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2024-05-0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共8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1

陶宗仪撰。陶宗仪著。陶宗仪,字九成,元末明初人,号南村,浙江黄岩人。工诗文,善书画,学识渊博。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自从应试失败后,就矢志终身不仕。元至正年间(1354年前后),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先后举宗仪为行人、校官,都拒之。张士诚割据苏州时,邀他至帅府署理军事咨议,他谢绝不去。明洪武四年(1371年),下诏取天下文学士,六年(1373年),诏举天下才士,他都托病不至。晚年,被当地官员聘做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率诸生赴礼部试,得赐钞回家。元末兵起时,陶宗仪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粹五百八十余条,分类汇编成书。除《辍耕录》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书史会要》(9卷)、《四书备遗》(2卷)、《印章考》(1卷)、《淳化帖考》(1卷)、《兰亭帖目》(1卷)等多种。他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于世。

《辍耕录》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凡六合之内,朝野之间,天理人事,有关于风化者,皆采而录之”。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料,有掌故、典章、文物,还涉及小说、戏剧、书画和有关诗词本事等方面的问题。作者对元代掌故、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尤其对元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状况,多为耳闻目睹,因而所记较真实,因而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书中作者对元末黑暗统治揭露甚多,如《权臣擅权》、《讥省台》、《醉太平小令》等条;尤其不同于其它文人笔记的是,对农民起义的记述比较客观,如《旗联》、《刑赏失宜》等条;在《叙画》、《杂剧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论》、《论诗》、《历代医师》等条中,对书画、戏曲、诗词、医学等方面,都有严密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这些史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上海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价值。其中有关黄道婆的生平及她为发展松江棉纺织业所做的贡献,《松江谣》、《不平诗》、《奉使来谣》、《扶箕诗》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更为珍贵。特别是书中记录的大量戏曲史料,到目前为止,是我们研究金代院本的唯一史料

《辍耕录》关于南宋灭亡时的一些史料也颇珍贵,如卷三记元至元十三年伯颜攻入杭州,掳掠宫妃、民妇,死者甚众。被抢到元世祖宫内的宋宫人,有自缢而死者,皇帝还命断首悬挂示众。同卷“岳穆王”条叙述柯九思等人倡议重修岳武穆墓,郑元祐作疏文,其中有“方略如霍骠姚,不逢汉武,徒结志于亡家;意气如祖豫州,乃遇晋元,空誓言于击楫”等警句。卷四“挽文丞相诗”记徐世隆、虞集七律各一首,从中可看出元初士大夫对岳飞、文天祥的崇敬。

《辍耕录》有元末刻本和明刻本多种。通行本有《津逮秘书》本、《丛书集成》本、《四部丛刊三编》本。

今有:《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影刻元本断句后重印;《南村辍耕录》文化艺术出版社版;《南村辍耕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版;《南村辍耕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版。

《隐居通议》

金元最出色的四种历史轶事类笔记之一,三十一卷。元代刘埙撰。刘埙字起潜,南丰人。生卒不详,据《隐居通议》中自称(宋理宗)开庆元年年二十,则生于理宗嘉熙四年(1240)。据其《水云村稿》中作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20)《重题梅氏海棠诗》,作者年过八十尚在世。刘埙在元武宗至大三年(1210)曾任南剑州学官,此时年已七十二。据《隐居通议》书名以及序中自称“日暮途穷,复食元禄”,可能此书作于晚岁退休以后。另著有《稽礼辨论》、《韵原表》、《石鼓文定本》等。

《隐居通议》三十一卷,分十一门。其中理学三卷,古赋二卷,诗歌七卷,文章八卷,骈俪三卷,经史三卷,礼乐、造化、地理、鬼神杂录各一卷。其论理学,以悟为宗,尊陆九渊为正传,而援引朱子以合之。虽有一些治学?处世的经验,但多门户成见;“鬼神”一门,语涉荒怪,无关学问;考证经史,亦非所长,均不足论。值得重视的是其中谈论诗文的部分。

《隐居通议》所引诗文,往往不见于它书,如卷二十一录宋度宗登极赦文,《宋史本传》不载;卷三十一录宋度宗咸淳七年同年小录,可考宋末科举之制度,亦不见于它书。书中所引诗文,多录全篇,有的又不见于它书记载,因此为文学史保存了许多资料,这是此书最主要的功绩,如所的唐代宋璟《梅花赋》,是不同清人《全唐文》收录的另一种;卷四所录的傅幼安《秋花虫草赋》,卷九所录的邓月巢《玉山道上》绝句,皆文笔清婉而作者姓名不彰,赖此书得以保存。

《隐居通议》通行本有:《读画斋丛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隐居通议》商务印书馆,据丛书集成本刻印,1937年版,版;《隐居通议》中华书局1985年版;《隐居通议》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版。

《敬斋古今注》

金元时代最出色的考据辩证类笔记,元代李治撰。李冶(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真定府栾城县(今河北省栾城县)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父亲李通为大兴府推官。李冶自幼聪敏,喜爱读书,曾在元氏县(今河北省元氏县)求学。金正大末(1230)进士。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为官清廉、正直。金亡北渡,流落忻崞间,尝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李冶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收徒讲学。写下数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测圆海镜》。这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蒙哥汗七年1257年,李冶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接受忽必烈召见,提出一些进步的政治建议。l259年在封龙山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应忽必烈征召任翰林学士知制洁同修国史官职,,第二年便辞职还乡,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家乡。李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数学外,在文史等方面也深有造诣,积多年笔记而成的《敬斋古今注》与《泛说》是两部学术内涵极为丰富的著作。《泛说》一书已失传,仅存数条于《敬斋古今注》附录之中。他还著有《敬斋文集》四十卷、《壁书丛制》十二卷,已佚。

《敬斋古今注》原书四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文,编为八卷。今日通行本皆据此复印,另加陆心源《敬斋古今注拾遗》五卷,共十三卷。

《敬斋古今注》论辩经史子集,皆有精辟之说,尤其熟悉史事,如卷四列《晋书》中同姓名者数十人,各叙事略,非平日精于史籍者办不到。。其考辨古籍内容,疏通文字训诂,分析诗文内容,也有不少可取之处,如卷五说“蟹八足而二螯,天下无人不晓”,但荀子《劝学篇》说“六跪而二螯”者,误也。而许慎《说文解字》亦云“六跪而二螯”,“盖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误”。作者指出的迷信古人而无视事实的读书人通病,值得深思。

《敬斋古今注》通行本有:《聚珍版丛书》本,《海山仙馆丛书》本,《几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敬斋古今注》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5年版;《敬斋古今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

《北轩笔记》

金元时代最出色的考据辩证类笔记之一,一卷。元代陈世隆撰。陈世隆生平不详,仅能从《北轩笔记》书前小传(不知何人所作)略知其一二:陈世隆,字彦高,钱塘人,宋末书贾陈思之从孙。一生布衣,元顺帝至正中(1354),设馆于嘉兴陶氏,后殁于元末乱中兵。所著诗文皆不传,惟《宋诗补遗》八卷与此书存於陶氏家。今《宋诗补遗》亦无传本,惟此一卷仅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所论以史事为多,如论西伯戡黎力辨委曲回护之说,论鲁两生不知礼乐,论胡寅讥刘晏之非,论秦王廷美生於耿氏之诬,论周以于谨为三老有违古制,皆援据详明,具有特见。至所载僧静如事,则体杂小说,未免为例不纯。是亦宋以来笔记之积习,不独此书为然,然不害其宏旨也。”总目提要中提到的“论胡寅讥刘晏之非”等确实非常透辟有力:唐代刘晏为国理财,有功于国,结果被诛,胡寅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认为刘晏以理财而死,是言利背义遭到的报应。陈世隆则认为是由于刘晏当年将奸相元载致死,将其党杨炎坐贬而招致的报复。后来杨炎专权,便诬陷刘晏,而与理财无关:“使刘晏不勘元载事,虽理财固不致死;勘元载,即使不理财,亦死”。并指出胡寅这番议论,“将使司国计者,不以足国为务,而徒以不言为高,于国无益”

