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声中渗透自己的灵魂

2024-04-23

在歌声中渗透自己的灵魂(精选4篇)

在歌声中渗透自己的灵魂 篇1

一、充分运用声音技巧表现作品的内涵;

二、挖掘歌词情感内涵,真正领会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三、想象情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绎作品;

四、加强音乐实践,用心灵表现作品。感”来自“情”,在歌曲演唱中 “情感”远远高于“技巧”。

关键词:歌唱;情感;技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73-02

情感的表达在歌唱的艺术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歌唱者情感的表达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才华的艺术。它不但需要具有熟练的歌唱技能,而且要理解歌词内容,并且能在深刻体验词曲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个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运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使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对某种体验需要发泄的动态反应。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以强调学生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体验,要将技巧和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将艺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声乐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一、“以情感体验带动歌声”的歌唱练习

歌唱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着其价值,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歌曲《黄河大合唱》中,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歌唱者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而不能将声音、词义和感情三者割裂开来。】即“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并不是独立的, 要以声音为基础,有“声”才能生“情”,正所谓“声情并茂”也。

首先从“声”谈起。声情的前提是这个“声”字, 没了“声”,“情”便无从谈起。“声”包括两点: 第一,歌唱者的音质。第二,正确的唱法。前者基本是客观存在的,天生一副好嗓子,一般来讲是比较受欢迎的,这是演唱好一首作品的基础。如果要塑造出有个性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发挥人声的最佳艺术表现有力,音质的好坏是很关键的;后者所讲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指科学的发声技巧,包括呼吸、共鸣、发音、吐字等协同运动,这几个方面组成了一个发声的整体,各个发声器官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又要与其他发声器官建立协调平衡的运动机制,这样才能使歌唱发声获得最佳效果。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另一门类——乐器演奏艺术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切等优点。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审美比较,可见歌唱语言的重要性,而所要表达的情感语言更离不开张嘴就来的咬字吐字。咬字就是指利用唇、牙、舌等的运动,把字音发清楚;吐字就是指要把唱的字清楚的吐出来。也就是把歌唱的每一个字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准确而又清晰地唱到听众的耳朵里去,使得听众体会到歌者充分的共鸣和良好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字正腔圆”。试想,歌唱者已经将一首作品演唱完了,可听众还未听清演员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呀!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会对歌唱发声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 咬字、吐字才能正确、清晰, 两者相互影响,任何“重字轻声”或“重声轻字”都要不得。我们只有“以声润字”、“字正腔圆”,才能把“声情并茂”中的“声”字做到位,才能更好地把歌曲情感表现出来,才能使歌声更加优美动听!

这个“声”字有了,那“情”字从何而来呢?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就是指歌唱的感情。歌唱艺术以抒发感情见长,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古代早有记载:“男女有所怨恨,想从而歌。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从这“由人心生”我们可知, 这“情”字来自于人的心灵,只有心灵投入了,真情才能流露,这也是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演唱者如何做到“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呢?

1、深入

深入就是指要深入到作品中。拿到一首从未接触过的歌曲,在熟悉旋律之后,要立即把歌词理解透,然后再将旋律和词结合起来, 确定她的风格。有的歌唱者虽然将歌词背得到滚瓜烂熟,但不能深入其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以及歌词的内涵,不能深入地分析、研究。所以演绎的歌曲既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又不能深刻地表达感情。这种无动于衷的演唱怎么能够表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呢? 要深入到作品的唱词中,需要演唱者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那些是表达人物心理的,那些是叙述事物的;是表达爱国之情的还是表达友情亲情的。自己心里要一清二楚,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处理歌曲才能得心应手,做到用灵魂在歌唱!

