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2024-04-29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共19篇)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内容:《碰碰车》

活动目的:倾听音乐,按音乐家信号做动作。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场地

活动过程:

1、师出示手,谈话引入课题。

师: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处?我们的`手还可以玩游戏。

2、师引导幼儿欣赏音乐《碰碰车》,并区分乐句。

3、师引导幼儿听音乐信号原地做动作。

4、师讲解游戏的玩法、规则。

(1)幼儿右手上举,伸出食指代表电线,左手屈肘握拳在胸前(表示碰碰车)。

(2)第一、三、五、七小节:幼儿小跑步,表示开碰碰车。

(3第二、四、六、八小节:幼儿互碰,一碰马上分开。

(4)第九、十小节:幼儿自转,表示碰碰车失控。

(5)第十一、十二小节:调整好车子线路,继续往前开。

(6)规则:一定要听到音乐信号两车才能相碰。

5、师生听音乐一起游戏。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2

【观察背景】这节课是我日常教学中的一节课,之前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过类似于这样的韵律活动以后,我倍感压力,因为她上的很好,考虑的也很周全。她采用的是一般用的图谱模式,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内容,图片很生动。我就想,要是换成实地观察或录像会不会更好?于是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关于母鸭带小鸭一起走路、游泳和哺食的全过程的录像,选出了一些比较符合我这节课内容的部分。整节课的构思和图片都出来以后,我选择让幼儿先去观察,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母鸭带小鸭》的旋律,学习随音乐较合拍的做踵步动作,并能手脚协调地做动作。

2.在观察的基础上,迁移生活经验,模仿鸭子走路,鸭子叫、鸭子游水的动作。

3.在舞蹈中主要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及调整自己与同伴的距离,尽可能地避免相互碰撞。

【活动准备】

音乐,母鸭和小鸭的头饰,母鸭带小鸭的录像。

【活动轨迹】

一、开始部分

观看鸭子走路的录像,根据自己的经验,学习踵步动作。

1.幼儿回忆观察鸭子的经验,并模仿鸭子走路。

师:“我们都看过鸭子,鸭子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来学一学。”

2.观看录像,学习踵步动作。

教师边引导幼儿观看,边示范做正确的鸭走动作(即踵步动作):右腿屈膝,左腿向前方伸出,脚后跟点地。(反方向动作相同)(在这一部分中宝宝们看到录像以后很是高兴,注意力一下被图片提到最高点。)

3.幼儿随音乐四散找空地方,练习鸭子走路动作。

二、基本部分

变换不同的手部动作,创编模仿鸭子的动作。

1.幼儿创编鸭子的不同动作。

师:“你们除了会学鸭子一摇一摆的走路,还会学鸭子的哪些动作?”

“你们听到小鸭子的声音了吗?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嘎嘎)“又该怎样做动作呢?”双手手心向下,在嘴前上下开合并发出“嘎嘎”的叫声。幼儿对鸭子叫的动作比较熟悉,说以这一动作进行的很顺利。

2.“你见过小鸭子游水吗?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表演给我们看一看。”请幼儿上前表演,并总结:小鸭子游泳动作:双手手心向下,在体前向两侧打开做游泳的动作,并不时摇摇尾巴。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做手上的动作,同时提醒幼儿脚上的踵步动作。

3.听音乐并分析旋律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针对性的重难点练习。

师“听一听1~4小节的你听到了什么?(鸭子的叫声)所以,这一段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叫)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叫的动作。“5~6小节音乐有什么变化,你又听到了什么?(游来游去真快乐)我们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游泳)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游水的动作。

三、表演韵律活动“母鸭带小鸭”

1.“今天天气很好,小鸭子们和妈妈一起去散步吧!”请几个动作比较好的幼儿或能干的幼儿带上鸭宝宝头饰和鸭妈妈(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去“散步”,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记忆其中的主要动作。

2.分角色表演。请一半幼儿带上鸭妈妈头饰其余幼儿做鸭宝宝,或请一个动作协调性好的幼儿做鸭妈妈,其余小朋友做鸭宝宝,分角色合作进行韵律活动。

(虽然游戏活动结束了,可是宝宝们一个个都还想继续玩,对这节课的兴趣点在分角色表演时达到最高点,最后在我答应他们课后继续玩的情况下他们才依依不舍摘下了头饰。)

【活动反思】

在我备课的时候,我想尝试下新的教学手法,所以我提前让幼儿实地观察和准备了录像教材,尽量地让小鸭子的特色可以一目了然。备课教案的时候,我也一再地请教园里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地征求他的意见,欲求完美的教案呈现出来。

在课时,我发现宝宝们对“鸭妈妈带领鸭宝宝出去散步”表演部分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掌握得不太好,总是在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刚开始还在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走,但是一遍过后,幼儿“鸭宝宝”就走出了自己的队伍,跑得到处都是,最后只看到“鸭妈妈”独自游来游去……这时,我停止了音乐,把游戏规则又重新讲了一遍,并且带着他们去“池塘”,跟着音乐,一群快乐的小鸭子游了起来……课后,侍老师告诉我,要想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避免出现碰撞问题,先要让他们会做动作,然后让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这样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有印象,再者就是控制住幼儿的情绪,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案例分析 篇3

[观察背景]这节课是我日常教学中的一节课,之前我看到有的老师上过类似于这样的韵律活动以后,我倍感压力,因为她上的很好,考虑的也很周全。她采用的是一般用的图谱模式,以此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故事内容,图片很生动。我就想,要是换成实地观察或录像会不会更好?于是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关于母鸭带小鸭一起走路、游泳和哺食的全过程的录像,选出了一些比较符合我这节课内容的部分。整节课的构思和图片都出来以后,我选择让幼儿先去观察,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兴趣。以下是我的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母鸭带小鸭》的旋律,学习随音乐较合拍的做踵步动作,并能手脚协调地做动作。

2.在观察的基础上,迁移生活经验,模仿鸭子走路,鸭子叫、鸭子游水的动作。

3.在舞蹈中主要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以及调整自己与同伴的距离,尽可能地避免相互碰撞。

[活动准备]

音乐,母鸭和小鸭的头饰,母鸭带小鸭的录像。

[活动轨迹]

一、开始部分

观看鸭子走路的录像,根据自己的经验,学习踵步动作。

1.幼儿回忆观察鸭子的经验,并模仿鸭子走路。

师:“我们都看过鸭子,鸭子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请你们来学一学。”

2.观看录像,学习踵步动作。

教师边引导幼儿观看,边示范做正确的鸭走动作(即踵步动作):右腿屈膝,左腿向前方伸出,脚后跟点地。(反方向动作相同)(在这一部分中宝宝们看到录像以后很是高兴,注意力一下被图片提到最高点。)

3.幼儿随音乐四散找空地方,练习鸭子走路动作。

二、基本部分

变换不同的手部动作,创编模仿鸭子的动作。

1.幼儿创编鸭子的不同动作。

师:“你们除了会学鸭子—摇一摆的走路,还会学鸭子的哪些动作?”

