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试讲

2024-05-02

形势与政策试讲(共8篇)

形势与政策试讲 篇1

今天我们来学习形式与政策第九专题 欧洲安全面临内外交困。本节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难民危机迟迟无法解决 2.欧洲成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3.欧洲一体化陷入困境 4.乌克兰危机释放积极信号。(板书)

讲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要怎样去了解和分析一个历史事件? 在这里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个方法,叫做五维分析法。从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五个方面着手分析一个问题(板书)。

在今天的课程里,我将带领大家从这五个方面去学习今天的内容。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学习。

说到难民,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对就是战争、内乱。而欧洲的难民潮正是由于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地区战乱不断所造成的。2015年上半年,这一地区战乱不断,加上“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活动猖獗,使得大批难民涌入欧洲,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进入欧洲的难民总数是2014年的近五倍,其中仅仅在德国登记的难民就超过了100万。

所以,造成欧洲难民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叙利亚、利比亚等地区的持续战乱,由于战乱,居民流离失所,只能逃到他们心中向往的欧洲。那么这么巨量的难民涌入会给欧洲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

首先就是欧盟各国面对难民问题出现了严重的分歧。首先德国表示会无条件接纳难民;而法国只承诺3万难民配额。英国则批评德国无休止接纳难民解决不了问题。各国的分歧让德国一直处于孤立之中。

其次呢就是难民危机对欧洲难民政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做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面对难民危机时一直是比较乐观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甚至认为大量的难民进入德国能补充劳动力,提振德国经济。甚至在2015年9月宣布放开边界接纳难民,导致慕尼黑火车站一个周末就涌入上万难民,火车站陷入瘫痪,引起全国人民极度的不满,最终迫于压力,默克尔承诺2016年减少难民数量。再次,难民融入的问题。这么多外国人进入本国,不吃不喝肯定不行,他要工作,要生活,要养家糊口吧,那么让他们如何融入欧洲社会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只有制定有效的难民融入政策,才能把难民危机转变成人口红利。

以上三点呢就是难民危机给欧盟所造成的影响,那么既然难民危机危害这么大,要怎么解决呢?我们来看:

首先,欧洲各国应该反思自身的外交政策。我们开始讲了造成难民危机的最直接原因,那就是战乱,而造成叙利亚、利比亚等地区战乱的正是西方国家对该地区局势的横加干预。因此啊,欧洲国家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不再干涉,防止战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难民的产生。

其次,欧洲应该变堵为疏(板书),欧盟成员国齐心协力安置难民,应从人道主义出发去应对难民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恢复边境复查,制定难民配额,把难民拒之门外。

再次,欧盟各国应该统一立场,共同合作,统一难民政策,设立统一的难民接待中心,而不是为了本国利益互不相让。毕竟,接受难民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整个欧洲的事情。

最后,美国需要尽力补救。美国作为叙利亚问题的罪魁祸首,却只接受了叙利亚难民的千分之一都不到,实在令人发指。以上四点就是应对欧洲难民危机的主要对策。

那么欧洲难民危机对我们国家有没有什么影响呢?当然有

首先,就是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产生了影响。目前难民涌入欧洲的路径主要是从马其顿经过塞尔维亚最后到达匈牙利进入欧洲,而这条线路也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扩展。是两者的结合部。难民潮的涌入严重影响了我国在该地区的基础建设。

形势与政策试讲 篇2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 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维护稳定大局, 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 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 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 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发布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 无统编教材, 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 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 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 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 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 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 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驳斥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 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台湾问题。

2008年~2009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邪教“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台湾问题。

2009年~2010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 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 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 “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 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 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 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 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 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 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大学三年或四年, 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 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 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 在同一时间, 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 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 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 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 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 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 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 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 偶尔一、两次还可以, 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 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 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 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 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 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 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 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 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 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 当然, 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 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 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 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

所谓“大范围”, 就是每学期开学前, 由党委宣传部牵头, 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 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 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 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 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 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 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 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 因此对大学生而言, 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 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 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 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 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 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 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 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 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 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 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 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 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 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 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 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 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 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

