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2024-05-03

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精选8篇)

凝练教学主张心得体会 篇1

今天开始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浏览一遍后,我对管老师提出的这两个观点很感兴趣,一是“语文书”不等于“语文课程”,一是“课堂主阵地”不等于“课本主阵地。有一种说法,三分课内,七分课外,到底“三分”和“七分”,哪个重要?

管老师认为,没有课外的七分,是永远学不好语文的。一个只知道读课文的人,语文学习上永远不会有出息。一个把语文书放一边,把小说藏在桌肚里读得忘乎所以的人,或许能成为作家、文豪。一本语文书不过三万字,教得再透,读得再熟,煮得再烂,不过三万字,不会变成30万字。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天到晚抱着薄薄的语文书,视语文书为宝典,红宝书,一篇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白话文,折腾了两三节课,还不够,还有一页又一页的关于课文的练习题、“课课通”。把“三分”折腾得死去活来,把“七分”忘得所剩无几;把学生折腾得死去活来,把活泼泼的自主阅读、写作忘得所剩无几。

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错把“语文书”当成“语文课程”,以为把语文书教好了,就是把语文课程教好了,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把语文书等同于语文课程的悲剧,正在认真而严肃地上演。我们的教育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我们的老师经常在严肃而认真地做着滑稽而错误的事。

将“语文书”的教学等于“语文”的教学,直接孪生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课堂主阵地”等于“课本主阵地”。语文学习重在课外的“七分”。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杯水车薪,缺得太多了。一个语文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窄化为“课本教学”。拿着薄薄的语文书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也折磨了学生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折腾到最后,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枯燥无味。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处理“七分”的“课外”,即开发语文课程和使用开发出来的语文课程。

语文书太薄了,开发语文课程太迫切了。开发语文课程,开发好课外的“七分”课程,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开发语文课程,是发展语文老师、成就语文老师、幸福语文老师的重要途径。只有自我开发,教师才有作品感,才能走向“教自己的东西”,教学才会充满老师自己的思想、见解和情感,教学才能烙上“我的”色彩。教师的核心能力不是课堂教学能力,那毕竟只占“三分”。一个语文老师用自己开发的“课程”来教,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雷夫,用“他的”莎士比亚来教学生,教师的教学才能对学生有个人的、个性的影响。

语文学习要“课堂小阵地”,更要“课外大舞台”。课堂,语文老师的研究重点,不是教材解读,而是“两个”开发,一是课程开发,二是组织、引导、激励学生方法和手段的开发,使学生主动用起、用好“课外大舞台”,将“读”和“写”融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我的教学主张 篇2

暑期,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聆听两位大师的报告等活动,我受益匪浅。学习了几位大师的教学主张,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语文教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教学生阅读课文,钱梦龙老师说,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我们的教学阅读归根到底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阅读服务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可以分解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生活中的阅读需要识字,理解词意、句意、文意,需要提取信息,需要体会思想感情。生活中的写作需要正确的写字、用词、造句、组段、谋篇,还需要各种书面表达的技巧。这些都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来获得。

钱老师有自己的阅读教学流程:1.认读(包括朗读)和积累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情感倾向)3.把握文章主旨4.揣摩作者思路5.品味语言6.复述与整理7.质疑与拓展(包括走及相关信息)。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体验,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联系学生实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流程。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其关键在于:真正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去读书学习。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教师只能起“领航”“推进”的作用。教师要淡化课堂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既不能代替学生进行一言堂,也不能坐在学生当中无所事事,让课堂任其发展,其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调控对话方向、营造对话氛围、保证对话效率。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才有可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阅读心理,有良好的阅读品质,这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内在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反复提醒学生要多多阅读,但真正自觉阅读的孩子太少了。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孩子自觉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比较欠缺,而高年级的孩子的课业负担又太大了。课余时间,孩子除了要完成学校里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还要参加各类课外辅导并完成课外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有一些孩子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因此,真正需要对阅读提高重视的是我们的领导、老师和家长们,多给孩子一些阅读的时间吧!

