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2024-04-16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精选8篇)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1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影响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体力实现充分、统一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运用和完整结合。

(一)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便捷性与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降低了沟通成本,减少了劳动者体力和智力的消耗,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运用更加充分和高效。目前,大量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资讯更新快、网络沟通迅速及时、网络平台受众广的特点,通过搭建和拓展网络平台,采用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等运营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从而直接促进了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而网络超强的信息传播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劳动者学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劳动技能,还能随时帮助劳动者通过网络搜索和网络求助解决劳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劳动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办公、网络会议等形式,实现网络管理,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间接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

(二)网络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2

一、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所以, 要进行音乐教育首先就要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

1. 音乐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向, 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 又是诉诸人的听觉意象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形式, 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的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 比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如民乐曲《喜洋洋》, 用较快的速度, 跳荡的音调等表现手段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音乐要在时间中展开, 在时间中流动。我们欣赏音乐, 首先从细节开始, 从局部开始, 直到全曲结束, 才会给我们留下整体的印象。音乐无法像绘画那样给人以视觉的直观感受。它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 才能把作品的意象、意境表达出来, 使欣赏者感受其审美价值“音乐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的创造行为。如果没有音乐表演, 音乐作品永远只能以乐谱形式存在, 而不会成为真正的音乐。”

综上所述, 音乐的基本特征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 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 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 最终诉诸人的听觉的一种艺术形式。

2. 音乐教育的性质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 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以音乐教育人, 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创造才能。音乐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等非审美因素, 但这些内容是寓于音乐意向之中, 与感情相交融, 通过审美的过程来体现的。

者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美, 还是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音乐教育的功效

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 指音乐艺术教育对人与社会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据音乐艺术教育的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审美功能, 一类是非审美功能。

1. 音乐教育首先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 指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学会感受音乐美、鉴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 从而使人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 使人和谐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 唤醒他们的艺术感觉, 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并能够理解使作曲家创作出音乐的那种感情, 从而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

2. 音乐教育还具有非审美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的非审美功能包含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开发智力、锻炼意志、健全体魄等方面。

(1) 音乐教育的辅德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音乐教育以美妙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 乃至灵魂的陶醉, 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2) 音乐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主要是通过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为, 知行一致, 最终使音乐审美对现实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作用。

(3) 音乐教育的益智功能

著名作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字, 一把是音符。”这句话说出了音乐在开发人类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此也最擅长于发展受教者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明创造产生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是想象的艺术, 音乐艺术教育则起着开启人类想象力之门的作用。

(4) 音乐教育的健体功能

音乐艺术教育对人健全体魄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调解人的情绪,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方面。优美的音乐能松弛人的精神、调节人的情绪, 促使心理上的宣泄和净化, 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健康。如今, 人们也与越来越重视音乐的治疗、保健作用。音乐的健体作用还在健美操、艺术体操、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项日中有所体现, 人们在或优美或激昂的旋律的伴奏下, 锻炼了身心, 健全了体魄。

总之, 音乐艺术教育是感性和理性的融合统一, 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非审美的功能在审美愉悦中得以实现和发展。

3. 音乐教育的效应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音乐教育活动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启迪, 在音乐美的熏陶下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操, 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和谐完美。

总之,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结果。我们要通过音乐陶冶与塑造人的心灵、完善人格, 使人“和谐”的发展, 进而促使社会群体素质的提高,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受教者后天素质的有效手段, 对受教者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应以各种能力的相互协调为前提, 而音乐教育对这种协调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柯达伊·左尔坦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 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育观念也认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 而学习音乐的能力则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获得。因此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亲身参与、充分表现。

音乐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教育不断挖掘与提升人类的本性, 使人类的感性、情感与人的理性在协调中发展, 塑造“美”的人与“美”的生存状态。

音乐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人, 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是获得音乐美感体验的过程, 即体验“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的音乐意象。使人与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 使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成为可能, 不断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所以要切实加强人们的美育意识, 促使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以及人类文明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音乐是人类的创造, 自然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音乐教育则是以“育人”为显著特征的, 它能陶冶人的性情,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3

