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2024-05-01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精选7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1

【作业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ǎnxīn biānjiāng wūyâ zhàogù xiãdài

()()()()()

kōngxū zāoyù cãngjīng bìngmoï gǎngwān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篇()掉()虚()裁()

编()悼()虑()栽()

三、查字典填空。

1、“疆土”的“疆”用音序查字法,应该先查(),再查();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2、“妻子”的“妻”用数笔画查字法应该查()画。

四、照样子写句子。

例:阿姨说:“小朋友,请填一下汇款单。”

阿姨递给我一枝笔和一张单子,和蔼地说:“小朋友,请填一下汇款单。”

1、小刚 说:“爸爸,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考好的。”

2、张老师 说:“同学们休息一会儿吧!”

3、爷爷 说:“对岸就是我们的祖国。”

【作业二】

一、心灵手巧。

1、写字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请你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一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看拼音,写词语。

lián hã yîu huî qī rǔ dǒu qiào

mãng lïng jí qǔ zhâng zōng máo wū

3、补充词语。

滥()充数 杯弓()影 叶公好()刻舟求()

亡羊补()自相矛()南辕北()惊涛()浪

()疲力尽 半途而()()朴善良()怀坦白

4、查字典。

“疾”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写字母(),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剩余()画。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在“疾苦”中“疾”应选()种解释,“疾恶如仇”中“疾”应选()种解释,“疾步”中“疾”应选()种解释。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既„„又„„ 因为„„所以„„ 无论„„都„„

(1)这座楼房()坚固()美观。

(2)()走到哪里,他的心里()装着母亲。

(3)()他学习认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因为他有很大进步,但是老师表扬了他。(修改病句)

2、石油是一种能源。(扩句)

3、奇妙的电波送来激动人心的消息。(缩句)

4、一位台湾同胞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5、他父亲承认自己的儿子可以胜任画画的工作。(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2

1.学会几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 初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板书:日出) 读到这个词语, 大家都不会陌生, 日出以它独有的神奇瑰丽、变幻多端而赢得了古今许多诗人的青睐。 (出示句子)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在圣井山之巅留下了“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的豪迈诗句。

2. 太阳每天朝起夕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见过日出吗?有什么印象? (板书:日出)

3. (1) 导入课题, 读课题。

(2) 介绍作者巴金爷爷。

(3) 师补充:巴金, 原名李尧棠,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家》、《春》、《秋》。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课文有6小节, 请6位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相机正音:慢慢儿

一刹那重担重围)

3. 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巴金爷爷为了在海上看日出, 常常早起, 写下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 并发出了赞叹。【承上, 在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 此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嘎然而止,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的契机, 进行思维的提升和方法的总结。而这一切, 并不是由教师口授言教, 而是让一切都从学生中来。“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生命力从何而来?就从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充满智慧的思维中来。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师需转换旧观念, 不以自我认识为课堂主宰, 而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心中有学生、言语显大智的老师。在学生一次次不断修缮改进的答案呈现过程中, 我们不应忽略孩子们智慧摩擦出的火花, 当我们将课堂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 充分尊重他们完整的思维过程, 并试图发掘亮点时, 孩子们的表现是相当精彩的。他们或根据课题的提示, 或根据课文的内容, 或从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获得启发……直至获得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根据课题的提示, 并结合课文的内容来组织完整的语言, 提炼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的确是个好办法。】

三、理清脉络

1. 同学们, 如果请你给课文来分分段, 你会怎样分呢?默读课文, 可以和同桌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2. 交流 (……)

【有效的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呈现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的过程中, 诸多小组对文本的分段都有各自的想法。交流时, 教师只是负责将各组的答案进行板书, 不以个人观点参与及影响。得出多种分段法。众说纷纭, 必有正误之分。还是把足够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请他们自行判断几种分段方法的合理性, 不同的分法, 就请他们阐述各自不同的理由。在整个辩证思维的过程中, 学生为本, 他们也更喜欢这种课堂氛围。有互动、有发现、有乐趣。“新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 提出“有向开放—交互反馈—积聚生成”构成的“互动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师通过开放的手段激发、捕捉、利用、组织学生各种性质的资源, 释放, 并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资源的过程。有目的、有指向地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有一颗生命自觉之心。主动、积极、自信, 展现出独具魅力的生命光彩。】

3. 学生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读)

4. 刚才大家找的呢, 有很多都是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 我们也感受到了, 巴金爷爷的笔触非常细腻生动。

我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6. 你能给这句话换个句式, 变成陈述句吗?