阅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只要在阅读中有足够的重视,在注意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同时又注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克服不良阅读心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学生有棱有角,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章得到融合。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提高认识,积极实践,努力做好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项工作。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阅读个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教学主张 篇3

学习摘录

一、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解决了人是怎么学习?教师怎么样教学?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抓到了教育教学根部的一些问题,寻找教育教学的本质上的密码。而这种情境,有一种召唤力。“解决了符号学习所带来的断层”(李吉林),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相遇。

这种主张又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有一套操作的体系。

再看看当下的教育教学的态势,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全国是比较“热闹”的。相对而言,在初中、高中相对比较平静。这种安静和平静,表现了大部分老师都有一种认同的感觉。而小学语数界,感觉到一种推动的力量。

1.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个有深度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张兴华的成功可能就是他的教学主张:心理机制与学习动力。从小学数学心理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多才多艺,风情万种(朗诵、唱歌等都很精通)。但他的成功不完全在他的技巧上,而是在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道坎”。也可以说是一个门槛,有没有一只脚跨进这个门槛很重要。

2.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基本动力。

南通的五朵金花,有的金花在不断散发着花香,但有的名气就渐渐的淡化。有没有鲜明的教育主张,是这种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学主张标志着自己生命的永恒,不断在垫起自己生命的高度。要是自己的名师之路永远走下去,来一点教学主张吧。好的教学主张也可能是一口水井。开掘不完。王笑梅:我的教学主张,生命语文。语文的生命不和儿童的生命结合起来,语文也就没有生命了。生命语文不只是在生命上,而且像一个泉眼。

再看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推动者她不断前行。3.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张名片。

代表着教师在教学派别上的一个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见解,是一个身份。是这一个那一个,而不是这一群那一群。钱梦龙老师提出“三主”的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尽管有很多缺陷,但就这“三主”让他走到了教育家的行列。

4.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

教学风格应该有它自己的品格。“风格是思想的血液”(福楼拜)“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格林斯基)都告诉我们,教学风格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思想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空壳。

二、何为教学主张

不是根据词典、辞源上的解释,要给其以教育学和文化学上解释。1.教育主张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

使理念成为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名师的教育主张,用大手笔写大文章。追求所谓的精致,就会缺乏大气。庄子讲:大智闲闲(宏大,关注宇宙、人生、心灵世界等本质问题),小智间间(细小的东西);大智炎炎(有穿透力,很会鼓动、鼓舞),小智澹澹。

中国教师的“中国功夫”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杨启亮:“小学教育应该扎扎实实打基础。”瑞典: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天外来客。说其是“天外来客”,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他们。基础教育形成的基础观、儿童观应该在基础完成。

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大势已定,但困难重重。语文教学要回归。“回归”在文化学上不是复古,而是要回到本质上去。课改好比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有高大、深邃、迷人的感觉,但最终要走出大森林。手中的罗盘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主张。

2.教学主张源于学科及其特质的把握。

要和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比较深的把握,超越学科又回到学科。课程是学科的本质。

语文就是语文。苏州黄厚江老师:语文要和生活密切相连,但语文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语文。是与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的人文性。

3.教学主张连接着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双向建构,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将理论个性化。孙双金对语文教学开始概括:小脸通红;小手常举。后来寻找到情智理论与情智教育。但经过论证,为什么还要坚持情和智并提呢,是因为突出二者。情感是人的生长的一种本质力量。触摸到了情感就可以认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理智感、道德感是一个人情感的整体内容。“四小”提升到“情智语文”“情智教育”。只停留在经验不上升到理论,不行。名师要增强理论素养。

4.教学主张是一个综合体,是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建构。其中有思想、观点、见解、灵感。教学主张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它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原创新,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研究和实验行动。

三、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1.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主张是风格的理论基石,教学主张偏于理性,教学风格偏重感性。

