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4-18

小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共8篇)

小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

【教材简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第二单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课所讨论的第一个小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系统全面接触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义。而正确处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际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具准备】

准备火灾自救等常识性图片和灭火的小常识挂图。【教学过程】

过渡:亲人的痛爱,同学的友情,快乐的校园,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可是,一场意外却足以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现

(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情境画面)。我严肃地问大家:“如果我们身处火场,周围已经烟雾弥漫,应该怎样防烟呛呢?”

观看资料片,感悟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提问: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生交流)

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鸣。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火灾的隐患呢?

二、课堂活动

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红红是一名小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例:红红家住在5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红红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烟弥漫。)谁来帮帮红红呢?生自由地说。(师: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红红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师生互动演练

你会报火警吗?想一想报火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报警内容清楚、明了:⊙家庭住址 ⊙电话 ⊙起火原因 ⊙火势。②.现在,你能正确拨打火警119了吗?假设你家现在着火了,你该怎样打火警电话呢?这样吧,我们先练习练习,一会儿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试看,比比谁报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们,现在我来做消防队员,你们向我打进电话报警,行吗?

③.同学们,遇到火灾你首先应该拨打119火警电话,但火警电话能随意拨打吗?(不能。)老师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随意拨打!)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还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品德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上得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所以,如何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成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围绕这堂课,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各种有效资源,力争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生动,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解决生活问题

利用发生在 小学生红红身边的事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演示,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教师不受教案约束,灵活、生动地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挖掘潜在的危险,使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教师也真正的发挥了指导者、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媒体以其声、形、色等特点,创设情境,提供形象的教学环境。它能够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受到情绪的感染,激发内在的情感。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于火灾造成的伤害,他们虽然能够说,但是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也就难以产生“防患未然、学习自救”的强烈需求。这样会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于是,我收集了各种火灾造成的家破人亡的录像场景,把它们制作成课件播放。在凝重的音乐声中,在深沉的话语中,在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学生的神情是沉重的,他们的心被揪了起来,心灵被深深震撼了,可见,适当的媒体资源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用好教材,并还原于生活

小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根据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践与调研, 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 成绩突出, 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 特别是品德课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 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 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 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值得思考和探索。在此, 笔者就教学与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刻意追求“师生民主”, 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体现师生民主。可是, 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 走向了极端,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

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 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 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 坐没坐相, 站没站相, 想看就看, 想读就读, 想说就说, 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 “双向交流”太多太滥。

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 缺少信息沟通, 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 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 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 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 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 惟师独尊不可取, 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 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 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 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 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 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 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 形式多于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 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 不管是否需要, 是否合适, 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 打上“合作学习”旗号。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 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 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 过程设计简单, 时机把握不好, 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 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 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 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看不到合作的必要, 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 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 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 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 必然有害无益。

二、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课堂教学生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带来了新气象,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 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 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种他人田, 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 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奋过度, 课堂倒是热热闹闹, 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 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 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 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 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 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 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 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 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 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三、过多依赖“情境生动”, 形式超越主题目的

生动的教学情景能为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活力。但个别教师的过多精力用在如何让课堂气氛“情境生动”上, 一节课下来,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着课堂, 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 图文并茂, 热闹非凡, 大有越俎代庖之势, 授课者心满意足, 听课者大饱眼福, 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 不是自始至终要高潮和精彩, 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留给学生什么样的思考、启示、体验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 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四、过分偏重“赏识教育”, 忽视科学客观评价