7. 同学们, 你觉得什么叫“奇观”? (奇特的景观)

8. 我们的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奇观呢?

9. 这海上日出, 作者称之为奇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细品读第一段。 (自由读)

1 0. 你读懂了什么?

a.天没有大亮, 周围很静, 说明了什么? (时间很早)

b.这样的早起只是一次吗? (常常)

c.你感受到了巴金爷爷怎样的心情? (非常期待能看到日出)

1 1. 有这样一种期待的心情, 必定是为了等待欣赏一场奇观!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日出之奇特, 我们却能从巴金爷爷的心情中体会到。请你读一读第一段, 感受这种期待。

1 2. 这一切的等待和辛苦都没有白费, 在看过海上日出后, 巴金爷爷由衷赞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齐读)

1 3. 欣赏美丽的海上日出。 (出示图片)

日出时, 太阳、海水、天空, 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 它们互相映衬, 绚丽多姿,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想, 技术再高超的摄影师都无法记录下那种变幻之神奇。巴金爷爷却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奇观, 我们不禁感叹语言文字的无所不能和妙不可言。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有它界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字词, 读通全文, 了解大意。要完成目标并不困难, 但怎样使课堂丰实有趣, 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为了追求第一课时的精彩生动, 我们往往走入误区, 那就是“教学目标逾越”。将许多第二课时该做的事儿, 乾坤大挪移到第一课时, 结果导致教学环节零碎, 训练点都只是点到为止, 看上去很热闹, 而忽略了语文课堂最根本的“扎实清简”。明确第一课时要教什么, 了解孩子们需要获知什么,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即会有真实的生成, 真实的, 就是精彩的。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 我想到了以下两个关键词。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3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4

1、别的( )( )( )都慌了,有的( ),有的喊,有的( )( )( )( )( )。

2、一只乌鸦( )( )了,( )( )( )( )喝。

3、小松鼠( )( )都到( )( )地里去,看( )( )结果了( )( )。可是,直到( )( )( )( )( )都落光了,也( )( )( )一个花生果。

4、小孩与先生登华山,写下了一首好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词

1.一只只( ) 一片片( ) 一个个( ) 一头头( )

一群群( ) 一朵朵( ) 一条条( ) 一次次( )

一把把( ) 一座座( ) 一匹匹( ) 一首首( )

一颗颗( ) 一棵棵( ) 一张张( ) 一阵阵( )

2.一( )石头 一( )牛 一( )马 一( )山

一( )燕子 一( )河 一( )雨 一( )星

一( )池塘 一( )气 一( )船 一( )水

一( )好字 一( )球 一( )云 一( )鹅

一( )世界 一( )花 一( )树 一( )羊

一( )春雷 一( )猪 一( )钟 一( )笔

一( )蘑菇 一( )白发 一( )石头 一( )缸

一( )骑手 一( )衣服 一( )木棍 一( )伞

一( )电脑 一( )乌鸦 一( )眼睛 一( )鸟

一( )洞眼 一( )蚂蚁 一( )蝈蝈 一( )山

一( )口袋 一( )肥料 一( )年纪 一( )手

3.( )的娃娃 ( )的外衣 ( )的眼睛

( )的睫毛 ( )的气球 ( )的珍珠

( )的池塘 ( )的眼睛 ( )的世界

( )的小船 ( )的梅花 ( )的海洋

( )的草原 ( )的羊群 ( )的歌声

( )的蘑菇 ( )的掌声 ( )的技艺

( )的骑手 ( )的公牛 ( )的地方

( )的白发 ( )的爸爸 ( )的小草

( )的蜜蜂 ( )的春风 ( )的小花

( )的叶子 ( )的蝈蝈 ( )的嘴巴

( )的身体 ( )的运动 ( )的天空

( )的树木 ( )的小河 ( )的星星

七、整理、排列句子,并加标点

1.高高兴兴 我 小明 去 和 踢球

2.中国 在 出现 足球 最早

3.铅笔盒 吗 是 我 送给 的

4.每天 在家 功课 都 复习小红

5.二年级 我 就是 下学期 了 学生 的

6.一起 爸爸 我 和 去 玩 公园

7.能 借给 这本书 看看 我 吗

8.真热 今天 啊 的 天气

四、连线。

一双 图书

一本 红旗

一面 楼房

一座 小手

一口 水缸

六、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火红火红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一个个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七、在括号里写出和带点词意思相反的词。