“你们听到小鸭子的声音了吗?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嘎嘎)“又该怎样做动作呢?”双手手心向下,在嘴前上下开合并发出“嘎嘎”的叫声。幼儿对鸭子叫的动作比较熟悉,说以这—动作进行的很顺利。

2.“你见过小鸭子游水吗?接下来请一个小朋友表演给我们看一看。”请幼儿上前表演,并总结:小鸭子游泳动作:双手手心向下,在体前向两侧打开做游泳的动作,并不时摇摇尾巴。幼儿跟着教师一起做手上的动作,同时提醒幼儿脚上的踵步动作。

3.听音乐并分析旋律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针对性的重难点练习。

师“听一听1-4小节的你听到了什么?(鸭子的叫声)所以,这一段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叫)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叫的动作。“5-6小节音乐有什么变化,你又听到了什么?瞄来游去真快乐)我们应该做什么动作呢?”(鸭子游泳)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做鸭子游水的动作。

三、表演韵律活动“母鸭带小鸭”

1.“今天天气很好,小鸭子们和妈妈一起去散步吧!”请几个动作比较好的幼儿或能干的幼儿带上鸭宝宝头饰和鸭妈妈(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去“散步”,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记忆其中的主要动作。

2.分角色表演。请一半幼儿带上鸭妈妈头饰其余幼儿做鸭宝宝,或请一个动作协调性好的幼儿做鸭妈妈,其余小朋友做鸭宝宝,分角色合作进行韵律活动。

(虽然游戏活动结束了,可是宝宝们—个个都还想继续玩,对这节课的兴趣点在分角色表演时达到最高点,最后在我答应他们课后继续玩的情况下他们才依依不舍摘下了头饰。)

[活动反思]

在我备课的时候,我想尝试下新的教学手法,所以我提前让幼儿实地观察和准备了录像教材,尽量地让小鸭子的特色可以一目了然。备课教案的时候,我也一再地请教园里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地征求他的意见,欲求完美的教案呈现出来。

在课时,我发现宝宝们对“鸭妈妈带领鸭宝宝出去散步”表演部分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掌握得不太好,总是在表演过程中出现问题:刚开始还在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走,但是一遍过后,幼儿“鸭宝宝”就走出了自己的队伍,跑得到处都是,最后只看到“鸭妈妈”独自游来游去……这时,我停止了音乐,把游戏规则又重新讲了—遍,并且带着他们去“池塘”,跟着音乐,一群快乐的小鸭子游了起来……课后,侍老师告诉我,要想让幼儿在表演过程中避免出现碰撞问题,先要让他们会做动作,然后让幼儿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这样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有印象,再者就是控制住幼儿的情绪,这样才能使整个活动顺利进行。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4

1、学习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动作。

2、听懂老师的指令,有一定自控能力,能遵守游戏规则。

3、能情绪愉快地参与音乐游戏。

4、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5、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重难点

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猫妈妈头饰;捉迷藏游戏的环境布置;已掌握猫走步的动作。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律动进入场地

1、让幼儿观看小猫视频。

2、和老师一起学做小猫的叫声和走路。

师:“今天天气可真好,猫妈妈要带小猫去做游戏,谁是我的小猫呀?我要看看哪只小猫最聪明,做得和妈妈一样。”律动《猫走步》进入场地,幼儿围坐半圆。

师:“瞧,我们今天来到森林里了,你们看森林里有些什么呀?

幼:”有草、有树、有房子。“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

二、学习游戏规则。

师:”小猫们可真能干,现在跟着妈妈一起来唱首歌吧!“复习歌曲《找小猫》

问:刚才歌里唱的是谁和谁在做什么?

小猫和妈妈玩捉迷藏,心里怎样?(高兴)小猫捉迷藏的时候可以躲在哪里呢?小猫躲好以后,怎样才不会被妈妈发现?”

三、师幼一起游戏。

1、交待玩法。

师:“小猫们可真聪明,现在就和妈妈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吧!待会儿小猫唱完第一段歌曲以后就去找个地方躲起来,别乱动,被妈妈找到的小猫,妈妈会摸摸他的头。”当唱完两段歌曲后,猫妈妈会喊“还有的小猫在哪里呀?”没有被发现的幼儿就站出来:“在这里”!

2、第一遍游戏。

表扬遵守游戏规则,唱完第一遍歌曲后再躲藏的幼儿。

3、第二遍游戏。

猫妈妈表扬躲好后没有乱动,没有发出声音的小猫,提醒其他幼儿躲好后不乱动。根据实际情况特别表扬找到不一样的躲藏方式的小猫,比如趴在草丛里,并请没有被发现的小猫来说说自己是躲在哪里的。

4、第三遍游戏。视幼儿情况决定游戏次数。

四、游戏结束。

幼儿园中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 篇5

在说说、议议、看看、学学、编编等活动中,回忆幼儿园早晨的一幕,尝试创编各种节奏型和音乐故事,体会早晨来园时的快乐和动感。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早晨来园活动的录像。

2.各种乐器若干。

3.人物贴饰、背景图。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感受,回忆讨论

1.回忆

T:你每天早晨到幼儿园都会干些什么?你喜欢幼儿园的早晨吗?为什么?你最喜欢幼儿园早晨的哪个活动? (引导幼儿用语言节奏表达自己喜欢的活动,例如:我最喜欢拍皮球。)

2.看录像

T:幼儿园的早晨真热闹,你看到了什么7

T:录像里没有声音,你猜猜幼儿园早晨会有哪些声音? (共同讨论,老师可请全体幼儿用动作、声音模仿部分幼儿的创编成果。)

(二)游戏体验,创编节奏:

1、师生共同创编音乐故事

1、老师和幼儿一起挑选道具,幼儿边看边讲故事,创编节奏。

(2)集体一起将创编的节奏进行模仿。

(3)分角色扮演,挑选合适的乐器。

2.幼儿个别创编,老师提出创编要求

T:讲讲自己幼儿园早晨的故事,做了几件事?它们的节奏是怎样的?连起来讲讲试试。

3、个别幼儿挑选乐器,大胆表演。

(三)合作商量,交流展示

1、幼儿分组商量,创编早晨的故事

2、教师观察指导,提供乐器

3、幼儿边试边创编

4、交流展示

操作提示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多愉快 篇6

1.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熟悉歌曲内容及曲调,会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学习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混合节奏型,并能按节拍做拍手、跺脚的动作。

3.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学习踏点步、跑跳步、横跨步。

4.在音乐的伴奏下能合拍、自如地表演动作,并巩固节奏感。

准备:

课前带幼儿练习踏点步、跑跳步、横跨步。

活动与指导:

1.听音乐《多愉快》用“手腕花”“跳跳步”等组合合拍的步入音乐室,要求动作优美,脚步轻快。

2.节奏练习,四分、八分、十六分混合节奏。

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拍手

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

鼓掌跺脚拍肘两侧拍

3.歌曲:《多愉快》

(1)学唱歌曲《多愉快》。

“我们在幼儿园里生活非常的快乐,高高兴兴的唱起来,欢欢乐乐跳起来,在这明媚的阳光下我们多愉快。

(2)幼儿欣赏:老师充满感情演唱。

(3)按歌曲的内容练习,节奏说白:重点拍打旋律。

хххх︱ххх︱ххх︱

高高兴兴唱起来鼓掌

хххх︱ххх︱ххх︱

欢欢乐乐跳起来跺脚

ххххх︱ххх︱

在这明媚的阳光下

重点练习十六分音符ххх︱

(4)幼儿跟老师用“啦”唱旋律同时拍手打节奏。

(5)学唱全曲,利用整体跟唱的方法。

重点是歌曲中ххххх︱ххх︱十六分音符和一字两音的地方,要把歌词唱清楚,音要唱准。

4.《快乐舞》

“看你们唱的,跳的多愉快呀!咱们快来跳个快乐舞吧!”

