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2024-04-25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共8篇)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1

资料

语文手抄报资料:乡村生哥

快乐的暑假就要过完了,转眼间我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下面就来写一下我在暑假里的所见所闻吧。

在暑假里,我去了外公家,浙江的乡下,那里的风景很美丽。一到乡下,就觉得空气新鲜,在远望去整个村子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圃,幽雅,恬静。走在路上,我看见了金黄的稻子,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河时,我看到河里有着许多红嘴白毛的鹅,立刻想起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一边大声的背诗,一边向白鹅连连招手。还

有黑,黄,白的鸭子在游来游去,走近一看,河里还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有的在水草里面窜来窜去,好像在捉迷藏,有的在摆,又像在玩别的游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在草地上有一只只可爱的小鸡在自由自在的玩耍,有的在吃虫子,有的在晒太阳……草丛中还有一些可爱的小羊在低头吃草,我兴奋地大叫“咩,咩,咩。”

到了外公家的花园里,有许多美丽的花,有紫色的喇叭花,有红色的太阳花,有粉红的月季花,有大红色的鸡冠花……

外公家住的是两层的小别墅,家里有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电池炉等电器,煮饭用煤气灶,出门也不用自行车,现在多用摩托车了,还有一辆小汽车,生活真好啊!

这就是我在暑假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伯伯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这所有来之不易的

幸福。

这个暑假我过的非常快乐,吴老师您的暑假过得怎么样?【资料】美丽乡村社会协同20160925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一:儿童关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总是被同朝阳、希望、未来一类的美好词汇联系在一起;乡村的小花儿,盛开得本应比娇嫩的温室花朵更蓬勃、强韧,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儿童被冠以“留守”前缀的今天,需要有更多的人向他们伸出援手,让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孤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二:妇女发展

农业凋零、农村空巢化的趋势让留在乡村的妇女们逐渐成为了乡村劳动力的主体,她们在培育基础组织、推动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她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复兴村庄的活力。赋权增能,可

以帮助妇女们更好地创造自立、平等、幸福的生活。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三: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关注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传统乡村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意识,已在化学农业和工业的冲击下不断瓦解、消亡。今天乡村环境教育实践者们,试图重拾优秀本土文化,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村民从情感、意识到行为的改变,实现乡村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四:能力建设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正是人使得一切改变发生。能力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乡村组织和个人成长为建设家园的可靠力量。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五:农村金融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在过去数十年间,快速成熟的商业金融机构,不

断从乡村“抽血”,只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率,缺乏陪伴农村社区成长的耐心。农村社区金融以公益小额信贷和社区资金互助为主要服务模式,在社区行走,与农户交流,为合作产业的启动注入微小却重要支持,正像有机体的毛细血管,深入肌体,营养生命。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六:社区养老

乡村在传统上,是重孝道与亲情、老幼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园,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养老隐患已经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不断弱化,而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均达不到需求,这其中的断层亟待弥补。社区养老应运而生,依托社区本身的社会资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乡村敬老互助美德、创新养老模式。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七:组织建设

“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仅是行政管理划分的区间,而是具有认

同感、安全感和凝聚力等公共性的社会共同体。乡村居民是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体,但各自分散承包的农民无法很好地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建设社区组织的意义,是把原子化的农民重新聚合起来,在自组织的推动下实现乡村社区的重建。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八:生计发展

生计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收入的稳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环境、人与人、户与户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帮助村民找到适合的产业,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他们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能力,是当前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努力的方向。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九:综合农协

不同于目前推行的以单一产业为链条的专业合作社,综合农协即新农村

综合发展协会,是由专业和兼业农户为主要成员,以互助合作为基础,跨地域、跨行政村、覆盖全体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它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是以经济手段完成社会目标的社会企业类型的经济社会组织。综合农协模式在日韩台等地区农村历经数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借鉴东亚综合农协的建设经验,是为了实现一个“农民共富、集体发声、城乡平等、互补共荣、社会和谐”的乡村未来。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政策研究与倡导

在乡村建设民间实践中,社会组织通过不同的切入点直接或间接提供各类社会服务,而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未来的政治影响相联接,则需要能够呼应基础发展诉求的政策研究与倡导,为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并同地方政府合作实施社会政策实验,支持农民组织探索未来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

之十一: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强调人群聚落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营造乡村生态社区的关键仍在建设“社区”,激发居民管理社区的热情和公共参与的精神。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二: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是乡村社区重建的重要契机。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大规模、均等化基础服务,在灾地基础社会组织长于提供差异化的细致服务,通过协助农民进行组织建设、重建家园,提高农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三:助学助教

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乡村的繁荣,乡村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主要途径。关注贫困乡村学生,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文明进步的成果。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四:平台支持

基金会是行业中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它不仅管理着一些宝贵的资金,更有责任与一线NGO伙伴一起,预期社区需求、预判困难、预料机会,为促进行业发展聚合更多的资源,建立支持平台,助力、陪伴诸多民间伙伴,合力建设美丽乡村。数学手抄报资料:让人赞美的“1”