关键词 形式 尺度 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城市模式之间在形式上的变化很多,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但实际上只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与户外活动这一论题有关:一种源于文艺复兴,另一种源于现代功能主义运动。经过简化,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这三种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必要性活动(上班、上学、出差等)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一般来说户外空间的质量对必要性活动没有太多影响,但是对于自发性活动的频率增加,与此同时,随着自发性活动水平的提高,社会性活动的频率也会稳定增长。在斯堪的纳维亚,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非常精辟:“人往人处走”。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物内或者是居住小区或者是娱乐场所还是在城市中心,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在公共场所中可以看到,如果有批人在一起,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更多的人和事就会加入其中,活动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增加。范·克林格瑞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同样情况,在选择座位的时候也可以发现,能够很好观赏周围活动的座椅就比难于看到别人的座椅使用频率高。

从规划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到仅有建筑设计是不够的,但通过设计创造适宜的条件,就能鼓励交往。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如果找不到这些因素,就没有相互交往的基础。杨·盖尔先生认为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否认物质环境以及功能性和社会性的空间处理能够拓展或扼杀发展的机会。因此,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从几个层次上来考察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的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要么扼杀,要么促进。在规划设计中还知觉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人文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一书中分析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觉以及它们与人际交往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垂直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这些感受器官又不同程度的分工和不同的工作范围。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感觉冷漠无情。

城市与小区规划中,在这里所讲的集中和分散式针对人和活动,而不是建筑物。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密度之类的概念与人的活动是否足够集中并无关系。从广泛的规划角度来考察人和活动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区规划角度来考察人和活动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很有必要。在城市及地区规划的大尺度、小区规划的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讨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宏观层次上的决策不能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间创造先决条件,在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关系式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所有的场合下,小的尺度,即周围直接的环境,正是人们相会的地方以及评价各个规划层次的决策的参考点。

在城市和居住区的各种公共空间中,都必须为人们安坐小憩做出适当的安排,这一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安坐下来,才可能有较长时间的逗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而过。这不仅意味着许多有魅力和价值的户外活动被扼杀掉了。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如小吃、阅读、打盹、编织、下棋、晒太阳、看人、交谈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是至为关键的。因此,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量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建成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供了充满创造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激情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回想现实,很多时候,也许我们是在关注建筑或者景观本身,但是没有人群、人的或动的烘托,其气氛也不尽人意,通过合理的布局来构造一条合理的步行街。

参考文献

[1]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4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并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5

而我们,就像是那丑小鸭。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经历狂风暴雨。总是会有不如意的纷扰。受到嘲讽讪笑。每个人的起点各不相同,天资有高中低等。同样,人的毅力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坚定不移,有的人漂浮不定。有的人奋发向上,有的人不思进取。

有多少伟人坚定信念,努力守护着自我的梦想。仅有在逆境中才能崭露头角。最终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努力了,他们奋斗了。他们用行动证明着他们的成功。饱受挫折,但不言放弃,获得成功,谦虚认真。用勤奋换发出属于自我的光彩。

我应当有自我的梦想,自我的目标,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我也要向丑小鸭那样,有着最真实的自我。应对困难怀着梦想期望。用一颗乐观坚强的心去战胜它。在丑小鸭精神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失败后要勇敢应对。被困难击倒后执着应对。我学会了努力。

命运在我们自我手中。此刻的我们造就未来的我们。总有一天,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一只白天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因为他不言放弃,但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离开了养鸭场。环境带能够给我们来很大的变化,环境的好坏对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关键。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养鸭场,就算变成了一只美丽高的白天鹅。他也会躲在自我的家里不在出来,因为他无法克服自我心里的一关。他受到了太多的冷嘲热讽,那仅有的自尊也被他们践踏的体无完肤。

既然环境对动物的影响都这么大,那对人类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了。

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篇6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浅析网络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论文 篇7

