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2024-04-23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精选11篇)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1

今天听了教研员的讲座和四堂精彩的课,相信使在坐的每一位教师受益匪浅,不仅透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明确了教学中教师语言方法要系统化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下面我就谈一谈此次的心得体会: 一:多用鼓励语言,少用表扬性语言:;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流露,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碍于脸面, 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对”等稍作肯定。要知道,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老师的期望肯定是有差距的,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扬,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比如:当孩子一件事做得很漂亮,甚至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你一定非常高兴。这时候,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喜悦表扬和欣赏孩子呢?你会对孩子说“你真棒”、“太漂亮了”、“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话吗?

我查阅了相关的材料,国际著名亲子专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认为,“漂亮、真棒、真好”这类的词,属于评价性的语言。对孩子说话,不要做出评价,避免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能力。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你的见闻和感受。比如说:一个小女孩画了一张画给你看,问你:我画的好不好?你怎么回答呢?心理专家是这样回答的:我看到一座紫色的房子、红色的太阳、带条纹的天空、还有很多花。它让我觉得仿佛来到了乡村。这就是描述性语言。结果呢?结果是:小女孩听后,微笑起来,说:我再去花一张。我读了这个故事,不禁想到了上午的四节语文课。教师们多用描述性语言激励鼓励孩子,使孩子知道自己改正和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描述性语言的神奇之处。反之,假如使用评价性的语言呢?假如说:真漂亮,你真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我想,孩子可能就不会接着再画了。因为,得到了“漂亮”和“了不起”这样的评价,谁都会偷懒的。评价性的语言会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描述性的语言才给他真正的自由。真有这么大的差别吗?我们完全可以操作一下。看看孩子的反应。而且,表扬要“实”,不能“虚”,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指向孩子行为的过程,不是泛泛的夸赞。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表扬和欣赏。所以我们要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

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注意表扬语言的科学运用,少用评价性的语言,多用描述性的语言,使表扬真正成为激励、鼓舞孩子继续努力,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思考集中识字还是随文识字:

随文识字,所识得每一个字都是被放在不同的语境亦或情境中去的。这样的做法可谓好处多多,首先学生不会感到疲惫厌学,每个生字在语境中都那么活泼生动,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其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形象生动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和接受;第三,在识字的同时还可穿插进很多语文素养的训练,一举多得。

集中识字,在识字阶段脱离了语境,如果是一个人学习十几个生字脱离语境,那一定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依低年级学生认知和年龄特点来看,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但如果是在学习小组中,几个人一起来学习十几个生字,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即合作学习。他们之间有互助、有比赛、有考试,趣味纵生,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境中识字,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也不可小觑。而在集中识字识字之后,课堂上有汇报(对后进生有针对性和反馈),也有比赛性的游戏,随文识字课堂上也照用,在这一点上趣味也绝不低于随文识字的。我认为随文有随文的好处,集中有集中的优势,那么,在课堂上,无论是随文还是集中,只要教学目标达到了,学生认会了生字、提高了能力,那这就是好课。作为教师,可依据班级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特点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识字手段。

三、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课堂导语精彩化: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2

本次大赛进行了录像课、评课、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粉笔字、队列队形、演讲、运动技能规定项目、运动技能自选项目、实践课等十个项目的比赛。26位参赛选手们凭借前期的精心准备、扎实的基本功、激情的现场演绎把每一项比赛呈现得尽善尽美:洒脱大气的粉笔字, 气贯长虹的队列指挥, 盛情并茂的演讲, 精彩纷呈的运动技能展示……让观摩教师心潮澎湃、啧啧称赞。最后12名选手凭借自己的实力、出色的发挥, 进入实践课的评比。课堂教学更是体现上课教师及其团队的智慧和能力, 12节课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有的教法新颖、语言生动;有的循循善诱、层次分明;有的设计巧妙、扎实有效……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每一位选手在比赛中的热情与自信、顽强与拼搏, 充分展示了体育教师的精神气质。赛事期间, 笔者与参赛教师进行了交流, 寻找到了促其专业成长的密码。

密码一:学校支持----走心·唤醒

【故事链接】纪先浦老师是淮阴师范附小的体育教师, 为了能让他安心准备本次比赛, 学校为其减少了体育教学的课务量。纪老师非常感激学校给予他的大力支持, 他动情地说:“学校领导这么关心我, 我只有全力以赴, 认真准备每一项比赛内容, 虽然练得有点累, 但我的心是快乐的, 因为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我要用我的努力来感恩学校为我做的一切”。从市赛到省赛, 淮阴师范附小的王素芳副校长, 全程陪同, 热情鼓励, 耐心指导, 细心服务, 传递着温暖和力量。王校长的真情真心, 激发了纪老师的内在潜能, 在大赛的舞台上尽显风采, 洋溢着体育教师的青春与活力。

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如和悦的春风唤醒教师的内驱力。教师的成长在于内在的觉醒, 每个教师都是重要的, 学校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 将会点燃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成为最好的自己!

密码二:团队引领——传承·力量

【故事链接】常州市龙城小学的体育馆内人潮涌动, 热闹非凡, 精彩的自选运动技能比赛即将开始, 参赛选手们摩拳擦掌, 有的在热身, 有的在准备器材, 有的在调试音乐。唯有南京银城小学的陆乐老师却坐在观众席上, 因为在专项技能比赛中小腿拉伤, 吴悦老师正在用绷带帮她处理, 南京代表团的领队陆伟老师、金玉老师在一旁安慰她、鼓励她, 这一幕温暖的画面深深触动着笔者的心灵。轮到陆老师上场比赛了, 动感的音乐、自信的神韵、绚丽的舞姿、潇洒的跨栏, 赢得了阵阵喝彩, 是团队的力量激励陆老师忘却伤痛, 传承体育人的精神品质, 克服困难, 顽强拼搏, 绽放赛场。

成长,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种思想唤醒另一个思想。名师的前沿引领, 为教师指明方向, 让教师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飞得更高。团队的相互帮扶, 温润教师心田, 让教师在温暖的集体中迸发能量, “刷新”自己。心灵的相伴, 灵魂的相连, 精神的共鸣, 鼓舞着教师的专业追求与价值取向, 向着明亮的远方前行。

