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梦想的诗歌朗诵

2024-04-17

顾城的梦想的诗歌朗诵(共10篇)

顾城的梦想的诗歌朗诵 篇1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梦想的诗歌朗诵精选-朗诵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梦想的诗歌朗诵精选-朗诵稿1

关掉所有的灯

里面便是一遍黑暗

远行的人带着一些梦想

点亮自已的内心

一阵风没有足迹

穿行季节冷暖

似曾相识的路

在冰天雪地里延伸

一声苍凉的老鹭

路过一遍没有栖息地的上空

飞得高些

一定累得少些

远离人群

做一只飞翔的鸟

越过自已的沼泽地

缘自已的梦想

关于梦想的诗歌朗诵精选-朗诵稿2

我曾经无数次

放飞梦想的翅膀

在色彩斑斓的季节寻梦

孩童时代

母亲陪伴

我在秋日的树林里采集枫叶

青年时代

我独自一个人

收藏着青春的梦想

如今

采集着她童年的梦想

那一片片枫叶啊

记载了

一代代人纯真的心

女儿把一片片枫叶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夹在书中

每当看到它

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连同这精美的枫叶

溢出一种纯真的美

虽然每年都能采集到枫叶

却一直渴望去看看香山的.红叶

让片片枫叶记下淡淡的情怀

圆自己一个真实的梦

我们每个人

都拥有过纯真的年代

拥有过纯真的情感和记忆

当岁月渐渐老去

当秀丽的容颜不再年轻

当世俗的琐碎掩盖了

曾经柔软的心

当现实的一切变得真实和无奈

我们不得不放下曾经的纯真的梦想

日子如一颗颗流星向身后滑去

而怀念

却让我在一粒粒沙尘里

细数回忆

很多时候

我在想

果这个世界上真有一个地方

可以让岁月重新来过

可以让时光倒流

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

我都要去拥有

可是

回不去了

真的回不去了

我们拥有的我曾经无数次放飞梦想的翅膀

在色彩斑斓的季节寻梦

孩童时代

母亲陪伴

我在秋日的树林里采集枫叶

青年时代

我独自一个人收藏着青春的梦想

如今

采集着她童年的梦想

那一片片枫叶啊

记载了

一代代人纯真的心

我把一片片枫叶

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夹在书中

每当看到它

都会绽放出灿烂的笑脸

连同这精美的枫叶

溢出一种纯真的美

虽然每年都能采集到枫叶

却一直渴望去看看香山的红叶

让片片枫叶记下淡淡的情怀

圆自己一个真实的梦

我们每个人

都拥有过纯真的年代

拥有过

纯真的情感和记忆

当岁月渐渐老去

当秀丽的容颜不再年轻

当世俗的琐碎掩盖了

曾经柔软的心

当现实的一切变得真实和无奈

我们不得不放下

曾经的纯真的梦想

日子如一颗颗流星向身后滑去

而怀念却让我在一粒粒沙尘里细数回忆

很多时候

我在想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

一个地方可以让岁月重新来过

可以让时光倒流

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

我都要去拥有

可是

回不去了

真的回不去了

顾城的梦想的诗歌朗诵 篇2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 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 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 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 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 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因而其根源也变得极其复杂, 下面分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童年根源

诗人构建童话意境的最大来源便是童年经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影响很大, 它可以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创作的动力源。

顾城小时候随父到海滨农村生活, 大海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的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 农村的文化氛围, 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制约力量。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在农村的生活时间很短, 但是他有着封闭的情绪记忆, 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 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的心灵上, 并直接构成了他心灵结构的大背景: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宁静的大海、怡人的沙滩, 那里有让人萦怀的物事, 有让人激动的色彩, 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 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与此同时, 童年生活中父亲的影响也非常大,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他和父亲两个人, 父亲是一个诗人, 他把诗的隽永与醇厚的气息带给了幼小的儿子, 很小的时候, 顾城便熟悉了普希金、但丁、泰戈尔、惠特曼等诗人, 他们富有浪漫气息的诗作浸染了他幼小的灵魂, 为他童话世界构建找寻到可比的参照系,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读他们的诗, 把他们的诗带到梦里去, 有些诗是一生读不尽的。”“我喜欢西班牙文学, 喜欢洛尔迦, 喜欢诗中的村庄、月亮、沙土和谣曲。”“他沉浸在这样一个银色的诗意氛围中而不能自拔。此外, 顾城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找寻童真的浪漫记忆, 在《红楼梦》那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中畅想感慨。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合力, 并最终完成了他坚不可摧的童话世界的构建, 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 他延续着这个美好的童年梦境, 并尽其一生之可能为这个童话世界增添缤纷的色彩。

