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2024-04-16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共12篇)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想】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2

(1)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2) 大胆探索, 寻找让橡皮泥浮起来的不同方法。 (3) 学习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活动准备

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有关死海的视频、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出示材料, 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出示橡皮泥) 小朋友, 你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 (摊开手, 孩子们看到橡皮泥) , 你猜猜它在我的水杯中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沉下去)

(2) 借助外力, 将橡皮泥浮起来。

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也浮在水面上呢?你来帮忙想想办法。

在每个桌上有一些材料, 你看看能不能借助于这些材料将橡皮泥给浮起来呢?

幼儿操作。

小结: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3) 改变自身, 将橡皮泥浮起来。

不过, 橡皮泥可跟我说了, 老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觉得挺难过的, 它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浮在水面上。你有办法吗?

你可以动手试试。

小结:我们将橡皮泥变成船、碗等, 船在水中, 排水质量等于其重力时, 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因此船能浮在水面上。

(4) 改变溶液, 将橡皮泥浮起来。

我也找到了一个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你们看:我不需要其他物品, 也不需要改变橡皮泥的形态, 你们信吗?

噢, 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这杯水里。我在这杯水了加了足够溶解的盐, 改变了水的浓度, 也能让橡皮泥团浮出水面。

(5) 经验拓展, 介绍死海。

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水分不断蒸发, 矿物质沉淀下来, 经长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

四、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在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 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 激发幼儿一步一步地探索、尝试与总结。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活动是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的探索活动。

一个活动的开展, 不仅要我们备好课, 还要备好孩子, 备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于是第一个环节, 我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经验, 猜猜橡皮泥在水里的现象, 这一关孩子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科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在第二个环节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 我为每个孩子们提供了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材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尝试, 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 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活动中我步步设疑, 在第三个环节时, 我又借助于孩子渴望战胜困难的心理, 提出疑问:不依靠别人的力量, 自己能否浮出水面。于是我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们再次动手尝试, 解决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几次不同形状的尝试, 发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将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出水面。

科学活动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逆向思维的培养最能改善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因此, 第四个环节, 也就是我活动的亮点所在, 孩子们是从改变物体本身尝试着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通过观察我的实验, 他们惊奇地发现我没有改变物体本身的形状和重量, 而是通过改变水溶液让橡皮泥在水中浮出水面。该环节我着重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每组实验用品:物体6种(塑料尺、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块、 筷子) 实验记录表 、毛巾、 水槽一只(装半槽水)

(2)、天平秤一个,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4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 要求: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设计意图】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本节课的材料准备分为老师准备的和学生准备的。通过师生、小组间合作准备材料,既可以提高师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搜集资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提问:如果不用小石子,用小木块乌鸦能喝到水吗?引导学生得出小石子与小木块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不同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常见材料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出示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创设故事情境,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材料的沉浮

1、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木块、 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

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 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 塑料 木头)

2、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先相互交流,再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 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

3、验证预测——做实验

三、认识木头

1、通过实验了解,已经了解木头容易浮的特性。课件展示木制品图片,继续探究木头的其他特性,学生完成气泡图。

2、观看“破坏浪费森林资源” 视频,教育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

(板书: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3. 为了节约木材,人们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学生积极思考,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学生自由说)

4、教师小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 木头 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小学科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2.描述橡皮泥漂浮物的形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制造橡皮泥漂浮物,进行美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教学难点:描述橡皮泥漂浮物的形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水槽、小药瓶、浮标。小组观察用: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

制作“潜艇”用饮料罐、塑料软管、塑料笔帽、橡皮泥、塑料矿泉水瓶等。学生自带制作“潜艇”的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上次课,我们研究了有关物体的沉浮现象,谁能说说物体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推测:把玻璃瓶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怎样使浮着的玻璃瓶沉下去(或怎样使玻璃瓶浮起来)? ·怎样使玻璃瓶悬在水中?