密码三:教师努力——激情·梦想

【故事链接】苏州枫桥实验小学的陈瑜老师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为了自己的梦想, 用激情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她大胆尝试足球课, 翻阅资料, 请教专家, 练习动作, 修改教案, 精心磨课。她练习运动技能, 踢球踢到大腿淤青, 技巧做到头昏眼花, 她告诉自己只要多练就一定会进步, 她告诉自己困难面前永不言弃, 挑战不可能, 才能让一切皆有可能!她说:比赛是挑战也是机会, 不仅锻炼了的意志, 提升了专业素养, 更坚定了自己信仰与梦想。她用自己的行动, 诠释了一个体育教师的教育情怀。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 把工作融入到生命中, 执着追求, 用心教学,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教育自己, 在塑造学生的同时也塑造自己。不断面对新的挑战, 让自己成为教学改革的领跑者;不断点燃新的激情, 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带头人。梦想呼唤着行动, 行动创造未来, 用体育教师自身的精彩, 享受专业淬炼的尊严与幸福。

青年教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 篇3

【摘要】设计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探讨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作为青年教师在该教学环节中应注重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与学生达到双赢。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教学;体会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设计性实验提出了占课程40-60%的开出比例,各个高等院校也相继加大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

传统的实验教材偏重于验证与演示,是对前人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仅仅锻炼学生的一般动手能力和仪器的基本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远远不够。因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十分必要。

1 设计性实验开展模式与基本要求

1.1设计性实验开展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实验程序,自己加以实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打破了传统实验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设计性实验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设计:只给定任务书,不给实验指导,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和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

(3)实验组织: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可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与实施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提供实验条件,但不能给予限定性的指导。

(4)实验报告:除包含实验目的、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与步骤、数据处理、讨论等基本内容外,应重点突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讨论以及对方案修正情况的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5)实验效果:达到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和实验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2青年教师在设计性实验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合理选题并给定任务书

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定与本科生知识水平能力接近的课题,指引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一是选择的实验项目既不能超出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知识水平,又不能照搬已做过的实验方法,实验项目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二是实验项目必须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动脑而有所创新。

2.2 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实验方法给出实验方案,教师审阅并给学生明确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意见,审阅合格后,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并做出实验报告,最后对学生实验做出详细评价。

2.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将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对知识进行剖析和思考;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志,破除制约学生主动意识发挥的因素,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以现代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和创新教育学为指导,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时、因人制宜,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其发挥自由想象力,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达到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在整个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在最初设计教学课题的同时,也是对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学习和温习过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思路,为独立承担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积累到一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对科研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实验过程也增加了一次与学生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为将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更多的实践知识,拓展了思维,开发了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对于教学和科研均有利,开发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老师,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也有帮助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娣.青年教师生理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12):772.

[2]蔡红艳,阎少君,赵素莲.青年教师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2):161-163.

[3]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4

3月23日至25日,我和老师参加了在区第九中学举行的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此次会议的开课形式是我们校级教研活动经常用到的 “同课异构”。这样的课堂,对每个教学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很透彻,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很高的指导作用,让我们在活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很是期待。因此,我们的学习热情相当高涨。两天来,我们共听取了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或在华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他们执教的课题分别是《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内角和》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设计思路让与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他们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后执教教师与其所在地市的教研员介绍教学设计理念、解读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设计创新特色,并与代表进行互动研讨。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会还创造性的提出了“1+1+1”互动评课表,这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此次观摩研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为“三高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此次之行使我获益匪浅,感慨良多,现将学习感受汇报如下: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本次研讨会分别从青岛版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个课题,是当前比较典型、比较关注的三个课型。每一位执教老师在深度挖掘教材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展示自己的课堂做了充分的预设。执教老师在刚接到执教任务之后就到当地小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摸底,然后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地、符合该校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进,最终呈现课堂的才是精彩的。由此可见,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我们的教学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来自滨州无棣县教研室的王晓芳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确立了几个创新点:

1、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到用厘米尺测量不足1厘米的金箍棒无法完成,从而产生找比厘米小的单位的必要性。当学生凭着自己对毫米的印象在厘米尺上画出毫米刻度后,却发现各个小组的厘米却是不一样长的,认知上的矛盾使他们认识到统一毫米单位的必要性。

2、体验1毫米。王老师充分提供了1毫米的相关资料,请学生用量、捏、摸等方法感受1毫米,进而用手势比划1毫米,接着用学具验证1毫米的表示,最后闭上眼睛想象1毫米,几个步骤的充分感知,学生逐步建立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阶段,进而清晰的建立了1毫米空间观念。

3、认识厘米和毫米的关系。认识毫米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比划2毫米、5毫米,直

到10毫米,进而请学生在厘米尺上任意找一个1厘米,并且认识到它的长度就是10毫米,既巩固了对毫米的认识,又与以前认识的厘米建立的必要的联系。这诸多创新点的课堂现场效果比较好,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推进学习,并且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与王老师课深挖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分不开的,更与王老师课前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

新理念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的能力。课堂上有许多事难以预料,学生思路也不是千篇一律,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会让教师大跌眼镜,但有时候学生也会让教师眼前一亮,教师如果能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那将是一节非常生动的课。此次观摩会上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尊重学生的, 正是由于这一点,他们的课堂才会生成如此的精彩。

如来自我们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所呈现的《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对会场的每一位教师来说是耳目一新的。她以独特的风格,端庄亲和的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王老师主张把一切还给学生,即主张: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允许学生出现疑问,允许学生出现困惑,允许学生出现自己的预设中没有的问题,课堂的原生态味儿十足,这也充分展现了王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三、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

数学课语言要精炼,不烦琐。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语言要清晰明了,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话;数学课语言要自然,不做作,数学课当中的导入、新授、练习、拓展,每个环节的过渡要自然;数学课语言要有逻辑性。为了引导学生得出抽象的数学概念,定义等数学知识时,教师的提问就要环环相扣,富有逻辑。