2、感动

【“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歌唱艺术是以传达词曲作者和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乐论历来的标准是:【“音律美则音响感人, 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工之技。”】由此可见,不会表达感情的歌唱者只能是“乐工之技”了。

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之所以能流传,久唱不衰,就是因为他们能一丝不苟地琢磨歌词、体会内容的深刻含义,用心表现。这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学生因为兴趣方面或者个性方面对声乐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缺乏信心;有的学生意志薄弱,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有惰性,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的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声乐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刚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她们对声乐的认识大部分是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排斥流行音乐或者回避流行音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上课唱教师教的歌曲,下课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而且也不顾方法,随意演唱。教师上课所传授的方法几乎被学生自己的随意唱所遗忘殆尽。针对这些,我采取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特点, 演唱方法,让学生学会借鉴其中好的东西。譬如:表现力或者是比较正确的咬字行腔,通过流行歌曲的学习将学生渐渐引入正确的发声方法上来,让学生不知不觉喜爱歌唱,喜爱演唱各种风格类型的歌曲分层教学。因为音乐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的进度在一个班级中就有不同的表现。针对这些,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单纯的按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分层。主要是歌曲难度的分层,歌曲声音要求上的分层和同样的一首歌曲不同音区的分层。教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声部特点,声音特点,学习能力等情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将选材、情感、技术三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

试想一位经过多年训练的歌唱者唱起歌来装腔作势,拿腔捏调,故意显示自己的歌唱技术,那他肯定是要失败的,没人能去喜欢他。用灵魂歌唱,用真情感人,不是用技术、高音感人。有些人发声练习做的好,技巧也很高,吼两声不错,但一唱歌就不行了。观众听起来索然无味,不好听也不受欢迎。相反,有些业余爱好者,从未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却唱得好听动人。技术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表现艺术的必要手段。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技术,纵使你有多么深厚的感悟,也难以完美的表现出来。但只注意技术,不顾歌曲所包含的内在情感就不是用心歌唱, 某种程度上,只能是机器在转动而不是真正的歌唱。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如果你对作品的背景一无所知,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对历史、文学等说不清道不明,你想走近它融入它那是不可能的。【演唱者应善于运用自身的积累,这种积累除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对歌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好的歌曲无不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歌唱艺术中的传“情”是歌唱的灵魂,而在演唱中我们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它们是相辅相成又是辨证统一的,所以演唱者要用精湛的技巧加上一颗富有激情的心去演唱一首歌。我们要把心灵投入到作品中,用美妙的声音,把人间最真挚的情感通过歌曲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使每首作品都能产生强大的艺术震撼力。正如本文开头所明确的,演唱歌曲要将声音、词义、情感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歌唱中渗透自己的灵魂才能使艺术作品永远光彩照人!

在歌声中渗透自己的灵魂 篇2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理想教育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们在《历史与社会》初中教学中, 对理想教育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

(一) 理想教育淡漠化。

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 在德育中又轻视理想教育, 把思想品德教育停留在思想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上。加之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拜金主义、虚无主义、自我中心论、个人价值观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 理想教育庸俗化。

首先表现为理想教育的急功近利, 希望理想教育能马上发挥作用, 尤其是对提高学习成绩、加强班级管理马上发挥作用。但是由于理想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理想教育不可能马上发生效果, 于是就产生了对理想教育的悲观失望情绪。具体表现为几种倾向:一是干脆不再进行理想教育, 把理想教育转为解决现实中一个个的问题, 处理现实中一件件的事情, 完成一个个活动, 把理想教育搞得支离破碎, 出现严重的事务主义和庸俗主义倾向。二是把理想教育引入旁门异道。转而去寻找其他精神寄托, 诸如自由主义、复古主义。这些主义出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过分强调个人自由、管理民主, 过分张扬学生个性, 过分容忍学生错误;过分宣扬传统文化, 认为扔在历史垃圾堆中的东西都是法宝, 随意拿出一件东西就可用于对学生的教导。三是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蜕化为职业理想教育、成绩理想教育、大学理想教育, 甚至是物质理想教育, 这是其当前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三) 理想教育“理想”化。

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 片面“求高”、“求洋”, 认为只有读重点高中、读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等才算是有出息的学生, 只有这样的学生, 才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只有教出了这样的学生, 老师才能得到安慰, 老师的教育才出了成绩, 才有了炫耀教育实绩的资本。殊不知, 社会固然需要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伟人, 但也需要教师、工人、农民这样的普通劳动者, 而且后者永远是社会的主体。正是由于认识上的这种误区, 导致了理想教育中的脱离实际, 好高鹜远, 从而也误导了学生。

二、具体方法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理想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理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 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 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所以我们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重视理想教育, 具体方法有:

(一) 运用故事, 渗透教育。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 运用讲故事法, 不失为教学中的一种有效途径。古今中外, 以理想为主题的故事举不胜举:如抱定“为了美国独立而战”的华盛顿;信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这方面话题的资料, 并做课内复述的准备。采用这种方式, 既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 活跃思维, 细细体味的目的, 又让学生被生动形象的情节所打动, 在倾听中领略名人的理想境界,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利用课件, 展示事迹。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中外名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情景。学生往往会被这些形象和直观的场景所感染, 起到了震慑学生心灵的作用。如学习八年级下册“辛亥革命”一节, 教师在讲到孙中山这一人物时, 应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他那“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这一崇高理想。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孙中山为了民主革命的成功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止的感人肺腑的镜头,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因此, 利用这种情景式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当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引用古诗, 加深理解。

中国历朝历代流传下来很多名篇佳作,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这为我们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研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宝贵资料。同样, 有关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理想的追求的古诗词也举不胜举。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曹操的“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等等。取之不尽的中国古诗词知识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前途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结合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定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四) 角色扮演, 把握内涵。

角色扮演是教学者对受教学者实施情景教学的方式之一。它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人应该怎样活着”一节时, 就运用角色扮演法, 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积极组、消极组。教师预先设计好下列问题:当今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是否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辩论, 教师从中进行巡回指导。最终统一了当今中学生对崇高理想树立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甲乙两方的正反比较、探讨, 激烈争论, 进入角色, 加深了学生对理想内涵的理解。

(五) 利用影视, 激活理想。

形象生动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 陶冶情操, 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而且能积极地进行理想教育。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禁烟运动”一节,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林则徐》, 使其为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这种铁肩担道义的崇高人格所景仰。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对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健全品格的形成, 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 社会实践, 提高自我。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众多名人震撼人心的事迹为学生远大目标的确立树立了榜样。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根据课内所学知识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如:军训、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 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为实践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述是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理想教育所实施的一些教法。当然, 根据实际需要, 教师还可灵活运用其他一些方法。如:与其它学科联合教学法, 理想知识竞赛法, 编辑小报法等。总之, 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方法, 使学生既能获得相关的知识, 又能提高人文素养, 坚定理想和信念。

同时, 我认为, 在本学科贯穿理想教育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 渗透理想教育应该注重教学中的趣味性。

因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信赖于兴趣”。[2]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有关名人的感人事迹时, 应当注意知识的趣味性、语言的幽默感和感召力。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 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在学科理想教育中, 要时常运用激励的方法。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激励、唤醒、鼓舞。”[3]这种激励能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一些学习进取心不强、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学生,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他们讲一些生动、形象、很有启迪性的实例, 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如我在执教七年级下册“思想的追求”一课, 在讲到追求理想人生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这一问题时, 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了如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口含石子苦练内功”, 终成全希腊闻名的演说家等古今中外“勤能补拙”, 最终都实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故事。这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进而唤起学生奋起直追、勇于拼搏的干劲和动力。

3. 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最好的一种教学, 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4]教学中切忌对学生进行理想的空洞、抽象的说教, 要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的东西, 易为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并将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理想、价值观付诸于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 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材。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思想的追求”一课时, 要求班上每位同学以书面的形式, 谈谈自己的理想。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如当小老师、小记者、小导游等, 必要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 要求实践学生写出活动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己所树立的理想的“滋味”, 为将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第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161.

[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77.

在歌声中渗透自己的灵魂 篇3

关键词:歌唱;情感;技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73-02

情感的表达在歌唱的艺术中占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歌唱者情感的表达是一门学问,是一种才华的艺术。它不但需要具有熟练的歌唱技能,而且要理解歌词内容,并且能在深刻体验词曲情感的基础上,融入个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运用情感,从而引起共鸣,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使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对某种体验需要发泄的动态反应。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歌唱教学中,我们不要总是以强调学生对歌唱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情感体验,要将技巧和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二者融为一体,才能将艺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声乐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一、“以情感体验带动歌声”的歌唱练习

歌唱是一门富有情感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着其价值,充分展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歌曲《黄河大合唱》中,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歌唱者要将自己深入到唱词的情景中, 而不能将声音、词义和感情三者割裂开来。】即“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并不是独立的, 要以声音为基础,有“声”才能生“情”,正所谓“声情并茂”也。

