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统计暨南大学

2024-04-18

医学统计暨南大学(精选8篇)

医学统计暨南大学 篇1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评价指标统计与分析

对2000~20<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与1995~的`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期刊获奖及被收录情况做了总结,对学报今后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 者:黄建军 李弘 HUANG Jian-jun LI Hong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632刊 名: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MEDICINE EDITION)年,卷(期):26(6)分类号:N55关键词:暨南大学学报 统计和分析 文献计量

医学统计暨南大学 篇2

1 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概况

1.1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心理特点

以三峡大学医学院为例, 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专业、影像专业、护理专业。据笔者观察, 这些专业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主要有以下心理特点。

1.1.1 学习目的是为获得学分

医学统计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所占学时和学分比重较大。但是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并非专业课程, 在其未来工作中很少会用到统计学知识。此外, 由于科研经历比较少, 绝大多数本科生无法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据了解, 大多数学生修这门课程是为了获得学分, 而非出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渴求。

1.1.2 学习目的是为学好一门课程

有部分学生学习刻苦, 对所学的每门课程都会认真对待, 一视同仁, 兴趣对其学习态度的影响往往较小。这部分学生对医学统计学既不排斥也不热爱, 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

1.1.3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和厌烦心理

医学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形象化、具体化, 以识记为主。医学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良好训练, 而对统计学的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难以理解。另外, 有部分中医和护理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 数学基础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较薄弱。这使学生容易对医学统计学产生畏难心理, 甚至感到厌烦。这部分学生在医学统计学学习过程中, 学习态度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需要教师多加关注和指导[2]。

1.2 医学统计学现行教学安排及教学效果

医学统计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讲授统计学理论知识, 实习课主要针对理论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习题练习。

由于医学统计学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讲解理论所需时间较长, 因此, 学生在理论课上往往直接进入对统计学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学习之中, 几乎没有时间通过案例体会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实验课通常采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结合《实习指导》上的习题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再复习一遍, 然后学生做习题, 教师批阅并给出成绩。此部分成绩即为期末考试的实验成绩。这个过程中, 虽然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案例, 但仅限于实习指导上的习题。这些习题基本上是已经整理好的资料, 学生只需选用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而不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设计、分析和整理, 不利于对统计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统计思维的培养。甚至有学生抄袭他人作业, 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实验成绩很好但是理论考试成绩很差, 或考试成绩很好但却不会实际运用现象[3,4]。

2 对策

综上所述,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激发其学习兴趣, 并最终改善教学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2.1 通过科研实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态度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将理论知识穿插在实例中进行讲解,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以往实验课上针对不同理论知识做练习题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利用整个实验课时完成一个简单的科研实践 (如人群调查) , 包括课题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教师参与课题设计实施全过程, 课题完成后, 学生要上交一份包括统计学分析结果和结论的调查报告。

在该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中心,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引导作用较常规教学更为重要。为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教师应做到以下3点: (1) 提前设计好课题, 使课题涵盖传统实验课上所涉及的全部统计学知识。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量做到实验内容与学生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需要相对应。 (3)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首先, 避免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其次, 合理安排实验课时间, 带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 避免因时间不够影响课题完成质量等。

2.2 成立学习小组,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

在科研实践中, 如果不能有组织地开展调查和分析, 部分学生就有可能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 达不到预期效果。针对这个问题, 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成立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4]。教师则可以通过收集每个小组的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情况及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成立学习小组有很多优点: (1) 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参差不齐,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他人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经验, 在合作中增长知识, 拓宽思维, 培养能力。 (2)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课时限制, 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通常仅限于教材上典型的统计方法, 而对非典型统计方法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自行查阅资料, 拓宽了信息渠道, 为接触更多的统计学知识提供了机会。 (3) 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需要展开小组分工、讨论和汇总等一系列活动,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等, 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时, 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 因此,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小组中有些学生热情积极, 通常在小组讨论中起到主导作用, 而有些学生比较腼腆, 往往一言不发, 甚至在遇到难题时, 有的学生会将难题推给别人, 坐享他人讨论的结果。 (2) 班级学生较多, 一般有40人左右, 导致实验课上小组划分和监控有一定困难。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学习小组组长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比如, 在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确定小组后, 要求组内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小组讨论中发挥作用;另外, 通过督促小组长, 使小组长督促组员, 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监控转化成对小组长的监控[5]。

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 成立学习小组,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统计学理论知识融入科研实践,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协作与表达能力, 是值得推广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

摘要: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其核心内容在于运用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解决医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但目前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学不能致用”现象, 主要表现为学生在科研或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结合实际教学体会, 探讨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建议,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振球, 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杨伟品.浅谈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8) :66-67.

[3]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7 (11) :183-184.

[4]伍亚舟, 易东, 张彦琦, 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 2011, 13 (7) :635-638.

统计学对医学的贡献 篇3

抗生素是治疗所有细菌性疾病的最佳武器,但是在治疗肺结核时却遇到了点小麻烦。肺结核史称“白色瘟疫”,是一种很厉害的传染病。人类虽然早在1885年就分离出结核杆菌,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医生们拿它毫无办法,病人只有寄希望于自己的免疫系统足够坚强。

最先被发现对肺结核有效的抗生素是链霉素。可是,和青霉素不同的是,使用链霉素的肺结核病人的病情经常会反复,医生们一直搞不懂到底是为什么。

揭开谜底的是一个名叫布拉德福德·希尔(Bradford Hill)的生物统计学家。此人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医生世家,小时候立志要子承父业,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被迫加入空军。服役期间他得了肺结核,幸运的是他的免疫系统足够坚强,侥幸逃过一劫。不过他元气大伤,当医生的幻想破灭了,只好改行学习经济学,并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统计学知识。