让人赞美的“1”

啊1,开口数数,首先数到的便是你。你是最基本的数量单位。只要有了你,进行运算就能得到一系列数,你用加法可得到任意自然数,你用加减法可得到任意整数,你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得到任意有理数,你用六种基本的代数运算可得到任意实数。你能衍生一切,你是数字的本源,万事的开端,高楼的基底,希望的萌芽,大千世界不就是由无数个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时一秒,一滴水,一把土等聚集而成 的吗?没有一人,就组不成人类群体,没有一木就形不成片片绿色森林,没有一星,我们就看不到群星璀灿的夜晚,没有一滴一滴的水珠,就不会有浩瀚无边的大海……

在用数表示量的多少时,你是单位,在用数表示顺序时,你是最前元素,而一个自然数是同时具有“多少”和“顺序”两种意义的。你既是单位,又是最前元素,你是最简单的数,但又能作为某些领域的标准。当我们需要的东西在数量上只有一个时,我们变毫不犹豫地选择,当我们进行任何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们总是兴奋悠悠。

“多”包含着1,这是显然的,因为任何表示“多”的数都是由你与某些运算构成的,这里你是“多”的一个部分,你包含于“多”中,另外,1是单位,“多”则是若干个单位之和,若采用某整体作单位时,“多”就转化为你。十多亿人口只是“一”个中国;千千万万个H2O分子只是一滴水,许许多多的物品只是一个集

合。1000是“多”吧,但如用吨为单位,1000公斤才是“1”吨。1也包含着“多”,如在用较小单位时,你就包含“多”,一片森林,包含千万树木,一片花园,会开出千万枝花朵;一个单位,有几百个职工。1公里不算多,但用毫米作单位,1公里就是1000000毫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中,正如一包含于多中一样。”

啊1,你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多一种形式,都意味着产生你的方式。被除数与除数相等的商是多少?不为零的任何实数的零次幂是多少?底数的对数是多少?全取组合数的值是多少?偶素数又有多少?它们都是1,是你的灵魂的各种显现。

1啊,有多少恒等式,方程式的右端是你哟。不论角度X是多少度,总有sin2x+cos2x =1,只要n趋于无穷无穷大,1/2+1/4+1/8+1/16…+…=1,只要x2/a2+y2/b2=1,点A(x,y)就会沿着椭圆 的轨道运行。数学中有了你,才使数学令人着迷,一道运算题的结果若是你,人们便立即欣赏感叹。你在数学中太重要了,有许多数列的极限是你,你的任何实数幂仍然是你,你同任何数相乘仍为任何数,你除以任何数还是任何数,任何数(除零外)除你就变成它的倒数。在许多运算中,你是变换的桥梁,简洁算法的关键,逻辑推理的灵魂,有了你五彩缤纷的变化,也就有了数学那丰富多彩的内容。

1,你又是对数系统的界限,当底数大于你时,一切大于你的数的对数是负数,当底数小于你时,又恰恰相反。而以任何意义所允许的数为底,你的对数都是零。在解析几何中,你是圆锥曲线分类的标准,据离心率大于等于或小于1,分别是双曲线,抛物线和椭圆。在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是你,最小数是你的相反数,啊1,你有时是那样地高高在上,遇到你也就达到正余弦函数值的最高峰了。

啊1,你太小了,太少了,再没有什么东西看起来比你这个数量单位更简单了,但是,只要把你和相应的多联系起来,并且按照你从相应的多中产生出来的各种方式加以研究,我们就会知道,再没有什么比你更多样化了。由你到多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美就是你的永恒的光辉,透过物质现象的朦胧显现。啊1,我们赞美你!美丽乡村申报材料

美丽乡村申报材料

XX县XX镇XX村位于县城北城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全村辖X个社,XX户,XXX人。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城傍郊,它依靠老城区---XX交通路,环绕新城区---XX步行街,自古以来商贸活动频繁,村民思想观念前卫,头脑灵活,经商意识强。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00元,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它地处城郊新农村,西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为苗木花卉种养,家禽家畜

饲养,农家乐的经营提供了厚实的自然条件。

该村旅游文化资源丰富,XX龙宫、张家神堂、北关庙台,头天门牌坊,北坛庙等景区景点点藏村中;人文环境优越,村民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氛围浓厚,民间艺人繁多,各类书画交流店,古玩奇石铺,风味小吃点遍布辖区。是游客逛景点,品美食,赏文化的理想去处。

该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较好,截至目前,已依托XX县XX龙宫等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旅游步行街1条,各类书画交流店30家,古玩奇石欣赏店25家,风味小吃店40家,苗木花卉种养基地2处,特色农家乐3家,民间艺术品零散销售点10处。同时各类旅游实施正在有序建设完善中,县旅游局、县博物馆已进驻XX龙宫,旅游管理日渐完善。