首先从“声”谈起。声情的前提是这个“声”字, 没了“声”,“情”便无从谈起。“声”包括两点: 第一,歌唱者的音质。第二,正确的唱法。前者基本是客观存在的,天生一副好嗓子,一般来讲是比较受欢迎的,这是演唱好一首作品的基础。如果要塑造出有个性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发挥人声的最佳艺术表现有力,音质的好坏是很关键的;后者所讲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指科学的发声技巧,包括呼吸、共鸣、发音、吐字等协同运动,这几个方面组成了一个发声的整体,各个发声器官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又要与其他发声器官建立协调平衡的运动机制,这样才能使歌唱发声获得最佳效果。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语言的音乐,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与音乐表演艺术的另一门类——乐器演奏艺术比较,有着语意表达直接、感情表达真切等优点。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审美比较,可见歌唱语言的重要性,而所要表达的情感语言更离不开张嘴就来的咬字吐字。咬字就是指利用唇、牙、舌等的运动,把字音发清楚;吐字就是指要把唱的字清楚的吐出来。也就是把歌唱的每一个字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准确而又清晰地唱到听众的耳朵里去,使得听众体会到歌者充分的共鸣和良好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字正腔圆”。试想,歌唱者已经将一首作品演唱完了,可听众还未听清演员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呀!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会对歌唱发声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 咬字、吐字才能正确、清晰, 两者相互影响,任何“重字轻声”或“重声轻字”都要不得。我们只有“以声润字”、“字正腔圆”,才能把“声情并茂”中的“声”字做到位,才能更好地把歌曲情感表现出来,才能使歌声更加优美动听!

这个“声”字有了,那“情”字从何而来呢?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就是指歌唱的感情。歌唱艺术以抒发感情见长,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古代早有记载:“男女有所怨恨,想从而歌。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从这“由人心生”我们可知, 这“情”字来自于人的心灵,只有心灵投入了,真情才能流露,这也是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那么,演唱者如何做到“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呢?

1、深入

深入就是指要深入到作品中。拿到一首从未接触过的歌曲,在熟悉旋律之后,要立即把歌词理解透,然后再将旋律和词结合起来, 确定她的风格。有的歌唱者虽然将歌词背得到滚瓜烂熟,但不能深入其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以及歌词的内涵,不能深入地分析、研究。所以演绎的歌曲既不能生动地描绘意境,又不能深刻地表达感情。这种无动于衷的演唱怎么能够表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呢? 要深入到作品的唱词中,需要演唱者将歌词内容认真细致地分析。那些是表达人物心理的,那些是叙述事物的; 是表达爱国之情的还是表达友情亲情的。自己心里要一清二楚,做到心里有数, 这样处理歌曲才能得心应手,做到用灵魂在歌唱!

2、感动

【“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歌唱艺术是以传达词曲作者和歌唱者思想与感情为目的的艺术活动。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乐论历来的标准是:【“音律美则音响感人, 有意境则神色俱佳,重音律不重意境者,乐工之技。”】由此可见,不会表达感情的歌唱者只能是“乐工之技”了。

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之所以能流传,久唱不衰,就是因为他们能一丝不苟地琢磨歌词、体会内容的深刻含义,用心表现。这是歌唱艺术中情感表现的最重要的一环。很多学生因为兴趣方面或者个性方面对声乐失去了兴趣。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缺乏信心;有的学生意志薄弱,有畏难情绪。有的学生有惰性,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的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声乐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刚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她们对声乐的认识大部分是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都排斥流行音乐或者回避流行音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学生上课唱教师教的歌曲,下课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而且也不顾方法,随意演唱。教师上课所传授的方法几乎被学生自己的随意唱所遗忘殆尽。针对这些,我采取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析歌曲特点, 演唱方法,让学生学会借鉴其中好的东西。譬如:表现力或者是比较正确的咬字行腔,通过流行歌曲的学习将学生渐渐引入正确的发声方法上来,让学生不知不觉喜爱歌唱,喜爱演唱各种风格类型的歌曲分层教学。因为音乐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的进度在一个班级中就有不同的表现。针对这些,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单纯的按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分层。主要是歌曲难度的分层,歌曲声音要求上的分层和同样的一首歌曲不同音区的分层。教师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个学生声部特点,声音特点,学习能力等情况,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将选材、情感、技术三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