《北轩笔记》通行本有《学海类编》本、《知不足斋》本、《丛书集成》本等。

今有:《北轩笔记·彭文宪公笔记》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北轩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1987年版。

《庶斋老学丛谈》

元代考据类笔记,四卷,元代盛如梓撰。盛如梓,号庶斋,衢州(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尝官崇明县判官。

《庶斋老学丛谈其书》三卷,但第二卷又别析出一“子卷”,实际上四卷。为作者晚年随手掇拾而成。其中多辨论经史,品评诗文之语,而朝野逸事,亦间掺杂其间。有些考辩很有见地,如驳俞文豹《吹剑录》,谓《广陵散》不始於王凌毋邱俭;以姑蔑墓证韦昭注《国语》之非等。但亦有许多荒疏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举出“云陆游的姚将军、赵宗印二诗,惜不得姚名字,而《渭南集》实有姚平仲传,王士祯《居易录》已摘其疏;又於贾似道有豪杰之誉?载曹东畎媟俚之词,皆为失当”。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2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小说曾经产生过至深至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说, 曾经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 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 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调信梦生》、《崔致远》、《虎愿》等稗说, 就与中国古代的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 如中国的《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文言小说, 对朝鲜半岛小说的发展, 更起着明显的作用。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在中国流行之后, 很快就传播到日本、越南与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今就韩国而言, 崔溶澈、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闵宽东的《国内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出版翻译状况》、郑炳昱主编的《乐善斋文库藏书目录》与不久前出版的全寅初主编的《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等, 就从版本流布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这种情况, 在日本、越南等国也十分相近。如日本现代著名学者增田涉在说到江户时期大量引进中国的白话小说时说:“这些中国小说刺激京阪、江户的读本作家, 开拓出了至此我国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小说世界。”在越南, 如中国的一部《金云翘传》小说, 被移植为喃传后成为名著, 不但在越南家喻户晓, 而且享誉世界文坛, 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于在西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当然相对较晚也较弱, 但也不断地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等清代小说之后, 大受启发, 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同之点超过了异国之情, 乃至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面对当今世界

时至当今21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是将渐渐被人淡忘, 还是仍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魅力常在?

诚然, 目前的世界, 在经济上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向, 在文化上也有不少人在探讨全球化问题。然而, 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 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不可能像规范全球经济行为规则一样来规范世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有着相通之点,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 常常在文化上也是以“欧洲中心”自居。东方的一些文学家, 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认同西方霸权话语, 把一些肤浅、庸俗、末流的东西奉若神明, 热衷于走“西化”道路。与此同时, 现在的世界还有一种暗流, 就是越来越重物质, 重实利, 这对整个高品位的文化生产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 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有两股风, 对作为东方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是不利的, 这就是:一股是崇西化、远东方的风;另一股是重实利、轻人文的风。但是,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重视真正的文艺精品与学术研究, 拒绝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主张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 相互交融, 携手并进。事实上, 在文化上的真正全球化, 就是这种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 作为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她不仅深深扎根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 而且越来越对西方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 即使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 关注中国的文化。21世纪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的情势, 为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着大门, 创造了条件。

三、让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不过, 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经受着严峻考验。

我们作为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 有责任为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而多出点力。为此, 我觉得当前除了本身加强研究之外, 有三项工作特别要注意。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包括中国的专业研究者与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及各国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与各国的“国文学”研究者、“汉文学”研究者, 乃至同各种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由于历史原因, 有关资料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相互交流, 可以互通有无。同时, 由于国别差异, 各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研究方法往往也多有不同, 相互交流, 可以优势互补。目前这方面的形势很好, 比之2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的译介。中国古代小说要走向世界, 最主要的无疑是要使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普通大众能阅读, 这个道理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个工作就需要各国的文学、语言工作者合力来做。过去已做过不少工作, 有的就做得比较好, 如1939年伦敦出版的克莱门特·伊杰顿翻译的《金瓶梅》 (英译本名《金莲记》) , 因为得到了老舍的指导, 就翻译得比较好。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在重视小说翻译的同时, 还要加强译介中国化、东方化的小说理论批评著作。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体系与批评机制。我们在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 也有必要让西方人领会与认同东方式的小说理论思维,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中国古代的小说, 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审美观念和民族风尚。

第三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就文学研究而言, 在全球化格局下, 运用电脑、电子网络和数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小说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典籍的电子文本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各种电子书库、期刊检索网站和专门的文学研究网站的纷纷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等等, 都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带来了重大变化。据有的学者统计, 目前至少有七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实现了数字化存储。但是目前的小说电子文本, 大多只有一般性的阅读功能, 不仅缺少相关的附加功能, 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小说研究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台湾、大陆的学者都尝试对《红楼梦》做一些数字化工作, 但其工作的细致性与应用性都有一些问题。近年来, 对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作比较引人注目。围绕着《三国演义》数字化的问题, 中、韩、日三国学者已开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周文业先生与日本的上田望先生等, 都做出了一定的实绩。我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同时, 期待着其他小说的数字化也能乘势跟上。我相信, 在新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数字化工程迟早会完成, 以促进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传播。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全球资讯时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促进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最后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小说在不断走向世界, 同样, 世界各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走进中国。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平等、互补的全球化潮流中, 世界文学才能繁荣, 各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兴旺。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去迎接世界文学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要从大众文化的接受中得到检验。只有不断地唤起大众的记忆和热情,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释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 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 也是这样。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中国体育文化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 古代文学 发展 多样性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题材,其文学体裁涵盖了诗词、歌赋、笔记、戏曲、小说、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体育活动状况,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场景。尽管历经漫长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精神,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一、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礼记》中有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先秦时代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并非将名次及成绩作为争夺的首要目标,这也奠定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与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如果说西方是一幅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赛跑图,那么中国则是一幅古代的养生图。早在2300多年前,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养生主》中提倡动静结合,以保养生命。他秉承“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的思想,开创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养生观的先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化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确立了动以养身的思想,即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只有加强身体保健,才能防病于未然。在《后汉·华佗传》中,记载了中国汉代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所创编的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五禽戏可谓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代表,关于它的功效,我们可从该书中略见一斑:“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另外,从太极拳的创造及推广,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太极拳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和谐持中的理念中实现道法的自然,彰显人文关怀,同时也与庄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不谋而合。与西方浓厚的竞技性不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娱乐性,养生性,讲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的切身体会,每个人均可身体力行,体育运动不仅注意到人体外部的肢体活动,更注意到身体内部机能的锻炼,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精神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二、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纵观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雏形期、成长期、定型期、发展期,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准确地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体育文化的雏形期距今大约2.8万年,当时的人们将劳动生产时的砍、扎、刺、割、射等动作相应转变为军事技能。《史记·五帝本记第一》中记载了“轩辕乃习用五兵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的场景,为顺应战争而展开的原始的体育教育就此拉开序幕。此外,《淮南子》中说到“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可见我国在燧人氏时代就有了木筏,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使用独木舟,《帝王世纪》记载了尧时期出现击壤,《世本》“尧造围棋”;《别录》中的黄帝发明蹴鞠、角抵等,可见先古时代人们已经有了体育文化的雏形。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成长期是夏朝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体育竞技活动俨然成为日常娱乐手段。《礼记正义》中描述了“孔子射于瞿相之圃,围观者如堵墙”,我们可看到孔子和当时的社会民众很注重体育。由《诗经竹竿》中的诗句:“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普遍有了进行体育活动排解心理郁闷的意识。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定型期在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秦朝将体育技能“射”作为官职称谓,《文献通考》记录了秦统一中国后将角觚作为阅军大典的内容,可见当时对体育的重视。《汉书·武帝本纪》也记载了汉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盛况。《后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一书中系统整理并总结了射法、戈法、剑道、手搏、蹴鞠等体育项目,推进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期是隋唐时期到清朝,进入隋唐以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体育活动已然成了全民运动,杜甫《哀江南》中写道:“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可见唐朝女子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英姿。武则天创办“武科举”,以及宋朝办武学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明朝总结了我国武术的套路,其代表作品有《纪效新书》、《武备志》等作品,是我国古代体育文献的经典著作。明清时期,许多小说也对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金瓶梅》一书中,对象棋、围棋、击壤、双陆、秋千、毽球、击球等运动进行详实的描写,《水浒传》中记载了武术和拳击场面的描写,《红楼梦》中出现了放风筝、下围棋等体育活动,可见,那时中国在体育文化上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从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先人在劳动和战斗间隙将体育独立出来,并跟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做着调整和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仍得以传承下来,我们择其几个加以表述。

