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

2024-04-21

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精选7篇)

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 篇1

──思安镇党委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经验总结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一个有效载体,是用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镇党委自收到《关于印发〈自治区远程办200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桂远教办【2009】4号)以来,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把建立健全远程教育工作当成镇党建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来抓。现将我镇党委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远程教育基本情况

思安镇位于思忻县南部,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共140个自然屯2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万人。目前,全镇所有的行政村、社区已全部建立了远程教育终点站共计12个,建站率为100%,实现了全覆盖。

二、远程教育具体做法

一是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各村(社区)党支部按照镇党委的统一部署,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加大投入力度,坚持标准,严把质量关,圆满完成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建成远程教育终点站12个,每个站点都配备有一台电视机、一个档案柜、20张以上的坐椅和一名远程教育专职工作人员。站点建成后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上墙,使远程教育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用制度去约束、引导工作。每一站点都有《光盘借阅登记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几项制度。同时,建立了各种培训登记表册,规范表册,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

二是镇党委政府重视,保障工作经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投入很大的工作,要用经费来支持培训,拿学用成果来争取经费。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远程教育工作,把教学资源建设和站点运行系统维护等保障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有效解决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维护和更新问题。

三是整合部门力量,丰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本镇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技术和资金等,并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党员电化教育网点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结合起来,建设起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平台、终端站点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达到共同建设,多方共享。把供销、科技、农业、电信、信合等部门的培训经费整合纳入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经费,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资源。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联系,通过无线或有线等方式扩大站点的上网率。整合原村党员活动室门面、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农村专业协会组织等资源,组建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本着“网络收集资源,整合全镇资源,根据当地实际开发特色课件”的原则,积极进行资源库的建设。同时整合农技站、农机站、农机站、林业站、镇党校、计生站等相关部门课件,为镇、村(社区)站点培训提供课件服务,整合站点建设资源。根据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不断扩大骨干队伍数量,改善骨干队伍结构,提高骨干队伍整体素质。重视和解决骨干队伍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

四是立足农村实际,精心运用远程教育。在实际开展工作中,扎实抓好远程教育学用转化示范带动、服务帮扶和市

场引导工作,及时将远程教育学习内容转化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果。找准远程教育与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农民文化娱乐等问题的切入点及结合点,适时组织干部、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教学网站和进村入户等形式,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指导,帮助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作用,通过提供实践基地,提供优质种源,提供技术保障,提供市场服务等方式,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供服务,不断增强远教工作的实践效果。

三、远程教育主要成效

我镇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来,按照上级文件的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各远教点教学资源都能够及时得到更新,满足了当地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农业技术等知识需求。二是各远教点技术人员已经具备了微机操作基本知识、能自主下载文件,并进行有序地管理。三是开展远教的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农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扩大了远程教育的实用效果。四是拓宽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借助远程教育平台,为群众传送实用技术信息,帮助群众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方面的精英。充分发挥站点建设的优势,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抢抓技术信息资源,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甘蔗生产每年有突破,2011年全镇完成甘蔗种植1110亩,其中更新种植530亩,扩种580亩,金银花种植670亩。建立了集饲料生产、品种猪改良、成品猪饲养于一体的思安猪场(年出栏500多头),建立木材加工厂6家,砖厂3家,宝石加工厂100多家、网箱养鱼示范户3户,养牛(羊)示范户2户,养兔示范户2户。

四、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 篇2

1 小乡镇环境规划遵循的原则

1.1 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乡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针对小乡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乡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1.3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预防为主、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4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以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 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1.5 坚持将城乡传统风貌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结合, 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1.6 坚持小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和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 充分发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2 规划目标及时段

2.1 规划时段。

石泉镇环境保护建设起始年为2010年, 规划完成年2014年, 近期2010年, 中期规划时段为2011-2013年, 远期规划时段2014年。

2.2 规划的总体目标。

用5年的时间使被全镇破坏的生态全部得到修复, 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良好循环, 产业结构合理, 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 社会服务和文化、卫生、教育体系及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新局面。

