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高效课堂

2024-04-28

走近高效课堂(共8篇)

走近高效课堂 篇1

连日来的参观学习听课,欣赏了几个目前流行的中国课改成功模式版本,留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高效课堂”这一概念。接着阅读了几篇关于高效课堂的文章,是李炳亭写的。李炳亭任《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是他发现并推出了杜郎口中学。阅读之后,自我感觉能给我们的课改带来一些启发,特辑录在一起供大家鉴赏。——范永安 1.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2.《高效课堂解读》

3.《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以学评教”系统》 4.《再访六道河中学》 5.《如何评课》

6.《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 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10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也是如此。进行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

高效课堂解读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一)课堂实然目标:从低效甚至负效→有效课堂的探索→实现课堂高效。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旨在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原则是尽可能不浪费每一分钟。唯此,才有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

(二)课堂应然目标:从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课堂即成长,即成长知识能力,也成长精神创造。

其实,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主体,既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三)高效课堂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个、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四)内涵概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超市:体现的是对“学生”和“学习”的尊重性、选择权、自主性,同时要求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义性,琳琅满目、各取所需,谓之知识超市。

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

(五)和新课改的关系:一脉相承,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述”。新课改主张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恰是——群学、对学、群学。

二、行动研究计划的七大关键词

(一)定位:致力于“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理念,而恰恰是方法、操作。让理念落地,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才能让理念“鱼游大海”,并显现出理论的价值,因此呼吁专家应学习袁隆平,把科研搬到田间地头,理念唯有在实践中生根,才可开花结果。

“皈依行动”、做课改的田野研究,唯有找到实践操作的“入口”,课改才可能从象牙塔里走出去,并“活”在课堂。

(二)聚义:课堂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 以课为媒,立足课堂,从问题入手,以方法解决。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发展即成果。

以“改”促进“新名校”、“新名师”的成长、成名、成家;用“新课堂”为当代学校注入“新血液”;让教育体现出应有的尊严、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教师感动教育生活的幸福,让学生尽享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三)模式:五步三查模式

1、模式简述: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 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在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

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2、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形象地说:是飞机起飞需要的“跑道”,是到达目的地的载客汽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级版,是现代化的收割机取代农耕时代的镰刀。

3、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既效益、效果、效能。

4、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

(四)操作:高效课堂模式的“四评一控”操作技法

四评:

1、自学三要:围绕导学案预习、自主解决50%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

2、课堂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3、小组三评:互动温度、拓展宽度、生成的高度

4、展示三性:展示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展示过程中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 一控:学生主体学习过程,教师主导课堂成果。附:

课堂三看:看自主程度、看合作效度、看探究深度。

1、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是100%还是大于或者小于100%,要求一节课参与人数不少于120次。

2、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验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3、导学案或者预习笔记的检查。这是五步三查中的“第一查”,教师要依据这一“查”,而决策课堂导入、环节安排等。

小组三评:互动的温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

注:小组学习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成败。对于已经实施了高效课堂的学校,也必须进一步研究、利用好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如何分组、怎样结对?组与组什么关系?组内对子是什么关系?怎样组织对子测评?对子与对子是什么关系?

1、所谓互动温度,是指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要高度重视“温度”,人声鼎沸、吵翻天才是“狂欢”。

2、拓展,既要宽度也要深度,要敢于让学生向未知领域义无反顾地行走下去,较真和钻牛角尖。所谓宽度,是指知识点与点的黏连,条与条的钩挂,块与块的整合,类似滚雪球。

3、生成什么样的高度?要坚决摒弃单纯的知识性学习,从三维的角度去考评价值性。要从“专题”、“专项”、“专利”的高度来审视高度。

展示三性:选择“近共性”问题、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性、追求生成的价值性。注:展示即“发表”。发表即为了实现心灵的“获取”:评价、批评、接受或获取某种情感期望。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一把“金钥匙”,千万不可看轻展示。另外,展示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1、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2、千万要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要努力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展示要形成“众人”集体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一窝蜂上阵。展示既“互”更“动”。

3、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在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和开party差不多,但课堂绝对不是开party。

(五)路径:临帖——入帖——破帖

我们主张学习即“拿来主义”,学习高效课堂要先找到“帖子”,“帖子”即五步三查模式,比照帖子,先临帖、再入帖,然后破帖。

学习是为了破帖,形成自己的自主课堂特色,走向“新名校”群落。

(六)成效:通过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零作业”,“放生”学生、解放教师;通过帮助核心校“破帖”形成自主课堂模式,催生课改“新名校”问世

(七)意义: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用课改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进步和“均衡发展”

三、中国名校共同体2010行动研究——改造我们的课堂 主题词:零作业

破帖

区域合作

样本

(一)向课内45分钟要效益,改革传统教学时间+汗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旧模式,力争所有参与实验的学校能借助高效课堂普适性模式,实现“零作业”目标

(二)对中国名校共同体分布在22个省市的40家核心校,“催生助产”其尽快“破帖”,生成各自具有教学特色的新模式

(三)探索和推进区域课改合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四)尽快出台小、初、高三个学段的课改“行业标准”,做好新课改的“实践推手”

(五)为参与实验的学校提供教室文化、校园文化设计标准化的“CI模板”

四、关于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

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二)、高效课堂建构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

1、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2、“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发展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

3、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4、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5、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6、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

7、要明确不能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去带动学生发展,而应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因为一味发展教师专业化会更助于教师的课堂表演,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所谓“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就在这里。