其一,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足球的雏形,蹴鞠在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所涉及并被保留至今。

蹴鞠最早被记载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而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主要盛行于寒食的时候,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寒食蹴鞠的传统,到了唐朝,人们对蹴鞠进行了改进并加以创新,使蹴鞠活动使得更多的民众喜爱和接受,唐朝诗歌中不乏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例如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的《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到了明代,蹴鞠甚至已经普及到女性,例如钱福在一首七律诗中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诗中所述的女子蹴鞠比赛盛况,令人读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其二,马球,又称“击鞠”、“击球”等,球状小如拳,游戏者乘马分两队,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比赛场地多是草原或旷野之地。我们可以从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的《名都篇》中的表述:“名都出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中看出马球运动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到了唐代马球更为风行,对骑术要求也更高。武则天就曾写诗称赞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马术,由于马球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该运动到了清代便开始没落。

其三,剑术,是我国最传统,也是传承至今最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描述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之初的名作《鸿门宴》中,就记载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情形,可见剑术在当时颇为流行,在汉代还出现了《剑道》三十八篇等有关剑术的专门论著,唐朝著名的诗仙李白不仅是个高产诗人,同时也是位体育明星,可谓是文武双全,他毕生对剑术颇有造诣,在其《与韩荆州文》一诗中,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见其对剑术的痴迷程度。现存的《李白全集》共有964首诗歌,其中关于剑术的描写就高达100首,诸如“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可见剑术亦成就了诗仙李白的豪放与洒脱。

其四,角抵,即摔跤,是极为古老的竞技项目,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这些体育运动,当时人们通过角抵获取食物,与自然界做斗争。根据南朝《述异记》中的相关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其中说到的蚩尤戏便是摔跤的雏形,是为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出现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到了东周时期,这种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甚至是当时周朝军队操练的主要军事科目之一。唐朝大诗人杨万里在观看朝廷举办的“角抵”大赛,写下一首《角抵诗》:“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彰显了“角抵”比赛的盛况及皇家恢宏的气势。

其五,秋千,在春秋时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秋千运动不仅是极为精彩的竞赛活动,还十分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因其简单易学,深受人们的喜爱,到了汉代,秋千成为我国许多传统节日必备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宋词中就有许多描写女子荡秋千的情景,诸如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这些描写女子进行秋千运动的真实情景是极其富有情趣的。著名小说《金瓶梅》其中一回标题是“吴月娘春昼打秋千”再现了明清时期女子对秋千的喜好与秋千的普及程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篇4

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20卷,续集10卷。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杂俎”。《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写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这是正史所不存的。又如,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堪称神来之笔。还有象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续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後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

今有:《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学苑出版社20版;《酉阳杂俎》杜聪校注,齐鲁书社版。

《中华古今注》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后唐马缟撰。马缟,字号、里籍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中华古今注》前题“国子监太学博士马缟集”,当是他早年国子监太学博士任上所作。

《中华古今注》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书部分内容重复。作者辨别一些名物可供后人参考,如帝王专用的“华盖”和将帅“曲盖”的来源和区别:“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舆用,谓曰<车卑>輗盖,有军号者赐其一焉”;“雉尾扇、“鄣扇”和“五明扇”的来源与用途区别:“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以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鄣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此书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丛书集成初编》、《古今逸史》诸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中华古今注》,李成甲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本。

《兼明书》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五卷,丘光庭撰。丘光庭,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人。其生活年代在史籍中并无记载,后人编纂的书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种说法,《罗隐集》有赠光庭诗,则当巳入五代(907—960)。曾官太学博士。今存诗七首,有《兼明书》、《唐教论》、《补新宫》、《补茅鸱》等。

《兼明书》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记载,今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前三卷论述经史诸书,对《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论语》、《小孝经》、《尔雅》、《史记》、《白虎通》中的文字、训诂、传说、故实以及风俗、名物等都有所考辩。卷四专驳五臣的《文选注》,卷五为杂说。每条先列旧说,后陈急件,以“明曰”标出。尽管有些见解,不免标新立异,武断无征,如据《山海经》凤凰之文,管子《韩诗外传》封禅之记,谓作字不始於仓颉,不知百氏杂说,不足为据。《论语》请车为椁一条,谓毁车为椁、非卖车市椁,不知一车之材,毁之岂能为椁,殊不近事理。但精辟之论尚多,如“论《史记》误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名,毛苌误以垤为螘冢,孔安国误解菁茅,颜师古误以鸤鸠为白鷢,孔颖达误以鸱鸮为巧妇,又误以占书为龟策同衅,公羊穀梁误以荆人为贬词,杜预误以文马,为画马赵匡误以诸侯无两观,郭璞误以窃脂为盗肉,应劭误以邱氏为出左邱明,皆引据辨驳,具有条理。驳五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兼明书》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真意堂三种》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璜川吴氏,清嘉庆刻本等;今有:《兼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兼明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本”年版;《兼明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北梦琐言》

五代历史轶事笔记,北宋孙光宪撰。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人。仕南平国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0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孙光宪善词,蜀人编辑《花间集》,收录了他的六十余首词。十国词人,除西蜀与南唐外,其他只有荆南孙光宪一人而已。今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另著有《荆台集》、《橘斋集》、《玩笔佣集》、《巩湖编玩》、《北梦琐言》、《蚕书》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北梦琐言》共二十卷,记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许多掌故贺轶闻。其自序云:“唐自广明乱离,秘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比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连。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于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纂得事成三十卷”。本书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北梦琐言》有尔雨堂丛书本。今有:《北梦琐言》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再版;《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版;北梦琐言林艾园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北梦琐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版。

