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22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精选9篇)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1

◆ 徐俊霞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 255400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进中,我认真听各位老师讲课,参观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做法,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润物无声——杜郎口中学精细化管理档案》一书,并积极探索、实践这种教与学的方法,现总结自己的几点尝试,以进一步完善。

一、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或“导学案”

在讲析课文之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把能自己学会的学会,或者通过两人对学、小组群学学会,既提高效率,又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印象深刻,寻根探源中理解知识,甚至把知识融会贯通,为教师点拨重难点做好知识理解铺垫。

例如,《孤独之旅》前置作业。

[自主学习]

1.了解《草房子》及其作者。

2.找出你新学到的生字,带拼音写会。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提示:可以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

[合作探究]

4.阅读73页“杜小康洽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2)描写芦荡的语句:

(3)描写鸭群的语句:

(4)描写杜小康(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

(5)此外,你还对本文哪一句(段)印象非常深刻?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和赏析。

学生在研究上述问题时,对本文要学习的内容已大致掌握,可能不够全面或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准确,但不用担心,还有组内交流与班内展示,还有学生与教师点评与补充。实践证明,“先学”之后的“后教”,学生在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具体问题的深度等方面都优于直接讲解,当然前提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性)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且认真对待这一要求。

二、多问几个“你的理解是什么?”,并落实好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

1.初读课文后,“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读到的可能是人物的形象,可能是故事的内容,也可能是自己的联想与启发,别看这些回答很散乱甚至很简单,但其实正在打开学生理解课文的入口,我一般会问5、6个同学,在每人回答之后,由他所说再追问题“噢,他怎么了?”“这个故事哪里打动你?”……我会根据学生自读理解的程度,以其回答为入口,纠偏补缺,并把课文内容大致串联一下,这个过程中,全体同学的思维也已卷入进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更适用。

刚学习了鲁迅的《故乡》一课,就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学生阅读课文后,先从学生头脑中筛选出人物,概括出故事情节,找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再进行字词、具体情节的分析。

2.对重点文段或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我会套用一句时尚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学生在哄堂大笑或会心一笑之后,会转入思考,可以是对其内容的解释,可以是对其修辞手法的看法,可以是对其某个字、词的评价,可以是对其在文中作用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其蕴含的深意的理解,把这些散乱的理解整理,总结分析此类问题的规律,形成方法。

例如,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为自己找回了用以重振家业的鸭子而高兴的哭;为自己经受的苦难而哭;鸭子已成为他的精神依靠;“埋”看得出他和鸭子多么亲密无间……这正是学生对人物、对故事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在“学”——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定“教”——品读方法的指导,更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性。

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小组全员展示这种形式最能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意识

本学期上了两次阅读展示课,《人人皆可为国王》和《名人传》,基本要求是:全员展示、脱稿讲解。用时1节半,在评选“优秀小组”“讲解之星”“板书之星”“质疑之星”“进步之星”的激励下,很多小组和同学让我吃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表现。胡罂霏、于静洁、胡翔凯、姚萍萍的表现自不必说,孙凯胜、魏继发、于春水、肖甜等同学的进步让同学们不由得为他们鼓掌。

上阅读展示课,有不少同学认真仔细阅读,用心准备,如对贝多芬的展示,细致到哪年哪月做什么、哪个人物说的这句话,对讲解的同学纠错补充,但部分同学还是存在上面说到的阅读与思考不深入的问题,展示只停留在人物简介等表面内容,不能深入具体情节和具体语句,对展示同学不能质疑纠错,因此,对名著阅读之前的指导很有必要,我想,在这方面可以像课文学习那样有适当的导读案,并充分利用好阅读课,发动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养成每天阅读20分钟左右的阅读实践。

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通过课堂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真正见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改大潮中,我还要加快脚步来完善,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蓬勃生机,让学生的生命充满乐趣与色彩。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实施步骤

1.重视小组建设。要求各班在老师的引领下, 通过全体同学讨论形成班级的目标、口号、班名、班规、班徽、班歌、班训等。各小组在班级文化引领下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目标、陈述目标, 形成小组的目标、组训、组名、组约、组徽、组歌等, 形成大家要共同追求的团队目标。

2.强化学习习惯。我们通过课前预习、课间互相讨论、展示、质疑、课后作业、朗读、阅读、写字等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会等活动推动阅读, 学生记载读书情况等开展海量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实施自主管理。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 在班级实行了常务班委、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制, 实行班务承包制, 班级管理权下放。学生每天记个人成长日记, 培养学生计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实行学科班长制, 每天晚自修的学科预习由学科班长安排和管理。