这次观摩会上,好几位老师的语言都很精炼、到位,几乎找不出一句多余的话。如来自泰安实验学校的张燕老师的语言生动,温柔中透着一丝提醒,亲切中带着一份尊重,使听者如沐春风,学生也在她充满母性的课堂中快乐的学习,积极的思考,时而会听到一句爱的提醒“小心电线”,时而会得到她真诚的赞誉“小手真灵巧”,时而又会沐浴她肯定的目光“眼光非常独特”,她用爱与启发的方式来锤炼自己的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数学课堂要充满儿童情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数学教学观,让丰富有趣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充满生活的情趣和心灵的智慧。

此次观摩会上,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的四位老师在情境导入这一环节均采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

可以变长,还可以变短,放在耳朵里。”这一二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新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用金箍棒贯穿本节课的教学主线,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绝好效果。

五、把握师生互动的“起点”成就精彩数学课堂

1、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探究点”。

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指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展的应该尽量多些。”

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正是实施这一理论的典型课。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地参与思考、猜测、实验、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2、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就会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的动力。

来自青岛市实验小学的王茜老师执教的《毫米、分米的认识》中,在引导学生认识1毫米这个环节,王老师设计了往黑板上画1毫米这个环节,学生和老师一起发现1毫米无法在黑板上画出来,进而认识1毫米太短了,接着从身边找1毫米的例子。在感受1毫米举例时,学生提出一根头发大约是1毫米时,王老师有备而来的接着补充“我已经查过大约20根头发长1毫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以后测量一下”。王老师能够抓住学生对头发长度的感知这一细节,正是利用了学生认知上小小的兴趣点,才让这个小小的环节熠熠生辉,展示了王老师团队的教学智慧。

3、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点”。

作为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或者教学内容的难易,会使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的成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烟台市芝罘区建昌街小学的陈兴远老师执教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回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并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举反例的方法来验证。进而启发学生“你能给3的倍数找一个特征吗?”,然后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记录单上到21个数,借助计算器找出其中3的倍数,观察推想3的倍数可能具有怎样的特征。集体汇报时,教师将3的倍数231、123、45、54有意呈现,并进一步呈现出213、132、321、312、57、75,将这些数对比出现,请学生计算它们也都是3的倍数,进而得到这些数字无论怎样交换,得到的数仍然是3的倍数,帮助学生推想3的倍数与数字所在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进而组织学生研究3的倍数与数字的和是有关系的。这里,思

维点的转化和联系自然推进,为学生更顺利的寻找3的倍数铺平了道路。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点”。

一堂数学课中,学生每个人的思维也是不能忽视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思索,寻求新颖性、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来自东营市胜利中华小学的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是激发创新的典型。当王老师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这一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以后,学生的思维就紧跟着“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展开。王老师深入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对学生研究的情况加以了解和引导。使学生不仅得到了数学教材中呈现的“量”和“剪”的方法,更得到了“拼”和“折”的方法,尤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因为上学期认识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进而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当学生呈现这一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台下老师的一片讨论声。后来当教研员赵晓英老师解释这一研究成果的时候,很多老师才豁然开朗。我们不禁为赵老师对教材挖掘之深,对教学内容前后联系之洞悉而深深佩服,这是一个绝好的创新!六、一堂好课的标准

徐云鸿老师在大会上总结说,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这种习惯并不是上课发言、遵守纪律的习惯,而是能够和老师一起思考的这么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徐老师引用一位教授的话说:“课堂教学上,老师讲的拙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引发学生思考,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思考。”总结起来就是两点,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思考,教师跟学生一起思考。这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

总之,几位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设计中来体会教学艺术的成功与不足。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课题,但各位教师落实目标的方法和采用的教学手段却不一样,正所谓“同一课题,不同方法,同样精彩”。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听课的老师针对每一个课题斟酌比较,受益颇丰。

我想,一节好的教学设计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他们及他们的团队一定在如何用教材和如何用教材教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今后我也将会更加重视团队合作,与老师们共同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我想,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真实、平等的有效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如何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如何进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加这次观摩研讨会,我体会到自己许多地方的不足,如: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教材处理还不够到位……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填补自己的这些缺陷,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汇报没有终点,我们的学习还会继续。最后用刘明老师的一副对联结尾:

上联: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

合一。

下联: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到协调发展。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5

杨育锦

我校全体英语老师与11月11日在驻马店市第三小学参加了我市举行的“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观摩课活动”。此次活动共有5位老师参赛,分别是来自泌阳的秦洁波老师、驻马店市的张刘洋老师、遂平的李航老师、驻马店市的于君老师和汝南的马娟老师。每一次参加观摩活动,我都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前往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在这次活动中,五位老师很好的展示了自己个性与特点,综合起来,我主要学习一下几点:

第一,注重词汇的发音教学是大势所趋。在这次观摩课中,几乎每堂课都有新生的词汇教学,并且都用了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有的放矢的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认读记忆单词的方法教授给学生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其中张刘洋老师标准地道的英语口语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学生们英语也都说的很流利动听,这当然和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从这些老师的课中,我又学到了怎样让学生练习。只有每堂课都注重渗透,才能让学生变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巧妙的穿插游戏教学,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我也会使用一些方便的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的注意力仍然会在最后十分钟特别分散,如何能够时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我最近一直研究的一个问题。在这次活动中,马娟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震撼!任老师的课程中巧妙的穿插了各种游戏,学生更是从开头一直认真到最后,效果特别的好。我就想,同样是活动,为什么学生的反应会有不同呢?这原因一定出现在游戏的组织实施者——教师身上。合理的运用活动,让学生手,脑,嘴乃至身体一起动起来,这样就不由得让学生不注意听讲了。任老师在一上课就先用手指操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及时的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这种方法让我感触良深。

第三,正视多媒体在课堂的作用,以免画蛇添足。经济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安装了多媒体。自从有了这样先进的设施,我的确感觉备课的负担小了。因为学校购买的有相配套的教学课件,我们不需要想破脑子去设计情境了,因为利用投影,学生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尤其无论大小公开课,课件也成了课堂的一大亮点之一。曾经,我为了能够利用课件在校公开课上占取优势,于是请教了会制作flash的同学专门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制作了一个情境,但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费了这么多时间做出的东西在课堂中的作用并不大。在这次活动中,秦洁波老师在讲课几分钟后,突然停电了,秦老师在不能使用课件的情况下仍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学技能,仍然使整个情境呈现于课堂,并且丰富了板书。专家评讲的对,课件应当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却不该画蛇添足。当然,既然是观摩,我也会带着挑剔的眼睛去审视每一节课,我也总结了以下个问题希望可以有机会和老师们讨论。