赏识教育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绝对化倾向。我们见到有的品德课课堂, 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 教师便脱口而出, 一概以“你真棒!”“对!”“不错!”“棒极了!”或赞许的掌声笼统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 不予纠正, 不敢对学生说“你答错了”生怕扼杀了许多“牛顿”, 夭折了一些“爱迪生”。于是, 课堂上“好”声一片, 小红花、小五星不断发放。这样表面上的赏识, 激励作用值得怀疑, 恐怕只能使学生变得浮躁, 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 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 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表扬, 教育需要赏识, 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缺少恰当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其激励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无效的, 甚至是负面的。因此, 在学生有了最起码的理性批判能力后, 少一点无原则的肤浅表扬, 多一点赏识和批判并举的深层次改进建议, 对学生是有益无害的。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反思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由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来制订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等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教学设计的重视,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自身的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而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计,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1.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太阳》这课时,就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课堂上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太阳的样子,分组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相似事物,情景模拟有关太阳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也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素养具体而言指的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思维、习惯等方面,而想要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就必须先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也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大脑就会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让各种器官处在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一个最佳的心理准备,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游戏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游戏中学习能把紧张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去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加大,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4.教学内容注重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历来重视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但对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二者的统一还体现的并不明确。提高小学语文的素质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点,而做人素质就是语文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想要将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进行有效统一的要求远远高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学习,甚至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因为做人理念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习惯上,而其他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思想的意识上。想要实现二者统一,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真、善、美的教学理念,然后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当然,这样的效果并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达到,还需要坚持长时间的积累和熏陶,在实现“知”的基础上,也就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行”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一个优秀的教师看的就是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试想,一个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若是从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他这三十年来的教学也只是不断重复的机械活动,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还应该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教学重点和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围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重点研究和完善的问题。如今教学方式增多了,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培养的能力,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会增多,也就便于教师更能准确地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一系列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都是教学反思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便于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

教师的成长其实就是经验和反思的循环叠加。教师若只是单纯地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获取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还是一样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在经验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吸取教训,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反思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重复的,从来都没有最好的语文教学,有的都是更好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06.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隆昌金鹅镇楼峰小学 罗征萍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学生。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跳绳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二、教学理念

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跳绳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跳绳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合作锻炼。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条跳绳、录音机一台。

四、教法、学法预设

教 法: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等。学 法:观察法、尝试法、游戏法、合作法、竞赛法、展示法等。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情景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整节课,我将以“跳绳王国”为主情景,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旅游参观,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二)旅游第一站------“过关”

通过创设“王国门岗”,指导学生两人一组,用脚玩“石头剪子布”游戏进行热身活动。

(三)旅游第二站------“踩蛇尾”

我设计踩蛇尾活动,通过“甩、踩”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开展热身活动,发展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四)旅游第三站------“抓尾巴”

教师通过“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到了小动物园,瞧!里面有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尾巴呢,我们来比赛一下,谁抓到的尾巴最多?”的谈话引导,指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体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一人把绳子绑在腰间,露出两端“尾巴”,想方设法保护好“尾巴”;另一人使劲去抓它;并轮流活动。教师边指导,要求注意动作规范和安全,边参与学生活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锻炼强度。

(五)旅游第四站------“拼图”

本站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整合学科间的知识,以体育小组合作活动形式,促其思,启其智,炼其身。首先,让各小组在讨论用绳拼图创编的基础上,先进行展示和交流。然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拼图,组成新小组进行有序跑跳练习、展示,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六)旅游结束------放松总结

播放歌曲《小白船》组织放松活动,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颁奖,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总之,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跳绳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具有较大的锻炼价值。跳绳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跳绳可以使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人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我认为首先应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如何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收获每一节课,我想这是每个教师的困惑。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一二三四。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可见备好课一成为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备好课呢?我根据这几年的备课经验及课堂教学处理,认为备好一节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备课的方向.。

在语文备课中,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文本形式被称为教案。在课改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使教案成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方案,使教案为学生而备,使教案为学生而服务,让教案去适应学生,变“以教定学”为“以学论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就加以落实。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好备课的方向。

二、备教材

首先,我们老师要吃透教材。无论拿到什么课本,我们首先得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其实,补充教材。我们可以把教材学习时间缩短,再补充相关的资料。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他会用自己的阅读各经历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补充资源。

