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论文

2024-04-30

农业经济学论文(共8篇)

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1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

第一章 导论

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作业1)

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仅作为了解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二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农产品供求蛛网有哪几种类型?决定不同蛛网类型的条件是什么?(作业2,要求用图来表示)

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渠道有哪些?

2、什么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它所具有的功能有哪些?

3、什么是农产品零售市场?它有哪些特点?

4、试比较分析农贸市场与超级市场在经销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作业3)

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

1、什么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它的功能是什么?

2、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与基本原理。(作业4)

3、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1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1、什么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2、中国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3、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作业5)

第六章 土地与水资源

1、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什么是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2、什么是土地制度?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基本制度有哪些?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有哪些?流转的主体及其权利有哪些?

4、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和配置机制?(作业6)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1、什么是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是什么?如何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业7)

4、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八章 农业技术进步

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

2、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作业8)

第九章 农业资金

1、农业资金的含义和运动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农业财政资金?按功能来划分有哪些类别?

3、什么是农业信贷资金?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有哪些?

4、什么是农户资金?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作业9)

第十章 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

1、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各是什么?

2、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业10)

第十一章 农业家庭经营

1、什么是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家庭经营为什么会出现兼业化?

2、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加以完善?(作业11)

第十二章 农业合作社

1、中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是什么?

2、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3、中国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历程有哪些?当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作业12)

第十三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产生原因各是什么?

2、分析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主要因素。(作业13)

第十四章 农业保护政策

1、什么是农业保护政策?

2、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它造成了哪些问题?

3、现代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方向与基本趋势是什么?(作业14)

第十五章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什么是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际标准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作业15)

3、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第十六章 农业产业结构

1、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其特征有哪些?

2、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有哪些?

3、试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及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作业16)

第十七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

1、传统农业划分为哪几阶段?传统农业的特征有哪些?

2、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主要内容各是什么?(作业17)

3、推进农业现代化应实施哪些发展战略?

第十八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

1、常规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是什么?

2、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什么?试比较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作业18)

说 明

1、参考教材:《农业经济学》,李秉龙、薛兴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辅助教材:《农业和农村经济学》,丁长发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农村和农业经济学》,焦必方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作业题按作业

1、作业

2、……、作业18的顺序,网络系统提交,上交截至时

3、考试范围以每章的复习题为主,采取闭卷形式统一进行。但作业题一般不再作为最后考试的内容。

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2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分析

(一)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又称农业合作社, 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 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 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大堆、硬撮合”, 而是农民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自发性地广泛联合, 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合起来的, 将资金、劳动、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作为股份入股, 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 从而实现互利的目的。

(二)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 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 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 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 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 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 自我管理能力不高, 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原因

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农业生产越专业化、商品化, 就越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联合。如果利用非经济手段强行地把不同的农户组合到一起,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中所购买或建设的许多生产资料具有专用性, 若放弃该项经营的话, 处理这些资产的价格也非常低廉。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农户也在寻求长期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盈利, 就需要通过合作制联合起来, 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 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寻求规模经济。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合作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农业合作制产生的土壤, 而农业合作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并为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农业市场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单笔农产品的交易量日趋增大。分散的小农户也没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因此发展农业市场, 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 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化解市场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开支, 提高市场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合作社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瑞典约有75%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 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有1/3-1/2是由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加工生产的。

(二)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 在农业市场的大宗交易中, 无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 其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 获得更多的收益, 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 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 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 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 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 而且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 共同生产、共同销售,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 从而获得规模收益,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

三、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一) 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 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七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不符合这七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较差, 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 业务范围过于繁杂, 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二) 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 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较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 比较看重眼前利益。认为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并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 政府支持不够

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 然而许多政策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法律支持, 如果不能从立法上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规定, 那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进而会阻碍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 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 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 职能不清。所以, 在以后的实践中, 应该明确管理责任, 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二)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 努力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指导工作。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 优化市场环境, 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 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 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政府除了在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支持外, 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 使农民早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此外, 还要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过去人民公社有着本质的区别, 纠正人们的认识偏见。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才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 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摘要:文章论述: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 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参考文献

[1].蒋康穆, 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3 (8) .