2.3 分期规划目标。

2009年-2010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种植业为基础,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2011年-2013年全镇的生态退化和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全面得到恢复和整治, 生活环境总体呈现出良性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合理, 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农村多元化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14年全镇生态环境建设达到持久良性发展, 以森林和湿地为重点的自然资源明显的恢复和增加, 以生态产业为基础, 镇村企业为龙头, 小城镇建设为中心, 城乡经济一体化为特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文明得到实现,

3 分类规划目标

3.1 经济发展目标

全镇经济生产总值在2009年30278万元的基础上,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46580万元;人均年收入, 2009年全镇农村人口均收入5709元, 到2014年增加到6526元。

3.2 环境建设目标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目标;镇村生态建设目标。

4 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社会文明和法制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5 分区规划目标

5.1 小流域生态经济区 (a.改善农田生态环境。b.农村经济多元化) 原则及目标

原则: (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根据石泉镇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2) 坚持强化区域发展, 区域规划, 区域布局, 镇与周边农村之间是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原则, 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高度来设计规划, 才能形成区域合理有序地镇村整体结构。 (3) 坚持突破石泉镇地域的特色并发挥资源、环境优势的原则, 重点发挥生态农业, 绿色产业和技术, 优先抓好核心产业和重点工程。 (4) 坚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以有力于生产、方便生活, 节省土地, 合理布局的原则, 加强镇村基础假设, 提高镇村功能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目标:充分利用全镇资源优势, 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 以绿色生产、特色产业和高附加产业为重点, 扩大城镇规模, 功能区合理布局, 搞好排水乡镇建设, 搞好住宅小区建设, 建成生态园林镇、搞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使石泉镇成为镇容整洁、功能齐全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生态乡镇。

5.2 与发展村 (个体) 企业的关系

(1) 吸引农村各类人才来我镇工作和安家, 人口的聚集, 相应带来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 有利于村镇 (个体) 企业的发展。 (2) 村镇建设必然建立工业、市场、生活小区, 各种流动机构营运而生, 使村企业产品销售距离缩短, 流动渠道增多。 (3) 村镇建设涉及交通, 邮电、电力、司法等服务机构, 为村企业发展提供了方便。

5.3 总体布局

根据本区内“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多个生态经济区的特征和发展方向, 在全镇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上, 结合镇内的自然环境建设条件、经济发展, 科学地确定镇村发展方向和规模, 引进资金和人才, 走外引内联之路, 充分发挥镇村的优势, 逐步建立高新技术、森林资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等, 以点带面, 辐射村屯, 形成生态镇村, 带动农业、村企业的发展, 形成群体优势。

a.功能区区划: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包括居住用地布局) ;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施用地。b.乡镇建设:镇广场;道路建设;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村规划石泉、团结、石华、发展、解放村贫困户房屋改造。新建房屋3450平方米, 总投资280万元, 自筹资金120万元。改善60户贫困户居住条件, 目前正在选址, 并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5.4 产业开发

5.4.1 优势特色产业。

(1) 粮食及绿色食品加工业; (2) 利用大鹅基地, 通过招商, 对鹅产品进行精深加工, 到2014年有自己的大鹅加工厂, 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5.4.2 特色产品。

(1) 依托环境条件优势, 加大以北药、月见草为代表的作物栽培加工力度; (2) 特产养殖:开发特禽养殖及扩大河蟹、对虾等养殖。

5.5 生态产业总体规划。

A: (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 ;B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 (奶黄牛生产基地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家禽生产基地建设)

5.6 工农业污染控制规划。

治理工业污染, 除了建立必要的专门处理厂外, 还应要求工业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污染物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回收利用, 然后对污染进行处理, 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的, 方可进行排放。严格控制在上风向和水源保护区、居住区建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在工业集中区实行占地60%的内环与外环森林绿化带。