总之,我村发展旅游的地理位置独天独厚,旅游文化资源丰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2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彬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是在充分发挥彬县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力求把全县24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渭北山区县之一, 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市建试点, 面向全省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 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 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彬县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 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 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 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 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 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彬县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县, 探索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典型, 构建山区县科学发展的示范性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彬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 加快科学发展, 必须依托和放大先发优势, 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是基于对彬县地域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建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基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彬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出台了《彬县美丽乡村实施意见》,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 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彬县是生态脆弱县区,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 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求, 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应尽的责任。四是展示彬县特色的有力抓手。在建设过程中, 彬县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 把“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为继“煤化重镇”、“果品之乡”之后的第三个知名品牌。这样, 既把“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 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彬县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市建试点、面向全省做示范”的基本定位, 彬县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一是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确保全市第一, 力争全省唯一。二是搭建四度架构, 立意上求高度。围绕“着眼咸阳建试点, 面向陕西做示范”的定位, 置身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着力“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的愿景目标。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履盖, 24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 以村为基础, 以城为带动, 发挥村的特色和城的辐射两大功能;全民参与共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发挥政府的带动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两个作用。类别上求深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 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 将全县247个行政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 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并且按照创建水平, 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 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推进上求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和“先易后难”的时序安排, 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坚持四美原则, 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抓自然布局, 融自然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不伦不类, 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 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 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 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 因势引导, 因村而异, 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四是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 巩固扩大成果, 综合改善质量, 全面提高品位;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 形成品牌效应, 增强支撑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 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 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社会事业, 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 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广

2014年是彬县建设“美丽乡村”第二年, 在深入总结今年太峪镇拜家河村美丽乡村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 培育精品村8个, 建成“美丽乡镇”4个, 进一步打响彬县“美丽乡村”品牌。一是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将在总结2013年验基础上, 调整完善和补充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更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把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继续以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 主动做好项目衔接, 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加大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理办法, 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 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 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继续实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授牌后, 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 复评合格的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四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 扩大影响, 形成声势。创新宣传载体, 适时举办“美丽乡村节”、全县“走进美丽乡村摄影大奖赛”大型活动。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 提升彬县美丽乡村的对外品牌, 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 提高策划经营水平, 创新合作途径。此外, 重点县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积极宣传造势, 凝聚县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创建乡镇、创建村 (社区)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结对创业活动。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陕西省彬县以“美丽乡村、幸福彬县“为主题, 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合力共建”的原则,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异国的美丽乡村 篇3

当我乘坐的飞机即将降落在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的时候,从窗口极目远眺,芝加哥夏意正浓:青葱的树木和金黄的玉米地几乎覆盖了整片目力所能触及的地方,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屋点缀在广袤的农田中。不知是应该惊叹还是怀疑:这和之前所想象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繁华”的景象总是感觉有些不太一致。除了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其余地方并没有像中国城市一样的高密集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广阔的乡村和无边的农田。

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印第安纳州独特的城乡构造,但在游历了美国众多州市之后我才发现这样的乡村景色在这片经济发达的土地上非常普遍。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仅有约5%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设,而其余95%的土地都被这样的农田和乡村所覆盖。越来越多的美国市民选择居住在乡村地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更让农场主成为一个吃香的职业。较国内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在美国更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的郊区化状态和简单的生活方式。

union mills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镇。成片的玉米地、分散的居民住宅、遍地的牧场,虽然小镇分布结构简单,但居住条件不仅不比城市差,甚至有很多居所的生活设施超过了城市。在走访了数家普通居民后你不难发现每家每户都有各种高科技农业生产用具,它们有序地排列在农田或庭院里,室内洗碗机、咖啡机、取暖机等现代化电器也是一应俱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乡村广袤的土地,每家每户的居住面积都大为可观。由此可见在“城市化”日渐普遍的今天,相比起城市中较为繁杂的环境、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美国中产阶级开始由城市向郊区搬迁并且倾力于现代化乡村建设。

如此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无疑得益于有效合理的开发和应用。从大庄园到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承包土地,耕地得以有效地规划和开发,没有多余的破坏和污染,在大片未经开发的地区,生态仍然保持其原状而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每家每户都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均被有效环保地进行分类。美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法律作为保障的,所有的建设和开发都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

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年加快。随着城市的拓展,资源的消耗,部分乡村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无论是乡村的景观还是生态,美国的乡村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无疑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也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当下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部分乡镇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应当是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守住原有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环境美丽、设施完备、教育先进的新型乡村。