[2].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

[3].王海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化农业, 2008 (10) .

[4].巫肇胜.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3) .

[5].云南省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R].2006.

[6].张庆亮, 张宝兵.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8 (8) .

[7].朱绍格.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学;环境问题;进展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展潮流。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是基于农业经济实体的,经济实体一旦产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必然会产生变化。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使得农村经济实体发展了变化,而这反过来又会使得农业经济学发生变化。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限制

(一)影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复杂综合的社会经济大系统,该系统既要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外部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内部因素中制度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较大。制度设计如果存在缺陷就会制约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重视。

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从简单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以及再到可持续发展得到历程。这一历程充分说明了发展观念的变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打破原有发展观念的前提下来不断探讨新的发展模式的。

(二)限制。当前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限制。所谓限制主要指的是在制度因素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限制,当前农村地区在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缺陷,例如存在着农地产权不清、农业发展战略失误、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逆向投入以及分散经营等措施都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環境问题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将会使得农业经济体发生较大变化。

二、农业经济学最新进展及推动因素

所谓农业经济学就是指的专门用来研究农业生产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力运动规律的学科。农业生产中的影响生产力的诸要素、农业生产制度等都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经济学的最近进展。近些年来农业经济学研究不断深入,学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创新。研究对象方面不仅关注到农业生产本身,学者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农村政策进行了梳理,对科研的溢出效应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研究方法上把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起来来进行研究。对于农业科研投资效果的评价主要是用生产函数法以及经济剩余法来进行科学评价。

(二)农业经济学的推动因素。农业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基本理论方面来看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新兴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出现迫切要求基本理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从应用技术角度来看推动其进步的因素主要是农业经济实体,农业经济结构产生的变化。农业经济结构一旦产生变化就要求农业经济学应用技术要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经济学的发展主要是以上两个因素推动的。随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使得影响农业经济学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也发生了变化,而这也必然会使得农业经济学本身发生变化。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三、农业经济学可能进展

正如上文所述影响农业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新兴概念的出现。那么对于农业经济学的可能进展,我们也主要是从以上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农业经济体结构必然会产生变化;在环境问题不断发生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良好地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农业收入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影响日益增大,环境实践也逐渐成为了影响农业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收入、技术以及产业最优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这三方面因素只有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算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在其他两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结果:一是农业收入可持续将会推动环境收入的增加;二是环境产出会限制农业最优结构的调整;当环境产出是正增长的时候,最优结构调整的难度也将会增大;三是农业技术要受到环境实践的影响。

在今后的农业应用技术研究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最终会使得应用技术的研究对象发生变化。今后的研究对象将由原来的收入及技术变成收入、技术、环境三大类。将下大力气来研究三者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二)新兴概念的出现的影响。近些年来一大批新兴概念出现,这些概念的出现会对农业经济学造成影响。环境实践以及可持续发展就是两个新兴概念。这两个新兴概念的出现将会使得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可能性。从农业的经济结构来看就是指收入、技术以及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及增长。在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背景下,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日益频繁,环境产业以及环境部门等一系列新兴概念出现,这些概念的出现往往需要农业经济学能够给出新的解释。解释这些新兴概念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基本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清醒地认识。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经济学本身也将会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将会发生明显变化。今后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此的研究。本文首先是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最后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今后的可能进展。

参考文献:

[1]谭宏伟.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3(S2).

[2]周丕娟.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03).