正如顾城的父亲、诗人顾工所言:“顾城从诞生、学语、到如今, 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有时是远古的神明, 有时是黎明鸟的叫声。从他的诗里, 我依旧可以听到他从走廊尽头跑过来的脚步声, 他推开门, 他推开门, 推开一重重的厚重的门……。” (《寻找自己的梦———顾城和诗》)

二、时代根源

在诗神的版图中, 朦胧诗人用血和泪的光荣诗篇, 宣告了诗派的诞生。一种命运与际遇的撮合, 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背道而驰, 使得这群光辉的抒情诗人像“报春的乳燕” (李泽厚语) 、“脱缰的野马”, 凭着各自的真情实感, 开始了他们诗歌探索与追求的征途。顾城的诗不像北岛那么充满理性和战斗力, 不像多多的边缘性反讽和内心极度紧张, 也没有杨炼的那种野性、凌厉的原始生命的奔流和文化意识的觉悟。虽然他们都是“朦胧诗”的代表。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 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 这是顾城的执著, 也是他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 顾城情愿“闭上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 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 闪耀的雨滴”, 他要用“心中的纯银, 铸一把钥匙, 去开启天国的门”, 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 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 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 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种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 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 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 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 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 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 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力, 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 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 他让小河快乐, 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 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他没有诅咒黑暗, 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 就像一场暴风雨后, 一切都非常平静, 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 受了洗礼般, 世界变得干净, 心也不染风尘。

在西方文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艺术形象。在一群污七八糟的人寰世界里, 会出现一个非常无辜的小孩子。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天使, 他帮助陷入绝望的音乐家莱维屈恩创作出辉煌的音乐。这个小天使是希望, 是一个亮点来平衡这个世界当中所有人的罪。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 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接受采访时, 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 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 指未被污染的本心, 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 因此, 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 “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三、自然根源

童话是人类认识宇宙万物的窗口, 大自然是产生童话的最好土壤。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 在父亲的影响下, 从写诗之初, 他经常去观察大自然, 仰望星空, 聆听虫鸣, 坐看云起, 遥视潮落, 共感树木生长, 闻尽花草飘香, 自然是他创作的源泉, 到后来又被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种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和感受也是他成为童话诗人的最重要的本原因素。在他的诗中, 自然是有生命的人格化的自然, 具有各种感官, 有自己的语言动作, 可以和人进行交流对话, 同人一样, 是诗歌的主体, 如他写花:“野花/星星, 点点/象遗失的纽扣, /撒在路边。” (《无名的小花》) 他写树:“一棵树闭着眼睛, /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他写风:“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他写化石:“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 不会萌发/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 (《化石》) ……这是一个真真切切的童话世界。

正如《虞书》所说:“诗言志, 歌永言。”《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 诗以达意。”诗歌表现的是诗人的情感, 所谓“志”、“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 (就心理学观点看, 意志与情感原来不易分开) , 所谓“言”与“达”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把这个见解发挥得最透辟的是《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不足, 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

顾城的诗歌反映的正是他的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纯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声称, 顾城是我们时代最纯真的童话诗人。童话, 构成了顾城写作乃至生活的全部依据。长期以来, 顾城孜孜不倦地开辟着童话世界的意境, 而今我们就此来探究其根源似乎显得极为迫切与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 1999年01期, 68-81。

[2]韩传喜《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03期。

顾城诗歌意境的童话色彩 篇3

【关键词】童话诗人 朦胧诗 浪漫主义

一、顾城概况及诗作

顾城,男,北京市人,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著作主要有《黑眼睛》、《英子》、《灵台独语》、《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走了一万一千里路——顾城旧体诗、寓言诗手稿集》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顧城新诗自选集》。

二、顾城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一个童真的孩子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