如何掌握学生回馈的信息。在这五堂课中,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但我个人认为,李航老师处理的是最好的。她在做每个游戏活动前告诉孩子们相应的指令及规则,一旦发现孩子们没有及时给她回馈,她就会一直操练,直到学生掌握,然后再进行游戏活动,这样,很明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真正学到了知识。而更多的老师是怎样的呢?当把指令或任务下达给学生的时候,会问一句“clear?”,也许是由于师生间没有长时间合作的默契吧,很明显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老师的指令,于是老师会下意识的再问一句“yes?”,当学生听到这句话时,好像是受了哪种提醒,也异口同声的回答“yes.”。在接下来的操练中可想而知,结果并不如教师备课时预期的那样好。我在想,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学生的那句“yes”究竟是针对什么而做出的回答呢?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更多是被老师的那句“yes”而误导,他们并不是针对“clear”而做出的回答。所以,如何掌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如何更好的修正规范课堂用语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6

太保庄小学 孟庆波 2013年5月29日上午,我有幸来到峡山双语学校参加峡山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因为我所教的是小学数学,所以我第1节听了5年级3班李建老师关于合理安排时间的数学课,第2节听了1年级2班朱晓琼老师关于认识人民币的数学课。然后观摩了峡山双语学校的课间操,再之后是听了峡山双语学校石玉刚老师关于自己教师成长经历的报告,紧接着就是峡山双语学校张东亚主任关于峡山双语学校学校情况、办学理念等情况的介绍,以及教管中心张少军主任送给青年教师的四句话,对我的震撼和影响很大。

李建老师的数学课激情四射,结合生活实例传授数学知识,学生激情投入,积极参与,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晓琼老师的数学课是与人民币有关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此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也让我印象深刻。上午一开始的天气不太好下着小雨,本来因为课间操的观摩可能没法进行,没想到峡山双语学校克服困难,照常进行课间操,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看到了峡山双语学校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石玉刚老师的报告对我们青年教师很有借鉴意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张东亚主任的报告更是让人难以忘怀,介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因,措施等情况,让人受益匪浅。张少军主任的四句话更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平时的一些想法和表现,很是汗颜,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一名合格乃至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不少想法与言行还是和要求有一定的偏差。我在以后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让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符合规范,这个规范不仅是指上面的规定,还包括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我在以后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尽量不让自己受一时情绪的影响,做出与规范相违背的事情来。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7

追求高效, 要防止急功近利。急功近利者不顾学生的需要和现状, 揠苗助长, 生拉硬扯, 以追求较好的考试成绩, 或看上去热闹、好看的教学形式为目的;而高效课堂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基础, 采用学生可接受的、恰当的方式进行指导, 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其本质区别在于教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还是帮助学生思考, 是自己控制课堂还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交流。

基于以上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笔者结合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部分课例, 从教学的起点、教学重点难点、思维的瓶颈点、能力运用的关键点等几个方面, 对顺学而导、提高课堂实效谈一些看法, 以期得到广大教师和专家的指正。

一、教学起点:基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状态

要达到最近发展区, 必须先了解现在发展区, 就是学生现有的经验与状态。没有这个基础, 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空中楼阁。只有从学生的经验和状态出发, 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中, 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1:《小兵张嘎》教学

思考:张嘎当兵的原因与“我”有什么关系?教师的问题仅仅是从教学需要出发, 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需要。学生对抗日战争了解多少?少年能够当兵吗?为什么也准许少年当兵?当兵好玩吗?为什么张嘎冒着生命危险一定要当兵?如果爆发战争, 你会去当兵吗?也许有些教师认为思考这些问题入题太慢, 影响效率, 但我认为恰恰相反!磨刀不误砍柴工。对这些问题或其中某些问题的思考交流正是学生感兴趣而不知道的, 也是帮助学生将自己与张嘎联系起来的很好的途径,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张嘎的想法和做法, 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和语言。因为嘎子的机智勇敢, 例如“鬼子———太君”的转变、“队长”、“预备饭”等, 要结合生活体验才能深刻理解。

案例2:《数星星的孩子》教学

思考:学生数过星星吗?星星数得清吗?学生对数星星这种行为怎么看?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状态完全不顾, 快速切入课文, 其结果就是学生对问题4的理解和感受无法深入。星空是怎样的?怎样才能感受星空的浩瀚无垠和美丽神秘?张衡心中是怎样的渴望和幸福?做动作、范读的指导, 以及“读得非常努力”, 由于没有自主理解和生活体验作为基础, 都显得那么艰难、枯燥。

案例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

思考: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地震的感受, 以及对词语的认识情况、预习的情况, 特别是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 基于学生的经验和状态, 为下一步高效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有效突破

重点难点的突破, 是高效学习的核心环节。检验重点难点是否得以突破, 主要看学生是否真正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 掌握了知识、能力、核心价值观, 以及是否通过朗读、叙说、展示、运用等方式呈现出来并加以巩固。

案例4:《自然之道》教学

思考: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和为什么不能违背自然之道。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看录像的方式组织学习。很明显, 结论都是教师说出来的, 学生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直观印象上。因此, 重点难点没能得到有效突破。教师可以和学生深入讨论:文中的“探、踌躇不前、争先恐后、愚不可及”等关键词语意味着什么?把主要内容和生活现象结合能得到什么启示?导游既然知道情况, 为什么还要帮游客把小龟放到海里?如果能够从语言中看出情境, 发现问题, 进行思辨, 学习就不会流于表面了。