(三)、高效课堂强调“三段一体”

完整的课堂是指将“课中45分钟”向前后延伸,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构成一个整体概念。课前教师“三备”:编制导学案——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

课中教师“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抓前端预习、一头抓后端反馈,促进中间的“开放搞活”

课后学生“自查、修复”——整理纠错本、整理学案,发挥课代表、小组长、对子三种作用。

(四)、高效课堂“课中”注重教师“四主”

学案主导:导学案导学,重在“导”,围绕“学”,导是手段,学是目的。注:导学案具体要求:

导学案的灵魂是三背,背学生、背学情、背学法;

导学案的目标是实现三维:立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学习主动:把学习还给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思路、包容错误、鼓励创新,注重“三开”:开放、开窍、开心。开放才能解放、解放才能“开窍”、开窍才能“开心”

问题主线: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挖、思、悟”,不厌其烦、“无限”放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活动主轴:“三动”——身动、心动、神动,一切围绕“学”动,组与组、对子与对子、生与生、生与师互动交流

(五)、高效课堂的五个教学原则

1、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2、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

3、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

4、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是发表

5、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六)、高效课堂的六个基本观点

1、现象诊断:教育的“课堂并发症”

2、轻负高效: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3、评价系统:以学评教、学生主体

4、素质教育的“素质”是学习能力

5、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能力和发展”

6、开放程度决定了教育的高度

(七)、高效课堂具体操作的七个“技法”

1、团队合作:异质同组、同质结对,分组合作、生生互动兵教兵:

2、学习“三式”:独学、对学、群学

3、课堂“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4、教学“三环”:预习、展示、反馈

5、导学案是路线图、学情调查是教学起点、达标测评是立足“实然”

6、教师主导:精讲、点拨,及时评价、师生互动师亦生

7、模式之“神”:注重模式、不惟流程:大展示与小展示(八)、高效课堂的八大妙处

1、解决了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冲突

2、解决了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冲突

3、解决了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4、解决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冲突

5、解决了师资不足、受制于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等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局

6、变厌学为乐学,厌教为乐教,改善了师生关系,让学校充满了魅力。

7、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把时间和能力还给了学生

8、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九)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以学评教”系统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排队、控制和打压,而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以学评教系统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仍然显现不出“汽车”较之传统课堂那架“旧马车”的优势。

高效课堂之所以把相信学生当做教师的师德,是基于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

尤其是课堂幸福指数,它要考量学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存在状态,按照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能力、关注永续发展,从关注个别人的发展到满足团队的发展需求,从关注达标率到关注情绪、情感和精神,从要求承受到关注但当,从教导式管理模式到关注自主成长模式。

任何有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信任、尊重和发挥。承认价值和发挥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价值感,高效课堂依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个灵魂建构评价体系。

当然相信学生是把学习交付学生的前提,敢于交付。不仅交付“学权”,还要交付“评价”,即以学评教。经验告诉我们,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校长在课改中的责任什么时候都应该比教师的更大,而不应该一味把不改的责任加于教师,不明确这个职责,课改很难推进下去。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羊,就应该发挥出领军的“羊群效应”,否则校长就会成为课改最致命的“短板”。

以学评教首先要求校长要深入课堂、以身作则、揪住课改、建构评价。评价的核心是明辨是非,统一“好课”的标准。高效课堂这样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的课才是好课。这当然是仅指实然目标,加上应然目标,这样说就较为完整,“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廉·亚瑟·伍德认为: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陶行知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什么教学的前提都应该是‘目中有人”。那么,重视学则必须首先重视对儿童的研究,离开了对“学生”的研究,“学”则成为无稽之谈。

陈鹤琴认为,儿童心理有七个特点:1、小孩子是好游戏的;2、小孩子是好模仿的;3、小孩子是好奇的;4、小孩子是喜欢成功的;5、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6、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7、小孩子是喜欢被称赞的。魏书生认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有的学生获得较多的机会,掌握了方法,便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也有的学生遇到包办代替过多的教师,被剥夺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没有掌握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当然弱。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还要小”。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也说,“人之初,性本学”。

从诸多的论断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学生不是承装知识的容器;2、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3、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4、每个学生都有潜能。

评价必须从“学生”和“学”入手,如果不从“学”的角度去评价课堂、影响和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转变,那课堂只能脱变为某些教师的“秀场”,一味展演自己“课堂艺术”的行为,属于典型的越俎代庖。评价是武器,不建立评价,又如何推进课改,因而要坚持“评价先行”。

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底线。“鸠占鹊巢”这个词似乎很贬义,但时下的确有人就这样一直霸占着课堂,学生哪里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主角?是发展的主体?我们一直在讲“主体与主导”,课改真正的观念其实就包含在这对关系之中,而课改的最大难点也恰恰纠结在这对关系中。研究保证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教师在课堂上对自主学习的制约,正是建立课堂评价系统的目的所在。

课堂还用争论教师该不该讲吗?也许很多人会这样“建议”,教师“必要”的讲授是不可去的,离开了讲,还能称为教学吗?我当然接受这样的观点,问题是,教师的讲什么时候才是“必要”的,谁能说清讲与不该讲的界线在哪里?如果我主张这个问题该讲而你恰恰认为不该讲,发生这样的争论怎么办,听谁的?或者王老师水平高该讲,而李老师刚毕业没经验不该讲?王老师和李老师的水平高低如何界定?

