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2024-04-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通用10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1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进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牢固基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世纪伟大的时代诉求, 2012年7月23日,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建党以来,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不同考验从而发展壮大。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而不是其他的思想理论。进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对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使青年大学生更加明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应当坚持、反对的。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

人无精神不立。即使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国际政治局势整体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 但西方敌对势力仍然采取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也呈多样发展, 各种社会矛盾集中,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稳定时期, 由于学识、阅历的局限, 缺乏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更为迫切。

所谓意识形态, 指的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 与社会经济、政治直接关联, 并代表着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的社会意识, 其中包括艺术、经济、宗教、伦理、政治法律等形式。近年来, 我国发生罕见级别天灾的频率比较高。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 西方媒体提到两个想不到, 一个是想不到中国军人到灾区不带枪, 另一个想不到的是中国军人和老百姓关系那么好, 有一首传播很广的诗, 名字叫《妈妈别哭, 我去了天堂》, 其中有一句是“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 这个绿色的军装在灾区就是希望的象征。哲学上讲, 人的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人的价值问题,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无私奉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提高青年大学生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政治鉴别力?简单地说, 就是从政治上分辨各种社会现象的是非曲直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政治风浪和大是大非面前, 能够分得清主流和逆流、真理和谬误、善美和丑恶。就是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武器, 坚持去伪存真, 善于由表及里, 剥去虚假的、浮华的外衣,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 黑白的事物容易鉴别, 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在于很多事物是界限模糊、标准多样、似是而非、表里不一的。

政治鉴别力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坚定的无产阶级之上的识别力, 是反映政治素质和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突出标志。

(一)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曾说:“分析经济形式, 既不能用显微镜, 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必须都用抽象力来代替”。政治鉴别力需要以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内的理论素养作基础, 能够懂得哪一种价值体系是符合真理、代表人民的, 哪一种发展道路是引领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 只有牢固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备了以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识别力, 才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规律, 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 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纵观全局, 认清主流和支流, 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政治鉴别力来源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体系构建及其坚强程度, 但只要能坚持政权理想信念, 辨明风向, 就能认清历史发展不可逆流的总趋势, 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正确解释, 从看似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把握规律性, 确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 树立系统、理论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它从诞生到现在的一百五十多年中, 在世界文明大道上不断总结、概括和吸收人类文化的一切积极成果, 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而是当代最富于生命力的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这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强健的体魄, 而且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创造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陶达.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J].改革与开放, 2013.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3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及社会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特征。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一般处于18-24岁之间.从生理发育上看,大学生身体还在继续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抑制机能增强,精力旺盛。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水平提高,这有助于发展观察事物的能力;其次各种认知心理特征得到发展,如注意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特征。当前,高校学生问题较多,价值观与价值冲突。高校学生生活在高文化人群中,接受大量信息的影响,头脑中的价值观冲突比社会上其他同龄人要强烈的多,苦恼也多。一般说,每个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性质、内容、层次上不同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哲学同自然科学和其它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世界知识的科学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具有的一般本质。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习兴趣。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大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加强学习目的、意义教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名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由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要教育当代大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对社会的进步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考入大学再也不是进入就业的“保险箱”,今后只有学到了真是本来和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

2、提高教师讲课的艺术和水平。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水平高的老师讲课,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和艺术,要用生动的语言、新颖的知识、有趣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录像、电影,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做讲演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但是每种方式的使用都以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使各种方式相互补充。计算机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多数学生的内部动机。要提高所用材料的有趣性,则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因素,如使用具有情感特色的材料使用具体的事例而不是抽象的事例,注意材料的因果联系,材料组织的清晰性等。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征、根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一是要认真看书学习,力求做到完整、准确、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二是要从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

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参加的主要实践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学习活动是贯穿于人一生的实践活动。人为了生存,为了从事生产和社会交往就需要学习。④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看到祖国美好的前景;我们在向往着美好理想的时候,又应当面对现实。而无论是放眼未来或立足现实,都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掌握必然,争取自由,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社会进步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偉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过程,既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因此,坚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和生活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本质;把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大家在实践中领悟它的实质,更好地为家庭创造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三) 篇4

(三)罗宾逊夫人认为李嘉图的阶级讨论比斯密纯粹。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的时间决定,不过商品要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者分配。在分配中,劳动者得到相当于满足劳动者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即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地主得到地租。因此,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想提升利润,就必须实行自由贸易,用进口廉价粮食的方式压低满足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的价格和地租。

