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2024-04-21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共10篇)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1

张玉柱

(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福建 龙岩,364000)

关键词:“三农”难题破解途径思考

上世纪七十年末,困厄中的安徽农村率先奋起改革,成为攻克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难题的闯路先锋,收到一呼而天下应的惊世之效,此后,农村迎来一段耀眼辉煌的时期。但进入1990年代后,在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城乡之间,尤其是中西部及东部的山区农村与城市之间,开始出现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局相背反的现象。一个新的名词——“三农”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行的一个隐忧,成为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人们的一个歉疚,以至成为举国上下的心头之痛,也成为一个亟需攻克的重大难题。这里有客观的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有其必然性,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总结思考的问题。

一、对现代化进程给传统农村带来冲击的必然性及其结果应有足够的估量

传统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既是旧文明形态(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它们的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民必须转型,农村必须转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工业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要任务、重要使命,就是要实现对落后文明形态的融合、转型、对接、更替。过去,我们曾视小生产者(农村、农民)为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资本主义因素的汪洋大海,并试图按“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的社会构想锻造他们,结果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使进步与落后文明形态失去一次融合、转换的历史机遇。始于安徽凤阳的“包产到户”及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村喷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迎来了异常宽松,可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潜能的环境和机会。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广大农村,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仅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迎来了政通人和、各业兴旺、心齐气顺的中兴景象,还开始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几乎在没有任何官方的安排和压力下,又一次扮演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资本积累的角色。可以说,这是农民融入城市文明圈的又一次机遇,但由于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城市容纳条件的局限,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制度等因素,使城乡之间出现的是融而不合,融而难合的现实状况。

“异军突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乡镇企业浪潮,燃起了拉近城乡距离的又一希望之光。东部沿海及环大城市区域的农村生产力因之得到新的释放,筑起了一条舒解城乡差距的快速通道。喜悦的人们曾一度赋予乡镇企业具有解决农村问题的普遍性的意义。但事实上过于乐观了。乡镇企业最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在于从用工、生产经营、效率、分配等各个方面举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尤其为全民所有制的中、小型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活样品,而对农村改革发展的牵引作用,由于受地缘因素及农村的改革发展并没有提出构建二元工业体系的内在要求等原因的制约,除东部沿海等区域地带外,日益相形见拙,“三农”问题在乡镇企业大潮后引起震惊,是其也不堪大任的体现。

检视建国以来的农村发展经验,不需作更多繁琐的列举引证就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

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从根本上转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意识,瓦解宗法关系架构网络的人际社会秩序,以及改造自然半自然经济、文化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不管花多少精力,动多少脑筋,下多大力气,用多少方法,不仅无法解决城乡之间源于文明形态层次的冲撞、矛盾、抵牾而产生的问题,反而容易出现差距不断扩大,融合的难度和成本日益增加的背反现象。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在对待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长期存在警觉不够、关注不够、应对不够、着力不够的问题。

二、把脉农村改革发展需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做到“分类对待,分域推进”

城乡分化,已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但农村之间的差别,却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其实,它的差别程度是让人瞠目的。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山区、偏远地区农村的差别,用天壤之别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从经济学类别划分的角度讲,它们之间已不属同类了,同时也基本失去了同类的取样价值。但我们在政策设计、制定,改革举措的谋划、实施上,农村一直还是作为涵盖地、县、乡(镇)建制辖区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划概念来界定的,这就使得从客观到微观上必然遇到一系列“剪不断,理还乱”的棘手问题。宏观上,使我们长期受困于两种情形,一是一直试图寻找到一种类似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良方,能在短时间里开启新形势下农村问题之门的金钥匙而未果;二是觉得农村经济结构简单,回旋余地大,承包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心和社会的稳定有了基本保障,农村问题靠其自身的自然演化,靠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和城市的反哺辐射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实际的情况却出乎我们的预想,于是才有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微观上,继续笼而统之地沿用传统划定的农村概念,最易“误”导局势研判、政策制定、政绩评定及价值取向的就是数据的统计。

且不说环大城市的村镇,就是整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自1990年代中后期始,已实实在在发生了翻天覆地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可以说,一年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来自于这一地带的变化。但这些正加速朝城市靠拢、融合、对接,与传统农村渐行渐远的村镇,在统计上则仍然归属于农村。这不仅影响着农村GDP总量的经济学含义,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准的反映,影响城乡分配、收入差距的真实状况,影响“数字出官员、官员出数字”现象的兹长,更影响着山区、偏远地区农村、农民在整个国家改革发展棋局中的位次、份量。

城市与农村的划分,本是人为的产物,是人类为使社会活动有序化的一种标识。所以,无论作为概念还是实体,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动的,是动态化的。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拘泥于旧框旧制,不思变动,不喜变革,以至出现在诸多已是现代化的城市中夹杂着城中村的极不和谐现象。因此,根据城市扩展情况适时地调整城乡区划边界,应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实际情况看,在不长的时间内(比如一个五年规划)将为城市扩展的地域,即使一时半会不便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不论采取何种过渡办法,但切切不宜继续当着农村来对待。这种适时调整城乡区划边界的方法,定将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一是将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城市化的进展速度,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二是将更有利于各级政府准确了解掌握“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况以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将更有利于分区域、分领域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打破目前的一些困局;四是将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五是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社会公信度。