首先是在乡村基础建设上。就拿美国城乡实例来说,在这个信息化高科技的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不难发现的是,即使网络早已在城镇当中普及,我国乡村网络建设与城镇的差距还是极为明显的。就我在美国乡村观察的情况来看,几乎每家每户均为包网到户,网络的速度和质量都是非常好的,且价格也比较合理。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乡村建设,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真正使每一分钱发挥其最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美国的教育位居世界前列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使是在美国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教学上也远远超过我国乡村学校甚至一些城市的学校。我就读的south central jr/sr high school 就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高中部只有两百多人,学校面积也不大。但就是这样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却有着完善的设施,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课外活动场所。棒球场、橄榄球场、游泳池、篮球场……这些设施即使在再小的乡村学校也是极为常见的。学校注重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放学后常常有大批学生留在学校进行各个项目的练习。

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教育大国,乡村教育无疑是中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当下教育投入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却很难满足乡村教育发展需求。如今在中国的偏远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乡村教育水平不高、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乡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差,收入的差距悬殊,使得大量优秀教师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工作,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应加强乡村教育宣传,使得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和村民进一步提高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合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扎根乡村。

第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今生态资源日益稀缺的严峻状况下,生态环境和耕地的保护是不可或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已经是全球的共识。在我交流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片属于自己家的占地不小的后院,更有部分居民拥有一片自己的树林。这些林子因为居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细心地照料生长良好。总结几十年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些地区也曾因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没有节制的索取致使许多一派生机的青山绿水变得黯然失色,许多原先丰饶的土地趋向沙漠化。乡村垃圾处理的简单化和居民环保节约意识不强使得部分乡村生活环境令人担忧。党的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构架作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地保护生态和耕地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认为在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定位,完善村居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同时,积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使乡村居民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才是获得更好居住环境、获得更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学高二学生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4

为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认真落实“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环境,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努力建设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健康校园、和谐校园,以进一步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通过“美丽乡村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强化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安全卫生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使学校建筑布局合理协调,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让学校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美丽校园。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覆盖

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要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校园”建设,以实际行动支持美丽家园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坚持分类指导

各地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校园建设进展情况,针对校园建设和学校管理薄弱环节,因地制宜确定建设规划和建设重点。

(三)坚持学校主体

学校是“美丽乡村校园”建设的主体,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建设活动方案,建立校长直接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加强与家长和群众的联系,争取支持,实现家校携手,共建美丽家园,促进乡风文明、生态文明。

四、主要内容

(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没有危房,校舍、教育技术装备、体音美和卫生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湖北省学前教育机构办园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不断促进办学条件提档升级。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加强校园卫生管理,校园内无乱搭棚舍,无私留菜地,消除校园卫生死角。因地制宜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校园井然有序,环境优美,教育氛围浓郁。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明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潜江市教师师德规范“十不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形成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根据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时代需求,创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安全

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经常开展自救自护实际演练,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措施,定期检查校舍和安全卫生设施,消除校园内一切安全隐患,保障师生安全。

五、实施步骤

“美丽乡村校园”建设以学年为一周期,每学年的建设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

1.制定方案,健全组织。学习市教育局下发的《潜江市“美丽乡村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5-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5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社会经济整体进步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以城市化为核心,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为动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事业,这不仅是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路径选择;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容

城乡一体化包含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分工一体化;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服务功能一体化;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五是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社会进步一体化。

(三)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方式,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洽,相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上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方面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人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城乡一体化,当前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滞后,城乡一体化的观念淡薄

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缺乏全局观念,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使城乡要素资源互相融和,协调发展。

(二)体制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较高

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

(三)城镇规模过小,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目前,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不健全。

(四)城镇建设过慢,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不足

目前,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有些城镇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城镇的发展环境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财政实

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三、城乡一体化的原因

城乡一体化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刻地揭示这些差距形成背后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政策失衡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原因

在我国现有政体中,城市和农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互隔离的城乡二元体制,彼此处于相对独立和分割的状态,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方面,国家把城市作为重要的战略区域加以推进,各级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进行重点考核,对地方领导干部来说,抓城市建设、搞城市经济立竿见影,容易见成效出政绩。在这种功利性观念的持续影响下,城市得到优先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投入大、周期长、显效慢,而且农业发展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还是农产品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大规模、集约化组织生产有一定的差距,在产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政策功利性导致政府官员一般只注重招商引资、形象工程、企业改革等能迅速创造政绩或直接产生效益的工作,对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一般性工作往往重视不够。改革开放后,国家废除了一些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但是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仍未形成一体化合理规范发展的融通促进机制,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

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

(二)、政府职能失效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观原因。政府最根本的职能就是提供让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只注重城市业务发展,城区工作体系和网络建设高效便捷,但在服务“三农”上严重缺位,广大农村始终接受不到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务,表现在金融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僵化,尤其是歧视性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成为在城乡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村多存少贷的金融资金存贷差问题不断凸显,乡镇企业贷款依然困难,对农村贫困家庭尤其是因病返贫群众缺乏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基层政府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上不尽心不作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缺失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原因。

