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04-25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共11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1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 足:够 北:北方 其:代词,他的,代夸父 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逐走: 欲得饮: 饮于河: 大泽: 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答:

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 审稿:王贵珍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颛顼(zhuān 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故:所以。焉:这里。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而:表修饰,不译。焉:兼词,“于之”。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水潦()颛顼()()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

4(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 xū)2.从前 撞 绳子 断 焉:兼词,“于之”。足、充盈 水潦:泛指江湖流。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 7 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2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作文兴趣不高

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是习作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只有从内心里升起对写作的极大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本习作技巧。然而,从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对写作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是奉命而作,缺乏主动意识,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的写作动机不足造成的。一旦缺乏写作动机,学生的思维单一固定,漫无目的,所写出的文章就丧失了生动性与真实性。

2.作文情感空缺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这种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是分不开的。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情感空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学生的作文个性不足,甚至陷入某种固定模式,千篇一律,丧失了作文本身的情感魅力。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作文增添生命活力。

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的作文教学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与生动性。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法,对作文的基本要素、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然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会降低,影响写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学生习作策略研究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写作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与宽泛性,生活中许多事物都能够信手拈来当作写作的素材,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写作中无内容可写,或者三言两语就无从下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活中缺少观察与思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中,主题是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本单元均为该类型的文章,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问学生对家乡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对该事物印象深刻?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在进行本章的习作教学时,可以引入《银杏》这篇文章,引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分析,借鉴其中的表现手法。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以该事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2.融入丰富的内心情感

作文实际上是对心灵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与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要想在作文中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全面丰富的表达,除了大量阅读、积累知识,还需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感悟、多观察、多思考。新课改下,作文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修辞方法的应用,学会选材立意,更多的是启发学生体验生活、思考生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章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写作对象后,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对家乡产品的介绍,无论是农副产品还是工业产品,它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在对这些价值进行介绍的同时,还可以融入自己与这些产品的故事,增强文章的情感表现力,使文章更富生命力。

3.加强作文分享与交流

作文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而且体现了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完成作文后,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分享,这不仅是作文学习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互改,对于作文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标注,对于有疑问的地方,一起交流探讨,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提升习作水平。在本章节的习作练习中,每位学生就家乡的某种事物进行描写,通过作文互改,能够了解到其他地区的人文风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写作充满兴趣,逐渐提升习作水平。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作文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意识的表达,更是学生价值观、内生力的彰显,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从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出发,多进行引导、启发,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开始转向对学生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视与培养,这也正是新课改语文教育价值观的体现。以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教学为例,对小学生的习作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策略,兴趣不高,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3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3.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经历,七年级的学生对本文所讲述的在艰难困顿的环境中经历磨难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并不一定十分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透过这棵小桃树的成长也就是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构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自我成长的历程,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跟随贾平凹一起走进文本,审视小桃树历经的风风雨雨。

一、简介贾平凹。

1.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2.检查预习

⑴识记下列的字

嵬 懊丧

执著

矜持

⑵会写下列的字

忏悔

摞 裸

涩 褪

⑶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较弱柔美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2.划分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1-2):写小桃树第一次开花便经受风吹雨打和“我”对它的爱怜。第二部分(3-11):写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3):写“我”满怀希望种下一棵桃核。(4-8):写小桃树在逆境中艰难地生长。(9-11):写小桃树开花了。

第三部分(12-14):结束了回忆,“我”的思绪又回到眼前风雨占的小桃树身上。

三、阅读思考: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2.和老舍笔下的小麻雀比,小桃树和小麻雀在哪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个性?

重点问题:

摹形、传神。训练概括和推理能力(讨论)

寄意(托物言志)

它们同属被摧残的弱小者,但有不同的个性:小麻雀面对逆境不挣扎、不反抗,任凭摆布,想依靠别人活着;而小桃树虽历经磨难,却从没畏惧,顽强不屈,敢于同命运抗争,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

3.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等。

结束语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纤纤” “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熟读、背诵全文。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学习陶渊明的高洁脱俗。

3、自主预习,课堂互动,师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复习《桃花源记》和陶诗,了解作者和文学常识。

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存争议[1])。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熟读,依据注释口头翻译一遍。班上交流,教师点拨。

白话译文 五柳先生传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三、课堂练习(1)给加点注音:

辄()吝情()短褐()箪()瓢屡()空 晏()如 黔()汲汲()俦()衔觞()欤()(2)重点字词理解。

何许: 不详: 因以为号焉: 不求甚解: 会意: 亲旧: 或: 造饮辄醉: 期在必醉: 晏如:

曾不吝情去留: 衔觞赋诗: 环堵萧然: 自终:

短褐穿结: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不汲汲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多义词理解: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志: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颇示己志

其: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言兹若人之俦乎(4)再读,注意节奏。在课本中划分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明天检测。

2、翻译全文,落实到作业本上。

五、教学反思: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

1、小测:默写全文

2、学生念自己的译文后,教师展示课件,出示译文,让学生校对。

二、课堂合作探究问题,写在作业本,完成后全班互动。教师当堂讲解。课件展示答案。

(一)老师给学生问题,学生课堂完成: 1.给课文理清脉络,说说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请用简洁词语归纳。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文中的含义:

今义: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4.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性格: 生活: 志趣: 形象:

5、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而且还要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6、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课件给参考答案:

1、先介绍先生的情况,再评价他的人格。

2、答:因为他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体现了他自得其乐、淡薄名利的精神风貌。

3、这是陶渊明读书习惯的特点。他更重视领会书中的旨意。遇到精湛之作时,他也是会精心研读的。

4、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率真豁达 生活:环堵萧然,不弊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志趣: 读书、饮酒、做文章。形象: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5、因为这符合隐居者的身份特点,反映作者处于贫困却悠然自适的心境。

6、答:本文结构上模式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否定句,“不”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拍手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拓展阅读,课件展示

老舍自传(有改动)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四、课后巩固练习(校本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好读书()嗜酒()黔娄()衔觞()箪()俦()吝情()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__________(2)造饮辄尽__________(3)性嗜酒__________(4)每有会意__________(5)不汲汲于富贵__________(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_________(7)晏如__________(8)以乐其志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5、翻译下列各句。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6、填空。

①《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传”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_____、不慕____________、安贫____________、忘怀_____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译文: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③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2、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 ⑴ 曾不吝情去留

译文: 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

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 答:

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

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最能表现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从文中可以看出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完成第四步骤所有的作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畔”,通借字,通“叛”

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是天时不如地利 1 也。是:这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限制。固:巩固。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翻译: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也,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举例论证:第二自然段,攻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⑷ 原因何在?“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三自然段守战例子: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⑵ 战争结果如何?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⑶ 为什么?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两个战例论证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明人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

5、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天下大治。不得“人和”,亲戚畔之,亡国。

6、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施行仁政。作者论述战争胜败,主要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三、熟读背诵。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畎(quá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疏通文意。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古今异义词:举于版筑之间。筑: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三、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4、课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到了哪种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哪些段落给我们讲了道理?讲了哪些道理?

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讲道理,论述个人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国家要兴旺,应有敌国外患。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5、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那么是不是“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为了让自己成为人才,就得刻意去创造一个所谓的“逆境”呢?

四、结束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2)背诵课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

每有会意

造饮辄醉

6、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闲静少言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让学生背诵《归园田居》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 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 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2、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2)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 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 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2、推荐作业:

1)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附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

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性嗜酒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8

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

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

十一、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2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新课 师生

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仔细阅读课文,小标题是否概括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如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由上题说说你对本文选材上的发现,你最喜欢本文哪一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讨论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

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1、仔细阅读课文,将文中写工作人员在南极艰苦工作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并读一读认真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 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女画家临别前,画了三个太阳,依照你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三个太阳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师生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不仅能进入南极,而且还能飞上太空,2003年10月15日就是实现中国人千年梦想的

一刻。今天学习的第20课就是报道航天员出征前的盛况的。倾听

二、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思谁?

2、课文记述过程主要由几个场面构成?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朗读 思考,概括

交流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你认为哪个场面最感人,最激动人心,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假如你是现场欢送的一员,你当时的心情如何,最想对杨利伟说些什么?

3、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你想说的意思,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讨论 个别朗读

说一句话,感受喜庆气氛,激起自豪感

课后学习:将搜索的资料张贴展示,交流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能了解新闻的内容,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师生

一、导入:由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整体感知: 阅读页下注解(1、(2,了解消息,了解背景,教师补充消息,构成部分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能读准字音

2、能准确标出消息的三部分

三、重点研读 ,并向同学们介绍。

四、根据三路大军渡江报道的异同,了解新闻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倾听 看页下注解 朗读

交流标题、导语、主体 画作战图,口头介绍(2-3人 全班交流

举例分析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课后学习:

1、修改完善渡江作战示意图,将它介绍给其他人

2、搜集一则消息,进一步了解消息的构成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目标:

1、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能够通过标题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3、从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课前学习:

1、课前搜集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原因的材料

2、回忆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盛况 师生

一、导入:

1、回忆回归盛况 2、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难忘的日子,离开祖国一百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 的怀抱,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报道这一盛况的。学生回忆交流回归时的盛况,倾听。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可以作为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标题 学生读课文

三、阅读课文,划出交接仪式过程,按新闻的结构标注出每一部分学生标出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

四、交流搜集的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原因的材料,然后从文中找出香港回归能体现中华儿女

民族自豪感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一读划出有关语句,交流朗读

五、按新闻的结构,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思考,讨论,交流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9

教学目标 :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现象。训练准确、熟练地朗读,培养语感,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

3、让学生在口技表演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善、名、乳、间、走等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善、宴、名、手、目等一些词的活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

3、学习本文出色的结构安排,生动、形象、细腻的场面描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口技有关的文章《口技》,一起来感受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

二、作家,作品介绍。

1、本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2、林嗣环:字起八,又号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间进士,曾因事发配边疆,后来遇到大赦。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渎,互读,齐读。

四、学生结合文章注释快速疏通文意。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相关文言知识。

1、实词

善: 擅长

遥: 远

惊觉:惊醒 以为:认为 齐作:一齐响起 走: 跑 宴:即“大宴宾客”。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其:代词,指妇人。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是: 指示代词“这”。妙: 形容同用作名词,指绝妙的声音。作作索索:指老鼠活动的声音。舒: 动词,伸展,松弛意为“放松”。间: 动词,掺杂,夹杂。崩倒: 房屋倒塌。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众人”。曳屋: 指拉塌燃烧着的房屋。一端:指一种(声音)。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说出”。是:指示代词,这时。

2、虚词

【于】介词,在。【少】 副词,表程度,意为“稍微”。【绝】副词,表程度。译为“极”、“最”。【而】 连词,表并列,译作“并”。【既而】 表时间,不久。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但】只 【亦】 也

【微】 隐约 【毕】 都 【而已】 罢了 【会】 适逢,正赶上。【力拉】 拟声词,劈里啪啦。【许许】象声词。

3、通假字 【坐】通假字,同“座”。

4、词类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④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

⑤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

5、古今异义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④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

⑤会宾客大宴

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⑥宾客意少舒

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6、一词多义

乳 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绝 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妙 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奇妙)

7、特殊句式

【会宾客大宴】(倒装---宾语前置---“会大宴宾客”)

五、译文(遵循直译原则,力求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1)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2)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 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3)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4)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5)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观众反应得相关语句。

1、学生圈点勾画找出相关句子后,进行交流。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学生齐读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相关句子。

3、疏通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相关句子。请学生谈谈对几个句子大体意思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评价、纠错。老师做适当补充。

二、分组学习: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模仿声音的相关语句。观众(宾客)的神态、动作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观看了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口技表演者,模仿了那些声音呢?

1、学生分组学习,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演者表演的相关语句(一二组的同学找出第2、3两段中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声音,三四小组的同学找出第4段中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声音,邻近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而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口技表演者表演模仿的声音:

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儿含乳啼声、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教师点拨引导:口技表演者模仿的这些声音逼真吗?作者如何评价:众妙毕备(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难怪观众的反应是: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逐渐变小)教师点拨引导:随着声音的变小,气氛也比较舒缓,因此观众的反应是:意少舒,稍稍正坐。大呼、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百千齐作)(忽然变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教师点拨引导:此时此刻是口技表演达到最高潮的地方,看看此时的声音多不多?(学生回答:多)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明其一处也。真是一场火灾仿佛就发生在观众的眼前,难怪此时观众的反应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概括口技表演者所展示的三个生活场景。

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这么繁多的声音其实为我们展示了三个生活场景。请同学们想想这三个生活场景之间是孤立存在的,还是有相互联系?

其实这三段所描写的发生在同一个晚上的的相关联的三个生活场景(从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可以知道)。请同学们用简单的语句概括一下三个场景的主要内容。总结板书:梦中惊醒、醒而复睡、失火救火

3、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的相关语句。男生齐读第2段(声音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女生齐读第3段(声音逐渐变小),男生、女生齐读第4段(忽然变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三、把握文眼和主旨。问题:从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这么繁多而又惟妙惟肖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怎么样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回答:精湛高超、精妙绝伦、炉火纯青••(板书:精湛高超)

问题:那么如果要请同学们用文中第一段中的一个字来加以概括,想想应该是哪一个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善”(擅长)(这个字也是文章的“文眼”。)