《南部新书》

北宋历史轶事笔记,十卷,北宋钱易撰,钱易字希白,生卒年未详,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为吴越王钱倧子。钱俶归宋,钱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钱易与兄钱昆不被录用,遂发愤读书,立志科举入仕。17岁举进士,但因在殿试时,三道题不到半天答完,而被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而钱易却由此闻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真宗咸平二年(999),复举进士,他自觉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将他列为第二。钱易不平,上书朝廷,对本朝科举多有讥讽。宋真宗阅后不快,又将他降为第三名。次年为光禄寺丞、通判蕲州。他为官能体察民情,对官吏滥用酷刑深恶痛绝,奏请废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奖。景德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赴泰山封禅,钱易进献《殊祥录》一书,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后曾受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又为知制诰,天圣三年(1025)为翰林学士,不久去世。钱易才学赡敏过人,才思敏捷。佛学功底深厚,又善行、草书,兼擅山水,乾兴元年(一○二二)尝作《清介图》。主要著作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130卷。其中现存仅《南部新书》,事迹收录于《宋史本传》、《宋史·钱惟演传》。

《南部新书》乃钱易于真宗大中详符间知开封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作十卷为是”共800余条,为笔记体著作,未经编次,杂乱无章,但所载“朝野掌故”、“遗闻轶事”等有关唐初以来职官置废、政制变迁、官场仪式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5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美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吸收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代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代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班固虽不曾把那一百三十八首西汉乐府民歌记录在《汉书》里,但对这些民歌却也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他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现存不多的作品看来,包括东汉在内,这一特色确是很显著。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汉代土地兼并剧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民生活异常痛苦。关于这一点,就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也不能不承认:“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食货志》),甚至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对饥饿、贫困、受迫害的血泪控诉。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寒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残酷的剥削,竟使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背妻子临终时的千叮万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由此可见,当时许多贫民还有因口赋钱而杀害亲生子的,抛弃子女的惨剧也必相当普遍,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并不足为异。诗言两三孤子,到市求乞的是大孤儿,啼索母抱的是小孤儿。“塞牖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像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劳动,却仍然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地主阶级的残酷性,也表现在对亲人的压榨、剥削上。这就是那著名的《孤儿行》所描写的。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骨肉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尽量役使他,折磨他,必欲置之死地。不是出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吞、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连双草鞋也穿不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这是孤儿绝望的血泪控诉,也是作者和广大人民愤怒的谴责。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兄嫂的狠毒,实质上也揭露了剥削阶级凶恶的本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私有财产制度是怎样把人变成了禽兽,这就是《孤儿行》的深刻意义。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特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遇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悲惨命运。《乌生》借中弹身死的乌鸦的自宽自解,指出即使是山中的白鹿、天上的黄鹄、深渊里的鲤鱼,也都难逃一死,不禁令人想起晚唐杜荀鹤的诗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人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际斗争行为。在这方面,《东门行》和《陌上桑》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短诗形象地揭示了人民起来反抗的过程。“他家”四句是妻子的劝阻,在迷信的说法中也蕴藏着她对丈夫的爱情。“今非咄行”三句是丈夫的答辞,说是斩钉截铁。咄行,是说咄嗟之间即行,犹言“咄嗟即办”,也就是马上就走。这首民歌曾为晋乐所奏,但添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一类封建说教,又抽去了“白发时下难久居”,换上“平慎行,望君归”这样一条“温柔敦厚”的尾巴,这就把一个逼上梁山的老百姓涂改成为后来一般评论家所说的“贫士”,大大地削弱了诗的意义。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这是一出喜剧,洋溢丰乐观主义的精神。全诗分三解,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她的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和观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这段描写,不仅造成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作了导引。第二解是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的夫婿的事功和才貌,则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憎,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汉时太守(使君),照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际上往往“重为烦扰”(见《汉书?韩延寿传》)、《后汉书?崔骃传》。《陌上桑》所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像,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方面,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变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现实作品。

(二)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在这一方面汉乐府民歌也有不少杰作。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用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全篇都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为我谓乌”数句尤奇,真是想落天外。战死沙场,暴骨不葬,情本悲愤,却故作豪迈慷慨语,表情愈深刻,揭露也愈有力。“梁筑室”四句,追叙战败之因,见死得冤枉。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据当时官方的规定是: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免兵役。但这首民歌却揭穿了统治阶级的欺骗,诗中的主人公足足服了六十五年的兵役,而穷老归来,仍一无抚恤,他的悲剧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八十始得归”,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客观真实。《宋书》卷一百载沈亮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种现象,不独汉代,而是历代都有的。

我们知道,战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林何修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中提到“胡地”,显然与战争有关。《悲歌》更明言“欲归家无人”,只能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们有的虽并非家中无人,却又是妻离子散。如《饮马长城窟行》便是写的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她的丈夫而辗转流徙在他乡的。“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读这些诗句,不禁令我们联想起唐人张仲素的《秋闺思》:“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在封建社会,人民所受的苦难往往是相近似的。

此外,《东光》一篇也是反对默武战争的,但含有游子思家的情调,士兵们并自称“游荡子”:“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由此看来,在流亡者的怀乡曲中当有不少士兵的作品,上述《古歌》等就很可能是。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愉快的男女相悦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喻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向来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古诗赏析》卷四)可见即从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反抗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洁,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痛苦使得诗的主人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这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这个倔强的女子终于不能不伤心得落泪原因就在此。

为了追求并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理想,在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情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有所思》的女主人公曾追叙和爱人初会时的情况:“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可见他们是自由结合,根本没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当她听说爱人“有他心”后,便遏不住心头的怒火,我们看:“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爱是真爱,恨也就是真恨。“勿复相思”二句是转折语,想起对方平日说尽相思的话,更觉可恨,与《诗经?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同一声口。《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强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唐代民间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则连用六事,与此极相似。但是,在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条件下,真正的自由恋爱也是说不上的,被牺牲的往往是女子。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鬻爵。卖官之风,西汉已有,但不如东汉之甚。《后汉书?桓帝纪》和《灵帝纪》都有公开“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的记载,灵帝并“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因而出现了无官职而有官服的所谓“衣冠仕”的怪现象。又诗言“仕洛阳”,洛阳乃东汉首都,也足证应该是东汉时作品。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好像是句句恭维、钦羡,其实是句句溪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继续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节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孤儿行》是很好的范例: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如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这话很实在,并没有冤枉“后贤”,但他还未能指出这是一个生活体验的问题。《孤儿行》对孤儿的痛苦没有作空洞的叫喊,而着重于具体描绘,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从那时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新体诗。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杂言,《诗经》中虽已经有了,如《式微》等篇,但为数既少,变化也不大,到汉乐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成句的。而《铙歌十八曲》全部都是杂言,竟自成一格了。另一是五言体。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从现存《薤露》、《蒿里》两篇来看,汉乐府民歌中当有完整的七言体,可惜现在我们已看不到了。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所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更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陈本礼《汉诗统笺》评《铙歌十八曲》说:“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其实,并不只是《铙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十分明显,如果没有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第四节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这,为诗云尔。