4.开展多元评价。按类型分即时评价、打分评价、晋级评价, 按层次分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学科评价、学校评价等, 评价之后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活动奖励。

二、实施元素

1.公共课。在三维目标实现中, 更关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习惯的培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乐体验, 强化预习的培训和预习的检查。

2.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强化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学、相互监督, 用小组捆绑式评价引领学生学会合作、共同提高、注重习惯和素养培养。

3.企业实习。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过程中强化以小组分配任务、小组内任务的合作、强化小组评价。

4.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一样, 在社会实践和各项活动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强化小组合作和考核。

三、实施成效

1.解决了一个问题。抬头学习的问题得到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 都快乐地学习。

2.提高了两个效率。课堂的管理效率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提升了三种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小组合作模式;分析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音乐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用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它还是锻炼、培养学生其他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进行音乐教与学,不断提升学生在音乐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好的效用。

1.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的音乐教学都是大班制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大都是集体唱,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只有少数较为活跃的学生有机会表现。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在小组内你唱我听,或我唱你听,或一个小组表演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演唱的实践机会。

2.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基本上只是唱得好的学生的乐园,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得到大量的表现机会,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一群缄口不言的配角。小组合作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合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小范围先展示,然后再大范围展示,小的成功集成大的成功,不断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每个学生都养成积极表演、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面教唱,学生在下面学唱,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除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外,还可以学生教,学生学,生教生,生学生。学习的氛围就更浓,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更充分,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是现代社会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基本素质之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工,相互帮助,分享成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原则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以及任务进行确定后,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对其进行分组。初中音乐教学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笔者认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以6人为最适宜。因为从学习管理角度来说,6人学习小组具有很多好处:6人学习小组变成2人一对,可以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互动,6人表演也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学习小组规模越大,学生就越会被忽略,没有机会参与活动。而6人学习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个问题。合作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的不同要求来进行。具体的分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根据就近原则,对相邻的学生进行自然组合

这种组合的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但没有完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这种分组的方法可以用在人数较多的活动中,例如合唱等。

2.学生之间的自由组合

学生自由组合,学生非常乐意。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氛围。学生心情轻松,没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更利于合作学习。这种分组可以用于学生之间搞表演赛,调动学生参加小组的积极性,增加竞赛的趣味性。

3.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依据来对其进行分组

在对学生实行这种分组方式时,一定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和学习水平的高低来进行划分,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这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分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了多种学习活动。

1.小组合作中的分角色表演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分角色表演是音乐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如,八年级的欣赏课中,《什么水面打跟斗》就是一首很好听的山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遍,然后按小组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角色演唱刘三姐和秀才的旋律。每个小组都上台表演,学生小组内相互分工合作,积极性高,主体性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和体验山歌的情感和演唱特点。

2.小组合作中的展示活动

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梨园漫步》是一堂戏曲音乐课,教材内容主要是京歌《唱脸谱》和黄梅戏《山野的风》。学唱前,让学生先看一段原版的《唱脸谱》演唱和一段黄梅戏《天仙配》的录影视频。《唱脸谱》的旋律,学生比较熟悉,听了音乐后都有想学唱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一一说出歌曲中脸谱上呈现的人物分别是谁,小组内再分段模仿演唱,然后一一展示。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得到了参与,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3.小组合作中的解疑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时有的可以从歌曲的背景故事入手,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学生要了解“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的也可以从民歌的种类开始,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学生要了解“花儿”和“花儿会”是什么,然后再来学唱歌曲。还有的则可以从介绍作者开始,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学生要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资料和歌曲等。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通过各种手段找资料,找答案,然后相互解疑。课上,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从而获得多角度的启迪,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

4.小组合作中的比赛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最好的组织单位。如小合唱比赛、独唱比赛等。比赛时,由学生主持,学生参加比赛,教师或学生点评,学习效果非常好。

音乐课应该是鲜活的、灵動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探索、设计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凸显,使学生的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群.班内分层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