1、小红坐在我的左边,小民坐在我的( )。

2、我家离学校远,小刚家离学校( )。

3、西瓜的( )面是绿色的,里面却是红色的。

4、丽丽见到王老师走到教室门口,便( )了回去,让王老师先进来。

十六.归类写词

花类:

动物:

气象:

水果:

文具:

称呼:

昆虫:

二十一.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春天到了 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2.这支铅笔是谁的

3.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4.不行 你就得现在完成作业

5.春天的花果山真美啊

比一比组词:

由( ) 结( )留( )梅( )直( )信( )

油( ) 洁( )流( )每( )真( )言( )

渴( ) 间( )称( )看( )办( )东( )

喝( ) 问( )你( )春( )力( )终( )

法( ) 渐( )已( )往( )要( )圆( )

去( ) 见( )己( )住( )安( )园( )

禾( )午( )苦( )万( )夫( )妈( )

木( )牛( )等( )方( )天( )蚂( )

汗( )冬( )乎( )冷( )火( )伴( )

干( )终( )呼( )今( )伙( )半( )

拉( )庆( )宫( )近( )运( )带( )

立( )应( )功( )近( )动( )代( )

就( ) 元( )他( )坐( )空( )连( )

久( ) 原( )它( )座( )宫( )车( )

话( )向( )纪( )羽( )闪( )非( )

说( )象( )极( )习( )闲( )飞( )

找( )决( )拍( )课( )青( )请( )

我( )块( )伯( )颗( )情( )清( )

眼( )众( )森( )单( )星( )奶( )

浪( )从( )林( )早( )是( )极( )

关( )把( ) 忙( )常( )晴( )只( )

美( )巴( ) 情( )长( )睛( )织( )

十五.造句

1.真是――

2.经常――

3.特别――

4.先……再……

5.一边……一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篇5

苏教版五年级寒假作业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寒假作业答案第9页第二题 :5X+55X=50 五名裁判员给一名跳水运动员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58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46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6分。这名跳水运动员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份?

9.58-9.46= 0.12 0.12 X 4=0.48(分)9。58-0。48=9。10分 9。10 是最低分

9.66-9.58= 0.06 0。06 X 4=0。24 分 9。58+0。24= 9。82 分 最高分 答案补充

9.58-9.46= 0.12(分)0.12 X 4=0.48(分)9。58-0。48=9。10(分)答: 最低分9。10分 9.66-9.58= 0.06(分)0。06 X 4=0。24(分)9。58+0。24= 9。82(分)答: 最高分 9。82分

思考题

粮店有5桶油,A桶150千克,B桶60千克,C桶80千克,D桶90千克,E桶和B桶一样重。这五桶分别装麻油、豆油、茶油。已知麻油一桶,豆油的千克数正好是茶油的2倍。五只桶分别装的哪种油?(要写出过程)

分析:豆油与茶油比是2:1,它们和应是3的倍数,而麻油只有1桶。在150,60,80,90,60。五个数中80不是3的倍数,其他4个都是,因此80与其他4数任意和都不可能是3的倍数,所以C桶80千克是麻油。(150+60+90+60)÷3=120(茶油)120×2=240(豆油)

在150,60,90,60这四个数中,只有60+60=120,150+90=240。所以E桶和B桶是茶油,A桶150千克和D桶90千克豆油。

(1)1小时内收2.50元(2)超过1小时,每0.5小时收2.50元。李叔叔交了12.5元,李叔叔在这个停车长停车几小时?

3小时.因为先用12.5-2.50=超过1小时部分的钱数10元,在用10除以超过1小时部分每小时收的钱

3小时.因为先用12.5-2.50=超过1小时部分的钱数10元,在用10除以超过1小时部分每小时收的钱(2乘以2.50),等于2(小时),2小时加上之前的1小时,最后等于3小时。列式:(12.5-2.50)/2.50+1=3(小时)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谈到爱,那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当然,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式。昨天我们初读了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板书课题

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16、爱如茉莉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学习,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之爱。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当然,爱也有不同的表达式。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爱如茉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这茉莉般的爱。

二、学文,了解茉莉特点。

1、请同学们默看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分别写出了茉莉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3、出示这些词„„。这些词都写出了茉莉的特点。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词?