5.7 建设内同及投资。

(1) 水利综合防治工程 (治理水土流失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水利防洪涝工程) ; (2)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3)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4、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工程; (5) 退耕还草规划工程; (6) 畜牧养殖发展项目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带动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此项活动,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 特别是生态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此项工作是推进和深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不仅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而且推动了全镇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传统观念的更新。

摘要:创建生态乡镇活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 强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发展, 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生态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指标, 真正体现出社会新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 篇3

一、《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广明副主任作了“狠抓重点 进一步扩大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成果”的报告,他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工作:

1.《标准》的宣传

教育部先后在全国各省、市召开了《标准》的宣传推广会议,并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计算机报》等电视、报刊新闻媒体重点宣传《标准》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推广实施措施,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对《标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以此带动《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复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6个地区具有示范区建设资格,其中完成示范区建设的有12个,另有5个地区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众多地区正在积极申报中。

3.教育管理软件评测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2月20日下发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管理办法》,开展教育管理软件的评测工作。同时成立了“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委员会”,负责对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工作的组织、监督和审核工作。

二、工作重点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时,于广明副主任明确指出《标准》工作的重点:

1.《标准》的制定和完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标准》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四大部分扩展到现在的六大部分,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幼儿园管理信息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标准和教育卡标准,其中管理信息标准除包括信息集和代码集外,还将信息交换标准、软件设计规范以及应用测试要求一同纳入各标准中。目前已完成各标准的技术规范制定工作,正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

2.《标准》宣传和培训工作

《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是《标准》实施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宣传和培训,可以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和使用《标准》,是《标准》实施的关键。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分批、逐级开展《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原则上培训和宣传到每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每一所学校。

3. 加快《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步伐

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依然是《标准》推广实施中重要的工作之一。要求各省市尤其是未申报示范区的省市,尽快完成本省市的示范区申报工作。已申报并经教育部批准实施的地区,要尽快完成示范区的建设工作。

4.深化《标准》应用层面,逐步构建区域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标准》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地区,尤其是应用示范区,按照《标准》逐步建立了覆盖各类学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后勤总务、体育卫生、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学校基础数据库”不仅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也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更为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开展试验研究,积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使其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近期选择了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项目的试点工作,包括:英语信息化教学和学生综合信息评估项目。这些项目是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模式的一些试验和研究,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将在全国开展推广应用。

6.《标准》实施状况监测

开发《标准》检测软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管理软件开发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贯标情况进行监测。

三、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

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黄宇,总结了广西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效果显著

截止到200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中小学拥有各种型号计算机设备22.1万台(套),“生机比”达到30∶1。目前,约有600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有计算机教室5100多间,有9个市教育城域网(建成和在建的)。25%左右的小学、80%的初中和所有普通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通过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的教师达331500多人次,45岁以下的教师在项目实施前只有14.20%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项目实施后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教师百分比提高到64%,有42.62%的教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教学课件。

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注重推进软硬件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的共享,例如玉林、贵港等市利用城域网互通互联,基础教育共用一个网,共用一套教学资源库,共用应用系统,共用一批技术队伍,促进信息技术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和网络化办公,提高管理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能力。

2.构建电子政务开放平台

结合广西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覆盖广泛的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4年实现了全区教育系统公文的无纸化传输,2005年实现了全区教育视频会议全覆盖。目前,包括全区地市教育局、高等学校和区直中等职业学校的190个客户可以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电子公文系统收发电子公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教育厅与教育部的连接、教育厅与各高等学校和各市、县教育局、示范性高中的连接,并且可以实现收播、组播、转播等功能。同时,桂林、柳州、玉林、百色、贵港等市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公文传输电子化。