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没有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规划调控手段,在实践中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工作机制;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产业布局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健全,在聚集人口、提供就业、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上综合承载能力不高;有的村落民房建设布局自由混乱,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不仅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基本上处于低附加值、低端产品供应上,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加上一些群众小农意识严重,脱贫致富办法不多,既没有资金没有门路投资创业,也不愿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十分突出,城乡之间二元分割严重,城乡差别持续扩大,造成了我国城乡关系的紧张和失衡。这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有触动城乡二元体制,结果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呈扩大趋势。由此可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尽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已经刻不容缓。

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完善

(一)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二)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多元的城乡一体化投资机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离不开资金投入。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加强引导,政府筹资;二是产权拍卖,社会聚资;三是盘活存量,以地生资;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

(三)提高农民素质,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愿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决好农村土地的使用和流转问题;三是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实行同工同酬、公平竞争、人格平等、权益共享;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实施城乡科学合理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规划,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二是坚持标准化建设,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树立经营理念,盘活城镇资源,把存量资源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运营,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总结】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系统研究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以及在实践中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因素,采取有利措施,通过发展小城镇,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6

瑞安市第六届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致辞

陈 建 明

(2009年3月21日)

尊敬的黄市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这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里,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温州〃瑞安美丽乡村游暨瑞安市第六届旅游节的开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共瑞安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对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瑞安旅游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瑞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山水风光秀美,拥有寨寮溪、桐溪、铜盘岛等七大风景名胜区,集山的奇秀、水的柔美、海的韵味于一体;这里人文资源丰富,拥有浙江四大古私家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全国第一所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先秦文化遗迹石棚墓、浙南最早最完整的石建筑圣井山石殿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和一大批文物史迹。近年来,我们积极发挥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区和旅游产品开发,先后举办了高楼杨梅节等五届特色旅游节活动,有力-1-

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旅游是一种战略资源,是一种朝阳产业,是一种消费时尚,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我们将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路子,努力把瑞安建设成为浙南闽北的旅游休闲城市。这次我们举办旅游节,组织开展观光游、度假游、文化游、购物游等系列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打响瑞安旅游品牌。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朋友关注瑞安、走进瑞安,来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体验深厚的瓯越文化,领略独特的乡土风情。我们热切期盼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瑞安的旅游事业发展。我们将努力当好东道主,竭诚做好服务,为大家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美丽乡村的申报范文 篇7

一幢幢干净明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荫里,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一个个美观大方的垃圾收集箱安放在房前屋后……身处南丹县芒场镇巴平村下街屯, 你能深切感受到“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的新风, 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的别样美丽。

清洁之风吹遍锡都大地, 清洁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在自治区、河池市部署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美丽河池·清洁乡村”活动之后, 南丹以清洁家园、水源、田园为切入点, 上下一心、干群携手, 迅速打响“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攻坚战和持久战。“山清水秀、环境整洁、生活舒适、经济发展”是目前南丹城乡的真实写照。日前, 笔者到南丹县采访, 更深切地感受到南丹在实施“清洁乡村”活动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 体现在城乡整洁舒适的环境、干部群众会心的笑容和外地客商的赞誉中, 县城、圩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处处呈现出新气象。

如何建立健全“清洁乡村”的长效机制, 建设美丽南丹?县委书记莫振祖道出了其中“玄机”——突出“乡村清洁的六个模式”, 即“突出城乡新貌新风改造模式;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突出倡导文明新风模式;突出问计问需于民模式;突出转变干部作风模式”。同时, 南丹将开展“美丽南丹·清洁乡村”活动视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作为检验全县干部战斗力、动员力、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标尺。全县各级各部门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齐抓共管, 狠抓落实, 切实造福南丹人民。

结合城镇化:突出城乡新貌新风改造模式

走进车河镇车河村堂皇屯, 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与秀丽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在村民韦秀勇家门口, 韦秀勇正乐呵呵地把一块印着“卫生清洁户”的牌匾往门上挂。韦秀勇告诉笔者, 堂皇屯清洁卫生评比小组目前有13人, 按规定每月对屯内的47户村民进行一次卫生评比, 对获得90分以上评分标准的住户颁发“卫生清洁户”牌匾。“我们屯刚做好风貌改造工作, 房子变漂亮了, 环境卫生也不能差, 这样才是我们期待的新农村的样子。”韦秀勇的愿望达成得益于该县实施的城乡新貌新风工程, 尤其是该县乡镇村屯风貌改造的实施。

南丹县把“清洁乡村”作为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城乡新貌新风工程”的延伸和拓展, 不断丰富改造内涵, 提升改造层次, 把名镇名村、综合整治村屯作为清洁家园行动的示范点来打造和推进。

一是加快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在2012年完成城关镇等3个乡镇总规修编以及12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的基础上, 投入300多万元启动城区环卫等6项市政专项规划、六寨等8个乡镇集镇以及主要道路沿线110个重点村屯规划编制。

二是打造特色名镇名村。在投入1.5亿元深化县城区道路等城镇项目建设的同时, 里湖、车河、同贡等名镇名村试点风貌改造全面提速, 尤其是车河镇风貌改造工作, 已完成工程量的90%, 22个村屯新貌新风试点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 二级公路及高速公路沿线村屯房屋立面改造即将竣工。