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的孩子。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用它寻找光明。他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的蜡笔那样美丽”。他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他想涂去一切不幸,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于光明”。他还“画下了东方民族的渴望”。最后,他还想“把自己也画上纸角上”,再“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唯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静静的树枝上”。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和孩子眼睛一样蓝的天空,天空中飞着风筝和小鸟。大地上还长满了“鲜黄的油菜花”、蒲公英和狗尾草。大地长麦子/也长诗人。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露水能看见微笑/爱情没有痛苦”,“爱人没有见过阴云”。在这里,“幻影的梦”可以放在狭长的贝壳里,心可以放在金黄色的麦秸织成的摇篮里,“让时间拖着/去访问世界”。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三、诗歌中的意境——一个孩子眼里幻美的艺术空间

(一)诗歌中独特的意象

根据江晓敏的研究,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昆虫记》中有百万种昆虫,构成了一个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对昆虫世界的理解,实际上却是顾城和他所面临的人生现实进行了一次无意识的对话。这是诗人被践踏的灵魂在自己无意识中本能的呼救。因此,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

(二)诗歌中幻美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确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么一种健康的情调。

(三)梦幻破灭后的生之痛与死之悲

诗人别无选择,必须从社会现实中撤离出来,像陶渊明一样,被迫撤退到现实生活的边缘,自己去开辟一个隐退的“田园”,而在诗歌里也相应地创造一个能寄存自己灵魂的童话世界。诗人《一代》这首只有两行的诗艺术地概括了生命的这种悲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喜欢构筑自己理想国的“乌托邦”。在生活中,他的“乌托邦”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园”:鸡犬之声相闻,不知外有秦汉。专心写诗,而不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顾城精心构筑的“乌托邦”瞬间片甲无存,他把这一切归罪于他的妻子。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却举起了斧头,踉成了人间惨剧。

“我想死一回,想在生命的边缘寻找去看一看凋谢的玫瑰”黑夜给了顾城黑色的眼睛,但他并没有用他寻找到光明,他只看到了凋谢的玫瑰。

参考文献:

[1]顾城《一代人》

[2]《作品与争鸣》.1982年第3期.《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顾工

[3]顾城《我想唱自己的歌》

[4]王安忆回忆:《岛上的顾城》,《新西兰精华摘要》于2001年6月27日

[5]顾城《剪接的自传》P41

[6]江晓敏《浅谈顾城诗歌的民族内蕴》,《中国写作与研究》)

关于梦想的励志诗歌朗诵 篇4

for if dreams die

life is a broken-winged bird

that cannot fly.

hold fast to dreams

for when dreams go

life is a barren field

frozen with snow.

参考译文:

梦想

作者:兰斯顿·休斯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亡

生活就像断翅的鸟儿

再也不能飞翔。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丧

生活就像贫瘠的荒野

梦想诗歌朗诵稿 篇5

袅袅飘舞

落入尘土的睡乡

枝叶间

渗透深浓浅淡的光芒

轻然捧起

默然轻放

晶莹剔透

凝聚着一种坚强

垂挂绿叶之上

痴然守望

恍若一生

匆匆的过往

毕生的梦想

在心里一遍遍吟唱

熬过一生的黑暗

凝聚毕生的力量

情愿枕着花朵

清泪流淌

与黑夜对抗

晨暮中

被阳光抚爱

折射出

前所未有的光芒

生命在跳动闪烁中

越变越小

亮晶晶的心

拥抱了太阳

七彩的光线

梅花,数九寒天,没有与风雪搏斗,怎能凌寒绽放? 野草,烈火熊熊,没有那顽强生长,怎能绿满大地? 苍松,悬崖峭壁,没有这坚忍不拔,怎能俯视四方? 巨鲨,浩淼沧海,没有惨烈的厮杀,怎能独霸海洋? 雄狮,无垠草原,没有千百次伏击,怎能草原称王? 秃鹫,苍茫天际,没幼年时的折磨,怎能天宇翱翔? 刘翔,飞人如云,没有如雨的`汗水,怎能独占鳌头? 霍金,全身瘫痪,没有钢铁的意志,怎能享誉全球? 居里,寒来暑往,没有坚定的信念,又怎能举世无双? 让梦想起飞,用勤奋和汗水铸就无悔的青春梦想。 即使流星瞬间转逝,但我们记住那刹那间的美丽; 昙花一现,但我们却享受了那瞬间的芳香;

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记住了那奋斗途中的景色美不胜收。 天空留不下鸟儿飞过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泥泞的道路上留不下那深深的足迹,但我已艰难走过; 生活留不下成功的喜悦,但我的确为它而飞翔过。