别空耗精力一味扯皮了,讲和不讲都要有理由。你是否承认传统课堂讲得过多了,乃至于满堂灌、满堂讲,而学生只是讲的附属,是知识的容器,要不怎么会有人总结说传统课堂其实也就六个字,“教师讲、学生记”,而考试成绩从哪里来的,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无他!

有人或许会问,不让讲了学不会怎么办?当然,这种情况实属正常,但学不会依然不是不把学习还给学生的正当理由。好比小孩子走路跌倒,教师在遇到学生遭遇到学习困难时,当然需要适时“点拨”,但点拨不是讲授,不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孩子从地上抱起来。如果教师一等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就名正言顺地开讲,那学习能力恐怕需要很难生成。今天,任何人都应该明白,一个以“教”为主体的课堂,实质上就压根儿就没真正完成新课改关于教、学、评方式的转变,仍处于“旧课堂”窠臼里,因此教师要“以模代讲”。评价课堂首先应该抑制讲,尽可能要求教师按照模式上课,无论教师专业化水平高低,都必须遵守课堂“规定”,以维护“标准”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好比桑塔纳和宝马,一旦上路敬请遵守交规。

高效课堂围绕评价这样具体建构,好课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而三个度的重要分值取决于“课堂氛围”、“参与度”与“达标率”。具体到一节课,要注重“三效”,即效率、效益、效能,也就是说看投入、看产出、看能力增长了多少。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重在有章可循。它分为课堂督察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馈会议制度、树优促差制度、奖励晋级制度、管理评价制度等等,当然评价并非越系统越好,相反,我们主张评价要删繁就简,力争人人能评价,要注意“少与多”、“点和面”、“简与繁”、“粗与精”的关系。

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重在督导。比如领导干部要能上出“指导课”,中层或者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一般教师要上出“过关课”,力争人人达标、个个过关。其实支撑学校内涵发展的恰是课堂,因为“学校的产品是课堂”,具体一节课的评价如何,一般情况下是先有学生当堂打分,然后结合“验评组”评分,两项相加得出评价。

高效课堂的评价重在明确责任。比如我们要求领导要全部下放班级搞承包责任制,每个班级课改的第一责任人,都是领导。我们一般要求课堂问题不过夜,每天至少有一把手校长召集一次“调度会”,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并拿出限期整改措施。问题不过夜即“即时性”,而课堂评价一旦出了结果,马上“公示”暴露,当然前提是客观“公正”。

高效课堂的评价重在反思。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高效课堂又叫反思教学。教师要根据课堂出现的问题,虚心接受并及时改进,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因此上课就是进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师首先是学生,兵教兵,兵教官,兵强兵,兵强官,教学共进,师生相长。高效

高效课堂的评价以团队评价为主、个体评价为辅。尤其是注重研究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三大组织的作用。

评价同样有个“六字真言”:即时、公开、公正。

三、关于高效课堂系统,其实我们已经介绍得够多了,围绕“两惟”建构和解构新课堂,努力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再访六道河中学

公元2009年8月初,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空气里也流动着甜味儿。兴隆是著名的瓜果之乡,此时此刻,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贾利民若有所思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了望四野,远山如黛,看着不时擦身而过的孩子,看似气定神闲的他,内心深处却是五味杂陈。为了这方土地的子孙后代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贾利民下了一个决心——课改。

从小组化的班组管理开始,到课改全面铺开,贾利民走得艰辛亦坚定,如痴如醉。人常言天道酬勤,贾利民却认为天道酬痴。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0年9月10日,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因为有了特殊的听众,吸引了国人的目光,这便是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的《珠穆朗玛》,温家宝总理对这节课给予了“老师讲得好,同学们也学得好”的评价。正是因为这节课,1月5号,本报以《不一样的课堂——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课堂教学改革解读》为题,报道了六道河中学不平凡的课改历程,并对校长贾利民进行了专访。时隔3个月后,我们再次走近贾利民校长,听他讲述自己的课改故事。

中国教师报:贾校长,您好!可以说,去年9月,六道河中学成为了全国课改学校关注的焦点,课改刚全面推开两个月,就得到了总理的肯定。我们想了解,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六道河的课堂有哪些新变化?

贾利民:首先,听到总理对高效课堂的肯定、赞扬,我们进行课改的决心更加坚定了。这半年多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又做了很多完善工作。主要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没有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探究化、探究渐进化”的原则,不是教材的翻版,就是罗列几个大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其次是小组合作学习,只顾形式,不顾实质,效能低下。主要表现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头扎在一起,在进行假讨论;有的不能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便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而是自己干自己的;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只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面临这些问题,我们立刻和中国名校共同体的课改专家取得了联系,到我们学校给课堂会诊,就“导学案如何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学步车、方向盘”这些问题,给我们做了一天一夜的报告。这样一来,导学案的使命,在我们的脑子里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理解。

导学案设计的重点在“问题导学”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过程设计和学法指导。问题导学以“三线一面”的形式把三维目标贯穿起来。一是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自读学习思路导引。二是学法线。在依案自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读,怎样思,怎样操作,从而做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设计。这条线或简或繁,或明或暗。三是德育线。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并体现学习内容的情感价值、世界观、方法论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中国教师报:我们都知道,听讲座与课堂实践不完全是一回事,怎么才能把所学运用在实践中? 贾利民:我们提出了“三激”教育——激情、激励、激发,来实现心灵的共振。“三激”教育,是我们课改“建模”的发端,是根据我们课堂的实际情况生发出来的六道河模式。激情,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感性。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没有激情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贯穿整个课堂,从导语的设计、课堂问题的启发、引导、气氛的渲染到结束语,都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须以激情为主旋律。