试想一位经过多年训练的歌唱者唱起歌来装腔作势,拿腔捏调,故意显示自己的歌唱技术,那他肯定是要失败的,没人能去喜欢他。用灵魂歌唱,用真情感人,不是用技术、高音感人。有些人发声练习做的好,技巧也很高,吼两声不错,但一唱歌就不行了。观众听起来索然无味,不好听也不受欢迎。相反,有些业余爱好者,从未接受过正规声乐训练却唱得好听动人。技术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表现艺术的必要手段。如果没有良好的歌唱技术,纵使你有多么深厚的感悟,也难以完美的表现出来。但只注意技术,不顾歌曲所包含的内在情感就不是用心歌唱, 某种程度上,只能是机器在转动而不是真正的歌唱。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如果你对作品的背景一无所知,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对历史、文学等说不清道不明,你想走近它融入它那是不可能的。【演唱者应善于运用自身的积累,这种积累除包括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对歌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好的歌曲无不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歌唱艺术中的传“情”是歌唱的灵魂,而在演唱中我们要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它们是相辅相成又是辨证统一的,所以演唱者要用精湛的技巧加上一颗富有激情的心去演唱一首歌。我们要把心灵投入到作品中,用美妙的声音,把人间最真挚的情感通过歌曲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使每首作品都能产生强大的艺术震撼力。正如本文开头所明确的,演唱歌曲要将声音、词义、情感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歌唱中渗透自己的灵魂才能使艺术作品永远光彩照人!

声乐艺术的魅力与美感是取决于演唱的情感表现,只有优美的嗓子和发声技巧而缺乏情感的准确把握与生动的表现,演唱者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声情并茂的歌声是给予欣赏者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是演唱表现最佳效果的体现,也是演唱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发声技巧,运用一切手段使演唱者得以随心所欲地运用演唱技巧去表现歌曲情感是必不可缺的!

参考文献

[1]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3.

[2]田丁.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中国音乐,2002.3.

[3]维克脱•亚历山大•菲洋兹.训练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4]郑慕才.歌唱情感的剖析与表现技法[J].福建师大学报,1993.1.

五月,我们在歌声中穿行 篇4

数着四月的故事, 我在想着五月的辉煌, 五月与四月一样有鸟、有花、有蛙鸣、有嫩绿, 但五月与四月不一样的是五月更喜气, 因为五月里有护士最神圣的护士节天堂。在这个天堂里, 我们会用心情去装扮, 我们可以尽情地诉说尽情地歌唱, 尽情地欢笑尽情地幻想。

看:5.12护士节正以崭新的姿态从春天迷人的风景中向我们走来, 粉红了岁月, 嫩绿了枝叶, 鲜活了五月, 笑醉了季节。

粉红色的五月在护士的眼中最美丽, 因为五月能给护士带来太多的欣慰。五月是快乐的, 她总是在护士的歌声中穿行;五月是惬意的, 她总是在护士的足迹中溜跶;五月是无私的, 她的心总是与护士的心贴得很近。五月里印有护士温存幸福、荡漾笑意的温泉, 五月为护士带来了自豪。

喜欢五月, 五月里有醉人的歌能让护士的心灵更亮;喜欢五月, 五月里有迷人的风景春花嫩绿能柔软人的心房;喜欢五月, 五月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喜欢五月, 五月有一扇能永远为护士治疗心疾的心灵之窗。

我爱在五月里制造一个天堂, 让我们的护士暂时忘记苦、累积存的心伤, 丢开身边恼人的繁重事务。我要在天堂里布满鲜花与水果, 把mp3与flash动画联串在天堂的每一个角落, 邀请护士把自己的肉体建在灵魂之上。我没有神笔, 但是我们都有一扇闪亮明净的心窗, 我们没有值得自豪的业绩, 但我们有激情可以把我们的节日燃得更亮。我要用五月最美的韵律为一线护士弹出生命中最美妙的乐章。

穿行在五月, 浪漫的五月会敲醒内心的欲望、能涣散人的心神。五月里我有好多的故事要对你讲, 护士的真情能使病弱者强大, 病患者找回自信, 晚期癌症患者看到光明, 能唤醒那些目光呆滞, 蓬头垢面, 喜怒无常、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

护士是用心来护理患者, 用爱来支撑病人。在五月, 我会把灵魂放在天堂。

上一篇:乡镇教育领导述职述职报告(个人总结)下一篇:市场开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