3.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区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4年,桂林市和武鸣县被教育部批准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后,两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示范区建设工作,从《综合管理系统》的推广使用到基础数据录入、资金筹集、开展各种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两地应用《中小学综合管理系统》的学校350所,覆盖了示范区所有的市、县、区主要学校,建立了约4万名学生的基本数据。广大教师能够应用此系统建立教学档案,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通过应用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推进了示范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四、构建教育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处长戴井岗同志作了“夯实基础 推动应用 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重点说明了《标准》在日常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情况:

1.教育统计信息平台建设

以“统计流程化、指标明确化、信息整合化、分析科学化、服务针对化”为目标,逐步建设一个符合教育和谐化发展要求,集教育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统计信息公布于一身,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部教育统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内容包括:“一个平台、两个框架、三大体系、分布数据、全面培训”。

2.学校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标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构建以“三个数据库、四级数据中心、四个应用系统”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含学生、教师、经费及办学条件等基础数据的“学校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国的“学校基础数据库”,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详尽、及时、准确的教育数据信息,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建设,推动统计工作信息化,促进统计工作的整合和归口管理,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标准》的制定、完善与实施

《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是一项长期的、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工作成果,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工作重点仍将是制定、完善和实施一套覆盖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各个方面的《标准》,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校基础数据建设及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健康、规范化发展。

五、《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系统规划处副处长马亮同志作了“巩固工作成果,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进程”的报告。在他的报告中对示范区应用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

1.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采购,采用统一的《标准》软件,一些学校放弃了原本购买教育管理软件(不符合《标准》的)的计划,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示范区建设,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标准软件应用,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数据的标准化实现了数据的复用,初步形成了示范区基础教育数据库,规范了教育管理软件市场,节省了大量的资金。

2.示范区建设经验

示范区《标准》的实施和应用的经验是“六个统一”:

示范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标准统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内容——规划统一;加强《标准》宣传及人员培训——培训统一;务实推进,重在应用——软件统一;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进度统一。

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教育局采用“重点推进,示范带动,全面提高”的策略,先在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应用试验,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普及。对一些基础薄弱和农村学校,教育部门在经费、培训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3.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示范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要持续发展,资金如何保证问题;投入产出,如何解决发展平衡问题;如何提高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人才培训储备,满足信息化需要的问题。

4.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

关于未来示范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的目标定位是:构建教育资源中心;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构建教师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学科教学服务中心 ;构建数字化学习服务中心;构建数字化教育行政管理中心;构建区域教育宣传窗口;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马亮副处长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措施与策略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略)。

在大会期间,来自哈尔滨、温州、郑州、重庆、桂林等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以及IBM公司、微软公司、广东北电的信息产业部专家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和专题讲座(略)。

六、小结

此次会议主要是通过总结《标准》在全国各地实施推广的成果,交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推广使用《标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把握工作重点,加快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建设进程,重点探讨《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功经验以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方向。

由于《标准》的制定、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和全面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仍将是紧紧围绕《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一方面要保持前期工作的延续性,巩固《标准》推广实施工作的应用成果,把已开展的实施工作做细、做好。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开展和推进《标准》实施相关的新工作和新内容,尤其是在已经建设完成的示范区或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地区首先开展相关的试验工作,努力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

乡镇七五普法工作总结经验材料 篇4

我镇的普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为推动法治xx建设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我镇已全面落实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有效提高了全镇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治观念。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我镇认真实施“七五”普法,健全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充实、调整普法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密切配合、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坚持工作早安排、早部署,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二是根据我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结合我镇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实施xx镇“七五普法规划”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三是坚持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激励机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推行“谁执法谁普法”、依法治镇工作与综治维稳、平安建设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考评,统一表彰奖励,有力促进我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共创依法治镇新局面。