4、真神奇呀,同样的茉莉花,开始作者觉得它平淡无奇。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觉得它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三、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让我们走进作者描述的感人故事中。先轻轻地、用心地读一读这个故事(课文的6—17);再找一找描写特别感人的地方;然后再好好想一想,从哪些细节上感受到“爱如茉莉”?

2、交流:

谁想第一个来交流?先把自己画出的感人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再说从细节中感受到的茉莉般的爱。同一语段,有不同感受的可以补充。

(1)“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3)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第10节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爱是忘我。)(5)一席对话:出示

望着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洗漱,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我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3、引读出示:

(1)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质疑:幽香只能用鼻子来感觉,怎么钻到心中呢?钻到心中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擦去题上?)

4、引读出示: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1)引出齐读。指名读。(2)真的领悟了吗?

茉莉虽然(),但()。

爱如茉莉。这样的爱虽然(),但()。

四、拓展:

同学们,让我们走出课文。如果让你打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请你写一写。爱如……,……。a)学生动笔。b)交流。

2.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无论是同学、朋友间的友情,还是与家人间的亲情,还是成人之间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同样有真挚的爱。或许平平淡淡,才是最真真切切。爱如茉莉

一席话 牵挂 一微笑 领会 一握手 相依

五、作业:

搜寻自己与父母的爱的话题,写一写。教学反思:

17、月光启蒙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17、月光启蒙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二、精读指导

1.学习1~5自然段

(1)自由读,注意捕捉读时内心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②母亲的嗓音甜润、轻盈: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5)出示: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学习6~13自然段

(1)自由读6~9自然段,找出描写母亲形象的一句话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3)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三句话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板书:

17、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学重难点: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不仅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而且还有着谦虚好学的美德,今天,„„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

2、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5、自学生字词。

6、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本课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小姑娘碰到了一位穿着随便的老人,父亲告诉她,那位老人是爱因斯坦。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穿戴。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爱因斯坦向小姑娘学习整理工作室。

第四段(第8自然段):写小姑娘的母亲问爱因斯坦,他和小姑娘在一起时都谈些啥。

四、作业:

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

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熟读这部分课文。教学反思:

18、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一遇爱因斯坦的情景„„

二、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三、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四、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二次相遇

第三次相遇

等待 教学反思:

19.谈礼貌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30、谈礼貌

2、学习“貌”,指名组词

3、指名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提醒学生注意:“嫌、盾、训、逊”是前鼻音;

“嗽”是平舌音

“校”课文中读“jiao”

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古训 矛盾 咳嗽 粗暴 纠纷

安慰 情操 修养 文雅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指导

2、学生用钢笔描红生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19.谈礼貌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懂得礼貌待人的好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君子不失色不失口

(3)重点理解:“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彬彬有礼,粗暴,出言不逊”

(4)师小结:从对古训的解释中可以知道:要做到待人彬彬有礼,就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板书:态度、言语、彬彬有礼)

(5)这一自然段先引用古训,目的是要引出一个什么话题,找找课文中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板书:使用礼貌语言,优良传统)

(6)想想这一自然段该用什么语气读?(庄重的语气)

(7)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4自然段

师:同学们,从学习第1自然段中知道礼貌待人包括了态度有礼貌和说话有礼貌两个方面,现在看第2—4自然段写的三个例子中,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态度,哪些语句是写人的语言的。

(1)学生自读,围绕要求同桌讨论。

(2)交流

A、生交流第一个例子:(牛皋问路岳飞问路)

根据生交流,师板书:马上施礼“呔,爷问你”

下马施礼“请问”

B、师:作者用哪句话来概括了这两种情况的?请大声齐读:出示句子:“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板书:人心暖讨人嫌)

C、小结并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牛皋表现,用否定语气;岳飞表现,用赞美的语气)

D、齐读第2自然段

继续交流(第2个例子)

A、师根据学生交流,后板书:连忙抬起脚“对不起”

微笑着说“没关系”

B、齐读最后一句板书:避免纠纷

架起桥梁

C、指导朗读:(读出平和、高兴的语气)

D、齐读第3自然段

交流第3个例子。

A、学生交流,师板书:文雅和气宽容 安慰,不能怪你

沟通心灵反映情操和修养

B、指导朗读

C、齐读第4自然段

(3)练习(出示填空题)