[2]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一线的每位老师几乎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刚做过或讲过的题目,在下一次考试中又碰到原题或类似题,仍然照错不误。错题暴露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维方法的缺陷。这些错误对学生自身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每次阶段考试前学生能把这些错题都解决了,那么在考试中就会避免同类错误出现,成绩会有明显提高。现如今初一科学中有许多原理、规律、自然现象,也有不少的特例。而这些特例往往是考试时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失误。因此,建立一本错题本,对特殊的知识点加以防范,是免入“陷阱”的好方法,而且要对错题进行阶段性整理。现在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本课题组成员的体会和看法。

㈠ 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必要性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愿望较强,尽管课堂上可能接受了新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复习巩固的习惯,然而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其实质也是一个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学完一个章节,教师通常都要进行学情调查。学生每一张试卷上出现的错误可以说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个班有多少人,卷面上的错误就可能有多少种情况。教师在讲析试卷时,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试卷上的错题情况,这就为建立错题集提供了必要性。每次做完练习或考试过后,教师让每个同学把每次试卷上或作业上的原题、错题、出错的原因以及改正后连同正确答案全写到错题集上。这样,学生在复习查阅时,一目了然。在加上我校是课改实验学校,学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经行学习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小组资源,小组长总负责将每组学生分成3队相互针对错题进行复习检测。同时教师也具备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在辅导时也更有针对性。㈡ 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课堂上或者是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在作业本或者是以后的考试中仍可能会出现。这种错误重复出现的情况在优等生、中间生、潜能生都有,而且学习相对较困难的学 1 生错题复现的次数更多,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十分头疼的事情之一。为尽量减少学生错题的重复出现,建立错题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把每一次学情调查中的错题,查明原因改正后写在错题集里,牢牢记在脑海里,印象深刻了,在以后的学情调查中,错误复现率便会大大降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兵教兵、兵练兵”是很重要的,有了错题集就为“兵教兵、兵练兵”提供了可用的重要资源。㈢ 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学生除了一本必交的书面作业之外,另备一本错题集,这样一名学生就有两本书面作业了。学生大都对错题集情有独钟,做得格外认真工整。错题集记录了他们以往作业或学情调查中出现的错误和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学生经常拿出来复习和总结,减少了错题的重现和错误的重演。教师通过批阅错题集,也了解了自己教学中的弱点和不足,便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在“兵教兵、兵练兵”的过程中也符合“金字塔”理论,不仅让传授者(辅导潜能生的学生)知道别人的错误可以提醒自己不犯相同的错误,也教会了犯错的学生,岂不是事半功倍?

㈣ 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影响面广

学生们建立了初一科学错题集,学习上多了一个帮手。让小组发挥了它应有的功能,也调动了全班同学学习积极性,还把其他同学出错的题目也有选择地在了自己的错题集上进行借鉴,并对错题分门别类,归纳总结。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本课题的研究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基本理念,以反思性教学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体阐述为:

1、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熊川武教授采撷众说之长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美国当代教育家、哲学家“反思性教学”思想的重要倡导人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在他广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性实践”以及 “反思性实践者”的思想,他的“行动中对行动的反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行动的反思”,二是“在行动中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

3、元认知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而元认知实质上就是反思。“错误”因而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促进学习的“法宝”。学生不再感觉到可耻,在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于下一次的错误就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以上这些理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理论依据。

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在本课题组根据本组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问题得不到解决,在学习新的知识又不断产生新的错误问题,这样不断积累,长期消极等待,形成的是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导致教学在痛苦中进行。把学生已存在的和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进行解决,这样不断解决学生在学习初一科学过程中的问题,应该说是当前初一科学教学要做的一个实在的事情,又巧妙地结合了我校参与课改的实际情况。因此,把课题的研究与我们的平时初一科学课堂内外学生的错题紧密结合起来了。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研究使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学习中学会利用错题集,养成及时整理错题的习惯,并利用好错题集改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经常互动巩固复习,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使学生认识到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必要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错题集有哪些好处,使他们乐于做这件事情。2.研究如何建立错题集,包括用什么样的本子,如何收录整理错题,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小组长如何管理,组员如何运用错题集。

3.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好错题集改善教与学,发挥错题集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操作措施、做法(具体而全面地阐述可操作的要点、内容、形式、方法等)

㈠准备阶段(第三、四周)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具体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建立研究档案,制定研究计划等。

㈡启动阶段(第五周)

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后续准备阶段,是实施研究前的一个过渡。我将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有关物理错题集的研究状况。在进行每一项研究之前,都要了解权威部门或其他同行对该问题研究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也不盲从。