那蓝蓝的苍穹,那朵朵的云霞永恒地映在了我心灵的最深处。 即使没有鲜花为你绽放;

即使没有众人为你鼓掌;

顾城的梦想的诗歌朗诵 篇6

例:《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然而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相当大的风波,赞成的,攻击的,争论很激烈。这首诗可以作为现代诗歌的代表。

魔力一:无规则、无定数、无押韵

现代诗分行排列,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的限制,没有规则的押韵格式。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从押韵上看,尾字毫无韵律,毫无规则可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通常都有固定的字数、格式与韵律有着强烈的反差。因为这种反差,使得现代诗歌附着着“自由”的魔力,没有了束缚,随心所欲。

魔力二:瞬间感知、即兴自发、具有非预设的现代气质

古典诗歌在悠久的传统中形成了公式化的固定联想,如“夕阳”常用于表达悲哀、怀旧或类似的意境,“登高”时往往会有忧郁的哀婉等。而现代诗歌主张一种新的诗歌态度,将诗歌作为发掘自我和世界的工具,流露出瞬间的感知,即兴自发,非预设的现代气质。

对顾城《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挼出些头绪的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王朝闻在《欣赏、“再创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的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因此乐山乐水,见智见仁,有所视才有所不视,有所弃才有所取。诗人的所取、所求、所亲、所近,无不凝结着诗人的卓识和灵视。

顾城是个很可爱的人,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他的帽子很像牛仔裤上剪下来的一截裤管。所以大家就要问为什么总戴着这么一顶帽子?在《顾城文选卷二·思忆朦胧》中他这样说:我好像平生做的唯一一件,完全由我选择的事,就是做了这顶帽子,并且戴到了脑袋。没想到被洞察出来。那么我不知道这个帽子是一个贡献呢,还是一个扰乱。人家质问我这个帽子的时候,我不想令人失望——我回答这是我的家,我老待在家里很安全;我生气的时候,这是烟囱;今天,要是谁乐意往里面放钱,也并不太坏。……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诗人是一个没有安全感又极度任性的人。因而,他的瞬间感知、即兴自发、非预设性的现代气质也就扑面而来。

魔力三:主动接受,读者参与创造诗歌的意义

现代诗歌要求读者一起参与诗歌意义的创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代诗的读者往往是学养、观念迥异的个人,对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顾城的诗,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鉴赏一:你可以从意象几何学的角度去欣赏

这是一个三角几何的意象。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鉴赏二:你可以从人际几何学的角度去探秘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你可以从距离几何学的角度去思考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的忧伤。

无论哪个角度,《远与近》都能能给我们很多联想,唤得我们很多共鸣。它短小精悍的外质包裹着丰富的内涵,附着着无边的魔力。

放飞梦想诗歌朗诵 岗上 篇7

董晓静

岗上中心小学

童年是美好的,那些曾经歌唱过的,讲述过的故事,仿佛都在耳边萦绕。即将毕业了,心里有千万种感觉,都无法一一倾诉。多想再和昔日的同窗好友一起上课,多想和自己的同桌进行一次友好辩论,可是,一切美好的故事都已经不再可能发生。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把我领进知识的殿堂,那时的我对学校满怀着憧憬,对老师和同学充满了希望。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岗上中心小学,还是老师用她有力的大手将我领进了教室,领到了同学们中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

在岗上学习的这几年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其中“真、善、美”三个字一直伴随着我走完了最后的童年生活。这几年,我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但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还收获了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我的梦想曾经在白色的田径赛场上奔驰,我的梦想曾经在生动的课堂上张扬,我的梦想也曾在老师热情的教诲中飞翔。

五彩缤纷的童年即将告别,我们就好似即将展翅的雄鹰,刚刚萌动的小芽,将要点亮的明灯。我们要飞向另一个地方,我们要让小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将微弱的灯光变成光辉的太阳,我们要告别童年,放飞梦想。

再见了,亲爱的陈校长,尽管我们还想再一次感谢您无私真诚的关怀!再见了,亲爱的老师们,尽管我们还想再次聆听您亲切的教诲!

再见了,可爱的校友,尽管我们还想再一次享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再见了,美丽的岗上,尽管我们还想再一次享受您温暖的怀抱!