三是提升村镇环卫能力水平。以每个乡镇“五个一” (即:一辆垃圾压缩收集车和若干垃圾收集箱、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场、一个田园生态经济发展示范村、一个村屯生活污水处理、一个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点) 为标准, 投入469万元为每个乡镇配备一辆垃圾转运车、一辆垃圾压缩车;筹集资金2600万元, 动工兴建垃圾池1339个、简易垃圾场373个、焚烧炉235个, 配备垃圾桶900个、人力车589辆。同时, 聘请保洁员近2000人, 实现全县148个行政村保洁员覆盖。

_在南丹, “清洁乡村”活动的各种宣传、学习交流活动在热烈地进行。

加大知名度:突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整齐、干净、漂亮, 依山傍水, 风景如画。房屋边、树荫下围坐着一群惬意的白裤瑶妇女, 她们边习歌哼曲, 边刺绣……”来自美国的民俗学者POM在跟笔者愉快地分享首次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景点时的感受。

“使‘清洁乡村’活动与创建旅游名县深度结合, 用心用情打造一批‘清洁乡村’精品, 大力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推进白裤瑶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土司文化城建设, 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土司文化品牌和白裤瑶民俗文化品牌, 以旅游产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增长。”县长廖国璋说。

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南丹县千方百计保护好美丽的自然生态。一是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2.3亿元实施甘河白裤瑶寨、洞湖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23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旅游标志牌、公厕、垃圾箱等基础设施, 尤其是总面积36.5平方公里、覆盖2个乡镇3个村16个屯3000名群众的南丹地下大峡谷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过专家组初审, 为带动全县乡村景点景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助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以干净整洁的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娱乐、农家乐等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打造了里湖白裤瑶铜鼓表演队、中堡苗族山歌表演队等, 王尚屯白裤瑶风情体验园顺利开园;芒场镇黑泥屯“三月三演武节”、吾隘镇那地村“壮族蚂拐节”等各类乡村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 吸引外地游客10万余人, 向外界充分展现了该县清洁干净的乡村形象。三是为“丹文化”旅游节顺利举行打好基础。在“清洁乡村”中融入“丹文化”元素, 抢救和保护好千年土司历史、白裤瑶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 使南丹悠久的历史文化能世代相传。

推进富民增收: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要使“清洁乡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必须要有产业支撑, 进而又以干净整洁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这是南丹县领导达成的共识。南丹县着力打“资源牌”, 唱“特色戏”, 围绕不断壮大的瑶鸡、黄腊李、长角辣椒等传统产业, 提升烤烟、椪柑、板栗等骨干产业的同时, 还着力培植冰糖梨、红高粱、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 着力走“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该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 大力推进基地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大力培植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屯、专业乡镇, 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 特色产业发展迅猛, 群众的“钱袋子”更鼓起来了。几年来, 全县建设了以月里、中堡等北部乡镇为主产区的2万亩优质烟叶基地, 以芒场巴平为主产区的万亩优质谷基地, 以六寨为主产区的2万亩长角辣椒基地, 以八圩为主产区的“公司+基地+农户”红高粱基地, 以罗富、吾隘为主产区的板栗基地, 以里湖为主产区的“百万瑶山鸡”生产基地, 以车河为主产区的柑橘基地等。

近年来, 南丹特色产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一是以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为切入点, 加快长角辣椒、烟叶等八大特色种植业发展。引导群众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 创建了3200亩六龙茶、1.2万亩巴平米、860亩无公害蔬菜等3个绿色基地, 种植核桃7万亩, 实施了甘蔗等10个百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以及与袁隆平院士合作的超级稻项目。2013年上半年, 全县农民人均收入3066元, 同比增长14.36%。二是以畜禽场污水排放治理为重点, 大力发展林下瑶山鸡和生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新增瑶乡黑猪养殖示范场3个、瑶山鸡养殖示范小区5个;瑶乡黑猪出栏5000头;产值1000万元;瑶山鸡饲养量360万羽, 出栏200万羽。三是以繁荣农村市场经济为依托, 大力改善农村商品消费环境。截至2013年7月, 全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农家店”共218个。同时, 投资1200万元的城区屠宰厂搬迁项目顺利推进, 总投资近1800万元的县城新区、六寨等3个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加快实施。罗富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进展有序, 吾隘、车河、芒场巴平等3个商贸中心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突出倡导文明新风模式

“能够被评为‘清洁卫生户’, 我觉得很光荣, 这是对我的激励, 我会以身作则, 和村民们一起维护好我们美丽的家园。”近日, 在南丹县芒场镇者麻村黑泥屯, 一说起自家门口挂着的“卫生清洁”牌匾, 村民们都很自豪, 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后整个村庄的环境变化和自家房前屋后的变化。