广告中的拜物现象是广告所展现的人与物的主要关系形式。和《旧约全书》中先知们谈论的偶像崇拜很相似, 广告中的拜物现象也是人创造的产品在吸收了人的生命力量以后反而成了人的主人, 人们对这种脱离了自己的身外之“物”顶礼膜拜。广告产品这种神奇力量的获得在商品社会有其必然性, 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使产品的真实讯息很难为外人所知, 产品的设计、品质管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劳资关系等生产的真实意义都隐藏在了产品的背后, 而人对产品的消费并非只是基于生理需要的自然行为, 而是一种渴望意义的文化活动。因此, 当人们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产品的真实意义的时候, 广告便及时地填补了产品生产留下的意义空间, 将自己的意义赋予产品, 商品崇拜由此产生。“商品崇拜的第一要义, 就是挖空商品的意义, 藏匿真实的社会关系, 然后再使想象的、形象的社会关系乘虚而入, 在次级层次建构意义。生产虚位以待, 广告补注新血;真实在想象的遮掩之下, 无影无踪”。 (2) 这些吸附了人所给予的意义的商品, 就已不再是人的役使物, 它完全脱离了人, 成了在人之上并与人对立的独立存在, 人不但不能支配它反而为它所支配。在与广告中的商品比起来, 人总显得不够聪明甚至很愚蠢, 人总是次级的、第二位的、附属的。看了服用某保健品就能带上博士帽、考试就能得满分的广告后, 你就会觉得所谓“勤径苦舟”的古训不过是代表落后的老皇历。在听了某护肤品的“女人美颜才美丽”的诉求后, 你开始怀疑“女人可爱才美丽”是否正确,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人对物的崇拜其实是对物所具有的意义的敬奉, 而这意义又是人所赋予的, 因为这些意义并非人的内在生命需要, 只是人的非理性的欲望, 当人屈从于这些非理性的欲望时, 我们也就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看到了异化现象。本来, 商品的消费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完全自由的、富于人性化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我们的感觉、内在需要和审美趣味参与其中, 消费活动中的主体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判断能力和丰富情感的人, 而广告所主导的消费活动却与使用这种商品时的具体感受以及创造性的体验无关, 完全受控于人为刺激起来的目标幻想。人们喜欢手表是因为它代表着气度和身价, “戴海霸, 添身价”, “戴天霸, 气魄大”;人们向往外国产品是因为它标志着品位和身份, “要想欧洲化, 就买一辆奔驰;要想美国化, 就穿牛仔裤、抽万宝路”。而当人被这种非理性的目标欲望所驱策时, 人也就被这些目标欲望所占有, 成了它的奴隶。人的主动性和丰富性也就消失殆尽了。体育活动本是人性的自由舒展, 而在广告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一则上海某别墅的电视广告中, 当记者问祁宏进球是什么感觉时, 画面出现了××别墅的几个镜头, 祁宏迟疑了一下回答:“感觉不错, ××别墅, 我的新家。”在这里, 个人的感觉和体验完全被物化了, 进球不过是为了找到住别墅的感觉, 或者说, 不住别墅就根本找不到进球的感觉。旅游观光是人的一种创造性的、自发性的活动, 并能给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带来些许变化, 但“只按快门就能拍照”的相机广告却使旅游成了一次异化消遣, 整个过程旅游者忙于四处拍照, 最后他所看到的仅限于镜头所记录的, 他的感受也都集中在那本相册中, 这与旅游应该给他带来的无限性不能同日而语, 消费者的需要成了一种“假需要”, 消费也便成了“假消费”。这种忽视了“理性”的反理性消费使消费者掉进了广告的意识形态陷阱中, “人类就这样在广告的作用下逐渐被架空, 不再有敬畏、不再有沉思, 而只会在现象世界里寻找刺激。结果, 人类成了精神‘空心人’和物质‘器皿人’, 患上了致命的‘浮躁病’;以感觉取代思考;以潮流化的选择取代自主性选择;以市场取向代替人生信念取向” (3) 。

此外, 广告中的异化现象还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广告中尽管可以展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但这种展现并非是随意的, 为了推销商品, 要求广告中的人际关系必须以商品为核心, 为此, 如果非要在与一个人的关系或与一件产品的关系上选择, 广告通常安排选择后者, “他们回避人类关系, 宁愿选择广告乌托邦所提供的替代品, 与没有生命的物品发生关系” (4) 。人与人的关系也因此被物化了。肯德基的一则新品汤类广告:一个秋日的夜晚, 街上行人稀少, 镜头中由远及近走来一对恋人, 女人在冷风中瑟缩着, 男人适时地将自己的围脖摘下来给女人戴上, 女人看着男人露出满眼的幸福, 镜头一转, 二人已坐在了一家肯德基快餐店, 面前摆着热气腾腾的汤, 按说要推销的产品已在广告故事中被合乎逻辑地推了出来, 广告可以到此结束了。但不要忘了, 在广告中商品永远要做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此前人们似乎只记住了男人对女人的关爱, 这绝对不行。广告最后的结尾是, 二人出了肯德基快餐店, 女人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要以为是今晚男友对她的关怀使然, 因为此时她正把男友的围脖扔了出去, 其中的道理再浅显不过了, 既然喝了汤, 围脖就算不了什么了, 男人对女人的爱在一碗汤面前相形见绌, 甘拜下风, 广告中商品的魅力再一次战胜了人的魅力, 人与人的关系也完全被人与物的关系所代替。理查德·凯勒·西蒙在《广告和乌托邦》一文中把这概括为“商品婚姻”罪,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 而当人不再认为与他人的关系比与商品的关系更重要的时候, 人也就被明显地异化了。