希尔的恩师格林伍德是个非常聪明的学者,他认为现代医学必须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治疗的准确性。要知道,当时的西方医学骨子里和中医一样,仍然属于“经验医学”,医生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多年临床积累的经验,而不是客观的科学实验。格林伍德则不然,他本人精通统计学,非常推崇1935年出版的一本名为《怎样设计科学实验》的教科书。这本书的作者运用统计学原理,提出了一整套设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原则。

1945年,格林伍德从伦敦卫生学校首席教授的职位上退休,他推荐希尔做为自己的接班人。就这样,一个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统计学家当上了医学院的教授。次年希尔被邀请加入了肺结核试验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检验链霉素到底能不能治疗肺结核。

要知道,青霉素刚被用于临床时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要去检验它的有效性,因为病人服药后几天内就见效,临床效果好得惊人。可是肺结核杆菌外表有一层厚厚的黏膜,链霉素不容易接触到它,因此病人往往需要连续注射几个月链霉素才能见效。即使如此,当时的英国医学界仍然认为没必要进行什么科学检验,只要多找几个病人,观察一下疗效就可以了。

做为一个外行,希尔不信邪,他坚持必须先进行一次科学试验来验证链霉素的有效性。正好当时英国刚刚从二战中走出来,国库空虚,买不起那么多链霉素大量供应给医院,专家们只好同意先进行一次小规模临床试验,并请希尔来设计试验方案。希尔找来108名患者充当“试验品”,其中54人服药,52人做为对照。但究竟谁服药谁对照,完全是随机选取的,就连主治医生也不知道谁是谁,这个方法是希尔对现代医学所做的最大的贡献,他认为医生的主观印象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必须随机取样,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半年后,服药的病人中有28人病情明显好转,对照组却有14人死亡,显示链霉素确实有效。假如事情到此结束的话,希尔的贡献也许就不值一提了。可是,3年后,服药组有32人死亡,对照组则死了35人,两者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差别。这一惊人的结果让医生们得出结论:链霉素确实有效,但是一段时间后细菌会产生抗药性。假如当初没采用希尔的建议,那么医生们决不会那么快就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找出原因,解决办法自然很快就想出来了,那就是在使用链霉素的同时。再让病人服用另一种药物。这个药很快就找到了,这就是“对-氨基水杨酸”(PAS)。这种药单独使用时疗效并不高,但医生们希望两种药结合使用能对付细菌的抗药性,理由很简单:假如病菌对每种药物的抗药性产生几率都是1%,那么同时产生两种抗药性的几率就是1/10000。试验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链霉素+PAS的方法使结核病人的存活率上升到了80%。

后来又有几种新药被发现,医生们又按照希尔的方法进行了几次试验,证明3种药物合用的疗效比两种药物还要好很多。如果三种药物持续用上2年的话,结核病的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人类终于宣布攻克了“白色瘟疫”。

希尔采用的这一方法叫做“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这种方法很快就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标准试验方法,目前所有已知的西药必须经过这种方法的检验才能上市。从此,西医从经验医学时期进入了实证医学的时代。

至此,希尔的故事还远未结束。194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又给希尔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找出肺癌和吸烟之间的关系。那一年英国的肺癌死亡率比25年前提高了15倍,这个数字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都想找出其中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因为工业化造成的空气污染,还有人说这是由于新式柏油马路散发的有毒气体,只有少数医生怀疑是吸烟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批吸烟者,据统计,英国当时有超过90%的成年男子都是香烟的瘾君子。正是因为吸烟人数实在太多,希尔犯了难。他不可能去统计得肺癌的人当中抽烟的有多少,不抽烟的有多少,因为他几乎找不到不吸烟的人。

怎么办呢?希尔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首先,他做了个合乎情理的假设:如果吸烟确实能引起肺癌,那么吸烟越多的人得肺癌的几率就越大。其次,他认为必须排除其它的致癌因素,比如空气污染,初次吸烟年龄,居住环境等等。换句话说,他必须找出一群人,其它方面都比较相似,只有吸烟的量不同。

1948年,他从伦敦的医院里找出了649个肺癌病人,以及同样数量的情况相似的其它病人。然后他雇佣了一批富有经验的调查人员,挨个询问病人的吸烟史,把结果做成了一个统计表。结果显示,肺癌病人中有99.7%的人吸烟,其它病人则有95.8%是瘾君子。这两个数字当然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可当他把病人按照吸烟数量的多少分成不同的组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4.9%的肺癌病人每天吸50支烟以上,而只有2.0%的其它病人每天吸这么多烟。也就是说,吸烟越多的人患肺癌的几率就越大。

1950年,希尔把这个实验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首次科学地证明了吸烟和肺癌的对应关系。但是这个结果相当微妙,不懂统计学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重大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希尔又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实验。他给6万名英国医生发了封调查表,请求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吸烟史详细记录下来寄还给他。之所以选择医生做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希尔相信医生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描述能力肯定比普通老百姓更精确,也更诚实。

有4万名医生寄回了调查表。希尔把他们按照吸烟数量进行了分类,并要求他们(或者他们的家属)及时汇报自己的健康状况。2年半后,有789名医生因病去世,其中只有36人死于肺癌。但是当他把医生们的吸烟量和发病率联系起来后,发现只有肺癌的死亡率和吸烟量有对应的关系,其余疾病都和吸烟量没有任何关联。比如,每天吸25克烟草的人的肺癌死亡率比每天吸1克烟草的人多2倍以上,而其它疾病的死亡率前者只比后者多20%。