2.调查分析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对于错题的态度,建立错题集的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这项活动也是为了后期在总结阶段呈现研究成果,便于对比实验前后学生的变化,所以对实验对象也就是学生,进行一个摸底调查,记录他们真实的情况。

3.围绕如何在小组中建立有效的错题集开展有效研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准备工作就绪,接下来就进入到实施阶段。

㈢实施阶段(第六---十七周)

1.首先使学生认识到错题集的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必要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错题集有哪些好处,使他们乐于做这件事情。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

2.寻找能够有效建立和使用错题集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研究如何建立错题集,包括用什么样的本子,如何收录整理错题,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组员如何利用,小组长如何监督。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比较,找到理想的策略。

3.研究如何利用好错题集改善教与学,发挥错题集的作用。通过小组长监督、组员配合、教师反馈检查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这项繁琐的记录错题的任务,再通过检查错题集,集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的漏洞,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弥补。另外,还要定期学情调查考查学生错题集上收录的错题。如果学生能经常复习这些错题,并会做这些错题,我想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渐提高。这项活动做起来并没有说起来这么容易,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将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方法,最终培养学生自觉及时整理错题的习惯,学会充分利用错题集。

㈣总结阶段(第十八周)

课题总结,展示研究成果。我将以论文、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研究成果展示。所以,在研究阶段,我要做好记录,整理资料,及时填充研究档案,积累研究素材,为圆满完成课题研究做好细致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及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果)

㈠课题负责人 :

陶元隆:中学一级教师,梅溪中学教导主任。㈡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其分工:

陶元隆:全面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工作,负责经费筹措。

周伟春: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方案组建、课题的实施和撰写总结报告。丁国强:负责课题的实施,收集和整理初一年级学生的错题资料,审核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车 宇: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收集和整理并指导小组长进行监督。程 璐:中学二级教师,对学生的《错题集》进行分析、归类,编制成册。㈢可行性条件分析:

1、研究人员背景:

陶元隆:任梅溪中学教导主任,初中科学任教十五年。

2、硬件环境:我校具有完善多媒体器材,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摘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谈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仍存在许多误区,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等,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笔者就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目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几个误区

(一)滥用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把它仅仅作为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程序,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常常出现教室里表面很热闹,其实学生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水平。有些同学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以上现象它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形式化,浮于表面。

(二)教师指导不够

现行的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用合作代替思考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只见学生分好几个小组,每人说了一遍,合作即结束。合作学习只求形式,忽视了实质,用合作代替思考。说到底,这只是立足于老师的教,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表面上是进行合作学习了,但最本质的数学思考没有得到开发。合作不应该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合作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但是不能代替思考,要因材施教。

(四)向学生暗示问题结论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担心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或者不能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会在学生没有讨论多长时间,没有解决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就把问题的结论暗示给学生,有的甚至干脆把结论告诉学生。显然,学生得到的结论并非自己思维的成果。

(五)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六)教师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教师的评价还没有面向全体。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限定于标准答案,不接纳问题的多解性;只夸小组的代言人,不褒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在研究合作学习时,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二、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三)进行合理的分组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思维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四人为宜,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2、学优生学困生高低搭配。为了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可以按学生能力的高低搭配分组,这样,学困生可以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学优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加强,这种分组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分别提供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3、组长轮流当或竞选。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

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四)全面评价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1、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分析肯定其中积极的因素,然后帮助提出改正的方法。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每个人接受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与快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学习成效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此,教师要有合理评价的“水平线”,既要关注小组整体也要注重学生个性。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好得多。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的进步,哪怕是隐性的,也要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与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分步肯定的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2、学生评价学生

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可采用自我评价交流和相互评价交流的形式,学生在自我评价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进行自我评价。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要克服那种只有少数学生讲,多数学生听的现象。

(五)加强情感交流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避免学生在背地里乱猜测、议论别人的不是,杜绝鄙视后进生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的指导和发挥。

(六)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也有所不同,并非在任何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合作学习都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共性”。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呢?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2、充裕的时空环境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学生没有按照老师事先预设的轨道上进行,或由于学生的“吞吞吐吐”,害怕不必要的枝节末叶的出现和时间的浪费,毫无顾忌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或活动,这些“蜻蜓点水”式、“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使学生拥有充足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地发挥。