在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 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 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 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 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 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 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 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 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 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 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四川文理学院从2004年至2012年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做法与经验, 并对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参考文献

[1].宋雪萍, 孔庆祥.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几点构想.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育文.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民日报, 2011.5.8

[3].刘志刚.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形势与政策试讲 篇4

摘要: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地区;发展形势;外交政策

一.引言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周边国家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少数属于发达国家。如今,我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只有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和平崛起创造条件。本文就对我国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进行简要分析。

二.周边的国际形势

(一)周边国家政局动荡

在我国的周边国家中,按其政治体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与“稳定程度”,可大致分为“成熟民主国家”、“转型国家”与“问题国家”三大类,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也可依此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类是所谓“成熟民主国家”的政局演变。如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主要是属于“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范畴,即政党就选举和执政权所展开的权利斗争。其政局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华政策与双边关系的调整变化。

第二类是从所谓“威权体制”转向“民主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转型阵痛”。中国周边国家政局动荡多数属于此类,其政局动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双边关系变化与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易受冲击。此类国家大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期,由于民主体制不健全、旧体制“惯性”强大,导致政府腐败严重、当局缺乏权威性与政局动荡。例如,中亚的哈萨、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五个“斯坦”国家均系从“前苏联”解体而来,体制上不同程度带有“前苏联”的痕迹,哈、塔、乌三国政权“新老代际问题”突出,土国新总统尚在摸索之中。

三是“三股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与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组织为首的国际恐怖主义继续活跃于西亚、南亚,东南亚与中亚,伊拉克、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成为全球恐怖活动的“重灾区”。印度反恐频繁拉响“警报”,印度尼西亚破获多起恐怖阴谋;印度东北部与缅甸等存在严重的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武装组织不时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部族与民族矛盾突出。

(二)大国争夺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

其他大国也在中国周边加紧角逐。俄罗斯外交进一步“向东看”,通过“欧亚经济共同体”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重拾对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争加入“东亚首脑会议”。日本民主党政权更加强调亚洲.极力争夺东亚区域合作“主导权”,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中日关系虽然显现出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印度崛起势头强劲,全方位拓展地缘利益,力图首先“坐大”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

(三)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

目前,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已呈现出加剧的态势。美国在优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时.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的矿产资源,同时觊觎南海油气资源。俄、美、日、印度加紧角逐中亚、东南亚油气资源,各方围绕陆地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安全展开复杂博弈。

(四)周边“海权”争夺 周边“海权”角逐升温,海洋形势日趋复杂。同时,中国“海洋崛起”导致了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自己的“海洋霸权”。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军事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黄金海道”,国家间权力角逐与海盗等非国家行为体“活跃”并存交织,海洋安全前景堪忧。

黄海因韩国“天安号”事件与美韩军演而骤然“紧绷”:东海因中曰专属经济区划分分歧与争端而形势复杂.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占领”,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越南与菲律宾等国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力图将中越、中菲之间的双边争议“变质”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多边争议”,而美国则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在印度洋,索马里海盗“作战半径”不断扩大,不时劫掠各国商船,致使远洋运输面临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

(五)自然灾害

中国周边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周边各国。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亚、中国青海玉树等)、大早灾(中国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岛),夏季的大洪水、台风、海啸,以及极端恶劣天气、重大疫情等,致使周边安全环境更趋严峻,周边乱局雪上加霜。

(六)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三.外交政策 一是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要树立“和平发展、重在周边”与“和谐世界、始自周边”的战略意识。

二是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打破不同区块之间的分割.形成联动机制。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与安全合作,整合与创新周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建构和谐、有序、安全、繁荣的周边新秩序。

三是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四是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机管理,维护正当权益。针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维护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风险。

五是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其对华渗透、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参考文献:

[1]2013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周边形势 篇5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外交应如何应对周边国家形势的新变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性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形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第1页 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国海之争等。

面对周边环境的动荡局势,面临如此艰巨而又严峻的挑战,中国外交必须做到冷静应对周边外交,妥善处理中国外交,让自身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步步为营。在制定方针上,必须以大局观出发,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的分析,积极促进和谐周边稳定发展。