三、破解“三农”难题,应大胆探索“一分三化”模式

“我国的改革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新判断,这也标志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国已进入从外部注入资金、人才、技术及新的制度要素阶段。当前,摆在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面前的是关于具体运作层面的模式、路径和方法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而“一分三化”应是可以大胆探索的一个选项。

所谓“一分三化”,就是使大部分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和城镇化、公司化、农场化。

使农民的居住点与农业生产经营点相分离对破解“三农”难题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理论上尚未作为一个概念来对待使用,但在实际生活中已不乏其例。最典型的是散见于各地的“造福工程”及农民自发的搬迁现象。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挪窝不离土”。其最主要的优点是使农民能从根本上摆脱自然半自然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融入工业化、现代化文明生活圈,为实现传统农民“身份”的转型提供现实条件,同时,还有利于大幅度降低国家、社会、个人应对“三农”问题的成本代价。

“窝”往何处挪呢?这就带出城镇化的话题。

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问题。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大、中城市是无法过多接纳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从农村流出的庞大人群的。但如果不能使300多万个自然村的大部分人口从目前的环境条件中摆脱出来,国家的现代化强国之梦就必然会大受掣肘。城镇化已列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总的看,地方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功能作用,尚停留于兴办企业、形象打造、政绩展示的档次,而对其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三农”问题的作用意义则鲜有思考。这其中除了基层乡镇都需应付财政上的“养家糊口”和干部考核提拔上的GDP数量等现实牵扯外,更主要的是涉及目前关于小城镇的定位和作用问题。

着眼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构想,赋予小城镇的功能至少有:

1.大量接纳从边远分散、闭塞落后的村落分离出来的农村人口,是新型农业人口的聚居地。

2.为大量进入小城镇的人群提供接受教育、普及科技和法律知识、掌握现代生产技能、改善医疗卫生状况及养成文明生活习惯等的环境条件。

3.架构新型的生活社区,挤压消除陈旧的思想观念、小农意识和宗法关系的生存土壤和空间。

4.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集聚区和低端交易基地。

5.是承接国家“三农”投入,建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实施社会救济机制的基础平台。总的说,新形势下的小城镇应该具有农业人口容纳器、科技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孵化器、法律意识和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器以及国家“三农”投入附着器等主要功能和特征,从而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

围绕小城镇应该具有的功能特征,是否可以推论出这样一个预想,如果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重点建设大约1.5万个,人口在2~3万规模的小城镇,接纳地处分散封闭,偏远落后村落的大部分人口,使传统农村和农民在现代社会结构序列的权重大为弱化,从而使困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三农”问题得到带根本性的破解。

当然,这在实践上将面临两大考验,一是分离的成本费用;二是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的生存依靠。

解决分离的成本费用问题,渠道办法不少,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费用可由国家投入,地方政府在住房建设用地等方面实行优惠,农民的宅基地置换转让,金融方面给予中、长期低(贴)息优惠贷款等等。其中,国家、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支出,一是能起到对

内需的巨大拉动作用,二是能惠及于“三农”所有的对象。这可以说是一项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应的良方益策。

而解决分离到小城镇农业人口生存依靠的途径方法就是农场化、公司化。

目前,农民(尤其是山区和偏远地区的农民)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因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科技效用低和没有规模效益而导致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二是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困扰;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涵盖面小、层次低。

第二、三方面的困难通过城镇化之路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改善、改变,解决第一个方面困难的出路,应该而且只有靠农场化、公司化。

农场化、公司化,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二是有利于形成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效用,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农村地块、山场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能人、领头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才华施展;五是能为农民创造获得土地经营权入股或转入的收益机会;六是大量的家庭农场和农业经济类公司能提供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使农村劳动力“挪窝不离土”的新格局得以形成,从而有效减轻大量农业人口流向大城市的压力。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2

1 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 1 农村群众体育发展需要跟上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步伐

发展群众体育,实现全民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以及城市经济基础的不同,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发展体系已基本形成了,而在农村,一切才刚刚开始,农民的生活水平刚有了提高,在文化生活方面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体育文化的普及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的群众体育发展也是国家群众体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所以,要在2010年实现实质上的全面健身计划,农村群众体育应该加快发展,以实现与城市社区体育共同构建和谐的群众体育。

1 . 2 发挥“2 0 0 8 年北京奥运”后效应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它不仅留给我们的是获得50多枚金牌的荣耀,更重要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准备和举办的整个过程中营造了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和体育健身氛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逐渐提高,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为培养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习惯奠定了基础。为了使更多的人共享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群众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对来说,农村群众体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因此要抓住北京奥运后效应的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以实现更大的飞跃。

