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2024-05-03

高中物理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精选5篇)

高中物理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篇1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2、可能遇到的问题:“力和运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形象思维的转换)“怎么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我的解决方案: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认识情况,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列举生活例子,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启发引导;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同伴互助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

① 体会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观点和依据。

② 认识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④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① 培养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历史人物对力和运动的研究成果

② 通过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③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诠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严密的科学态度,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和艰巨性。

② 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依据: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难点: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gdjsks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依据: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教法:----问题探究及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条主线贯穿全文)

教师招聘信息、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尽在广东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篇2

1. 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 意义 ( 1) 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 2) 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3. 惯性 ( 1) 定义: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 2) 量度: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 3) 普遍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

误区提醒: ( 1)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 误认为惯性消失了. ( 2) 速度越大, 误认为惯性越大. ( 3) 误认为惯性和惯性定律是一回事.

( 二) 例题解析

例1 (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在实验室中用实验验证

( B)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C) 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 D)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反映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所遵循的规律, 而自然界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所以 ( A) 正确;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性质, 惯性定律 ( 即牛顿第一定律) 则是反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故 ( C) 不正确;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但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则必须有力的作用, 所以 ( B) 、 ( D) 正确.

例2 ( 惯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 B) 物体的惯性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仍保持原来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 C)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有惯性; 受外力作用时, 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因而就无惯性

( D)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解析: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与运动状态无关, 故 ( A) 错误; 有外力作用时,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但运动状态的改变不等于物体惯性的改变.“克服惯性”、“惯性消失”等说法均是错误的, 不管物体是否受外力作用, 其惯性是不能被改变的, 故 ( B) 、 ( C) 均错误; 物体惯性由物体本身决定, 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无关, 故 ( D) 正确.

例3 ( 应用) 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 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 发现仍落回原处, 这是因为 ()

( A) 人跳起后, 车厢内空气给他一个向前的力, 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 B) 人跳起的瞬间, 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 C) 人跳起后, 车厢继续向前运动, 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 只是上升时间很短, 偏后距离太小, 不明显而已

( D) 人跳起后直至落地, 在水平方向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解析: 人跳起后, 由于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 由惯性和惯性定律可知, 人跳起后直到落地, 在水平方向上和车始终具有相同的速度, 所以仍落回到原处, 故 ( D) 正确

例4如图1, 一个劈形物M各面均光滑, 放在固定的斜面上, 上表面水平, 在上表面上放一光滑小球m, 劈形物从静止开始释放, 则小球在碰到斜面前的运动轨迹是 ()

( A) 沿斜面向下的直线 ( B) 竖直向下的直线

( C) 无规则曲线 ( D) 抛物线

解析: 由于M与m间是光滑接触, 故它们间无水平方向上的摩擦力, 即m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在m的运动过程中, 除其所受重力外, 还受M对它向上的支持力, 两者共同作用使之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因此其运动轨迹是竖直向下的直线, 即选 ( B) .

例5如图2, 在地球赤道上的A处静止放置一个小物体, 现在设想地球对小物体的引力突然消失, 则在数小时内, 小物体相对于A点的地面来说, 将 ( )

( A) 水平向东飞去

( B) 原地不动, 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消失

( C) 向上并逐渐偏西方飞去

( D) 向上并逐渐偏东方飞去

高中物理必修《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篇3

教学目的:

1.知道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和结论,认识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掌握惯性的概念,会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4.通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重点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材处理:将教材第一节部分内容渗透到牛顿运动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其思想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理性思维引导,提升感悟认识。

课型:规律建立课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体验 手段:利用手边的钥匙做演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情景引入:提供虚设报道 据悉:“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跑到上起飞,速度达到328km/h时,机长得知飞机机翼起火,紧急制动,飞机立即停止运动.”

(在运动规律的研究中已经利用协和号客机有关信息,本课再次利用此材料,从另一个角度引起学生关注与思考)。

学生表示强烈反对,并且纷纷提出惯性问题。

师生回顾实际情景——多媒体视频:

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法国戴高乐机场进行起飞,奔驰了约2000米、速度达到328km/h时,轮子压上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飞机机翼起火,如果停止起飞过程需要冲出约3000米长的距离(此结论在第一章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推论而得到过),机长拉起飞机,两分钟后飞机坠毁。

学生和老师一起再次经历心灵的震撼。

教师肯定学生们有关惯性的说法——惯性致使飞机不能立即停止运动?同时提出问题:假如有足够长的跑道,在3000米长的距离上有没有力强迫飞机向前奔驰?

学生的结论出现分歧,有同学提出有冲力,教师不急于表态。在后面的问题研究过程中希望学生可以自我感悟认识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

使一串钥匙:竖直上抛、使其摆动、使其圆周运动,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观察后绝大多数答案:小球受力情况不同。

教师变换条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力不是决定具体运动形式唯一因素。

使同一串钥匙落体、上抛、平抛、斜抛 问题:小球受力情况是否相同? 答案:均只受重力

问题:为什么小球的运动过程不一样?

