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原因

2024-04-22

荒漠化的原因(共8篇)

荒漠化的原因 篇1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天气。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2、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

3、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5、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荒漠化的原因 篇2

一、鄂尔多斯市荒漠化动态分析

土地荒漠化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鄂尔多斯市2000—2009年间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总态势。图1为鄂尔多斯不同年份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图。从图中可看出2000年以来荒漠化发展。2000—2009年荒漠化总面积增加了96513.14公顷, 其中轻度风蚀荒漠化面积减少了111350.56公顷, 但中度风蚀荒漠化与中度风蚀荒漠化总面积分别增加了213933.33公顷和59168.56公顷。而其他类型的荒漠化面积减少了65238.19公顷。趋势是虽然局部荒漠化土地得到遏制, 但荒漠化总面积在增加。

总的来看, 2000—2009年来, 水域的面积持续减少, 沼泽地也有少量的减少。未荒漠化土地以少量变为轻度荒漠化或不变为主。轻度、中度、重度荒漠化土地以逆转或不变为主。城镇、工矿、居民点用地有少量的变为未荒漠化土地或变为荒漠化土地。

二、荒漠化动态变化与气候

鄂尔多斯2000-2009年之间荒漠化土地变化总趋势是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增加, 但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在增加, 表明该地区荒漠化发展虽整体得到遏制, 局部地区得到逆转, 但总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本文认为鄂尔多斯荒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 试从气候变化方面进行探讨。

影响荒漠化变化的气候因素包括降雨量、蒸发量、大风日数及气温的变化等。本文利用鄂尔多斯四个旗的1980-2006年的降雨量、蒸发量、风速、气温数等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荒漠化动态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

(一) 降水与荒漠化

鄂尔多斯地区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干旱、大风, 无霜期短, 昼夜温差大, 冬季漫长寒冷, 夏季温热干燥。降雨量分配不均及变化大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1980—2006年降雨量的变化幅度在199.24—399.38mm之间。由图2可知研究区的年、月降雨量非常不稳定, 雨多发生洪灾, 雨少形成旱灾。夏季降雨量多过春季降雨量。牧草的返青期降雨量少, 春旱限制了牧草的生长, 降低牧草的质量, 强化了荒漠化发展的可能性。

(二) 气温与荒漠化

温度作为一个主要气候因子对环境状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温度影响无霜期, 10℃以上积温、蒸发量等, 这些因子对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根据鄂尔多斯四个旗的1980-2006年的气象数据, 从图3可看出, 年平均气温缓慢上升。降雨量变化不大而年均气温有上升趋势, 这导致了蒸发量的增加。使得水域蒸发量变大, 水域面积减少。而蒸发量多过降雨量对植物生长也是不利的。

(三) 蒸发量与荒漠化

鄂尔多斯四个旗的1980-2006年间蒸发量在475.1至2910.7mm之间变动, 而降雨量的变化幅度为199.24至399.38mm之间,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干燥度一般反映各地区的干湿程度, 即指植物的最大蒸发量与降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K=E/R。K为干燥度, E为蒸发量, R为同期降雨量。K大于1, 表示降雨量不足需求, K小于1, 表示降雨量有余。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1980-2006年的干燥度范围为1.2至12.7, 表明降雨量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

总之, 1980-2006年间气温的特点是明显升高并且不稳定, 变率大, 在降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增加了蒸发量, 使得地表长期处于干燥、疏松, 这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特别是冬季气温偏高, 土壤粘度降低, 抗风蚀能力减弱, 容易形成风蚀荒漠化。

(四) 大风日数与荒漠化

风是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图标沙化、土壤风蚀、营养成分损失、风沙灾害, 其动力均源于风, 风在荒漠化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鄂尔多斯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营力之一就是风力, 即风蚀、风积作用。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不论是草场过度放牧还是开垦草场, 都与风力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紧密相关。超载放牧牲畜过度啃食和践踏, 开垦土地等破坏地表, 使地面植被覆盖下降, 造成风蚀的突破口, 抗风能力减弱而加速土地的退化。从图5中可看出春季风速大又多, 并且这一季节干旱少雨, 大风、干旱时间上的同步性, 加重了荒漠化的扩展。这个时期, 土地植被覆盖小, 农田没有庄家的保护, 地表裸露, 极易风蚀。

荒漠化的原因 篇3

关键词:西北地区;沙漠化;原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33-01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近年来西部地区土壤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部的沙漠化推进速度约为1560km2,到20世纪80年代为2100km2,20世纪90年代达到2460km2.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沙漠化的总趋势仍然是“局部逆转,整体扩大”的趋势。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扩张的速度。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年平均土地沙化的扩张速度达到4%以上,由于不合理利用,当地20世纪50~60年代大部分轻度退化的农田和草场,现在已经变成了不毛之地和茫茫沙漠。