1 . 3 加快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随着当前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文化水平也应该随之不断提高。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如由于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建设的需求,还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活动、法轮功邪教等落后的东西这些活动极大冲击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体育文化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在农村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广场体育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

2 . 1 广场体育文化的内涵

广场体育文化,指人们在比较开阔的场地上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关于广场,城市中居民的活动区域多是专门建造的一些活动广场,而本研究中的农村体育文化广场,指的是一片开阔的、公共的活动区域,主要指人们经常聚集参与体育活动的地方。广场体育文化主要指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

2 . 2 广场体育文化的特点

2.2.1 参 与 的 广 泛 性 和 自 主 性

广场体育文化是以群众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参与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者有充分的参与权,只要喜欢谁都可以参与进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项目。除此之外,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项目,什么时间参加等都不受限制,完全由参与者自己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

2. 2. 2 内 容 的 丰 富 性

广场体育文化是内在的、隐形的东西,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但它可以通过各种有形的群体体育活动来体现,如人们在广场上休闲、健身娱乐、集会、交流等,开展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既可以是一些民族传统项目,如抖空竹、武术、太极拳、太极扇等,也可以是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健身操、健身舞蹈、轮滑等。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抽陀螺、甩鞭子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在广场上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2 . 3 广场体育文化的功能

2.3.1 改 善 居 民 生 活 方 式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时间增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工作、学习之余,越来越多的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体育中来,广场是人们日常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许多居民还养成了在广场上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3.2 提 高 人 口 综 合 素 质

体育锻炼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同时又具有激励人民群众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增强凝聚力等独特的作用。广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不分身份等级,人们通过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可以进行全方位交流,从而促进了人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体育活动项目在广场普及、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学习动作技能,还可以了解体育运动本身积极的文化内涵,无形之中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涵养。因此,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利于满足人类追求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广场体育文化的构建正好承载着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这一重任。

2.3.3 丰 富 城 乡 文 化 的 内 涵

随着我国农村建设逐渐走向城镇化,农村的文化建设也逐渐城市化。城市是人类创造并为人类生存、享受、发展服务的“人化自然”,它是社会进化及文明进步的核心。“体育是一种时尚,运动是一种美”。充满活力的体育活动使城乡显得充满勃勃生机。没有体育文化,将是城乡文化的残缺。从当前的媒体文化、商业文化、旅游文化看,几乎都饱含着体育文化,体育的全球化、商业化,使得城乡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广场体育文化的出现将进一步丰富城乡文化的内涵。

3 农村广场体育文化的创设方法

3 . 1 提供农民在茶余饭后聚集的广场和用于自觉锻炼的体育器材设 施

发展农村广场体育文化需要为群众提供能够自由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以及一些能被群众利用的体育设施。农村健身路径的建设是重要的部分,但目前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有目的地开辟一些农民闲暇时间活动的场地,同时合理布局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器材设施,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3 . 2 形成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发挥农村群众体育骨干作用

农村乡镇建设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或体育活动站(体育活动中心)等群众体育组织,也可以兴办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群众体育骨干队伍素质,充分发挥群众体育骨干作用,对农民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促进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

3 . 3 加大媒体对农村广场体育文化的宣传

通过对群众体育健身方法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普工作,不断为群众推出新的科学健身手段,普及新的体育健身知识,从而提高广大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知识水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农村广场体育文化,让农民更好、更清楚的了解农村广场体育文化的建设,从而提高农民对广场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3

1.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2.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

积极推进农业生物质产业发展,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再生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绿色种植-产品加工-生态养殖-沼气能源-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生态养殖-食用菌栽培-有机肥料”等生态循环模式,优化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要加快产业化步伐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落实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与农民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发展;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围绕我区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在积极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工作的同时,加大品牌整合力度,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施农产品流通战略,着力抓好农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展销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培育新型组织模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4.1创新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新型组织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四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制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认定标准,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2加快推进合作化进程,规范合作社管理

建立、培育一批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互助、经营、股份等多种形式合作组织,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园区),强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實施必要的行业监督,提高合作社管理的程序化、制度化、法律化水平,促进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4.3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农村经纪人、专业经纪公司、专业营销公司服务管理水平,解决农业生产与消费脱节的问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提供种植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开展代耕、代播、代收等专业服务,鼓励大型机械跨区作业。

5.要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5.1要继续加大“财力支农”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相关配套资金的投入,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以煤补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要将生产救灾资金列入预算,增强农村防灾救灾能力。

5.2要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要依靠科技“做大”,推广农字号规模产业;要依靠科技“做强”,鼓励各乡镇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农字号产业;要依靠科技“做精”,借鉴蚕茧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向科技要质量,以质量打品牌,靠品牌生效益”上下功夫,切实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5.3要继续推行“政策惠农”措施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篇4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5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具有全市普遍意义的统筹城乡推进模式。为此,船山区结合本地实际,在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船山主题,按照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以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强力实施“3311”工程建设,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发展领先、城乡一体、成果共享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我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区财政局积极增添措施,大力筹措资金,在全力推动试点工作不断纵深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上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按照“归口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建立由区委、区府分管领导负总责,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协作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对搞好城乡统筹试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动力;在全区营造敢闯敢试、奋力推进统筹城乡试点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上下联动、干群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为统筹城乡提供长远规划

