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2024-04-2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1

开始备课时,我觉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对学生应不是太难。但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学得确实很吃力,做题时耗时费力,为此教学进度不得不放慢,但学生掌握得仍不能让我满意,面对学生的练习、作业,我忧心忡忡:是新课标教材太难了,还是没有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或是我没能正确了解学生,没有找准新知的切入点,使教学陷入被动?

通过实践与反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图,引出“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这一问题后,先让学生试着用图示的方式给树分捆(每捆10棵),然后平均分开,这样学就知道了答案是21棵。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2÷2,并进行估算42÷2≈20,再利用竖式进行准确地计算,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并正确计算,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对于笔算除法的算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习中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学起来尤其吃力。

二是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够。由于学生只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相隔时间较长,有一部分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试商方法已经淡忘,而我在教学时只想着赶时间,赶进度,对这部分内容只在复习时用两道练习题一带而过,没有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屡屡出错。

三是课后练习中有些题目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费时费力。而那些学习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则往往知难而退,不等做完就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此时我应该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采用小组竞赛、个别表扬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2

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计算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在追寻数学本质的过程中,我大力构建“算理与算法交融,辨析与建模结合”的计算课堂,学生错误现象大有改观,计算能力整体提升。本文借“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为例,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算理与算法交融

算理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样算”,而算法解决的是“怎样计算”,算理是算法的依据,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的演绎、归纳提炼出来的计算法则,它是算理的具体现实体现,教学中应做到算理与算法交融,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分割。

1.演绎算理应细嚼慢咽。

我们在计算题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算理上应细嚼慢咽,循理入法,以理驭法,通过实物操作,反复训练,力求融会贯通,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课堂片段一]:从特例探索入题,利用操作厘清算理。

用学具操作,解决42÷2的计算问题。

师:课件出示P19页的例1情景图。

师:请同学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1)三年级两个班共种树42 棵,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2)四年级两个班共种树52 棵,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师:今天我们只讨论第1 个问题:三年级两个班共种树42 棵,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42÷2

师: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答吗?试试吧!

(学生自主摆小棒,借助操作探索算法。)

师:你能将操作感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吗?

生:先将4 捆小棒平均分成2 份,每份2 捆,也就是2 个十,再把2 根小棒平均分成2 份,每份1 根,也就是1 个一,2 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21,因此42÷2=21。

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筛选的过程,才能融会贯通。上述案例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算法的实践活动,来了解知识的发展变化,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提炼算法应步步为营。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实际教学中,要坚持在算法中探索算理,用算理归类、提升算法,坚持算法提炼,使学生的算法有算理的支撑。

[课堂片段二]:将特例引入纵深,通过辨析明确算法。

学习笔算除法,解决42÷2的计算问题。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师:引导学生提炼算法并及时板书,力求算理与算法融会贯通。

二、辨析与建模结合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从算理辨析到算法建模的跨越,要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算理与算法间“来回穿行”。

[课堂片段三]:由特例拓展猜想,将具体转为抽象。

通过思考辨析,解决64÷2 的计算问题。

师:仔细观察46÷2 的笔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4 除以2,得2,再用个位上的6 除以2,得3。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师:我们这一发现,能不能扩展到其它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呢?(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请以64÷2 进行算法猜想与辨析。

生:能!先用十位上的6 除以2,得3,再用个位上的4 除以2,得2,商就是32。

生:我的笔算过程也是这样,得数是32。

[课堂片段四]:验证猜想,将计算方法进行建模。

通过验证猜想,解决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方法。

师:这样的计算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师组织交流,边交流边点评)

生1: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法加以验证。6 个十除以2,得3 个十,4 个一除以2,得2 个一,3 个十与2 个一合起来是32。

生2:我们可以根据乘除法关系进行验算,因为32×2=64,所以64÷2=32。

师小结:刚才的猜想与验证,我们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基本方法。即: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去除个位上数,商写在个位上。

通过上述迁移的成功与操作的验证,避免了“以理替法”“以想代练”的轻算法,重算理的极端现象。再次使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完成了从“动作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3

师:让我们先来热热身,进行一轮口算比赛,你们要看清楚算式中的数字哟!