三、备学生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备课中要着重体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生活化等理念,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动态性的,有些教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要把思考更多地“聚焦”在“备学生”上。“备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中要把学生学的过程体现出来,使平淡、难懂的教学内容有趣化,接近生活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理解。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应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德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德不同的体验。

四、丰富人生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伟大设计师设计的经典、时尚服装,而能否穿出风采和神韵,关键是设计师的素养,学生相当于模特,如何把学生打扮成时尚的潮流,就要看设计出来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人生,开扩视野,敞开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教师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内涵气质、教学素养等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课堂教学如此,备课又何尝不是呢?备课同课堂教学一样是科学也是艺术。备课的功夫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备课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就能达到的,那仅仅是基础,它还需要备课人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一节好课的诞生是备课人所有智慧和力量的综合体现。

对于如何备好课,在博才众多的观点中,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特色?

一要多看——看优秀教师的课例,他们怎样设计多听——听优秀教师的课,他们怎样突破重难点?

二是多思——自己实践,然后反思,为什么自己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要多互动——参与网络研讨,像今天的在线研讨或者平时的论坛。只能用心去钻研,相信备好的课,课堂的演出一定很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Part A Let’s learn

一、学生分析 :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同时也具备一些运用的语言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一来学习这样一个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未来职业爱好的内容应会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而教师更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并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并鼓励他们每个人只要脚跳实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他们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 知识目标:

①能听、说、读、写本课的单词:singer, writer, actor, TV reporter, actress, artist ②能理解、认读句子: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 He’s/She’s a/an… 2. 能力目标:

①能够简单介绍人物的职业,如:She’s a singer.②能运用句型:“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进行询问,并给出相应回答。

③能按要求完成Group work的活动 3.情感目标: ①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别人的职业。②能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职业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掌握以上五种职业的英文表达,并能简单问答、介绍自己的理想。2.难点:①正确区分运用冠词an, a 例如:an actor, a singer ②actor, actress, artist这三个单词比较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四、课前准备:

①相关职业的头饰与图片 ②相关的录相带 ③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播放56页Let’s chant一遍,然后师生一起跟录音唱一遍。可以根据歌谣的内容,边唱边做动作。2.复习(Review)

通过听力练习,复习以前四年级学习的几个关于职业的单词: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具体的听力练习如下: ① My father works on the farm, he is a _________.② My mother works in a hospital, she’s a _________.③ My sister works in a school, she’s a ________.④ I study here, I am a _________.3.新课呈现(Presentation)①导入:

利用游戏,复习旧单词,从而引出本课的新单词,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把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等单词卡片朝下放在桌上。一名学生抽一张卡片,用动作扮演卡片上的职业,让其他学生猜职业名称。

教师先来一句开场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梦想过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今日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 There’re doctor, nurse, driver, farmer, baseball player…Welcome our guests!(拍手掌欢迎)Now the first one is…“

然后请一位同学上台做上面那个游戏,扮演其中一个职业,让其他同学猜。哪个同学猜中了,就请他扮演下一个职业。

以上五个职业的单词扮演完后,接着教师再说:“You’re wonderful!不过,除了以上五位嘉宾以外,今日老师还请了几位特别嘉宾!Who are they, do you know? OK!Let’s see!”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张学友”的相片。教师:“Who is he?”

学生一起回答:“He’s Zhang Xueyou!”

教师:“Yes, he is Zhang Xueyou.But, What does he do?”