(1)在音乐伴奏下,先分解动作,练习难点动作,如:跑跳步、踏点步、横跨步、手腕花等。

(2)在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辅导,动作要协调,舞姿优美。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3)待幼儿完全能按音乐合拍做准确后,进行完整的学习舞蹈的组合。

(4)开始音乐的速度适当的慢些,以便幼儿能将动作做准确。待幼儿基本掌握后将音乐恢复正常的速度。提示幼儿时表情要愉快,表达愉快的心情。

5.结束部分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7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要求:幼儿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艺术活动,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幼儿的年龄特点: (1) 喜欢唱歌, 并能感受歌曲的节奏。感知歌曲中的节拍与节奏, 学习打节拍, 尝试用敲击乐器伴奏歌曲, 具有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 (2) 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及歌词等, 做出各种模仿动作、律动和舞蹈动作, 初步尝试表现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和情感等。 (3) 能随音乐自由地表现律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使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活动目标

(1) 了解歌谣内容, 学会随乐朗诵歌谣。

(2) 通过音乐律动和演奏掌握×××节奏型。

(3) 体验合作精神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幼儿通过律动、教具以及乐器来感知×××节奏型, 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歌谣。

四、活动过程

1. 学习, 可以这样有趣

在“四只小蚂蚁”活动中, 为了使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有趣, 达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运用电子白板解决本节活动的重点, 引导幼儿了解歌谣内容, 学会随音乐朗诵歌谣, 感受歌谣中小蚂蚁团结力量大的情感。

同时, 采用了情境引入法、认知选择法、角色扮演和乐器演奏法等学法 (如图1所示) , 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 交流互动,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1) 导入激发兴趣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主要采用情境法, 利用电子白板视听结合, 声像一体, 形象性强的特点, 在活动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和情境 (如图2所示) 。

在情景引入时, 教师点击“声音链接”, 播放森林背景音乐, 同时设置“聚光灯”功能, 通过移动聚光灯, 孩子们看到了页面某一部分“大森林里的小昆虫”, 集中幼儿注意力。为了突出主人公“小蚂蚁”, 请孩子们找一找小蚂蚁在哪里, 并点击“小蚂蚁”图标, 运用白板“上侧大小递增”功能, 小蚂蚁会逐渐变大, 并链接“小蚂蚁说话”的声效, 根据小蚂蚁的介绍, 了解小昆虫聚在一起的主要目的。

请幼儿初步感知歌谣时, 请孩子们想一想会有几只小蚂蚁运送木材, 怎样运送木材?教师点击声音链接, 播放歌谣, 即使第一遍孩子没有完全听出小蚂蚁运用不同方法运木材的先后顺序, 可以重复点击声音按钮播放歌谣, 直到说出正确点为止。同样也可以点击声音按钮, 播放歌谣, 来验证幼儿的回答是否正确, 不仅帮助幼儿判断正误, 还通过反复倾听歌谣, 增强了幼儿对歌谣的记忆, 使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 调动幼儿认知的积极性。结合师幼的角色扮演, 以引起孩子的兴趣,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律动。

(2) 学习建构新知

以幼儿为主体, 通过有效提问和白板的互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参加表现活动, 结合图例形象记忆, 多种肢体感官参与活动中, 引导幼儿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学一学、演一演, 来掌握×××节奏型。

在第一遍倾听歌谣后, 孩子便可以将听到的蚂蚁出现数量, 运用“拖动副本”功能从蚂蚁洞里随意拖动小蚂蚁副本, 排成一队, 帮助幼儿明确歌谣里出现了4只小蚂蚁。将第一只运木材的小蚂蚁先预设在木材堆前, 提前调为透明度, 引导幼儿回想第一只小蚂蚁用什么方法来运木材的?依据幼儿的正确答案运用白板“透明度调节器”功能, 调节透明度出示图片, 激发幼儿求知欲。随之通过有效性问题, 引导幼儿分析第一段歌谣进行分析理解歌词, 了解歌谣内容与结构。以此类推, 其他3只小蚂蚁便可以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 请3位小朋友将自己所听到“小蚂蚁运用不同方法运木材”的先后顺序拖动图片依次进行排序。通过多为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 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随机性。

排序后的验证环节, 巧妙运用白板“照相机”功能, 请幼儿将所排序的图片拍照下来, 同时将不同的答案依次摆放整齐, 播放歌谣, 请幼儿自己边听歌谣边选择正确答案。验证后, 点击“白板笔”, 书写记录幼儿针对不同答案的投票人数, 引导幼儿更加明确歌谣内容的正确顺序。最后, 播放歌谣, 听歌谣看图谱, 进行歌舞表演。在此通过恰当运用白板教学, 调动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他们参与的欲望非常强烈, 从而优化了课堂, 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突出了重点, 为解决难点做好准备。

(3) 表演乐器演奏

在出示歌谣重点节奏图谱时, 引导孩子边说歌谣边律动掌握稳定节奏, 巩固歌谣的环节中, 提前预设白板的“显露器”功能, 将图谱隐藏, 请幼儿说歌谣, 教师根据歌谣里小蚂蚁“运用不同方法运木材”的先后顺序, 逐步向下拉幕, 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 不仅知道4只小蚂蚁演奏时分别使用的乐器, 还掌握了本节课的难点“歌谣中的稳定节奏”。通过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演奏, 巩固歌谣里×××节奏型, 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体验同伴间合作的快乐。

2. 思维, 可以这样启发

在“四只小蚂蚁”音乐活动中, 由于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和再现能力。学唱一首新歌谣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但是在对歌谣完全朗朗上口之后, 如何将歌谣里的稳定节奏通过音乐律动表现出来, 这对于他们来说, 将是一个挑战, 所以这是整个活动的难点。

为了解决重难点主要采用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如图3所示)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 自己去创造音乐, 是最重要的。”把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孩子们置身于“记”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 去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 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它呈现的是一种开放性、创造性。

将白板功能巧妙融入教学, 让课堂效果大大提升。 (1) 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可以很好地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为孩子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2) 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以前音乐教师要在主控台、钢琴、屏幕之间不停地走动, 既分散孩子注意力, 又影响学习情绪与效果。现在教师可以面向孩子站在白板前, 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 增强了教师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3) 加大了教学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本节课的内容相当于以前两节课时的教学量, 孩子不仅很快克服学习歌谣的难点, 还能够使用乐器为歌谣演奏, 不仅学得轻松愉快, 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玩声音 篇8

声音无处不在,幼儿的感官又是非常敏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为此,本次活动笔者根据幼儿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试图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供充足的可操作的材料,先让幼儿聆听和分辨各种声音,引发他们的兴趣,再让他们自选各种材料并用不同的方法探索声音,最后引导他们选择最佳的方法随动画片的播放进行模拟配音。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幼儿的思维领域,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创造最大的空间,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巩固,并且能迁移到其他方面,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声音,关注生活中声音的多样性。2.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发出声音,并乐意与同伴交流。3.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物品:竹筷、竹勺、木梳、刷子、瓶盖(铁)、茶杯(瓷)、塑料杯、纸、算盘、拉链、塑料袋、砂纸、鼓、气球、自制纸杯电话等。2.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让物体发出声音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东西,请你们玩一玩,让它们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幼儿自由地玩,老师与幼儿即时交流。

(评析:这是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第一次互动。丰富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的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各种感性的经验。)

师:谁来说一说,刚才你玩的是什么?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的?

(幼儿讲述。老师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搓一搓,按一按,敲一敲……)

师:我们让手里的东西动了,它就会发出声音来。为什么现在它们不响了呢?