农业经济学作业 篇4

认定标准: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小户经营:主要以小农、小户型农业种植为主,没有实现较大规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集体制经济。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个体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最主要的经营模式。这种传统的小户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相差甚远,不利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采用小规模农户经营的方式,土地被条块分割,不利于机械的推广与使用,并且个体经营大多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从家庭自给生产变成商品经济,从以家庭劳动为主变成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农业,从传统的管理变成企业化管理,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家庭农场的内涵。我发现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媒体都在讨论多大才算家庭农场,我觉得这是对中央文件的曲解。我们应该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是看它对市场的满足程度、受市场的欢迎程度以及产品的安全程度。

1、家庭农场整合应用了先进的农业科技、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示范推广了农业高新科技,节约了生产成本。

2、家庭农场参加了农业保险,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它得到政府扶持资金,能不断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

示范效应。

3、家庭农场按有机农业标准化技术生产,应用安全放心农资,生产出的农产品有机、环保,吃得放心,有订单,不愁销路,种出的农产品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4、创办人通过租赁获得农民的土地,家庭农场使闲置的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益。

5、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示范推广农业新科技,提高科技贡献率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学重点总结 篇5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植物栽培是指人们通过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热和自然界的水、气以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养分,加工合成为植物产品;

动物饲养是指人们通过以植物产品为基本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功能,转化成动物性产品。因此,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0.2.1 农业的地位

0.2.1.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

首先,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0.2.1.2 农业在不同国民发展阶段的地位 首先是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

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要求。也符合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

农业由于自身的上述特性使得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比较利益越来越小,市场本身的发展难以使农业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维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就有必要对农业实行保护性政策

农产品供给的概念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供给规律

农产品供给定理又称农产品供给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供给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1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2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4 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5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7 其他因素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1土地是农产品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是有限的稀缺资源 2.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商品生产周期长,周期性供应是一个规律。3.农产品供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4.农产品供给的政府调控程度较大

需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3中间需求的变化 4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5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 6消费者的文化习俗

7消费者对农业产品的未来价格的预期 8政府的消费政策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程度 2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 3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

4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5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市场的涵义

最初,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后来人们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再后来又有人把市场理解为是某类商品的购买者或购买集团,也就是人群、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是从卖方的角度,如何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购买行为,是商业上通用的市场含义,即指的是市场需求。

农产品流通特点

1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制约,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 2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 3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

4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

5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机器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涵义

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 1商品集散功能 2价格形成功能 3供求调节功能 4信息中心功能 5综合服务功能

影响零售业态供给的因素 1政策动因和政策激励

2零售业态及零售企业间的竞争 3零售经营管理技术 4社会技术的水平5产业链构建方式

影响零售业态需求的因素 1人均收入水平

2消费者需求结构升级 3消费者偏好

4安全健康消费需要 5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超级市场的含义

超级市场是大规模、低成本、低毛利、消费者自我服务的零售经营方式 正规连锁 特许连锁 自愿连锁

标准食品超市 大型综合超市 便利店

农业食品连锁经营生产的原因 1行业集中化的要求

2零售企业经营合理化与快速成长的要求 3降低经营风险的要求

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条件

1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日趋丰富,买方市场形成

2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零售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4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等技术的进步为农产品连锁经营提供了支持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对接 1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 3创建农产品品牌或名牌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安全体系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构成

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结算所、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交易者组成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性 1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2交易商品的特殊性 3交易目的的特殊性

4交易场所与交易方式的特殊性 5交易保障制度的特殊性 6交易机制的特殊性

期货交易的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

(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

(3)期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

(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 1.规避风险功能

是指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有效的规避、转移或分散现货市场上价格波动的风险。2.发现价格功能

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宏观

1减缓价格波动

2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 3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 微观

1锁定生产成本火利润

2引导农业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拓展农产品的小受与采集渠道 4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绝对成本学说认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它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比较成本学说(大卫李嘉图)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时,国际贸易仍然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好处。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 1 扩大市场准入,消除非关税壁垒

1取消非关税壁垒 降低关税税率

2削减进口关税,扩大市场准入机会

3关税配额水平的约束及其非歧视形实施

4规定最低市场准入机会

5特殊保障条款

2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

3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1绿箱政策、S&D政策、蓝箱政策

2国内支持减让

4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

土地的概念与分类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面。

土地的特征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的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

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

(1)劳动集约型。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去获得较多的产量和收入的方式

(2)技术集约型。指通过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较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

(3)资金集约型。指通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更多的使用物化劳动而提高产出和收入的方式。

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对我国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弥补我国人局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

2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3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

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广泛应用线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4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5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意义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更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机器设备,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