②教学新知识:引出新句型:What does he do? 并板书在黑板上,用此句重复问两次。

然后教师说:“He can sing songs.He’s a …” 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引导学生说:“He’s a singer!” 教师:“Yes, he’s a singer.” 教师把singer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带读。再板书新句型:He’s a singer.带读新句型。

利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它职业:writer, TV reporter, artist.利用课件先出示一张学生熟悉的男演员的相片,再出示一张女演员的相片,然后分别提问: What does he do? What does she do? 引导学生区分好actor与actress之间的不同。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He’s a actor./ She’s a actress.”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He’s an actor./ She’s an actress.”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先听一次录音,再跟录音读单词。

③利用分组读,分男女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等形式巩固新单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即时反馈,特别是actor, actress, artist这三个单词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应该多读,帮助学生区分好。④“快看快拼”活动

教师快速出示一张本部分的单词卡片,学生争取最快拼出此单词。最快的拼出来的那一组加一分。⑤“快看快说”活动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快速的出示一张关于职业的相片但马上会消失掉,画面上会出现一个问题:What does she/he do? 全班学生一起读这个问题,然后教师请其中一个学生根据刚才相片的内容回答:He’s/She’s a/an…回答正确的该组加一分,最后总结那一组胜利。

六、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教师利用课件,把学过的职业从头到尾演示一遍,说:“同学们,今日我们邀请的嘉宾都已经到齐了,老师介绍他们给大家认识,目的是让大家能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那么你们长大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而引出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并引导学生用:I’m going to be a/an… 来回答。

②教师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访问了几位同学后,突然讲台上的电脑发出一阵响声,教师:“Oh, I get an e-mail from Disney land.” 然后打开邮件让学生看到:原来香港迪斯尼刚开张,所以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现在先做一份调查,想了解同学们理想职业。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在组里面拿着表格去调查组员: teacher doctor nurse writer singer actor actress artist TV reporter farmer 指导学生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来访问,并用:I’m going to be a/an…来回答。用“正”字形式记录好各行各业的人数。

③最后教师总结一下,哪一种职业是最受欢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职业是无分贵贱的,并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职业而奋斗。

七、总结: 利用提问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八、家庭作业:

1.把本节课的新单词每个抄写两行

2.从课外书上或网上,查一查今天所学的六个职业,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是什么,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九、板书设计:

Unit 5 What Does She Do? Part A Let’s learn A:What does she/he do? B: She/he’s a/an… singer writer TV reporter actor actress artist 教学反思: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并且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小学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做中学、玩中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想学、善学、乐学。

二、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学习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奠基石。只有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会产生学习的愿望,而获取知识后的喜悦又会促进产生求知欲。在我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引出好奇心,引起他们的疑惑、惊讶,这样最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三、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语言。“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而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老师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应研究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

四、设置悬念,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特别是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悬念,通过悬念的设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悬念的设置并不是固定在教学的某一时刻,随时都可能成为悬念设置的最佳时机,这需要老师灵活地把握和巧妙地运用。

英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与反思 篇7

我们一行人在英国开展了为期四周的教学考察。从伦敦到小镇切尔滕纳姆,从工作主阵地Glenfall Primary School (当地的一所普通公立小学)的year one (相当于国内的幼儿园大班)课堂,到Balcarras High School (当地一所优质的公立中学)的展示、听课,再到University of Gloucestershire(当地一所综合性大学)的面对百人的展示课,让我了解了英国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亲身体验了英国教师工作的甘苦。在生活上,从home stay的纯英国住家到应邀造访的多位当地同事的家,再到受当地市长邀请参观市政厅,浓浓的英式生活风、纯正的英式食物,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式家庭、英式教育。一路走来,我时时诧异于中英教育之不同,感叹于中英文化之差异。作为一名上海教师,我自豪于自己课堂的大容量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精神,但对于英国学生丰富的体育锻炼和多彩的文艺活动,我也不禁动容。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为人艳羡的同时不断吐故纳新,让我国学生在享受高效课堂教学的同时摆脱繁复的“题海”,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快乐,是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

思考一:什么是英国的课堂?什么是英国式教育?

