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2024-04-26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精选10篇)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篇1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置身于日益深入的教育改革中的学校,被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浓烈而鲜明的经营和竞争的色彩,学校由管理走向经营,已经是必然的选择。   管理学校,核心是如何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工作效率,完成目标任务;而经营学校,核心是如何提高学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谋求生存发展,实现资本增值。因此,经营学校与管理学校相比,更加关注学校在市场中的地位,做到“内外兼修”;更加强调服务、竞争和创新,谋求主动发展;更加努力去满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份额。   但是,学校并不是追求利润的经济实体,“经营学校”只是一种时代要求,并不是学校的本质属性,学校的宗旨仍然是育人。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谈学校的经营,应该是富有教育特色的经营,是一种经营性的管理。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思想和学校文化的确立   任何一所优秀的学校,总是以积淀深厚的教育思想和学校文化作支撑的。经营学校,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首先是校长和教师对以下的这些问题应该有十分清楚的回答和理解,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文化特色。   1.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校长和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的使人和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传承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教育一方面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有利于对人类文明的传递,都应该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学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包括教学过程在内的多种活动、多个空间、多方互动的综合的过程。校长和教师应该站在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形势,看待学校教育的得失成败。所以,以应试为唯一价值取向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2.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在这三个发展中,学生发展是目的,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但是,如果只有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发展,那就是混淆了手段和目的。因此,办学者应该努力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3.学校的产品是什么?   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学校始终是为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服务的。学校为全部学生和所有教师的发展提供的服务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体现服务的观念,追求精细服务,追求零缺陷服务。   教育服务是一种商品,在教育市场中,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品牌教育是稀缺的教育资源。   4.学校管理的境界有哪三个层次?   管理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让员工把事情做规范;第二个层次,让员工成为该职位上的专家;第三个层次,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一种生命历程,感受到生命因工作而快乐。学校管理的境界,同样有这三个不同的层次:让老师在把工作做规范的基础上,一个个都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并进而让全校的这些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感受到在学校是快乐的,工作是快乐的,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学校经营机制的建立   1.实行校长职业化和职级制   中小学校长应该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关注市场的产业经营者;应该由专门的机构培养和培训并授予执业资格。校长培训机构根据校长的执业经历和校长经营学校的水平,给校长进行职级的区分,不同职级的校长享受不同的年薪。职业化校长队伍的数量应该大于学校的数量,便于学校的主管部门选聘相称的校长来经营学校。校长被聘为了某所学校的校长,在聘期内,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有独立的学校经营权,有相称的报酬,责、权、利结合。聘期满后,接受聘任方的考核,兑现奖惩,并决定是否继续聘任。   2.建立自主经营的办学模式   学校有了自主经营权,才能主动解决学校中不适应社会要求、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各种矛盾和弊端,才能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才能有压力、有活力。学校建立了自主经营机制,才会促使学校去研究社会需求,研究同类学校的运行状态,积极地投入竞争。学校的自主经营一般包括自主筹集日常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内部分配、自主进行教改实验   3.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   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使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使学校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实现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在经费包干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岗位的设置情况,自主完成教师的考核和招聘,并签定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合同期满,教师接受学校考核,经考核合格,可续签合同,也可辞聘,双方建立平等的双向选择关系,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   4.建立优质优酬的分配机制   分配机制,是影响教师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教师劳动的报酬一直存在两个方面的倾向,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师劳动在量上的差别,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另一种倾向是考虑了教师劳动在量上的差别,但不考虑在质上的差别,只要工作量相同就获得相同的报酬,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和教学质量的差异,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在分配上,应该根据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区分出教师劳动报酬的差异,体现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5.建立关注过程、引导成长的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既是对教师过去工作的诊断,也是对教师未来工作的导向。由于教师劳动结果的滞后性,所以评价指标的设立,应该更多的关注教师工作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结论。另一方面,评价的指标,应该指向未来教育发展对教师的需要,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引导教师与时俱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营学校,除了教育思想、学校文化和办学机制的经营,要特别注意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建设。建设学习型的学校,是实现教师团队专业化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学习型学校最显著的特征,是把学习从“个人――要求式”的行为,变成了“团队――自愿式”的行为。学习型学校的学习主体是全体员工;学习方式是团队协作和个人思考;学习时间是终身;学习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社会、人文、科学等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本身。   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健康向上的、崇尚学习的组织氛围,让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要用高尚的精神、共同的理想凝聚全校教师,形成团队学习的制度。   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转变为全校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   要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先导,专业引领,为教师转变观念、打开视野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让教师在“问题情景”和“主题情景”中,实现“思想力”的提升和“执行力”的提高;再一方面,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开展学科建设,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回归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服务于教育实践。   《中国教育报》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篇2