2.教学主张对名师成长的意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让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余光中)。

教学风格让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罗丹)。

风格是在虚实之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家。(余光中),所以,艺术是在虚实之间的一种转换。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风格既表明现在又指向未来。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雨果)。

3.风格的定义

风格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创造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独特个性和整体的审美风貌。(天津张武升)

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独唱者的旋律。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风格,没有教学风格。这种独特性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创造是需要标新立异的。这种对平庸的挑战,往往需要叛逆性。

中国北京三大怪:中央电视台的斜楼;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属于建筑上的标新立异。教学风格在鲜明的个性上面做研究,更多表现为方式或语言上。古印度中,风格是语言的艺术。

4.风格应该有文化品位

风格是文化的载体,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文化品味表现在:思想张力(浙江郭初阳:《以言说抵抗沉默》);精神气质,往往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智慧品质,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智慧是在不言说之中。孔子的《论语》,就是暗含着的大智慧。用“水”来做比喻。

教育风格要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智慧就是在文化土壤中冒出来的的一个个嫩芽。

四、在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表述 A、漫长的过程

1.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既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3.是在刻苦磨练的过程,而非轻松等待的过程。

灵感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质之吻,是对一切生命的发端和启动。B、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1.梳理自己的经验。2.从经验走向特色。3.从特色走向理论建构。4.验证和完善。

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定为课题,通过课题来完善和实施。C、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的表述:两种方式——术语化和描述化 比如,小语中“××语文”,不是将语文窄化,而是从一点来说语文的特点,还是语文。再比如,“××语文教学”;还有扬州的“亲近母语”。

D、教学风格在于教师心智的丰富和人格的独立

1.名师应该有走出队伍的感觉。季羡林:“生命是一支队伍,走得快的走出队伍,走得慢的跟不上了,就离开了队伍。”

2.名师要有被追逐的感觉。

3.名师要有成就感。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祈求和追求成就的那个东西。那是最宝贵的财富。

4.名师应当有幸福感。幸福在于意义。无限的意义才有无限的幸福。幸福是具有德性的实践。

5.名师应该有崇高感。

6.名师应当学习。泰戈尔: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是来自那空白的深处。青年人不能不热闹,人也不能永远热闹,总要安静下来。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名师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来自于批判、结构、重构。不断质疑、反思、批判。

有效教学现在走到了技术化的角度上了。教育是艺术,教育也是科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成尚荣《小学教材教法》——《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的教学主张 篇4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

商水二高

生物尚爱兰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和现在家庭经济的富裕,又受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不可计数的中小学生处在无欲无求,胸无大志的煎熬中,这些孩子生活条件富足,求胜、竞争、创新、忍耐苦难的意识脆弱。“要什么就有什么,非但不是孩子的幸福,恰恰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罪恶!”埋藏在孩子内心世界里的物欲满足感,无情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遇困难就低头、遇挫折就灰心、他们性格单纯脆弱、对待理想和志向显得无欲无求。孩子的人生最可依赖的是什么?是知识、是智慧、是汗水,父母不可能让孩子依靠一生一世。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突破口,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

(一)老师要心理阳光,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指人或事物所存在的优越之处、可以被肯定的优点。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关键怎样发现。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和有效的与学生沟通,和必要的家访,了解学生闪光点。在学校和课堂上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发现某些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放大学生的优点

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待学生的缺点,特别是对平时调皮又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这种自尊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这足以说明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没有一个学生是不喜欢被老师赞扬的,老师应该尽量赞扬到每一个孩子,当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再增强记忆力的活动中,一男孩记忆力超强前提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能够理解和宽容。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用三块糖果处理了学生的打架事件,整个过程只字未提惩罚二字,而是发现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无处不体现出陶校长的教育智慧,学生当然也是深受感动。这应该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吧。