(一)周边外交凸现重要性

周边地区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平发展与民族复兴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国对外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其局势稳定与否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内的发展。因此,周边外交具有无比重要性。其重要性有三个方面:

1、国家安全方面: 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2、中国政治与对外战略方面: 周边地区是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3、经济方面: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是中国海外能 源供应与资源保障的主要地区。

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之一便是,为中国集中精力于国内经济

第2页 发展创造一个基本安定的周边环境,使其不干扰与分散中国的主要精力,并尽量避免被卷入周边地区的战乱与动荡之中。

(二)周边外交方针: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

回顾新中国成立一来的“思想脉络“及其实践,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国与大部分接壤邻国明确划分了边界。

2、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睦邻外交”大发展,中国率先摆脱了国际“冷战”格局的羁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改善了与有关邻国的关系,最终与所有邻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为集中精力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2002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003年,睦邻、安邻、富邻 2004年,周边是首要 2005年,和谐世界

2006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利共赢、以人为本 4、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顺势而上“与”大周边“成为新的”关键词“。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大发展大

第3页 变革大调整“,面对中国崛起加速与”亚洲崛起“加快同步并进面对周边环境错综复杂的现实”热点“、”难点“,中国的周边外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全方位推进。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便是从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的区域多边合作,如中亚方向的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方向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10+3“、东北亚方向的中日韩三国合作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这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中的关键“分量”,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水而上与稳健崛起。

(三)正确分析外交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与策略

1、东北亚地区

中国和主要伙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主要对手将中国的正常崛起视为挑战其霸权地位的主要战略威胁。日本具有两面性:既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也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另外,还应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对于朝鲜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

2、东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南海问题,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3、南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邻国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中国对于印度是挑战者,印度一直把中国

第4页 作为要超越的目标;而中国对于巴基斯坦是主要伙伴。中国的南亚政策一要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二要大力加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三要对美印军事合作等予以密切关注和高度警觉。

4、中亚地区

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挑战是与俄罗斯等国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即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有: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二是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

(四)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周边外交要以“大周边战略”为方向,远近结合、稳步拓展。对当前周边地区动荡加剧的态势,进行密切关注与持续跟踪。对周边乱局既要分析又要统筹应对,积极促进周边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切实维护自身地缘战略利益。

1、大力强化“周边是首要”与“维稳”、“维权”并举的意识,集中精力、加大投入、专注周边,科学研判、及时反应、积极引导。

2、适时制定“大周边战略”,拓展中国周边的内涵与外延,“做深、做实“周边工作。

3、周边地缘战略坚持“东西兼顾”、“陆海并举”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方针。

4、针对周边国家政局动荡的“三种情形“,对症下药,强化危

第5页 机管控,维护正当权益。

5、有效应对大国地缘角逐,夯实地缘战略依托,与主要大国增加沟通、协调与战略互信,积极应对大国地缘角逐、挤压与围堵,致力于共同促进有关国家与周边稳定。

6、与时俱进。调整与发展“不干涉内政”原则,有效应对周边乱局。改进对所谓“问题国家“的政策,既要反对外力粗暴干政,又要敦促所谓“问题国家“应以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为重。

7、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确保周边总体和平稳定,坚决捍卫中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今经济形势 篇6

U型经济复苏趋势明朗 企业不可再畏首畏尾

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已成普遍共识,近期披露的各项经济指标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持续向好。6月份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2%,连续四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同时,国家电网统计数据也显示,6月下旬发电量增幅高达7%,6月份单月发电量同比实现3.6%的增幅,6月份全国发电量增幅转正已无悬念。

制造业PMI是一个综合指数,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反映经济衰退。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新订单指数中的分项指标出口订单指数从5月份的50.1%上升至51.4%,创下13个月以来的新高,国内制造业继续保持回暖趋势,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主力,出口订单数的V型复苏暗示着中国出口已经见底,一旦全球去库存化结束,下半年出口跌幅将放缓至10%以内。而新订单指数持续在50%以上,也预示着工业复苏将会持续到明年。

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趋势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下去,中国的经济复苏已呈现“底部较窄的U型”,而不是V型、W型和L型。