所谓“心本管理”就是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即要由心出发,不仅要尊重人的内心感受,而且要善于影响人的心灵,从而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的交流。

以民主的工作作风沟通人心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教职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和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教职工的尊重,对教师尊重与信任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做到待人有情,容人之短,与教师交朋友,努力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次,在管理中要积极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彼此团结的学校整体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心本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教师得不到心灵的理解和精神的尊重,工作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教师个体的主动性,难以积极、高效地完成工作。反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学校氛围,这对于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挥和个人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人心

现代学校的管理,固然不能缺少各种规章制度,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拘泥于制度的约束,过分强调制度的严格,势必造成人性的泯灭,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气氛压抑的局面。因此,学校在制订各项制度时,首先,必须树立起“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制订规章制度的出发点不应是方便于管理者的需要,而应更多地考虑到教职员工的利益,使制度具有“人情味”;其次,在制定学校各项制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讲科学,讲实效,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要与时俱进,不断致力于创新和完善,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以科学的制度约束人的目的。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凝聚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情感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自律性的因素,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一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首先是位优秀的人。他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质,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到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有权不使,有威不施,而是靠人格魅力来感染教师,凝聚人心。同时学校管理者要深入体察教职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经常不被人重视,甚至也不为人觉察,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师生必须面对的,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管理者只有从解决教职工身边的小事着手,使广大教职工感受到管理者的真情真意,才能使其从内心涌起亲切感,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维护学校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学校常规要求,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乐于接受学校的各种任务。

学校文化管理的现代视野 篇3

一、学校文化的哲学思考

1. 学校文化的价值特性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立校灵魂。学校文化,是由现代学校系统的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的长期的营运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共同信念与公共人生;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人文氛围。学校文化,对外具有校本个性的整体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学校目标、管理观念、历史传统、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师生心态,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是学校产生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适应性、持久性的根源,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核心;学校文化也是学校整体素质和美好形象的体现,是学校管理以及赢得公众理解、支持与合作之魂。它既是现代学校核心价值形象展开,又是现代学校管理哲学的最好表征。所以,文化是学校立校的灵魂,是学校立校的出发点与归宿地,也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地。

2. 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学校文化除了有形式上的文化特性外,还应有其自身的本质规定性。这种本质规定性就是如何对待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心、依靠和尊重全体师生员工,不断激发其自觉进行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与高品位开展创造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学校文化现象和管理哲学。学校文化的内核是以人为中心的学校指导思想,以激发师生员工士气与热情为目的的学校精神;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宗旨的育人理念;以人文关怀、目标诱导为导向的管理观念。由此可以看到,学校文化的特点,既有文化特性又有管理本质规定特性。

3. 学校文化的提炼铸造

学校的文化建设,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与自己的语言来诠释教育的评价。教育评价,一方面是评价共性的东西,即追求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都是人性、博爱、崇高、使命感、责任感等,这些是所有学校都要培养的终极价值。尽管不同学校有所差异,但最终追求的都是在学生身上具有的这些特点。另一方面,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构筑以及使用本校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成长方式,如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教育故事。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或短暂或悠久,但都深刻记忆着学校教书育人的历史的印记,学校和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积淀着共同的教育观念,承载着共为的教育艺术。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发生在每所学校的教育故事不一定相同,当然每所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表述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即学校要找到自己的文化特色,用本学校发生的事情,用本校的教育理解,用本校的语言,用本校的表述方式来表达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这就是个性化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管理的现代视野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作为一种无法模仿的“软实力”构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成为当下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主张,文化管理更成为学校管理的最高追求,其背后说明的就是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文化育人、积极探索文化自觉的过程。