四、归纳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作者通过直接表写口技表演者惟妙惟肖地模仿出这么繁多的声音,来表现口技表演者的“善”(擅长)(技艺精湛高超),这种写法,从描写角度看应该属于什么描写?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属于正面描写。(板书③: 表演者 正面描写 表现)

那么,通过写观众观看口技表演的反应来烘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这是侧面描写。(板书:观众 侧面描写 衬托)

这就是这篇文章写法上的一大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请同学看看课文开头和结尾,作者给我们交代了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我们从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和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还要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学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作用:内容上:强调道具简单。突出这场表演主要是用“口”来进行表演,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板书:道具<简单> 衬托)结构上: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板书:首尾照应)

口 技

林嗣环 道具:简单

梦中惊醒 表演者 正面描写 表现 衬托 首尾 渐入梦乡(精湛高超)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登飞来峰》的字面义和哲理义。(2)学习鉴赏哲理诗的方法,理解哲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提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展示的小组背诵积累的古诗词。

二、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 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 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 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 他的感情。读懂诗人眼中的景----字面解读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6)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

2、解读3、4句。

过渡: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 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下面我们再读诗歌,读透诗 人心中的景——哲理解读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 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 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浮云”的典故。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 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

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 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 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 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 上的哪些方面?

5、这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诗?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7、诵读整首诗歌

小结: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 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 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 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 的雄心壮志。

(五)课堂检测:背诵《登飞来峰》(六)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七)结束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篇11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 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提高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品味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自己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提高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品味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教学设想:《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有许多教师把它当做标准的说明文来处理,扎实进行说明文阅读训练,这固然没错。我们根据这套新教材的教学建议,淡化文体,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巩固学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妙处。并体现“四环节循环教学”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查字词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准备课上展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给大家说说今天的天气情况呢?(生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对,“观察(看)”,也就是“看(观察)”,我们可以看(观察)到是阴是晴还是雨雪,风向如何等,当然,还有体验,如气温、风力。今天,我们请朱永燚先生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 理清文章的思路。

3、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提高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4、品味文章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展示评价

教师抽取几组的学困生到黑板上展示,抽取几组的学优生到黑板上换组评改,教师对重点字词点评。(1)峰峦()(2)凌纱()(3)粼波()(4)弥漫()(5)点缀()(6)谚语()(7)一霎时()(8)棉絮()(9)模糊()

第二循环 理清思路,感知内容。

自学质疑:阅读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理清了思路,看文章才不盲目。请大家快速默读,要求不指读,不出声,不回看,努力扩大视觉广度,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看云为什么能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3、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是什么?

合作释疑:把自己的思考拿到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 展示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其他组评价。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天上的云,虽然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生活及工农业生产都有帮助,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局限。

巩固深化:本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先写看云可以识天气,再写怎样看云识天气,最后写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局限。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这个特点值得同学们写作时借鉴。

第三循环:搜选信息,获取知识

自学质疑:本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请独立阅读3~6段,看文中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合作释疑:小组商讨,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合作写一段话,作自我介绍,请注意不要说出云的名称。让其他小组猜是哪种云。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有怎样的特征,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嗨!大家好,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请你猜猜我是谁?(卷云)

展示评价:找小组成员展示,换组评价哪组写得好,那组猜得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请你猜猜我是谁?

(2)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请你猜猜我是谁?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得名,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离。请你猜猜我是谁?

巩固深化:同学们说的很好,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认识到了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学会了看云识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第四循环 揣摩赏析,品味语言

自学质疑:从刚才同学们的精彩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篇说明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不仅写出了云的特征,而且给人美的享受。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下面请大家找一找你喜欢的或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段落,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就你喜欢的语句、段落进行赏析。

合作释疑:在各自小组中先读一读,说明你喜欢或你认为写得好的理由。如:

“我喜欢‘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展示 评价:小组推荐说得好的说给全班同学听听。师生共评。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我喜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招牌”生动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我喜欢“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它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恣万千,优美可爱。

(3)“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手法,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

(4)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表示时间的词: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5)文章最后两句话“但是,天气的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巩固深化:

1、通过以上各小组的精彩回答,我们不难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文章也从措辞,修辞方面下功夫,使自己的文章也有这样的特点。

2、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作业设计:

1、读一读 课外再把课文读几遍,特别要熟读第一段。

2、比一比 从现在开始的几天内,以小组为单位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哪小组预报得准。

上一篇:有你的记忆,不寂寞作文1000字下一篇:给爸爸的一封信9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