这几句话告诉了我们许多事: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时代。这说明徐陵必有所据,才能这样言之凿凿。尽管由长期流传到最后写定,难免经过文人们的修饰,但从作品总的语言风格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风尚看来,仍然可以肯定它是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只以太守求婚刘家一端而论,这在门第高下区分禁严的六朝就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孔雀东南飞》深刻而巨大原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在于: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首先我们感到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全神贯注地从各方面来刻划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作者写她如何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弱性格。在“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无理压迫下,她知道在焦家无法活下去,她起来斗争了,她主动向仲卿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在封建社会,被遣是最不体面最伤心的事情,但当兰芝“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时,却表现得那么镇定从容,没掉一滴泪,没有流露出一点可怜相。当她被遣回家,阿兄摆出封建家长的身份逼迫改嫁,阿母又不肯作主,她知道娘家也呆不下去,决定的时刻已经到来,于是内怀死志,而外示顺从,索性一口答应:“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从而摆脱了家人的提防,得以和仲卿密定死计,并最后达到誓死反抗的目的。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其次,对另一正面人物焦仲卿,作者也作了真实的描绘。他和兰芝不同,所受的封建礼教影响较深,又是个府吏,因此性格比较软弱。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兰芝一边,不为母亲的威迫利诱所动摇,并不顾母亲的孤单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终于走上以死殉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仲卿和兰芝虽“同是被逼迫”,但二人处境毕竟不尽相同。兰芝一无牵挂,仲卿则思想感情上不能不发生某些矛盾,自缢前的“徘徊”是他应有的表现。

反面人物焦母和刘兄,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作者虽寥寥几笔,着墨不多,但其狰狞可恶,已跃然纸上。这些反面人物也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出来的,同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孔雀东南飞》是怎样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呢?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个性化的对话。对话,上述乐府民歌中已不少,但在《孔雀东南飞》中更有所发展,贯串全诗的大量的对话,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兰芝和仲卿的大段对话不用说,即使是焦母、刘兄的三言两语也都非常传神。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便活活画出这两个封建家长的专横面目。

第二是注意人物行动的刻划。如用“捶床便大怒”写焦母的泼辣,用“大拊掌”写刘母的惊异和心灰意冷。这种刻划,在兰芝身上更加明显。特别值得我们玩索的是写兰芝“严妆”一段。被遣回家,原是极不光彩、极伤心的事,但作者写兰芝却像做喜事一样地着意打扮自己,这就不仅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丽借此作了必要的补叙,并为下文县令和太守两度求婚作张本,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兰芝那种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但是,由于对丈夫的爱,兰芝内心是有矛盾的,所以作者写兰芝严妆时用“事事四五通”这一异乎寻常的动作来刻划她欲去而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复杂的心情。此外,如用“进退无颜仪”来写兰芝这样一人爱好爱强的女性回到娘家时的尴尬情形,用“仰头答”来写兰芝对哥哥的反抗,用“举手拍马鞍”来写兰芝最后和仲卿会面时的沉痛,所有这些,都大大地驾驶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第三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如写太守迎亲一段,关于太守的气派真是极铺张排比之能事。但并不是为铺张而铺张,而是为了突出这一势利环境用以反衬出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爱情。这种豪华宝贵,正是一般人,包括兰芝的母亲和哥哥在内所醉心的。关于景物描写。如用“其日牛马嘶”来渲染太守迎亲那天的热闹场面,用“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造成一种悲剧气氛,也都能从反面或正面衬托出人物的悲哀心境。

第四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面,作者的话是很少的。但是,在关键性的地方,作者也情不自禁而又不着痕迹地插上几句。如当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写道:“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又如当兰芝和仲卿最后诀别时,作者写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作者已和他的主人公融成一体了,他懂得他的主人公这时的心情,因而从旁代为表白他们在彼此对话中无法表白的深恨沉冤。这些抒情性的穿插,也是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划的。诗的结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虽用了教训的口吻,明白宣布写作的目的,但并不令人起反感,也正是由于其中充满着作者的同情,带有强烈的抒情性。

前面说过,汉乐府民歌的某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结合。这也是《孔雀东南飞》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特点。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这是对叛逆的歌颂,对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精神到表现手法,它都是浪漫主义的。我们知道,在民间流行的有关夫妻殉情的故事中,这类优美的幻想是颇不少的,如韩凭夫妇、陆东美夫妇,以及晋以后流行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此外,语言的生动活泼,剪裁的繁简得当,结构的完整紧凑,也都是这篇伟大的叙事长诗的艺术特色。由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孔雀东南飞》影响之深远也是独特的。自“五四”运动一直到解放后,它还不断地被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第五节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周代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它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许多作品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这种精神象一根红线似的贯串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俨然形成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是如此明晰,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线条作出如下的表述: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由借用汉乐府旧题到摆脱旧题而自创新题,由不自觉或半自觉的学习到成为一种创作原则,由少数人的拟作到形成一个流派、一个运动,这说明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诗人的影响还是愈来愈显著的。

当然,事物的发展不会是直线的上升,文人们继承和发扬汉乐府的精神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在最初阶段他们并无认识,甚至敌视它,如哀帝时诏罢乐府,实际上便只是排斥民歌;到东汉初期,虽有所认识,却还未能将这一精神贯彻到创作中去,比如班固虽指出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特色,但他的《咏史》诗却不是这样的作品,稍后的张衡《同声歌》也一样。直到东汉后期才有个别中下层文人从事学习,如辛延年的《羽林郎》。而在建它以后,也还出现过低潮,特别是当齐梁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更是不绝如缕。但从总的趋势看来还是一直在发展。作为这一发展的高潮的,便是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乐府诗集》将“新乐府辞”列为最后一类,其用意即在指明这一发展的结穴或顶点之所在。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如前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杂言体在当时尚未引起文人们的注意,但自建安后,它的影响已日趋显著。如曹操的《气出唱》、曹丕的《陌上桑》、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便都是杂言,至鲍照《行路难》,尤其是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战城南》等歌行更是极杂言之奇观,也莫不导源于汉乐府。五言体的影响,比之杂言更早也更大。据现有文献,可以肯定,文人拟作五言诗是从东汉初就开始了的,如班固《咏史》。东汉中叶后则拟作益多,有的有主名,但更多的是无名氏的抒情诗,如《古诗十九首》等。到汉末建安,更出现了一个“五言腾踊”的局面,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仇兆鳌评杜甫“三吏”“三别”说:“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设为问答,此‘三吏’‘三别’诸篇所自来也。”这是不够正确的。因为陈琳的这种表现手法也是从汉乐府民歌学来的,而且“设为问答”,也只是一端。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批判现实通常是通过对现实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但有时也在诗的末尾揭示出写作的目的,这对于后来白居易的“卒意显其志”也有所启发。至于李白的抒情诗中那些出人意表的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夸张,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它和汉乐府民歌的渊源关系。

第六节 汉代民谣

汉代除乐府民歌外,还有不少未经当时乐府采集而不曾入乐的徒歌和谣谚。这些谣谚,是当时社会现实最尖锐、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都是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在这些谣谚中,有的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如《天下为卫子夫歌》:

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后来做了汉武帝的皇后,她的弟弟卫青也做了大将军,“贵震天下”,人民因而唱出了这首歌。又如《五侯歌》:

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连竟外杜。土山渐台西白虎。

汉成帝封外戚王谭等五人为侯,因“同日受封,故世谓之五侯”。《汉书?王商传》说:“自宣、元、成、哀,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见其位矣,未见其人也。”这首歌谣正反映了汉代外戚骄横这一历史特点。

民谣中,也有抨击当时政治的腐败的,如《顺帝末京都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又《桓灵时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前一首讽刺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作威作福,“死道边”指李固,“反封侯”指胡广等人(见《后汉书?五行志》),但有其高度的典型性。后一首讽刺当时选举之滥,有名无实。