1. 文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文化管理,是把学校管理的软要素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迄今为止,管理理论发展经过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文化管理作为管理的最高层次,具有导向激励、思想凝聚、价值塑造、榜样辐射等功能。学校的发展在于文化的拓展,学校的兴旺在于文化的发展,学校的名气在于文化的影响。凡是优秀的学校都具有文化超前、文化治校等特点。文化管理是对学校文化建构、文化传承、文化变革、文化创新、文化力提升等所实施的管理。文化管理最核心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办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状态去办教育。

2. 文化管理的价值识别

要做好文化管理,首先要进行价值识别,其首要任务就是识别学校文化和师生行为中所隐含的价值追求,关键是读懂学校发展历史。一所学校发展不管短暂还是悠久,都深刻地寄寓着学校教书育人的历史印记。校长通过认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个个教育故事、历史事件、庆典活动及人文传统,从中挖掘文化资源。教育故事是学校教育价值的生动呈现,学校的教育故事往往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故事的背后反映着师生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是一所学校所审美的、倡导的、关注的价值观念,是对什么是好教师、好学生、好学校等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学校的主题活动或庆典活动则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一方面,学校通过制度化的仪式和庆典,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全体师生;另一方面,在仪式和庆典中,通过审视和反思,学校能凝练生成新的价值取向。总之,校长在学校文化体系构建中,应不断修炼其价值领导,通过奠定价值基础,进行价值识别、价值构建、价值践行、价值辐射等一系列环节,引领教师的价值最求、学生的素质提升,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3. 文化管理的价值凝聚

文化管理中要坚持培养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在学校运营过程中,必须不断向师生灌输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地培育学校精神,不断地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去武装头脑,持续推进教育文化的转型和重塑,坚持将学校理念和制度与教职工的价值现统一起来。学校还要不断地用先进的价值文化去统一师生的思想和精神。如清远一中始终坚持 “认同学校文化、认同价值取向、认同管理模式”的共同观念,倡导“追求学生成长、追求个人发展、追求学校卓越”的行为要求,铸造“乐于安份守纪、乐于团结协作、乐于敬业奉献”的精神境界,践行“尽心、尽力、尽行”的服务理念。这些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凝聚群体进取精神、促进师生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注重精神理念与规章制度相统一的价值铸造,坚持依法治校,并努力让制度成为文化,让教职工更好地认可、维系这些制度,使制度成为教职工群体价值观的约束力,并内化为行为,以达到知行统一。

三、学校文化的落地路径

如何将学校文化落地校园,并变成干部的管理行为、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骨血和灵魂?

1. 校长引领干部推动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设计师,是学校文化落地的龙头,是倡导、宣传和实践学校文化的先行者。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和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师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管理团队,则是学校文化的建筑师,学校干部承担着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上行下效,学校文化才能更好地落地。为此,学校的管理团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干部示范引领的作用。一是以身作则,常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要做火车头,做领头雁,率先垂范;二是做好推手角色,管理干部要积极做好学校文化渗透的推手。清远一中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得出有益的启迪是:首先与时俱进,不断地提炼学校文化内涵;其次,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橱窗宣传、文化讲堂、文化主题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学校文化宣传,让学校文化在师生、家长与社会群众中深入人心。

2. 制度强化养成共识

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但理念只有转化到管理层面、行为层面,它才会体现出涵义和价值,否则就是流于形式的一纸空谈。而要把理念转化到管理层面,就一定要把理念转化到制度上,而且这种转化需要螺旋式的逐次强化才能完成。首先是制定体现学校文化理念的办学章程与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体系;继而是坚决执行制度,从校长到最基层的员工都要服从这些制度,绝不允许有特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之内人人自由,制度之上没有权威,制度之外没有民主。