1993年,大约有2万名当初接受调查的英国医生去世了,其中有883名医生死于肺癌。如果把他们的吸烟数量和肺癌发病率联系起来的话,就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每天吸25根烟以上的人得肺癌的几率比不吸烟的人多25倍!后来其它一些类似的研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现在,吸烟和肺癌的关系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发达国家的烟民数量正在逐年下降,其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那些因为戒烟而免于肺癌的人真应该感谢希尔当初所做的贡献。

希尔使用的第一种方法叫做“对照研究”(Case ControlStudy),第二种方法叫做“定群研究”(Cohort Study)。这两种方法是目前群体医学研究领域最常用的两种生物统计学方法,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关于健康的忠告都应该经过这两个方法的验证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

医学统计学 篇4

Actual frequency 实际频数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备择假设

Average平均数

Bar chart 直条图

Cause fatality 病死率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

Confidence interval 可信区间(置信区间)

Constituent ratio 构成比

Cure rate 治愈率

Death rate 死亡率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

Interval estimation 区间估计

Line chart 线图

Mean 均数(算术均数)

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

Normal range 正常值范围

Null hypothesis 无效假设

Parameter estimation 参数估计

Parametric test 参数检验方法

Percentage chart 百分条图

Probability 概率

Reference value range 医学参考值范围

Regress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

Relative number 相对数

Relative ratio 相对比

Sample 样本

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

Type Ⅰ error Ⅰ型错误

Type Ⅱ error Ⅱ型错误

参数S标准差Reference value range医学参考值范围Ratio比r

2统计量CV变异系数X值X均数rate率

名词:

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的观察单位构成的集合。

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3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4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5相对数: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的统称。

6率:表示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7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重。

8相对比: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用以描述两者对比水平.9概率:描写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变异系数:相对于均数而言标准差的大小。

11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居中心位置的数值。

12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数目各占总例数的25%,去掉两端的25%,取中间50%观察值的数据范围。

13百分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的x%小于Px,而其余(100-x)%大于Px。

14参数:描述总体的统计指标。

15统计量:描述样本的统计指标。

16相关系数: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量间相关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17回归系数:线性回归方程ý=a+bx 中的b叫做回归系数,它表明x每变化1单位ý变化b单位。

18医学参考值范围:传统称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

填空或选择:

1配对设计的原则:对子之间差异大、对子内个体之间差异小,其优点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和个体差异,提高统计处理的效率。

2描述正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均数,离散趋势的是标准差。

3描述偏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是四分位数间距。

4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5要比较甲乙两地某病发(患)病率时注意标准化(对年龄、性别构成等进行标准化)。6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常用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

27四格表x检验校正的条件: N≥40,且1≤T<5。

28四格表x检验不校正的条件: N≥40,且T≥5。

9统计表编制的主要原则: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10标准误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它衡量了抽样误差的大小。

问答题:

1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简述医学统计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平均数:包括①算术均数:主要适用于对称分布或偏斜度不大的资料②几何均数:多用于血清学和微生物学中⑵中位数和百分位数:①中位数:适用于所有计数资料,尤其是用于偏态分布资料②百分位数可用于任何频数分布的资料。

3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①极差:仅用于粗略地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②四分位数间距(所有分布类型资料)⑵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标准差(正态分布资料)和变异系数

4标准差和标准误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反映变异的统计指标,标准误是由标准差推导而来的.区别:1定义不同.2计算公式不同.3应用不同.标准差s的应用:1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2S结合均数X计算变异系数CV=S/X.3S结合X计算医学参考值范围.4S结合n计算标准误Sx=S/√n.标准误应用:1度量抽样误差.2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

5简述统计表的主要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文字。

6编制统计表的基本原则:①重点突出,简单明了②主谓分明,层次清楚③数据准确、可靠。7常用的统计图有哪些,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①直条图:主要适用于分类变量、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的非连续资料②构成图:常用于描述构成比的资料③趋势图:适用于分组标志为连续性变量的资料④直方图:适用于表示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⑤箱图: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⑥散点图:适用于连续性定量资料

8什么是抽样误差?如何度量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标准误可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9什么叫相对数?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

为了使计数资料具有可比性取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统称为相对数,常用的种类有率、构成比与相对比。

10相对数应用时注意事项:①不要把构成比与率相混淆②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③要注意资料的可比性④要注意使用率的标准化⑤要考虑存在抽样误差。

11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①只有将两个内在有联系的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②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给定的量③回归方程建立后必须做假设检验,只有经假设检验拒绝了无效假设,回归方程才有意义④使用回归方程计算估计值时,不可把估计的范围扩大到建立方程时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外。

12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必须遵循的基本统计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均衡原则。

13什么叫非参数检验,优缺点有哪些?

非参数检验是指不考虑总体的参数和总体的分布类型,而对总体的分布或分布位置进行检验。优点:适应性强,应用范围较广。缺点:若符合参数检验方法而用非参数检验,会损失信息,增加Ⅱ型错误。

分析题

1构成比只能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和分布,不能说明该事物某一部分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只有率才能描述某事物某部分发生的强度与频率,根据提供的信息只能计算构成比,把率和构成比混淆了.2统计表的缺点:①标题不够明确,而且未注明时间地点②发病季节、年龄、职业三项指标机械地放在一起,内容繁杂,不简明突出③标目设计不合理“人数”、“%”多次重复,不便比较分析④表内文字和线条过多.计算题

1配对t检验;(同一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 同一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处理的前后;配对的两个个体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 μd=0

H1: μd≠0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分别计算配对样本的差值d,然后求出均数d,标准差Sdd

代入公式t=自由度ν=n-1

Sd/√n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t>t0.05(ν)或t>t0.01(ν)

P<0.05或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2独立样本t检验: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μ1=μ2

H1:μ1≠μ2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分别计算n1、x1、s1、n2、x2、s2