在这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中考”中,中国交出了令人羡慕的答卷。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方案等。

今年年初,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明确传递了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信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全球经济从中国的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推动力。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统计,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都陷入经济衰退之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尽早复苏全球经济的最重要的希望所在和信心来源。

在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阴霾未去、苦苦抗争之际,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和复苏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增加财政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这不仅可以让民营企业更多分享国家财政投入的收益,而且这一过程能释放出惊人的生产力,激发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让民间投资成为保增长的巨大推力。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把握机会,而不在“悲观失望”中错过机会,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何去发现那些潜在的投资机会以及消费需求,也是考验任何一个企业的现实问题。笔者建议,企业的决策者在重点考量相关指标和政策转变带来的投资机遇的同时,在策略上,亦应采取积极进取的方式,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一味的持保守观望的态度,也许将会丧失机会。

是复苏萌芽,还是虚假黎明?

美国?复苏迹象初显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及其与几十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相结合的特性,将使得这次复苏的力度小于以往。

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份进入衰退到现在,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继续收缩,但幅度有收窄趋势。近来一些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出现从收缩向缓慢复苏转变的迹象。经济学家也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可望在下半年开始复苏,但步伐将是缓慢的。

第一季度出现的一个积极信号是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3的个人消费开支增长了1.4%,不仅扭转了此前两个季度连续下降的局面,而且创下了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与去年第四季度的下降4.3%相比有了显著改善。不过,未来个人消费开支的增长动力还可能受到失业率攀升、家庭财富缩水和信贷紧缩等因素的负面影响,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快速复苏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出现趋稳迹象,通胀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经济学家担心,目前庞大的流动性在经济复苏之后将导致高通胀。因此,政府能否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力度使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和干预措施得以有序退出至关重要。如果时机过早、力度过大,则不利于经济复苏;如果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则可能导致高通胀。

此外,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状况今年上半年继续恶化。一方面,经济衰退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收;另一方面,政府开支因实施救援和刺激计划急剧扩大。在去年10月1日开始的本财年头8个月里,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已达到9919亿美元,是上财年同期赤字的3倍多,这意味着美国财政赤字本财年将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据白宫估计,本财年政府财政赤字将高达1.8万亿美元,远远超出上财年创下的455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针对这个问题,伯南克上月敦促美国国会和政府立即着手制订行动方案,以有效控制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他说,财政赤字得不到控制的最终结果是投资者信心被侵蚀,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前景受到威胁。他强调,即使是在当前采取措施应对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时刻,也必须要开始制订恢复财政平衡的计划,以保持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次经济衰退的严重性及其与几十年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相结合的特性,将使得这次复苏的力度小于以往。伯南克警告,即使是开始复苏之后,经济活动很可能还是相对疲软。美联储也在6月底说,尽管美国经济前景有所改善,但经济活动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低迷。欧盟?年内有望触底

经受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欧盟经济今年上半年可谓深陷低谷。尽管近期种种迹象表明,欧盟经济很可能即将触底反弹,但复苏之路恐怕远没有想象的顺畅。

下滑速度趋缓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欧盟经济环比下滑了2.4%,其中欧元区经济环比萎缩2.5%,创下自欧元区1999年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全线下滑。尽管如此,根据欧盟委员会5月初发布的一份预测,今后欧盟经济下滑会趋缓,到2010年下半年将重拾增长步伐。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华金·阿尔穆尼亚预计,欧盟经济年内有望触底。成员国急欲抽身

为扭转经济颓势,欧盟及其成员国继大规模金融救市后,又耗费巨资用于刺激经济。如果算上因失业率上升而自动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欧盟总体的经济刺激力度已达到经济总量的5%左右,超过6000亿欧元。

如此“大手笔”在有效稳定金融市场、遏制经济衰退的同时,也使欧盟成员国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长期下去将难以为继。于是,在上月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提出,逐步结束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伴随经济复苏步伐巩固财政,着力削减因刺激经济而急剧膨胀的财政赤字。前景仍存变数