伦敦是此次英国行的第一站,首先是两天WORK SHOP形式的预热,31位上海教师在当地两位专家的主持下开展了热烈的头脑风暴,使我对接下来的工作细节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工作之余,我参观了大英博物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展厅里在教师带领下的学生的身影在我眼里尤其瞩目。与中国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不同,他们每人手中都有一张记录表格。学生们边看边记录,即使没有教师的监督也是那么投入。出于好奇,我在征得他们同意后细细了解了表格的内容。原来表格的任务仅仅是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展品,看似简单的要求却把学生的眼神与这些参观的主题牢牢地连在了一起。此次博物馆之行,让我在一饱眼福的同时,第一次与英国的教育教学擦出了小火花。

在英国交流学习期间,我和我的另一位上海搭档从伦敦驱车4小时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英格兰中部小镇切尔滕纳姆。我们所工作的Glenfall Primary School是一所宁静的乡村小学,学校从小学预备班到六年级总共7个年级,但同时也只有7个班,学生的总人数两百左右,就这样一个学生人数不到我上海工作学校一个年级的英国小学其占地却是我校两个校区的面积总和。Glenfall Primary School拥有令我羡慕的操场,操场的边上还有一片小小的森林,因此校长Mitchell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是一所森林学校。森林学校的特色不言而喻就是森林课程,刚到校的第一天,我就聆听了一堂六年级的forest math lesson (森林数学课)。当天的教学内容是比例、分数、百分比的练习,任务是到学校的森林里寻找一些他们最感兴趣的数据并在统计后将数据用比例、分数和百分比来表示。学生的统计内容丰富多彩、数据真实,将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这往往是我们国内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实践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是以分、秒来计算效率的,教学高效的目标让我们这些教师挖空心思地思考如何能让课堂的每一秒都能撬动起整个数学感知和数学理论。

Glenfall Primary School里的数学课拉开了我对英式教育认识之旅的序幕。该校师生彬彬有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Thank you”是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微笑、轻声、有序、不力争速度是所有切尔滕纳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我和另一位中国搭档住的是此次团队里唯一的home stay,我们的住家是纯正的英国式中产家庭,从事法律工作的父亲、家庭主妇的母亲和三个正在上中学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在茶余饭后总喜欢和他们聊聊生活以及教育。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业似乎不是父母们所关注的重心,而丰富的运动项目、生活技能(女孩子的烹饪课程、男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孩子的外出打工能力)、多彩的社交活动占据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承担部分家务劳动在英国孩子看来是理所应当的义务。

而学校教育也似乎总是秉承着愉快的理念,让我印象最深的是Glenfall Primary School三年级教室里背诵的九九乘法口诀的rap版,学生们一边背诵一边随着节奏摆动。可见,英国教育对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其次就是由我们英国搭档之一的Lomax先生组织的一次校际数学学科活动。活动在离我们小学20分钟路程的Balcarras School (中学)的体育馆里举行。学生们来自附近10所小学,参与的是学校五年级、六年级中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活动的主题则是“Circle (圆)”。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如神奇地制作莫比乌斯环,有趣地利用生活食材拼搭几何造型、刺激地测量赛车车距,学生们都乐在其中。另外,有趣的苹果π、香蕉π、耳朵π……利用多媒体制作,巧妙的πday和πtime设计,让我由衷感叹英国教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独到的创意和英国教学特有的绅士般的幽默。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个“πday”,更是一个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数学派对”。

英国学校的课程更是丰富多彩,除了数学课、各种语言类课程、体育课、艺术课,还有生活劳动课。不少英国中学的教学楼也是分科目的,除了体育馆外,还有语言楼、数学楼和技能楼。令我最感兴趣的是我国只有职业技术学校才会拥有的技能楼,技能楼里有多个厨艺教室和劳技教室,学习时男、女学生分科,男生学做工具和各种机械制作,女生主要学习烹饪。这些课程在他们的中学课程中占据了很大的部分。我们home stay夫妇的15岁的儿子双休日的作业就是自己设计一个小机械作品,而他们小女儿一周有三天要上烹饪课,回家作业则是把课堂上教的东西回家做给家人吃,然后把制作的过程记录在表格里,并进行书面评价。