(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2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3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2)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

(3)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 1重视土地项目械生产项目集中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3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4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

土地制度的含义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等内容。狭义的土地制度仅包括土地所有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制度的特点 ①地位的基础性

②构成的复杂性

③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

产权的含义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它是一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的特征 ①明确型

②排它性

③有限性

④可分解性

⑤可交易性

⑥行为性

产权的功能 ①激励功能

②约束功能

③协调功能

④增进资源配置功能

土地产权的含义

一般地说,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常用“权力束”加以描述,即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

土地产权的权能构成

①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其土地的权利。

②土地占有权是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③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④土地收益权是基于拥有或使用土地所应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力。⑤土地处置权是指当事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含义

是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及其权利义务关系等一系列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 1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2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3土地承包经营权呼唤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5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7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1平等 资源 有偿原则

2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4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通常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并可以不断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

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 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 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

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2.拉尼斯—费模式

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展的对应

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阶段

3.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括心理因素。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5.吉佛的引力理论

引力理论探讨了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舒尔茨和夏斯达则从迁移的成本和收益出发来解释人们的迁移行为。

人口迁移的成本收益理论将收益定义为迁移者预期到迁入地会取得比现在多的收益。

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是交通、住宅、食物等方面增加的支出,非货币成本包括迁移时减少的收入以及心理成本等。只有迁移的收益大于成本,人们才做出迁移决策。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1.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2.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1)积累型剩余。(2)结构型剩余。(3)替代型剩余。(4)季节性剩余。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 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 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

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5.可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

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

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 一个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另外一个是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

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

4.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与工工农业科研体系的构建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个引起对农业的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 4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5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资金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1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2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3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4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流程 5农业资金的低收益型和效益的外部性 农业资金对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农业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趋势

1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资金基本处于强制外流态势

2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农业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任,单农业的发展依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注入。

农业财政资金的含义

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

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1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2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3农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1.效率原则

所谓效率原则是指财政部门对农业财政资金支出进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资金产生最大的产出或效益。2.公平原则

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向和数量上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

3.稳定原则

一是农业财政资金投入本身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率,不能忽高忽低,从而造成农业经济增长的波动。二是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成为农业经济波动的稳定器。

4.持续原则

持续原则首先要求农业财政资金投入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农业财政支出要可持续。

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是指国家财政对农业纯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生产、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投入。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是指用于对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它体现了公平的原则。

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 2.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公共投资

3.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

农户农业投资的行为

1.农户是市场中的一个理性主体 2.农户资金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分配 3.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均衡 4.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

农业信息的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和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农业信息技术的内涵

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对农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发布和应用的电子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的内容 1农业数据库技术

2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3动植物模拟模型系统技术 4人工智能与农业专家系统技术 5农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6 3S技术

7农业自动控制技术 8农业多媒体技术 9农业网络技术

农业信息资源的内涵

广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农业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与信息机构; 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一般仅指信息内容本身 人们通常把狭义的农业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共同构成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信息资源的经济特征

1.有用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2.农业信息资源在主体和地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性

4.农业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并存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信息内容开发、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以及信息机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系统考虑了以农业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开发活动及其联系紧密的其他社会行为,能够揭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交叉性。

农业信息商品的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来交换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当人们通过感官或仪器,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对感知的东西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信息资源,当这些信息资源有助于人们对农业及相关问题理解、认识、生产和经营决策,并能与他人交换时,该信息资源就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成为农业信息商品。

农业信息商品特性

外部性,易扩散性,使用者依赖性,时效性,高固定成本低复制成本,体验商品

农业信息市场的主体及其作用

(一)农业信息的使用者

农业信息用户特别是农民用户由于受到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的限制 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用户来说,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对农业信息的运用水平较低,需要商家和社会给予精心的培育。

(二)农业信息的生产者

开发信息资源 生产农业信息产品 提供信息服务

(三)具有多种角色的政府

信息用户 调节者 信息生产者 信息中间商

农业家庭经营的涵义 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或家庭农场。

农业的特点与农业家庭经营

1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个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2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样,农业劳动支出具有不均衡性。