生1: 90÷3=30

生2: 600÷2=300

生3: 5000÷5=1000

生4: 100÷2=50

生5: 60÷3=20

生6: 210÷7=30

师:刚才我们进行的都是什么口算?

生:除法口算。

师:我们不仅学习了口算除法,还学习了笔算除法,现在来看一看这道竖式要如何完成?(板书[42][6],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师: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生:六七四十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笔算除法的知识,先来看看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评析】学生通过复习旧知,激活已有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知识与经验,为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一内容奠定了基础。教师让学生经历[42][6]笔算除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教师播放童话故事的视频,视频内容为:猴妈妈告诉猴兄弟:“果山的桃子成熟了,又大又红。”两只小猴子来到山上摘了许多桃子,弟弟对哥哥说:“这些桃子都是我的。”)

师:同学们,猴弟弟这样做对吗?

生:不对。

师: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生:和哥哥平均分桃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公平、公正。猴弟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平分桃子。如果把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谁能把这道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将42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师:怎样列算式呢?

生:42÷2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生:因为是求平均数,所以用除法。

【评析】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桃子”主题图,编了一个小猴分桃的故事。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将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令学生身处拟人化的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师: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现在,这里出现了一道新的除法算式,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请大家用桌面上的42根小棒代替42个桃子来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小棒。)

师:同学们怎么分的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们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那就请两个小伙伴来帮帮忙,一起来扮演猴子。(上台帮忙的学生带上猴子头饰。)

生:首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两捆,也就是20个桃子,40个桃子就分完了;然后再分剩余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平均分得1个桃子。这样,所有的桃子都分完了,最后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

师:这名同学的方法是先分整十,再分单个。大家认为她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老师很欣赏你的表达能力,对于这两位帮助了你的同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谢谢你们帮助了我。

生2:不用谢。

师: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这几名同学都做到了。现在谁来把分桃子的过程再说一遍。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再分剩下的2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个桃子,合起来就是每只猴子分得21个桃子。(多媒体课件配合演示。)

师:这是用分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口算,如40÷2=20 2÷2=1 20+1=21(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

师: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口算的过程与分小棒的过程是一样的,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如果我们把这种思路用竖式的形式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呢?(学生在本子上尝试写竖式,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先看书再写,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竖式。)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先用十位上的4除以2等于2,得数写在十位上,每只猴子分得20个桃子,2×2=4,4-4=0,说明40个桃子分完了,再用个位上的2除以2等于1,得数写在个位上,1×2=2,2-2=0,所以结果是21。

师:大家认为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或疑问?为什么第一次分完的是40个桃子只写4,不写40呢?

生:因为个位还能继续除,所以“0”可以省略不写。

师:我们在计算或书写这样的除法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生2: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多媒体课件示范竖式算式并说明计算顺序。)

师:我们书写时要规范,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先算十位上的数与除数相除,4÷2=2,得数写在十位上,分掉了多少呢?2×2=4,写下来,因为没有分完,0可以省略不写,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分完了;接着计算个位,把2写下来继续除,2÷2=1,得数写在个位上,2×1=2,分掉了2,2-2=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

师:现在我们再来写一道竖式。(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36÷3,学生笔算,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答案。)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情境中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和感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促进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尤其是在学生分小棒展示到全体学生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方面,教学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

三、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师:两只小猴分别拿到了分到的21个桃子后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大吃一顿,这时它们的好朋友来了。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两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把桃子平均分成3份。

生2:我会把分得的桃子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你们都同意平均分,懂得与朋友共同分享,非常好!如果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子又分得多少个桃子呢?(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全班学生读题、列算式:42÷3。)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注意这次写的竖式和刚才写的有什么区别?这次遇到的困难,你可以借助小棒先分一分,再写竖式。(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用分小棒的方法验证竖式。)

师:刚才我们是先分小棒,再根据分小棒的情况写竖式,现在我们先写竖式,还能用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吗?(指名学生进行验证,3名学生扮演猴子。)

生:先分4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

师:为什么不分给每只猴子20个桃子呢?