告别童年,迎接新的挑战。

告别童年,放飞新的梦想。

童年永远逝去了,但童年的梦依然激励着我们努力跋涉。

童年的心灵,早就印下了斑斓的色彩,少年的天空,我们将放飞大鸟的图腾。

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瞬间-----童年。

顾城经典的诗歌 篇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写下这句话时,顾城21岁,为大家整理顾城最优美的诗。

顾城 《执者失之》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

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顾城《早发的种子》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顾城《世界和我middot;第八个早晨》 在醒来时 世界都远了 我需要 最狂的风 和最静的海

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顾城诗歌的孤寂美 篇9

一、顾城诗歌“孤寂美”的文本特征

(一)奔向彼岸世界

顾城在诗歌中直接描述了现实世界的庸俗无聊与丑恶污浊,并且表现出对这个此岸世界的厌恶与反感。对现实的不满与焦灼促使他一再表达对城市的精神叛逃,他说:“我不习惯城市……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中,使我变得沉重起来,我不能回避那些含光的小盒子和溶化古老人类的坩埚,我只能负载着它们前进,希望尽快走出去。”因为城市带给顾城的是狭窄、拥挤、肮脏的感受,所以他想逃出去,钻进自己构建的精神的象牙塔之中。

在放飞生命和灵魂时,顾城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顾城幻想的自由世界里,自己是一位画家,喜欢画“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是一位歌者,“要唱自己的歌/唱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还是个旅行家,要四处翱翔,“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生命幻想曲》);甚至也是一只飞鸟:“飞鱼在海面上飞/张开透明的鳍翅/闪着星辉/它要脱离尘海/它要做自由的鸟类”(《鸟》)。对顾城而言,彼岸世界是他的藏身之处,是他的乌托邦,是他的天堂与理想。

(二)孤寂的童话世界

顾城诗歌最主要的也是被人们提得最多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作为“童话诗人”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童话情境。与同时期诗人相比,顾城显得与众不同,他的诗既不同于北岛的凝重冷峻和舒婷的细腻婉约,也不同于江河、杨练的气势恢弘。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没有人能脱离对现实世界的依赖,但顾城偏执地相信他能避开现实。对现实的抵触使诗人的身心充满了孤独寂寞感,这样的个性使他的创作进而也别具一格。

在诗人想象的童话世界中,“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纯净的意象在作者虚构的画笔下涌动着。抛开世俗的顾城想保持儿时美好纯净的感觉,所以他将一切具有理想色彩的意象都溶进他的童话世界里,使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分开来,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与自然为伴的、绚丽多彩并且富有传奇色彩的童话世界。顾城在幻想的独立王国里延续着童年的梦境,梦境的主人就是诗人自己,然而顾城依然是孤独的,他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自己诉说着他的王国构成,除了一直乐在其中外,他几乎不可能找到现实的知音。

顾城以一颗童心生存于现实世界,却以一种成人的眼光打量着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这样的.双重身份使诗人在两个世界中都以一种孤寂的状态生存着。

在《给一颗想象的星星》这首诗中,诗人用儿童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孤寂童话世界:你为什么总在看我/你是孤独的/你没有天鹅星那么美丽/没有那么众多的姐妹 /从诞生起就是这样/这不是你的过错/然而,我是有罪的/我离开了许多人/也许是他们离开了我/我没有含笑花/没有分送笑容的习惯/在圣人面前经常沉默 /沉默,像一朵傍晚的云/我不知道/不知道你要什么,真的/合欢树又遮住一小半天空/猜吧,还有许多夜晚/“我需要你不再孤独” 。

诗的开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星星”:“星星”是孤独的,而“星星”本应该是和“星星”们在一起的。 可以说,“星星”是顾城孤独心灵的寄托,诗人要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人类应该聚集在一起,互相帮助,心灵沟通,共创美好的生活。由于生存在这个世界里需要太多的代价去与人交往,如鲜花,笑容,而诗人“没有含笑花”“没有分送笑容的习惯”,只会“在圣人面前经常沉默”,所以诗人要离群索居远离尘嚣。在这首诗作中,顾城始终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这个无序的、混乱的成人社会,对社会、对他人、对许多事物他都怀有一种不理解、难融入的想法。诗人最后的想法是变成一朵“云”,环绕在“星星”旁边,使“星星”“不再孤独”。从这儿,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充满的孤独、遗憾、悲伤和迷惑。