·讨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玻璃瓶的沉浮变化。3.改变浮标的沉浮。·观察浮标的沉浮。·怎样使浮标下沉或上浮?

·说说改变浮标沉浮的方法与改变玻璃瓶沉浮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观察橡皮泥、泡沫塑料、石头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想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

·想办法使泡沫塑料、石头下沉或上浮。·想一想,我们使用的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分别属于哪一类,把思考的结果填入表内。

·想一想,并说说改变物体的沉浮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了解潜艇是怎样下沉和上浮的。5.制作、研究我们的“潜艇”。

·用饮料罐制作一个“潜艇”,想办法使它下沉和上浮。

·用自带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简易“潜艇”,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改变“潜艇”的沉浮的。

6.沉浮自如的“潜艇”。

·教师演示操作“塑料笔帽潜艇”,有趣吗?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篇5

学生会将第4课《它们吸水吗》与本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联系起来,他们会在观察吸水性时提前观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他们会将自己的直接经验带到本课,所以教师不用过多干涉学生在这方面的观察。

(二)和旧教材的物体沉浮相比,这节课更加适合我们的孩子。以前上这节课很累,学生也思维混乱。什么体积?重量,什么有关?没关!现在都没了,现在就把注意力放在沉浮与材料的关系。确实与沉浮有关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材料本身。选择实体的塑料、金属、木纸材料进行实验非常有效!但我觉得材料的种类还可以再增加一些,让学生积累更多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篇6

教材分析:

《材料在水中沉浮》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课有两个内容:一是沉浮实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是浮的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第二个内容是认识木头,学生通过对木头制品的用途的调查,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水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材料的特性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通过本内容的研究与学习,旨在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实验,本课就是想通过实验前的启发与引导,对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总结,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给出的物品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进行分类,提出验证的方法。在教师的规范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记录,对实验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2、对木头特性的了解。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验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金属、木头和塑料制的物体各两种(牙刷、梳子、回形针、钥匙、一次性筷子、积木)。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3、塑料袋,毛巾。

4、实验记录单。师演示材料:象棋和跳棋、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难题,听说三二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

2、出示难题:老师买了一副跳棋和一副象棋,准备闲的时间和女儿一起玩,但不小心将它们混到一起了,你有什么办法能迅速地将它们分开呢?

3、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沉浮原理分拣棋子的方法。

4、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材料跟跳棋与象棋一样在水中有沉有浮,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材料的沉浮(1)认识物体的材料

请各组组长从材料袋中取出6种物体——牙刷、塑料梳子、回形针、钥匙、积木、筷子。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给学生挑选了一份生活中普遍、常见的物品。)汇报交流:请任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由什么材料制成。询问其他小组是否有不同分法?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2)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进行一次观察能力比赛:请同学们先在记录表中写上物品的名称,然后相互交流,再预测这些物品的沉浮情况。为了记录方便,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则用“?表示。(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出学生对每件物体的预测情况,并板书出有异议的物体名称,提醒学生在实验中需特别注意。

(设计意图:预测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有效注意,深刻实验印象。)(3)验证预测——做实验

1、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亲手演示应该如何将物品放入水中。

2、课件出示3个物体在水中情况的图片,学生研讨判断沉浮的标准。

小结并课件演示:物体不碰到水槽底部是浮,碰到水槽底部是沉。

3、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使学生明确此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温馨提示:

a、请组长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实验。b、操作员每次只拿起一样物品轻轻地放入水中,等大家仔细观察后再取出。c、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请如实填写。d、实验中,组内低声讨论,以免影响其他小组。

e、实验后,卫生员将物品的水擦干,保持桌面整洁,将浮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得物品放在一起。

(设计意图:科学课的实验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还比较陌生,探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为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效率。)