案例5:《巨人的花园》教学

思考: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理解“分享的快乐”。学生回答“不愿分享”的时候, 教师的评价指导应更加具有针对性, 让学生通过语言和内容理解“分享快乐”是一种更大的快乐。教师在后面虽然试图通过让学生理解花园的变化来弥补, 但是, 仅仅揣摩和写巨人的心理, 然后读一读, 还是显得肤浅。教师如果能通过下表这样的脉络整理, 就会帮助学生理解:与孩子们分享, 花园充满生机;反之, 则寒冷荒凉、死气沉沉。

教学本课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词语, 了解主要内容, 还要注意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这样才能教出层次, 教出深度, 才是高效的课堂。

案例6:《生命生命》教学

思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作者的心情, 使得学生对课文有了较深入的学习。还可以进一步结合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学习这种通过事物获得感悟的方法, 并尝试运用学到的语言, 把学课文上升为学语文, 这样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三、思维的瓶颈点:问题处理加强评价指导

教学难点的设计定位, 一般考虑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的思维水平。而后者更重要, 但往往更容易被忽视。

案例7:《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

思考:教师抓住“奇丽、奇特”两个关键词, 引导学生理解“奇特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奇丽的景色”, 以及“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理, 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 这样的理解还是浅层次的。学习的层次还应该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评价等。课堂学习的顺学而导, 不能仅仅停留在通过读文本理解一个道理这个层面, 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应该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其中的运用、评价往往正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因此, 本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对这个道理的看法、态度, 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而教师的后续环节却是讨论“花为什么朝外开”, 并用填空的办法展示自己的理解, 其思维反而是倒退了。

案例8:《詹天佑》教学

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这个问题, 切入了课文的核心, 也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关键点, 但教师的评价仅仅是“真会想”。紧接着探讨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帝国主义是怎样要挟我方的。教师这样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进行集体解读, 其结果只能是把文章肢解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进一步指导:为什么这样选?这些材料表现了什么?如何表现的?并用更多的文段来迁移运用选材的方法, 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加高效。

四、课堂的拓展点:语言能力迁移运用

学习展示、能力运用, 是语文学习的出口。前面的所有环节的学习, 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获得感悟、启示和美的享受, 并能够运用到生活当中。但是, 我们许多教师虽然关注到了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 却往往忽视了总结、展示、迁移、运用, 因此,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 学习流程是不流畅的。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中的第五个环节要求:进行实验验证, 要亲自动手去做, 以检查全过程所达到的结果。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 做到“疑难能自决, 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 高精能自探”, 成为自强不息的现代中国人。因此, 教学过程如果少了迁移、运用, 是无法实现“不教”的。

诚然, 迁移运用不一定总是放在课堂的最后环节, 一些教师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随时地进行迁移运用。但一般来说, 如果能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加强总结、展示、迁移、运用, 提高课堂的效率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请看下面一些课例的总结运用环节的处理:

例如《自然之道》, 总结出了“尊重自然规律”。但学生是否真的懂得如何尊重自然规律呢?小海龟是这样, 大熊猫、丹顶鹤、中华豚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这时候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其他相关文本的阅读、思考和交流, 就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巩固学过的语言, 强化阅读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

另外, 许多教师在最后环节喜欢用“如果……你会说什么”“你想对……说什么”这种方法。这种谈感受的形式的确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思维拓展。但是, 首先, 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对学过的语言和阅读能力的运用。其次, 这种方式的语言训练针对性不强。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 父母不同形式的表达包含了同样的爱, 其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的写法和“我”的情感变化等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教师在最后一个环节只是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对待表扬和批评的态度, 这是思想品德课的做法。语文课应当在交流的时候,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方法。例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洋洋得意、迫不及待、一如既往”等写法的运用。因此, 只有注意抓住关键的训练点, 课堂的学习才可能是高效的。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8

上上周四、周五两天在临沂九中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山东省教研室主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承办。会议选择了《3的倍数的特征》、《三角形的内角和》、《分米、毫米的认识》这三个有代表性的课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来自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市的10位近年来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的青年骨干教师,就这三个课题展示他们不同的设计思路。10位青年骨干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优秀的个人素质,向与会代表呈现了不同风格不同思路的数学课堂,让与会代表深刻感受了“同课异构”的精彩。

会议期间,结合每一课题的进行,还安排了讲课教师的说课,每一位讲课教师及其背后的团队都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学情的分析等情况,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根据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的建议,会议采用了“1+1+1”的评课研讨模式。与会代表就某一节课的亮点、问题与建议填写了听课评议表,将其张贴于会场周围,大家相互借鉴与学习。最后由讲课教师分别对这些建议进行梳理,并在会上与大家进行了研讨、交流。

最后,省教研室徐云鸿老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她详细点评了10节观摩课的教学特色,指出了这些课堂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展开过程,同时存在引入方式多样、教学效果突出等亮点。随后,徐云鸿老师又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 1 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与能力,等等。

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组织比赛,对参赛老师来说可能会有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和学习的机会。同课异构――构出了实力,构出了真谛。

第一天上午由四位教师分别执教《毫米、分米的认识》,经过不断地对比、体味和琢磨,总结出了值得学习的亮点如下:

1、让学生经历毫米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既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创造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还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创设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毫米和分米,通过丰富的体验,通过精心细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心里的尺子”,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长度观念。

3、提供丰富、适切的教学资源:银行卡、蜂鸟、身体上的小尺子、八戒日记、、、、、学生再谈收获的时候还说到认识了蜂鸟,可见对学生来说是多么感兴趣,感受了数学的生活化。

4、回顾学习的长度单位,梳理完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其结构。整体把握,更容易揭示数学的实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运用所学单位进行具体的测量,让学生学以致用,既能夯实双基,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还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容易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

第二天4位老师上了《3的倍数的特征》,反思几节课,各有特点,但他们共同之处都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的设计,挑起学生思维的律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助力,有力地诠释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听完 这四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1、我们数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挥了她应有的价值,回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生要减负,再加上课程的开足开全,一天只一节数学课,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尽管每学期都把口算的加强、思维的训练写入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有时力不从心。这四节课的设计都是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利用小棒研究,为什么判断是不是2和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华应龙的《圆》)(因为。。)临沂的藏晓梅老师从纯数学的角度,揭示了“因为所以”的魅力,遵循“因为。。”“所以。。”的逻辑,利用三个为什么“为什么2、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2、5的倍数不用看百位和十位?”“为什么3的倍数只观察个位上的数是不可以 的?”通过层层探究,水到渠成,将3的倍数的特征诠释的淋漓尽致,最可贵的是顺应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课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学生说我想探究4的倍数特征、9的倍数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深化。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吗?临近尾声的知识拓展和问题延伸更是将关注学生发展落到实处。