(n1-1)s12+(n2-1)s22x1-x2

代入公式sc2=t=ν=n1+n2-2 2n1+n2-2√sc(1/n1+1/n2)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P<0.05或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拒绝H0,接受H1,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3四格表X2检验:首先通过两率或相对比编制规范四格表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π1=π2aba+bH1: π1≠π2cdc+dα=0.05a+cb+dn=a+b+c+d2计算检验统计量.通过标准判断是否需要校正即计算Ta=(a+b)(a+c)/n,n≥40,T≥5,应用公式 22X=(ad-bc)n/(a+c)(b+d)(a+b)(c+d)n≥40,1≤T<5,应用公式

22X=(︴ad-bc︴-n/2)n/(a+c)(b+d)(a+b)(c+d)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2222X>X0.05(1)或X>X0.01(1)

医学统计学习题 篇5

A.SS总=SS组间+SS组内B.ν总=ν组间+ν组内

C.MS总=MS组间+MS组内D.MS组间>MS组内

2.方差分析中,获得P<0.05时,结论是D

A.证明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B.证明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C.可认为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D.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3.若检验统计量F近似等于1,说明C

A.组间方差中不包含测量误差B.组内方差中不包含测量误差

C.组间方差中不包含处理因素D.方差分析中应接受原假设

4.随机区组设计中,同一配伍组中的各个观察个体要求D

A.是同一个个体B.给予相同的处理C.相互间差别越大越好

D.除处理因素外,其他因素和条件都相同或相近

5.完全随机成组设计,随机配伍组设计方差分析中,总变异分别可分解为几部分B

A.2,2B.2,3C.2,4D.3,2E.3,3

6.当组数等于2时,对于完全随机设计和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B

A.完全等价,且F=tB.完全等价,且F=

C.完全等价,且t=D.方差分析结果优于t检验

7.将 90 名高血压病人随机等分成三组后分别用 A、B 和 C 方法治疗,以服药前后血压的差值为疗效,欲比较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相同,正确的是B。

A.作三个样本两两间差值比较的 t 检验 B.作三个样本差值比较的方差分析

C.作服药前后配对设计资料的 t 检验方差分析

D.作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E.以上都不对

9.某医师治疗了两例视网膜炎患者,1 例有效,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_A____。

A.有效率为 50% B.最好用绝对数表示

C.必须用率表示时,应同时给出其可信区间

D.分母太小,用相对数不可靠

E.不能得知总体有效率

10.经调查得知甲乙两地的冠心病粗死亡率同为40/万,按年龄构成标化后,甲地冠心病标化死亡率为45/万,乙地为38/万,因此可认为A

A.甲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乙地年轻

B.乙地年龄别人口构成较甲地年轻

C.甲地年轻人患冠心病较乙地多

D.甲地冠心病的诊断较乙地准确

E.乙地冠心病的诊断较甲地准确

11.调查某地居民 1600 人,得蛔虫感染率为 50%,则其总体率的 95%可信区间为 _____。

A.47.55~52.45% B.48.75~51.25% C.45~55%

D.49.68~50.32% E.据此资料不可推知

12.下列关于方差分析的陈述中正确的是_E___。

A.方差分析用于比较各组的总体方差是否相等

B.方差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各样本均数来自同一总体

C.方差分析中判断 F 值相对应的 P 值时需查双侧界值表

D.方差分析得到的 F 值越大, 表明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E.方差分析得到的 F 值越小, 越没有理由怀疑 H0 成立

13.用两种方法检查某疾病患者120 名,甲法检出率为60%,乙法检出率为50%,甲、乙法一致的检出率为35%,问两种方法何者为优?A

A.不能确定B.甲、乙法完全一样

C.甲法优于乙法D.乙法优于甲法

14.某医师用哈磁针加中药治疗焦虑症病人,治疗20例中15人好转;用单纯中药治疗21人中12人好转;用西药治疗23人中18人好转,若进行X2检验,自由度为:B

A.1B.2C.3D.4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A

A.四格表 检验B.四格表校正 检验

Ct检验DU检验

16.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D)

A 率B 构成比C 比D百分位数

17、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A 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的观察单位或观察次数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成比代替率

C 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 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1.为研究静脉曲张是否与肥胖有关,观察122对同胞兄弟,每对同胞兄弟中有一个属肥胖,另一个属正常体重,记录得静脉曲张发生情况见表8-2,试分析之。

表1122对同胞兄弟静脉曲张发生情况

2.121名前列腺癌患者中,82名接受电切术治疗,术后有合并症者11人;39名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术后有合并症1人。试分析两种手术的合并症发生率有无差异?

3.某医院以400例自愿接受妇科门诊手术的未产妇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每组100例,分别给予不同的镇痛处理,观察的镇痛效果见表2,问4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有无差异?表24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比较

镇痛方法 例数 有效率(%)

颈麻10041

注药10094

置栓10089

对照10027

4.用噬菌体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结果见表3,问两组阴转率有无显著差异?