生:因为桃子不够分,所以不能给每只猴子分2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得10个桃子后,还剩下1捆桃子。

师:你分桃子的过程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指着竖式进行说明。)

生:剩下的10个桃子加上单着的2个桃子,总共是12个桃子。

师:这一步在竖式上如何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中的12,说明被除数的十位分了后还有余数,这时就要把个位上的数移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然后再继续除。)

生: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4个桃子。

师:竖式中哪里体现出来?(学生指着竖式说明。)

师:大家写的竖式是正确的,只要敢于大胆尝试,就会有所收获。计算算式42÷3和42÷2,想一想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道算式的十位分完了,第二道算式的十位没有分完。

师:当十位没有分完时怎么办呢?

生:将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分剩下的数组成一个新的数继续除。

【评析】随着情境的延伸,学生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数形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除法,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分享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今天学习的两道竖式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被除数都是42,都没有余数。

生2:第一道除法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师:为什么第一道竖式的商是一位数,后面两道竖式的商是两位数?

生: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小的时候,商就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十位比除数大的时候,商就是两位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怎样的笔算除法呢?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教师再次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师:这样的笔算除法怎样计算?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被除数的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评析】教师以独立思考、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学会归纳和总结,使学生建立起笔算除法的认知结构,懂得判断商是一位数或商是两位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

五、巩固强化,知识升华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今天有收获的还有3只小猴子,它们请老师转告大家:谢谢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千万不要骄傲哟!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那就来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请你们先写一写,完成两道竖式。[63][3] [91][7](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利用实物投影仪订正答案。)

师:小马同学做了3道题,下面请大家当小老师,你们来改一改。(多媒体课件出示3道竖式[99][6][33][99][3] [44][4][12][8][4] [4][0][68][8][12][4][4] [8][0],学生判断正误并订正。)

师:请大家想一想,下面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多媒体课件出示两道算式:65÷5 78÷9,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的正确答案。)

师:如果要使这道除法算式(78÷9=8……6)的结果没有余数,可以改变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81÷9=9 72÷9=8 78÷6=13 78÷2=39)

师:老师也改了一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出示算式:783÷9)这是以后我们将要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知道商是几位数吗?

生:两位数,因为百位上的7除不了9。

师: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太棒了!请大家课后用笔算出这道题的结果。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的明确,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实现了拓展提高的目标,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扩展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体到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总结评价,质疑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同时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另外,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向大家提出来?

生1:我学习了笔算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生2:我学会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十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生3:我分小棒的时候同学们帮助了我,谢谢你们!

……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了观察、思考、表达、总结,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你们学会了分享、合作、互助,相信这些品质将会引领你们走向成功!最后,老师给你们提一个问题:如果题目是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能够解决吗?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思考。

【评析】通过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梳理一节课的内容;通过自评,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通过互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师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起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质疑,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

【总评】

韩愈《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本课中,教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做出了可喜的探索。首先,钱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如将人教版教材中的“植树主题图”换成北师大版教材的“小猴分桃的情境”;其次,学生不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算理,这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所以钱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小棒这一活动,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三,钱老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课始,枯燥的除法竖式学习被钱老师赋予了有趣的故事——猴子分桃,这个故事吸引了学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两只小猴子分42个桃子,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第一次分桃子,就学会了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提出问题,并迅速进入学习新知状态。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数形结合,理解分小棒的每一步都能与除法竖式相对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学习能力,懂得同伴互助的优势,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课中,钱老师合理利用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当第三只猴子出现时,应该如何分桃子呢?这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要与人为善,学会与人分享。面对新问题,钱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尝试计算,再用平均分42根小棒的方法进行验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课末,钱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巩固学习内容,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内容丰富的课堂评价,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自信与快乐。质疑拓展是学生学习的延续,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老师这节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了操作与感知、探究与发现、合作与交流、归纳与分享的理念,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活泼灵动的课堂又使学生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品德教育。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4

下面我针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使我感受颇多。

课上教师能够用谈话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真正的动了起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了以下几方面:(1)注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先估算后尝试计算,然后交流,层层推进。(2)竖式计算教学在加强算理教学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过,虽然本节课显得朴实、扎实,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后,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应注意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避免不应犯的错误。

