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2024-04-21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共17篇)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1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资源的分类。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记住地理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的民俗。2、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学难点】我国不同地方民俗的成因与该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式、读图分析法 、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谈谈旅游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展示图片

[转承]我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板书)

二、民俗与环境

1、[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问题提示,认真预习教材P92-94页内容,仔细研读教科书。

2、【解释】民俗即民间风俗。

3、活动:阅读“地方美食图”、“中国民居图”、“中华民族服饰图”和有关资料,体会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民居、服饰的地方特色。

4、[讲述]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饮食文化、建筑艺术、节日庆典、衣著礼仪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分别从食 、住 、衣 、行 、节日庆典等方面探究各地民俗差异。

(1)食:学生读【知识之窗】 了解我国的八大菜系 课件展示地方美食图片

【学生活动】 课本P92 活动、P93活动1、2。

(2)住: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展示图片中国民居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1

(3)衣: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示图片中华民族服饰

【学生活动】 课本P94活动2

(4)行:学生交流 南方与北方的交通差异

(5)节日庆典(视频播放)

6、拓展练习:

三、旅游与文化

(1)旅游业及其意义(播放视频)。

(2)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

(3)世界遗产的分类方法以及分类,找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景点,并完成P96活动1

(4)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因注意些什么?(视频播放)

四、作业 完成学案 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民俗与环境

1.民俗差异

衣、食、住、行、节日和宗教

2.民俗差异因素

地理环境

历史习惯

风俗因素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2

1. 利用日常的地理常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般来说, 常识性的东西很容易理解, 也便于记忆。地理常识很多, 也很繁杂, 可以从最常说的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开始。比如,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那条河?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最大的平原、最大的洲、最大的洋是什么, 等等。

2. 利用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比如, 我国的少数民族:维族人喜欢舞蹈, 能歌善舞, 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四楞小花帽, 喜欢穿牛仔衣和皮靴, 习惯把右手放在左胸上, 表示尊敬。藏族人喜欢吃糌粑, 喝奶茶、酥油茶、青稞酒, 喜欢穿长袍, 献哈达是藏族人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3. 利用天气气候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天气是变化无常的。有时晴空万里, 而有时又瞬间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有时风和日丽, 而有时又狂风大作。我们还会发现一些奇怪的自然现象, 如同样一座山, 高度不同, 生长的植物截然不同;有的地方终年积雪, 而有的地方又终年炎热, 这些自然现象都说明了一些地理上的有关知识。

二、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是学好地理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 只有对学生付出了爱心, 才能感化学生, 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同样, 我们的地理课也需要对学生付出爱心, 需要我们教师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尊重教师, 喜欢教师, 爱戴教师。也只有学生喜欢教师, 才能喜欢教师所上的课。试想, 如果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 他们又怎么会喜欢那个教师所教授的课呢?因此, 要想让学生喜欢教师的课, 乐意上教师的课, 我们教师就要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 与他们交朋友, 平等相处,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所作所为。这也可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法宝。

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精通教材内容, 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打动学生

要想让学生学好地理课,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精通教材内容, 以娴熟的教学技能打动学生, 感动学生。因此, 要想上好每节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精心做好课前教学设计。

即教师要学习课标, 研究课标, 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做好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目标的设计。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这主要包括教学情景的导入,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具的使用, 板书的设计, 作业的布置以及课后反思等。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气氛要活跃,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对此, 教师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明显,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 做好教学反思。

一节课结束后, 教师要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总结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思考成功的地方是什么, 不足的地方是什么, 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 不可轻视。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熟练掌握地图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地理课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掌握好运用好地图。这也是取得地理课优异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 要想学好地理, 必须能熟练运用地图。要能达到熟练运用地图, 一是要多看地图, 二是要亲手画地图, 熟练地画出某一个地方的位置。如能熟练地画出重要的铁路干线、重要的河流、每一个省份的位置, 等等。地理知识丰富而繁杂, 能把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在地图上, 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不管是重要的山脉、气候、河流, 或是重要的矿产资源、交通枢纽、港口城市, 只要一提起, 就能在地图上展现出来, 在脑海中呈现出来, 说明充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教学成绩自然也不会差。

总之, 只要我们注重教学细节, 关注学生实际,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 就一定能使地理课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 篇3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新课标 内涵

笔者认为现行的初中地理新教材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技能和能力、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等方面比较适于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我将对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改革如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谈谈我的看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在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来进行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目前,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最大困难在于缺少一个公认的、可以量化的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现了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因此,在现阶段判断教学有效程度的最佳标准是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1.教学预设有效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学预设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规划、设计、假设和安排。教师要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并在活动中不断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期望相适应,同时,也应当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有所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式,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方法有效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其是否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表演”,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始终处于“被教”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3.教学过程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和被训练者,还是主动参与者、实验者及探索者。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情趣是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表述想法、暴露问题,并能在该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和修正自己,得到发展。