3、热情的帮助环境

全班七、八个学习小组中,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尚不成熟,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4、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课堂杠杆,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6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合作学习这一现代学习方式逐步进入课堂,并**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合作学习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式。作为教学一线的英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现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有关做法和感悟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组建恰当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的科学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语言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等,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将A等,C等各一人,B等二人安排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前后两排。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做到“组内异质”,每一组内都有各种层次的学生,确保各小组的总体英语水平均衡,利于做到“组间同质”。每个小组取一个成员认可的组名,立下小组的口号,选最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在组内分工协作,各承担一个角色。这4个角色分别是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记录员(负责在小组讨论时记下笔记并帮助汇报员准备小组汇报);汇报员(负责总结小组活动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检查员(负责监督小组活动,检查小组活动结果)。小组成员间每星期进行角色互换。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学好课堂上教师教的内容,还有义务帮助同组的其他成员搞好学习。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

我的做法是:开学初我与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分析、商议确定每班10名有组织能力、学习品质好的学生做组长,由他们分别自愿组合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而后我在征得小组成员的意见后,根据他们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再做适当调整,使各组的文科学习水平大致相当。这样全班59名学生组建成10个学习小组。

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应源于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主题内容本身能唤起师生、生生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来加以确定,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进行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有奇妙的效果。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督促,设法记忆,并事先告之:两组之间互相检查,每个人必须被查也必须检查对方,根据错误积分,当堂公布小组成绩。这样的组内、组间合作,学生异常积极和兴奋,而且效果好。

三、指导、督促小组合作学习

在尝试小组合作教学的初期,我发现少数学生不乐意合作或不善于合作。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后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发现效果不错。(1)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经常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心理辅导工作,使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3)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同时,促进他们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定期评出“优秀小组长”,并让优秀小组长在全班做经验介绍。实行“小组长”轮换制,每位组员都有当组长的机会,使其都有责任感。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4)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把学习态度与学业成绩挂钩。对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积极发言、积极提问,作业是否积极完成等作为考核内容。每节课评出一个“最佳合作小组”和一名“化学之星”,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公布并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另一方面关注小组和个人的学业成绩。把小组的整体学业成绩与个人的学业成绩相结合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合作,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依据纸笔测验,对小组用人均分、及格数、优秀数和进步程度来评比,及时公布小组成绩,并设法让每个小组都得到表扬;对个人用相对成绩来评比,点名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评价的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四、小组合作学习初见成效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课堂上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传统课堂上许多是由教师承担的工作都可以交由学生当堂完成。如在反馈阶段,教师不必再批全班的作业,而是随机从各小组中抽取小部分作业进行批改,其他作业由各小组根据答案进行互批,发现问题上报教师,以及时进行补救。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一次问卷调查中一位男生写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小组合作。我感到无比的激动!心里有许多的好奇,我愿驾驶生命的航船去探索无穷无尽的英语世界。”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有利于学生成绩的共同提高。一位女生在调查中写到:“平时我松松跨跨,懒惰之极,有时连作业也懒得做,但是现在不行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没做好马上就被发现,很不光彩,女孩子脸薄,我当然不能丢这个脸,拼了命也要做好。”通过半学期的合作学习训练,我带的这个班成绩正稳步上升。

五、反思与困惑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过程,我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感。组织合作学习,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件非常劳心的事情。没有很强的责任感很容易半途而废。其次,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做好“导演”,否则,课堂会变成一盘散沙,教学目标难以落实。第三,教师在许多时候要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进行,不能因合作学习而否定接受式学习,两者需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此外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评价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的整合等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7

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小组合作学习。

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 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 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合作”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主力军, 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 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 它必须将个体融于群体之中, 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 就已进入一个特有的小社会, 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 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 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 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 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 新课程呼唤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而新课程则把合作学习作为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3. 减负增效呼唤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心理学及教育学的研究, 此种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较, 学生的学习有更显著的成效, 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以提高, 自尊感也得以提升。此外, 对学校的喜爱程度、学业的自我要求, 以及对个人的行为表现也有正面的影响。而合作学习法体现在手段上, 最主要的就是小组学习。从教学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 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 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 推动他们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 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因而, 每个组内的学生都将学得更好, 因为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理解能力帮助组员了解老师的教授, 而且通过教导别人, 自己可以学得更透彻、更深入, 最后所有组员彼此可获取更多关注及协助。这样无论他们的学习能力有何差异, 最终他们都可以获取成功。

4.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呼唤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 全体师生从感受新课程到实践新课程,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减负增效的新形势下, 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尚未转变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学生小组合作教学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高效、低耗、愉快地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认识