烟台的陈兴元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判断54是不是3的倍数,先用5+4算出和,如果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十,而5+4中的5表示的是5个一,这是为什么呢”然后通过小棒的展示、探究,学生懂了这其中的缘由,这样的教学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打开了学生探究的另一扇门,让老师们从一味的教知识,讲课本,走进了另一个殿堂——探究“为什么”的智慧殿堂。

2、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谈一点想法,一节数学课除了让学生掌握要掌握的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什么?我认为数学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度,在咱一天一节数学课的现状下,怎样最大限度达到这些目标,只有提高课堂效率,唯一的方法就是吃透教材、精心备课,重视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意识,不可能每一节都备地很详细,可以同一类型的细备一节,4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师在新授知识学习后,课件出示一个红红的大苹果,幽默的话语让人深思“想吃吗?可这个只能看不能吃,苹果熟了会落下来,但落在牛顿面前,就有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善质疑、思考、、、、、、关于2、3、5的倍数特征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只要老师向哪个方向努力,应该会有成效的。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9

2010“绿城之秋”全国名师、广西优秀青年教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课活动安

活动地点: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礼堂

活动主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与有效课堂教学

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学习资料赞助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

(相关事宜见正式通知见“小学英语教师成长记录和优秀教师风采”的公告栏 http://pett.gxtc.edu.cn/jf/index.php?mid=1)

2010年11月27日 上午

1.开幕式: 广西师范学院领导讲话。

主持人: 广西师范学院叶小广教授。

2.观摩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三册Module 9 Happy birthday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执教教师: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徐倩。

3. 说课和主题报告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徐倩主讲)。

4.观摩课和说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三册Module 8 Sports Day Unit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执教教师:南宁市南师附小 黄雪慧。

5.互动研讨

主持人: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蓝卫红。

2010年 11月27日下午

1.观摩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五册Module 7 Community Unit 1 He can’t see.执教教师: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刘小菁。

2.说课和主题报告 — 小学高年级英语教材的灵活使用(刘小菁主讲)。

3.观摩课和说课:

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七册Module 9 A visit to the UN。

执教教师: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 刘婵。

4.互动研讨;积极参与奖抽奖

主持人:蓝卫红。

2010年 11月28日上午

1. 观摩课: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七册Module 7 Unit 1 I don’t believe it.执教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 龚海平。

2.说课、主题报告和互动研讨—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龚海平主讲)。

3.观摩课和说课:外研社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用)第五册 Module 8 School Unit 1 What time does school start? 执教教师: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王素泉。

4.互动研讨、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现场答疑。

主持人:2010广西“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小学英语学科专家:蓝卫红、张惠(柳州市教科所)2010年 11月28日下午

1. 主题报告 — 语言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龚海平主讲)

2. 主题报告 —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蓝卫红主讲)

3. 互动研讨: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龚海平、蓝卫红主持

4. 活动总结和积极参与奖抽奖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叶小广 主持

授课教师简介

龚海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区教育学会副会长,兼任中小学英语教研员。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中小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国家教育部公派英国布莱顿大学访问学者。

(关于龚老师的更多信息见本站的“全国名师风采”栏目)

刘小菁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学科带头人。连续三年被外研社聘为教材培训者培训一线教师;参与教材、教参、教辅编写十余本并均已出版;曾多次应邀去市内外执教观摩课。

(关于刘老师的更多信息见本站的“全国名师风采”栏目)徐 倩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英语教研组组长,江苏省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曾多次应邀去省内外执教观摩课,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和教学设计在省级和省级以上以上期刊公开发表。

黄雪慧

广西南宁市南师附小英语教师,2008年9月走上小学英语教学岗位,2009年、2010年参加南宁市西 乡塘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2009年参加南宁市小学英语优质课堂教学比赛获得二等奖。刘 婵

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英语教师。2008年参加工作至今,曾获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全国三等奖,南宁市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论文比赛一等奖。王素泉

广西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英语教师,第二期“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 小学英语学科基地导师,南宁市兴宁区教学能手。曾获得南宁市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活动主持人介绍

叶小广

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蓝卫红

广西师范学院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广西“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小学英语学科首席专家。张 惠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10

——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发言

杭州天地实验小学

王雷英

(2002年,第4届,广西.南宁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本次大赛让我热血沸腾,除了会场的温度,我想,只能因为思想。看到每一位帅哥靓女登台,笑靥如花。我常感慨老师的笑容,笑得很孩子气,眼睛弯弯的,脸蛋暖暖的,这一定能消融一切距离。一个爱笑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带给孩子难忘的记忆。

本届大赛,却与以往很不相同,堪称“颠覆”,因为“创新”,开启了“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我们感觉大赛一下子活跃了,跳跃了,没有内容雷同的课,也没有老气横秋的课,大赛课耳目一新,它所呈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思辨意义,让人迷醉。

虽然有些教育的旧疾,如霾一般,奈他不得,但总有一批先行者,从未放弃思考!每一次课堂展示,都是一次思想的风暴;每一次课堂展示,都使我们离教育理想国更近一步。庆幸,两年一届大赛的课堂总能一次次提醒我们去追问教育之“道”:学生在哪里?老师要做些什么?课堂要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个省市思想者的团队引领下,大赛课堂异彩纷呈:

1、课堂空间广阔。第一次全国公开课向小学语文的所有领域开放。课型多样,流派纷呈。有纯粹的精读课、略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也有混合型的读写结合课、以写促读课、口语交际和作文一体化的课。课的内容的开放引发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情境型,悬念型,任务型,实践型等等,同时也在课堂上呈现了各地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较为特色的成果。感谢16位上课教师为到场的小语同行奉献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2、教学设计更关注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趋向儿童化、生活化,体现趣味性、语用性。重视语文基本功训练,注重在语境中开展理解和表达训练。关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学环节丰富,学生参与度广。