4.教学信息传输有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输和交流过程。传输的信息有效是保证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保证教学信息的传输有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输出的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完整是指输出的信息要反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序是指传递信息的先后顺序和组合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要通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输的信息。三是教学信息输出的速度和密度要恰当。信息传输的速度过快或过慢,信息量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教学的有效性降低。

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措施

在地理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措施主要有:

1.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

地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讲述“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以出谜语“船出长江口、银河渡口(打一省级行政单位名称)。”通过谜语创设情境,学生们跃跃欲试,专心竞猜,教师因势利导导入新知。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乐学的状态,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2.教学内容要实用而有效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方便的原则。所谓方便是指要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的精髓。三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社会在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必须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地理学科所涉及到的好多内容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如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区位选择问题等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更新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效果无效甚至负效。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可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或者不足。要想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对各种教学方法就要进行优化与选择。优化与选择要依据:一是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有的内容适于讨论,例如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印度人口的增长、如何因地制宜来布局印度不同农作物的分布等等。三是学生情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了解学情,尤其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思维还不完善,考虑问题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工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教学方法。五是环境条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教学时间、教学设施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4

教材分析

1.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与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重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

2.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我力图面向全体学生,发挥主体参与的热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美术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创造能力,开发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使美术教学成为提高整体素质的主动、形象、活泼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教学中力图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符合从兴趣发展到主动参与合作、大胆发现、充分表现发展个性,优化基本素质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美育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了解民族传统装饰艺术审美特点。

2、知识目标:剪纸的具体剪刻方法,剪纸语言的合理运用。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5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及其分组。(2)聆听一些著名的古筝乐曲片段,感受它丰富的表现力。

(3)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等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在欣赏中体验乐趣,陶冶情感。(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本节课从基础抓起,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及分组。

聆听一些著名的古筝乐曲片段,感受它丰富的表现力。教学过程4.1 【讲授】走近民乐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喜欢音乐吗?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生:

师:在坐的同学有没有会演奏古筝的?想不想听老师为大觉表演一曲?那老师为大家演奏《梁祝》中的一小段吧,好不好?请欣赏。

师演奏《梁祝》(多媒体展示背景图片)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民族乐器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器乐大多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音色,被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喜欢。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近民乐,感受它无穷的魅力。课题:走近民乐(多媒体展示)

二、学生分组感受、讨论,民族乐器类别及种类

师:现在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乐器,请同学们拿着这些乐器,认真的先看一看,然后在听一听,最后在想一想,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你拿的是什么乐器吗?

2、它是怎样来演奏发出声音的?你能示范演奏一下吗?

3、除了这件乐器,你还能想到类似发声的民族乐器?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分组选代表回答)

4、名族乐器分类及类别

吹:指吹管乐器,包括笛.萧.笙.管.唢呐葫芦丝等

拉:指拉弦乐器,包括二胡.中胡.高胡.京胡.马头琴等

弹:指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柳琴.三弦.阮.扬琴.古琴等

打:指打击乐器,包括大鼓.堂鼓.锣.钹.木鱼.碰铃.编钟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刚才你们的总结就是我们国家民族乐器的分类以及它的种类。那么,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和了解弹拨乐器组里最热门的一件乐器——古筝。

三、听赏与感受(多媒体展示)

1、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前237年,古筝在秦国的民间就开始流行,因此,它也也有“秦筝”的美称。它由最初的5根弦,发展到9弦、12弦、13弦,直到现在常见的21弦。古筝它可以独奏、伴奏、也可以合奏。

2、古筝指甲

假指甲,也称做义甲,一般用塑料片、牛角、玳瑁片材料等制成。

3、演奏姿势

两脚平放,端正的坐于琴的前方。

4、欣赏与感受 师:了解了古筝的一些常识后,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古筝曲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首古筝音乐片段,请同学们认真的聆听、认真的感受、认真的思考每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①《渔舟唱晚》片段

速度:缓慢力度:轻柔音乐情绪:柔和安静 ②《战台风》片段

速度:快力度:强音乐情绪:激励抗争、搏斗 ③《幻想曲》片段

速度:有快有慢力度:有轻有重乐曲情绪:虚幻、空灵、飘渺,幻想 ④《丰收锣鼓》片段

速度:快力度:强乐曲情绪:欢快、热闹、喜庆

教师小结:通过对刚才四首古筝独奏曲片段的欣赏,相信大家对古筝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作为一件独奏乐器,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