(三)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种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要让每个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要为他们构建自主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理想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会把说的机会,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活动,充分体验,为全体学生提供“倾吐”、“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四)增强自信心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适时适度地把一些问 1 题、障碍交给孩子处理,让孩子经受挫折的考验,久而久之,他们处事能力增强了,承受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生物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本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用古诗词和生物谚语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一生物第一节课,我一般都会讲很多和生物学科相关的古诗和谚语,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每节课开课前我也会用相关的古诗词和谚语,让学生再欣赏美丽的语言的同时,更吸引学生学习该课的欲望。

食物链那节课可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遗传和变异的“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九子各异”;生物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适应的相对性“作茧自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山不容二虎”。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植物的吸收水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生物的种间斗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等。

(二)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利用语言、挂图、图片、录像、新闻等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生活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乐于去探究、主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解开光合作用之谜》一节时,开篇放一段关于“绿色风景视频”设置问题:

1.每一片绿叶就好像一个“绿色工厂”源源不断的制造有机物,你能看到吗?

2.科学家有事怎样发现的呢?

学生急于想知道肯定会认真、主动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染色体变异及应用》教学中,其中单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有一男孩说:“老师,能不能有单倍体的种子处理”?我立即表扬了他勤于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这种可能性的答案。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2 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

教学主张读后感 篇5

作为名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仅有复制和模仿,没有自己教学的灵魂,只是教书匠和知识搬运工;如果没有教学主张的引领和统率,共同体就没有共同的灵魂和旗帜。

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有效的招数、好用的方、得力的措施,都可能是智慧的源泉。贴近教学实际,将这些经验进行系统梳理,遴选出有价值的,再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就能够在梳理中逐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思想层面逐步构建模型,并在教学工作中丰富模型,充实内容。如果能够对这一模型进行高质量和深层次的加工,并把所写所悟与更多教师共同分享,与专家讨论,与同行切磋,那么在加工过程中提炼出教学主张便成为可能。

余文森教授曾说,要把经验加工、提炼、升华为理论,还要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反驳、批判、充实、引领自己的实践经验。

理论的提升是一次厚积薄发的过程,每个人都会遇到一道道坎,也会在一次次失败后产生迷茫,最困难的,就是提升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要历经多次研究和讨论,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在一次次的研究中,模糊的认识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散乱的经验才能逐渐被梳理得有序,处于隐形状态的教学主张才能慢慢被挖掘出来,在不断的修订中教学主义主张才能逐渐丰满起来。

为了让课堂显得厚重,厚研教材成为研究的常态,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读专家对课的分析,研究名师的教学设计,收集众多教师的观点,融合大家的智慧,汇集多种巧妙的设计。

失败是反思最好的机会,为何课堂上会出现问题?怎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你要找到失败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需要对自己每天在课堂中所说的、做的、想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下来,如果仅仅是想想而已,那么实践与思考将如同过眼云烟,但如果把思考经过书面化之后,不仅条理更加清晰,而且促进思考的持续发展。

我们为什么提炼教学主张 篇6

文/林高明

一、促进教师不断地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回望与阅读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心句”及“主题词”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在其提炼教育教学思想主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识深化:第一阶段“我是教语文的”;第二阶段“我是教人学语文的”;第三阶段“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这就印证了提炼教学主张就是不断地向着“伟大事物”的核心进发的过程。

二、促使教师学会从经验思考走向理性思考,从零散思考走向系统思考,从表层思考走向深刻思考,实现教育教学行为方式从自发走向自觉

华应龙老师自 1993 年就开始关注学生差错的问题。慢慢地,他把“差错认为是一种资源”并将这视为研究的课题,从而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从“容错教育”到“融错教育”再到“荣错教育”的系统思考与理论主张。

三、促成教师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的融会贯通,探寻自己教育教学人生中的“中心思想”与“未来走向”