要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首先我们须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 其意义绝不只在于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从人类教育的实践史看, 教学的组织形式已经走过了从个别教学到班组教学再到班级教学的漫长发展道路, 其后又有对班级教学的诸多革新和改造。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集体 (全班) 教学加小组讨论, 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中, 蕴涵着一种人生态度。其本质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互动,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在开展小组学习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三、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二是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策略, 提高自身驾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如何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发挥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导向作用。笔者通过下面的尝试证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能积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

1. 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尝试。

(1) 科学分组, 辅导由面到点。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全班35人平均分成七个小组。确保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的辅导至关重要。为什么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神?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小组的辅导不到位。对小组的辅导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智慧,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合作意识上相当缺失, 教师一方面要在班级整体面上大力宣传小组合作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点上加强小组的辅导, 因为各小组有各小组的特点, 教师应深入各小组就开展小组合作的规则、技能、方法等方面提供帮助, 这样的辅导更具针对性, 学生对小组合作理解就更深刻。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好处, 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2) 开展活动, 提升小组凝聚力。

(1) 起队名订队规活动。

队名和队规可体现出一个小组是否具有凝聚力, 为了增强学生亲身体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问学生假设现在某敌国对一国发动侵略战争, 仅仅依靠陆军能否取得胜利, 学生一致回答不能, 我接着问那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呢?学生纷纷说还需要空军、海军、民兵……我肯定道:“同学们回答得很对, 现在高科技只是多方位、立体式的, 光靠陆军孤军作战不可能取胜, 需要各兵种协同作战, 大家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赢得胜利。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 需要同伴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取得进步, 那我们就按部队名称分组怎么样?”学生表示赞同, 七个小组经过讨论最终确立为导弹队、炮兵队、坦克队、信息队、空军队、海军队、工兵队。我让每个小组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理由, 导弹队说导弹威力大, 我队要永争第一;炮兵队说在战争中炮兵为冲锋提供火力支援, 我队为班级冲锋陷阵提供支援等等。各队代表讲的理由非常精彩, 主题都围绕为班级争光添彩, 我趁机问部队最严明的是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纪律;我再问我班各部队现在缺什么, 学生说纪律。见时机已到, 我安排各组讨论队规, 学生热烈的讨论声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光明的未来。

(2) 竞赛评比, 促进小组合作。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有竞争才会有活力, 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 可以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变个人竞争为集体竞争, 便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我在实施英语竞赛的过程中, 采用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方法, 给小组每一位学生进行编号, 采用不同难度的内容展开竞赛, 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 如基础薄弱的同学开展单词竞赛, 好层次的同学展开阅读竞赛, 把所得分纳入小组集体考评, 形成了各小组为小组的荣誉开展互帮互学的局面, 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尝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 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 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 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 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 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 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 我经常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 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 比如, 预习7A牛津英语unit 3第一课时主题为节日时, 让小组成员预先分工收集、整理和归纳有关节日名称、食物、庆祝活动等。有时我还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 每次确定一个内容, 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 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 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3.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尝试。

评价是一盏灯, 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其一, 是指合作技能, 即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 掌握合作技能;其二, 是指学科的知识 (学术目标) 。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发挥群体的智慧, 以求对问题有高质、高效地解决。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上不是一蹴而就的, 学生一开始不可能接受所有的评价内容, 把学生不会合作的地方作为考核内容。因此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上要根据班级小组的实际情况作一个整体规划, 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 起初应把学生的合作技能作为评价的重点。如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善于倾听对方;有不同见解, 要等对方说完, 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之处, 要心平气和, 学会反思, 不要争吵等。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确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应有侧重,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 多采用竞赛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合作技能, 八年级学生多采用竞赛加思维的内容, 九年级学生理性思维初步形成, 多采用主题式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 实施策略 具体方式

一、引言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特点及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共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与传统教学比较,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教学又有着很大的优越性,见下表: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克服班级人数多且学生之间的差异给教学带来的困难;有助于改变传统英语课堂中“满堂灌”这种单一、单向低效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展示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每位学生的进步。由于学生间的学习能力、信息资源的差异性,他们在课外个人学习探索中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同的。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资源共享,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

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有时间进行交流,进行英语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英语课堂教学中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1.话题讨论式。