(幼儿:我不吹,口哨就不响了;我不敲,茶杯就不响了……)

师:这些东西我们不再动它,它就没有声音了。

(评析:通过探索,让幼儿浅显地了解:只有震动物品才能产生声音。)

二、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刚才是大家一起玩,太吵了,什么声音也听不清。让我们分开来玩,再来听一听吧。

1.敲玻璃杯。

师:大家仔细地听,好听吗?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2.吹口哨。

师:大家按“一、二、一”的节奏走一走,好吗?(幼儿活动。)

3.敲鼓。

师:鼓发出的声音和玻璃杯一样吗?(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4.摇算盘。先轻轻地摇,再用劲摇,让幼儿比较前后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评析:这一环节是为后面给动画配音作铺垫,有一定的目的性。)

三、听录音想象,感受声音的多样性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这儿录下了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到这些声音,你会想到什么事?

1.实际声音再现:

(1)打雷下雨的声音。(2)刮风的声音。(3)流水叮咚叮咚,青蛙呱呱叫。(4) 汽车的喇叭声。(5)小鸟的叫声。

小结:不同的声音可以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想一想,然后猜出发生了什么事情。

2.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用嘴巴模仿一下。

(幼儿模仿。比如节日里鞭炮的声音、大街上的各种汽车声等。)

四、探索模拟发声

1.看课件。

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里也有很多的声音。我们一起看一看,听一听,请你想一想动画片里讲了哪些事情。

(播放动画片。)

2.示范模仿。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哪些声音呢?我们能不能来模仿小马走路的声音呢?可以用什么来模仿?还可以用什么来模仿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师:我们玩的这些东西中,什么发出的声音和小马走的声音很像?还有什么也很像?其他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你能不能也找些东西来模仿一下呢?(幼儿回答。老师即时点评。)

3.幼儿自由探索,老师与个别的幼儿交流,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己的物品所发出的声音。

4.交流玩法,互相学习。

师:××,你刚才模仿的是什么小动物,用什么来模仿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像不像,好不好?

5.合作配音。

新年快到了,森林里面的小动物们一起举行联欢会

小鸟们飞来了。

(吹口哨或揉搓塑料袋。)

小马也奔跑着过来。

(敲打鼓或水桶。)

小乌龟也慢吞吞地爬了过来。

(用刷子刷砂纸。)

小朋友们也来和小动物们一起来庆新年。

你瞧,他们敲锣打鼓可高兴了。

(敲打鼓、水桶、铁盖等。)

鞭炮声啪啪地响个不停。

(老师扎破气球,气球爆炸。)

过新年了,好热闹啊!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活动找朋友 篇9

《找朋友》是一首二拍子的童谣。通俗易懂的内容充满情趣,在少年儿童中广泛流传。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是:以一个格子代表一拍的`时值,形象、直观。“声势”的运用,是一、二年级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按照节奏读童谣,进行初步的“声势”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童谣《好朋友》,用拍手、跺脚等动作为童谣伴奏。

【教学难点】

第四句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朋友

导语: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谁来说一说你好朋友的名字?

提问:你能按照这个节奏说出你好朋友的名字吗?老师也带来了,我的好朋友,你们看她是谁?听老师向你们介绍他:

1、按节奏读出朋友的名字

教师范读:

我的好朋友名叫丹丹

教师讲解:

如果你的好朋友叫三个字的名字,比如:李立三你会怎么读呢?

对了,按照节奏读出来就是:我的好朋友名叫李立三

哦,是不是还有叫四个字名字的小朋友呢?那他们的名字按照这个节奏要怎么介绍呢?想好了吗?其实也很容易,我们就在每个方框中安排两个字,比如:我的好朋友,名叫刘付清正,你们学会了吗?

2、加入声势——脚的练习

导语:下面我们加上跺脚的动作为我们的童谣伴奏,和老师一起试一试,

教师示范喊口令1234跺脚一次,多做几次就熟练了吧,那我们就边读童谣边用脚来伴奏,准备,开始。师生一起读,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还是很容易得对吗?

3、加入声势——拍手的练习

那么,老师要增加难度喽,同学们请看,请你们自己来试一试,可以了吗?没关系,和老师一起做吧,准备,开始

(二)学习童谣《找朋友》

1、聆听范读童谣。

2、教师给出节奏,进行半句的教读。

同学们注意这一句:

难点:找到一个朋友

你我大家手拉手,都是好朋友嘿

3、教师整行范读,学生学习。

导语:听老师读一行之后,同学们再来读,准备开始。

4、完整读童谣。

同学们,我们稍慢一些,完整的朗读这首童谣《找朋友》好吗?

你们能完整地读出来了吗?那么,我们稍稍加快一些速度试一试,准备,开始。

(三)学习声势伴奏读童谣

导语:我想同学们已经能够按着节奏完整地朗读这首童谣了,我想你们也很愿意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样来表现这首童谣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表演。播放录像

1、介绍动作

导语:他们表演得怎么样?真的很不错,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脚踏一次,拍手一次交替进行,你们也来练一练,敬个礼时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做出敬礼的动作,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之后我们介绍出自己的朋友既可以了,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教师朗诵,完整示范

2、播放音频,边做动作边读童谣。

下面,我们伴随着《找朋友》的童谣,再次表现吧。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1、能随音乐做“推”和“倒”的动作。

2、能根据游戏需要控制“推”和“倒”的动作力度。

3、体验和自我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自制的《墙头草》图谱。

三、活动过程1、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墙头草吗?他有什么特点?老师念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墙头草》,你们听听儿歌里的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2、学习歌曲《墙头草》。

提问,而歌中有谁?墙头草有什么特点?

出示《墙头草》图谱,根据图谱有节奏地读歌词,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欣赏,熟悉旋律熟悉歌词内容。

3、随音乐做身体动作。

引导幼儿创编两编导的动作。

提问:①你们知道墙头草被风吹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②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要求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

引导幼儿按节奏作出推的动作。

提问:风吹墙头草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

4、根据音乐玩游戏。

教师示范玩游戏,简介玩法和规则。

师:这个音乐还能玩好玩的游戏,小朋友来唱歌,老师玩一遍,小朋友们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玩法:两人面对面站立或蹲下,第三人先站中间当“墙头草”,两边的人随音乐轻轻推“墙头草”,“墙头草”身体向两边倒。

规则:两边的幼儿,控制推地力度,“墙头草”倒的时候保持不跌倒。 请三名幼儿示范玩游戏。

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现状调查分析 篇11

自由活动是指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玩具材料和玩伴,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能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幼儿一日活动环节中餐点之后,集体活动前后过渡、衔接环节都是自由活动时间。但是,目前幼儿园教师普遍针对一日环节中课程、游戏等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有深入研究,而针对自由活动等时间较短、内容单一的环节研究甚少,忽略了一日活动中自由活动的教育价值,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在自由活动中好好玩,自己正好轻松一下,或者做一些准备工作,只要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于是自由活动环节往往被老师所忽视,出现了“放羊式”现象。

为此,我园《中班幼儿自由活动中交往能力的研究》课题组针对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教师为幼儿自由活动中场地、内容及材料的提供情况,分析寻找改善幼儿自由活动中交往方式的有效对策,提高幼儿自由交往的质量。

二、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1年6月

2.调查对象:本园中班组教师共14人。

3.调查内容:(1)活动场地安排;(2)活动内容与形式;(3)教师提供或幼儿自备的活动材料。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自由活动场地的选择一定是在教师视觉范围之内