学生对比两次实验,深刻思考反思,有学生说到有惯性!

教师肯定,并且强调初始状态不同。

教师引出新课题: 运动学(kinematics)

——只研究物体怎样运用而不涉及运用与力的关系的理论; 动力学(dynamics)——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论。

教师调动学生: 让我们走进牛顿的世界

“大自然和他的规律深藏在黑夜里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就都在光明之中”

——牛顿的墓志铭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之牛顿第定律

牛顿定律——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教师讲解: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因为它太复杂而含混不清,这就是运动问题。探究问题:物体运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们的直觉经验: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物理学》一书中认为:机械运动有自然运动和机械运动,如马拉车行驶,奴隶曳船行驶,这些运动必须要劳动者,即运动必须有外力维持,否则就归于静止。他认为“一切运动的物体必定受某物的驱动”。千百年来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力是物体产生并维持运动的原因。

强调亚里士多德分析与认识问题的方法:根据对现象的观察、直觉推理得到结论。

提出思考问题:你是否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速度本身标志着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同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知识、说“不”!

一、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回顾问题:关于力,伽利略断言了什么?

伽利略认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的存在。

提出假设请学生想象与思考,假如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

教师随手演示,仍然使一串钥匙摆动,观察其经历——几乎摆上初始高度。或许就是这样的观察经验,使伽利略设想了理想实验。

斜面实验——课件模拟。

引导观察和思考,伽利略理想实验经验与推论:理想条件下,小球可以达到原来等高位置;倾角越小,会运动得更远;

假如水平,小球将永远运动。

设小球释放的高度不同,在水平面上的速度不同,但是没有使物体减速的原因,物体会保持达到最低点的状态(速度)运动。

推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的原因。

视频:沙弧球——在摩擦作用非常弱时,沙弧球运动距离被极大地放大了。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推论提供体验性支持。

视频:保龄球以强烈的势头冲向目标——多次重复,请学生寻找冲力?同时对前面协和号问题得到统一认识——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引导总结“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笛卡儿: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是保持在直线上运动。

他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使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

二、牛顿第一定律(Newton first law of motion)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引导对第一定律的深刻析、讨论: 如何理解“一切物体”?

不论物态如何、不论状态如何、不论什么位置——一反几千年束缚人们思想概念的教会观点——天上与地面的物体遵从不同的规律。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肯定了力的真正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强调: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特征表现是什么?

“位置”和“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速度的变化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强调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惯性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物体本身的本能。

自然界是非常“懒惰”的,本性——希望保持运动状态不变,保持运动状态不变是物体与生据来的一种本能。

问题思考:企图保持不变,是不是不能变化?

否!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惯性——本能;歧途不变,能不能不变取决于是否有力迫使其改变。

问题深入:所有物体均具有惯性,是否所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本领相同?

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本领不同,而迫使不同的物体改变状态需要复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惯性大小不同,是什么使得惯性大小不同?

深入分析与思考:研究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提出速度、重力、密度、光滑等因素。

教师引导,理性思维研究分析:

关于速度,引导逆向思辨

——可否认为我现在速度为零,惯性为零?

——可否认为我乘坐动车组飞奔着惯性增加?可否认为我对面乘客惯性为零?

学生深层次思考讨论。

统一认识:惯性既然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就应该与外界条件、外界作用是否有、大小、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速度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参照系,速度不同,而物体本身的属性应该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

光滑——光滑是否没有惯性?

强调摩擦的作用。

重力——是否在太空中、卫星上没有惯性,能否以意念改变物体状态? 视频——失重,强化理解。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惯性是否与密度相关? ——比较冰和石头?

一冰山足可以撞坏太坦尼克号!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可以抽杀乒乓球、羽毛球,不可以抽杀铅球、保令球,撼树容易,撼山难。

这样的事例,使学生心灵感悟得到强化。

进一步:太坦尼克号已经发现了冰山,为什么躲闪不开?

协和号为什么难于改变运动状态? 质量大,运动状态难于改变。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质量(mass)m——标量

单位:千克 符号 kg

四、解释生活现象,问题讨论:

1、最便宜的旅行方式。

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自转,一昼夜就能环游世界,这个设想可行吗? 答:因为地球上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一起运动,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它仍保持原来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当忽略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的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时,升空的气球与它下方的地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不可能相对地球绕行一周。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我们竖直上抛的物体还会落到原来的地方?而不是落在原位置的西边?

现实类比:观察视频——汽车上抛球:

在快速行进的汽车上,竖直抛出的物体会落回手里。

引申,思维体验:如地球突然停止转动,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

2、既然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能变化?