4、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并加强指导。

5、2—3组代表汇报结果。

注意让学生比照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

(4)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学生取出自己搜集的物品(纸、橡皮擦等),进行沉浮实验。提醒学生要先预测,然后把猜测和实验结果写在记录表上。(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特别指出:纸片是比较特殊的材料,一开始它是浮的,但是吸水后它就会沉下去。

(设计意图:除了研究老师准备的材料,还可以研究自己准备的东西。这一环节更大的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知识。)(5)讨论交流,归纳与发现(课件出示填空题)通过填空模式引导学生得出完整的结论:像铁、铝、铜这样的金属材料,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容易浮。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在分析结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上,不能完整得出“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这一结论,但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材料沉,什么样的材料浮,有了基本的了解。于是得出结论的方法,我改为填空模式,这样以填空模式出示实验结果,降低了学生实验总结的难度。)

(教师板书:“↓”和“↑”,物体的沉浮跟材料有关)(6)“科学就在身边”——回归生活,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的性质应用很广泛,激励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物体的沉或浮?(指名回答(课件展示几张关于“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如:木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

(设计意图:探究物体沉浮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三、认识木头

1、通过实验了解,已经了解木头容易浮的特性。课件展示木制品图片,继续探究木头的其他特性,学生完成气泡图。

2、观看“破坏浪费森林资源”视频,教育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资源。(板书: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3.为了节约木材,人们使用其他材料来代替木材。学生积极思考,举例说明我们身边有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学生自由说)

4、教师小结: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些材料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在平时应该注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才能够让资源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四、课后作业

画一张保护资源的宣传画,号召身边的人们节约资源,善待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五、板书设计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浮↑ 材料:金属木头塑料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节约、珍惜自然资源

教学反思:

一、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科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课的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通过有趣的生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导入点题效果。

二、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对材料的研究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在“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结果”中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悉心引导学生科学学习活动。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观察、分析为主,力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多次使用多媒体一方面强调活动的要求,从而强化三年级学生还没形成的探究习惯;另一方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分析交流,直观展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木质材料的物品对于学生直观认识木头特性提供了可视的资料„„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学生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五、教学中需改进的地方:

1、如猜测沉浮前,我指导学生用沉浮符号来表示沉浮,但在实验之前没有再次强调,因此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些小组预测用沉浮符号,而实验结果却用“沉”“浮”文字来表示。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后反思 篇7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不同的材料其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特性的基础上,探究另一特性——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本节课主要分探究沉浮实验与探究木材特性这两部分内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桌上摆放的是些什么物品,认一认,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分一分,这些物品可以分成几类?然后引导学生经历了 “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得出: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材料做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物体的沉浮与它们所用的材料有关系。在 “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引出更多木头的特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气泡图中木材的性质,最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环保教育。本节课,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1、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课堂上气氛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2、实验指导较到位。实验之前,我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但请学生再读一遍实验要求,而且在演示台上亲自演示物品放在水中怎样才算是沉或浮的状态。

3、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渗透环保教育。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汇报交流环节中,个别同学还在相互交流,没有养成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汇报的习惯。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8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学生熟知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课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四、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对活动型课堂的思考,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即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导入我才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说法将学生一下带入了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对导入问题的种种猜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一步一步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学习,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活动一: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将一块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我们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改变,体积有没有改变?引出测量体积的方法。

活动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使用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在失败后及时总结,重新尝试,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初步得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术方法。

活动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按照书本上的活动要求,测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状时排开的水量大小,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本活动的结论,即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活动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前后呼应。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如果要制造能够装在更多货物的轮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9

1、教材:《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

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二、改变浮标的沉浮;

三、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

四、我们的“潜艇”。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学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缘故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3、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魔术导入、课中的玩的活动、课后的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大小以及借助其他物体等办法来实现。潜水艇是人们应用沉浮原理的创造发明。

过程与办法: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缘故,能在课外开展一些设计制作“潜艇”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长和保持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研究中自己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缘故。

教学难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一个浮标、一个带铁夹的气球、橡皮泥、泡沫、辅助材料(橡皮筋、螺帽、木板、石头、玻璃球)。

教师材料:两个玻璃瓶、两个浮标、一个自制的“小潜艇”、一条毛巾、相关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① “玩”为契机,魔术导入:我们先来看个小魔术——出示空瓶子,你猜,这个玻璃瓶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你的根据是什么?