二、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营造浓厚学法氛围

为了增强“七五”普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我镇在普法工作中注重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努力创新创优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七五”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我镇组织各村(居)、各部门(单位)分别采取会议、广播、标语、横幅、传单、宣传车、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同时通过有线电视转播,将普法宣传活动拍摄成宣传短片,在黄金时段播放。通过“互联网+法治宣传”,开展宪法网上知识竞赛和年度网上学法考试活动。xx司法所定期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至各村(居)宣传栏进行张贴。我镇与区扫黑除恶办、区普法办联合在xx村举办“xx区第二届扫黑除恶城市定向赛”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市民群众参与。镇扫黑除恶办在xx广场举办扫黑除恶专题广场舞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干部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普法宣传。我镇针对不同群体的个性、特点,运用多样化、区别化、差异化的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加强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核心和重点,大力通过学法培训、考试等机制,通过深入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扫黑除恶”相关法律法规等,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用法水平和守法意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发挥xx中心学校“谁主管谁普法”和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对在校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法治副校长进行法治教育辅导,对学生开展崇尚宪法、遵纪守法、拒绝毒品等主题的法律宣传教育。加强村(居)“两委”成员的法治教育。我镇现有x个村和x个社区,为加强对“两委”成员的普法教育,由xx司法所牵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积极组织各村(居)“两委”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区、镇组织的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学习土地使用、村民自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增强各村(居)“两委”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法治教育。镇普法办联合镇经促局、安监局、工会、商会在我镇工业园区、广场、企业等场所举办法治宣传活动和法治讲座,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和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同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等专项工作,不定期到企业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20xx年以来,在企业共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和法治讲座达x多场次。

三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活动。xx年以来,我镇各部门联合开展普法宣传xx次、村(社区)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座x场次、印发各种宣传单张x万余份、受教育人员x万多人次,按要求定期组织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宪法网上知识竞赛活动和年度网上学法考试。围绕我镇的中心工作任务,结合春节、“两会”、“3•15”、“6•26”、“12•4”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活动,以“百名律师千场法治讲座”活动为契机,组织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到学校、村(社区)、企业开展法治讲座和法治宣传活动。

三、做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回头看工作

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各村(社区)按照上级的创建标准全部完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今年,由市、区两级普法办对xx村和xx村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开展回头看工作,xx村和xx村已做好迎接检查的准备。以此为契机,镇普法办在xx村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法治文化阵地,建成xx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示范点,将人民调解的“枫桥经验”打造成xx样本,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我镇在普法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部门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开展普法工作的能动性、行动力稍有不足。二是普法宣传创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宣传形式以传统手段为主,多数为派发传单和手册等,需要进一步扩宽思路,创新让群众更易接受、更有新鲜感、更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三是普法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队伍力量薄弱。四是信息不畅,部分村(社区)、单位对上报普法信息不重视,缺乏有效的工作交流和典型经验推广。

乡镇社区工作总结 篇5

工作总结

一、产业发展方面

1、新发展猕猴桃目标任务100亩,已完成110亩,目前猕猴桃种植面积达400余亩,挂果达100余亩。

2、茶柑去杂目标任务16亩,已完成16亩。

二、重点建设项目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村改建设项目:修u型槽沟410米,浆砌沟105米,投资11.87万元,全面完工。经受益农户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98%以上,组织监事会、议事会、党员、群众代表验收合格。

三、社会管理方面(一)安全稳定工作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民兵综治人员在各个重要时期定时或不定时的开展治安巡逻26次。

2、召开安全工作会10次,定时或不定时的开展排查和检查,检查出存在安全隐患3处,均已上报,协助有关部门整改。

3、食品安全、农村宴席管理:办宴45件,申报45件,申报率达100%。

4、社会稳定:落实专人按时上报各类矛盾纠纷、维稳排查表。共发生纠纷11件,调解11件,成功调解11件,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达100%,无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事件发生,确保一方稳定。(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农村生活垃圾前端分类:新挖堆肥池56个,户分类桶20个,购垃圾桶13个,新建垃圾基座2处。清理保洁市场化运作,与承包方签订了承包合同和责任书,建立巡查机制。