3. 主题宣讲活动巩固

学校为了让文化落地,坚持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和建立学校节日来达到使学校的文化理念不断积淀和固化的目的。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的学术沙龙活动、主题辩论、文化讲坛活动,学生的社团活动、校内外社会实践等活动来不断地宣传、传承校园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系列学校节日来宣传普及校园文化。清远一中传统的文化节日有艺术节、社团节、成人礼、学校大庆等,主题活动包含每周师生升国旗讲话,师生道德讲堂系列活动、文化专题班会课、文化述评的征文比赛,文化主题的系列社团活动、师生运动会等。这些主题活动都是固化与弘扬学校文化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总之,文化是学校组织的DNA,是学校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它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文化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复制传递功能与裂变性的推动张力。因此,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化管理是学校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动力。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篇4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三个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目标计划体系

学校的核心功能是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服务。学校根据学生及其相关消费者的需求、学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与法令法规的要求,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方针、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发展目标、管理机制等部分。这些办学理念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远期发展规划如何转化为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将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分解转化为学校各学年的目标任务。据此学校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各部门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部门工作计划,直到具体岗位与个人。各层面的目标具体全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计划分层制定,分层审批,分层管理。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构成一个全面的目标计划体系,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全面目标计划体系与传统的计划管理相比,其创新表现:

(1)多维测定,使目标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学校各项目标是建立在对上一学年质量、团队素质、综合效益的比较,部门之间质量、效益的比较,与同业之间的`比较,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数据和情况认真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

(2)学校内各级各类人员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根据学校总目标和上一级的目标确定本岗目标。

(3)从总目标到分目标全面而具体,目标涉及学校各方面的主要工作,如在校生巩固率指标,学生家长满意率指标,中考指标,高考指标,德育指标,各年级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指标,学生安全指标,教职工队伍建设指标,后勤服务工作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等。

(4)目标时时处于受控状态。一是对目标的制定进行评审,确保总目标的可操作性并能有效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二是对目标的实施进行监控,把握各部门及个人目标达成的趋势,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目标的达成;三是对目标的达成进行验收。学校所有人员都要参与管理并以目标来指导行为。学校各项工作、各部门、各岗位、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过程,都处于目标计划的指导之下。

二、质量管理体系

目标计划体系建立之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组织精细、严谨、扎实的管理活动,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将目标束之高阁或秋后算帐。为此,学校需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我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

小学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篇5

二、学校财产实行分室、分部门,定人、定物、定帐保管制度。

三、年级段办公室、校长室、支部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教科室、实验室、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食堂等处室所有财产,由总务处编造校产清册,建立分户帐,分室分部门管理使用。每学年开学初,总务处按册逐项清点给各处室负责人管理。(按册抄写清单,经负责保管人签字,分别张贴在各处室)。学年结束按单清查。对如有损失按《校产赔偿制度》执行。

四、教室的财产实行包干管理。课桌方凳以及各类用品由总务处统一编号,分班造册登记,交班级按学期包干管理使用。如有损坏按赔偿制度,由班级或直接损坏者负责赔偿。教室清洁用具由总务处每学期分发一次,不作校产登记入册。如不慎失落或早损怀,由班级自行添置,学校概不补发。

五、电教器材、教学仪器等设备由电教仪器专职教师和有关教师分层负责保管,对新置或上拨的电教器材、教学仪器必须由总务处验收造册方可使用。我们管理的原则是: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方便教学,小心使用。如有损坏或失窃,必须追查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负责赔偿,报废注销。

六、教师住室有关校产,由总务处会同作住的教师编造“教师住室校产清册”,教师调动或住室变动,必须按册清点,如有失落或损坏,折价赔偿或修理。

论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篇6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创新活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也就不会有希望。同样,创新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生存的源泉,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思考 篇7