由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餐点之后,还是各集体活动之间的过渡衔接环节,幼儿自由活动场地由教师统一安排,选择场地依次为活动室、室内走廊、午睡房、室外走廊、操场。可见,教师基于“安全第一”,同时也是兼顾管理便利的考虑,将所有孩子的活动范围都控制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导致幼儿自由活动因受制于活动室内外空间限制,因而只能选择一些相对安静、安全,活动范围固定的活动模式。

(二)自由活动形式单一,整体规划多,自主选择少

调查发现,中班幼儿自由活动中选择哪种形式多由教师统一部署、整体规划,教师安排的活动形式也是视自由活动时间长短决定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时,如餐点之后,幼儿以看书、画画、玩自带的玩具为主;时间较短时,如起床、集体活动过渡衔接环节,幼儿以自由交谈为主,而能够促进幼儿互动交往的角色扮演模式只允许幼儿在晚餐后离园之前玩。幼儿活动方式以结伴坐、倚靠窗台、床边坐为主,不使用活动桌,需要桌面活动时幼儿会选择自己的椅面,如画画、下棋、玩玩具时。幼儿有固定活动范围,不允许乱跑动。

(三)自由活动材料以幼儿自备为主

调查发现,中班每位幼儿有固定的小抽屉,因而其自带的图书、玩具、画纸画笔等游戏材料成为自由活动中的“主打”,期间,幼儿对玩自己带来的玩具乐此不疲,与同伴一起玩、交换玩、创新玩的激情较高。而教师提供的材料以方便取放的图书为主,其他游戏材料明显不足。单纯利用幼儿自带玩具开展自由活动,导致教师规避、阻止一些运动感强的、能够多人合作交流的游戏材料,无意中又为中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人为设置了一道屏障。

三、讨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在自由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交往能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引导教师明确自由活动的教育价值

针对教师对自由活动认识上的偏差,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给予教师支持,围绕“幼儿自由活动如何有效组织”、“自由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等最直接的问题,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帮助教师认识自由活动对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提高幼儿自由交往质量具有直接、直观、即时的积极作用。

(二)帮助幼儿建立自由活动规则

自由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在自由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活动规则,如玩具不够用怎么办,场地小相互影响怎么办。由此引导幼儿共同协商活动规则,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从而解决先前的由于安全困扰,限制幼儿活动范围、空间及组织形式的偏差。

(三)通过实践探索,拓展班级自由活动空间、材料与组织形式

实践出真知,教师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弥补当前自由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要在班级自由活动空间、游戏材料、活动组织形式上进行深入探讨,挖掘适合中班幼儿自由活动的游戏材料,如引入民间游戏(翻花绳等)促进幼儿互动交往;拓展自由活动组织形式,如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尝试自由开放的、活泼有序的活动空间,如在形成一定规则基础上将活动场地拓宽,分隔成区域,让兴趣相同的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材料互动交往,从空间上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度。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2

一、妙“听”是培养幼儿韵律感的基础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孩子们在跳舞时没有韵律感,节奏感不强,多数原因是幼儿对舞蹈的音乐不熟悉,没养成善于倾听音乐而舞蹈的习惯。都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可见舞蹈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动作是借助于音乐的旋律、节奏来体现,让幼儿跳出优美的舞蹈,将音乐的“声”和舞蹈动作的“形”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地表现舞蹈的艺术之美。如果动作和音乐不能很好地融合,那幼儿跳出的舞蹈肯定没有韵律感,更谈不上美感,所以,舞蹈活动前先熟悉舞蹈的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期,孩子们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我们就利用孩子这一年龄特点,在一日生活的各个过渡环境里渗透这段音乐,如幼儿晨间活动时播放该音乐,午餐、午睡、区域游戏、美术活动时也播放此音乐,直到孩子耳熟能详,走路、游玩时都轻轻地哼起了旋律,这时再去进行这个舞蹈的教学,熟悉的音乐配上自己创编的动作,孩子们跳起来就容易多了,很快地,感觉就出来了,跳起来就更优美、更好看了!

二、多“看”是培养幼儿韵律感的途径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让幼儿走出去,走进大自然,去生活中感受自然的美,积累感性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如春天去感受桃红柳绿,小桥流水,春意嫣然的美景;夏天感受骄阳似火、蝉鸣声声中那火热的气氛;秋天的庄稼丰收、硕果累累、人们忙着收割的丰收景象;冬天的雪花纷飞、世界一片莹白的梦幻世界无不让孩子们激发起无限的遐想,只有这样,她们在舞蹈中才能有激情地去投入,去表现。再有就是多让幼儿欣赏一些短小的、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的优质舞蹈,让她们在欣赏、感知、模仿中学习舞蹈时表情、动作、韵律该如何运用和体现。

三、巧“练”是培养幼儿韵律感的手段

舞蹈学习离不开多次的练习,只有多跳、多练,在非常熟练的基础上孩子们才有精力去体现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感,才能随着音乐自然地、优美地跳出舞蹈的韵味来,但幼儿年龄小,如果只是让她一味地去模仿和“克隆”,孩子们就会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舞蹈中只能僵硬地乱舞,毫无美感可言,所以在训练幼儿舞蹈中我们应注意巧“练”:一是练时舞蹈动作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来的,而不是由成人编排好的,如学习舞蹈《欢乐舞》时,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响起,老师用充满欢快的语气问孩子们:你们过过生日吗?过生日时都有哪些让你快乐的事情,你高兴得都想跳起来了是吗?然后随《欢乐舞》音乐邀请一名幼儿上来跳,跳完问他:一人跳感觉怎么样?你知道怎么跳才能让你在生日宴会上感到更开心快乐呢?对,邀请好朋友一起跳,你想怎么样去邀请朋友跟你一起跳舞呢?幼儿:“我可以走着去,也可以跑着去。”师:“行,你试试看,看哪个动作更适合你现在高兴的心情。”幼儿随音乐试跳后选择小跑步去显得欢快点,于是老师鼓励其他的幼儿跟随该孩子随音乐一起小跑步去邀请自己的好朋友跳舞。也有幼儿说,我想学小兔跳去邀请我的好朋友,有幼儿说学小鱼游也挺好的,老师充分支持孩子的想法说:是啊,你们想得真好,这样吧,你们仔细听听这段音乐,当第一次听到这个音乐时你们就跳小韵想的动作小跑步去邀请好朋友,再听到这个音乐时就用石新月想的动作小兔跳去邀请好朋友,第三次听到这个音乐就用贾宏宇的小鱼游这个动作行吗?孩子们都同意,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更认真了,因为他们在全神贯注地倾听着音乐替换不同的动作呢!二是教师的指导语应幽默风趣、简洁明快拟人化,幼儿边听音乐边跳舞,由于他们的注意分配还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所以刚跳时又要听音乐又要想动作,往往显得手忙脚乱,这时老师可以放慢音乐速度,辅助语言提示,降低初学时的难度,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如舞蹈《小格桑》,音乐前奏我这样提醒:小手叉腰做好准备,小格桑出发的音乐就要到了,小格桑准备出发了。音乐一到,孩子们的动作立马变成了手握冲锋枪、单靠步的动作,在句末再次提醒:“小格桑骑上大红马保卫祖国保边疆的音乐快到了,做好准备准备上马。”就这样练习过一两遍后,告诉孩子老师不帮忙提醒了,需要自己集中精力,有意识地随音乐去更换自己的动作,孩子们在渐渐熟练的基础上跳的动作自然多了,再练练,节奏感和韵律感就出来了。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3