表3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观察人数 粪见检阴性人数阴转率(%)

试验组292586.2

对照组281760.7

合计574273.7

1.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比较:B

A、中心位置左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B、中心位置右移,但分布曲线相同

C、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高

D、中心位置不变,但分布曲线峰低,两侧较伸展

E、以上都不是

2.对于一组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若对每一个个体同时减去一个不为零的数,则:B

A、均数、标准差都不变B、均数变,标准差不变

C、均数、标准差都改变D、均数不变,标准差变E、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个指标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C

A、变异系数B、标准差C、标准误D、极差E、均数

4.一组变量的标准差将:C

A、随变量值的个数n的增大而增大B、随变量值的个数n的增大而减小

C、随变量值的之间的变异增大而增大D、随变量值的之间的变异增大而减小E、随抽样误差的减小而减小

5.某病患者8人的潜伏期如下:2,3,3,3,4,5,6,30则平均的潜伏期为:A

A、均数为7天B、中位数为3天C、中位数为4天

D、中位数为36.若X服从以μ和σ为均数和标准差的正态分布,则X的第95百分位数等于:A

A、μ-1.64σB、μ+1.64σC、μ-1.96σD、μ+1.96σE、μ+1.64

7.配对设计中,同一对中的两个观察个体要求:D

A、是同一个个体B、给予相同的处理C、相互间差别越大越大越好

D、除处理因素外,其它可能影响观察指标的因素都相同或相近E、以上都不是

8.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μ到μ+2.58σ的面积是:C

A、95%B、99%C、49.5%D、5%E、以上都不是

9.要评价某市一名8岁女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应选用的统计方法是:A

A、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用该市8岁女孩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C、作样本与总体比较的单侧t检验

D、作样本与总体比较的单侧z检验E、以上都不是

10.一组男童身高均数是110cm,S=5cm,体重均数是25kg,S=3 kg,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身高的变异程度小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B、身高的变异程度大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C、身高的变异程度等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D、单位不同无法比较E、身高的变异程度与体重的变异程度为5:3

.5天E、以上都不对

11.样本均数比较作t检验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以(B)所取Ⅱ类错误最小。

A.B.C.D.E.12.在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中,结果t=3.24,t0.05,v =2.086,t0.01,v =2.845。正确的结论是()。

A.此样本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不同

B.此样本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差异很大

C.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差异很大

D.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相同

E.此样本均数所对应的总体均数与该已知总体均数不同

13.假设检验的步骤是(A)。

A.建立假设,选择和计算统计量,确定P值和判断结果

B.建立无效假设,建立备择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C.确定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选择t检验或Z检验,估计Ⅰ类错误和Ⅱ类错误

D.计算统计量,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

E.以上都不对

14.作单组样本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时,正确的理解是(C)。

A.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B.统计量t越大,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小

C.统计量t越大,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相等

D.P值就是a

E.P值不是a,且总是比a小

1.一般正常成年男子血红蛋白的平均值为140 g/L,某研究者随机抽取25名高原地区成年男子进行检查,得到血红蛋白均数为155 g/L,标准差25 g/L。问:高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是否比一般正常成年男子的高?

2.某单位研究饲料中维生素E缺乏对肝中维生素A含量的影响,将同种属、同年龄、同性别、同体重的大白鼠配成8对,并将每对动物随机分配到正常饲料组和缺乏维生素E的饲料组,定期将大白鼠杀死,测定其肝中维生素A的含量,问饲料中维生素E缺乏对肝中维生素A的平均含量有无影响?

大白鼠对别12345678

正常饲料组3.552.603.003.953.803.75 3.453.05

维生素E缺乏组2.452.401.803.203.252.70 2.401.75

3.为研究孕妇补锌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将96名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一组在孕期不同时间按要求补锌,另一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孕妇所生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无不同。

3-医学统计方法a 篇6

医学统计方法概述(10题)

1.某次研究进行随机抽样,测量得到该市12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数,则本次研究总体为:

A.所有成年男子B.该市所有成年男子C.该市所有健康成年男子

D.120名该市成年男子E.120名该市健康成年男子

2.医学统计的研究内容是

A.研究样本B.研究个体C.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D.研究总体E.研究资料或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3.总体应该由

A.研究对象组成B.研究变量组成C.研究目的而定

D.同质个体组成E.个体组成4.在统计学中,参数的含义是

A.变量B.参与研究的数目C.研究样本的统计指标

D.总体的统计指标E.与统计研究有关的变量

5.调查某单位科研人员论文发表的情况,统计每人每年的论文发表数应属于

A.计数资料B.计量资料C.总体D.个体E.样本

6.统计学中的小概率事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反复多次观察,绝对不发生的事件B.在一次观察中,可以认为不会发生的事件C.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D.发生概率小于0.001的事件E.发生概率小于0.1的事件

7、统计上所说的样本是指:

A、按照研究者要求抽取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

B、随意抽取总体中任意部分C、有意识的抽取总体中有典型部分

D、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有代表性部分E、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8、以舒张压≥12.7KPa为高血压,测量1000人,结果有990名非高血压患者,有10名高血压患者,该资料属()资料。

A、计算B、计数C、计量D、等级E、都对

9、红细胞数(1012L-1)是: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10、疗效是:

A、观察单位 B、数值变量 C、名义变量 D、等级变量 E、研究个体

答案:1C2E3D4D5A6B7D8B9B10D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3题)

1.标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是:

A.=0 =0B.=0 =1C.=1 =0

D.=0 =不确定E.=1 =不确定

2.描述计量资料的主要统计指标是 :

A.平均数B.相对数C.t值D.标准误E.概率

3、一群7岁男孩身高标准差为5cm,体重标准差为3kg,则二者变异程度比较:

A、身高变异大于体重B、身高变异小于体重C、身高变异等于体重D、无法比较E、身高变异不等于体重

4、随机抽取某市12名男孩,测得其体重均值为3.2公斤,标准差为0.5公斤,则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的公式是:

A、3.2±t0.05.11 ×0.5B、3.2 ±t0.05.12 ×0.5/

C、3.2 ±t0.05.11 ×0.5/D、3.2±1.96×0.5/

E、3.2 ±2.58×0.5/

5.某组资料共5例, X2=190, X=30, 则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是

A.6 和 1.29B.6.33 和 2.5C.38 和 6.78

D.6 和 1.58E 6和2.5

6.以下指标中那一项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C.中位数D.极差 E.第50百分位数

7.偏态分布资料宜用下面那一项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B.标准差C.中位数D.四分位数间距E.方差