2、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治理:统计养殖农户171户,与农户签订养殖污染承诺书171份,落实专人实行一周一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108线两旁排水沟和1组、2组排水沟共2200余米,不定时开展突击清理,共投工80个,投资7000余元。

3、秸秆禁烧:通过村村响广播宣传,与种植农户签订秸秆禁烧责任书,在此期间无一例秸秆禁烧现象发生。(三)场镇管理工作

对辖区内建筑施工进行规范管理,发现违建及时制止和上报,落实专人协助城管人员对出摊占道现象进行整治。(四)小区管理工作 一、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已分房入住,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进一步完善管理,建立机制,争创“三新”示范小区。(五)文化工作

成立了一支9人快板队参加了镇举办的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演出,组织12人分别参加了县举办的龙腾狮舞闹元宵、体彩杯太极蓉城XX县太极拳展示比赛。(六)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专人负责对流动(流出、流入)人口信息采集、录入、上报,资料归档留存。

(七)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1、组织农村种植技能培训一期,培训人数80人;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力争参保率达100%;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八)民政、残联工作

1、对贫困群众和残疾人等提出申请民政补助家庭,严格程序进行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评议上报5户、6人;

2、殡改:死亡9人,火化2人,处理缴纳火化保证金7人。(九)计生工作

应查3次,应查687人;已查3次,已查675人,妇查率达98%%以上。避孕药具发放达100%,孕前优生优育检查达100%等。

四、党的建设方面

1、召开支委会14次,党员大会6次,上党课3次;

2、党员发展:培养3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入党积极分子5名,新发展预备党员1名;

3、“一承诺两代理”:向居民承诺办事3件,已完成3件;

4、“四进”活动:应走访233户、674人,已走访233户、674人,其中党员22人,收集群众诉求13件,现场答复满意13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2件,现场答复满意14件,剩余8件会同上级有关部门协助解决整改。

五、其它工作

1、水费收缴:任务数30312.52元,收缴入库30312.52元。

2、狂防:应免疫102只,已免疫102只。

3、农村违建:无一例违建现象发生。

4、森林管护:发生滥开垦林地一户,及时处理一户。

5、农业保险:能繁母猪应参保453头,已参保642头。育肥猪应参保任务1433头,已参保1780头。农作物种植保险应参保任务150亩,已保154亩。2014年工作思路

一、党建工作

1、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召开支委会15次以上,党员会6次以上,上党课4次以上,党小组会12次以上,认真做好会议记录。

2、新发展党员1名,吸收入党积极分子5名以上。:

3、社区两委向群众办实事2—3件。

二、基础设施建设 1、2、6组整治维修沟渠3000米;1、2、5组整治维修碎石路3500米。村改项目严格程序,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产业发展 1、2、4、5、6组新发展种植猕猴桃100亩。总计500亩,标准化率达60%。

四、农民增收 搞好种养殖技术培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参与专合组织等,增加农民收入。

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措施,完善督查、巡查机制,加大环境治理人力和经费投入。

六、其他工作

1、文化建设、积极组织文化表演人员,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2、城乡居民医保和养老保险,按时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3、农业保险,按时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七、争先创优项目

1、场镇建设和管理(落实专人对辖区内场镇建筑施工和出摊占道现象进行整治)。

2、维护社会稳定(对重点人员落实专人监控,矛盾纠纷及时化解、调处,不发生一件越级和非正常上访事件)。

3、规划建设和国土管理(建立一周一巡查机制,杜绝违建现象发生)。保障措施

1、加强两委班子成员和组干部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2、两委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明确,谁负责、谁牵头、谁落实,督促检查。

3、坚持村、社区四职干部周一集中坐班制,将党委政府例会工作及时安排落实。

乡镇教育工作总结 篇6

乡镇教育督导工作总结

20XX年度,××镇教育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战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面协调,均衡发展,重在基幢的办学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各方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础性工作