(2)在探究算理时,教师采用的方法是由学生尝试着计算,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把学生出现的不同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再比较它们算法的不同,由学生把正确的计算过程进行讲解。课上学生能够找到算法的不同并且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讲解的过程不是十分顺利。这个教学环节由于我怕浪费过的时间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放手给学生的时间较少,而是教师直接用小棒演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放手不够到位。

(3)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时,我由于心急,没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是打断了学生找下一位学生回答。这样可能会打击有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5—16页的内容。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了植树造林的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笔算除法,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例2也是教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此外教材结合例2还设计了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验算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如在教例1时,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过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在教例2时,教师应该试着放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或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书写格式,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及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就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摘苹果游戏。30÷3= 60÷2= 80÷2= 24÷2= 36÷3= 88÷4=

2、猜一猜。

(1)40里面有()个十。

(2)4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5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3月12日)嗯,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一天,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

2、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为了保护环境每年都要植树造林,看,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生看图提出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板书)提问:谁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40÷2=20(棵)(板书)

5、设疑:如果老师把40棵改成42棵,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42÷2=21(棵)(板书)提问:你是怎么样想的呢? 预设学生:

生1:我是用口算的方法:把42看到40和2,40÷2=20,2÷2=1,20+1=21。

生2:我是用笔算的。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除法(板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1、结合摆小棒理解算理。

请学生借助桌子上面的小棒先自己动手分一分,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分的过程及结果展现在投影仪上。

2、课件演示42÷2分小棒的过程,将分小棒的过程与书写笔算竖式的过程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对分的步骤做必要的说明及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设疑:如果我再把42棵改成52棵,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52÷2=26(棵)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请同学们借助桌子上面的小棒,想一想:怎样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自己动手分一分。

(学生独立操作,遇到困难的可以跟同桌交流,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把分的过程及结果展现在投影仪上。)

提问:和例1相比,分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回答:例1中4捆正好分完,例2中5捆分后还剩下1捆,要把剩下的一捆小棒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分。

(2)竖式应该怎么写?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指1名同学板演,集体订正时,让其说说算理。)

(3)课件演示52÷2分小棒的过程

(4)放手让生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指1名同学板演并让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三)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学习的2道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它们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在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算法

说一说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概括: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算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就要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课件显示)

(五)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提问:平均每班种26棵,2个班种的是不是52棵?该怎样验算?(2)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自己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3)归纳小结:当没有余数时,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四、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带有*的要验算。36÷3= *78÷3=

2、数学小诊所。

3、解决问题。

48人跳绳,如果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如果3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 40÷2=20(棵)

42÷2=21(棵)52÷2=26(棵)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页—20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体现了数学学科循序渐进的特点。学好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本节课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愉悦的氛围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充分理解笔算除法的合理程序。【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8-9岁,心理发展仍然处于行为把握阶段,他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需要亲自参与活动或游戏,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明白事物,把握事理。学生有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担指向、方法不够明确;学生有较强的活动和观察兴趣,但是活动缺乏有序性,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概括、归纳水平差距较大;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有待提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尝试和探究,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以及课件展示,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现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应用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学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合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教具、学具】

小棒、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相信大家都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每年的植树节,全国许多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植树活动。谁能说说植树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人类的生存的确是离不开树木。今年的植树节,我们学校也组织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

3、这就是我们学校今年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哦,老师把她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解决她为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5、大家一起来说说算式该怎样列呢?

(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

6、为什么这样列呢?(因为求的是三年级两个班平均植树的棵树)

7、你会计算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探究笔算方法

(一)例一的学习

1、现在请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可以利用桌子上的学具。现在开始。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的交流,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形成的方法。

2、小组A:我们小组,用口算得出结果的。

师:请你们小组的同学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你们是怎样口算的,好吗? 生:我这样想的:40÷2=20,2÷2=1,20+1=21。师:真不错。

小组B:我们小组用的是摆小棒的方法。师:你来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摆的过程好吗?