8.下面那一项可用于比较身高和体重的变异度

A.方差B.标准差C.变异系数D.全距E.四分位数间距

9.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从均数到+∞的面积为。

A.97.5%B.95%C.50%D.5%E.不能确定

10.下面那一项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数正态B.左偏态C.右偏态D.偏态E.正态

11.对于正态分布资料的95%正常值范围,宜选用()A.x±2.58sB.x±1.96sC.x±2.58sxD.x±1.96sE.x±1.645s

12.做频数表时,以组距为5,下列哪项组段划分正确

A.0一,5一,10一,„B.0—5,5一10,10一,„

C.一5,一10,一15,„D.0—4,5—9,10一,„E.5一,7一,9一,„

13.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是

A.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大 B.标准差越小,均数代表性越小

C.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D.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E.标准差越大,均数代表性越大

答案:1.B 2.A 3.D 4.C 5.D 6.D 7.C 8.C 9.C 10.E 11.B 12.A 13.A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13题)

1.抽样研究中,S为定值,若逐渐增大样本含量,则样本:

A.标准误减小B.标准误增大C.标准误不改变

D.标准误的变化与样本含量无关E.以上都对2、12名妇女分别用两种测量肺活量的仪器测最大呼气率(l/min),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无差别,可进行:

A、成组设计u检验B、成组设计t检验 C、配对设计u检验

D、配对设计t检验E、X2检验

3.比较两种药物疗效时,对于下列哪项可作单侧检验()。

A.已知A药与B药均有效B.不知A药好还是B药好

C.已知A药不会优于B药D.不知A药与B药是否均有效

E.已知A药与B药均无效

4.两个大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 |u|=1.98,则统计结论是

A.P <0.05B.P <0.01C.P >0.05D.P =0.05E、P <0.005

5.配对计量资料比较的t检验公式中,分母是 A.dB.sdC.dD.dE、d2

6.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后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两次t检验

A、t值符号相反,结论相反B、t值符号相同,结论相同

C、t值符号相反,但结论相同

D、t值符号相同,但大小不同,结论相反E、t值符号与结论无关

7.下面那一项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CVB.SC.SxD.RE.四分位数间距

8.两个小样本数值变量资料比较的假设,首先应考虑。

A.t检验B.u检验C.秩和检验

D.t检验和秩和检验均可E.资料符合t检验还是秩和检验

9.抽样误差是指

A.总体参数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B.个体值与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

C.总体参数间的差异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统计量间的差异E.以上都不对

10、tt0.05,,统计上可接受()的假设。

A、12B、12C、X1X2D、X1X2E、以上都错

11、统计推断的内容:

A.是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B.是检验统计上的“假设”

C.a、b均不是D.a、b均是E、以上都错

12、两样本均数比较,经t 检验,差别有显著性时,P 越小,说明:

A.两样本均数差别越大B.两总体均数差别越大

C.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D.越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E.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不同

13.表示均数的抽样误差大小的统计指标是

A.标准差B.方差C.均数标准误D.变异系数E.极差

答案:1.A 2.D 3.C 4.D 5.C 6.C 7.C 8.E 9.D 10.B 11.D 12.C 13.C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与推断(13题)

1.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的主要统计指标是:

A.平均数B.相对数C.变异系数D.相关系数E.百分位数

2.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这一指标为:

A、率B、构成比C、相对比D、动态数列E、不是相对数

3、构成比有个重要特点是()。

A、百分比总和必等于100%B、百分比总和必小于100%

C、百分比总和必大于100%D、以上均不对E、以上都错

4.标化后的总死亡率()。

A.仅仅作为比较的基础,它反映了一种相对水平

B.它反映了实际水平C.它不随标准选择的变化而变化

D.它反映了事物实际发生的强度E.以上都不对

5.关于相对数,下列哪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

B.常用相对数包括相对比,率与构成比

C.计算相对数时要求分母要足够大

D.率与构成比虽然意义不同,但性质相近, 经常可以混用

E.计算相对数时不要求分母要足够大

6.随机选取男200人,女100人为某寄生虫病研究的调查对象,测得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和15%,则合并阳性率为__________

A.35%B.16.7%C.18.3%D.无法计算E、30%

7.对两地的结核病死亡率比较时作率的标准化,其目的是:

A.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人群实际死亡水平

B.消除两地总人数不同的影响

C.消除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的影响

D.消除两地人口年龄构成不同的影响

E、以上都不对

8.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

A.总例数大于40B.理论数大于5C.实际数均大于l

D.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数均大于或等于5E.总例数小于40

9.计算相对数的目的是

A.为了进行显著性检验B.为了表示绝对水平

C.为了便于比较D.为了表示实际水平E.为了表示相对水平

10.相对数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比较时应做假设检验B.离散程度和变异程度C.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D.二者之间的可比性E.分母不宜过小

11、四个样本率作比较,χ2>χ2

0.01(3),可认为: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E.各总体率和各样本率均不同或不全相同

12、2检验适用于比较:

A、两个率差别的显著性B、多个率差别的显著性C、两个或多个构成比差别的显著性D、以上都可以E、以上都错

13、某研究者对50份痰液标本,每份分别接种在甲乙培养基上,观察结核杆菌的生长情况并想比较两种培养基的培养效果是否一致,资料见下表。问应该选择的统计方法是:

A.确切概率法B.四格表资料的检验C.配对计数资料的检验

D.行乘列表资料的检验E.配对计量资料的t检验

甲培养基

乙培养基 ﹢ ﹣ 23 12 7 8 合计35 15 22

2答案:1.B 2.C 3.A 4.A 5.D 6.C 7.D 8.C 9.C 10.B 11.A 12.D 13.C

统计表与统计图(4题)