(一)领导职能

范文网

1、学法执法。一年来,全镇努力营造了依法治教的氛围,首先领导干部学法在前,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定期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其次,在全镇干部、全体教职员工中进行教育法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再次,镇党政主要领导还经常开展对群众的教育法规政策的宣传。除利用广播、黑板报、画廊、科普早市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外,还结合普法教育,特别对村、厂主要领导举办多期法制教育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意识,为教育发展创设了持续、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使全镇教育在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平衡、协调、快速发展。

2、目标计划。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教兴镇”战略思想,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纳入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镇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年初党政班子、镇教委就共同商讨及时制订了《2009年××镇教育工作计划》、《××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计划》、《××镇学前教育工作计划》、《××镇社区教育的设想》等,并认真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关措施。平时保证每二月召集各校、园长等对教育工作开展一次研究、探讨,并在中期进行汇报检查,年终进行总结考评。今年,全镇确定的重点目标和任务是:(1)全面协调、监督和关注××幼儿园的投入使用情况。(2)继续注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三年入园率,同时抓好0—3岁婴幼儿的早教服务工作和指导站的建设。(3)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转化后进生,有效帮助特困生。努力控制在校生的违法犯罪率。(4)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5)加强成校建设,抓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教育、林业人才、世博知识等培训,积极实施“上海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管理机制。(1)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本镇年初根据县《教育目标责任书》上的内容和要求,由镇长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签订了相应的《教育目标责任书》,并将有关目标和职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形成层级制的工作网络。在年中、年终以自查和互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估,有效提高了教育的管理效能。(2)重视资料收集管理。今年全镇多次召开了校、园长书记例会,主要内容有交流工作计划、部署暑期工作和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等,并有专人负责做好会议内容的记录和整理以及其他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归档。(3)形成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镇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有规范化的领导机构、丰富的活动内容,并将各项任务明确到各级负责人,纳入日常考核中。在今年的语言文字宣传周中,镇语委办人员积极参加了县语委办组织的演讲活动,还特地制作了宣传横幅在镇区醒目位置悬挂,并利用镇区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宣传语,营造了人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 篇7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经验;家庭

新时期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家长的偏爱以及西方物欲理念的冲击,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应抓住时代特点,从学生心理入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一、抓住学生心理、营造温馨班级

1.“偏爱”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不吝惜对后进生的鼓励和赞美。让其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以期达到感化、带动后进生的目的。

2.严爱优等生。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对这类学生,班主任需要注意给他们多一点提醒,多一分严厉。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指导学生明白,所谓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优。

3.博爱中等生。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集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我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

二、实施自我管理,培养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笔者尝试构建了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日班长制。设置轮值班长,轮值班长负责检查当天的卫生、纪律,督促每一个同学做好自己的份内事,记载班务杂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常务班长协助轮值班长开展工作。

2.民主改选班干部。为了充分锻炼每一个学生,班干部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选举制。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此举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尊重和自我价值。

3.事事落实到个人。明确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担负一项具体的工作,人人都为集体作贡献,人人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三、建立竞争机制,形成竞争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我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铅笔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和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把个人竞赛中的“万里马”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通过这样的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

2.组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除了个人竞赛,我在班上还实行“一帮一、一盯一”、“最佳表现小组”、“富有挑战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分别对得分最高的、竞争最激烈的、小组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鼓励其他小组都朝这个方向发展。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想出相应方案。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塑造自身形象,赢得学生信赖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想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要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

1.好学上进,不辜负学生。教好书是育好人的前提。同时,班主任日常表现出来的事业心和忘我工作精神,也能给学生以极强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从而转化为特殊的感召力。因此,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参加中文函授,参加计算机考试,认真钻研教材,努力让学生喜欢上课,喜欢学习。

上一篇:鼓励优秀学生的话下一篇:南京大屠杀申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