艺术的熏陶也在英国课程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几乎每天放学都能看到学生在体育馆里排练歌舞剧(化妆、道具一应俱全)。教学楼里还常常能看到学生们排练莎士比亚剧本的身影,学生们穿上表演的服装排练煞有架势,而负责指导的都是白发苍苍的来自周围社区的居民。在英国,学校没有集体的广播操,取而代之的是每天20分钟的reception (接待)。在这段时间里,全校学生聚集在一起,由校长主持,大家一起表演节目、祝贺生日、唱歌。

扑面而来的英式教育和生活,让我不得不感叹英国学生们接受的是一种注重生活能力、培养生活情趣的教育。

思考二:中英数学课堂教学的差异在哪里?

此次英国交流学习之行的主要任务是走进英国课堂,用上海的方式、上海的教材给英国的学生授课,让英国学生能听懂我这个中国教师的数学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我精心制作了教学媒体,利用它来让我所执教的一年级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地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们的课堂是全开放的,只要你对此有兴趣,人人都可以走进课堂。面对这一挑战,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英数学课堂教学的差异。

1.不同的教学计划

“教案”是每一位中国教师走进课堂时的必需品,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精确到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能在我们的教案中一一体现。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观念中,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我们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然而,在我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早晨,当我要打印当天的回家作业时,却发现英国的教师们都在复印教材,因为学生没有教材,更不知道每个学期他们要学什么、要会什么。英式教学高度自由,教师手中拥有多套数学教材,教师可以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乃至教学时间,没有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唯一的标准就是教师本身,“教案”在英国教师的字典里可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

2.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

高度的教学自由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上,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英国学生在班级中的座位是不固定的,有时小组围坐,有时大家聚在一起席地而坐。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随意进出教室,有时因为要排练节目,有时因为要上厕所,有时甚至就为了出去透透气,这些都是我国课堂的大忌。在感叹英国教育尊重人性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心中的不满也开始慢慢滋生,在尊重学生人性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该不该得到尊重呢?如果学生离开的那段时间课堂中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环节,那么他们在学习知识上的权利该由谁来弥补呢?今天少了这一点,明天缺了那一块,日积月累,差距的造成是必然趋势。然而,意外的是,课后在与当地教师的交流中,他们似乎也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思考讨论如何帮助后进学生缩短学业差距,这个问题在交流中被反复提及。但是,我认为,学生课堂上的随意进出,也正是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

3.不同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艺术,而赞赏的言语是其中最绚烂的部分,它不分国界,都是激励学生们不断向前的动力,这是我与英国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合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我们的表扬却存在着诸多不同。英国教师乐于表扬,“非常棒”“完美”……这是他们课堂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时即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会直接指出,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被尊重。而上海教师则更善于表扬,每一次表扬的理由教师都会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错在哪里,让学生有的放矢,全班齐声鼓掌的形式更能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语言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反馈,在我们看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数学教师的重要教学职责。然而,在英国,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授课过程中,我似乎没有看到英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这一数学素养的训练和指导,学生们的回答冗长且缺乏自信,声音轻且语速缓慢。学生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每一节公开课上,我都会告诉英国学生“请把你的想法大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回答啰唆时,我会及时帮他们挑出重点,告诉他们哪些是要点,回答时该如何去表达。每一次面对不同英国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展示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谈论起这个问题。

4.不同的练习反馈

课堂练习和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检测,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型是灵活多变的,练习的呈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有时是书上练习,有时是多媒体展示,有时是学习单。每天的回家作业就是数学课的延续。