1.为表示某地近20年来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宜绘制()。

A.普通线图B.直方图C.直条图D.散点图E.统计地图

2.某医院收集了近期门诊病人的病种构成情况资料,宜绘制:

A.直条图B.圆图C.线图D.直方图E.半对数线图

3.图示某地某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年龄分布,宜绘制:

A.条图B.百分条图C.圆图D.直方图E.线图

4.比较1995年某地三种传染病白喉、乙脑、痢疾的病死率,选择的统计图是

A.直方图B.半对数图C.条图D.线图E.百分图

医学统计暨南大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大三刚刚完成医学统计学或预防医学 (包括医学统计学) 学习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在影像学、药学专业随机选择两个平行班 (每班约60人) , 在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择3个平行班 (每班约60人) 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全部完成后, 利用课间进行调查, 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当场回收方式开展调查。由医学统计学教师发放问卷, 组织学生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的评价、各章节教学内容难易度评价、个人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及教学建议。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01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双份录入、核查, 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多组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415份, 回收有效问卷361份, 有效回收率为86.99%, 其中男生157人 (43.49%) , 女生204人 (56.51%) 。

2.1 教学效果评价

有49名 (13.57%) 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于今后学习及工作帮助很大, 245名 (67.87%) 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67名 (18.56%) 学生认为学习医学统计学对今后工作、学习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本教研室在开展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用板书教学方式, 调查中有182名 (50.42%)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对于理解统计学知识效果很好, 154名 (42.66%)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效果一般, 25名 (6.93%)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不适合或不清楚是否适合。

对于学时安排, 调查中有78名 (21.61%) 学生认为理论课授课速度较快, 272名 (75.35%) 学生认为适宜, 11名 (3.05%) 学生认为较慢;调查中有135名 (37.40%) 学生认为实践课对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 210名 (58.17%) 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 16名 (4.43%) 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2.2 教学内容难易度评价

根据教学内容, 对统计知识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 按照容易、一般、较难及很难4个等级, 分别赋予分值1、2、3、4。按专业进行分析, 计算不同专业学生对各项内容评分的平均分 (见表1) 。由表1可知, 所有专业学生对统计学教学内容评分最高的为t分布、t检验、u检验 (z检验) , 平均分为2.93分;其次为方差分析, 平均分为2.64分。

2.3 学习效果评价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结束后,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通过课堂讲授有138名 (38.23%) 学生能够理解课堂知识的30%~50%, 仅有41名 (11.36%) 学生能够理解课堂知识的70%以上;各专业之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χ2=6.51, P<0.05。除理论课外, 医学统计学教学还安排了实践课, 实践课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布置案例或习题, 以手工计算或计算器辅助完成数据的分析处理, 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进行习题讲解, 促进学生对于难题的理解。调查显示, 实践课上有70名 (19.39%)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30%~50%, 145名 (40.17%)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51%~70%, 117名 (32.4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70%以上;各专业之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P<0.01。

2.4 教学建议

调查中, 127名 (35.18%)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多媒体教学, 142名 (39.34%) 学生认为不需增加多媒体教学;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 有233名 (64.54%) 和240名 (66.48%) 学生认为合适, 有79名 (21.88%) 和85名 (23.55%)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课时;对于课堂讲解的案例数量, 有204名 (56.51%) 学生认为合适, 但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需要增强案例的专业针对性;有206名 (57.06%)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统计软件教学, 186名 (51.52%)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上机操作。

2.5 学生成绩

对被调查学生的医学统计学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学生成绩呈正偏态分布, 中位数为84.0, 为95.0~70.0分 (见图1) 。

3 讨论

随着医学高校科研的发展, 作为科研工具的医学统计学, 被定为必修课, 其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已意识到医学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 有294名 (81.44%) 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对今后的工作有一定帮助。但是同时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板书教学, 学生能够理解70%以上理论课讲授知识的只有41人 (11.36%) , 各专业学生间理论课理解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能够独立完成实践课作业70%以上的学生也仅有117名 (32.41%) , 各专业学生间实践课作业完成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以上数据说明现在的教学方式总体上并不理想, 急需改进, 且不同专业学生间学习效果存在差异, 可能在教学方式、授课进度上需要进一步调整, 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方式。

对于理论课部分, 有272名 (75.35%) 学生认为授课速度适宜, 78名 (21.61%) 学生认为授课速度较快, 同时有79名 (21.88%)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理论课时。以上调查结果提示,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 现有课程进度稍快, 尤其是讲授部分难点知识时。医学统计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 概念多、公式多、逻辑性强, 与数学的联系密切[2], 学生普遍认为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所有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点难易度评分结果表明, 最高得分为t分布、t检验、u检验 (z检验) 这几个知识点, 其次为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提示学生在以上几个知识点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 可能这几部分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课时安排相对不足。根据以上分析, 参考其他教学改革成果[3], 课程安排需考虑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对较难的知识点增加课时, 放慢授课速度, 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次调查中, 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 所使用的案例应增强专业针对性。目前许多研究结果[4~6]表明, 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 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7]。故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案例选择上应更加注重专业针对性, 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医学统计学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

对于实践课部分, 有345名 (95.57%) 学生认为实践课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或者有一定帮助。对于实践课的学时安排, 240名 (66.48%) 学生认为合适, 85名 (23.55%)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学时。在课程进度安排上, 理论课学习完相应内容之后, 立即安排相应内容的实践课, 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承接,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结合难点知识的评价, 在学生认为较难的知识点, 例如t检验、z检验等, 应增加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 增加案例数量,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同时有265名 (73.41%) 学生认为应增强案例的专业针对性, 故实践课选择案例习题, 应注重专业针对性,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 分别使用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练习和讲解,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知识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