尽管经济下滑局面有所缓和,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环球透视首席欧洲经济学家霍华德·阿彻仍警告说,欧洲经济看上去还远没有到一片光明的地步,要实现可持续复苏最早得等到2010年。阿彻指出,急速攀升的失业率是危及欧洲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此外,全球经济和贸易形势依然低迷,信贷紧缩局面依然严峻等,都给欧洲经济复苏增添变数。

日本?将走“L”或“W”

去年9月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欧美经济迅速衰退,需求急剧下滑。受此影响,日本出口大幅减少,企业收益恶化,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急剧下降。内外需同时不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分别下滑13.5%和14.2%,降幅连续刷新战后纪录且大大超过欧美其他发达经济体。

今年第二季度,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初见成效、企业库存调整有所进展以及日本政府出台了节能家电环保积分和环保车补助等措施,内外需求均出现回升。日本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从3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上升,出口也出现下滑趋缓的迹象。日本政府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日本经济已在第一季度触底。

但对于日本经济能否像预计的那样顺利复苏,不少专家学者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由于日本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日本经济走势将呈“L”型或“W”型,即日本经济复苏将经历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不会在触底后迅速反弹。

澳大利亚?低迷中求突破

自去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致力于应对由这场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今年年初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逐步加大经济刺激措施力度,并已初见成效: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0.4%。经济学家普遍期待,澳大利亚近期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在下半年奏效,为澳大利亚带来经济突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澳大利亚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连续6次下调基准利率,使利率水平从7.25%降至3%,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低水平。

在财政政策方面,澳大利亚政府迄今已出台了3个经济刺激计划。第一个计划于去年10月份出台,规模较小,主要对低收入者派发现金和加大对首次购房者的补贴力度。第二个经济刺激计划今年2月份推出,主要为中低收入纳税者提供退税补贴,资金总额达420亿澳元(1美元约合1.24澳元)。今年5月份,澳大利亚政府又推出总额为220亿澳元的“国家建设与就业”计划,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与港口、新能源和全国宽带网建设以促进就业,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国和亚太地区经济形势及前景的判断较为乐观,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必然增加对澳大利亚资源与能源的需求。而澳大利亚金融体系本身相对比较安全,经济体系相对比较健康;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次金融危机为“输入型”,总体不存在与美国类似的次贷危机。

《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制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

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而形势与政策课的自身特点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为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与国内外事件的发展动态紧密结合, 而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无界性则使得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的水平, 实现了全球性的信息共享与互动, 将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与之俱来的现象与结果就是高校学生在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之前就已经对很多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 要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一般而言,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目的、意义、学习方法、途径;观察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党和国家实现现阶段任务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决策。三是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四是大学生在形势政策方面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的情况及政策。这四方面的教学内容相互依托且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讲解重点应该是为什么而非是什么, 即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因为只有对课程涉及的问题作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释,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才能体现出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 才能让形势与政策课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进而对大学生产生正确的导航作用。要做到这一点, 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时则必须要体现出“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学生没有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爱因斯坦则强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 “问题意识”更显重要。“问题意识”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思考, 可以培养与提高其创新能力, 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而对于教师而言, 则意味着教师在授课中, 研究、发现、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问题并满足其理论需要, 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从而使讲授内容不仅能入耳还能入心。这样, 不仅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而且由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给学生灌输信息, 而是能够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 以及学生不能解释分析的问题, 就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用性, 改变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些偏见, 进而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领会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二、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 不仅要制定丰富充盈的教学内容, 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富张力和表现力, 才能让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所谓教学手段, 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历史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 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 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又称为“电化教学”。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各有优点与不足, 因此, 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趋利避害, 发挥不同教学手段的正面作用, 提高教学质量。

1. 充分使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神经生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功能分为52个功能区, 且人的左右脑各有分工, 左脑半球主要管理语言、逻辑思维, 右脑半球主要管理形态结构、时间与空间。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人们所获得的知识中, 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1.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就要充分利用其视觉和听觉功能来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方面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 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可以便捷地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以完成教学任务。基于此, 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 通过运用多媒体, 不仅可以播放文字图片资料, 还能播放影像资料, 并进行相关内容的多样化链接, 这就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使理论形象化、内容生动化,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

2.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目前, 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其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 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互联