很多人据此认为,罗宾逊夫人的分析是回归李嘉图,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是回归斯密。理由很简单,罗宾逊夫人重视分配,所以她以李嘉图的分配为分析起点。但是,罗宾逊夫人认为,斯密的分析“是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道德哲学,他不赞成人们之间的关系缺少人情味”,相反,“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表明他非常重视道德,并且当然希望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伦理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5

步入大三,我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门课。转眼间这学期就要结束了,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有了很多心得。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中,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沟通和老师的特别教学方式,使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从当初的懵懂,到现在的略知一二;从当初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到现在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使我懂得宇宙中万物的生存和运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很多概念都很难理解,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不少枯燥和乏味,甚至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昏昏欲睡,但是回头想想,却发现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甚至有一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是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学期,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特别的课题让我们自己去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别样魅力,我们课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课题,搜集资料,查阅各种相关书籍,把我们自己的理解通过PPT的格式讲述给全班同学,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各方面能力,还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进一步的了解。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次的辩论赛,大家通过激烈的辩论,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有了别样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的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就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观点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应用于人类历史,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前提的。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包括联系、全面、发展和矛盾,主要的特点是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步于解放思想,通过反思 “教科书哲学”,重新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拓出新的格局,体现在研究主题方面,除了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研究得到更新之外,还逐渐拓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人学研究等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所有这些努力奠定了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基础。而随着时间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亦显示其不足之处,比如:问题意识变得陈旧,导致研究工作的学术魅力下降;缺乏必要的西方思想史背景支撑,因而无法真正站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性地基上去理解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严重疏离马克思的原典和原初问题,自行构造越来越多的新领域和新主题。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要树立这会注意荣誉观,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处事的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会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我们成长为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有用人才。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世界,捡回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改造世界,教会了我们学习、生活、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种信仰。

学习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心 得

学号:22100488 班级:计算机10-1班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篇6

发布时间: 2008-1-5 20:28:19 被阅览数: 1421 次

文字 〖 大 中 小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1、坚定政治信念,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大学的所有课程中,只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集体讨论确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有这么高的政治待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坚定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人的政治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坚定,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政治的动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核心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他说: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自动滚屏 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2、锻炼思维能力,即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

人们的思维活动一般有两种,一是形象思维或具象思维,二是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简单地说,形象思维是指借助于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儿童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是指借助于抽象概念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因而又叫概念思维。

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是理论思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求的辩证思维是最高形式的理论思维,因为辩证思维活动中所借助的概念是最抽象、最一般的概念,所思考的问题是宇宙人生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对于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恩格斯说过一句名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如何发展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也说过一句名言:“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

3、提高精神境界,即帮助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有四种精神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即一切顺从本性或习惯,对宇宙人生毫无觉察;二是功利境界,即为私、为个人的利益而生活;三是道德境界,即为公、为社会的利益而生活。这种境界的人能够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四是天地境界,即觉察宇宙本质,顿悟人生意义,领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境界的人不仅能够使得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前两种境界是人类实践的自发产物,后两种境界必须借助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四种精神境界实际上是四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不断地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提升出来,逐步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提供科学方法,即提供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世界观,提供对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和观点,同时又是方法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实事求是方法与主观主义方法的对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实践上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防止和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方法、“两个凡是”、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5、丰富精神生活,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的生活区别于动物生活的地方在于,人不仅追求丰裕的物质生活,还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为此,就必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深刻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就必须懂得一个民族的哲学,因为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精髓和支柱。

对此,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他说:哲学好比神庙中的神,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装修得富丽堂皇的神庙没有神一样。事实上,哲学对人类文化的形成、变迁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在西方,最初的古希腊哲学与科学融为一体,后来从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孕育了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到了近代又从哲学大家庭中分化、独立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不了解西方哲学,就不了解西方的各们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哲学最有影响的是儒学、道学和释学。这三家哲学派别都以各种方式与政治、道德和人生紧密结合,形成中国所特有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就是说,许多哲学观点不仅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法律规定、社会的道德准则,也是人生必须达到或追求的目标。并通过这种渗透(tou)对中国古代的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建筑、医学以及气功等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比如中国的绘画,在内容和风格上与西洋画有很大的不同。国画的最高成就是山水画,西洋画的最高成就是人物画;国画重在写意,借景抒(shu)情,西洋画重在写实,真实模仿;国画强调直觉、顿悟,西洋画强调理性和逻辑。