此外,还有控诉官吏的贪污勒索的,如《刺巴郡守歌》: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迎,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有的则揭露战争的破坏生产和兵役的不均平,如东汉桓帝时《小麦童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后汉书?五行志一》说桓帝元嘉中,凉州诸羌反,大为民害,“中国益发甲卒,麦多委弃,但有妇女获刈之”。老百姓男的拼命作战,女的在家生产,而官僚地主们却只不过用剥削得来的钱“买马具车”,这就难怪老百姓要怒形于色了。鼓咙胡,史家解释为“不敢公言,私咽语”,其实其中正包藏着一触即发的怒火。不久,黄巾大起义也就爆发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篇6

1.《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君子”是指(D)A.国君 B.士大夫 C.贤人 D.丈夫

2.《论语·侍坐》中“浴乎沂yi,风乎舞雩,咏而归”所表达的曾皙的志向是(B)A.回归自然 B.甘于淡泊 C.制作礼乐 D.专心诗书

3.下列《离骚》诗句中,以香草象征人才培养的是(C)A.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C.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指的是(A)A.士 B.农 C.工 D.商

5.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C)A.《齐桓晋文之事章》 B.《逍遥游》 C.《劝学篇》

D.《邵公谏厉王弭谤》

6.在《难一·晋文公之赏》中,韩非认为(D)A.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不可兼得 B.一时之权重于万世之利 C.万世之利重于一时之权 D.一时之权与万世之利是统一的 7.贾谊《过秦论》(上)选自(C)A.《新语 B.《新论》 C.《新书》 D.《新序》

8.晁错《论贵粟疏》中说农夫“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这里“急政”的意思是(B)A.紧急的政令 B.紧急的征收 C.紧急的征伐 D.紧急的措施

9.《项羽本纪》中说“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武信君”指的是(C)A.刘邦 B.项羽 C.项梁 D.章邯

10.下列《陌上桑》中的诗句,以夸饰服饰之美显示罗敷美貌的是(B)

A.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B.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C.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D.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11.下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人物,具有外柔内刚个性特征的是(C)A.刘兄 B.焦仲卿 C.刘兰芝 D.焦母

12.下列诗作,属于叙事诗的是(A)A.《平陵东》 B.《四愁诗》 C.《迢迢牵牛星》 D.《西北有高楼》

13.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用的修辞手法是(D)A.拟人 B.借代 C.对偶 D.比喻

1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D)A.陈琳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15.下列曹植的作品中,作于曹丕即位之前的是(B)A.《赠白马王彪》 B.《白马篇》 C.《洛神赋》 D.《吁嗟篇》

16.下列作品中,与诸葛亮《出师表》属于同一古代文体的是(A)A.《谏逐客书》 B.《北山移文》 C.《过秦论》 D.《段太尉逸事状》

17.李密《陈情表》称“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这里的“伪朝”指(C)A.曹魏 B.东吴 C.蜀汉 D.西晋

18.我国诗史上最早一首山水佳作的作者是(C)A.谢灵运 B.陶渊明 C.曹操 D.谢朓

19.下列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含比喻意义的诗句是(C)A.误落尘网中 B.池鱼思故渊 C.依依墟里烟 D.久在樊笼里

20.庾信《拟咏怀》“枯木期填海”的典故出自(A)A.《山海经》 B.《列子》 C.《庄子》 D.《水经注》

21.下列诗句点明了杜少府赴任之处的是(B)A.城阙辅三秦 B.风烟望五津 C.海内存知己 D.无为在歧路

22.下列诗作中,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给胡、汉百姓都带来深重灾难的一篇是(C)A.杨炯《从军行》 B.王昌龄《从军行》 C.李颀《古从军行》 D.高适《燕歌行》

23.下列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中直抒胸臆的是(B)A.欲济无舟楫 B.端居耻圣明 C.坐观垂钓者 D.徒有羡鱼情

24.李白《行路难》中比喻仕途艰难的诗句是(B)A.停杯投箸不能食 B.欲渡黄河冰塞川 C.闲来垂钓碧溪上 D.忽复乘舟梦日边

25.下列诗作中体裁为五言古诗的是(C)A.《观猎》 B.《望天门山》 C.《望岳》 D.《春望》

26.《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抽矢射塔”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他(C)A.从容镇定 B.视死如归 C.嫉恶如仇 D.武艺高强

27.《捕蛇者说》中最能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C)A.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B.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8.刘禹锡《乌衣巷》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是指(D)A.谢朓 B.谢灵运 C.谢玄 D.谢安

29.《琵琶行》中形容音乐滞涩幽冷的诗句是(B)A.大珠小珠落玉盘 B.幽咽泉流冰下难 C.银瓶乍破水浆进 D.四弦一声如裂帛

30.《阿房宫赋》在写法上的特点是(A)A.描写和议论结合,兼寓抒情 B.叙事和议论结合,兼寓抒情 C.描写和叙事结合,兼寓抒情 D.抒情和描写结合,兼寓议论

31.《诗经》“国风”中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的诗篇是(C)A.《伐檀》 B.《七月》 C.《硕鼠》 D.《君子于役》

32.主张“兼爱”、“非攻”的先秦诸子是(B)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3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C)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34、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A)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35、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用典故出自(B)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36、《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C)A、华山 B、嵩山 C、泰山 D、恒山

37、下列作品中属于新乐府诗的是(A)A、《卖炭翁》 B、《琵琶行》 C、《长恨歌》 D、《钱塘湖春行》

38、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D)A王勃 B卢照邻 C沈期 D陈子昂

39、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B)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40、孟浩然《过故人庄》是一首著名的(C)A山水诗 B边塞诗 C田园诗 D哲理诗

41.“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出自(A)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42.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A)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43.我国文学史上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作品是(C)A.《陌上桑》 B.班固《咏史》 C.《古诗十九首》 D.《孔雀东南飞》

44.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D)A.《短歌行》 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

45、《报任少卿书》一文的体裁是(B)A.人物传记 B.书信 C.激文

D.上奏朝廷的文书

46、曹植《赠白马王彪》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A)A.采用首尾蝉联的艺术形式 B.采用首尾呼应的表现形式 C.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D.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47、屈原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喻指(C)A.加强修养 B.才能出众 C.培植人才 D.博采众长

48.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C)A.谢朓 B.陶渊明 C.谢灵运 D.鲍照

49.鲁迅以“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所评价的作品是(B)A.《水经注》 B.《世说新语》 C.《韩非子》 D.《柳毅传》

50.下列诗句中暗示了客中送别、离别在即的是(B)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1.《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斲”“蚕月”指夏历(C)A.正月 B.二月 C.三月 D.四月

52.《楚辞章句》的作者是(D)A.刘向 B.司马迁 C.班固 D.王逸

53、“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哪篇作品(D)A《兼葭》 B《离骚》 C《短歌行》 D《氓》

5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观点是下列哪篇文章提出来的(A)

A《邵公谏厉王弭谤》 B《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C《晋楚城涯之战》 D《烛之武退秦师》

55.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D)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56.《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是(C)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57、鲍照的骈文名篇是(A)A.《登大雷岸与妹书》 B.《与陈伯之书》 C.《玉台新咏序》 D.《哀江南序》

58、唐代诗人中被誉为七绝圣手的是(A)A.王昌龄 B.杜甫 C.李商隐 D.崔颢

59、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B)A.刘琨 B.左思 C.陆机 D.潘岳

60、以下诗歌中属于李颀的边塞诗代表作是(C)A.《出塞》

B.《芙蓉楼送辛渐》 C.《古从军行》 D.《雁门胡人歌》 61.《诗经·氓》是(C)A.恋歌 B.伐木者之歌 C.弃妇的怨诗 D.怀人诗

62.“锲而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D)A.《论语》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63.“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二句出自(D)A.《晋楚城濮之战》 B.《谏逐客书》 C.《论贵粟疏》 D.《过秦论》