本资料由幼教廖老师分享,如需配套音乐请加扣扣:一零一四四八二八四一

动作建议 音乐A部分:双手做眨眼睛的动作。

音乐B部分:身体创编圈圈舞的。

音乐A部分:感受重音,双手从上至下洗澡动作。

音乐C部分:小手握拳做流星,在空中划流星的弧度。游戏玩法建议

在音乐欣赏的后半部分增加了魔法棒变星星的游戏,因此活动前要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强光。(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等)

二、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准备】

激光笔人手一个。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初步感知4/4拍的音乐节奏,巩固幼儿节拍的稳定性。

2、尝试根据音乐的旋律创编肢体动作,并将身体动作转换成用道具操作动作来演绎音乐节奏、句子和情绪。

3、在音乐游戏中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活动过程】

1、熟悉环境,问好。

1 5 5 1 6 6 5-1 4 4 3 3 1 2 2 1-1

1客人老师 你好啊~ 小朋友呀 你好啊~

2、观看“星星”表演一一完整欣赏音乐(1)故事:小星星特别想变成流星,星星妈妈说:要有本领才行呀,第一天,要会眨眼睛,第二天,跳4个圈圈舞哟,第三天,流了好多的汗要洗洗澡,变得香香的,第四天变成流星,我们一起看看星星妈妈是怎样变成流星的。

(2)教师随着音乐用手电筒往墙壁打光,幼儿整体欣赏音乐。

提问:星星妈妈是怎样变成流星的?

3、幼儿肢体演绎故事一一熟悉故事情节,分段感受音乐(音乐声音小点一一背景音乐)。

导语:来,我们一起帮帮小星星学本领。

A、眨眼睛:

导语:首先我们要教给小星星眨眼睛,你的小手能变成大眼睛吗?你会怎样眨? B、跳圈圈舞:

导语:哇,小眼睛变亮了,我们来圈圈舞,你会怎样跳圈圈舞?(音乐圈圈舞)

C、洗澡:

哦一一流汗了,我们洗洗澡。(音乐洗澡)

D流星:听(音乐流星)一一流星。

4、幼儿和教师律动表演《小星星》一一完整演绎音乐。

导语:小朋友们好棒哟,学会了小星星的本领,小星星邀请我们一起舞蹈来。

放音乐《小星星》教师随着音乐用魔法棒在图谱上演示,幼儿整体欣赏音乐。

5、星星游戏之舞一一幼儿操作魔法棒分段熟悉旋律。

(1)导语:刚才,你们都变成了好美的流星,我许了个愿望,给每人一个神奇的礼物。(出示魔法棒)

(2)教师给每名幼儿发一个魔法棒,幼儿操作魔法棒表演星星之舞。

①学习使用魔法棒。你会变出小星星吗?

②随音乐《小星星变奏曲》,教师幼儿用魔法棒演绎星星之舞。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课小树叶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秋天来了,秋风送来凉意,把树木吹得摇来晃去。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呀飘落下来,象在跳舞,象在说话。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岂会忽视这无形中的变化,他们好奇、兴奋,甚至会随落叶一起飞舞,一起唱歌,内心的情感流于言表,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参与。为此,我设计了这次音乐艺术活动《小树叶》,旨在让幼儿在探究的同时,学会去感受,学会去倾听,并真正学会表征自己。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唤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态度目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和表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3、能力目标:能大胆表达自己所得知识,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

4、知识目标:了解落叶知识,感受优美旋律,了解歌曲内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大自然的奥秘。

5、技能目标:培养幼儿亲近自然,勇于探索的技能,以及善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带幼儿到附近参观树叶的变化,体验和感受落叶的情境。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争取家长配合,让幼儿了解有关树叶的知识。

重点难点:

幼儿对整首歌曲的感受能力,两段乐曲的不同表情与表现形式,以及歌曲的创编。

活动过程:

一、环境激发,引发主题。带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让幼儿感受落叶的情景。教师问:小朋友们,我们看到了什么? 树叶有什么样的`变化?小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幼儿自由发言。

二、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幼儿自由坐)

故事:秋天来了,秋风吹起来了,吹到了草地上,吹到了花园里,吹到了树林里。一天,小兔米尼到树林里玩,忽然,它发现一个秘密,什么秘密呢?不知什么时候,地上已经落下了好多好多的树叶。米尼好奇的捡起一片树叶,(拿落叶)小心的问道:“小树叶,小树叶,你怎会离开了妈妈?”小树叶回答:“秋天来啦,秋风起来啦,我就会离开妈妈”“你呀,你要飘向哪?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沙沙沙沙,沙”,非常勇敢的回答:“放心吧。春天,春天我还会回来,打扮树妈妈!”然后提问:米尼发现了什么?小树叶怎么会离开妈妈?怎样离开了妈妈?心里是否害怕?小树叶发出什么声音?说了什么话?或:秋风起来啦,谁就会离开妈妈?你们想它会飘向哪?心里可害怕?为什么呢?(了解知识:树叶是缺水才落下来的;不是风把树叶吹下来,而是地球引力把树叶吸下来的;树叶不是被摇下来的,而是大树妈妈为了明年春天能有更多的新树叶,才使树叶落下来的。)

三、幼儿完整的欣赏歌曲,倾听歌曲的节奏,感受优美的旋律。一起随音乐打节拍。(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打出来)

(一)集体完整的欣赏歌曲。提问:

1、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3、歌曲叫什么名字?

(二)打节拍感受音乐旋律随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出节拍

四、讨论谈话。

1、小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幼儿表演)

2、讨论:小树叶会飘向哪?小树叶表现怎样?是怎样的表情?(反复强调)

3、对比两段不同表情。

五、完整演唱歌曲。

1、集体演唱歌曲,并自由表现。

2、游戏:会跳舞的小树叶集体演唱歌曲,一人在中间表演。

六、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形式:集体,分组)1、教师先做大树,幼儿为小树叶。或换角色2、幼儿分组表演(幼儿手拿树叶)

七、主题升华讨论:还有什么植物也发生了变化?幼儿联想。可以做创编替换练习。

八、到大自然寻找更多的变化。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九、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5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科学,探究

1 案例呈现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各种材料与纸板游戏, 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 尝试用游戏棒顶纸板, 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 发现生活中“顶”的现象, 体验交流、分享经验与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废旧纸板。 (2) 薯片罐、牙膏盒、固体胶、长纸筒、酸奶瓶、粉笔等各种废旧操作材料。 (3) 多媒体课件:有关“顶”的现象。

活动过程:

(1) 顶一顶, 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设置情境:教师和幼儿开心地外出郊游, 遇上了下雨, 一时找不到躲雨的地方, 意外发现了许多纸板, 于是大家把纸板顶在头上当作小伞, 由此引出活动。

引导幼儿发现地上的纸板, 并顶在头顶示意挡雨。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方法)

(2) 试一试, 用身体的其他部分顶纸板。

(情境:天空放晴, 请小朋友围成圈做游戏)

师:除了可以用头和纸板做游戏, 我们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玩纸板呢 (鼓励幼儿用手、脚、背、膝盖等部位顶起纸板)

(3) 找一找, 还有哪些材料也能顶起纸板。

出示薯片罐、牙膏盒、粉笔等操作材料, 请幼儿去找一找, 还有哪些材料也能和纸板玩游戏。 (引导幼儿从大的、宽的材料开始尝试, 再逐步使用截面小的材料)

①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游戏,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用哪些材料玩了游戏, 初步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师:请刚顶起纸板的小朋友告诉大家是用哪些材料, 怎么顶起来的……

②启发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现“面” (横截面) 大的物体容易顶起纸板, “面”小的物体不容易顶起纸板。

师: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顶起纸板?哪些不容易顶起纸板?这是为什么?