按照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区从北京、重庆、成都等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在结合船山区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船山区产业集群规划》、《船山区全域旅游规划》、《船山区“一镇三村”新农村规划》和《船山区统筹城乡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文本,我区据此初步拟定了船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项目推进实施方案。这些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进一步充实了 “3311”工程发展思路的内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围绕培育“1+3”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生物食品、机电电子、化工建材)为重点,主抓中国西部国际工业物流港、观音湖旅游风景区和金龙工业港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新桥机电工业集中区、永兴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五大平台”;现代农业围绕农业产业化、农居社区化、农民人才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化驱动”为方向,主抓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龙老无公害农业示范片、交通干线美丽乡村示范片,着力打造“中国白芷之乡、成渝(唐家)蔬菜基地、盆中花卉苗木基地”三大品牌;新型城镇主抓永兴、新桥、南强和市级领导联系村“三镇四十村”;乡村旅游主抓观音湖整体开发,打造“4A”风景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探路。

(三)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资金统筹力度,区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2008年,船山区被省财政厅列入“全省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区政府决定把财政支持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与其他部门确定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结合起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板块基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区财政按照建立 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为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创立联席会议、项目包抓、重点工作月讲评等制度及整合议事规则,形成“领导包抓、部门帮扶、财政部门管资金、监察审计部门管监督、项目主管部门管实施,乡镇配合,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积极搭建财政支农资金工作平台、区域平台和产业平台。

二是实施项目资金捆绑。在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的基础上,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政府统筹、目标管理、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政府支农资金中的扶贫、以工代赈、国债、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技农机推广、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生猪大基地和标准化建设,村村通工程等方面由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和农村支出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施项目资金实质性捆绑,使资金流动有序。

三是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补助、奖励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贴息等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四是严格实行以奖代补。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际进度进行奖补。制定奖补政策,对奖补的对象、条件、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实行资金拨付与发放 “直通车”式管理。

(四)加强资金监管,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投入,不留缺口;公开透明,加强监管”的原则,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强化对整合金的管理。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一是统一存款帐户,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支付中心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对整合的中省市区资金下达后,及时将纳入财政支农整合方案的项目资金划入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二是统一会计核算,整合的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三是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专户管理;四是统一核算报账,各项目建设单位将相关项目建设报帐资料,经监理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会审,报区政府分管领导或指挥长审鉴后,才能支付资金;五是会同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各项财政资金的跟踪检查力度,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增强资金申报审批透明度,坚持专项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对违纪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行为进行及时整改,严肃处理。对因疏于管理造成项目投资失 败或严重损失的相关责任人要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强化项目管理,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优质项目服务

在《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指引下,严格做好项目监管,抓好招投标工作,将项目做成精品工程。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审核制。相关部门在向上申报项目时,原则上是县的总体规划下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项目,申报统一申报,统一审核;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对公示的组织、范围、内容、形式和公示反馈情况的处理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广泛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招标制。具体明确招投标的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保证整合资金项目工程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四是建立健全项目监理制。项目指挥部下设工程组、技术组、财务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监督管理,同时发动项目区群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严格项目申报、实施、监督、绩效的全过程管理,对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申报虚假项目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以旧抵新或使用假票据报账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质量发生重大问题,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等,将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六是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凡全部或部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建设的投资项目,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以上的必须通过投资评审。财政投资评审坚持项目预算先评审后招标,资金拨付先评审后拨款,工 程决算先评审后批复,各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和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先评审后编制。

二、工作成效

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07年成功实施唐家三坝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08年以桂花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坚持建设与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推动了项目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突破。

桂花立体高效农业示范区包括桂花镇漆家桥、肖家桥等7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1万人,总耕地面积1.4万亩。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四个领先”(基础建设领先、产业发展领先、产业品牌领先、发展机制领先)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20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1483万元,农发资金25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150万元,新村扶贫项目50万元,丘区大基地建设项目100万元,安全饮水60万元,村村通工程150万元,标准化生猪建设资金100万元,农村沼气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引进社会资金投入9680万元。着力探索适合船山的丘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一是土地标准化。共整理土地1.1万亩,实施坡改梯5410亩、田块归并2370亩; 新增耕地1200亩。耕地质量得以明显提高。二是道路网格化。建设环形村道水泥路2条、18公里,入社达户道路23公里,耕作便道8公里,初步构建了外连高速公路、内通村入社达户至田间的道路交通网络;三是灌溉自流化。整治电力提灌站6处、10台套、720千瓦;整治渠系20公里;整治、新建小微型水利工程120处,新增蓄水能力10万方。项目区旱片死角全部消除,水利工程控灌率达到100%,自流灌溉能力达到80%以上。三是核心区域精细化。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园区道路四通八达,并依托系统的灌溉网络,实现了1200亩区域自流灌溉的全覆盖;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入园道路、耕作便道充分完善,并以两个控制性蓄水池为载体,配以提灌泵站,密布管网到地块,500亩区域灌溉问题全部通过喷灌或滴灌方式解决。