1. 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现状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总面积已达33.4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约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已达15.8万平方公里,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占总沙漠化土地的61.9%,潜在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潜在沙漠化土地的48.9%。主要分布地区看下表:

2. 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2.1自然原因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对本区的影响很小;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我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陆地上降水由东到西逐渐减少,到西北地区更少,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极少。

除干旱外,我国西北地区也是大风日数很多的地区,而大风也是影响土地沙漠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2人为和社会原因

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背景下,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和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活动,从而造成地表覆盖破坏,最终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2)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3)滥樵。滥樵是指过度砍伐灌木或树木作为生活燃料。(4)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5)滥开矿。由于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矿开发及道路、城镇等基本建设常常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如露天开采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废弃物中的酸性、碱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径流和大气飘尘污染土地、水域和大气,尾矿坝或废石堆造成坍塌、滑坡或泥石流等。(6)滥用水资源。很多地区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的。

3. 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过程,需要从各方面做好计划安排,做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确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目标。建立绿洲防护体系,在干旱荒漠地带,以绿洲为中心,建立包括绿洲边缘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外围封沙育草,保护植被和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结合的防护体系,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证沙漠化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在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中,要特别注意那些目前仍有一定的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沙漠化危险的土地的治理,否则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大大超过治理时的投资。同时,土地沙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前兆”。因此,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土地沙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篇4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教师:李青平

关于 李青平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在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各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借鉴或服务)。

本节教材包括荒漠化的概念,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等五部分。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知识与技能:

1.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愿因。

2.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3.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重点: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五、教法设计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材料,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荒漠化的概念及基本过程和危害。采用数字记忆法,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三退、三化、二因)

2.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2.1,2.2及材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3.采用图表结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产生原因。

4.“对症下药”法,引导学生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学法设计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加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图表材料等相结合来分析荒漠化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注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达到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教学安排 2课时

3、教具准备:1。充分利用课本的图示及材料。2。利用多媒体

4、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复习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酒精厂>,生态农业<留民营村>},引入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钟).(二)图片展示(西北荒漠化景观图)引导分析,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基本过程,强调记忆荒漠化的概念。(数字记忆法)“三区、三退、三化、二因”。(5分钟)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示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示图示“中国,世界荒漠化的分布”理解其危害性。(2分钟)

(三)结合图2.1,2.2(课本)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重点落实在图上①.西北地区位置与范围。②.地形特征。③.气候特征。④.植被水文等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荒漠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荒漠化的前在因素。②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0分钟)

(四)印证练习结合图2.3完成思考题P17,P18活动。(8分钟)

(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8—20结合图2.5,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①原因:人口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②.表现:三个过度。

并列表归纳(人为因素表现,分布地区:用多媒体呈现),进一步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15分钟)

(五)小结(2分钟)

(六)布置作业:P21活动(1分钟)

第二课时

(一)讲评作业引入:不管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是非洲的萨 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总的来看,荒漠化并非只是现代的产物,只不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荒漠化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5分钟)

(二)结合课本材料,图2.12,2.13列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 的分布及原因。(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后果)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对照课本落实,8分钟)

(三)展示图片:回顾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让学 生讨论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防治?(引导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 来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8分钟)

(四)明确归纳(落实在书上)(12分钟)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结合案例分析)

(五)完成活动P21(5分钟)

(六)能力培养: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5分钟)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 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重点分析>)→ 制定综合治理措施

(七)总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我们要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学习,为把西北地区建得山川秀美做出自己的贡献。(1分钟)

(八)布置作业:练习册(1分钟)十.预估效果: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掌握荒漠化的概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和防治、综合治理措施。并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十一.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概念

“三化”“三退”“三区”“二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2.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人中剧增,人类本身的不当活动 2.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核心

2.内容

3.原则

4.措施(5点)(结合案例:沙坡头)

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开了一天半,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是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我国防沙治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这次大会为标志,我国防沙治沙进入了一个全面部署、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亲自出席会议,亲切接见治沙英模和会议代表,作了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重要讲话。大会表彰了先进,总结了成绩,分析了形势,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交流了经验,研究了措施,坚定了信心,取得了重要成果。大家在讨论中认为,这次大会非常重要、非常及时,是国务院颁发防沙治沙决定和批准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之后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对沙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高度关切。大家一致认为,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求真务实,科学严谨,针对性强,充分肯定了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精辟分析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形势和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志们在讨论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有的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采纳,有的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逐步解决。

