(production)。

虽然英美文学课程不是一门以技能形成为目标的课程。但是,“4P”教学法同样适用于英美文学课堂的教学,特别是针对师范生的文学教学。该类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2.2“4P”教学模式如何应用于文学教学

2.2.1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指的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而言,对所讲授内容相关资料的收集要广泛充分,包括文学史背景,文学文本和文本解读理论知识;对教案的撰写需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需“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疑难点。同等重要的是,教师要以所授内容为中心,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软作业”(soft homework)。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明确学习动机。课前有目的性地查阅图书或网络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是学生独立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这种对相关资料收集、挑选并消化吸收的能力对于在读师范生而言,是对未来致力于教师岗位的在校“岗前培训”。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表明,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必不可少。

2.2.2 呈现阶段

由于文学课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剥夺了学生自我呈现的机会。而“4P”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呈现阶段,呈现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学生的“软作业”完成与否或完成的程度在呈现阶段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了解到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并据此适当地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内容的传导程度。学生则能在呈现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能力,在获取学习乐趣的同时增强自信和自我表现能力。对于今后要站在讲台上表现自我的师范生而言,能否具备这种能力是其职业生涯能否顺畅的关键之一。

2.2.3 操练阶段

操练阶段是知识加深和巩固的重要阶段。二语习得研究成果表明,从语意的理解上升到语言知识的应用和巩固即语言的应用能力。语言输出包括操练性输出和交流性输出。操练环节主要以操练性输出为主,而所学知识的难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则决定操练时间的长短。

2.2.4 产出阶段

产出阶段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文学课的产出可大致分为两点:其一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如诗歌、故事和自编自演的戏剧等。其二以英美文学为方向的毕业论文。

3 文学课程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

毋庸置疑,知识内容本身和教授方法是课程教学的两大主要构成。对于知识面繁杂的文学课程而言,为避免课堂流于沉闷乏味,知识的传授方式更为值得注意。从前文的理论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课程教学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具有实践的可行性。笔者据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尝试性结合。

我们对英语专业师范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探索从始于2008年秋。实验对象为研究者所在单位的2006级和2007级英语专业全体同学。

具体做法即以研讨课和赏析表演课形式进行英美国文学课程的教学。

3.1 研讨课

研讨课是准备阶段和呈现阶段的最直接成果。课堂以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法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是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一个绝佳平台。研讨课的重点是具体的文本,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研究所长筛选作品,设置开放性思考题并提前告知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以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5或6人的小组,由学生自选组长。每次课前,各组组长需与授课教师沟通、讨论,然后组织本组同学查询、搜集、阅读原著及相关评论并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归纳。课上各小组把各自的研读成果与全班同学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随时介入进行点评或把点评权利同时下放给其他小组。由此,作品分析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度都得到提升。此外,由于学生的能力、喜好各异,他们所获取的资料定然会各不相同,资料信息的多元化有助于在课堂良好的学习讨论气氛的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知识教授的最佳温床。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逐步独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主动建构,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学习如何备课,能把在教学法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实践。

3.2 赏析表演课

赏析表演课是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同时也是4P教学法中操练阶段的验证。学生的情感与个人智慧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允分展示。

可由各组同学按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优秀作品,并在老师指导下以文本细读方式解读文本,或利用据名著改编的电影对文本进行赏析与解读。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使学生能在对作品有一定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把它们演绎出来。由此,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主题等的理解,也能使他们在作品中领悟人生。

在演练过程中,最直观的一个成效就是学生口语能力、胆识、与受众的互动技巧均在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对于师范生而言,以上三点是成就其将来事业的基础。

4 结束语

本研究实践结果表明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把讲台适度地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提前扮演教师角色能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提升其教学技能。

摘要:专业能力和师范技能是高校英语师范生培养的两大构成。把教师技能培养导入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能提升英语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技能。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6).

[2]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2002(5)

[5]肖德钧,杨善江.高职英语阅读“四位一体”语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6]张智中.强化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7]Bassnet,Grundy.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M].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8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一.“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根据国内大学课堂的现状、基于心理学规律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其创新点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最大限度地结合了讲授式课堂与研讨式课堂的优点,让学生有一周时间自由安排学习,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就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也称为PAD课堂。自“对分课堂”开始推广以来,迅速引发很多实践,不少教师认为“对分课堂”有可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深刻变革。

二.“对分课堂”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的实践

1.教学组织。为让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有充分了解,在第一节课,我就向学生解释“对分课堂”的含义。教学设计的要点如下:

笔者率先在语文教育1班尝试此教学法(该实验班有55人),本课程共有16周的课堂授课课时,每周有三个课时135分钟的课堂时间。第一周由教师讲授课本第一章内容,要求学生课下继续自学第一章,写出读书笔记,第二周上课前作为作业提交。第二周的前65分钟是师生讨论时间。先由学生4人一组展开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难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并点评优秀读书笔记。后70分钟由教师讲解第二章内容,课下继续自学,写出读书笔记,以此类推。16周授课的模式相似,都是前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相关内容,后一半时间由教师讲授下一章节内容。学生的成绩由平时作业(读书笔记)、学期报告和期末考试构成。一学期共写10次作业,每次满分计5分,期末闭卷考试50分。以此激励学生写出好的读书笔记。

2.学生课堂表现。实施对分模式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1.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上课后,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带着作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以前比较内向的同学也开始提问、参与问答,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同学甚至已经预习了后面的内容,针对一些问题已经从百度上搜索到了答案,同学们思路开阔,交流能集思广益,通过交流还会互补自己没有涉猎到的知识。有学生说:“讨论时思维活跃,避免了三节课都不动脑子的听课,不容易睡着,更不会玩手机”。充分体现了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的特点;2.作业认真,深层次、延伸性问题逐渐增多。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阅读文学作品,完成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是对还是错?她出走了之后又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娜拉,你会做何选择呢?甚至有的同学写了一篇《玩偶之家序》,来续写娜拉出走后的故事。通过连续几次作业情况的比较,发现学生的问题变得更有新意、思考更有深度。

3.学生反馈。上课5周后,笔者收集了部分同学对“对分课堂”的感受,反响较好,主要表现在:1.讨论环节有助于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们认为: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引起大家的深入思考。“对立课堂”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而这正是高师学生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形式很有启发性,可以推广到文学的其他专业课”,可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激发出来了。2.课后作业完成较好。有学生认为作业可以督促课下学习,可以复习PPT课件,可以仔细阅读教材,并从中发现问题、查阅文献,得到启发后再进行讨论,整个学习过程收获很大。虽然课后作业要花费很长时间,不过很值得。有学生甚至认为:这是第一次认真阅读一本书,而且逐渐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结语

“对分课堂”理念是一套既有系统理论支撑、又有具体可依的操作方法的完备教学模式,笔者的教学实践只是探索性的,缺乏理论及系统的操作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相信随着越来越多教师的实践与交流,在实施“对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使其真正成为改变目前课堂教学困境的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高校论坛,2016(10).

[2]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

上一篇:物流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加拿大探亲访友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