高效课堂需要激情,高效课堂更需要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将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目标发展,这是一种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人际效应。在教学中,学生大都希望教师能公平地对待他们,盼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赏识。教师如能深入了解学生,在获取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后,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应,并促使学生向着高效课堂的方向发展。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勉励,使人振作。激励从策略上可以分为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让激励“有效”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外激励措施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的奖励真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这种激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你的激励才可以说是有效的。否则,就算你的激励措施是很丰富的,但效果却是让人遗憾的。因为你的激励根本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中国教师报:“三激”教育有效保障了导学案的高效实施,小组合作问题怎么解决? 贾利民:针对学生的不适应,一是解决小组中组员学习不主动的问题。组员是谁?组员主要是班里的后半部学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这些学生基础差,主要是不会也不习惯自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在自学提示上多出现些激励性语言,如“比一比,几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快”等。其次,是开始时让学生多学一点基础的东西,少学一点重难点问题,要淡化难度,分解难度,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够学会。难点、重点还是由老师出面解决,要注意循序渐进。再次是引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做自学笔记,或在书本上做圈点标注,让学生觉得学了就有成效,自学笔记就是他们学习的成效,尽管可能还不能背下来或完全掌握。二是解决学生不会合作的问题。学生不会合作主要是因为组长没有发挥好作用,要经常召开组长会议,或个别找某组长谈话,个别培训,教育组长给别人讲一遍胜于自己学十遍,让组长学会怎样教会组员。所说的合作,其主要是看组长能不能教会组员,当然这也需要组员与组长的密切配合。合作有研讨,有互教,组长和组员都能理解的地方可以研讨,组员不能理解的地方要靠组长去教会。

中国教师报:这两个山头攻克之后,课改终于迎来曙光了。

贾利民:没那么简单,迎来的是黎明前的黑暗。导学案是落实了,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是活起来了,但期末考试时,学生成绩提高并不大,只是略有提高。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带着解不开的困惑,我们又去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

中国教师报:课改之路真可谓一波三折。这次去杜郎口找到症结所在了吗?

贾利民:看了他们的课堂后,我发现不同的是笔头沉淀多,展示多。回来之后,我们提出了“分层学习,当堂达标,激情高效,快乐课堂”的口号,注重加强笔头沉淀。达标就是指正确答题率达到90%。我们抓了三周,第一周效果不太好,达标率为零,ABC三层都没达标。第二周就好了,达标率在80%左右。第三周以后效果就很明显了。

中国教师报:分层学习,是把学生按不同水平分层吗?

贾利民:没这么简单,分层学习是一个系统,包括小组学生层次化、学习目标层次化、备课层次化、课堂学习层次化、班内辅导层次化、达标评价层次化、课外作业层次化。各个教育环节均实现层次化。目的就是破解“好的学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的困局。可以说,现在真正是领略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深刻含义了。

中国教师报:除了课堂的变革,学校的其他建制有没有变?因为传统的学校建制是服务于教的,而高效课堂倡导以学为中心,如果只是改了课堂,而不变建制,二者会不会冲突,生发出许多矛盾?

贾利民:我们也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学校实行所有中层都围绕课改任职。以前,中层领导各负其责,除了主抓教学的领导,其他人不过问一线的事情。现在,围绕课改,学校管理体制形成“三横六纵”的格局。三横:3个年级,每年级都有一个年级主任,年级主任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六纵: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综合6大学科,每个学科组设一名学科主任,学科主任由骨干教师担任。年级主任形成3条横向管理通道,学科主任形成6条纵向管理通道。学科组、年级组双管齐下,指向课堂,形成了一个扁平式、联动式的捆绑管理模式。

我们还组建了质检部,由年级主任、学科主任、备课组长组成,抽出一名中层领导任主任,一名比较有正义感、有威信的教师任质检部副主任。他们的职责就是评价3个年级和6个学科组,他们每天对每个教师的课堂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公布存在问题,客观公正进行量化打分,可以说,质检部是我校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我们学校“361模式”中的“361”管理框架。

另外,课改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只动员教师,不发动学生,课改就无法落地生根。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满激情,课改才能最终成功。为此,学校成立了学管会,负责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让学生把课改当成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的事。

中国教师报:六道河的课改可以说已经走上正轨了,对于其他正处于课改路上的学校,您有什么建议?