牛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岳飞先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朋友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青年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总理__________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见要写礼貌待人,就要把具体的态度和语言结合起来写,这样才能写得生动感人。

(5)小结:课文2—4自然段分别举了古人和今人,普通人和伟人的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理解“交往”

(3)齐读第2句话(理解“恰当地”、“和谐”)

(4)这一自然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5自然段

(7)小结,板书:关系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三、作业

1、课后练习4。

2、熟读课文,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

教学反思:

20.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三、熟读课文,分清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作业

试背课文。教学反思:

20.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重难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背课文。

二、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四、作业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板书课题:14彭德怀的大黑骡子)

2、简介彭德怀。

3、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二、自读课文:

1、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②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思考揭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2)指名回答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渎课文。

2.抄写生字词。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把它杀掉?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归纳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土,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才杀了牲口。

二、再读课文:

1、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用“══”画出表现彭德怀爱战士的语句。

2.同座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读表现彭德怀爱骡子的语句。

(2)彭德怀是个铁骨铮铮的军人,对待大黑骡子却是如此深情,让我们再好好地体会体会。

(3)投影映示其中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①读了这段话,你们有何感觉?

②彭德怀为什么这样爱大黑骡子呢?

③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①这里为什么用省略号?你认为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神情,体会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

②指导朗读。

出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①彭德怀为什么吃不下肉汤?你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吗?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去将心比心,体会彭德怀内心的痛。

②指导朗读。

(4)学生读能表现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

①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②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理解“燃眉之急”)

③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4、分角色朗读2-20自然段。

(1)同座练读。

(2)指名读,评价(要读出彭德怀爱骡子但更爱战士的心理)

三、谈谈你对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教学反思: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角色朗渎课文。

二、指导造句

1.找出“艰苦”“燃眉之急”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

2.讨论:

“艰苦”可以与哪些词语搭配?(岁月,环境……)

你觉得什么情况才可以称为“燃眉之急”?你碰到过“燃眉之

急”的时候吗?

3.同座讨论造句。

4.指名造句、评价。

三、总结课文:

在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什么?

四、实践活动:

讲述有关彭德怀的小故事。

五、作业:

1、用“艰苦”“燃眉之急”造句。

2、小练笔:写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98年的夏天,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似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大江保卫战)

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2、熟读课文,感知大意。

3、合作探究,理清结构。

三、自主阅读

找出表现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的语段,自主阅读。

四、作业

熟读课文,搜集有关资料。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小组探究

1、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文中着重描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有准确而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来。(A、大堤抢险 B、铁汉本色 C、勇救群众)

2、合作学习。

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喜好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做好分工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出示投影片)学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2)通过讨论交流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官兵们肩扛着沉重的沙包,在泥土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战士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穿梭、索性奔跑、全然不顾)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这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什么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哪里就有……”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轮读、齐读。)

三、歌曲渲染,感情升华 播放歌曲《为了谁》,在音乐中师激情谈话: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抗洪抢险的动人故事或图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交流。教学反思:

2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五、作业:背诵课文。教学反思:

2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的大致意思。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看插图)

3、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1、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2、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 些?

七、作业: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教学反思:

24、望月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五、作业: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24、望月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的意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教学反思:

22.大江保卫战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

教学反思:

25、灰椋鸟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25、灰椋鸟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教学反思:

25、灰椋鸟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

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教学反思:

26、水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26、水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学过程:

场面壮观

时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暑假作业 篇7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使用现状分析

(一)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使用情况的调查。

我校是苏南的一所相对偏远的乡镇高中。学校从2006年开始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教材处理方式、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选择上都面临新的问题。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使用情况,我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调查。

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2.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教学情况;

3.作业评价方式;

4.师生对教科书作业的期许情况。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四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作业相对于偏远的乡镇高中而言操作的难度较大。

(1)作业系统对于乡镇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难度太大

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之所以认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难”,是因为乡镇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与编者所认为的“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有很大的差距。从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对学生的训练,要贴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若要求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训练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比如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有道题是这样设计的:

在本专题的文本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关于这些,还可以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辞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仅对这些术语理解吸收就是一个难题,又哪能要求他们进一步辨析甚至赏析呢?