③引入难题, 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

师:怎样才能用游戏棒、粉笔顶起纸板呢?

请幼儿尝试每人用一把游戏棒顶纸板;

幼儿尝试每人用三根游戏棒顶, 纸板 (原理:三角支撑) ;

鼓励幼儿分组游戏, 合作用游戏棒玩“顶纸板”的游戏。

(4) 说一说,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存在“顶”的现象。

出示多媒体课件, 引导幼儿边看边说。

(5) 结束活动:提醒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并寻找“顶”的现象。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活动分析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学习所强调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终结, 同时, 对内容的理解是探究过程的自然结果。儿童好奇心强天生就向科学家一样, 只要给他们机会, 他们就会参与到他们自己的试验和问题的解决中去。《纸板顶顶乐》这个活动能够关注到幼儿探究的整个过程, 从材料的变化上都是很自然的过渡, 幼儿也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案中一直强调幼儿体验“顶”起纸板的过程, 并没有强调幼儿该知道有关“平衡”内容, 这就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探究。以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活动中各要素的分析:

2.1 关于学习者

建构主义的学习者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 他们是带着不同的经验、观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进入教育环境的, 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建构知识。《纸板》的活动中, 幼儿在各自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和实验, 有个别幼儿可能能够快速地发现关于“平衡”的奥秘, 如:在使用游戏棒或粉笔顶纸板时, 能很快地想到多使用几根来共同支撑, 在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就能很快地观察到这成功经验, 并很快进行尝试, 从而进行经验传递, 使支撑方法“五花八门”, 再到最后发现“平衡”的奥秘, 这些都是幼儿自己智力活动的结果。

2.2 关于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提供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情境——这是一种鼓励自我导向的学习、体验、问题解决和社会互动的环境。这些情景必须是支持的、激励性的、促进性的, 以帮助孩子建构知识。教育情境必须在空间、时间和课程领域上具有灵活性。

教师对孩子活跃的讨论给予宽容和鼓励。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一活动案例的设计十分关注促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的指导语并不多, 使用的多是“试一试”“找一找”的预设情境, 幼儿自我探究的空间比较大, 幼儿能够通过不断的尝试, 发生错误去思考和发现, 这既是对操作能力的锻炼, 更是一种科学态度的培养。

2.3 关于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作为一个积极的促进者, 要确立教育情境, 仔细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随时随地地进行有助于孩子理论建构的互动, 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和他们的互动而调整环境和活动, 支持孩子间的互动是他们在互动中学会解决冲突、自我表达以及建设性交往。

正如该活动, 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 让幼儿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实验和发现, 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去“顶”纸板, 用灵活的提问策略和设问策略激发幼儿讲出来, 让幼儿动手操作, 体验成功, 使他们与同伴分享经验, 能够把不同的平衡经验进行迁移。幼儿一直关注于纸板和实验, 教师只是言语的提示和引导, 在活动中明确地展现了教师的角色, 即: (1) 教师是观察者: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可能需要一直关注着幼儿的一举一动, 在观察中给予适当的言语指导, 再根据幼儿的尝试经验, 开始下一步的预设, 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2) 教师是提问者和设问者:在这个活动中, 教师必须能够向儿童适时地提出问题, 并在不影响儿童的情况下设置能够激发儿童形成认识的问题情境, 如“想一想, 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顶起纸板? (薯片罐等) 哪些不容易顶起纸板? (游戏棒) 这是为什么?”这种适时的提问, 就为幼儿提供了支架, 促使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种能力根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3) 教师是环境的组织者:在这个活动中, 非常需要教师精心且明确地组织内容和材料, 以便儿童能够从中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如教案在第三部分对材料的逻辑安排, 都体现了这一点。

2.4 关于活动本质

建构主义强调为幼儿所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促进他们理论的建构。在本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多样化, 又源于生活, 是幼儿常见的生活材料, 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下尝试使用, 不断地进行思考, 观察发现材料使用的变化过程, 如, 从实用身体顶纸板到用酸奶盒、固体胶、游戏棒等材料, 整个变化的过程促使儿童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用不同的材料快速地顶起纸板”这样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J].早期教育, 2005.8.

中班幼儿科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篇16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活动 旋转现象 探索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124-02

生活中旋转的现象无处不在,当我看见孩子们在游乐场望着旋转木马时眼神中的期盼,讲述龙卷风嘴里的天花乱坠,看到家中的洗碗槽漏水时的漩涡,我想孩子们肯定是被这些旋转现象给吸引住了。幼儿园的孩子对各种事物都有着积极的探索兴趣,他们被旋转的这些现象所吸引,渴望探索这些旋转的秘密。因此,结合我们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特色,在班级中,我们将“幼儿兴趣和自身价值判断及认知水平”相结合,尝试开展了科学主题“旋转的秘密”等一系列科学活动,以下是我们科学探究主题“旋转的秘密”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捕捉科学教育契机,确立适合幼儿的科学探究主题

进入中班以来,孩子们对拼插玩具特别的感兴趣,在学习性区域活动时,杰杰和能能等几个小朋友迅速的来到了益智区,开始摆弄里面的拼插玩具,不一会儿,就听见能能嚷嚷道“杨智杰,我的陀螺肯定比你的转得快”“我的陀螺才转的快,而且在转的时候会更漂亮”其他几个孩子显然也被吸引住了,相

继的拼起了陀螺来,我在旁边静静的观察着孩子们,发现他们能熟练的将塑料的螺丝钉、螺丝帽及塑料插片迅速的连接并固定在一起,嘴上还不停的炫耀自己的陀螺用了几个轴、几个螺丝帽、几个插片。然后就迫不及待与同伴开始比赛谁的陀螺转动得更快。“哇!我的陀螺转起来就是一个圆”“我的陀螺转起来是绿色的”孩子们的讨论、摆弄持续了很长时间……

从幼儿自发的探索中,我发现他们对旋转的现象非常感兴趣,但是对陀螺旋转时的变化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差异,班中其他幼儿对陀螺旋转的认识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哪些是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哪些是他们还需要了解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扩展为科学活动的内容,从而确立了第一个小主题‘身边的旋转。

主题活动:《身边的旋转》

二、幼儿在问题意识中探索获得新的知识

一次在区域游戏中,睿睿从柜子里取出了一个圆形纸壳做的陀螺,然后有模有样的取出一张记录单,准备做“实验”,只见她拿着圆形纸壳做的陀螺尝试转了几次都没有成功,然后急冲冲的跑到我面前告诉我“老师,我的陀螺怎么转不起呢?”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睿睿答案,而是引导睿睿将陀螺与陀螺轴的位置变换一下,几次实验之后,睿睿发现陀螺放在陀螺轴的中间位置,陀螺会转得更稳。

随着幼儿对陀螺探索的兴趣越来越高,我们利用区域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在光盘上画形状,如:正方形、五星及月牙形,还会画上不同的线条,如:直线、曲线和螺旋线,幼儿会大胆的问“画形状的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画线条的陀螺转起来会变化吗?它们转起来会不会都一样?”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幼儿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充满可贵的好奇心,对于探索周围的事物有着本能的渴望,幼儿的这些问题是幼儿进一步科学探索的基础和动力,怎样让幼儿的兴趣度更持久、探索欲望更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分析幼儿探究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及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在“旋转的秘密”中,我们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了第二个小主题“旋转的轨迹”。