贾利民:其实,课改绝不仅仅是课堂的变革,其背后的强大支撑是变“日心说”为“地心说”的教育观念的颠覆,是以“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的重新建构。课改,仅有热情远远不够,更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质和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信念。

如何评课

如何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前提是必须先清除好课的标准。

我以为好课都有共性,有相同的DNA:

◆自学的课:自学即自主学习的简称; ◆动静结合的课,三动:身、心、神俱动 ; ◆注重展示的课堂:大展示与小展示结合; ◆有这样流程的课:自学、展示、反馈; ◆师生相长的课堂:兵教兵、兵教官; ◆情感的课堂: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关于评课——

叶澜教授曾经有个五条,我把它称之为叶五条:

——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生成性(丰实)、常态性(平实)、有待完善(真实)

我也有五条,姑且称之为“李五条” 李五条——

◆状态(看动作、听声音、察表情)◆参与(教师统计到组、组长统计到人)◆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流程(自学、展示、反馈)◆师德(讲超过10分钟师德不达标)

高效课堂“7大问题”解疑

一、课堂形式虽然变了,桌子换了,黑板多了,但课堂气氛仍显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老师在课堂上放不开,总觉得学生不行,还在讲,讲得过多。

三、“五步三查”的流程,掌控起来确实有难度,貌似简单,不易操作,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还是老师在作主。

四、学生不配合老师,没有动起来,动得慢,不会合作学习,效率低。

五、老师困惑: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担心成绩滑坡。

六、课堂纪律问题,不易维持。

七、对学生的、小组的、老师的评价问题,现在评价比较单一,评价标准也有待于细化。三大系统做支撑

首先祝贺你们,这是第二步的问题,也就表明你们的第一步做得已经很好了。这些问题都很正常。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的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这是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拨乱反正,是对课堂乱伦的彻底颠覆。要重视、完善、借助“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身上去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看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要让: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渐进化,渐进梯度化。

要善于利用学习领袖,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所谓高效,同步开N个窗口,同步展示,及时反馈。老师的作用只是体现在“两头”上,煽风点火,做学情调查,现场做出决策。不要纠结于教学进度,围绕反馈来做,要做好“学生对子”之间的测评,初中要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还可以设几条“高压线”,如讲课超过十分钟,就上升到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生不会学是事实——没有培养训练过自学能力学生如何会学,如果纯依赖“喂”,给双“筷子”自然也不会吃。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能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只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导学案有四个步骤:第一个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接到导学案,哪个题会哪些不会,学会不会的,OK!二是围绕目标制定的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的饭菜可口适宜。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的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呢?导学案的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必须设计,必须是自学,展示,反馈。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切的好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利用好黑板,高效课堂神奇就神奇在黑板上,它像超市的货架子,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多设置黑板,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他哪怕狗屁不会,也会向人请教。无限放大展示,一人一块黑板,我就看你在黑板的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放大展示,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问题,老师上课就是看“错号”,研究出现的问题。高效课堂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会的不学,都不会也不学,一上课就是处理问题。

第四是研究达标测评问题,描述我所主张的课堂学习。要求学生有“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治好你的“胃病”,我治好我的“鼻炎”。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活自己的事,干吗让一百分的学生还在做基础题?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如何设计学习过程,课堂只有一个任务,“学会不会的”,未来的想法,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课堂评价如何到位

课堂评价不到位,任何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高中的孩子也看重星,那是面子那是尊严。落实到小组,要负责统计发言次数,要有评价出来,表现最优秀的小组是谁,送给掌声,要有评价,没有评价是不可以的。小组长要公布,表现最优秀的是谁,鼓掌,月优秀,全校最优秀,要建立激励措施,如何持续得让每个人充满激情,必须建立这种评价体系。参评月优秀、季度优秀、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不一定一个,多搞一些也可以嘛!如此,课堂还会死气沉沉吗?不评价,是不行的,大锅饭出不了干劲,这就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的心理就是争强好胜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发现儿童,研究儿童,只有知道儿童想什么,才会有方案。课堂问题单纯用课堂是解决不了的。文化、等级制、优秀小组、优秀对子……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

班级是一个社会,是一个国家。班级文化最有做头,班级管理无止境。8个小组,分开,这4个组叫A班,那4个小组叫B班,当权的、在野的,轮流执政,你看班级活不活!班级可以搞货币流通,搞班级货币,一人一万块钱,坐前排和后排,“消费”不同。扫一次地奖多少钱,违一次纪罚多少钱,一年下来,就有了贫富差距,再开展“扶贫工作”——给他“赚钱”机会啊,这样的班级管理,学生不是天天在游戏吗?同理,班里设检察院、法院,按班规进行法庭审理,这样班会不就有内容了吗,太好玩了!用心去建构这样一个“国家”,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

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校园里,让学生动起来,哪个老师还不改变。学生会“双规”你的,你来讲就是侵犯我的权益,是对我的不尊重。

构建学生组织的“三驾马车”:“学管会”、“学生会”、“团委”。“学管会”任命学生担任校长,严肃、正规、郑重,明确宣布第几任学生校长,发聘书,授权杖,这会让学生终身难忘。举办交接仪式,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如果每周一轮换,每年将影响40个孩子,这是多大的造化!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的活动一下子活了。让孩子们演讲,让孩子们竞标,让孩子们评比,让孩子们测评……这不是替你校长干事吗?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多了。学校门口设大黑板,学生把问题写黑板上,校长组织相关人员开现场会。让每个孩子成为学校的主人,从高效学习到自主管理,这是质变——自治了。

“学生会”、“团委”也是如此。让学生会管学生自己的事。学校的问题,八成集中在中层领导身上,好事全是他们的,责任全是校长的。校长解决了得罪人,不解决干憋气。怎么办?用学生来解决!把“中层”赶到课堂去,一人四个班,第一责任人,蹲点去,课改承包。围绕课堂改革构建,划片承担所有问题。让“学管会”监督测评,让“中层们”调查处理,你校长就可坐山观虎斗,轻易找到平衡。

团委,别让老师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团委干什么呢?策划一系列的活动,利用两毛钱一张的奖状,每天发,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每周都发奖,天天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自然会增加快乐指数。