5、欣赏古筝合奏曲《葵藿》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艺术的创新追求,艺术家们对古筝也进行了极大的开发和改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艺术家们从哪些方面对古筝进行了改进?(古筝形态、演奏姿势、乐曲)

6、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

她们把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推广到了亚洲,推广到了世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在传统的民族音乐海洋中颉取了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认识和了解了古筝,而它仅仅是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的开端,许多宝贵的音乐遗产等我们去发掘,去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期盼着我们的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乐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中华民族乐器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及其分组。(2)聆听一些著名的古筝乐曲片段,感受它丰富的表现力。

(3)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等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听赏感受,在欣赏中体验乐趣,陶冶情感。(4)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时重点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民族乐器及分组。

聆听一些著名的古筝乐曲片段,感受它丰富的表现力。学时难点认真听赏,感受古筝演奏的韵味和魅力 教学活动【讲授】走近民乐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喜欢音乐吗?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生:

师:在坐的同学有没有会演奏古筝的?想不想听老师为大觉表演一曲?那老师为大家演奏《梁祝》中的一小段吧,好不好?请欣赏。

师演奏《梁祝》(多媒体展示背景图片)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宝库中,民族乐器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器乐大多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音色,被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喜欢。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近民乐,感受它无穷的魅力。课题:走近民乐(多媒体展示)

二、学生分组感受、讨论,民族乐器类别及种类

师:现在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乐器,请同学们拿着这些乐器,认真的先看一看,然后在听一听,最后在想一想,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你拿的是什么乐器吗?

2、它是怎样来演奏发出声音的?你能示范演奏一下吗?

3、除了这件乐器,你还能想到类似发声的民族乐器?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分组选代表回答)

4、名族乐器分类及类别

吹:指吹管乐器,包括笛.萧.笙.管.唢呐葫芦丝等

拉:指拉弦乐器,包括二胡.中胡.高胡.京胡.马头琴等

弹:指弹拨乐器,包括古筝.琵琶.柳琴.三弦.阮.扬琴.古琴等

打:指打击乐器,包括大鼓.堂鼓.锣.钹.木鱼.碰铃.编钟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刚才你们的总结就是我们国家民族乐器的分类以及它的种类。那么,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和了解弹拨乐器组里最热门的一件乐器——古筝。

三、听赏与感受(多媒体展示)

1、乐器简介:弹拨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前237年,古筝在秦国的民间就开始流行,因此,它也也有“秦筝”的美称。它由最初的5根弦,发展到9弦、12弦、13弦,直到现在常见的21弦。古筝它可以独奏、伴奏、也可以合奏。

2、古筝指甲

假指甲,也称做义甲,一般用塑料片、牛角、玳瑁片材料等制成。

3、演奏姿势

两脚平放,端正的坐于琴的前方。

4、欣赏与感受 师:了解了古筝的一些常识后,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古筝曲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首古筝音乐片段,请同学们认真的聆听、认真的感受、认真的思考每段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①《渔舟唱晚》片段

速度:缓慢力度:轻柔音乐情绪:柔和安静 ②《战台风》片段

速度:快力度:强音乐情绪:激励抗争、搏斗 ③《幻想曲》片段

速度:有快有慢力度:有轻有重乐曲情绪:虚幻、空灵、飘渺,幻想 ④《丰收锣鼓》片段

速度:快力度:强乐曲情绪:欢快、热闹、喜庆

教师小结:通过对刚才四首古筝独奏曲片段的欣赏,相信大家对古筝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作为一件独奏乐器,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

5、欣赏古筝合奏曲《葵藿》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艺术的创新追求,艺术家们对古筝也进行了极大的开发和改进,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艺术家们从哪些方面对古筝进行了改进?(古筝形态、演奏姿势、乐曲)

6、新民乐--女子十二乐坊

她们把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音乐推广到了亚洲,推广到了世界。

四、课堂小结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6

一、创境激趣 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多彩的拉花>(板书)认识拉花:

请看教室里用彩纸制作的这些漂亮装饰物,它们是什么:(生:……)(师:对,是的,这就是拉花)了解拉花的作用: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①②③)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自己制作的拉花美化它们的校园。)2.再来看(指着大屏幕)这些拉花是做什么用的?(生:①②③)

(师:装饰房间,张灯结彩的布置节日或是庆典活动)导入新知:

那么,你们想不想亲自制作多彩的拉花来美化我们的教室呢?(生:想)

(师:好!下面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制作拉花)

二、实践体验

观察比较,认识制作图。

师:(请看大屏幕),比较一下这两贴画拉花的制作图,想一想,它们的折法和剪法有佬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哪一幅制作图没有折?哪一幅制作图折了?共折了几次?(生:①②③)