3、教师的素养全面。板书漂亮,普通话标准流利,语感好,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彰显,激情感染型、循循善诱型、扎实训练型、理性指导型等。

4、教学方法因课而异。我们看到有一些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子,比如,课内学习单的使用,富有创意的情境创设,ipad进课堂,四人组、六人组的学习,学生参与讨论、板书、评价等。

5、每一堂课都可圈可点。有人说,“没有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凝视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回味的亮点。例如;(1)《古诗两首》:叙事类古诗,借助化诗为文的方法,让三年级的孩子熟读成诵,很朴实很扎实。

(2)《情境体验作文》:真实,现场感强,强调体验,课堂预设有弹性。(3)《跟我走吧》:把握学情,方法多样,手段运用恰当。

(4)《第一次抱母亲》:课前谈话设计佳,课风和文风的基调比较一致,扣词揉读“没想到”“瘦”等,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

(5)《丰富的音响世界》:板块清晰,精心准备口语交际元素,有生活情境。(6)《学写读后感》:有阅读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作文课,方法指导意识强。(7)《人物描写一组》:单元组块方式大胆,阅读思维跳跃。

(8)《伯牙绝弦》:知音文化,打动人心;补文拓展和信息阅读,夺人眼球。

(9)《画家和牧童》:遵循低年级读词读句读段的规律,教师的评价语言好,关注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习惯。“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体悟让人印象深刻。(10)《小足球赛》:教师的指导意识强,注重师生对话。(11)《活见鬼》:学法指导清晰,文言文的特点把握得很好。(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写结合,注重指导,小组互评点赞。

(13)《我》:目标集中、明确、一贯,环环紧扣,师生对话融合,教学效果好!

(14)《寓言两则》:课前十分钟设计巧妙。教学环节设计有创新,关注到语言现象,教学语言贴近儿童,语感好。

(15)《有趣的动物植物》:教学手段新颖,交际情境有趣,注重交际礼仪,注重交际的语言表达,注重小组合作,教师的引领非常注意细节。

(16)《保护有益的动物》:教学朴实,贴近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听了两天半的课,让我对理想课堂,创新课堂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立化教材,“取舍”有道

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的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选用教材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敬畏教材,虽然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但凝聚了一大批思想者的智慧。关键是要立体地看教材,把教材当成可以开发的资源包,可以删减,可以增补,可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全息元素。建议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能力发展的角度梳理“训练序列”,“读写指导”,让教材立体又系统。

“取舍要有道”,什么重要?什么该舍?什么该得?智慧往往是安静的,细微的,需要潜心理解的东西。“减法比加法更能使灵魂成长”。

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表达系列是侧重于表达,它离不开阅读;阅读系列是侧重于阅读,它也不可与表达分离。我们要让教材站起来,立体化,奔跑起来,让它真正成为引领孩子全面成长的“课程”。特别要注意一堂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贯性,每个环节要思考的是如何靠近目标,达成目标,而不是偏离目标,偷换概念。始终要思考“我要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服务”。所谓“取舍之道”也在其中,我们要好好研究、锤炼“取舍”的眼光。

二、遵循规律,落实“语用”

语用,就是言语的实践。语用学习要和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课堂要呈现丰富性,应该加强有意义的语言训练,抓住文本中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孩子走个来回;课堂要呈现多义性,应该加强语用前提下的语文体验学习。比如:1)结合孩子的生活经历;2)唤起孩子多元的阅读理解;3)关注孩子阅读和表达的交互;4)让孩子充分的展示交流分享。语用,就是听说读写反复结合,知能情理始终统一,就是学习言与意的转换,转换是艺术。朗读不足,讨论不足,咀嚼不足,评价不足,整合不足,练笔不足都是转换意识的缺失,也是课堂表现出来的动态生成的缺失。

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三、关注素养,提升学力

可能我们对语文的听、说、读、写、思的素养烂熟于心,但是这里面还应有讨论的素养,交际的素养,倾听的素养,对话的素养,评价的素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涵养。我们的语文关注立言、立意,更要关注立人。

比如,课中意外出现的学生对笼中鸟作文的命题——“留下,是我们的自由”(《情境体验作文》一课),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至少也要保留意见,这样才可以避免价值观的偏颇。

学力的提升度,更多的指向学生从“进课堂”到“出课堂”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度。如何处理课堂上的操练和提升的关系,如何控制节奏的缓和急,练习的多与少,质量的实与活,深度的沉与浮,方式的同与异等等,值得思考。

有人形容两年一度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是全国小语界的“春晚”:层层选拔,精心包装,期望“全国瞩目,一炮打响”,表现为:过多的预设、过多的试教、过多的指导。漫长的磨课过程,让我们的课堂失去了当初的自然、质朴、清新,以及创新的锐气。纵观本会场,个人感觉我们的表达系列,阅读系列课还可以更丰富,(作为参加过大赛的过来之人,深知这其中的因素很多,很多因为现场的原因导致课堂无法完美呈现,这也是大赛的遗憾之美),但是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这里提出三个值得大家一起研讨的课题:

1、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的关系。每个学段都有最常用的常规训练和常规教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看家法宝”不可轻易丢弃,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理念先进、方法科学、简明有效。

2、尊重教材与适度拓展的关系。有的课,对教科书中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对教科书中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有的是恰当的,有的不那么恰当,假如还不具备创新能力,不如先用好教材原先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更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

3、教师指导与以生为本的关系。因为教师问得过多,指导过细,说得过长,学生自主阅读、体验、交流、练习、提问、质疑过少。多数作文课,学生动笔作文时机太迟、时间太少。生命的课堂,是孩子感兴趣的,是孩子特别需要的,只有课堂里的学习方式真正发生内在的改变,学习才会变得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这次看到有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合作,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师生的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交互的角度不够广阔,也缺少稳定的对话框架,学生没有充分活跃地参与进来。中肯地说,这两天,桂林的孩子,课堂表现得非常棒,表达舒展,流畅,让我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信息量越来越大,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应该有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应该更充分地享受课堂的活力,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有灵魂了,才会拥有有灵魂的教育。全国小语会首次在全国性的观摩比赛中进行语文全领域的课堂教学展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新举措,也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值得商讨的问题。语文课堂如何更加生活化、更有趣味性、更具实效性?作文教学如何指导和展示?读写结合的课如何恰当定位目标等等,一线教师依然迷惑。