唯有信仰好干事

我研究毛泽东,发现“红旗”和“号角”特管用!小时看电影,你看仗打到只剩一人了,竟然是丢下机枪去扛旗,视死如归,这就叫“信仰”。管理是一种引领,注入激情、信仰。大家是为信仰而战的。毛主席当年带的部队没有“特级教师”,不都是民师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0年,带的部队出来都是一样的,研究信仰对管理教学非常有帮助。“铁军”,必须得铁质。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班级的旗子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红旗,就是号角,号角不就是激励吗?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和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不发动学生是不行的,光动老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没有用的。观念,评价,都要到位,文化是土壤,环境是氛围,让可能性变成可能,这就是文化。

我的成果:课改就是一句话,变“二传”为“一传”,二传教师即使会传,也会走样,受心态变化影响,热情不再高昂。当教育依靠教师的时候,一定是失败的。“谁都不可以无限放大老师的作用和功能”——教师决定着课堂效果的时候,完了。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普通的学生学得不普通?要想解决两个“不普通”的问题,必须正视教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教的功能到底有多大?教育现状已经给出了答案。课改说穿了,就是让学生直接和知识对话。变“配给制”为“自助餐”,解决教学成果对教师的依赖性。要牢牢记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让他们自己作主。

利用课堂理念,建构自己的共同体。课改的四步: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观念篇:常抓不懈,观念变方法,围绕方法,具体六步:还是要围绕传统课堂来做,拿出传统课堂最好的一节课,做解剖,很重要的,找问题,开处方。听多少理念都不如解剖课堂有效,找出了问题,人人过关达标。还要敢于树“黑标”(问题课)。

要求学校,一个校长听课不少于200节,让“长”在课堂上的校长,有利可图。校长当天下午,召开调度会,哪怕十分钟,看课堂有没有营养,哪些是优秀课。要建构课改文化,每个学校必须有自己的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凡是学生能干的事,老师不要插手。每个班都要有,学校的课改报必须发给家长。课的阻力不在家长,家长不相信,如果相信他就不会质疑。得学生者得天下,让学生来做家长的工作。利用课改报做家长的工作,这是破局要点。

七大问题的诊断与对策

7大问题如何解决其实我已经说得很清了,从理念到观念到方法、再到文化,仔细琢磨,我已经开了方子的,现在我再逐条重复一遍。

第一个:课堂不活是因为教师的激励不够,另外就是这个班级缺少“文化”,没有“旗帜”和“号角”,所以有时候课堂的问题需要从文化找找对策;

第二个:典型的教师观念问题,不相信学生自然不会放手和还权,依然在鸠占鹊巢。课改实在不是讲多讲少的问题,而是教服务于学的问题,记住:一切的教都必须皈依于学生的学!

第三个:开始时不熟悉模式很正常,“新手上路,请多包涵”;刘翔也不是从娘胎里跨着栏出来的;

第四个:不配合?小组建构有问题,另外就是课堂评价有问题。动起来捆绑评价!第五个:担心成绩?好的教育从来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当然,高效课堂从来不会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的,它的目标首先立足于学会,解决这个困惑很简单,抓达标测评呀!

第六个:纪律。对不起,如果是为了维护一直专制的尊严而需要纪律,这样的纪律必须打碎!我说高效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走近高效课堂 篇2

“走近同龄人”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七课第二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要感受他们的生活境况, 了解贫困等不利条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对于生活境况优裕的中学生来说, 虽然他们对社会和人生比较敏感, 但要站在弱势儿童的立场上, 运用同情心去感受他们的困苦, 甚至是心灵上的伤痛, 是很不容易的。而对自身就是弱势儿童的日子来说, 则有励志、图强的问题。因此, 理解贫困等不利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了解自己的处境, 让他们认识到, 贫困和疾病不是自己的过错, 自己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而不应该受到歧视。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以改变自己的处境, 在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上课前, 教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教材, 收集资料, 归纳整理。激趣导入, 预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组竞争引发学习热情;教无定法, 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教学反思, 教师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渠道。生态化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不断更新, 不断反思。生态化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教”与“学”中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和谐发展, 共同成长进步。

一、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参与热情

[片段一]看电子相册并匹配歌曲《朋友别哭》, 谈感受

播放课前自制的反映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电子相册, 并匹配歌曲《朋友别哭》学生谈谈观后感想。

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如“有的人生活条件优越, 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有的人则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不利的环境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教师继续追问:处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到底该怎么摆脱困境呢?我们能歧视他们吗?我们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不仅不能歧视他们, 还要有同情心, 更要有爱心。学生回答, 如:“自强”;“不能歧视他们, 要尽自己微薄之力帮组他们。”

二、巧用学生好胜心理, 小组竞争逐胜负

在成人看来, 政治是枯燥的, 理论性太强, 对于中学生来讲, 那简直是高深莫测, 他们不但是不愿听, 甚至是不信, 在45分钟之内, 课堂上一双双无神、困乏的眼睛, 让人很失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 尝试引入竞争机制, 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把每一个小组作为团队, 每次上课时按1———4顺序写在副板上, 每组只要有一个同学发言正确就可为本组增加一分, 下课时, 哪一组分最多, 就评为冠军组, 同时评每节课的个人冠军。学期末, 累计积分, 评出学期冠军组和个人冠军, 并给予适当奖励。分数最低的组, 要适当给与惩罚。在竞争中, 学生做到了认真参与, 为自己的组争光, 成绩较差的学生好胜心也很强的, 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学生每一节课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唯恐一不小心被别人抢先。小组竞争贯穿于课堂的始末。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和谐的, 幸福的。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 教育的智慧和满满的正能量。