所有这些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哲学世界观的差异。中国哲学世界观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西方哲学世界观的一个核心思想“天人二分”。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形式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西方的各种艺术则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天人二分”和“人定胜天”的哲学理想。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最早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就要求人要认识自己,而不要仅仅关注自然。基督教的《圣经》说神用泥土造出了亚当,让他一个人在伊甸园中生活,并把自然界所有动物都由他驱使。这里,亚当听从神的旨意,而动物听从亚当的旨意。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培根更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知识是什么力量?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力量。而工业革命更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实际控制的伟大力量。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总的说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地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系统地读书,掌握理论。一是要处理“全”与“精”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读”与“思”的关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怠;三是正确处理“原著”和教科书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论”与“史”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专”与“非专”的关系。

第二,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和我们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高低,主要的并不是看一个人背诵了多少哲学观念、观点,而是看你用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了多少理论和实践问题。解决得越多,解释得越深刻,水平就越高。

第三,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学习态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7

一、人与自然

公共权力的产生建立于国家产生的前提,在此之前的生产和生活,人类完全依循自然本性,我们称之为“自然状态”。由于环境恶劣且资源有限,因而人类之间不得不发生生存竞争。在霍布斯看来,这种现象与“一群人反抗另一群人”的战争无异。然而洛克并不同意,其认为原始的人性倾向于自由平等,这种现象不是战争而是和平。虽然人类没有法律约束,但是自然法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规范。进而卢梭以此为基础,并且使用抽象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自然状态”下人类特征:处在“自然状态”的自然人相互之间没有交往和联系,自我保存和怜悯成为自然人的心灵最根本的原则。

马克思说:自然发展史的全部都是为使“人”成为感性思维的目标和使“人之为人”的需求成为“感性并自然”的需求所做的准备。人类要生存就要对自然进行改造。具体来讲,立足于实践,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外化出自己的对象,同时将自己的潜能实现出来。因此,人的劳动实践赋予自然以意义,自然的意义因为人的存在而实现。由此,自然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出人,只有人才能实现自然最本质的意义。

总之,在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观点中,人与自然始终未能达到和谐统一,而马克思从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系出发,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和自然界的对立在人身上达到统一。

二、人与社会

在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观点说中人与自然存在各种不协调的因素,因此“从人的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就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在霍布斯的社会契约理论中需要经历两次订约:第一次人类利用自然法来约束自己的自然权利,第二次人类转让自己的自然权利来实现统一的公共权力。由此,人民将自己的全部权利转交给统治者,实质上这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社会。与此相反,洛克设想的“国家”状态是君主立宪,即统治者与民众一起成为订约方,人民只是转让自己的部分自然权利,同时政府实行“分权”和“法制”。然而在卢梭的眼中,专制主义和君主立宪并不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最佳方案,其认为民主共和制才是最终的归宿。

纵观世界历史,在人与社会的现实结合中,上述观点都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这些观点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之上,而马克思延续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思维方式,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言而喻。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的整体构成人类活动的现实本质。然而看似简单的命题,却造成了很多人的误解。部分国人,深谙其道: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关系,人根本不可能有自由。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社会的对立同样在“实践”的人身上达到了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

综合上述有关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文认为人既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因。进而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实质也是人与人的关系。继续推进,本文认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产生及发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

在一般教科书中,“实践”被定义为人类能动改造物质环境的过程。然而,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以往教科书对实践概念的解释不够深入,其是从认识论角度出发的。在《自然辨证法》中,恩格斯指出:任何物质的形态变化看似多样实则统一,其本质特征无法改变甚至丧失,它必定以铁的必然性把思维着的精神产生出来。事实上,实践自身就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因素,人是主体,对象是客体。对象离开人毫无意义,因此从本体论角度来看,实践即人的活动,更贴切的描述应该是实践着的人,是自然和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给予深刻表述:作为实现的自然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人本主义;作为达到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自然主义。因此,这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矛盾的最终解答和最后解决。

四、总结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人都是完整一体的,人类、自然以及社会三种之间相互关系只有达到真正的“人化”,而不是异化或者非人化,那么世界才能真正地继续前进。在马克思主义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范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思想史上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之一。着眼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1]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贡太雷.比较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人文维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8.

[3]列奥·施特莱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4]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87.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笔记 篇8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后,自然科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始了自然科学革命。自然科学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从棉纺织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世界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1]。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使得拥巨额资本的大企业、大公司不断出现,逐渐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开始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

于此同时,世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情况,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说广泛传播,推动了各国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当纷纷成立,并通过罢工等手段,积极开展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工人运动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各国资产阶级不同程度地调整了统治策略,并利用垄断利润的一小部分收买本国工人的上层分子,致使一些国家的和工人革命意识减弱。在此情况下,如何解答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新考验。