学生到讲台上,在展台上为同学们演示。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师:同学看清了吗?老师再把他分的过程通过大屏幕演示一遍(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并重点对分的步骤做必要的说明)。师:有用其他方法的吗?比如说笔算的方法。小组C:我们小组用的是笔算。小组D:我们小组也用的是笔算。让学生把竖式板演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同意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有的用口算的方法算出42÷2=21;有的通过分小棒,知道了结果;还有一些同学尝试着用除法竖式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3、讨论笔算过程。

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个竖式写出来好吗?先写被除数42,然后呢?对,是除号。在呢?是除数2。我们刚刚分小棒先分的是整梱的4梱小棒,所以2先除十位上的4,等于2,写在十位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2代表20)2乘以20等于?对,也就是刚刚先分走的4梱小棒,40-40没有了,整梱的分完了,然后怎么样?(分剩下的两根小棒)所以我们把这个2怎么办?对,把这个2落下来,然后呢?再让这个2去除以2,等于?写在?(个位上)。1乘以2等于?2-2=?(0)请同学们注意,刚刚2乘以20等于的这个零和40-40等于零的这两个零,因为我们计算没有完成所以就不写了。

4、那么42÷2=21(棵)(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21棵。

5、现在请同学们一起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下面两道题。36÷3= 48÷2=(设计意图:形成性练习)

(二)例二的学习

1、刚刚我们已经一起解决了一道题,那52÷2你们会计算么?

2、出示自学指导

(1)动手分一分5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小组交流竖式计算52÷2 想一想:十位除后余l该怎么办?(3)说一说例2和例1比,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应注意什么?(4)三分钟后汇报

3、我想,同学们都已经有了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女生,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

(分小棒,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展示分法,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 52÷2=26)

4、哪组同学能用竖式的方法计算?学生汇报。

5、他说的对吗?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同样先写被除数52,然后除以除数2,然后呢?对,被除数上的5除以2,我们都知道被除数上的表示5个十,5个十平均分成2分,每份最多能分2个十,也就表示商2个十,要在商的?十位。2乘以20等于?写在?5减4得?1,表示十位上还剩1个十没有分。也就是5捆小棒分掉4捆,还剩l捆,就把剩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并。接着呢?把被除教个位上的2落下来,和十位上的余数1和在一起,表示?12。12除以2得6,写在?商的个位,再用除数2去乘6,积是?12,表示从被除数中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的12的下面。12减1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分完了。

6、那么52÷2=26(棵)(板书)也就是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26棵。

7、同学们一起来看看,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42÷2,十位上的4正好分完了,52÷2,十位上的数没分完)

8、你是不是说,42÷2商2后,十位上没有余数,而52÷2商2后,十位上还有余数?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

9、好,现在大家一起来试试这两道题。36÷2= 65÷5=

三、巩固练习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让我们登上智慧岛。验证一下自己的智慧吧。

1、课件展示第一题:智慧岛上的小兔想要过河,需要大家的帮助。大家快帮帮它过河吧。(68÷2、39÷3、84÷4)

2、过了河,小兔想和大家比一比登山,看谁最先登上山顶。(课件展示登山图)我们分两组。左边一排从左边登山,右边这排从右边登。(左边:26÷2、84÷6、75÷

3、右边:66÷6、56÷4、95÷5,山顶:91÷7)

3、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方法了。智慧岛上的小动物们可没法跟你们比啊。(课件出示:)看!这是它们做的计算题。你能当一次小法官,判断一下它们做的是否正确吗?并帮助它们把错的改正过来。

4、智慧岛上住着祖孙二人。他们听说你们已经学习了笔算除法。也想考考你们,你们接受挑战吗?(课件展示)(小孙:我今年5岁;爷爷:我今年65岁,(1)今年爷爷的年龄是小孙子的多少倍?(2)明年爷爷的年龄是小孙子的多少倍?

(以上的习题都是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竞比意识是我的又一个出发点。在紧锣密鼓中,在学生的兴趣盎然中,新课的学习和练习都已完成)。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总结一下笔算的方法。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42÷2=21(棵)52÷2=26(棵)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7

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页例1、做一做,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估算习惯。

2.通过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3.在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评析】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但要明确具体,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做到切实可行;不但要考虑到双基教学,更要考虑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课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同化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完善笔算乘法模型,没有太大难度。所以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联想、迁移和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较为深刻地领会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利用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提出新问题

1. 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可以先组织练习,然后通过谈话提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问题。例如:

方法一,先复习,再通过谈话提出新问题:

(1)用竖式计算:

一辆汽车1小时约行45千米,1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计算后要求学生结合竖式说说45乘个位2与45乘十位1积的末位书写位置。在此基础上提问:如果把这道题中45的百位添上1,改成145,同学们还会算吗?

