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2024-04-15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精选8篇)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1

随着医疗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也是上升的趋势,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作为骨科护士,面对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如何去化解,有效地防范护患纠纷,减少护理投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骨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骨科医疗的特点

骨科患者的特殊性:一是骨科患者绝大部分为创伤所致,病程较长,治疗后往往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二是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一般很难达到,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争议,而且在诊治前后都有影像资料可查,预后如果出现问题容易查找原因。

二、骨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

1、骨科患者本身的不安全因素:患者自身行为的安全虽然与医方无直接的责任联系,但是关系骨科患者预后的好坏,应采取合理措施避免时间的发生。1.1 跌倒 骨科患者特别是下肢骨折患者,往往需要借助拐杖行动,地面光滑潮湿、患者较多、病房内设施多、卧床时间长等等,均可使患者站立不稳而跌倒,跌倒会影响患者的恢复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1.2 坠床 骨科患者由于骨折、外伤,活动不便,卧床后往往由于其平衡失调、起床活动姿势不当,或者烦躁、年龄大、纠正失衡能力降低,从险境中敏捷的回避反应减退等原因易发生坠床。

1.3 压疮 骨科患者因疾病原因要求特殊卧位和绝对卧床,易发生压疮。压疮的发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特大压疮常经久不愈,出现严重感染,导致全身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护士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护士的职责之一就是在实施治疗前或是治疗中仔细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或是治疗效果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对于患者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对医生进行的配合给予明确的说明和指导,否则,容易引发纠纷。对于医疗物品的使用,如果其本身性能存在缺陷或是准备不充分,极易使操作失误,出现纠纷。护理记录应当客观真实,以防范医疗纠纷的角度看,还应该符合病例的法律性要求,否则一旦产生诉讼,需要承担举证不力的责任。在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每天都有与病人直接接触的时间,而且时间较长,所以护理人员对病患者的心理和精神辅导十分重要。护士的临床护理需要执行《医疗护理技术常规》标准,因此技术违规操作或是简化常规操作,往往会被认为没有忠尽职守,成为医患纠纷的诱导因素。

3、与合法权益告知有关的潜在风险问题,骨科病人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多,稍不注意就侵犯了病人的合法权益。

3.1 护士技术操作欠熟练,如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各种插入性操作不能一次成功,不能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不能把所学的技术和理论灵活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治疗、饮食、检查报告不关心等,都会诱发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情绪,产生过激言行,引发纠纷。

3.2 给病人进行备皮、导尿操作时,未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暴露了隐私部位,侵犯病人的隐私权;

3.3 忽视相关陪护制度的告知;

4、与护理记录有关的潜在风险问题。

4.1 重做轻记,受传统护理记录模式影响,重操作,轻护理记录,实施护理措施后不能及时记,对发生病情变化的观察、护理效果记录不全或漏记。

4.2 记录缺乏专科特点 有治疗用药的记录,而缺乏对危重病人如何采取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记录,或描述的与医生不相吻合。

4.3 法律意识淡薄、病情记录简单、漏时间、记录的衔接性差,上班次有采取护理措施记录,下班无护理效果记录。

4.4 与急救药品设备有关的潜在风险问题,对不常用的仪器疏于管理,出现故障延缓抢救、治疗,以及护士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纠纷。

4.5 与病区环境有关的潜在风险问题 危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电源插座等检查不及时造成操作不当。

4.6 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潜在风险问题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繁忙,使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及时性。如脊柱骨折的病人需要绝对平卧硬板床,注意轴线翻身病员因各种原因未按要求执行造成不良后果等。

4.7 与医疗费用有关的潜在风险,由于医疗保险体系的问题,病区经常有欠费现象,催费的问题中不注意技巧,对所收费用不能圆满解释,等都会导致纠纷。

三、防范医疗纠纷,规避骨科风险

1、加强患者安全教育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告诫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等威胁患者自身安全的危险因素,防范于未然。同时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情以及将要进行的治疗方法,对手术的风险和预后的效果再三强调,在患者本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

2、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坚持对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对护理不安全的因素后果的认识,护士能明确护患双方的责、权、利。经常利用晨会、交接班,或业务学习组织学习讨论报纸、杂志上刊登的医疗纠纷,从中吸取教训,并针对科内工作中的缺陷或患者不满意的方面讨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3、转变服务观念,优化护患关系 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开展语言规范、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知识培训,加强护患交流,正确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多与病人和家属交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认真履行各种告知义务,让病人享有知情同意权,以取得病人或家属的理解和认同。科室配屏风,对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应进行遮挡。注重做好健康教育,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建立融洽友好的护患关系也是化解护理风险的有效手段。