(二)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以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重点,已引进齐全、回春堂、泰乐、蓉硕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业主7个,集中租赁土地4350亩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回春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主体的产业核心区域。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总面积达1200亩。围绕农业+旅游+文化的“1+2”模式和果-畜-沼-鱼的循环模式,建设观光果园500亩、野生养殖区150亩、生猪良种扩繁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处,25000平方 米、大型沼气池1个、生态鱼塘260亩;回春堂现代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占地500亩、投资1000万元,是全市首个以中药材研发和标准化种植示范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园;蓉硕科技以刚架大棚建设为载体,实行全程温控方式从事50亩珍稀食用菌种植。

(三)机制探索取得突破。一是产业发展机制的探索。按照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建设服从、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原则,率先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招引业主的基础上,根据业主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继续坚持业主建产业、带产业的发展路子,切实加大了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蓉硕科技等为重点,着力推进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发展路子的探索。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建立了桂花镇土地流转中心,并顺应示范区内业主产业开发需求,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围绕业主产业开发用地、专业大户承包经营用地、撂荒土地转租代耕、举家迁移户土地承包权补偿等环节,在充分尊重村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流转管理办法。示范区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推进,仅规模流转就达到4350亩,占总面积11000亩的40%。三是城乡统筹机制的探索。选择桂花镇漆家桥村5、6社作为全区城乡统筹试点之一。从宅基地整理入手,立足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居 住质量的提高,协议拆迁农房101户,新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一流设施配套完善的前庭后院型生态民居94户,15300平方米;从保障农民就业入手,在实行劳动力开放式免费培训,积极搞好输出转移的基础上,齐全公司养殖小区也以无偿提供场地、猪种、饲料、兽药、防疫、技术,并按出栏后增重1公斤支付劳务费0.5-1元的方式为农民创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从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入手,安身工程、“五保”、低保、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全面落实;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全面落实。

三、几点体会

(一)加强部门协调与勾通,强化项目和资金统筹集中安排,才能行成产业与特色。各区县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根据资金总量都有详细的规划,建设目标和建设时间表,各职能部门将按区上统一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希望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中,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省级主管部门应深入县(区)实际调研,充分尊重和考虑县(区)工作实际与全省、市的安排同步,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二)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分配力度,集中财政资金办大事。目前财政支农资金额小,项目多,来自于上级的各个领域,用途不一,性质专一,分散使用,很易被截留挪用,同 时,由于资金量小,项目不容易完成,容易形成一个项目多年给钱,多年建设,而且效果不明显,为此建议省、市支农资金在分配时,应根据各县(区)产业特色和农业定位,按农业产值或耕地面积来分配资金,打破条块分割资金的现状。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农村人多、地广,而且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建设项目和资金总量较大,要改变农村现状态,要让农民安居乐业,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任务巨大,投入资金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广大群众是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必经调动广大群众的投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政府出台一些激励补贴政策,发动群众自己行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对报资金额较大,涉及面广,受益群众多的项目,农民想办而无法办的事情,由政府经筹,集中资金,重点打造。

(五)改变补贴方式,增加农业投入。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些涉农补贴面积和标准难以掌握和划分,并且涉及人员多、总量大,实际分到人头资金 总量小,工作量大,而基层工作人员少,造成许多数据是按统计数据,难以按实际情况补贴到位。建议省、市将各类涉及农民的补助资金,除粮食直补,生猪补贴,直发农户外。其它涉及良种补贴资金。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由主管部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发放农户,节余资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6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知道下学习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它如一场喜雨,滋润着乡村大地。它让人们看到“三农”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憧憬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改革开放30年,生活富裕了,生产效率高了,村容村貌“靓”了。农村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石,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唤醒了亿万农民的自觉性、创造性。30年,广袤农村奇迹般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政策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力不断得到保护和提高。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方略,明确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方针,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终结了,种粮农民破天荒地得到了政府的补贴,国家拿出大量资金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九年制义务教育得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制度逐渐推开,农村养老保险积极试点。

然而,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改革进程依然任重道远。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有30年改革的宝贵经验。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始终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这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转换职能,不折不扣落实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基本农田,切实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还要加强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三农”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深化改革,要赋予农民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更加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打通、理顺城乡统筹的机制体制。

改革开放由广阔天地向纵深推进。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前行,更有足够的理由期待!我们党对三农的问题如此重视,使我们对我们的党始终充满信心,我们为自己能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而骄傲。我们也会以实际行动来向党组织证明的。