3在光照条件下,农业生产一般不可叠加,具有广阔的地域性。

综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当代西方合作经济思想的流派 1.改革派

(1)社会主义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社会主义是合作运动的最终目标,合作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准备阶段。

(2)合作联邦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合作经济应是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体制。第一,它把合作运动的进程视作终结,合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达到另一种体制的手段或途径;第二,它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 ;第三,主张消费者至上。2.进化派

(1)竞争尺度学派。这一学派以美国的艾德温•诺斯(E.G.Nourse)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合作为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体系的功效,把合作运动视为抑制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他们认为,合作经济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机制,只能起辅助作用。

(2)萨皮罗学派。①合作社应按商品种类而不是按地域关系组织起来 ②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农场主 ③民主管理 ④与合作社签署长期的、带强制性条款合同的入社农户应达到相当的比例 ⑤使用专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⑥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

(3)美国学派。他们认为,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合作社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间的不完全联合,合作这种形式仅合并了各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但企业本身还是完全独立的。因而,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体化与分化、独立与合并间的中介,合作只是业务的联合,而不是人的联合。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 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 1.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

2.成员民主管理

3.成员经济参与

4.独立性与自主性

5.教育、培训与信息 6.合作社间的合作 7.关注社会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比例返还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

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盈利性 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1农业合作社有助于促进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 2农业合作红色有助于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 3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减少农产品和农业专有资产的损失 4农业合作社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寻求规模经济

农业合作社在国外的发展趋势

1政府对农业合作社的保护和支持在加强 2农业合作社的运行越来越注重效率提高 3农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横向与纵向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1.生产专业化 2.企业规模化 3.经营一体化 4.服务社会化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

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1农业的外部性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 3农业的弱质性 4农业的不稳定性

二.从农业的基础地位出发来论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必然性 三.围绕农业的发展阶段来分析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可能性

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 1经济结构主义观点

2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

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问题

1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 2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

3农业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被动。4发达火甲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现代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方向与基本趋势

1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2农业保护政策实施实现了从黄箱政策到绿箱政策的转变 3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加速,非关税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食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1绝对性与相对性之分 食品安全标准不一,食品安全至今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生产经营者行为 1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2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 3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有资产的多少 4声誉机制的建设 5纵向协作策略

视频之狼安全管理中的消费者行为 1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 2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索 3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行为 4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

食品质量安全的政府监管

1征服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目标

1只注重保护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2注重提高本国视频的国际竞争力

3注重保护农业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5注重解决最为迫切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建立协调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3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体系

4加强对消费者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教育 5促进质量安全信息有效传递

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农业产业结构也称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合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基本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2.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

3.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

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1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

2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 3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 4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

农业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例逐步增大 2在终止也中饲料声场所占比重逐步增大 3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例逐步增大

4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 5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

6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3.能最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

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

(1)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

(2)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

(4)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这些投入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已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

(6)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一起使用,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7)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1)提供刺激的制度

(2)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

(3)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入物的生产设备

(4)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

(5)帮助农民作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

传统农业的改造

1.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

2.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 3.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 4.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它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大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结果,是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和生物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同时,它又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生产条件现代化 2.生产技术现代化 3.经营管理现代化 4.集约、高效、持续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1.生态持续性 2.社会持续性 3.经济持续性

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的压力 2.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1)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2)公平性原则

三.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特性

(1)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2)环境问题具有传递性

(3)环境污染往往具有累积性,呈指数式发展

(4)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思路(1)产权管理思路

(2)国家干预思路

四.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

2.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3.某些技术进步可能产生负效应,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技术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但它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根据《农业协议》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措施,要求成员方必须进行削减。“黄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部分有补贴的贷款项目。

“蓝箱措施”(Blue Box Measures)是指,一些与生产限制计划相联系的直接支付的“黄箱措施”支持,被称为“蓝箱”的特殊措施,可得到免除减让。但其条件是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之一:(1)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享受补贴的产品数量不超过基期(即1986-1988年)平均生产水平的85%;(3)按牲口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