无论是费尔巴哈对宗教异化的批判, 还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异化劳动的批判, 我们都能从中读出思想家们恢弘浩大的人本主义精神, 感受到那种穿越历史时空的终极人文关怀。在普遍存在着异化现实的广告世界里, 这种人道主义关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广告中, 我们崇拜和敬仰的不过只是自己本质对象化的产物,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确立活生生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恢复作为具体的人的尊严和品格, 而广告却将人完全物化了, 以至于人的任何生命的创造性的活动都要与外在的物联系起来, 并以此衡量活动的价值, 广告会告诉你几十元一张门票的音乐会是物有所值, 打电话给家人会节省你写信的时间:商品消费能带来权位和富贵。就这样, 人的活动已不再是生命的感悟, 而是被完全外在化了, 人也便陶醉于这种虚幻的满足之中。而当现实打破了他们这种黄粱美梦, 在失去了作为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以后, 他们对人世的态度也便由迷茫到厌倦以致绝望了。“中国的自杀率是英国的三倍, 美国的两倍”, “每年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自杀发生在中国”。 (5) 专家分析了其中的诸多原因, 但很少有人提到商业社会对人的异化, 其实, 弗洛姆早就指出过, “由异化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无聊和单调的生活是自杀的原因之一” (6) ,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注释

1[1][6]埃利希.弗洛姆[美]:《健全的社会》,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版, 第124页, 第152~153页。

2[2]Sut Jhally:《广告的符码》,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12月版, 第96页。

3[3]王春泉:《广告文化论》, 西安出版社, 1998年版, 第130页。

4[4]理查德.凯勒.西蒙[美]:《垃圾文化——通俗文化与伟大传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26~127页。

运动对人的影响力 篇8

很多研究表明,经常进行适度锻炼可以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明显益处,能够降低患心脏病、糖尿病、抑郁症、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运动对人的寿命的影响:

2012年,对65.5万美国成年人10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每天仅仅花11分钟进行休闲活动的人,其40岁后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1.8年;那些达到锻炼标准的人寿命更长,他们的预期寿命比不爱动的人长3.4年;每天进行60~90分钟运动的人,其预期寿命更是比不爱动的人长4.8年。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布的《糖尿病地图》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到2035年该病患者人数预计会上升至5.92亿。在2013年,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散步——对糖尿病最好的药物》一文指出,缺乏运动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半个小时可使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30%~40%。步行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预防糖尿病。

人体中肌糖原和肝糖原里的葡萄糖是运动的“燃料”,运动过程中这些储备快用完时,肌肉会摄入血中的葡萄糖供自己使用,血糖水平自然就会下降。运动结束后,因为肌糖原和肝糖原中的葡萄糖减少,机体又要利用血中的葡萄糖为肌细胞和肝脏储存,这时血糖又进一步降低,并可持续至运动后数小时。

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科学家曾经测量“跑步者的快感”,这是一种长时间运动后个体所感受到的愉悦感。在长跑中,人的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一种能产生愉悦感的激素),这种物质会作用于大脑中掌管强烈情绪的区域。

运动可以提高神经系统水平:

爱尔兰科学家对人运动后的大脑灵敏度测试显示,剧烈运动后的片刻,男性血液中一种被称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的蛋白质水平相当高,静坐的对比组男性的BDNF水平没有类似的变化。这种化学物质正是诱发新生神经细胞生长的分子,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健康。运动刺激可诱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基因表达上调,合成分泌增多,对人脑的健康有良好的影响。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孕妇每周进行三次时长约为20分钟的运动,可以促使肚子里的孩子大脑提前发育。加拿大神经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组孕妇每周至少进行三次运动,另一组则几乎不运动。婴儿出生后,科学家们利用脑电图测量新生儿的听觉记忆力,大脑活动显示,运动组孕妇生的孩子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比不锻炼组的孩子听觉记忆力好两倍。

上一篇:土石方施工合同下一篇: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