比如李吉林老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情境教学”这一主张,并不断地阅读相关的理论。理论阅读不断地启发、指导、解构并重构她对“情境教学”的实践思考。而语文教学的实践耕耘,又反哺她对理论的理解性、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她提出了“情境教育”,并加以丰富拓展完善了“情境课程”„„围绕着“情境”的教学主张无疑是为其整个教育教学人生定下了“精神的坐标”与“思想的基座”。

四、促进教师对生命本质、教育本质、教学本质及学科本质进行透彻的本体性的思考

比如于永正老师的教学主张的提炼过程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回顾自己的教学主张时说,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这“五重教学”的正式提出,却经历了一个有意思的过程。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于永正的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教学”——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因为这是教育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再后来,于老师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他觉得,他自己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他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

五、促进教师形成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的“灵魂”

我的教学主张 爱玩、会做、敢问 篇7

—爱 玩,会 做,敢 问

“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程度非常高的课程。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以及价值目标等诸多方面,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

结合课程纲要和教学实际,我将这门课的教育目标形象地定位为“爱玩,会做,敢问”这样三个渐进的层次。

第一,尊重与呵护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小孩子会在玩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但是,作为课程目标,又不仅仅是使课程“好玩”,还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玩好”,即“玩有所得”!因为只有玩得好、有所得,才能让小孩子“爱玩”。

怎样才能使孩子们“玩好”?我会在课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孩子感兴趣而且能够“玩有所悟”的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当地的的主要产业是服装加工,加工剩下的边角碎料随处可见。我就让孩子把这些东西带到学校,课上先让孩子们讨论你能用这些边角废料做什么?学生讨论后有的做了布贴画,有的做了可爱的卡通玩具,还有的做了沙包课下和同学一起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从中体会到变废为宝的快乐。

第二,培养与锻炼学生“会做”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会做”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具体示范,全程指导,鼓励合作,及时反馈”的流程规则。所谓“具体示范”,就是老师要“手把手地教”;“全程指导”,则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指导,还包括有针对性的课前动员和课后评价;“鼓励合作”,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分工合作,成果共享”的成功机制;“及时反馈”则应立足“正面评价”,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断提高”为目的。学生就敢于大胆尝试,不断挑战,不断地从“爱玩”走向“会做”!

第三,激发与培育学生“敢问”的精神。

我的教学主张-福建长汀第一中学 篇8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修红英

一、教学主张的缘起

2014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教育学院主办的 “国培计划——特级教师高端研修班”的培训。在郭春芳副院长的一场“教学主张:卓越教师的品牌内核”的讲座上,他引用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的一段话:“一个优秀教师可能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可能著作等身,论文不少;可能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是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来讲,到头来,他还是一个无ˋ家ˊ可归的ˋ流浪汉ˊ,ˋ门外汉ˊ,他没有专业精神和追求上的归宿。”这段话令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教学真正成熟了吗?我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吗?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见解吗?我有过对过去20多年的教学进行过梳理、整合、概括和提升吗?我不断地问自己。自己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教学熟手、一个经验型教师而已。是像大多数名师一样逐渐走向平庸?还是像李吉林、窦桂梅他们那样迈向卓越?

两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教学主张的问题,《人民教育》2015年第三期“教学主张与教师成长”专辑的文章对我的启发很大。教学主张并非要高大上,就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也就是教师的教学观。为何教?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经过不断的反思,不断地学习研究交流,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和教学的体验和认识,提炼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那就是3E,即在情境中体验(experience)—在合作中探究(explore)—在语用中表达(express)。

提出这个教学主张源于我对英语教学的思考: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学英语到头来仍是“哑巴英语”,不会说,不会用?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应用。北外专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核心成员张连仲说道:“学英语是为了有效的应用。现在的外语教学,要走出语法的困境,重视阅读能力。我们的英语要走向语用,走向能力。我们要从学习者生长过程研究语言教学规律,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到高中英语教学应根据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信息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