生态农业农业经济论文 篇6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自然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依照生态科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将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1】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分析

一、生态农业的发展意义

(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导致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不断的挤占农业用地,造成我国的耕用土地不断的减少,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不超过0.1公顷,水资源不到全球水平的40%,农业土地资源十分匮乏,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不少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

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

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中社会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出现难对等发展的情况。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要求吃到绿色、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

因此,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无公害发展、循环发展是顺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怎样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公害少、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是越来越多农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二)加快传统农业发展的变革。

现代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如大量的生态资源被损耗且没得到合理的运用,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随着这些问题的加剧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难以弥补的损失。

要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都综合纳入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中,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不同步转化为同步发展。

(三)生态农业发展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

民以食为天,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百姓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的人生活水平一天天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在是满足于过去的“吃饱”,更要求食品营养丰富、无污染、无公害。”

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将新型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效率,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革进程,以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福利。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一)综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利用传统农业的经验将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

在发展时候不能忽略了各个产业间联系,变动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综合发展里。

(二)多样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南北气候、地质条件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农业生物的多样关系加以利用,可以起到促进多种农作物同时发展。

如云南农业学家朱有勇将糯稻和抗病杂交稻间种植就可以防止稻瘟病。

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在西北不少农民将向日葵种植在石榴园,避免石榴对害虫的侵害等。

节约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不同种植物的多样发展。

(三)高效性的发展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的发展的保证了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例如对饲养动物粪便的再利用,降低的生产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也减少通过化肥肥料等化学用品对种植物带来危害,生产更多绿色食品。

(四)可持续的发展农业经济。

农业生态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循环使用上,如有人在自己的山鸡饲养场里同时也养殖蜗牛,让蜗牛吃叶子,鸡吃蜗牛,鸡的粪便作为叶子的养料等,建立一个循环的生物圈,减少人工饲料和化学品的使用,最大程度的提高的产品的安全性,满足了人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三、怎样做好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多展开宣讲,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

有些农民的.生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对农业的种植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里,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概念模糊。

因此,使农民明确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能带来什么实际性的好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如各地的村委及宣传部可以定期的组织农民定期开展交流会议,交流彼此间种植的心得与经验,此时宣传员可以分享几个成功的案例进行正面的刺激和鼓舞,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各个公社也出黑板报,宣传生态农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阐述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关联,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树立农民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积极从绿色品产业的开发与经营。

其间,应定期的向态农业人员、劳动者普及相关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懂科学、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达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发展生态农业需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防治工作。

目前最大的农业污染来自于农药、化肥等,污染范围广且治理难度大。

因此,在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中要用各种科学实验和示范方法,引导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增加对有机化肥的使用率。

完善相关的法律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环境的检测体系。

对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进行淘汰,对已造成的污染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三)推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农业是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像结合的综合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开了科技的发展就像鱼离开了水,无法依存。

在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

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敢于积极采用与之配套高可行性新技术。

推动农业科技的大力发展,如清洁生物再生能源的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无机物复合肥料、污染地生态恢复等,现代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资金短缺会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

因此,政府在对农村项目扶持上应更倾斜于生态农业发展上,在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除了要相应的增加发展农业生态的资金预算,提供配套专项经费,还需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增加投资金额。

同时,还应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投资,并通过一些鼓励政策的引导农民自己投入。

此外,分配资金的同时,要保证资金到位的及时性,是资金确实能投入到生产发展中。

通过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进行相关的规划。

如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等,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农民开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虽然是我国的新型行业,但经过这些年相关科技人员和劳动者的不断努力,在发展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不能否认,在长期的的发展上还是任重道远。

因此,农业工作者将在这条路上不懈怠的努力着。

【2】商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循环农业又称作生态农业,以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规律,依靠科技创新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的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循环农业的特征是:(1)有效的节约资源;(2)生产清洁性;(3)废物资源性。

1 商洛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商洛市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商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极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情况依然严峻。

基于此,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市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农业经济学论文 篇7