(师:示范几种折法,问:能不能有其它的折法(二、三、四次)再来看:这两个制作图的剪法是不是一样的?(生:①②③)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观察这么仔细,它们相同的地方剪法是一样,直着交叉剪,都是长方形,不相同的地方:一个制作图没有折,一个制作图折了,共折了三次。)

(师注意要示范并把它们拉开展示)创新,折法还有其它方法吗? 再观察再比较

请同学们继续看另外的两幅制作图再想一想,它们的折法和剪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生:①②③)

(师小结:这两个制作图没有相同的地方,不相同的地方①折法不同,一个没有折,一个折了两次,②剪法不同:一个是转着圈剪,一个是直着交叉剪,③形状不同:一个是正方形,一个是长方形。)

是由示范折法和剪法,问:能不能折二次、三次、四次,并把它拉开展示。

三、练习内化:

下面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和材料,开始制作拉花吧!教师下位巡视辅导: ①指导学生完成折、剪、拉。②稳定学生课堂纪律。

③要求正方形一组的学生剪三个三角形和放桌上不要拉开。(稳定学生课堂纪律的方法)

A.小朋友看这个小组最守纪律了,老师给每个人奖一颗纪律星,你们都守纪律了吗?

B.看这个小组的同学最安静了,希望其它组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老师看到有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讲评:

①它在小组内同学间互相展示,比一比谁的拉花最漂亮?

②然后老师把最漂亮的拉花集中到讲台上,全班欣赏,老师奖给他们最漂亮拉花奖最会动手,最爱动脑筋了这几位小朋友。③请同学们回座位。粘贴拉花:

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变个小魔术,(从身上拿出拉花没有拉开的),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过来时,慢慢地拉开。(生:啊!好漂亮)

师:你知道这是怎样粘贴起来的,请仔细观察,先粘中心再粘四角,然后再粘中心,跟着又粘四角,反复粘贴完成,学生开始粘贴(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业)①长方形的拉花 ②三角形的拉花 教师下拉巡视辅导: ①稳定课堂纪律 ②指导粘贴过程

鼓励的话,这个小组的同学们真棒,小手这么巧。

四、展示表演,发展学生综合的生活实践能力。课件展示各种装饰方法:

①耳环 ②面纱 ③头巾 ④围巾 ⑤衣服 ⑥项链

五、小结创新

初中地理新课导入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趣味导入法,吸引学生注意力

1.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热情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奇的心理特点,而在地理课程中,有些知识较为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认识“省级区域”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在空白图处把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进行拼凑,有些学生拼凑不全,这时,教师进入新课导入。同时,为了强化学生知识记忆,当学生拼凑时,教师可指导他们通过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对各省区的轮廓特点进行记忆。如湖北省似青蛙, 云南省如孔雀,黑龙江省像天鹅。这样,不但可激发学习热情,还可通过玩来掌握新知识。

2.以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故事有较强的情节性,可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反映相关地理知识的趣味故事进行新课导入,引发学生探究欲,帮助了解新知识。例如:教学“南亚”这一内容时,可导入:你们看过《西游记》吧?尽管此故事为虚构,而在历史上唐僧西天取经是确有记载,并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西游记》中,西天就处于我们今天的南亚一带,本次课就可以学习有关南亚的地理知识。这样,巧妙地导入了新课,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导入法,加深知识记忆

1.以实验导入

在教学中,通过实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实验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有关小实验,给学生以直观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教知识点。同时,地理课程涉及各类人文与自然景象,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不够,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不但增加趣味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教学“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时,教师课前准备各种材料,如草、土、容器与喷壶等。使学生来比较湿润土壤与干燥土壤于大风时的情况,同时比较裸露地表与有植物(草皮)的地表于大风时的状况,进而引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急需保护。

2.以调查展示导入

调查展示是实践方法的一种,教师通过调查展示法让学生课前完成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并于课堂中展示分析。课前的调查应简单且易操作,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在调查中,体会到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同时提高学生调查与分析能力,并在展示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工业的分布与发展》时,要求学生课前调查:①调查家中有哪些工业产品,分析部分工业产品所涉及的生产部门,并将这些工业部门按照产品的性质进行分类;②你们地区哪项工业较为发达,其发展优势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在调查中奠定了新知识的学习。

三、以实例分析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实例分析法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生活事例,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讨论,并得出其结论。在事例法中,利用问题引发学生逐步利用已学知识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而获得新的知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与生生质疑,启发学生思维。