一、正确处理好核心制度与外围制度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不是只调整学校内部的种种关系, 还要调整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要理顺这些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就必须让各种规则按照内在逻辑联系组成一个相互协调、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从内容上, 可以把校内层面的现代学校制度分为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两类。核心制度是指最能体现学校特性、直接涉及学校使命的制度, 即如何促进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制度。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参与。这些方面最能体现教育精神和人文关怀, 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发展观, 最能体现现代教育的宗旨和追求, 其他的制度都是为其服务的。

二、构建高品位学校文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最重要的特征, 是学校的灵魂, 是师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是学校成熟的重要标志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首先, 学校要制定出一整套学校文化构建的思路和措施。如, 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 使之全面定格学校文化, 塑造学校的灵魂。其次, 要始终坚持以浓郁文化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学生。针对学生实际, 从制度和细节入手, 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生活和学习习惯, 并把养成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 铸就“全能”教师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 我们强调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领导团队。由书记、校长、副校长、主任组成的中心组学习, 集体学习、个人学习相结合, 干部自觉学习、带头学习, 设计学习任务。二是中层团队。由学校各处室主任及年级或学科组长等组成, 定期开展校本培训和学习, 共同讨论, 把领导团队提出的主张具体化, 把学习和研究落在年级和学科的教研中, 落在教师学习和培训中。三是教师团队。教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开展集体讲座培训学习方式, 解决提升教师理念及教育理论等问题, 另一方面开展年级和学科的校本研究与交流, 解决本年级教育或同学科教学问题,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方面的问题。

四、改革评价制度, 掌控现代学校制度之核心

评价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中核心制度之核心, 是建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中之重, 包括考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等。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档案袋评价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上, 一般多采用教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专家领导评课、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改进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在教师档案袋评价方面, 要将教师手册、备研记录、教研活动记录等都收入教师档案袋, 综合教育、教学、教科研等多方面因素, 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进行追踪评价、动态评价。

五、 把校长的管理创新能力作为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关键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篇8

[关键词]孔子管理思想 管理理念 现代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陈明(1968- ),男,安徽安庆人,滁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安徽滁州23901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73-02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深厚的哲学土壤。尤其作为“显学”的儒家思想更是两千多年来封建政治的根脉,儒家思想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独特士人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系列士人们的言行准范,无不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因此,儒家思想其实已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到举不胜举的历代儒士们经世济民的风范中,我们也可把到新儒家管理模式的“初脉”。关于新儒家管理模式的探讨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课题,本文是笔者对代表着传统儒家思想核心的著作《论语》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做一些管窥,以示拾穗。

一、对管理的认识

学校管理实际上是指对“人”的管理,即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孔子认为治天下以“仁”“仁者,人也”。也就是说治理社会的核心是管理人,以人为本既是治国理念也是治学理念,学校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才强校,这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围绕每一个教师、每一个职工、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进步与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学校的规划中,坚持学校发展、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体现办学水平提高和广大教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一致性,既把加快学校发展作为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又关心和关注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学校的管理核心也是对人的管理。

二、关于管理理念

关于管理理念,孔子提出了以“和”的办法维持“分”的理论。“礼之用,和为贵”,首先是承认差别、对立与矛盾,但对此人不是消极地回避,而是积极寻求差别、对立的原因,通过适当的办法来统一矛盾双方。因此,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传统环境中的“体和”之道。但是,在现代管理的实际操作中,“和”的理念由抽象理念转化为实践,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孔子的管理思想是通过两条理论基础来奠基“和”这一中心原则的。其一是人性可塑论,其二是个人、社会一体论。在人性可塑论中,孔子强调“习”,即后天培养的作用。孔子的“仁”是觉醒,而这种觉醒又是在社会大背景下完成的,人是社会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决定了人的觉醒方向是自觉守礼的人,这“礼”在现代社会是以社会规章制度、法律等为代表的社会约束,具体到学校便是社会的大规范与学校的小规章的总和。孔子强调个人对遵守这种规范的自觉与觉醒便是在某种层面上消弭了个性与社会(学校)的对抗,对于传统西方管理模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规章与执行者对抗与内耗的疾病给出了一种全新而行之有效的解决思维,即社会有序的“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而“仁”则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以仁心去护礼、维礼、守礼,礼就会得到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学校)就能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其次,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恰恰又是在于对“分”的表述中。孔子的科层思想,他的名言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用现代管理学来解释就是各尽其职,各尽其责,从而明确各人的责、权、利,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系统。正是对学校实行了行之有效的责、权、利分工体系,才体现出“和”的原则。