而英国学生却鲜有回家作业的概念,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每天可以两手空空地踏进校门和放学回家,课后的作业只允许有每周一次的长作业。课堂的练习题型相对比较单一,练习设计多以计算为主。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里,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练习训练还要自己抄题,每一道练习的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练习时间,所有教师和助教都会热心地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在授课最初的几天,我发现,学生们前一天在课堂上掌握得比较牢固的知识到了第二天好像没学过一样,只有在我帮着复习一遍后,学生们的记忆才似乎刚刚被唤醒。一节课35分钟,一半的时间用来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经过几天的教学后,我的教学策略也进行了一系列微调。课堂媒体的练习我尽量以选择和判断为主,要求用手势核对的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快速地完成并让我得到最直接的反馈。课后,我会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课堂练习单,请他们的带班教师安排时间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并订正。在这一过程中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练习和作业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怎样的形式、怎样的度才是有效和受欢迎的。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在这一领域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与反思 篇8

关键词:情境创设; 算法多样; 算法优化; 估算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94-001

数学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当下数学课堂中计算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雾里看花”与“画龙点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创设情境大费周章,结果有的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反思】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今天遇到了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从而启发学生从情境中能积极地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实现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在计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和理解算理中的难点。如332-298=332-300+2=34,学生对多减的要加上这样的简便计算感到难以理解。这时如果我们创设一个买东西情境:张阿姨今天带了332元,在超市里买东西花去298元,他付给了营业员300元,营业员多找了她2元,必须补给张阿姨2元。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把298看成300先减去,再加上多减去的2元,从而感受到简便计算的价值。可见,创设情境要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从生活中找“原型”,从而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

二、计算教学中算理算法的“背道而驰”与“相得益彰”

陶行知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有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大量的练习,就可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了。但实际情况却因为学生算理不清,造成知识迁移的范围有限,因而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连基本计算的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怎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呢?怎能会具有计算多样性的能力呢?

【反思】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对算理的及时抽象与提升,也是对算理的实践验证。学生学习计算时,不是仅仅能单纯地按照计算法则机械地计算,更要能理解计算中每一步的道理,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即达到算理与算法互相融合的高度。如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学习“8加几”、“7加几”等进位加法时,当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后,要及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而这时的追问就是算理与算法的最佳融合点,学生不仅知道8加几的结果是十几,也能知道结果的由来:把8凑满10需要2,再从另一个数里分出2来,10加剩下的数就是十幾,同时也能知道不仅能把8凑成10,还能把另外一个数凑满10。当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合理运用方法计算时,也就是达到了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时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各自为阵”与“殊途同归”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教学要尽量避免机械重复,既要考虑算法多样化,又要优化算法,更要处理好算法“创新”和“承接”的关系。

还有些同学用了竖式计算出结果。一番展示后,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算法就用什么样的算法。”(下课)

【反思】现在有很多老师认为“现在计算教学一定要算法多样化,算法越多越能体现课改精神。”但学生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那么第(7)、(8)种的方法完全没必要在这节课中展示出来。你说有哪个学生愿意用这种笨方法呢?上述案例反映了在计算教学中少数老师对算法多样和算法优化这对基本矛盾的认识模糊。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归宿必然是优化,如果说算法多样化是过程,那么算法的优化则是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必煞费苦心“探索”多样化的算法,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刻意引导学生寻求“低思维层次算法”。而应该面对众多的算法与个性化的算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优化选择。

四、计算教学中估算教学的“虚有其表”与“名副其实”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但是,当下的课堂中出现了不少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奇怪现象。

【反思】上述教学片段粗看还算自然,但仔细推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估算环节就像一场“计算秀”,成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摆设”。个中原由,一是这几题估算结果很不典型,与准确结果之间的差距太大,同时教师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二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估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估算是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且方便的方法之一。但在上面案例中学生估算结果后就没有下文了,这显然是极不到位的,根本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真正价值所在,没有成功的体验,学生自然就不会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的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审视计算教学的价值,厘清计算教学的思路,选择计算教学的策略,展开合理有效的计算教学研究,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怎么都快乐2课时教案下一篇:英语翻译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