在课堂上的话题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材料的精髓,选择具有代表性、扩展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话题,以便于学生能在讨论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语言交际能力。如: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重难点组织小组讨论或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或发散性的讨论。各合作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每个组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记录员记录整理后,由报告员向全班汇报。

2.角色表演式。

一般学生学习完一段对话后,要求他们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许多交际项目,如打电话、看病、谈论天气等都可以用作角色扮演的素材。或者小组成员运用新旧语言知识,就某一话题发挥想象,通过情景创设,自编对话,进行角色表演。这样通过合作练习对话,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自告奋勇承担内容较复杂的角色,为了成功他们乐挑重担;而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乐于表演,英语能力较弱,但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他们也不甘示弱,努力学习,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组员都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3.合作游戏式。

游戏也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使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教师组织游戏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对抗赛,比赛时要记分,以决胜负。游戏中有竞赛的因素,而且活动往往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对他们发展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读、写一体式。

各小组先进行集体阅读,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理解性技巧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和酝酿,对原文进行再创作,比如,对原文进行缩写、改写和扩写等,然后各小组就再创作的文章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相互纠错或教师抽样讲评。这是一种集阅读、写作、改错为一体的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9

文山中学高一物理组

姜建伟

我国《学记》中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合作学习得到了大力倡导,而广大一线教师也开始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教室的布局,课堂的氛围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有很多优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然而,独立思考更是学习的法宝,“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更需要独立思考。

新课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它既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要求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面对同样一篇课文,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条件使课堂成为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天地。教师要认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养成学习上有主见,不人云亦云的习惯。从这点出发,小组合作前的独立思考尤为重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提出

自我校“推行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以来,身为课改一线教师,就处理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结合高一物理教学实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常出现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首先,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很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冥思苦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才会获得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独立探索的机会。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 1 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事实上,学困生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了“听众”角色,他们既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长此以往,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依赖他人。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之效。课堂讨论成为很多懒惰的学生的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已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学会的是投机取巧,坐享其成。必然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这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会不断地、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学困生。其次,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完整的观点,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第三,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第四,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第五,这种学习方式不好管理,容易失控,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很可能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使珍贵的课堂时常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第六,由于学习目标是以小组共同达成某一目标为目的,这可能会导致小组成员忽视合作学习的过程,而只重视小组的合作成果。

第七,有交流过程却不能反映交流成果。结论未加整合,小组汇报陈述的仍为发言人个人的看法,并且常是好学生展示的舞台。

第八,争执吵闹不断,偏离合作主题,不能有效沟通辩论,效率低下,耗费时间。针对以上弊端,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教师要真正屏蔽以上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策略

1、合作学习前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合作学习前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

①、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②、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指示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③、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使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把“你今天学到可什么知识?”转变为“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明确提问不仅使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课结束前,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以调动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 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中明确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我校一般情况预习导学案成为学生家庭作业,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独立完成的习惯,关键是留足学生独立思维的时间。即使在课堂合作时,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首先我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不准借助教辅资料,且需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见解,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这样学生既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又在此基础上听取了同学的想法,互为补充。这样,小组合作时就可集中精力质疑释疑,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拓展演练,提高合作质量。

4、合作学习时正确处理好小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我们高一物理组每周召开一次小组长会议,结合实际指导小组长如何协调组内关系,同时我课下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班里制定发言轮流制,学困生发言加分制,在组内鼓励他们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的答案,使他们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细致分析,自己动手;第四,我们在行间指导时,重点指导学困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同时对于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 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5、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正确把握时机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讨论问题的最佳时机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具体说来,在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可以安排合作讨论。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再进行合作,更有利于中差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合作质量。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学案,结合自主预习情况把难度略高于全班水平的问题作为课堂合作点,同时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拓展演练时的主观评论题往往是讨论点。

6、合作学习中教师合理调控合作讨论过程,指导讨论方法。

合作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参与,强调个性,强调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合作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与发展。然而在合作的进程中,情况变化难测,未必都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因此实施小组合作时,教师本人不能“稳坐钓鱼台”,而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明察秋毫”,不漏下任何一个“信号”,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躲”在团体之中偷闲。强调学生的主体绝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主导,绝不排斥教师的有效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才是合作学习应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教师的过分参与和过分放手都会让合作学习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既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加强反馈的针对性。四是 要不断对学生进行“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指导,学生学会了表达、倾听、评价、争辩、质疑的方法,学会了重点与关键。三:结束语

上一篇:计件工人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30储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