这次大会,内容十分丰富,精神十分重要。各地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与《防沙治沙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共同构成了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政策体系,是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完成好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与学习法律、贯彻决定和落实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把握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这次大会精神上来。

(一)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提高对防沙治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的首要前提。土地沙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大灾害,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心腹之患。我国现有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涉及30个省区市、近900个县和4亿人口,沙化问题解决不好,群众就不能安居乐业,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只有把土地沙化问题解决好,国家的生态安全状况才能好转,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才有保障。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关系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际形象的重大战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履行好防沙治沙的重大使命。

(二)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治沙工作者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奋斗,在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对生态形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人们在恶劣的生态环境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科学态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沙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恶劣的生态状况是可以改善的,防沙治沙是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我们一定要看到我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坚定信心,继续努力,锲而不舍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三)要充分认识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我国防沙治沙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正如回良玉副总理指出的:沙化危害依然突出,局部扩展依然严重,治理难度依然很大,治理成果依然脆弱,人为隐患依然较多。土地沙化仍然吞噬着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制约着沙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冲击着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交通安全运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仍然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好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四)要充分认识防沙治沙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防沙治沙,改变沙区生态面貌,绝不是朝夕之功,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事业。我们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生态依然十分脆弱,稳定性很差,极易反弹,稍有懈怠,就会前功尽弃;特别是我国仍有50多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还有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防沙治沙任重道远。我们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了,这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一代的干下去,甚至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使我们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五)要充分认识地方政府的重大责任。防沙治沙法明确规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中明确要求“防沙治沙工作实行政府负责制,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工作负总责。沙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全面推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防沙治沙年度目标和任期目标纳入沙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在这次会上,国务院授权国家林业局与重点沙区省级政府签订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各地一定要按照责任书的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同时,要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制的要求,层层签订防沙治沙责任状,逐级分解任务,把各项责任落实到位。

二、明确任务,把握原则,把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这次大会绘就了我国防沙治沙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到20,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我国防沙治沙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光荣任务。

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完成好防沙治沙的目标任务,必须认真落实关于科学防沙治沙、综合防沙治沙、依法防沙治沙的重要指示,具体讲,要牢牢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行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二是坚持科学防治,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沙治沙成效;三是坚持综合防治,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四是坚持依法防治,切实保护好沙区植被,巩固治沙成果;五是坚持治沙富民,实行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六是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实行国家投入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

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完成好防沙治沙的目标任务,当前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认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大家回去以后,要向地方政府全面汇报会议精神,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地方各级政府,传达到各有关部门,传达到防沙治沙第一线,让治沙人清清楚楚地了解当前防沙治沙的形势和任务,明明白白地知道防沙治沙的总体思路和具体部署。防沙治沙重点省区,要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一个贯彻落实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的文件。同时,要召开一次防沙治沙会议,全面总结经验,表彰奖励先进,认真分析形势,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对防沙治沙工作做出全面部署。

二是科学编制地方防沙治沙规划。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明确规定,沙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防沙治沙规划,明确逐步减少沙化土地的时限、步骤和措施。防沙治沙规划要与生态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规划相衔接,并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的要求,组织编制、完善省级防沙治沙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对策措施,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

三是尽快制定防沙治沙法配套法规。防沙治沙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防沙治沙的法律。各地要按照关于依法防沙治沙的指示,制订配套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要强化依法防沙治沙,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毁林毁草开垦,乱采发菜、甘草等药用植物,滥砍挖灌木和其他固沙植物等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行为。加强对沙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管,积极引导和规范营利性治沙活动,防止造成植被破坏和新的土地退化、沙化。

四是继续抓好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当前正值春季造林的大好时机,各地要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集中力量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沙化防治和小流域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同时,要明确防治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点治理工程。

五是进一步完善防沙治沙的政策机制。沙区农牧民群众是防沙治沙的主力军,完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是防沙治沙的根本。我们一定要在政策机制上动脑筋、想办法、做文章。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使治理者真正得到实惠。要根据国务院防沙治沙决定的要求,尽快完善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等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防沙治沙。

六是切实加强部门协作。防沙治沙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形成综合防沙治沙的合力,共同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防沙治沙

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防沙治沙。

一是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生态忧患意识。防沙治沙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要把我国土地沙化问题的危害性、严峻性和防沙治沙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紧迫性向全社会讲清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使防沙治沙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防沙治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普法宣传,树立防沙治沙的法制意识。要按照回良玉副总理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防沙治沙法,使防沙治沙法规定的内容和法律责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沙区广大群众自觉保护林草植被,自觉履行防沙治沙义务。对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和教育。对大案要案,要严厉查处并公开曝光,发挥警示教育作用。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推动依法防沙治沙进程。