如教学《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导入:请你们回忆一下,当外出旅游时通常坐什么运输工具?在你的生活中,你看见、接触、或听见过哪些交通运输工具?他们分别属于什么交通运输方式?教师归类:公路运输、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内河航运、管道运输、其他运输方式。然后出示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让学生判断与分类。然后结合实例:我国的“四大米市”,显示其图片,提问:以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它们当时能成为著名米市的原因。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明白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不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温故知新法与直入主题法

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比较常见的新课导入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相符,可以由浅及深、从易及难、循序渐进。运用此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备课时把握新课与旧课间的联系,将导入语变为连接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纽带与桥梁,起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降水与干湿地区”时,教师可导入新课:在上次课中,我们了解了我国各地区的气温差异性,地处南方的广州与地处北方的哈尔滨,因所处温度带不同,气温则不一样。那么,你们知道导致我国各地降水不均匀的原因吗?这就是今天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

2.直入主题法

初中地理课教法探索 篇8

关键词 教法探索;培养;能力

一、自学指导法

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为此,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教知识不及教求知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尤其是地理新教材中增设了很多插图以及“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之类的活动,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密切配合,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设了极好的先决条件。教学中我鼓励引导学生去尝试自学,体味成功的快乐。自学指导法的主要操作是:向学生公布自学提纲,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质疑、讲评、总结,从而获取新知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获取新知的过程,得到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尝到自学的乐趣。只有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才能想学、会学、乐学,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生的思维、记忆、想象、操作等综合能力,才可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学生讲课法

所谓学生讲课法,其过程有三步:课前自读备课、学生上台讲课、师生共同评课。具体做法是:课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讲课的内容及时间分配给学生个体,制定讲课程序表,进而让学生认真备课,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给困难生当好参谋,共同备课。学生讲课:每节课按讲课安排表,让讲课学生大胆走上讲台执教、答疑。师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接受讲课学生的组织教学。师生共同评价:根据学生的讲课水平和自我接受知识的情况,给执教学生以等级评价。教师作简明的讲评小结,肯定优点,指出值得改进的地方。采用学生讲课法,使学生每人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个性,他们讲课,大家都有新鲜感,加之听课和评价的要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成熟动机和钻研课本的积极性。它使学生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满足了表现欲,锻炼了语言表达力,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三板教学法

所谓“三板”,即板图、板画、板书。三板教学法是地理教学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板”是一个鲜明的、延续的、直观的信号,它把抽象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了。“三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学生享受了图文并茂的艺术美。

四、课堂激趣法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五、专题活动法

地理教学要开发校本课、乡土教材以强化“双基”,培养能力。专题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爱我家乡的情感。如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到校外农田、山林考察,并用搜集来的素材撰写环境论文、画环保漫画、办环保板报。让各种小制作、小发明、小漫画的花朵绽开,丰富民中的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心灵,激发爱我江口,爱我家乡的热情。

六、现代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指出: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而目前,地理教师不愿、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并且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授之以渔,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地理说课教案中国的疆域 篇9

我说课的主题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是通过《中国的疆域》这一课题展

现的,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我国在世界的位置,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与邻国的相互位置等。

教材通过“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对于我国经纬度位置特点的讲述是通过介绍我国领土的四端来完成的,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广,这是造成南北太阳辐射、气候、自然和人文景观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广,则造成了我国东西时间、气候、自然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两者结合起来说明我国地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海陆兼备,有十分独特和优越的海陆位置。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其次我国濒临的海洋一段内容实际上是我国海陆位置的延伸,即我国东临

辽阔的海域。

最后,教材通过对我国陆上和海上邻国的介绍说明了我国与邻国的位置特点。

二. 目标设定。

1. 知识目标:1)我国领土的四端 2)陆地面积 3)濒临的海洋

4)陆上邻国 5)海上邻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正确分析与评价

3. 德育目标:通过讲述我国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教材设计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 教学方法设计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先读图、再忆图、后默图的方法,注重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各种信息语言,让学生在欢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 学法设计:

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有选择的学习、思考,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性、主动

性。

六. 媒体教具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使用的教具有录音机、投影仪

七. 教学活动的展开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在优美雄壮的歌曲声中引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一)“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一段内容的教学

1. 设问,我们的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首都北京,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大家能回答中国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吗?