(三)大自然的眷念

自然和乡村作为人类永远的精神家园,曾是中外作家们歌吟不止、依依难舍的主题。顾城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悟。8岁时他即以一首题名《杨树》的小诗,写出了“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的奥妙诗句。在顾城的诗艺世界里,大自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顾城的诗中,自然万物是有感知的生命体,自然的一切可以和诗人对话,他们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诗人能看到“白昼的月亮呵/像冰山的心脏/静静飘浮在蓝天的海洋上”;诗人能听到“大块大块的树影/在发出海潮和风暴的欢呼”。在诗人的世界里,“烟囱犹如平地耸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烟囱》) 。在这样的诗作中,顾城着力营造一个又一个真、纯、美的意境,它们远离尘世,和谐、友好而自在。顾城在创作体会里说“在我的周围成千的鸟对我叫着,我感到一种激动……它们都看着我”、“它们走了,我觉得在那个瞬间我好像聋了”。 值得注意的是,童心和自然在顾城的诗中其实是同质同构的,诗人的童心栖居于孤寂的自然环境之中,这两者表里相谐,物我交融,共同构成顾城诗歌艺术世界中的 “孤寂美”。

二.顾城诗歌“孤寂美”诗性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

顾城出生于1956年,童年及少年在文革中度过。

顾城对文学的感受非常早熟,六七岁时便出口成章,在诗人父亲顾工的单位引起轰动。而顾城真正创作的起点是12岁时随父亲下放到山东农村,虽然此次变动给他稚嫩的心灵又加上了一层阴影,但也为此,他走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离开了那个纷扰和争斗的城市,到了只有“天籁的世界”。这是一个他酷爱的世界, “那里的天地是完美的,是完美的正圆形”,“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他可以四处奔走,不受约束。“候鸟在我的头顶上鸣叫,大雁在河岸上睡去”,顾城可以任意舒展开自己的四肢和灵魂,忘情于那里的河滩、太阳,并在沙地上创作出他著名的《生命幻想曲》。

这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 “任性的孩子”决定将“诗歌和生命”合二为一。1987年,顾城携妻出国,把现实生活予以诗化,远离世俗的生活,走进他的“天国”。在新西兰,顾城找到了一个未被污染的小岛――激流岛。他与妻子远离社会和人群,伐木建屋,养鸡种地,享受着在孤岛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在感情生活上,他却遭遇着一场混乱的爱情,在他和谢烨及英儿三人的恋情纠葛中,他一方面表示决不离开自己的妻子谢烨,一方面又要他的情人――英儿和自己终生厮守。一段时间之后,英儿和与顾城同甘共苦十年的谢烨同时离开了顾城。于是顾城只能像一个飘渺的灵魂,漂泊在无际的黑夜中,陷入到彻底的孤独之中。这种孤寂充分表现在他的《太平湖》《新街口》等几首诗中。

(二)诗人的阅读经验

如果说,时代的背景和人生的经历只是诗歌孤寂美产生的现实基础,那么,对中外诗歌的阅读、领悟与共鸣,则是顾城创作的驱动力,是他诗歌创作理念和诗歌美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顾城说:“我喜欢古诗……我喜欢屈原、李白、李贺、李煜,喜欢《庄子》的气度,《三国》的恢宏无情,《红楼梦》中恍若隔世的泪水人生。”

顾城所列举出的中国古代诗人多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其中李白是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而浪漫主义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都成为顾城构建自己的诗歌中彼岸世界的直接推动力。比如李白诗中所流露的狂放不羁的自由心性,有“仰天长啸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诗句,而顾城的诗歌中也有这样表达自由的句子:“让歌飞吧,飞吧/真正象野鸽子/自在的,自由的”(《北方的孤独者之歌》) 。李白的自由浪漫情怀,使顾城在放飞自由的这种诗歌意象的塑造中产生了不尽灵感,李白在追求自由的同时由于其追求纯净,桀骜不训也造成了他孤独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状态与顾城的孤独达到了一种叠合。

李贺诗中对现实与理想矛盾中的人生伤感的抒写,对他的神话世界的创设对顾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顾城与李贺都有着青春年少时的不幸,都有着早醒而敏感的诗心,都在诗中表现着近乎病态的天才幻想,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如李贺的《神弦》中构造的神话:“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邃鸣旋风。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嚏夏一弹。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常在有无间。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空山。”这首诗写神写鬼,在总体意境上使人觉得迷离幽暗,甚至险森可怖,创造了一个诞幻的境界,这样的幻景中的作者是充满孤寂感的。而顾城笔下的童话世界也是从中受到了不少激发,只是其诗歌所创设的孤寂的童话世界少了几分怪诞却多了几分梦幻。