三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沙区群众的科技素质。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成功经验,拥有了一系列防沙治沙实用技术,这是长期探索、不断总结形成的十分管用的办法。要加强宣传普及,大力推广和运用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要搞好技术培训,让广大农牧民掌握植树造林种草、经济林果种植、特色养殖、舍饲圈养、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提高防沙治沙科技水平。要注重增强沙区广大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技能,培养一大批有思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四是加强典型宣传,用榜样的力量推动防沙治沙。长期以来,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在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懈防沙治沙,为我国防沙治沙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知难而进,顽强抗争,沙害不除,战斗不止,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治沙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推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这次会议结束后,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迅速掀起学习、宣传防沙治沙英模事迹的高潮,为推动防沙治沙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用先进的事迹激励人,用榜样的力量推动防沙治沙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长期以来,国家林业局在组织、指导、协调防沙治沙工作中,得到了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林业局向各有关部门、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防沙治沙责任重大,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防沙治沙事业的春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胡杨林精神,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长期不懈地、坚忍不拔地、执着顽强地努力做好防沙治沙各项工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防治荒漠化是指通过人工措施消除荒漠化危害,重建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人工技术措施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止风沙危害,治理和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有:1、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吹蚀;2、建成的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段地上、地下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活动和繁衍,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性,增强地表抗风蚀能力;3、植被具有自行繁殖和再生能力,通过演替,能够形成适应当地环境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而能够长久固定流沙,防止风沙危害,大大减少了养护和管理费用;4、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薪柴和建筑用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滥樵柴现象。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性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被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

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两类地区,也是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治理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是位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之间的一条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在空间上它是雨养耕地与草地的镶嵌体;在时间上,20世纪以前农业与牧业交替,目前农业与牧业并存。我国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区。在这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过牧、滥垦、滥樵和滥挖药材导致草场退化,如固定沙丘活化、草场生产力下降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2、粗放的耕作技术导致耕地退化;3、居民点周围的防护林未保护好导致风沙入侵。许多研究表明,从70年代到80年代,沙质荒漠化在农牧交错区发展非常迅速。在XX区的一些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年均增长率达到8—9%。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作土壤和过牧草地的表土和细粉沙是形成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尘源区,而戈壁和大沙漠并非主要尘源区。

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荒漠化也非常严重。在这些地区,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利用内陆河水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绿洲萎缩、灌溉管理不佳导致盐渍化,滥垦、滥樵、过牧导致草地退化以及绿洲内和绿洲周围防护林未能很好保护导致风沙入侵等造成的。

在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生物技术措施为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以及退化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

荒漠化的原因 篇6

“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教材高二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节内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

本内容包含的问题地理分析思路和模式的知识,是以后学习问题地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地理信息提取与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有待培养,使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达的基本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造

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通过对荒漠化的分析,掌握问题地理的分析思维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

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

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我国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才能理解和掌握问题地理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难点的依据: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因为学生对初中时期的地理学科不重视,在中国地理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五、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景观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分钟)

用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华北沙尘暴的图片和教材开头阅读部分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荒漠化的含义

【自主学习】阅读P36(1)什么是荒漠化?明确3个问题:荒漠化的实质、成因和发生地区。(2)荒漠化的表现。

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别的学生补充。

【合作探究】读图2-2和材料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应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合作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由四个小组代表在前后黑板,分四个板块,各自展示结论:以不同的图表形式,反映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其他小组再用比较分析法,从内容到形式评价、质疑和补充,深化两者的关系。: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阅读课文p36 【合作探究】: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并由一个小组在讲台展示结论,然后小组间质疑补充。老师精心总结,形成答题模式。

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 【合作探究】: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并由一个小组在讲台展示结论,然后小组间质疑补充。

二、荒漠化的危害

【自主学习】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阅读P39--40课文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总结荒漠化的防治措

4、课堂训练:(10分钟)

利用有针对性的习题和适当的题量,让学生对刚掌握的知识进行重复,能够学以致用,加深学习印象,做到课堂知识“堂堂清”。

5、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6、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三)荒漠化的治理

7、布置作业。

讨论:“沙尘暴的利与弊”。

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用辩证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8.教学反思1.教学特色: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篇7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荒漠化的原因 篇8

导致世界防治荒漠化的原因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

近年来,许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土地荒漠化的严重后果。不少国家将防治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国情制定并实施了防治荒漠化的具体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球荒漠化现象依然很严重,荒漠化治理还需各国坚持不懈的努力。

上一篇:五语下第一单元下一篇:筑路大军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