2. 读“中国在世界上位置示意图”,请学生上台在图上找出赤道、20ºW和160ºE的经线,从而得出我国位于北

半球和东半球的结论。

(二)我国海陆位置一段的内容的教学

1. 出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示意图,请学生上台指出太平洋、亚洲、中国位置,分析得出我国相对于亚洲和太平

洋的位置,即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三)辽阔的疆域

1. 讲解疆域和领土的概念

2. 读中国的疆域示意图,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甲指出四端的位置并标注,乙讲解其名称,学生讨论解答思考题,我国东西经度相差60多度,跨五个时区,南北跨50度,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

3. 我国的陆地面积,老师说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欧洲的面积,我国仅次于俄、加,居第三位,比美

国大,和整个欧洲差不多。

(四)我国濒临的海洋 1. 讲述领海与内海的概念

2. 学生读图了解我国东部濒临的四海一洋,主要岛屿、海峡名称及位置,老师边讲边在中国政区图上填注,并指

导学生完成填充图练习。

(五)众多的邻国

1. 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按顺序在图上找出我国15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老师在挂图上指出我国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的位置,学生可轮流或齐声回答其名称,然后将这些国家按顺序填在填充图上。

2. 教师说明:巴基斯坦本土没有和我国接近,但是克什米尔被巴基斯坦控制,与我国接界,因此填图时,只能填

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填在本土上。

八. 出示巩固检测,学生单独完成,教师提问订正。

九. 小结:本课通过中国的疆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我们伟大祖国地域辽阔,山河壮丽,认识了解可爱的祖国,具有民族自豪感,我们以伟大祖国而荣,要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十. 课后活动:讨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提示、分析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板书设计:

中国的疆域 一. 伟大祖国

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的国家

二. 辽阔的疆域 1. 领土的四端 2. 陆地面积 3. 濒临的海洋 三. 众多的邻国 1. 漫长的陆界 2. 陆上邻国 3. 漫长的海岸线

初二地理复习课教案 篇10

课题:中国地理复习

(一),(共4课时)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

1、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我国濒临的海洋、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分布;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熟悉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

2、我国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国地形的特点,主要山脉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与火山等;

4、我国天气的表示符号,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和温度带,降水分布特点和干湿地区,我国气候特征和三种灾害性天气。教具:中国政区图投影片、地形图投影片、学生地图册 课型:复习课 教时:4课时

过程:本次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疆域与行政区划

(总第一课时)

●主要知识点:

1、我国的半球位置与海陆位置、我国的面积、四至点。

2、我国的四个边缘海、主要岛屿、半岛,领海与内海。

3、陆上邻国(15个)、隔海相望国家(6个)。

4、我国三级行政区

5、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省会。

6、特别行政区。

●识图

1、我国疆域示意图,相邻的国家

2、我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图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总第二课时)

●主要知识点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国的人口线与我国的人口分布。

3、我国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重,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

4、华侨与外籍华人的概念,“侨乡”。

5、我国的人口政策。

6、我国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分布特点。

7、我国的民族政策与风俗习惯。

●识图

1、我国人口分布图

2、我国民族分布图

第三章:中国的地形(总第三课时)

●主要知识点

1、中国地势的主要特点,三个阶梯的界线及主要地形单元。

2、地势对我国交通、水力等影响。

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各类地形的比重。

4、我国的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我国的第一高峰。

5、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国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

8、我国火山的分布。

●识图

1、我国地势阶状分布示意图

2、我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图。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总第四课时)

●主要知识点

1、怎样根据卫星云图上的颜色来判断各地的天气。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说明形成原因,00等温线所经过的地区。

3、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与耕作制度。

4、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冬夏季风与降水,我国降水的年、季变化。

5、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布。

6、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7、我国的三个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危害。

●识图

1、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分布图

2、锋面雨与地形雨的形成图。

课题:中国地理复习

(二)(共二课时)

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熟知与掌握:

1、我国的河流概况,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长江与黄河的概况及水文特征;

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

4、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的分布。教具:中国河流图投影片、矿产资源投影片、学生地图册 课型:复习课 教时:2课时

过程:本次复习主要内容如下: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总第五课时)

●主要知识点:

1、内流河与外流河、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我国主要的外流河与内流河。

2、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我国最大的人工河——大运河(沟通的水系、作用等),我国五大的淡水湖和青海湖。

4、长江的概况及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文特征。

5、黄河的概况及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文特征,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

●识图

1、长江水系分布图

2、黄河水系分布图

3、我国五大淡水湖轮廓图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保护(总第六课时)

●主要知识点:

1、我国主要的自然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状况。

2、我国土地资源的种类及其利用。

3、我国水能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4、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三大林区和“三北防护林”。

5、我国煤、石油、铁、有色金属的分布。

6、我国渔业等水产资源,第一大渔场、盐场。

●识图

1、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图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11

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而生动活泼有趣的地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教学挂图是与教材配套的最直观教具。教学挂图内容丰富,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指挥员的眼睛”,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上课时,教师把教学挂图挂到黑板上,便于引领学生,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知识。

2充分利用课本图片。一幅好的图片,可以充实或简化课本内容的文字叙述,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运用课本中的图片进行教学,形象直观,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而且有助于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课本中有关欧洲丰富的旅游资源、非洲热带草原的干湿季景观的图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感性材料,利用这些图片,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深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