② 怎么验证?

③ 换了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水中,你想说什么?

④ 老师是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可以沉,一个会浮,我们这节课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出示课题: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有办法让眼前的玻璃瓶沉的浮起来,浮的沉下去吗?请一生演示。

⑥ 是什么缘故让玻璃瓶能改变沉浮?(板书:改变重量)

设计意图:魔术实验有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会对下面的实验起铺垫作用。其实“亲历”也包括教师,当教师也成为一个和孩子们一样的研究者时,“亲历”也才更有教育意思上的味道。

2、改变浮标的沉浮

① 想不想一起玩?我给每一组准备了一个浮标,它可能沉,也可能浮,你们组要想办法改变它的沉浮,想想又是什么缘故改变了它的沉浮?

② 学生实验。

③ 学生汇报。

④ 过去改变一个物体的大小也可以改变它的沉浮,这的大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词体积。板书:改变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全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动动手,动动脑又动动嘴,让大家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3、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

①我们去挑战难题,这里有三样材料,老师演示放入水中,(橡皮泥沉,带铁夹的气球沉,泡沫浮)你能分别改变他们的沉浮吗?你看,这是什么?——记录单,教师讲解记录单的填写。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辅助材料,你如果需要就过来拿。好,现在开始。

②学生实验

③开研讨会: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尽管有的学生答案同别人不一样,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否认,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要充分学生存有已见。既要注意别人的答案,又要反省自己的答案,这样,科学素养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在科学探究的“进程”中,适当激励、适当评价,对形成科学学习的常规、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有很好的作用。

4、拓展延伸

①生活中有改变沉浮自如的例子吗?——潜水艇、②你知道潜水艇为什么会沉浮自如?(课件演示)

③演示笔帽潜艇的沉浮,解释缘故,教学生制作一个。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只有水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这时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2.科学探究: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3.习惯与情感: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证据。观察细致客观、记录科学及时、数据收集真实准确。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有序而愉快.【教学重点】

细致观察事物的微小变化,客观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通过调制液体的活动,知道液体的性质能够改变马铃薯的沉浮。【教学难点】

通过调制水溶液的活动,感受并理解水溶液中溶质的量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我们非常熟悉的物体——看看它是什么?(土豆)老师这里有两个烧杯,如果将马铃薯放入其中烧杯中,根据你的经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预设:学生会说沉或者浮,那么让学生说说沉以及浮的理由。)演示:讲马铃薯放入其中一杯烧杯中,让学生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2.谈话:那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接着把马铃薯放入另外一个烧杯中,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思维碰撞)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把马铃薯在两个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短暂的小实验可以很好地为下面的实验作了铺垫。)4.提问: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很杂,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液体上去。强调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杯中浮。)

5.总结过度:看来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烧杯中的液体上了。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谈话:同学们,看来杯子中的两份液体肯定是不同的,我们该怎么区别呢?

2、学生交流。

尝:先赞扬,但在不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这样的水你敢喝吗?如果没有呢?通过这个办法,我们能不能比较出两种液体的不同?

闻:可以让学生闻闻看。(发现闻不出是什么东西)。

摸:可以让学生默摸摸。(发现摸不出是什么东西)。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或者在学生没有回答在点子上的时候,提示:在我们科学上区别液体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给液体加热。

3、谈话:如果液体中溶解了一些物质,在加热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会留下一些溶解在液体中的物质。

老师为大家准备这些材料:酒精灯、2个金属调羹、火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

4.同学们想的很详细、周到。还有一些细小的地方,老师补充一下,我们共同看一下实验提示。(实验前把提示读一遍强调)

5.谈话:看清楚实验提示了吗?还有问题吗?开始实验。

6、谈话:下面我们就用加热液体蒸发水分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 7.小组实验,巡视指导。

8.交流汇报:按实验记录进行汇报。

(1)两种液体加热水分蒸发后,在金属调羹上是否留下痕迹?是怎样的痕迹?这两种痕迹相同吗?