WENJIAOZILIAO

网还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并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校要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就必须充分关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而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1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互联网普及率已攀升至36.2%, 而在所有网民中, 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29.9%。显而易见, 大学生与互联网已然密不可分, 更为重要的是, 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特点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 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很多时事政治的内容, 而国际风云变化莫测,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重大的国内外事件。如果教师只是通过传统的媒介获取信息, 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还需要有充分的媒介来源, 这会让教师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不仅漫长滞后且效率低下, 更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编排, 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 互联网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以秒为单位的信息更新速度, 以及日渐成熟的搜索引擎网站在瞬间就可以为教师提供海量的各类信息, 而且互联网的无界性, 还有助于教师与其他同行的交流, 这就为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形势与政策课是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 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的形势下,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使命就需要教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 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让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 (1978-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29.

[2]周本贞.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3) .

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研究 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实效性

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形势与政策课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形成了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高校也陆续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改革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存在的问题,其中传统教学方式与复杂的世界形势之间反差矛盾突出。200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结果说明,师生都已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但较之于老师,更多的大学生强调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渠道是各种媒体(64%),其次才是学校和师生(36%)。在教学手段上,大多数高校教学手段有待于多样化、灵活化。[1]

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形势与政策课特点

中国自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至今已经10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3%,学生数量增加4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连年的扩招促进了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功利性增强,道德下滑。在这种形势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与政策课以“形势”和“政策”为教学内容,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政策学两大部分组成,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特点。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一是内容庞杂,教学领域宽,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属于交叉学科,没有稳定的、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教学内容变化快,时效性强。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也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通过分析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2]

形势与政策课在意识领域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分析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政治方向,从而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的任务。

二、目前形式政策课教学方法及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已大多不存在,但仍然存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矛盾。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就济南大学学生与任课老师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

在对43名调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采用单纯讲授方式2名,采用幻灯片讲授方式41名,采用视频教学方式22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8名,采用实践活动方式9名,采用案例教学方式5名,采用阅读教学方式4名。

在对320名学生教学效果调查中,262名学生(81.86%)认为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认为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162名(50.62%),认为教学方法综合互补性差的253名(79.06%);尤值得一提的是,在“你所希望的形势政策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观看视频录像的276名(86.25%),选择实践活动的252名(78.75%),选择案例教学的183名(57.19%),而选择课堂讨论发言的仅38名(11.86%)。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以求变化,但效果不突出。大学生青睐生动的教学方法,但缺乏学习主动性,一方面试图摆脱单一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又不愿参与。最后致使形势与政策课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不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①教学基本停留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采用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3]师生互动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共鸣,致使新鲜的时事内容无味。②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讨论教学环节过少,使富于实效性与趣味性的课程枯燥、缺乏生机。③电子教案水平高低不一,幻灯片以文字、图片为主,制作相对简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给学生造成了敷衍教学任务的印象。④对视频教学依赖性强,讲解引导不够。⑤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叠加,而不是优化组合。如果教师讲课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丰富或表达能力不强的话,就更易使学生厌倦。

三、教学方法改革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困境,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视角,而是有赖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组织、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及教师学生的互动努力。面对困境,笔者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创新与开拓相结合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讲出吸引力和感染力。

1.教师是教学中心,是教学方法使用的主体。一是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巧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不断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如进修学习、参观考察、辅导报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拓宽其知识面,并落实监督考评激励机制;三是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手段。

2.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有更多的参与模式。通过课堂提问、交流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中,以使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与实践中不断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讨论、质询、辩驳达成共识,如态势(SWOT)分析法、小组教学法。[4]

3.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用校园活动熏陶学生,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创造多角度、持续性的教育氛围,形成大学生关心该门课程的习惯,如组织形势报告会、围绕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教育、举办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等。

4.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网络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如将视频转载、电视应用到PPT上,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扩大覆盖面,形成合力。

5.拓展教育空间,课堂教学社会化。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假期实践等方式,了解并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认清形势发展趋势,并内化为投身改革开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少青,叶忠明,王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J].南方论坛,2008,(5).

[2]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3]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上一篇:《观沧海》文言文重点答疑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