(2)作业离乡镇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在调查中,有30位老师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应关注”这一问题补充了“更切合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条,有80位学生同样在这一问题中补充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条。脱离乡镇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就直接造成了很多题被弃置不用,尽管这些题设计的出发点很好。如必修一第一专题的第一道题及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积累与运用”第三题:

把《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父母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

从当天报纸上选择一篇消息或通讯,根据新闻的写作要求进行评价,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看法,听取大家的意见。

这两道题意在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新闻的阅读和评价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以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但这在乡镇高中几乎是得不到实现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父母有很多是文盲或者常年在外打工;二是学生在校通常是没有或是不被允许读报纸杂志的。在这种现状下,这两道题又怎能得到落实?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使用和学生的需求存在差距。

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对于侧重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又便于操作的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题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对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的活动体验题则严重忽视。这明显是重书面表达、轻口语训练的体现,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方向,干扰了新课程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科学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3.苏教版作业系统和考试大纲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冲突。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鲜明突出人文性,这与重点突出语文工具性考查的考试大纲就必然产生了矛盾。这也正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碰到重重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使用建议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遭遇种种困难和质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编者、教师、学生、社会等多种因素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善的,而社会对教学的种种压力也不是个人力量能改变的。但教师却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戴着镣铐跳舞”,让情况向好的方面发展。在怀着期待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探索一些策略和方法,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去粗取精,灵活运用,创造性地使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重视作业的优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

这里讲的作业优化设计并不是要求教师脱离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另起炉灶自行设计作业,而是教师在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进行适当的选择或改造为己所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中的识记题和理解题基本上还是继承了传统作业的优良传统,对这类题直接采用即可。对乡镇高中学生而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的鉴赏题、探究题、活动体验题、综合实践题等基本远离乡镇高中的学生生活、知识和能力,学生“跳起来”也不能够解决。对这些题老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使之由无效题变成有效题。比如,上文提到的必修一第一专题的第一道题。这道题设计得别具匠心,但对乡镇高中生而言,可操作性几乎是零,所以很多老师就把这道题直接舍弃。这种舍弃的背后就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青春成长的漠视。为了实现编者设计这道题的意图,教师可以对这道题这样改换:

课堂交流,青春的我们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读了《十八岁和其他》,引发了你的哪些反思?建议课后每位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就“青春成长”这个话题和父母交流,让父母更了解你。

这种改换,把原题改成了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不但继承编者的意图,而且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沟通意识。

又比如上文提到的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鉴赏题。这道题难度很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言又是一道很重要的题目。它体现了《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这一课程目标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高考大纲》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针对乡镇高中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使用方式,降低题目难度,并使学生由具体的诗歌来形象化地理解:

“积累与运用”第3题中提出了衬托、缘情体物、婉转、理趣、典丽五个有关诗词描写、抒情、语言鉴赏的术语。《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五首诗词中的诗句分别适用于哪个术语?请结合“积累与运用”第3题的解释进行鉴赏。

(二)科学布置作业,关注学生差异。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加强知识应用、提高技能、技巧,从而达到增强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作业本身存在难易的差别,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意志与习惯等是不同的。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立足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为手段,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思维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把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必做题主要兼顾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选择题则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布置作业时明确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题要全做,选做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时间随意选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积累与运用”中设计了如下五题:

(1)诵读《报任安书》、《渔夫》,背诵其中你喜欢的句子。

(2)诵读《记念刘和珍君》,背诵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摘抄文中的精彩句子。

(3)从本专题及以前学过的文言文,找出典型的被动句,加以翻译,归纳整理,填写下面的学习卡片(略),并在组内交流。

(4)仿照上题的格式,收集典型的文言倒装句,归纳整理。

(5)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那里环境怎样?他们说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动作——展开想象,安排情节,设计对话,写一个独幕课本剧。

五题中前四题重在背诵和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与整理,这是基本的要求,也是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必做,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过关检测或批改。第五题作为选做题,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限制,比如可以要求选做的学生在一个星期之内自由上交,然后把优秀的作品在班上展示,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作业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系统,作业也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如何更为有效地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的作业系统,以使这套教材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使之更为高效地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服务,还有更多可以研究的。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作的管窥,敬请大家指正。

摘要: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却暴露了诸多问题。为了充分深入地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作业系统,进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使用,本文作者首先对教科书的作业系统进行了研究,思考和总结了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调查深入了解作业系统的教学现状,力图从中探求作业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理想的原因;最后对苏作业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并结合考试大纲、乡镇高中生的学情、自身的教学实际等提出了作业系统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尊敬老师的故事六年级下一篇:入党为什么研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