主题活动:《旋转的轨迹》

三、投放丰富材料,让科学探索活动尽量完善

丰富的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新《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亲身经历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适宜的材料和工具的支持都必不可少。

为了让科学探索活动开展得更尽兴,我们将探索活动与创意制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家长资源,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制作成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旋转玩具,如:旋转的小水车、摩天轮、迷你小风扇等,在“旋转的秘密”中,我们也投放了丰富的材料并确立了第三个小主题“旋转的运用”。

主题活动:《旋转的运用》

四、我的思考

“旋转的秘密”的科学主题虽然告已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始终影响着我的教学活动:

一是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不断的鼓励幼儿大胆提问并积极思考,善于听取同伴的意见,在分工、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是具备灵活的提问技巧及一定的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具备灵活的提问技巧及一定的科学活动的指导能力,还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探索。

三是记录旳重要性。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能让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模仿学习,还能让幼儿将原有的知识与最终实验所得出的结果相比较,从而构建出新的经验。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7

1、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情绪,享受歌唱活动的快乐。

2、借助图谱学唱歌曲,尝试创编动作来表现茶壶的形象。

二、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一份,小茶壶头饰等。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引出主题。

1、“今天,我们小3班来了一位小客人,看,它是谁?”(小茶壶)

“我们来听一听小动画里是怎么介绍小茶壶的。”“小茶壶好玩吗?”

2、“恩,真是一只神奇的小茶壶,它呀不仅会变魔术,它还会唱歌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欣赏歌曲,掌握歌词。

1、欣赏歌曲一遍(电脑),提问:

“小茶壶它唱了什么?”(幼儿说到什么,教师就出示相应的歌词图谱,并学念歌词)

2、边看图谱边欣赏歌曲(教师)

*“小茶壶呀唱得真好听,老师呀也想来唱一下,请你们边听边想它每一句唱了几遍。”(教师把图谱补充完整)

*“请你们边看着图谱边跟着琴声唱一遍。”

(三)学习歌曲,创编动作。

1、“你们想不想也来当小茶壶,来唱一唱。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壶柄和嘴吗?”(幼儿歌唱一遍)

2、“刚才老师看到一些小朋友表演的把手和壶嘴很可爱,小茶壶不是会变魔术吗,谁再来变个魔术,变出不同姿势的把手和壶嘴,好吗?” (表扬创编动作的幼儿)

3、“我们的小茶壶变了这么多不同的造型,我们来请这些小茶壶给大家表演。”(请个别幼儿歌唱第二遍)

(四)游戏活动,大胆表演。

1、“好,小茶壶休息一下。哎,我们来玩个游戏,你们来当小茶壶,我来当茶杯。你们一边唱一边表演,唱得好听的,我就知道你的水烧开了。注意哦,倡导最后一句冲茶啦,你的茶壶姿态保持不动,我就来喝你的茶,你再来倒给我喝。”

2、师幼进行游戏。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8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山上音乐家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图片、故事等多种途径来充分感受音乐,并通过声音、动作等来表现音乐。

2.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培养幼儿随音乐节奏做动作的良好习惯。

4.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5.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二)活动准备

1.“热闹的森林”图片一张;小提琴、笛子、大鼓、钢琴、沙锤、铃鼓、碰铃等多种乐器;小松鼠、小白兔、小鸟、小狐狸头饰各一,并布置于教室四周。

2.幼儿熟悉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等多种乐器。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提琴、钢琴、长笛、大鼓四种乐器,引导幼儿讨论喜欢的乐器。

指导语:

(1)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请我们开个小小音乐会。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

(2)你们会演奏这些乐器吗?上来试试。

(3)还有谁会演奏别的乐器?

2.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理解歌词内容。

(1)引导幼儿仔细倾听音乐。指导语:在热闹的森林里,住着一群音乐家,我们听听他们的演奏。

(2)请幼儿说说歌曲里说了什么,并谈谈自己对音乐的感觉。

(3)教师出示“热闹的森林”图片,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念歌词。

3.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注意听乐曲中四种乐器音色的变化,并在此间奏处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

4.启发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1)自由分配角色。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就要开始了,现在我们来邀请一些山上的音乐家。(教师介绍四个音乐家的位置)

(2)教师当指挥家,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音乐。

5.带领幼儿召开班级小小音乐会,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乐器表演音乐。

6.教师小结。指导语:森林音乐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教案 篇19

一、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的原则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和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已有发展水平。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如果设计的活动高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那么这个活动很难“同化”到孩子的知识结构中;如果设计的教学活动低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或者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活动就是无效的。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亦如此。

2、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数学是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在活动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个学年甚至是这个学期,幼儿需要掌握理解哪些数学概念。这些概念,哪些是比较容易让他们接受的,哪些是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教师根据先易后难的顺序,根据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设计。

3、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经验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探索,操作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要考虑到他们的即时需要、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又要使他们在经过活动中的思考和探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明确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现在可以具体落实到活动方案了。一般在教学活动方案中会出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活动准备及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材料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可以明确活动的教育方向,引导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数学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上,我们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目标等三个方面来制定。认知目标既数学方面的需要幼儿理解或掌握的目标;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既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及爱思考会主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目标;操作技能的目标既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比如会摆弄材料等。在设计原则中已经提到,数学是自成体系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进行设计。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我们设计了目标1、探索用实物测量物体面积的方法。2、体验用数来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小班我们的孩子已经认识了各种形状,并且知道一个正方形(手工纸)可以通过折叠变成两个长方形或者四个小正方形,但是用小的面积测量大的面积没有尝试过。考虑到幼儿有这个折叠手工纸的前期经验,因此设计的目标1,这是认知目标。对于目标2,让孩子们知道数学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是情感目标。当然还有一些隐性目标,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教师是引领幼儿步入数学殿堂的引路人,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将直接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怎样的设计方案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呢?

1、各个环节架构围绕目标,层层递进。

在设计活动环节时,老师心中要铭记这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个大目标,在活动中可以化成哪些小目标,这样每个环节围绕一个小目标进行,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最终达成大目标。比如在“我来做围巾”中第一环节让幼儿说说见过的围巾及其形状,巩固了所学到的各种形状并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开围巾店需要小朋友帮助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动手探索用实物测量面积的方法。通过第二环节,小朋友开始疑惑:同样面积的布为什么两个朋友量出来围巾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样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从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即角对角、边对边的剪裁才是最节省布料的方法。这个环节也是幼儿自我检验、自我纠错的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些环节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各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还要考虑到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数学经验是否能迁移到生活中去。“数学基础知识来自于现实生活” ①所以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环节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知识迁移,看看他们是否会把这些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去。

2、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形式是孩子以游戏情境为主。心理学家指出探索、操作和活动是幼儿参与活动的内驱力。面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中班的孩子能一下子接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计划,应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探索、自由的操作,并由儿童来发现。” ②因此我们在确定了环节的架构后就要考虑每个环节中的设计各种情境,让幼儿游戏和操作。中班的孩子动手和整理能力还不是很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方便操作的材料,如:在“我来做围巾”中,先以小熊要送围巾给朋友,邀请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的情景吸引幼儿,再通过围巾模板,在“布料”上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品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孩子发现:同样的布做同样的围巾,怎么会做出来的围巾数量不同,逐步引导幼儿发现角对角,边对边的裁量方法最节约最科学。这样,在情境游戏中,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当然,数学活动的目标可能在一个教学活动中100%的达成,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延伸至日常活动中,让孩子在生活中加以巩固。

参考书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烧伤整形外科培训课件下一篇:2016年旅游局学习贯彻新《保密法》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