(2)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 板书课题并出示49页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方法二,通过谈话,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前几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如果遇到要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解决的问题,你们能独立解决吗?

在得到学生肯定回答后,揭示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出示例1(略)。

【评析】以上两种谈话方法,都是基于由教师率先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再提出新问题,学生思维比较顺畅,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向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方法三,通过谈话直接提出新问题。

谈话,上一小节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笔算乘法。

出示例1(略)。

【评析】第三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然后在下一环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联想,实现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虽有些难度,但更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二、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 组织审题,进行估算。

(1)组织读题,说说题意并说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出算式:145×12=

(2)组织估算,记录自己的估算结果。

在学生估算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并说说自己的估算精度,如:你觉得你的估算结果误差大吗?

然后记下自己的估算结果,以备和计算的准确值进行比对。

例如,学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2≈10,所以150×10得1500,得数估计大于1500;

也可以这样估算:145≈150, 150×10得1500, 150×2得300,得数应该小于1800。

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和估算值,教师不进行直接评价,只是要求记录下来,等计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对,看看怎样估算更快捷、方便,而且精度高。

【评析】培养估算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允许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并及时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引导迁移,推出方法。

(1)组织讨论,引导迁移。

通过讨论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联系。

例如:145×12我们以前做过吗?它同以前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点?怎样计算145×1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145×12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乘的时候,要多乘三位数百位上的1。

【评析】这里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直接去尝试,而是围绕问题先进行集体讨论,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学生的盲目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克服盲目性和主观性,论证在先;二是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学困生有机会分享学优生思维成果和学习策略,实现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

(2)尝试计算,讨论算理。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小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和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如图:

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明白:先算145乘2,也就是2个145,其中两位数个位2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2个百,所以2写在百位上;再算145乘10,也就是10个145,其中两位数十位1与三位数百位1相乘得10个一百,10个一百是1个千,所以1写在千位上。

【评析】就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来讲,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学习起来都没有多大问题,但未必能把道理说清楚。正因为是这样,利用这个机会交流讨论算理,不但知道了怎样算,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学得深,学得透,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把第二条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3)核对正误,增强信心。

首先,组织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核对正误,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其次,组织学生把计算结果同估算值进行比对,看看两者之间的误差,说说哪种估算方法估算值比较好些。

【评析】一是使用计算器的练习;二是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对前面的估算有个照应,理解了怎样估算才能使估算值更贴近准确值,更有效,为下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了铺垫。对自己的估算结果负责,也是责任心的表现。

(4)比照练习,深化算理。

练习49页练一练。

计算结束后,首先核对计算的正确性,然后像例1那样,结合竖式书写过程,组织学生说一说两位数个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和两位数十位与三位数百位相乘得数书写位置的道理。

【评析】没有急于得出方法,而是比照解决例1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例子深化算理,烙印更加深刻。

(5)归纳总结,及时拓展。

首先,组织学生结合以上5道题的计算过程,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使学生明确两点:

第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本质上是一样的,先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个位数,再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

第二,所不同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比,乘的过程中要多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

其次,及时对乘法法则进行类推、拓展。

例如:

教师提问: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们推出了三位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如果是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呢?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呢?

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说一说,比如2314×21, 213×123。

【评析】在经过了三个以上的例子之后才总结方法,是归纳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学生避免将来形成见到一个个例就下结论的片面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方法

1. 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50页练习七第1题。(略)

2. 变式练习,深化方法。

下面两道题算的对吗?错在哪里?试着改过来。

(注:如果学生在练习七1题中有类似的错误,就利用学生计算中的错误进行讨论,强化计算方法。如果没有,可以用上面的题目进行练习。)

【评析】考虑到学生实际计算情况,体现互动性。

【总评】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学科学习更重要。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又不能游离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所以,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在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的设计,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一是设计之初,就从实效性出发,给出了三个不同的思路,适合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作为三种不同的尝试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进行探讨。