3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地理略图是地理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既可以突出知识重点,使学生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又可以培养学生画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集中思维,这样便于学生记忆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有关黄河的知识时,笔者先画黄河的干流图,由两个字母组成——河源段“s”和其余部分“n”;然后绘上游两大支流:湟水、洮河,中游的支流:汾河、渭河;在上中下游分界点的位置上,标出内蒙古的河口镇、河南的孟津,进而提问地跨黄河中下游的省份是什么,以突出我们河南省的地理位置;接着标注黄河干流流经的九个省区,以顺口溜“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豫鲁”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这样上地理课,生动活泼,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激发情趣,巧妙引用。对于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巧妙引用一些与教材联系密切、真实生动、形象感人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比如,讲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严重时。笔者引用一个外国人的惊呼:“黄河流走的不是水土,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5运用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等。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利用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进行教学,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谚语、顺口溜等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学生兴趣较浓,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如教学中笔者引用“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顺口溜,突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风大的自然环境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又如笔者讲解中国山脉分布时运用歌诀:“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赣粤桂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台湾山脉东分布,长白武夷夹当中。弧形山系气势宏,喜马拉雅似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贺兰六盘横断南北向,阿尔祁连西北向东南。”这样,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

6利用古诗词、民歌。古诗词、民歌具有琅琅上口、节奏明快的特点,利用它们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深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如讲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和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时,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讲内蒙古大草原时,可以引用《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把内蒙古草原辽阔美丽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三峡地形复杂时,可以用“万峰攒天天为缩,天落峡底光如烛,夔州诸山逼江来,长江不受山约束”,把长江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的特征展现给学生;讲长江三峡电站时,可以引用毛主席“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句。巧用古诗词、民歌进行教学,一方面使课堂生动活泼,另一方面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走进中国壮丽的万里山河,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7巧用谜语。“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谜语,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如谜语“蓝色星球泛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居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把中国的轮廓、位置暗藏其中,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另外,猜谜语记地名是学习地理的好方法。如双喜临门(重庆)、久雨初晴(贵阳)、千里戈壁(长沙)等。

8运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操作性强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如讲有关黄河的知识时,笔者首先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以此导人新课,把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气势烘托出来,把黄河泥浪翻滚、桀骜不驯、难以治理的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先,声夺人的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祝红梅地理公开课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多民族的大家庭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主要的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举例说明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3、通过课堂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民族音乐、是个、技术、艺术等多种形式感受

不同民族风土人情。

2、利用我国人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来把握主要少

数民族分布状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收集,展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培养

学生尊重和关心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意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大家庭中兄弟姐妹之

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祖国的伟大

进步。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2、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难点——把握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概况、区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手段——音乐、图片、班级中少数民族同学的现身说法。

六、课型—— —— 新授课。

七、课 时—— —— 1课时。

八、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歌曲是1991年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它在谱曲中广泛采用了广西、云南少数民族的音调曲调,活泼、欢悦,流传广泛。同时,大家来看教材地15页的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仔细观察并思考。

师:通过歌曲和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生:略

师: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二)进行新课

板书: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师:下面我们假设自己代表一个民族,向同学报告你代表哪个民族,不许重复,尽量说出自己知道的我国56个民族。

生:汉族、回族、维族、苗族„„

师:你们说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看第16页文字信息,快速阅读回答我的问题:

①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答:汉族

②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为什么统称为少数民族?

答:相对汉族而言,其他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汉族之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③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是哪些?

答: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④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族?人口最少的呢?

答:壮族珞巴族P20

师: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还有自己的文字,同学们请拿出一张人民币,仔细观察上面有何信息?

生:毛泽东头像、阿拉伯数字„„有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母。

师:那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母,就是我国四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请大家对照第16页图1.15观察是哪四种少数民族的文字。

生:分别是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和壮文。

师:你们的观察能力大有长进。各少数民族除了有语言和文字,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家来看书17页活动2.3题。

师:这些文化瑰宝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中得到保护和发展,而且我国宪法规定(16页):各民族都有保

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而且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师:我国民族不仅风俗、文化、习惯各有特色,分布上有独特之处。

二、民族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18页图1.17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汉族用什么颜色表示? 黄色

2、其他图列代表的民族我们统称什么?少数民族

3、我国哪种民族分布最广泛?分布在哪?

汉族中部、东部

4、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西北、西南、东北

5、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族? 回

6、找出有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省、自治区?

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新疆„„

师:感受了民族分布的特点,你们讨论一下用一句话归纳分布特点。生:略

师:同学们都动脑筋思考的不错,民族分布特点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你知道他的含义吗?