64、提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是(C)A.贾谊 B.晁错 C.司马迁 D.班固

65、先秦主张“兼爱”、“非攻”的学派是(B)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6、《子夜歌》属于(A)A.南朝乐府民歌 B.汉乐府民歌 C.北朝民歌 D.汉末文人诗歌

67、“西陆蝉声唱”中的“西陆”是指(B)A.西边 B.秋天 C.水边 D.夏天

68、汉代提出“贵粟”主张的是(B)A.张衡 B.晁错 C.司马迁 D.班固

6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D)A.终军 B.冯唐 C.周亚夫 D.李广

7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诗使用的修辞手法是(B)A.比喻、象征 B.比喻、双关 C.象征、双关 D.比喻、夸张

71、杜甫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中“丞相”指的是(B)A、管仲 B、诸葛亮 C、长孙无忌 D、魏征

72、在《诗经》中,《关雎》一诗所表现的题材是(B)A、民间情歌 B、爱情诗 C、风俗诗 D、军中歌谣

73、《天静沙 秋思》的作者是(D)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马致远 答:D 74、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屈原所著(D)A、《离骚》 B、《九歌》 C、《天问》 D、《九辩》

75、《谏者逐客书》的作者是(A)A、李斯 B、贾谊 C、宋濂 D、韩愈

76、在《诗经》中,《无衣》一诗所表现的题材是(D)A、民间情歌 B、爱情诗 C、风俗诗 D、军中歌谣

77、《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A)历史著作 A、国别体 B、记传体 C、编年体 D、断代体

78、《哀旅顺》的作者是(D)A、马致远 B、杨维桢 C、宋之问 D、黄遵宪

79、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乐府旧题《步出夏门行》又名(C)A、《短歌行》 B、《篙里行》 C、《陇西行》 D、《燕歌行》

80、干宝的《搜神记》是一部(B)A、话本小说 B、志怪小说 C、章回小说 D、书信小说

81、苏轼是(A)文坛上的主将。A、北宋 B、南宋 C、两宋之交 D、元

82、李清照是宋代(C)词派的重要代表 A、豪放 B、性灵 C、婉约 D、公安

83、散曲《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C)A、郑光祖 B、张养浩 C、马致远 D、高明

84、元末诗坛领袖是(D)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虞集

85、《三国演义》的《失街亭》选段中与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是(C)A、赵云 B、司马懿 C、马谡 D、魏延

86、“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弟子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西游记》)中“阿鼻”的意思是(D)A、鼻子 B、最底层 C、罪恶 D、不间断

87、《山坡羊 潼关怀古》的作者是(C)A、黄遵宪 B、王冕 C、张养浩 D、刘因

88、(B)早年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的领袖。A、阮籍 B、王世贞 C、嵇康 D、李贽

89、下列哪部不是汤显祖所著的《临川四梦》之一(D)A、《紫钗记》 B、《南柯记》 C、《牡丹亭》 D、《紫箫记》

90、(B)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左传》 B、《国语》 C、《史记》 D、《汉书》

91、“三言”是经(C)加工编纂完成的。A、刘义庆 B、兰陵笑笑生 C、冯梦龙 D、钱谦益

92、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的著名戏剧家的代表作品是(A)A、《长生殿》 B、《桃花扇》 C、《单刀会》 D、《救风尘》

93、《谏逐客书》的作者是(C)A、韩愈 B、白居易 C、李斯 D、李白

94、现在通行的《红楼梦》主要是(B)回本.A、160 B、120 C、180 D、100 95、晚清“诗界革命”中较有成就的诗人是(C)A、谭嗣同 B、梁启超 C、黄庭坚 D、康有为

9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是君?”出自(A)A、《别董大》 B、《出塞》

C、《送元二使安西》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7、《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代(A)所作的一首散曲。A、张养浩 B、马致远 C、王冕 D、睢景臣

98、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A、《山海经》 B、《诗经》 C、《古诗十五首》 D、《诗选》

99、《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都属于(B)A、远古歌谣 B、汉乐府民歌 C、南朝乐府民歌 D、元曲

100、《逍遥游》的作者是(C)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101、曲度虽均,节奏同检”(《典论论文》)一句中的“检”的意思是(C)A、检查 B、俭朴 C、法度 D、简单

10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A)中的名句 A、《关雎》 B、《击鼓》 C、《静女》 D、《氓》

103、“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共”是指(D)A、共同 B、一起 C、公共 D、和他们一样

104、李白的《将进酒》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出”指(B)A、即将出来 B、拿出去 C、将要 D、一会

105、孟子属于先秦的(A)学说代表人物。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06、(D)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佳句。A、王勃 B、王绩 C、宋之问 D、陈子昂 107、与杨炯、卢照临、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的著名诗人是(A)A、王勃 B、王昌龄 C、王维 D、王之涣

108、“三言”是经(C)加工编纂完成的。A、刘义庆 B、兰陵笑笑生 C、冯梦龙 D、钱谦益

109、苏轼在(C)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诗歌 B、词 C、散文 D、书法

110、贾谊的(D),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成为历代名篇 A、《始黄论》 B、《秦亡论》 C、《过秦论》 D、《九辩》

111、《声声慢》是下面哪位词人的代表作(B)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柳永

112、中国古代有“三公九卿”的说法,其中“三公”指的是(B)A、太师、太傅、太岁 B、太师、太傅、太保 C、太师、少师、太保 D、少傅、太傅、太保

113、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意有关的古人是(D)。A、曹植 B、谢朓 C、谢灵运 D、陶渊明

114、“见贤者思齐焉,见不贤者而内省也。”出自《论语》中的那一篇(C)A、《学而》 B、《为政》 C、《里仁》 D、《述而》

115、《吕氏春秋》是由(A)和他的门客集体编写的。A、吕不韦 B、李斯 C、贾谊 D、宋濂 答:A 116、元杂剧术语“折”略同于现代戏剧中的(B)A、场 B、幕 C、选段 D、镜头

117、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A)A、《窦娥冤》 B、《西厢记》 C、《汉宫秋》 D、《倩女离魂》

118、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厦门行•观沧海》中,洪波涌起。”的“萧瑟”指的是(D)A、凋敝

“秋风萧瑟,B、草木衰败 C、寒冷

D、风吹草木发出的声响

119、凤姐是长篇小说(B)中的著名人物 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120、“曲度虽均,节奏同检”(《典论论文》)一句中的“检”的意思是(C)A、检查 B、俭朴 C、法度 D、简单

121、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中,“与君离别意,”的下一句是(B)A、聚散两依依 B、同是宦游人 C、儿女共沾巾 D、谁为表予心

122、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A)诗人。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存在主义 D、理性主义

123、(A)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A、欧阳修 B、苏轼 C、陆游 D、柳永

124、《范进中举》选自长篇小说(A)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传奇》

125、《天静沙 秋思》的作者是(D)A、刘因 B、杨维桢 C、王冕 D、马致远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形象中,荀子用以鼓励学习的有(BCE)A.蒙鸠 B.驽马 C.螭螾 D.鼫鼠 E.射干

2.《苏武传》中,详写的内容是(AC)A.卫律逼降 B.武帝死后汉使到来 C.卧雪牧羊 D.归汉 E.苏武出使缘由

3.下列作品属于骈文的有(ACDE)A.《北山移文》 B.《野庙碑》 C.《滕王阁序》

D.《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E.《与宋元思书》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使用的修辞手法有(ACD)A.借代 B.夸张 C.比喻 D.对偶 E.层递