丹东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体会 篇11

——记《宜宾市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学习

莲花小学 刘宇

2014年3月27——28日,我参加了在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本部举办的宜宾市2014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观摩了全市11区县选送的11节语文习作教学优质课。这11节习作教学优质课展示了宜宾市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的成果。每位上课教师都遵循语文课程新理念,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新精神,针对习作学习实际需要,体现习作教学特点,创新习作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唤醒学生主动表达意识,扎实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聆听了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专家,全国教研发展专项基金“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负责人曾曦教授点评11节语文习作教学优质课。全市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一、观摩习作教学优质课

3月27日——28日,在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本部 观摩了全市11区县选送的11节语文习作教学优质课。屏山县学苑小学黄琼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习作《介绍我自己》,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李敏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习作《介绍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宜宾市农业街小学郭楷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江安县南城小学张红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习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筠连县胜利街小学赵小琴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写一个熟悉的人》,高县实验小学邹治红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习作《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宜宾县柏溪镇育才路小学唐怡洁执教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习作《最有个性的妈妈——片段练习》,珙县巡场小学曾玉静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习作《感动的事》,兴文县大坝小学胡凤丹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习作《介绍我自己》,长宁县希望小学罗一执教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习作《介绍我自己》,南溪区前进路小学黄超执教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组习作《淘气的故事》。11节习作课,按内容分:写人8节,写事3节;按同课异构分:自

我介绍3节,一个特点鲜明的人3节。按年级分:高段居多,五年级7节,三年级3节,六年级1节。11节习作课教学生活化,有创新,体现自己的风格。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材料、激励个性;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体验结构方法、体验表达效果;在听说读写比等体验活动中,领悟表达的结构方法。在听、说、读、写、思、玩、比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听课老师们耳目一新,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二、聆听专家评课

曾曦认真听了十一位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并进行了细致精彩的点评。他那睿智、诙谐的语言,使大家耳目一新。他指出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要有创新,体现自己的风格。一堂堂习作优质课,经过曾教授的评点,让现场老师深受启发。

曾教授结合评课并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的阐释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提出“三激两验一悟”法。三激: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材料、激励个性;两验: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体验结构方法、体验表达效果;一悟:在听说读写比等体验活动中,领悟表达的结构方法。倡导作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思、玩、比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

曾曦教授告诉大家,一节成功作文课用七条标准衡量:1.学生兴趣得到激发;2.学生材料得到激活;3.结构方法被学生掌握;4.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和激励;5.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6.学生注意力流失率低,主动参与率高;7.学生想写、乐写、能写。教师树立这样的习作教学观念:作文就是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讲经过。一个故事讲不够,可以讲故事串。

曾曦教授提出,习作教学要努力打造四种课堂:

1、体验课堂。习作指导要通过案例先让学生体验,学生的课堂体验要达到95%,然后再指导相关概念,这样的课才是活课。体验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先概念后体验的课等于让学生戴着枷锁跳舞。

2、快乐课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游戏化、故事化、情景化,教学的形式和手段要体现快乐,所有的娱乐手段都可以成为体验形式,让快乐变成习惯。

3、平安课堂。重点针对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言。课堂评价要用良好 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际关系,肯定学生的能力。要永远尊重、永远表扬、永远肯定学生,哪怕是回答错了,也要表扬敢于尝试。心态是影响学生最远最久的东西,要把学生当孩子,当闺蜜,当兄弟。

4、生活课堂。生活中说怎样的话,课堂上就说怎样的话。创设情景、课堂评价语言要真实,符合生活场景。

在教结构方法的时候,不要过分概念化,不要模式化。结构方法的指导要与年段要求相符。

课堂中少一些概念的束缚,多一些真实的体验,少一些心理的恐惧,多一些和谐的氛围,结合曾曦教授的习作教学理念,相信今后的课堂一定会增姿添色。

三、我的思考

作文教什么、怎么教?作文教学就是“一教三激两验一悟法”。一教:作文的结构方法;三激: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材料、激励个性;两验:用经典故事、游戏、情境,体验结构方法、体验表达效果;一悟:在听说读写思玩比等体验活动中,领悟表达的结构方法。譬如:宜宾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获得者——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李敏执教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习作《介绍一个特点鲜明的人》。这节课由游戏导入课题。播放视频:“真心话”,你敢不敢说你妈妈(爸爸最突出的一个缺点?你敢不敢说你(同学)最突出的一个缺点?视频:“大冒险”,对着全班同学大喊:“卖袜子啦,10块一双,买一送三!”站在台上对着全班同学回眸。学生大胆口说、交流评点,并上台板书。师因势导入板书课题:聊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然后聊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播放课件“篮球”,甲把篮球扔了,进了;乙片段。生说出片段中的动词。播放课件“擦玻璃”片段,生说动词。写身边人的昵称,抓住经典、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一个片段。生写说手中的人,生生评价。播放例文,严监生、晏子使楚、刷子李,感悟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描写。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人的作文题目,学生习作,展示交流点评。总结板书朗读作文方法,开头+昵称+故事+结尾=一篇精彩作文。出示课件:快乐作文。课外学生继续写作文,完成上交。下课学生朗诵行为习惯语。

作文的构思方法除了聊天法,还有故事法、过程法、归纳法、、问答法、比较法、感官法、诙谐法。

我认为作文教学除了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以外,还需要多读书,多积累作文的语言素材,多写日记、作文片段、读书笔记等,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

本次活动历时两天。对作文教学洗了一次脑。对于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帮助转换作文教学理念,开阔作文教学视野,提升作文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让我领略了作文课题组名师的风采、分享了专家的智慧,升华了教育的理念,深化了教学的研究,搭建起一线教师和名师、专家零距离交流、面对面学习的平台,必将对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我一个人的时候散文下一篇:浈江区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