汇报人:xiexiebang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7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⒈农村文化设施不太健全, 文化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 尽管上级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但由于上级的投入标准太低、县乡财政困难难以配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缺乏, 再加上管理不善的原因, 农村文化设施与活动阵地仍比较落后。一是文化场地设施缺乏。目前, 我县大部分的乡镇没有文化活动中心, 大部分的村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农民文化生活简单、枯燥, 单一。而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缺乏配套设施, 成了“空壳子”。全县11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除了21个配有少量图书外, 其作用等同于一间会议室。二是文化阵地功能退化。现有的文化活动阵地的文化功能大多萎缩退化, 多数文化活动中心其公共服务职能基本被弱化, 难以发挥引导先进文化的作用。

⒉农村文化队伍不尽人意, 文化工作无人做的问题比较普遍

目前, 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大多待遇不高, 人心不稳, 工作不力。一是人心不稳, 在其岗不谋其事。乡镇文化站与广电站合并之后, 文化站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单位改为差额拨款单位, 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乡镇电视台系私人投资创办, 文化、广播形合而心不合, 乡镇文化工作收入乏源, 工资待遇难以保障, 导致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愿做文化工作。二是人才缺乏, 心有余而力不足。隆回县2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共有工作人员133人, 只有2人具有文化专业技术职称, 33人具有广电专业技术职称, 很难承担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失范, 文化市场无序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乡镇文化广播站及其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审批权和执法权, 审批网吧、文化组织以及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等都没有规定乡镇文化广播站参与, 因而无法进行监管, 形成了“上级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状况。农村文化组织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农村网吧缺乏有效的监管, 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屡禁不止, 通宵网吧仍然存在。经营盗版、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死灰复燃, 不健康文化活动愈演愈烈。

⒋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近年来, 各级加大了文化下乡的力度, 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也有所增加, 但是文化下乡的范围和次数毕竟有限, 乡镇举办的文体活动也不多, 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十分单调贫乏。有72%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看电视, 有23%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打牌。群众普遍反映, 一般只在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才能看到电影和文艺演出。农村文艺演出被群众戏称为“珍稀物种”, 难得一见。

二、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1. 夯实基础、整合资源, 建设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要按照国家和省要求, 建好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一是应当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主要功能公益化的思路, 逐步推进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 形成乡 (镇) 有文化活动中心、村 (居) 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文化阵地体系, 并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拓宽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要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要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进程, 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同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 缓解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管理, 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创新工作机制是进步的灵魂。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 要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乡镇文化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 科学界定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职能并授予相应的职权, 切实让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管理职责。其次, 要努力提高队伍业务素质。鉴于文化工作的专业性,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要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 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文化工作队伍。

3. 加强组织引导, 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对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 要着力改变当前自发和单一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 促使文化活动进村入户经常化、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将文化的发展融入经济建设大潮, 加大文化产业化力度, 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 文化的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览、节假日喜庆活动、评选种菜、养鱼能手等, 繁荣农村文化。要整合农村民间文化组织, 着力打响一批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

4. 尝试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 探索一条农村文化发展新途径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8

7月7日,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启动会”。北京市要通过3年左右的实验,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在启动会上的动员讲话,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实验的目标,做好数字校园建设工作。

一、把握发展机遇,充分认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和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推进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开拓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领域、创设适应个性需求的教育环境、打造促进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的服务平台,已成为很多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方向。如,美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评估、英国学校电子化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新西兰网络化学习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日本“理想校园”计划的推进,都是重要的探索。

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也在纷纷开展校园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江苏、浙江、山东先后提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标准”,并陆续在本地开展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深圳市设立了1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并在实验学校中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之,“数字校园”建设正在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一个新的突破点。

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教育现代化一直是首都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十五”初期,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实现首都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提出“教育信息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的发展方向。2008年初,市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的要求。

通过多年的努力,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08年,全市基本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连通的北京市教育信息网,18个区县都建成了区域网络中心,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6.7万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含流动人员子女),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全市配备多媒体29000套,高标准完成了“校校通”工程,绝大多数学校完成了“班班通”工程。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近两年,部分区县及中小学开始从不同角度尝试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朝阳区自2007开始,率先在全区范围开展数字校园试点校建设工作,先后建成了3所数字校园试点学校;西城区于2008年启动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东城、门头沟等区在2009年陆续开始了数字校园的研究或建设工作;部分学校也自发地围绕校园信息化从不同层面开展了探索与尝试。

进行数字校园的建设实验,就是要在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均衡发展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服务、注重效益的原则,通过试点,创新模式,做出特色,把握新机遇,占领制高点,提升服务水平,引领教育发展。

二、确立实验目标,明确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任务

当前,北京市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北京”整体建设规划,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为目标,构建高效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和终身学习,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我们要建设的数字校园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

北京市要通过3年左右的实验,建成一批彰显首都教育特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具特色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同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校长和教师;在此基础上,制订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促进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逐步推广和实施。

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要进一步巩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加速信息化队伍建设;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要由关注单一建设向资源整合转变;由关注硬件建设向关注教育技术运用转变;由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向关注使用效果转变;由关注外部条件向关注信息化队伍建设转变;由关注一般要求向形成特色和学校发展转变。

三、抓住工作重点,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实验探索工作

认真做好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要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数字校园建设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要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要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引领;要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数字校园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实用有效且安全可靠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平台,从而保障数字校园的推广应用。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需求,让用户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来使用和管理。