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 该县把“提升乡风文明水平”作为动力, 以群众全员参与为原则, 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改变乡村“脏乱差”的落后习惯, 增强群众卫生意识, 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南丹县还积极顺应群众“居住更舒适、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开心”的新期待, 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清洁乡村”的重要内容, 注意发挥文明新风在活动中的引领性和渗透性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以“移风易俗倡文明”、“讲文明、展新貌、树新风”等主题教育为抓手, 狠刹赌博迷信、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酒席等不良风气, 破除房子乱搭乱盖、垃圾乱扔乱堆的陋习, 有效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二是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编印《南丹美梦众人圆》山歌集、光盘等6000册 (张) 发放到村民手中, 制作宣传海报2500份, 组织“清洁乡村”文艺巡回晚会12台、山歌会12场、播放电影16场, 指导各村屯制订《村规民约》4400多份, 与3.5万多户家庭签订清洁乡村责任状。三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修订完善《南丹县市容市貌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 强化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等综合整治宣传;配齐配强乡村保洁员队伍, 制定清洁标准和考核细则;成立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村屯卫生工作理事会及监督小组;深入开展“卫生标兵”、“清洁卫生户”评比工作等。

_华灯初上的南丹县城。“清洁乡村”使这座桂西北县城干净、美丽而安详。 (宁国用/摄)

为民办实事:突出问计问需于民模式

为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清洁乡村”带来的实惠, 南丹县领导干部积极帮助群众定思路、定目标, 送政策、送项目。一是加强帮扶带动。结合正在开展的“红卡进百企千村万户”活动, 134个县直单位结对148个村, 2234名干部联系帮扶5365户困难群众, 联系帮扶资金3600多万元。培养“能人”型村干134名, 新建帮扶示范户927户。二是加快实施民生扶贫项目。总投资近3亿元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项目已开工7条96公里, 投资8800多万元。1910户农村及特困户危房改造已全部开工。里湖、月里等易地扶贫搬迁及8个广东帮扶示范村等项目有序推进。同时开工建设屯级路32条。三是全面改善农田水利条件。完成水电固定投资近4000万元, 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500亩, 中低产田改造8300亩, 解决5000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 加强中小流域、水库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监管、重金属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管理等。

美丽乡村的五大效应 篇8

产业融合效应:新型产业链提升了产出效率

产业是村庄建设的基础。具有较高产出效率的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支撑。从产业支撑的角度分析,八个金花村的一个共同重要特征,就是初步形成了基于产业关联基础上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八个金花村在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以黄龙岘为代表的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以世凹桃源为代表的农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以大塘金为代表的金花村产业与周边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美丽乡村建设导致不同产业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深度加工、市场营销等成为新型产业链条上有机联系的产业环节;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新型产业链的初步形成,导致在相互需求基础上的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提升了农村产业的产出效率。[ 八个金花村起步于2011年底或2012年初。本文用2011年和2013年的数字,对金花村建设前和建设以来的情况作比较分析。]统计数据表明:

新型产业链扩大了金花村的产业产出。2011年,八个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3120万元、141.5万元、404.1万元,总产值为3665.6万元,销售总额为3109.7万元。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6855万元、534万元、19092万元,总产值为26481万元,销售总额为24223.5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2.2倍、3.8倍、47.2倍、7.2倍和7.8倍。

新型产业链提高了金花村的产出效益。2011年,八个村的总利润为479.4万元;用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其产值利润率为13.1%。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总利润为6925.4万元,是建设前的14倍;产值利润率为26.1%,比建设前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新型产业链促进了金花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分析八个村的产出结构可以看到,2011年八个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85%、4%、11%。2013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26%、2%、72%,其中第三产业占比是美丽乡村建设前的6.5倍。分析利润结构还可以看到,2011年,八个村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利润分别为337万元、14万元、128.4万元,分别占总利润的70%、3%、27%。2013年,第一、第二、产业利润分别为309.6万元、42.8万元、6573万元,分别占总利润的4%、1%、95%,其中第三产业利润占比是美丽乡村建设前的3.4倍。

农民致富效应: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建设美丽乡村,农民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关键要看其能否真正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农民的期盼、承载着农民的希望,这是美丽乡村受到农民欢迎并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大幅增加。2011年八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14447元,2013年人均年收入直线上升为36472元,是2011年的2.5倍。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村民收入结构的调整优化。2011年,村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到村民人均年收入的71%,而经营性收入仅占16%、财产性收入占6%。2013年,村民的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到48%,财产性收入占比上升到9%,工资性收入占比尽管下降到39%,但其绝对量仍保持了较快增长。

从村民经营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经营性收入为2361元,2013年为17616元,增长了6.5倍。例如,汤家家28个从事农家乐餐饮、民宿、土特产及旅游纪念品销售的经营户,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近19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00万元,户均营业额达53万元。