列宁认为,正确把握时代特征,要从整个世界的范围去考察,不能只局限于个别国家的特点。如何科学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列宁哲学思想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发展、俄国革命形势发展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概括和总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哲学著作。列宁在批判以波哥丹诺夫为代表的俄国马赫主义者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以来哲学发展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阐述,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在对马赫主义的物质概念和经验概念的批判中,进一步指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定义关系到两条哲学基本路线。马赫主义者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感觉”、“要素”。“感觉”和“要素”就是经验或“纯粹经验”。他们把自己的哲学叫做经验批判主义,就是为了否定经验中包含的客观内容,主张唯一存在的只是感觉、经验,从而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列宁指出,经验“这个概念的各种不同的‘定义’,只是表现着被恩格斯十分鲜明地揭示出的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回答,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某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俄国马赫主义者切尔诺夫歪曲和攻击恩格斯对不可知论的批评,把恩格斯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认识的批评歪曲为对“自在之物”的存在的批评。列宁在关于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比较中,驳斥了这个观点,指出休谟和康德这两个哲学家的共同点是把现象和显现者、感觉和被感觉者、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根本分开。恩格斯所批评的不是承认“自在之物”存在的观点,而是关于“自在之物”不可认识的观点[3]。

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的……(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第一个结论是关于认识的唯物主义前提,肯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是对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思想在认识论中的贯彻和发挥;第二个结论是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个结论是关于认识论的辩证法[4]。这三个重要结论,准确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三、《哲学笔记》对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1916年间研读哲学著作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时所写的摘要、短文、札记和批语[5]。这本笔记体著作在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方面,在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在关于唯物辩证法体系构想方面,以及在马克思主義认识论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特别是辩证法。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对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作了充分阐述。在列宁看来,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一般与个别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不是个别,个别不是一般。个别是指现实存在的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又指事物的个性;一般指具体的单一的事物所属的一类事物,它是在许多个别事物中重复出现的东西,是把许多个别事物联系起来的相似点、共同点,因而他有事事物的共性。但是,一般与个别又是同一的,个别与一般相连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法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命题,即使是最简单的、最普通的命题,“就已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一般概念,是一个过程,一个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过程。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一般、概念以及关于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认识的发展中,人们在认识一种新的具体事物时所具有的或遇到的关于该类事物的既定概念,“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纯粹的、不完全的”,“一般的含义是矛盾的”[6]。这些概念一定会在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了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法规律的论述是列宁作出者结论的思想资源。列宁正是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和评价作出了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结论。他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来解决问题。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

《哲学笔记》是列宁为解决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所作的哲学理论准备。虽然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的辩证法体系还没有呈现,还仅仅是以种计划、构想,并且它的有些内容还有待补充,有的表述有待精确化,还有些原则有待彻底贯彻,但是距离这样一个体系建构的实际完成,已经不远了。列宁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特别是通过对《资本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研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哲学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篇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一次更大的机遇,这正是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高中时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哲学常识,进入大学后我们又要深入的学习些哲学知识,对工作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与精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下面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学习马克思哲学心得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很认真的学习的,基本的教材非常的熟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首先是非常熟悉“本文”也就是基本教材,因为哲学是高度抽象的学说,如果不熟悉,不熟练,就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学好,可能到最后又陷入对他的教条式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解.我是到最后,我开始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谈不上信仰或者忠诚,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直想找到比马克思主义更有道理的学说呢?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学习了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说.从两种经济学说的比较中,我慢慢除了理解外,开始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十分忠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除了“面向本文”以外,还要面向实际.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论一直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最关键的,是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他的认识论,群众路线都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要联系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比如:现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环境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就是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学习,还要和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要认为哲学能代替专业的学习,他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哲学提供总的思路和看法,可以做有力的知道,但是具体学科有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你要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但是不要脱离哲学的指导.总之,哲学的学习,马克思首先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然后是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在就是辩证法,历史观,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我在大学里哲学读了十遍才读出一点味道,现在班门弄斧,有点惶恐,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穷尽了真理,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粗浅的地方,请大家包含,我只有一个爱好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我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完全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普遍真理,它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只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不迷失方向。

二、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头脑

当今世界,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但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我们能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最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摸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以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明白事物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遵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前进中的挫折充满信心。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用运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助于我们进一不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以后我们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学习和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篇10

通过课程讲解、自学原著和理论研讨,我们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十一届二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深入研究改革发展中的有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

每个学员都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党性锻炼计划”,重点阅读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路德维希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在学习和阅读中紧密联系实际,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从马列主义思想中探究真谛。正如习所说的:“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我们的学习与思考既要面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分析世界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教训,深入研究并正确回答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也要潜心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理论发展形成过程。这也就能够正确理解“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这个问题了。

上一篇:分手后感到难过心酸的句子下一篇: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