三、关于管理主、客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和学校的管理离不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及其之间的种种关系。对这一问题,孔子贯穿始终的还是“和”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管理者的素质。孔子注重领导实践的引导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的行为像风,群众的行为似草,草随风动。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此,领导要有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原则,要以领导自身的正确行为和品格去影响下属。这强调的是领导的品格修养,而具体的指导原则便是行“忠恕”之道。忠,是与人交往中主体的态度,是尽心尽力“与人忠”“忠告而善导之”“吾日三省吾身”“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恕”是类此推理的认识方式,其理论渊源便是“仁者,人也”的人学观,强调将心比心,以我度人,最终达到上下相互理解支持,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方式。

2.关于被管理者。学校中的任何人包括管理者在内,在另一层次上同时又是被管理者,这就是管理的互动性。因此,处于一定条件下的被管理者就应十分注重自己的“位势”。孔子认为“君子思不出其位”,强调在“分”的状态下,为了发挥最大功效必须各部分环节紧密配合。

3.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上。《论语》在论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时,更多的是表现在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理上,其中以“仁”为核心的管理可以总结出“五字箴言”,主要涉及的现代管理学概念有领导的艺术、激励学说、沟通学说,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孔子所提到的“恭、宽、信、敏、惠”进行阐述:

首先,领导的艺术。管理学的最后一个特征提出,管理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实质即是用一种艺术的手段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领导者的艺术,孔子提出了最基本的“恭、宽”两点要求。“恭”是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对待民众要真正看中他们,做到“貌思恭”“事思敬”。只有相互尊重,领导才能得到下员的爱戴和支持。关于“宽”,孔子说“躬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也就是说“待人宜宽,律己宜严”,一旦与下属有冲突要承认每一个下属的尊严和价值,唯“宽则得众”。

其次,关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沟通。沟通是信息的发出、接收与反馈,是学校管理的神经元,领导者有必要了解下属的意见与想法,下属也有必要了解领导的要求与解释。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建立沟通机制的问题,孔子对此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信”与“敏”。守信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格,更是领导者应有的基本修养。“言而有信”,是一种对承诺的实践,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基础,为了守信,不食言而肥,就要“纳于言而敏于行”“先行而后言”,避免信口开河。确实,在上要取信于民,得到下属支持就必须以诚信为本,小心承诺,有诺必践。另外,孔子很讲究权变之术,主张“君子贞而不谅”,认为管理者讲大信不讲小信。

再次,关于激励学说。激励学说是现代管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对于学校而言就是如何延揽人才,如何激发下属工作创造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提出了“惠”的观点,“惠”的前提是承认“小人”喻于“利”,承认一般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尊重个人利益,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惠民之法是物质激励,“养民以惠”“因其所利而利之”,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关于精神激励,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任。对每一位干部和教职工,尽量做到根据各自的特长和能力,按照学校工作岗位的需要“委之以重任”,要做到放手给予责和权,要支持和关心教师。第二,肯定。要善于挖掘每个人的潜力,特别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肯定大家的工作成绩。第三,地位。通过职称、职务、荣誉、表扬等方式使做出成绩的教职工得到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地位。第四,参与和认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可使其产生心理认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参与认同,使管理者与群众之间实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和相互推动的力量。