从村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财产性收入为838元,2013年为3251元,增长了2.9倍。乡村环境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房产实现了大幅增值,房屋出租也成为村民财产性收入的一个来源。例如,大塘金原先价值10万元左右的房产如今价值过百万。再如,由于民房租赁供不应求,黄龙岘等地的普通住宅年租金就可达4万元。

从村民工资性收入的变化看,2011年村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为10312元,2013年为14119元,增长了37%。例如,在世凹桃源游客中心工作的就业人员,人均年工资性收入就达6万元左右。黄龙岘聘用村民从事景区管理、服务、保洁工作,仅此一项,村民就可每月增加1500-2000元的收入。

就地就业效应:农民就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之前,村民的就业渠道单一,收入不高,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美丽乡村建设,开辟了农民就业创业的新渠道,带来了乡村就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巨大变化。

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农民充分就业。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2011年八个村外出务工人员为1298人, 2013年为277人,返乡的劳动力占了全部外出务工人员的79%。美丽乡村建设前, 八个村共有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383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增加到1603个,增加了3.2倍。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创业,充实了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有效地解决了“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民就业。2011年八个村的外来就业人员为85人,2013年外来就业人员为1007人,增长了11倍。以横溪街道石塘村为例。2011年,该村有665人外出务工,外来就业人口仅40人;2013年,外出务工人员骤降到72人,外来就业人口猛增到610人。

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就业结构的显著变化。2011年,八个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53%,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占2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23%。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务农及返乡人员大量转入第三产业就业创业,2013年八个金花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占比高达81%。

生态环境效应:碧水青山赢来了金山银山

徜徉在金花村,白墙黛瓦、碧水荡漾、绿树浓荫、鸟语花香,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令人心怡神旷。金花村是美的。这种美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美,更是一种内在的美。

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金花村建设明显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2013年八个金花村的林木覆盖率、公共绿地覆盖率分别比201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涉农休闲体验项目数由4个增加到58个。金花村建设还有效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以石塘村为例,美丽乡村建设前,石塘村没有公共交通线路,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电力供应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不仅每天都有公交车,节假日更有旅游专线进村;两个中心自然村分别建起了污水处理站,并实现了雨污分流;全村新增了两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保障了村里的生产生活用电。

美丽乡村建设彰显了乡村的文化传承。北宋名将岳飞、明代航海家郑和是世凹桃源的人文亮点;传说中的七仙女是大福村打造美丽乡村的一大品牌;朱门农家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苏皖交通要津建起的都城卫城;七坊村用“舌尖上的历史”传承着豆腐、粉丝、酱、茶、糕、油、炒米等传统的民间制作工艺;黄龙岘自古以茶闻名,以至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都提到“润州江宁县生傲山” ;大塘金的薰衣草花卉使“芳香谷里”的美誉闻名遐迩;汤家家的温泉古井、流泉廊、文化长廊等让人体会到汤山温泉悠久的历史;石塘人家“狮背伞”、“星塘满”、“九龙潭”的故事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人文色彩。金花村特色文化的打造,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又赋予了美丽乡村更多的人文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兴起。美丽乡村建设使画里乡村成为现实,优美的环境使金花村成了旅游热点,这直接带动了金花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闲暇之余旅游休闲的目的地。数据统计表明,八个金花村的旅游总人数从2011年的3.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396.9万人次,增长了115倍;旅游业营业额从250万元增加到34831万元,增长了138倍。

村级造血效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有了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特别是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拓宽了村庄建设的投资渠道。八个金花村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五个方面:(1)财政资金投入。主要是村庄环境整治、农村道路改造等财政专项配套资金,街道支持金花村建设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资金。(2)国有企业投入。最典型的例子是江宁区交通建设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成立了黄龙岘建设开发公司,交建集团投资占比高达92.2%。(3)民营企业投入。大福村的前期建设全部由民营企业出资。石塘村也有不少民资参股的项目。(4)村级集体经济投入。(5)村民投入。例如,汤家家23个村民自营的食宿项目,村民共计投资1013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2011年八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为3902万元,2013年达24867万元,增长了5.4倍。八个金花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与金花村建设相伴发展起来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形成的集体经济收入。例如,石塘村的夜合山茶叶合作社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每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2)村级集体经济参股形成的股份收入。(3)金花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性收入。例如,石塘村用集体资产建设的体育训练中心,年纯收入就达500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为村级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丰富了村级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以石塘村为例,村级集体经济每年用于村民养老补助资金60万元、村民合作医疗费用补助20万元、村民饮用水补助8万元、教育奖补15万元,加上村庄景观维护、水电支出等公共费用100万元,总计达200多万元。现在,金花村的农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由于不同地区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的要素条件不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也不尽相同。江宁区八个金花村的成功创新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探索了一条村庄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就地就业创业、农民勤劳致富、集体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涵式发展之路,这也是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 刘惟蓝: 研究员、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省乡村建设规划研究会副会长;章燕璐: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上一篇:五眼桥小学校歌下一篇:推荐的taobao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