3、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了,是不是就没有惯性了? 注意: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意义:正确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定义了惯性概念: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性质。

关于“对力学所需的基本概念、基本假定、对物质运动的基本观点都作了界定”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暂不说明。

注意:惯性不是力!

问题拓展:物体存在惯性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设想,假如物体没有惯性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惯性的利用和预防,课件 撞车

安全带视频,学生对惯性的感悟与体验再次得到强化,同时强化了安全意识。

认识拓展,问题: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运动第一定律不能经过实验检验,那么惯性定律为什么还被认为是一客观规律?

引导认识:

1、不存在反例

2、近似条件——彗星运动

视频:沙弧球运动、气垫导轨实验

3、以其为理论依据得到的推论可以经过实践检验

4、建立在实际观察和理性思维上

教师展开:人类对于惯性的认识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一直至牛顿,经历了2000多年无数个有名无名的科学家的探索才逐渐趋向完美,而其中对伽利略的用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努力,就像是读福尔摩斯一类的侦探小说。在好的侦探故事中,一些最明显的线索往往将读者引导到错误的猜疑上去,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靠不住的”。

——《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送我们,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取。——《物理学的进化》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我国远在春秋战国的“墨经”上已有惯性的论述。在春秋战国末期的《考工论车舟人篇》中更有明确的记载:“劝登马力,马力既竟竭,犹能一取也。”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对车不再施力了,但车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路,这显然是讲述一种惯性现象。

这段历史对每个学习物理并愿通向成功之路者是最好的借鉴。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可靠事实+理论思维→理想实验

课后思考问题:第一定律建立的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在本章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设计实验,证明气体和液体有惯性(第二讲,可以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更多内容可以到http://61.184.119.196:8012/gzpt/xkjx/g1wl/g1wl08/unit01/kzzl.htm查找

再本章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牛顿的感想体会。作为本章测评的

一部分。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我多年所坚持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且不断完善,近年来引入了多媒体,提高了课程的体验与感染力。多年来,本课有学校内外,本学科及其他不同学科的很多老师听课,给以高度认同。

可以通过以下一组问题的判断,知识巩固并且检测教学效果 问题判断: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直到有外力迫使其改变状态为止

错(力改变的是状态而不是改变了惯性)

2、运动越快的物体一定受到更大的力作用,力越大,物体的速度一定越大

3、由于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所以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不会无故改变

4、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

5、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说明受力作用后物体不再具有惯性了

6、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要持续改变状态必须持续施加力,这是因为物体的惯性在起作用 对

7、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撤消动力后,最终会停止运动,这是因为物体不受作用力了

8、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消失后物体的速度将会逐渐减小

9、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方向总与力的方向一致

10、只有静止和匀速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

11、如果不受重力(不考虑空气阻力),向上抛出的物体将会向上做匀速运动 对

12、力是产生加速度和速度的原因

13、跑得快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跑得快的物体惯性大

14、受重力大的物体,惯性大,物体在月球上受重力减小,其惯性减小

15、在宇宙中不受重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16、在卫星里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物体的惯性消失

6《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要说的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牛顿第一定律”选自人教版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物理中研究物体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桥梁,作为牛顿运动定律 的基石,并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还包含着力、惯性、参考 系等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理论的支柱。教材内容从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错 误观点出发,引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验证,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经涉及到,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关

键是如何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 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 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 形象、直观。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①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②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③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生认知能力和基本现状的分析,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①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②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③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同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基础,对学习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因此我确定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4、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对知识也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但他们的理性认识还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学生的心里特性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②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二、教法、学法

教法:由于本节讲的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一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基本概念有较强的认识,本节将以实验教学法、猜想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及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自

主学习能让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作为本节课的首要环节,采用温故求新法,对前两章的主要内容作简要回 顾,并说明第一章简单的认识了力理解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第二章,研究的是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对前两章的学习,试问同学们是否想过,物体为什么会做这 些运动,从而导出要研究这些问题得从牛顿第一定律入手,进而进行本节新课的学习。

2、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①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②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 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 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 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 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新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

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 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 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 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 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 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 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 学生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 运动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 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 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 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 内容,采取实例分析。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4、布置作业:

必做题70页(1)(2)(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不仅巩固基本知

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

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用类物理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

1、多媒体课件

2、劈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提出问题,并力求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本届学生在初中也有过初步开展科学探究的经历,这就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演示实验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过渡引导】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

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 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在学生讨论完后,请两个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边做实验边解说。(试验中要体现理想实验的思想,并合理推出结论)【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笛卡尔的推论

一个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运动着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一个静止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物体,将保持静止。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思考与讨论】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请学生解释。【思考与讨论】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结合思考、讨论、分析该问题。)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

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的惯性小。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B)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家庭作业

1、思考与活动: 课本P035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教材的处理既踏实又有新意,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层次把握得比较好。既注重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又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附、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

上一篇:废机油回收合同下一篇:新型水泥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