3.数字校园建设不是“凭空重建”或“推倒重来”,而是依托现有中小学自身信息化环境与条件,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

4.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创设有利的环境,培养广大师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5.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特别注意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共享与交流,要避免使学校变成人为的信息孤岛。

总之,数字校园建设要与均衡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9

吉林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是吉林大学所属的二级学院,是面向社会举办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实体。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确定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敬业精神为重点,坚持“素质为本、能力为重、产学结合、特色突出”的教育理念,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办学模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7个专业,专兼职教师75人的相对独立的高等技术学院。

一、改革办学体制,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既要扩大发展,又要承受教育经费短缺的压力。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思路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其中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新制”的二级学院。

这里所说的二级学院是指普通高校创办的或附属于普通高校的,具有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最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一校两制”,即普通公立高校举办的、具有民办运行机制的,或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非传统型的二级学院。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新制”的二级学院。它是由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卡伦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校企联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主管理”的办学实体,以产学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吉林大学负责提供校名、校誉、师资等有形和无形资产,负责教学组织和管理;公司负责提供办学场地、办学设施等办学条件,负责后勤保障和服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等方面不同于学校其他的二级学院。

根据我校高等技术学院的实践,我们认为,改造或创办“新制”二级学院的基本思路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突出“新制”,探索公有制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途径。这种“新制”二级学院可以是民办性质的,也可以是混合所有制性质的,这取决于学校发展方向、现有条件、优势及学科性质。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属于校企联办的股份合作制。

2.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低成本高扩张道路。“新制”二级学院将更注重管理与运行效率,注重各类经费支出。由于其与所依托大学在资源使用(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师资聘用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相对地成本较普通高校低。另一方面,从现有普通高校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学校本身还存在着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和充分利用的优势(包括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创办从属于自身的二级学院可从一定程度上利用这些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董事会领导下,充分利用吉林大学的师资力量,利用退休教师和部分闲置的实验设备,取得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办学效益。

3.依托普通高校,保证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并确立以质量求生存的社会与需求约束机制。普通高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过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在创建过程中,借鉴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选派管理干部,因而能够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一定成效。

可以说,将大学的智力优势、无形资产优势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是国际上高等学校扩展规模的一个共同经验。

二、打破学科型教学体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高等技术学院充分借鉴专科教育的成功经验,克服“本科压缩式”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重素质也要重能力、重知识更要重技能”的育人理念。教学中不仅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重视传授技能。在此办学思想指导下,学院采取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即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优化和整合教学计划,从而使毕业生成为适应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和发展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针对岗位(群)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能力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探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途径 篇10

##乡位于##市西南部,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总面积##平方公里,##万人,##万亩耕地。近期以来,面对农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乡以平安建设为突破口,坚持多策并举,以“合”促“和”,深入开展矛盾大调处和治安大防控,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乡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0%以上,民事纠纷发案率同比下降50%,调解率达98%以上,群众满意率同比增加90%。

一、主要做法

(一)契合形势,找准新时期基层党委政府的职能定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人口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乡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如何推动乡镇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效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确保新形势下农村的长治久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该乡把2008年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启动之年,在工作摆布上明确提出,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保障工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民心工程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来抓,探索经验,以点带面,赢得民心,争得主动,逐渐打开农村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二)顺合民意,认真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准确掌握民意所在,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为了准确掌握群众当前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乡采取入户调查、随机走访、干群座谈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访调查干部群众1000多人次,收集到群众反映最强烈、希望党委政府解决的各类问题6大项20多小项。通过梳理归纳,他们发现,除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之外,群众最关注的还是农村安全和稳定问题,基本要求是“夜里能安心睡个囫囵觉”。他们普遍反映,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当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走出家门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病残,“空心村”随处可见,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群众安全感较差,对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的渴望非常强烈。基于此,##乡党委政府决心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在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上狠下功夫,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乡村联动、群专结合、依靠群众和教育、防范、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全覆盖的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模式。