[参考文献]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日常管理 篇9

一、提高技术,加强硬件管理

使用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的意识和水平。

学校的电脑、电教设备由专人负责,负责相关设备的管理、维修和维护工作。所以管理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对相关设备出现的问题必须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排除故障或提出解决办法,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为此,管理人员在闲暇时间要苦学知识练本领,了解他们的配置,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把每次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记录起来,过段时间总结、归纳一下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让每个管理人员都迅速地掌握一套过硬的本领。

二、保障设备正常,抓好使用管理

由于学校电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人员不定,每天都有班级上课,学生操作的水平又不同,设备经常出现问题。所以我们每周都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机房进行检修,保障每一台电脑正常运行。由于多媒体教室及电子备课室对教师开放得多,所以对这里的电脑有问题随时解决,保障教师正常备课与授课。我们还利用暑假对投影机进行除尘及其他维护,使之保持最佳状态,保证下学期运行正常。

对学校的电脑设备、机房、多媒体教室及电子备课室的电脑管理和使用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算机管理教师岗位职责》《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中学生上机实习守则》等制度和《学生上机记录》及《多媒体使用记录》,对他们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登记。

三、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安全维护管理

安全管理包括设备、资源、系统、网络的安全。

学校每一名教师及学生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护设备的完好性,凡人为损坏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各种设备在无人使用或者不需要工作时,要及时关机,切断电源预防火灾。为此,学校在每个机房、每个楼层都按消防规定放置了合格的灭火器,定期专人检查。平时每天晚上都安排人员在机房等重点部位值班,特别是在节假日,安排专人值班,防止设备被盗。为此,学校在各个重点部位还安装了监控设备。设备使用的资源应健康,具有教育意义。不能利用设备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比较重要的数据系统要备份,以防系统的崩溃和黑客的攻击。

通过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历程。教育技术装备是为教学一线服务的,我们还要继续积极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大力发挥这些装备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现代学校的经营管理 篇10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学校;教学管理

一、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因此学生要和企业签订一份合同,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还要指派师傅指导学生接受生产环节的上岗培训,学生培训合格以后必须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学生在培训期间能够享受到学徒工资。具体地说,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招生就等于招工,凡是具有学习职业技术愿望的初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职业技术。中职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按照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模式进行培养,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就自然成为企业的学徒工人。

2、招工就等于招生,企业新招收的工人,在进入企业之前,根据工人意愿,一律安排到中职学校进行学习和上岗前的培训,培训合格后中职学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3、上课就等于上岗,学校实行学分制度,进入中职学校的企业工人,学习时间不固定,啥时到就啥时学,修满学分就为合格。建立课堂教学、实训车间实习和企业上岗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半工半读。

4、毕业就等于就业,学生在企业做学徒期间,如果学生和企业彼此都满意,就可直接签订用工合同,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成为企业的工人。

二、中职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法

(一)确立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为了突出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办学优势,坚持学校、企业互通、互学、互进步的原则,围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念,根据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1、现代学徒制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

(2)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实习与实验结合,让学生得到规范的训练。

(3)设置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实习培训,获得职业道德素养,具备合作、创新、守纪能力。

2、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计划:

(1)培养目标:培养各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独当一面,并能吃苦耐劳具有创业精神和较强适应能力的技术工人。

(2)培养要求:掌握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和各专业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相关产品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一般专业外文资料;具备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自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本专业机器维修及操作基本技能,并考取相关工种等级证。

(二)制定现代学徒制的日常管理制度

1、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革新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平时的工作情况与师傅的评价纳入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中。在教师与师傅共同努力下,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来设置课程,设立以“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项目”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企业的生产需要增加或减少,每一个教学项目则完全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在学校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师傅的共同商讨下,制定出适合企业需要的项目课程,并由专业课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2、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全程跟踪,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训生活,学校和企业设立各种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企业参与班级的教学与管理,并委派技术师傅做兼职教师。学生实习期间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建立以能力为目标,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采取学生互评、自我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企业储备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m签证来华邀请函下一篇:KTV各岗位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