农业经济的概念可以简单定义为: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农业经济主要是关于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科学,农业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来开展的,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抓住农业经济的核心内容,明确农业经济的目的和任务。对于农业经济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经济学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在经济发展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十分明天,对于农业经济而言,也是同样道理。因此,在对农业经济概念的理解中,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要从理解劳动力资源开始。

在农业经济中,劳动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还是现代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都必须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并要学会对劳动力资源加以利用。所以,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我们要从理解劳动力资源入手,对农业经济的整体概念进行分解和细化。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实现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农业经济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概念的含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重视对农业经济中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农业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并提高效益。

二、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和利用

目前我国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农业经济在实际发展中,也在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寻求可靠地理论依据。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已经逐渐学会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实践,使农业经济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从实践角度来讲,经济学原理对于经济行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农业经济也不例外,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和依据,实现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经济学原理在农业经济中的发展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学原理指导了农业经济发展实践,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之所以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和增速较慢,主要是因为没有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实践。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原理的作用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也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经济学原理优化了农业经济发展结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意义在于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优化,指导农业经济朝着变结构、保增长的方向发展。在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农业经济的结构及时地进行了调整,发展结构得到了优化,使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这一点算是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

(三)经济学原理很好地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不同,造成了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制约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法实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实践表明,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多数地区已经学会了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已经取得的较好的效果。

三、在农业经济中利用经济学原理的意义和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农业经济中利用经济学原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且对于农业经济本身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直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经济中利用经济学原理的意义和必要性,形成利用经济学原理促发展、保增长、提效益的目的。分析认为,在农业经济中利用经济学原理的意义和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就必须利用经济学原理。

对于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来讲,如何实现快速健康稳定增长是第一发展要务,在这一目标下,我们要想取得发展实效,就必须利用经济学原理作为指导,发挥经济学原理的优势,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力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在农业经济中加以利用。

(二)经济学原理的优势决定了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以此为指导。

经济学原理不但具有理论优势,还对实体经济有着良好指导作用,可以指导农业经济实践,使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经济规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实效。所以,我们对经济学原理的作用要正确理解,并学会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实践。

(三)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利用经济学原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经济学原理是经过理论与实践之后形成的重要经济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强的概括性,按照经济学原理的指导发展经济,能够使农业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规律,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利用经济学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四、经济学原理对农业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指导实践,意义重大作用明显,自从利用经济学原理指导农业经济发展以来,农业经济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在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上都取得了突破,因此我们对经济学原理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要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一)经济学原理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原理对于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从目前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学原理已经形成了对农业经济的有效指导,对农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了农业经济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种积极作用。

(二)经济学原理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最终目标是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使农业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方式都得到较快提升。而这一切的实现,就应该依靠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实现。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运用了经济学原理之后,促进了农业经济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经济学原理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结构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就要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结构转型,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和突出,更加适应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原理给予了农业经济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所以从促进作用上来讲,经济学原理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参考文献

[1]牛大力.论我国农业经济对于经济学原理的需求分析[J].中国经济周刊.2010.08

[2]王德东.浅论经济学原理对农业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J].农业经济.2011.03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发展现代农业就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将传统的农业转化为以现代科技为依托,更加环保、更加生态的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从多方面入手改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当的扩大农业规模,将传统农业改进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从很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一、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农业的科技创新

传统农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要想实现这两方面的发展就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转变农业增长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缓解资源的约束,还能够拓宽市场,扩大农业的发展领域,实现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以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例如: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熟悉各种农作物的生活环境,在干旱缺水的地方适宜种植马铃薯、棉花等耐旱的作物,还有就是让现代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现资源的长久利用,采取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禁止农村出现的随意放牧,开荒等现象,使农业发展更加生态环保。由于土地、水等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农业以这些资源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转变成以科技为依托的模式,创造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提高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农业(种植业)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非常明显,同时,我国的各项政。加大对农业(种植业)的支持,使得农业(种植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此外,农业(种植业)虽然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但是这种比例会逐渐减小,也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一种演变趋势。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关注与投入,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此来拉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总结

上一篇:联盟的拼音解释及造句下一篇:关于大班健康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