二是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数学思想出发进行设计,算理和算法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突出算理,明确算法,印象深刻,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仅仅抓住两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联想、类比推理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体现了联想、类比推理的学习策略;通过三个以上的例子总结算法,体现了归纳思想。

三是重视完整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在设计中,通过拓展提问,兼顾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思考,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四位数乘两位数、五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等问题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很有深度。由于现代计算工具的发展,这种深度的意义不在于学生初步形成了多位数乘多位数法则模型表象,而在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是人的创造性的必备特质。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主动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对具体问题、具体计算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探讨算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建构过程,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呈现情境

谈话:学校买来一些毽子和羽毛球,准备平均分给三(1)和三(2)班两个班。

课件呈现:48个毽子(4整盒和8个)

52个羽毛球(5整筒和2个)

2.提出问题

估计一下,每个班分到的毽子多一些,还是羽毛球多一些?

你能帮助这两个班分一分吗?

(评析:结合实际情境,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想办法去分一分,能激起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既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52÷2的商比48÷2的商大。)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分毽子

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毽子,你打算怎样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以及分得的结果。

提问:怎样通过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班内交流算法:可能用口算,也可能用竖式计算。

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怎样用竖式计算48÷2?

(评析:通过分毽子,力求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索52÷2的计算方法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能力上的迁移和方法上的渗透,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算法对比提供良好素材。)

2.分羽毛球

⑴提问:要求每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你打算怎样去分?

班内交流自己的分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在分羽毛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能结合小棒的实际操作,讲讲应该怎样解决的吗?

让学生操作好后同桌相互交流。

⑵怎样用竖式计算52÷2呢?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板书展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自己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评价,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哪种算法,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打开课本,共同完成竖式,师生共同回顾计算过程。

组织验算。

(评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尝试解决问题,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引发了他们的认知冲突。不同分法、不同的计算方法的出现,使他们意识到解决问题时的关键所在。解释、交流、评价,使得他们对算法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和理解。)

3.探讨比较

分羽毛球和分毽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组织班内讨论,使学生明白分毽子时4盒正好分完,而分羽毛球时分掉4筒以后还剩一个整筒的,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两次计算有何不同?怎么办?

再次组织探讨,让学生结合操作来理解,十位上的5除以2余下的1代表一个十,因为剩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所以十位上余下的数1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用12再除。

(评析:结合两次操作、两次计算进行充分比较、探讨交流,丰富了学生表象,为他们理解算法提供了算理上的支持,加深了他们对计算中重点问题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算法的有效建构。)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试做前两题,相互说说计算过程,再去完成后两题,小组内学生相互评价。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96÷884÷3

3.对比练习

48÷475÷3

48÷377÷3

学生练习后,组织学生比较,沟通联系,了解区别。

4.想想做做第6题

64÷585÷395÷491÷2

让学生先估一估它们的商各是多少,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估计的。

5.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图独立完成,并在班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评析:练习设计注重发展,兼顾基础,层次分明,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比练习帮助学生沟通计算中的联系和区别,清晰其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安排估一估,既能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又能进一步提升其熟练试商的程度,这样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逐渐加深他们对算法的理解。最后安排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个学生在练习中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评:

第一,重组教材,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在原来情境图分52个羽毛球的基础上添加分48个毽子,一方面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操作经验和计算经验,为学生能有效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为学生进行比较,沟通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第二,提供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本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多个角度提供“平台”,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算法,通过探讨——比较算法,通过交流——评价算法等,使学生主动经历了“面对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探求解决方法——广泛交流、讨论算法——体会并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有效实现了算法的自主建构,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计算,掌握一些基本地学习策略和方法。

第三,沟通联系,发展学生的计算素养。本节课有效沟通了算理与算法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去分一分,再结合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去探索算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价和选择算法,从而实现了算理与算法的有效链接,帮助学生有效建构算法。而且本节课还注重沟通估算和计算的联系,先结合实际情境“分毽子和羽毛球”,让学生估一估,再结合具体计算让他们再去估一估,使学生充分感受估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和发展了他们的估计意识,而且估算和计算做到了有机融合,先“估”再“算”,“估”是为了“算”,学会了“算”又是为了更好地“估”,这样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有效发展了学生的计算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上一篇:2022年导游个人工作总结怎么写下一篇:百日宴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