在这样的意象中,洛尔迦是想通过对童心和自然的抒写来达到回归的目的,他对美的追求的别具一格的表达,启迪顾城找到了他的诗歌方向,他们意图构造童话世界和追求纯净的自然,都是处于孤独寂寞的情境中,表达着读有的孤寂美。

三。结 语

通过以上管中窥豹式的探析,我们可以发现,顾城诗歌“孤寂美”风格的成因是复杂的,既受到了童年的创伤记忆和乡村明丽风光、畸形恋爱的影响,亦有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濡染。顾城的本身的孤寂是来自于对快乐和幸福的偏执的追求,为的是“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象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但是他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矛盾的碰撞使诗人的孤寂变得更加显著。正因如此,顾城的诗歌就因其“孤寂美”的创造而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中成为一个特殊“徽记”。

★ 古诗赏阅

★ 顾城 一代人

★ 顾城经典语录

★ “顾城”经典诗句

★ 顾城简介

★ 顾城现代诗歌优秀作品

★ 《顾城诗》赏析

★ 顾城的现代诗

★ 顾城诗集读后感

浅析顾城诗歌中的基本特色 篇10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大陆新诗坛上崛起的朦胧诗派,以思想上的叛逆和艺术上的反动向中国传统诗歌提出了双向挑战,以新的审美态势冲击了民族文化积淀的超稳定惰性。这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而作为点燃朦胧诗之争导火线的顾城理所当然地成为这一深刻事件中人们所关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论是被称为“童话诗人”.(舒婷语)还是“城堡诗人”(黄凡语)的顾城在他的诗歌和诗学中,都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自然和纯粹,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性与抽象性,一种面向未来的特质,·····一种堪成禅悟的明慧”,他的简洁而充满神秘的诗风是他对新诗潮无可替代的贡献,他的诗在新时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1987年他出国以后,曾在德国、美国、新西兰、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罗马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接受过多次采访,并受聘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国外有的汉学家称他为“东方的明珠”。如此骄人的成就与荣誉,足以让世人钦佩不已。然而,荣耀的背后是些许无奈。米歇尔·福柯曾说,“纯洁的行为包含着病态的痕迹。”顾城诗歌的童话特色及其他艺术特色。在这方面多以纯真的童话与顾城最后不纯真的暴力事件相对照来探讨事件成因或对其做出批评。如张捷鸿的《童话的天真—论顾城诗歌的创作》,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等 纯净

他喜欢纯净的东西,他固执地认为成长是一个失去纯净的过程,是一种堕落,因此,当他真正长大之后,一直用拒绝的态度与外在世界对抗,固执地坚守着“孩子”的阵地,坚守着自己的童话理想,将自身以外的整个世界都视为异己的成人世界,而后又上升为将人异化的物质世界。他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直到1981年他还借一个孩子的口吻表达了他对成人世界的不友好不信任的态度:“在梦里/我的头发白过/我到达过五十岁/读过整个世界/我知道你们的一切/.··„出生入死/你们无事一样”(((十二岁的广场)))此时他己经25岁,可他仍用“你们”来称呼成年人。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左右了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在这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拒绝被污染、固守童真的纯洁,不向世俗社会妥协的一贯姿态。顾城一生一直象教徒一样地崇拜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一》中他赞美到:“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写给安徒生最诚挚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信仰、人格的写照与追求。在倾轧践踏、屈辱暗算的岁月里,他就悄悄描画自己小小的纯洁的愿望,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希望“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在远离污染,充满田园韵味的净土上,精心构筑自己的天堂;木锯的节拍,稽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的旋律奏起明快的乐章,既流露出对阴郁现实生活的脾院,同时也是对都市“文明病”蔓延的阻击。他把所有的爱都撒向世界,无论高山大海,抑或小草小花。他要让小河和丘陵挨得很近,“让他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是那样不知疲倦地精心设计自己的“童心”家园,以致认为“灰烬变得纯洁,/火焰变得柔软/孩子象一群铝制的鸽子,/各种形状的叶子和日子,/都懂我们的语言”他的理想,他的“童心”家园都是基于一颗活泼好奇、生动不己的童心之上的。