二、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体验性学习。它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学习的过程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和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知和情感。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核心输入假设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卢梭的“生活实践”和杜威的“做中学”,都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不是教师的灌输来习得知识。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最先在学科教育中倡导采用探究方法,从实用主义立场建立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教学法”理论。他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突出了探究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探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后布鲁纳又提出了“发现法”。

语用教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语用学,它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研究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何兆熊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乔姆斯基的“语用能力”概念、里文森的《语用学》著作也为教师研究学生的语用能力现状,探寻语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教学,对教学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主张的内涵及拓展

3E是指Experiencing(体验)、Exploring(探究)、Expressing(表达),3E教学模式即由“体验、探究、表达”三要素构成。该模式最初是针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法教学而建构的,试图解决语法教学中一味讲解、程式僵化、脱离语境等问题。其中,“体验”是让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接触的教学媒质为道具,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情感体验的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课堂导入和语言体验,教师利用多媒体、简笔画、声像和故事等形式创设语言情景,呈现或引入所学语言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个体活动中感知知识,初步理解所学知识的概念和意义等。“探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途径探究语法项目的环节。教师在教授新的语言知识时,只是给学生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文本阅读、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等途径去探究语言知识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教师提供能够凸显所学知识的阅读文本,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组织对子活动或小组活动,为学生创造发现、思考和讨论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在同伴合作与交流中寻找规律,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等。表达”即应用,是让学生根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所学语法的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所学语言知识,教师则进行组织、引导、纠错、解疑等的教学形式。本环节包括教师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语言表达,如模仿所读语篇的表达方式,用所学语言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说出一件事发生的过程,在口头表达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所说的内容,在说和写中学会基本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等。

3E模式依据Learning about language板块的教学要求,采用发现和探究教学方法,通过新词语英文释义或例句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书中重点语言项目,即课标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及相关规则,结合该板块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等内容和编写特点,体现认识语言、掌握语言和使用语言为教学脉络。实践表明,3E模式有助于改变一味讲练的方式、改善课堂师生互动、改进语法教学效果。

把3E模式应用于读写教学,保留其“情境中体验→合作中探究→语用中表达”的结构内涵和教学流程,但在教学内容和活动组织方面做了必要的调整。在教学目标上,3E模式主要是以阅读带动写作的读写教学。跟精读课文教学不同在于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模仿文本的词语和结构,然后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生,写一则与课文话题相关的短文。在教学方法上,体验环节是基于教材创设“有意义”“真实性”“有关联”的课堂情境,如用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情绪的语表情境,或以问题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想象情境等。探究环节是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观察语言、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为写作做支架性准备;表达环节是组织书面写作活动,让学生根据写作任务加工语言信息,动手写一则表达个体思想的短文。在认知渠道上,3E模式的读写教学以视觉感官输入信息,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获得语言体验(如果是“听说写教学”,则从听觉感官输入信息);探究环节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解疑释疑中内化所学知识;在写作任务驱动下、模仿文本内容进行言语实践。在活动方式上,体验环节注重呈现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热身活动中体验语言内容的趣味;探究环节侧重观察语言、思考问题、小组讨论若干问题;表达环节侧重让学生根 据任务加工和整理语言内容,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所学内容的环节。在学生参与上,3E模式倡导多元化课堂活动,从个体阅读体验活动开始,转入读后群体探究思维,最后进入个体言语表达。

四、教学主张的课例分析

以人教版英语教材(NSEFC)选修7 Unit 1 Ling well的Using Language中第二个环节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部分为例,阐释3E读写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该环节教学任务为:通过看图说话和阅读讨论完成一篇建议信的写作。