5.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用以自比境况的诗句有(AB)A.贾生年少虚垂涕 B.王粲春来更远游 C.欲回天地入扁舟 D.猜意鹓雏竟未休 E.永忆江湖归白发

6.《诗经》流传的“四家诗”属于今文经学的是(ABC)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E.雅诗 F.颂诗

7.《战国策》成书以前的书名有(ABCDEF)A.《国策》 B.《国事》 C.《事语》 D.《短长》 E.《长书》 F.《修书》

8.《论语》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AB)A.言简意赅 B.人物生动 C.情节曲折 D.欲扬先抑 E.论据充分 F.论辩激烈

9.《荀子》的基本思想有(BF)A.自然无为 B.礼法兼用 C.相对主义 D.兼爱非攻 E.性善论 F.性恶论

10.《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有(ABDF)A.《离骚》 B.《九辩》 C.《天问》 D.《九歌》 E.《九叹》 F.《九章》

11.汉初政论文的代表作家有(BC)A.李斯 B.贾谊 C.晁错 D.刘安 E.桓宽 F.刘向

12.汉代咏物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有(DE)A.《七发》 B.《子虚赋》 C.《上林赋》 D.《归田赋》 E.《刺世嫉邪赋》

13.《汉书》与《史记》的主要区别有(ABDE)A.儒家思想 B.断代记史 C.纪传体例 D.废去世家 E.改书为志 F.收录著述

14.汉乐府民歌以战争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有(AE)A.《战城南》 B.《平陵东》 C.《东门行》 D.《妇病行》 E.《十五从军征》

15.《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有(BCDEF)A.叙事性强 B.抒情性强 C.用典自然 D.寓情于物 E.寓情于景 F.五言句式

16.《诗经》“四家诗”中流传至今的是(D)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E.风诗 F.雅诗

17.《左传》的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ADEF)A.叙事性强 B.抒情性强 C.说理性强 D.描述战争 E.辞令美妙 F.人物生动

18.《墨子》的基本思想有(BCDEF)A.小国寡民 B.兼爱非攻 C.尚贤尚同 D.节用节葬 E.非乐非命 F.天志明鬼

199.《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属于(E)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E.杂家 F.阴阳家 20.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有(ABCD)A.《离骚》 B.《天问》 C.《九歌》 D.《九章》 E.《九辩》 F.《九叹》

21.汉代学术散文的代表作家有(ABDEF)A.刘安 B.桓宽 C.刘向 D.扬雄 E.王充 F.仲长统

22.汉代京都田猎大赋的代表作有(ABCDE)A.《七发》 B.《子虚赋》 C.《上林赋》 D.《两都赋》 E.《二京赋》

23.汉代史传散文除《史记》之外还有(ACDE)A.《汉书》 B.《后汉书》 C.《汉纪》 D.《越绝书》 E.《吴越春秋》

24.汉乐府民歌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代表作品有(ABDE)A.《有所思》 B.《上邪》 C.《妇病行》 D.《怨歌行》 E.《上山采蘼芜》

25.《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有(BCD)A.善于叙事 B.善于抒情 C.长于比兴 D.长于用典 E.大气磅礴 F.句式自由 三。填空题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 》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 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 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 》。8.《过秦论》的作者是。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 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 》。11.在古代神话中,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12.三家诗是指,齐人辕固,燕人韩婴。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 》、《谷梁传》。14. 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 》。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 》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 》。20.司马迁,字。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 》。

22.《诗》到了__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29.《乐府诗集》是由 所编。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

32.按 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 年。

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 》。35.《国语》的性质是 史。

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重言、卮言。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 编辑成书的。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 ”题材。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主要是王逸的。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 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__事物起源神话_____________,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

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上古之书______。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______》。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_______》。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______、删诗之说。

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_______》。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_______。48.《____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___________》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5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__________的形式。

5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______类型。5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 篇7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 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 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 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 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 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通过诵读, 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 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 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 通过朗读活动, 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 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 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 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 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 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 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 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并与作者进行对话, 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 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 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 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 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 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 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 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 (痛苦、不如意) 是绝对的, 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 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 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 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 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 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 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 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 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 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类的进步, 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 但作为一种人格, 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 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 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 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 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 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 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 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 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 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 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 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 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 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 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 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 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 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 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 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 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 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 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 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善”,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 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 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 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学习王维的山水诗,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 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 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 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 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 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 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 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 让学生去寻找原文, 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 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 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长此以往, 教学难免单调, 因此, 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 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 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 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 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 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 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 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 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 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 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 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 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 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 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 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 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 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 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 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现代技术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2) .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鉴赏 篇8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总之,顾恺之是对中国画发展保持影响的第一位画家,他不仅创造了人物画的基本模式,留下了最早的山水手稿《画云台山记》,而且提出如“传神论”这样可以坚守千年的绘画原则。不苛刻地说,在现代美术教育进入中国以前,顾恺之的绘画理念仍然是大部分中国画家所共同遵守的准则。

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尊称画圣,吴道子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很早就开始当画工兼雕塑工。曾师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成绩不大。后专攻绘画,由于学习刻苦,进步很快,“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公元713年左右,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后官至“宁王友”。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公元725(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事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吴道子还弘扬绘画艺术,悉心教授弟子,把自己高超的技艺传给下一代,使绘画艺术后继有人。据《图绘宝鉴》和《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较知名的有卢棱伽、李生、张藏、韩虬、朱繇、翟琰等。韩虬“以丹青自污,学吴道玄,尤长于道释”。朱繇从师于吴道玄,也“妙得道玄笔意”。吴道子对弟子言传身带,不是让弟子们背诵口诀、研色等,就是让弟子们临摹他的画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历代名画记》便有这样的记载:“吴生(道子)每画,落笔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有时,吴道子作壁画时只描一个大概,其余便让弟子来完成,在洛阳敬爱寺中,吴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经变”即由翟琰完成的。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唐代的绘画有着深刻影响,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后来他的徒弟接替了“画圣”的名号。

被尊称为“画圣”的人,非天纵奇才不能获如此殊荣,吴道子也确实厉害,他的许多发明创造是中国画历史中的最亮点,诸如高度的写实技巧、笔法的解放、山水画的正式确立等等,皆是肇始于吴道子。吴道子对中国绘画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如果没有他,中国画的发展不会如现在我们所见,历史将会改弦易辙。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書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并著有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

王维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朝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把文人画的内涵,全部具体化于王维,称王维是南宗画之祖。

外国的研究者总是怀疑王维绘画的真实性,但是中国人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是诗画结合的鼻祖。虽然王维画迹已经是杳无踪迹了,但是他的诗仍然在,中国人读他的诗,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想象那种只可能属于中国人的美妙境地。中国人不会怀疑王维,就像不会怀疑自己文化的灵魂一样。

荆浩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荆浩创造了全景山水的基本模式,这个创造为中国人表现自己崇高理想,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路径。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 “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李唐

李唐(1066-1150),南宋画家。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 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其中,《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唐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後,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授成忠郎職务。

李唐在八十岁的时候,仍然在杭州摆地摊,谁都可以想象他的内心一定充满矛盾,但是生命的动荡没有影响画家对艺术品质的要求,他的作品精致华丽又大气磅礴,虽然意气始然却又坚持理性。后人如果凭借笔墨挥洒情绪,仍然可以借鉴李唐,他的创造是放纵和节制结合的完美典范。

上一篇:历史材料解析题怎么答下一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