郭沫若在致宗白华的信札里有一段话仿佛是专为顾城诗作而下的评语:“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

总之,诗人的本真童心使诗人永远处于率真而纯情的童年期,这是诗人“童心家园”得以构建的关键,也是诗人永葆创造力的一个不二法门。诚如顾城所说: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 心中有座梦之城

他在十四岁时写了一首《幻想与梦》: 我在时间上排徊

既不能前进,也不想后退 挖一个池沼 蓄起幻想的流水 在童年的落叶里 寻我金色的蝉蜕 我热爱我的梦 它象春流般 温暖我的心

在这首诗里,年少的诗人想“蓄起幻想的流水”在“童年”这个诗化了的家园模式中寻找他的梦,当时文革严酷的现实,加上正处于做梦的年纪,他只好在梦境中找寻美与光明,所以,诗人说:“我热爱我的梦/它象春流般/温暖我的心”。博尔赫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伤害和侮辱人的时代,要想逃避它,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做梦”。从此开始,诗人开始了他的梦之旅,“把我的幻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柳枝编成的船篷/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生命幻想曲)))在他的诗歌中,自然万物被赋予“梦”的翅膀,和着诗人的心灵一起飞翔。“种子在冻土里/梦想着春天”(((梦想》),星辰、月亮、蝴蝶、春天、黎明、灯火·····一切美丽的事物都装饰在他的梦境里,成为他的向往,也成为他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顾城的“梦”不仅有着动人的感性力量,也有着鲜明的理性色彩。那种认为顾城的诗缺乏理性内涵的说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他表达了“一代人”挣脱黑夜对黎明的向往,历经严寒对春天的期盼,身处社会转型期对新生活、新时代的渴望。他写冬天,“风的梦”就是打通一条通向南方的道路;他写夏夜,听到“筑路的声音”,“我们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走向黎明”(((我们相信—给姐姐和同代人》)。“寻梦”主题,在顾城的笔下,就是寻找生命的安身之所,寻找灵魂的温暖巢穴,寻找精神的美丽家园。“我的梦/是一座城”顾城只有沉浸于他的“梦之城”里,才能找到温暖纯净的抚慰,解放自己倍受现实世界生存原则压抑的心灵,使梦想的非理性激情得以尽情释放。死亡崇拜: 在顾城的诗歌中,“死亡”是一个贯穿的主题。有人把顾城的诗学命名为“死亡诗学”,指出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死亡,是他对死亡的一种诗意的想象、倾听和试验。其实,顾城最终的归宿就是回归以“死亡”为旨归的“天国花园”。“我的家在天上”,“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是这个终极家园的标语口号。返观他所建立的“天国花园”,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作及诗学中找到大量对死亡崇拜的依据。十岁的顾城就己经想到了死亡

他在《剪接的自传》中写到:“我开始想到无限和有限、自然和社会、生的意义,开始想到死亡—那扇神秘的门„„”,这仅仅是写他十岁时的思想经历,幼小的顾城心里,就有了死亡情结。他的诗中很早就出现了死亡的字眼。十七岁时作的《雨》中,就有“让死/来麻醉/我翻滚的心灵”的句子,同年所作的《银河》中,他希望“但愿我们能循着神秘的两岸,一直走向永恒的安息’,再往后,他的诗中不断出现死亡的意象,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对死亡的联想。嘉陵江上的渡轮,被他描摹为“戴孝的帆船”,船行之后涌起的浪花则是“暗黄的尸布”;“钟摆,它是死神催来丈量生命的”,金字塔,“你是一座坟墓”。他由惧怕死亡转而品味死亡,而后发展到神化死亡直至颂扬死亡,最终,死亡成为他摆脱不了的宿命,成为他抵御外部与内心矛盾的唯一法宝。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越来越喜欢这个话题,坚信死亡可以拯救生命,可以解决一切生之悖论,肉体的消失可以换来生命的永恒,死亡是肉体的消失与超越,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大有一种无所谓的达观。他多次说过:“死亡是没有的”,“死亡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的”。这种独特的死亡观,使得他看来,生命是抽象 的,不是具体的,是永恒的,不是瞬间的,生活本身是暂时的,而生命是永远的。顾城用同样的逻辑来理解死亡,对死亡作形而上的想象与赞美。

上一篇:描写我心目中的老师作文下一篇:2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填写与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