Step 1: Experiencing(10 mins)(1)导入话题、感知语言

上课伊始,展示两张图片:一张表现的是一名女生因考试而焦虑,征询减压的建议。设计的话题是:Lily is under great pressure from the coming exam.Please give h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relieve her anxiety;另一张的画面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征询提供便利设施的建议。设计的话题是:What difficulties may Tom have and what facilities can we supply to him? 同时提醒学生提建议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这是导入环节第一个步骤。笔者未使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而是选择学生更熟悉更常见的同龄人的画面。考试压力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残疾人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或常接触的人群,这使得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产生说的欲望和动力。《课程标准》的八级目标描述中包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和投诉等”。通过学生的回答(如:I advise her to listen to some light music to relieve her pressure;She had better do some relaxing exercises before exams;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provide him with more convenient facilities, like lower buttons in the lift, wheelchair accessible restrooms;How about providing barrier free facilities in a stadium? ……)让学生反复感知和体验得体的表达建议的语言。(2)分析句式、指导用语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表达建议的口头用语的基本句式: I suggest/ advise/ recommend that ……(should)…….…… had better …….It would be much better if …….How/ What about ……? Why not ……? 【设计意图】在征询学生各种建议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各种口头表达建议的句式,并对比一些生硬的、直截了当的句式(如:I think she must turn to her teacher for help;We can provide him with convenient facilities.…..),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英语语言的魅力,增强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自然地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开展教学。Step 2: Exploring(15 mins)(1)理解文本,寻找例句

通过布置“Read the letter and list the suggestions the writer put forward”和“Underline the examples of the polite forms in this letter”任务,同时提醒学生因为本单元的建议信属于一封比较正式的信件,因此作者在选择语言时特别注意了使用礼貌用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A LETRER TO AN ARCHITECT”,找出各段落含有建议的句子,并用下划线标识,以达到检查学生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帮助学生体会信中的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的意识和遣词造句的能力。

【设计意图】作为“探究“的第一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个体完成理解和在文中划线标识含有建议的句子的学习任务,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建议的书面表达方式,从而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

(2)探究文本,合作交流

教师布置“Read the letter again and in groups discuss the questions before writing the answers.①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② 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numbered her suggestions and used italics? ③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a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任务,以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注意建议信的格式和结构,理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作用,以及用什么方式能把自己的建议更加醒目地表示出来。除了讲解这封信外,教师还可收集一些建议信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掌握这种问题的写作方法。【设计意图】“探究”的第二步,是在“理解文本、寻找例句”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文本、合作交流”活动,以推进建议信的理解和把握。组织小组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协商和互动的机会,在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正确把握建议信的特点和结构。Step 3: Expressing(19 mins)(1)挖掘词句、搭建支架

教师提供学校待建的教学楼的效果图,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如何改进设施,然后代表班级向该教学楼的设计师提供建议,并说明理由。设计的话题是:In groups discuss how accessible our new teaching building is for us students.Then discuss ways in which such access could be improved.Make a list of your ideas and think of some good reasons.【设计意图】本环节作为写作前的“大脑风暴”活动,充分调动大脑里的信息,为写作准备素材。笔者将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改为与学生现实生活更有关联的学校待建的教学楼,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有效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已基本了解的建议信的格式、结构和语言基调,对于如何写建议信有了较好的把握,对写作话题的分析中,学生不断激活已有的知识,提炼自己的见解,逐步明确了建议信的框架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为最后的写作做了很好的铺垫。(2)讨论互动、共同建构

在此环节之前,教师先呈现一篇范文,从格式、结构和语言选择方面再次提醒学生注意。为了能在课堂上完成初稿的写作,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创作:共同谋篇布局——分工部分写作——讨论修改整合——全班朗读作品。

【设计意图】写作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增强学生参与分享的意识。学困生能够获得较多的启发,并增强写作的信心;学优生能够得到表达的机会和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为学生进一步修改和润色作文提供建议,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Step 4: Homework assignment(1min)教师要求各小组将写作初稿整理、修改、润色,然后粘贴于教室后黑板展示评比。【设计意图】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表达环节的延伸。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每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展示,课堂上写的作文仍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因此将各组作品粘贴评比,进一步激发学生修改提高作文的热情。

上一篇:暗淡无光下一篇:生产班组的异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