[片段二]抢答

教师呈现不利境遇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研究结果或者具体案例, 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1. 不利的境遇到底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2. 如果你处在不利境遇, 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查找的资料, 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不同的境遇对人的影响不同。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发展, 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影响身体健康, 人变得瘦弱无力;面临失学, 导致文化素质偏低, 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终走向失业;人生暗淡无光, 如果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生活将永远艰辛和贫困。”等等。第二个问题回答更多开放内容, 如“自立自强, 努力学习, 早日成才。”“在国家和社会的帮组下, 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等等。

学生快速抢答, 各抒己见, 当仁不让。学生抢答的场面不亚于运动场上的比赛。热情高涨的课堂竞争气氛, 再也没有学生偷懒、掉队。

通过抢答, 谈感受和看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利境遇对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激励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发奋图强, 克服不利条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勇敢地面对困难, 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三、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是新时期课改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可让学生轮流当老师, 不管是当小老师还是学生, 都可以就学习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参与讨论回答。提出问题者和回答问题者均可为本组挣分。通过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 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学习力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组织授课, 也可通过演讲、讨论、辩论板报等形式,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片段三]直面困境, 面面观

1.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如:“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 是否就可以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甚至破罐子破摔?”而后竞相回答。

2.呈现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不同案例, 学生就此进行讨论交流。

3.针对班级中的, 处境不利的学生, 激励他们奋发图强, 做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少年, 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在教学方式上尽量让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反思,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尽可能利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 调动学生好奇心, 在小组竞争、讨论、调查、板报等“实践”活动中, 学习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 教师要给自己从新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成就教师自我发展, 提升生态化高效课堂的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博茨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政治教师要跳出教育看教育, 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再反思, 与时俱进,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离开教师的作用是不可能达到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高效课堂既是成就学生、发展学生的舞台, 同样也是成就教师发展教师的舞台。只有师生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得到共同发展, 我们的高效课堂才是成功的。教育生产力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新的源泉, 是无价之宝。”[2]坚持写教学后记即教学反思, 将自己的课堂实践、教学体会和感受写出来, 反思再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重难点突破情况, 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课堂是否高效, 等等, 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究, 从而促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

反思“走近同龄人”这节课,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几个“亮点”:一是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参与热情;二是小组竞争逐胜负, 激发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三是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发和应用, 提升学生学习力。但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内容安排不妥, 有些学生认为不公平, 在竞争中, 有些同学因为想参与抢答却没有得到机会, 积极性受挫;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到位, 有些活动时间过长, 导致下课时教学内容未完成。这启示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把时间细化到每一个活动中,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生态化高效课堂的品质,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总之, 构建生态化高效课堂,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师生携手共进, 相互学习, 与时俱进, 不断推陈出新, 重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使高效课堂的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 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只重形式、忽视内容, 方法单一, 学生参与性不高等问题比较普遍。生态化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人为本, 教学相长, 师生和谐, 课堂高效, 实现“共赢”“多赢”, 实现课堂教学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态化,高效课堂,共赢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走近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

教学活动要达到教师与学生水乳交融的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关键就在于教师要把学生的一切都“了然于胸”,认真分析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案例一】《比例尺》教学片段

在教学《比例尺》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了一张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老师那么高,照片里看起来这么小。

于是我量了照片中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5厘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是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那实际身高与照片里的高度是按多少的比例缩小了呢?

生1:5 :175=1 :35

生2:应该是35 :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建造一幢落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1: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2: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3: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

【反思一】: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张生活照、一条建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二、读懂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怎样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学机智,更是教学观念。印象比较深的是几年前听过的一堂数学课《年、月、日的认识》。

【案例二】《年、月、日的认识》

师: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芳的学生,她爷爷今年64岁,只过了16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

生:因为小芳的爷爷那时候穷,所以才过了16个生日。

(听到这个回答,场上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同学们也笑了,而惟独这位执教老师露出了非常尴尬的神情,并果断地下了结论)

师:学了这节课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课题,教学新课) ……

【反思四】:如果这个问题来问我们自己,自然就能很轻松地回答出来,因为我们知道有关闰年的知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知道啊,那位学生能想到“因为穷,爷爷才过了16个生日”已经不简单了,更何况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开放的。除了穷,也有可能因为忙,也有可能爷爷不喜欢过生日……由于教师事先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又怕浪费自己宝贵的上课时间,尽管尴尬但也只能很果断地让学生就此刹车。说穿了,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适时适宜地加以点拨和引导。教师完全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生的回答:“据小芳说,她爷爷不管穷不穷、忙不忙,每个生日都要以各种形式来庆祝,但还是只过了16个生日,你们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揭示课题也为时不晚。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好比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书籍,可能我们刚刚翻开几页,看了序言,就主观地认为已经了解了书籍的主要内容,或者因为一些原因停滞了,那一本本书也就自然地尘封在那里,甚至沾染了灰尘。其实每一本书都需要我们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用心去品读。课前,我们要走进学生,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我们要极尽可能地走近学生身旁,关注他们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适时地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课余时间,我们也应走近学生,和他们沟通学习上的成败,聊一聊生活中的得与失,去感受学生心底的澄明和丰厚!走近学生,我们会很快乐;读懂学生,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走近高效课堂 篇4