(三)整合资源,形成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合力。为改变过去力量分散、部门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乡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全乡上下密切配合,各职能部门协调运作,构筑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打造了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平台。一是整合行政资源。成立了农村社会管理综合工作领导组,充分整合司法、派出所、民政、劳动保障、教育等各责任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加强督导,严格奖惩。二是整合防控资源。将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在各村主要交通路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村里各条街道安装了平安灯,动员在家群众组织夜间巡逻,推广使用平安锣,实现了“平安灯常亮、平安锣常敲、巡逻队常转、监控器常看”。目前,全乡已购买平安锣##面,##个行政村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摄像头##个,安装平安灯##多盏。##个行政村安装了电话联网报警系统,建成平安胡同##个,平安小区##个。三是整合干部队伍资源。坚持前移关口,集中时间组织乡干部开展全方位的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制定下发了《##乡百名干部下访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活动实施方案》,规定在下访过程中,要写好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各种不安定因素,排查出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立即答复解决的,限期解决,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四)磨合机制,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一套科学运作机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磨合完善的过程。##乡先后制定下发了《##乡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乡平安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乡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考评细则》等文件,细化创建目标,量化工作标准,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在农村治安防范方面,制定了《平安灯管护办法》,具体规定了平安灯的明亮时间、维护办法及电费筹集等,确保平安灯常亮。《平安锣管理使用办法》、《巡逻制度》、《交接班制度》、《台帐制度》,规定了平安锣由谁来管、谁来敲、怎样敲。巡逻人员如何编班、怎样交接班、不履行值班义务的如何处罚及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理等,确保平安锣常敲、巡逻队常转。《监控器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了要经常查看每天进出村的人员、每星期向乡汇报一次监控情况,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并提供视频录像,确保做到监控器常看。在法制宣传方面,制定了《##乡“送法下乡”实施细则》,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巡回“送法下乡”,现场办公解决问题,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普法宣传,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根本上夯实了群防群治的思想基础。在督导检查上,实行逐村建立工作台帐,纳入目标考核,两天一通报,一周一评比。一次督导位居后二名者,行政村主要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二次督导仍位居后二名者,诫免谈话;三次督导连续位居后二名者,给予组织处理。通过奖优罚劣,各村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工作开展顺利。

(五)聚合民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村社会管理,群众是主体。要保持农村长期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群专结合,充分聚合民力。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乡协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民政所、信访办、综治办等各方力量,推行案件审理到村、司法调解到组,巡回到各行政村举办《刑法》、《土地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讲座,累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6000册,以案说法,现场答疑,教育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与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他们进一步延伸法制宣传的触角,在全乡##个行政村率先成立了村级法制室,选聘培训了##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力强、素质高的老教师、老党员、退伍军人为法制员,挂牌上岗。聘请公安、司法、法院负责人每月对村法制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村法制员每10天在村召开一场与群众面对面的法制宣传会。通过全民防范、群防群治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发动,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有效聚合了民间的人力、智力、物力、财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安灯”电费问题上,该乡坚持政府引导,党员干部带头,不给群众增加负担的原则,让群众自觉参与其中。有的行政村群众自愿轮流出电费,有的则是由外出经济能人自愿捐资长期承包电费。在巡逻打更上,群众自发成立了组织,村民四家一组,轮流值班巡逻,风雨无阻。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实现了邻里和睦。随着农村法制宣传、文明教育和调解机制作用的发挥,##乡农村群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大和谐意识不断增强。在各村安装路灯、监控器过程中,外出创业人员和经济大户踊跃捐款,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主动捐资承包电费或修筑自家胡同的道路。多数在家留守村民心存感激,认为自己只有尽心尽力夜巡打更,保证村里平安无事,才能让他们在外安心经营。长期以来,邻里间宽容忍让的多了,争吵骂街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乡风民俗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是增进了干群和洽。不少群众反映,多年前乡干部不是下村收钱,就是收粮,弄得大家都不愉快。现在乡政府不给群众要东西了,看到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防控能力差,又装上了监控器和平安灯,组织夜间巡逻打更,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样的政府没有人不拥护。乡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了,在村民中的号召力强了,基础政权更加巩固,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好。

三是推动了环境和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发展环境,##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动员外出创业人员回归投资兴业,促进了资金、技术、信息、人员的争相回归。##行政村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近20年,收入非常可观,成为全乡闻名的富裕户。前些年,得知老家曾出现夜间被盗案件、连老家的大门都被歹徒偷走的消息时,曾萌发过把家人接出去、永不回乡的念头。##春节前,他听说##村修砌了街道和胡同,装上了监控器,组织了夜间巡逻,治安形势大有好转,就决定回老家投资发展。他投资500多万元兴办了“##加工厂”,安置邻村剩余劳动力近百人就业,效益非常可观。据统计,该乡外出创业有成人士累计返乡投资##万元,兴办企业##个,捐资修建村级道路##条共##公里,捐资植树##株,改造废旧坑塘## 亩。

四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随着社会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农村各种治安案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今年以来,镇村两级民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种类型的民间纠纷8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不仅实现了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而且使公安、司法、信访等职能部门人员从冗杂繁忙的工作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和大局稳定,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目前,群众家里猪羊叫声多了,犬吠声少了,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在立体防控网络面前,不法分子无任何可乘之机,全乡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三、几点启示

第一,找准工作载体是根本。农村社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内容多,覆盖广,找不好工作平台,找不准工作载体,就无从下手、无法推进,事倍功半。##乡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中,通过深入调研把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要求的平安建设作为有效载体,以平安建设为切入点,推动了农村社会管理其它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群众满意,效果明显。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是保证。加强农村社会化管理,关键要在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没有制度作保障,工作就会无章可循,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会半途而废,更谈不上取得成效。##乡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坚持不摆花架子,不搞面子工程,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公安、司法、法庭、民政、信访等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使之协调运作,密切配合,形成了农村社会管理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幼儿园保健工作月总结下一篇:汽修厂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