生:略

师:同学们可以讨论民族分布特点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都积极地帮助和支持,使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你们可以从生活中

找到实例吗?

生:略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亲如姐妹兄弟,相互尊重、共同奋斗、齐心协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而努力。

(四)作业设计:1.闯关第11页——13页

2.图册第8页

3.复习第一章,预习第二章第一节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汉、回、苗、蒙、壮、土、土家

蒙古文、藏文、壮文、维吾尔文„„

二、民族分布

汉:中、东

少数民族:西南、西北、东北

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六)课后反思:

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利用 音乐和图片等直观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思维,鼓励学生了解教科书之外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加强地理与现实的结合。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3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用以往所学的“热力环流”、“风”、“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14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活动”栏目

一、“活动”栏目的教育意义

我国的教学模式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又因为地理本身具备的实践性以及思维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相关活动的缺乏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但是新课标下地理“活动“栏目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活动”栏目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

1.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对“活动”栏目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精心的挑选活动的主题,然后对活动方案进行仔细的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并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对活动主题进行选择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强对“活动”的兴趣。

2.自主性的活动形式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后,还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等,不管是什么样活动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

3.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哪些成功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中“活动”栏目教学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邓秋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

(作者单位 內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的设计 篇15

邢侗中学耿淑芳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了解较少,学习地理课也成了孩子们头痛的一件事,教师要设计好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就非常关键。那么地理教学新课导入怎样是好的,是成功的呢?通过近20年的实际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如我在讲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上课伊始就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吃柑橘、香蕉、菠萝啊?学生们都热烈回答:喜欢。然后我说:好,回家咱们就让爸爸妈妈帮我们种植这些果树,好不好?学生们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就问:老师,咱们这儿不能种这些植物啊!我也装作一愣,回答:是啊,没见过咱们这儿种这些植物,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水果长在哪个区域,为什么?于是导入新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新课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自然而然的导入了。

二、导入新课要强调综合性。博古论今,古诗文里有许许多多和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有关的诗词。

同学们都很喜欢《三国演义》里的 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关他的故事同学们信口就来,借东风,草船借箭等等。在讲述气候一节时,我就引导学生,如果你好好学习地理课有关气候的内容,你比诸葛亮都要聪明。学生们都带着试试看的心情进入到学习中,看看到底谁聪明,然后根据课件导入气象卫星拍回的图片,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然后根据读图引导学生看懂气象图,卫星图,分析云层的位置等等,由此导入,然后讲解,学生自然觉得聪明堪比诸葛亮了。

三、导入新课要注意直观性

初中地理课教案《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篇16

我国的教学模式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又因为地理本身具备的实践性以及思维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相关活动的缺乏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但是新课标下地理“活动“栏目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活动”栏目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

1.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对“活动”栏目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精心的挑选活动的主题,然后对活动方案进行仔细的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并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对活动主题进行选择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强对“活动”的兴趣。

2.自主性的活动形式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后,还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等,不管是什么样活动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

3.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哪些成功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中“活动”栏目教学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邓秋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03)。

如何上好一堂初中地理课 篇17

【关键词】联系生活 精心备课 利用地图 综合评价

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在初中不是“主科”而是增加“负担”的“副科。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计算实地距离、判断方位和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差等实用技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地理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地理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学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要加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学到的不是干巴巴的“死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有重要的应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去西双版纳旅游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从学校出发到西双版纳的最佳旅游陆上交通线。看谁设计的路线花费最低,观察景点最多,内容最丰富。认识学习那里的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观察民风,了解民俗和特有的建筑风格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机智、可亲可敬的教态等,都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精心备课,认真分析教材。

作为地理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教学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争取让地理课堂活泼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对地理教材和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重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得到什么,作到心中有数。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么可学的。这样的课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去准备,不但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自己、备学生,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的向学生展现知识。

三、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建立地域空间思维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不少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圖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它能把所有知识都串连起来,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导致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现象。目前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死记硬背”现象,恰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域空间思维能力有关。在用好地图的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域空间想象能力。如讲中国的疆域时,先利用多媒体三维空间,定位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让学生利用手中地图册,读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再让学生地图册读出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向望的国家,并勾画出中国的国界线。

四、合理的评价。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与改革地理教学学习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改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评价方法。地理学习评价试题的特点应是:框架性,即公民必备的大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地理位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最”等;地图性,即所有的试题都可以通过读图完成(包括为数不少的地名填图);开放性,如冬季从哈尔滨去云南、桂林等地旅游的情境题中,有地理位置、距离、乘车路线、气温变化、民俗民风等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

上一篇:结婚周年纪念的感言下一篇:参加心理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