戏剧是一个综合性艺术,它融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戏剧文化资源宝贵,生命力强。小学学习既是启蒙学习的开始,也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戏剧学习,不仅可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同时也让学生们继承戏剧精神,传承戏剧艺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对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所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戏剧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艺术内涵,更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戏剧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意义

戏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通过唱腔、脸谱、表演等生动的艺术现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等的高雅民族艺术。

二.关于戏剧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戏剧教师专业素质,解决戏剧教师紧缺现状

2.2选择好的戏剧题材,充实戏剧教学内容

2.3在戏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所有的学习,不论年龄,只要是适合儿童成长发育所需的,都能由戏剧学习媒介来完成。

(2)教室里的情形大多数是,无论儿童的年龄是几岁,课堂里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掌握大部分的主导权,儿童没有这样的权力,应巧妙转移教室内的主权到儿童身上,注意师生角色的转换。

(3)教学过程教师须灵活安排,儿童做决定的时机,以及何时征询学生的意见,而且确定那正是这个课程可运用的建议,以利于戏剧课程的进展。

四.戏剧教学应该注意和遵循的一些事项

4.1多听

4.2做好课前预设.4.3鼓励学生自学

4.4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4.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打造高效课堂四、高效课堂思维 篇5

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

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走近高效课堂 篇6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施以影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1.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而不同的课堂类型又会有不同的课堂结构。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复习、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把大多时间分配在感知、理解和运用上,促使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得以尽快形成。

2.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策略与教学倾向的总合,主张“教有新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同时完成传授知识与促进发展的任务,学校引导教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授——接受式”,而采用“探究——发现式”“情境——陶冶式”“自主——指导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有效讲授。

3.创设学生乐于交流的现实场景

语言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节生动有效的语言学习课堂必须能够使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虚拟出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给学生提供应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多种表达方式,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内容复述、争论辩论、短剧表演等。

数学课堂因走近生活而灵动 篇7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 处处有创造, 人人有创造。”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 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 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 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 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现代生产、生活实践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使原本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数学, 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数学”。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 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譬如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 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 但是遇到商品销售问题他们仍然感兴趣。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切切实实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中, 甚至有时也是他们经常困惑的问题。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实际, 挖掘数学资源。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为数学知识寻找实际背景 , 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为数学知识主动寻找实际背景,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课堂数学向课外延伸,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紧扣生活实际, 开展探索活动。教学中, 学生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数学经验的全部过程, 经历了获得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的过程,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 是幸福的, 而且在自我探究这种宽松氛围下, 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 思维是活跃的, 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是自愿的、和谐的,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 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运用生活经验, 促进数学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 体会到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用途是十分广泛的, 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减少学生学数学的恐惧感和枯燥感, 增强学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教学数学知识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 或动手制作学具、教具, 或参与测量、销售等应用性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提高数学的理解力。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感悟数学应用价值。我们应把书本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 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 揭示规律, 再用于指导社会实践, 体验研究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魅力的所在。

创意课堂·走近大师 篇8

高迪设计过很多作品,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有奎尔公园、米拉公寓、巴特罗公寓、圣家族教堂等。其作品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7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师的故事

1852年,高迪出生在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小城雷乌斯的一户铁匠家庭,是普通手工艺人的孩子。

高迪从小就患有风湿病,因此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大多数时间只能一人独处。他经常安静地坐在那里,观察周围。哪怕一只蜗牛出现在他眼前,他也能静静地观察一整天。性格上,他孤僻内向、不爱交际。学习上,他属于中等,只有在画画的时候特别自信。

高迪出生的那个年代,国王刚刚决定要全面改建巴塞罗那,巴塞罗那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富豪们纷纷投入巨资到城市的改建工程中。于是,建筑师这个职业成为了热门职业。巴塞罗那的男孩们都想长大后成为建筑师,并能一举成名。

1870年,高迪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校就读。1877年,高迪为一所大学设计礼堂,这也是他的毕业设计。他的方案出来后,由于太过与众不同,引起很大争议,最后还是被通过了。建筑学校的校长在给高迪颁发毕业证的时候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

今天,我们一起到来参观一下高迪设计的奎尔公园吧。奎尔公园像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不管是石阶、石柱,还是弯曲的石椅,都充满了各式马赛克,色彩灿烂。这些马赛克在阳光下熠熠闪光,马赛克拼成的图案更是让人屏气凝神,久久不愿离去。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做幅马赛克拼贴画吧!

准备材料:

白纸、剪刀、厚卡纸、胶棒、彩色笔等。

操作步骤:

1. 找几支颜色相近的红色画笔,在白纸上不规则地涂满。

2. 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不同色彩的画纸。

3. 找一张暗色的厚卡纸,把它剪成圆形。

4. 在卡纸上画上你喜欢的小动物。

5. 选一张彩纸,先剪成长条,再剪成一个个小块的正方形,马赛克就做好了。

6. 把这些“马赛克”围着边慢慢粘贴到背景上。

7. 粘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规格空间,这时,我们需要把“马赛克”修剪一下,再粘贴。

8. 用这个方法把小鸟、树叶、树枝都粘贴满。

9. 最后别忘记做出小鸟的眼睛。我们的马赛克小鸟就做好啦!

上一篇:陶瓷艺术作业下一篇: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