对于教学方式, 本教研室使用板书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182名 (50.42%) 学生认为板书教学效果很好, 154名 (42.66%) 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同时, 调查显示206名 (57.06%)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统计软件教学, 186名 (51.52%) 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上机操作。以上调查结果提示, 现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最佳[6~8], 但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注意方式方法, 与传统手段相结合, 在重点问题或需要解释强调的内容上采用板书形式[8,9]。对于趋势指标、方差分析及相对数等知识点, 使用板书教学方式, 通过在黑板上演算, 集中学生注意力, 加深学生对相应部分案例分析过程的记忆, 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但对于t分布、直线相关与回归等知识点, 板书则无法很好地解释相关内容, 比如t分布如何从正态分布转化而来, 这个演变过程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来, 对于此部分内容, 多媒体能够更加形象地演示出来。

本次调查中, 学生医学统计学成绩呈正偏态分布趋势, 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 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 说明对于部分可能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 学习统计学存在较大困难, 教学中教师需关注此类学生, 可在实践课上增加对这部分学生一对一的讲解, 以加强其统计学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调查, 全面了解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 为今后改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启星.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陈炳为, 刘沛, 闵捷.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6) :518-519.

[3]侯海峰, 吴多文, 程琮, 等.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2) :83-84.

[4]刘赛.浅议高职院校《统计学》案例教学[J].经济师, 2007 (3) :172.

[5]裴云.“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教育模式简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0 (2) :113-115.

[6]施红英, 闫洪涛, 杨新军.医学统计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6) :1164-1165.

[7]马洪林, 王良君, 詹志鹏.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式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8) :30-31.

[8]金英良, 黄水平, 赵华硕.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学现况调查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 10 (6) :677-679.

医学统计暨南大学 篇8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2009年版(统计年限为2005—200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以收录的41种“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作为统计期刊,分别对其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分别计算每一年相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并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相应年的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经统计,《国际护理学杂志》4年中的总被引频次均位于本系列榜首,分别为1677、2118、2750、3357,相对较高且稳定,说明该期刊总体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受学者型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学术交流亦较为广泛。

2006-2008年版中本系列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均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分别为11、43、87;《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在这3年中均较之略高。2009年版中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是《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总被引频次为113次;而《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较之略高,为116次。表明这两种期刊对目前医学研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也可能与其专业面窄且同其他学科交叉少有一定关系。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质量并不均衡。

由表1可见,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所占比例数较大,其中总被引频次<500的期刊数逐年减少,500≤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数变化不大。2006-2008年版均未出现总被引频次≥3000的期刊,到2009年版仅有1种。由表1可以看出,该系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创刊时间长、出版周期短、载文量较大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值。

(二)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数所得到的比例。影响因子是目前公认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

统计显示,2006~2008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期刊均为《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其影响因子分别为1.177、1.304、0.980。

2009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国际护理学杂志》,为0.888;《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次之,为0.797。

以上统计表明,4年中这两种杂志的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影响因子较稳定。

4年中影响因子最低的期刊分别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年版,0.066)、《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版,0.132)、《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年版,0.162)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版,0.16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其本身学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受所报道学科性质的影响,导致与综合性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2显示,影响因子<0.3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减少,由2007年版的31.7%减少到2009年版的14.6%;0.3≤影响因子如,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增加,每一年比其前一年均增加10%左右。这与从2006年初开始“国外医学”系列陆续更名改版为“国际医学”系列,其办刊宗旨及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有一定关系。0.5≤影响因子<0.7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也逐年略有增加,由2006年版的13.5%增加到2009年版的22.0%。但0.7≤影响因子<1和影响因子≥1的期刊数有波动,甚至2008年版和2009年版中为0。另外,0.3≤影响因子<0.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最大,2006-2009年版中分别为43.3%、36.5%、46.3%和56.1%;其次为影响因子<0.3组,期刊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9.7%、31.7%、22.0%和14.6%。总之,该系列中半数以上期刊的影响因子<0.5,表明该系列中学术影响力较高的优秀期刊为数不多,期刊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说明该系列期刊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三)指标平均值对比及分析

“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指标平均值是指该系列中全部统计期刊相应指标的平均值;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指标平均值是通过统计《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学科分类表”中医药卫生类的17个学科领域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后,再分别计算相应平均值而得到的。

由表3可见,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但均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线以下,说明该系列期刊总体被使用和被重视程度还不够高。2006-2008年版该系列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年小幅上升,2009年版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没有明显变化。而这项指标略低于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平均水平,这与“国际医学”系列以刊登综述为主、论著为辅有关。同时也表明,该系列期刊所刊论文创新性与影响力相对不够高。

总之,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这两项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相应年医药卫生类期刊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为使“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尽早赶超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优势栏目,扩大版面,不断提高期刊影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更名为《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后,在过去单一的综述、译文、文摘“三合一”固定栏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论著、述评、讲座、海外专递等新设栏目,特别是从2008年下半年增设了“国际期刊连线”栏目,刊登Radiology和EuropeanRadiology论著摘要的中文译文,自原文出版到刊登最短间隔1个月,大大缩短了发表时滞,同时,每期的刊载量也从72页增加到104页,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广大专业人员的欢迎,提高了该刊的影响。

(二)积极发现优秀作者,约组优质稿件,提高载文质量

为确保论著的质量,在充分发挥编委作用的同时,还应实时跟踪本刊优秀作者及中华放射学会各学组骨干的学术动向,及时搜集其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情况,主动约稿。编辑部还应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会议,去捕捉、感受前沿的专业信息,发现研究热点,主动联系并约稿。同时,定期向国内外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约组述评、专题讲座及海外专递等稿件,使每期刊物都有新视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提高专业素质

上一篇:《张澜先生轶事》阅读答案下一篇:三分钟的国庆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