(2)你观察到的现象能解释马铃薯上浮的原因吗? 9.生活中都有哪些物质是白色颗粒?

10.小结:由于在我们生活中白色颗粒的物质很多,所以我们不能断定这种液体中溶解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老师事先是用食盐调至液体的,马铃薯就浮了起来。那么这白色的颗粒是食盐。

三、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师:我们到底加入多少液体可是使马铃薯浮起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调制一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学生讨论、汇报交流)课件出示“记录表”简单说明:

(1)第一次不加任何物质把马铃马铃薯薯直接放在清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分次逐渐加量,直到把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2、学生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说说发现(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4、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确实是因为液体的原因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那么什么样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是不是只有这三种物质的浓溶液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有经过验证是不能轻易下结论。

四、拓展阅读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假如有一个足够大的容器,足够浓度的液体,能否让一个人也浮起来呢?地球上有这样的地方吗?

2、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内容。

3、死海的秘密在哪里?看课件图片。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了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同学们课后想不想继续探究还有哪些液体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为什么它们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A

B 沉

当液体中溶解的物质,达到足够的量时,才能使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后反思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五年级下册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但是我认为这一节课还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

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对实验进行并没有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说

1、看到马铃薯在杯中浮起来了,很多学生忍不住喊起来:“这杯是盐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看着桌子上的器材很快地说出了答案,让我有点不知道怎么接话。

2、对这两杯液体加热检验后,发现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的物质,很多同学确定是食盐,然而这时候我并没有反问他们:“你真的确定它就是食盐吗?”而是肯定地说这就是食盐。在科学课堂中我犯了严重的错误,忽略了科学的专业性以及对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有一部分同学会动摇自己的观点,他们很好奇这里面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学生课后来探索,会让他们更有兴趣,可是事实并不如所愿。

沉浮现象科学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是幼儿很喜欢的探索活动,中班幼儿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建构,但在汽水中的沉浮现象却没有相关的知识,而葡萄干在汽水中不断沉浮“跳舞”的有趣现象,也引起幼儿无限的探索欲望。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开展了本节科学活动“会跳舞的葡萄干”。让幼儿获得知识与经验,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通过个体的观察、操作,找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初步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材料准备:1.雪碧。2.葡萄干。3.探索材料(瓜子、石头、花生)。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1.我这里有一杯水,你猜这是什么水?

2.你是怎么猜到的.?

3.我请来了一位舞蹈家,你们看它是谁?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二、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

1.幼儿观察葡萄干在汽水中的运动状态,方向。

2.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3.你们看了葡萄干跳舞后有什么发现呢?(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4.它是怎么在水中跳舞的?

5.你觉得它为什么会在水中上下运动?

6.为什么到了水面后又沉下去了呢?

7.要是没有气泡会怎么样呢?

8.这里还有一些东西,请你们猜猜哪些会跳舞,哪些不会跳舞?

9.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并进行记录。

10.集体讨论哪些物体会在汽水中跳舞,哪些不会。

三、教师小结

原来汽水中的小泡泡就像大力士一样,他们一起合作用就把汽水中的物体拖起来,让它跳舞了。

活动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足之处:

1.记录表的使用方式幼儿不太理解,不明白如何如进行记录,应在之前进行示范、讲解,或重新按照幼儿的特点优化设计。

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

小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科学教案 篇12

—执教潘婷

一、活动内容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就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三、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积木、钥匙、小石头、泡沫板、塑料盆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上一篇:观看《悬崖之上》电影有感下一篇:母体对工地试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