4、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培训、护理书写的指导,规范护理记录 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科内抢救设备操作人人过关,请本科医生作专科理论知识讲课。规范化的护理文件既是患者获得救治的真实反映,有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重要法律依据,针对临床护理文件方面普遍存在的缺陷,可通过晨会、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反复强调护理文件在举证例置的重要性,并注意医护沟通,记录一致,护士长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依法执业 骨科护理过程中,其对象一般多为一些因车祸、烧烫等意外事件而进行治疗的病患,这些病患住院时间较多,恢复较慢,行动不便,需要护理人员及时有效的护理。所以,在骨科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要结合医生的直接治疗和护理人员的专业、专门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方式。护理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要求,坚持懂法、学法和用法相结合,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明确自身的护理范围与职责。

6、提升沟通技巧 骨科疾病的患者一定程度上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能够使用专业的沟通技巧,开导和安慰病患。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科学知识的人文培训,将服务理念教育制度化,使护理人员提升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在原则性基础上灵活变通,与患者进行病情通告与医疗效果及功能锻炼指导时,特别要时刻注意与医生保持一致,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猜想和家属的曲解。

7、加强抢救药品、物品的管理,保证抢救物品的完好率,切实落实急救物品的管理制度,做到专人管理。对药品定期清失效期批号,严禁混装现象。

8、提供便捷查账系统,坚持按物价标准收费,对病人查帐后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一旦发现多收费,要如实退还并致歉,对医疗保险不能报销的费用,应预先告知病人,以免造成侵权而引发纠纷。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2

目前, 我国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企业应收账款在流动资金中所占比例过高、逾期应收账款比例过高;二是企业应收账款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50%以上, 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应收账款总额的10%, 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据商务部研究院信息管理部主任韩家平先生提供的数据, 我国2002年到2007年期间形成的应收账款额超过18800亿元, 目前形成逾期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高达40%。由于控制不严, 管理不善, 应收账款迅速扩大, 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影响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造成企业资金的严重短缺, 极不利于企业的再生产, 同时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成因

应收账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内部信用风险不合理造成的。

首先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下, 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不但要在成本、价格上下功夫, 而且必须大量地运用商业信用促销。

其次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 或有章不循, 形同虚设。财务部门不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 销售与核算脱节, 问题不能及时暴露, 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 催收、清理不及时, 账龄老化, 却任其发展, 存在应收账款长期挂账现象。

再次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某些企业中, 为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往往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 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 采取赊销、回扣等手段强销商品, 使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而对这部分应收账款, 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要求相关部门和经销人员全权负责追款, 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下来, 给企业经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三、应收账款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 加强应收账款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企业应收信自己的客户信用信息, 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老客户, 要建立健全信用档案, 制定一套完整的历史信用记录。对新客户的信用管理应包括:进行信用调查、信用评估和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二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信用情况, 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应当将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三者结合起来, 并综合考虑三者的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各种成本的影响。

第二, 严格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整的赊销制度。赊销不应单凭销售人员的经验判断, 而必须经有关具有审批资格的人员审批方可实行。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方式, 建立赊销审批制度。赋予不同级别的人员不同金额的审批权限, 各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额度审批权限审批, 超过限额的, 必须请示上一级领导同意。

第三, 针对长期不对账等管理措施不力现象, 企业要规范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制度、健全客户信用管理体系。良好的应收账款控制措施, 必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做好防范工作。首先, 赊销前, 要明确赊销合同的内容。其次, 经有关部门和人员审批赊销后, 应对发出商品、办理赊销手续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进行发货查询、货款跟踪, 并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 不能使管理脱节, 以免造成账目混乱互相推诿、责任不清。同时要详细记录每笔货款的回收情况, 经常进行账龄分析;再次, 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 许多企业仅仅是在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款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 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 所以应重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衡量、信用评估, 根据信用评估来预测账款的回收情况, 从而根据回收情况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

第四, 为保证应收账款债权的及时足额收回, 也要进行事后防范控制管理工作。一个企业销售后利润的真正实现是从企业的客户那里收回资金。因此, 对拖欠账款的追收, 要采用多种方法清讨, 并使催收账款责任到人。财务部门应负责应收账款的计划、控制和考核。销售人员是应收账款的直接责任人, 公司对销售人员考核的最终点是收现指标。

第五,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 但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 坏账损失则不可避免。企业的坏账损失不仅增加了费用, 而且减少了可以运用的流动资产。为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 企业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 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进行估计, 预提取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金。

总之, 随着商业信用的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日益严峻。因此, 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应收账款风险的分析和掌控,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能“只重形式, 不重实质”, 而是要加强对其进行辅助管理, 随时准确地分析和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 从而推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收益, 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摘要:应收账款是指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及其他原因, 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信用和促销手段, 被企业广泛采用。然而, 应收账款对企业具有某些不利影响, 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应收账款的规模, 规模越大, 负面影响越大;同时, 也取决于应收账款账龄的长短, 账龄越长, 坏账风险也就越高。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风险控制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崟.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6年28期

[2]、宗秀.浅议应收账款管理.市场周刊, 研究版.2005年10期

供应链管理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效益风险措施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如有效用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VL)或连续补充(Continuous Replenishment)等。这些界定因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而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

二、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

供应链管理实施方式主要有两种:中枢式、平台式。

中枢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重点的某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巨头牵头。这少数的几个企业往往是某行业或某地区的核心企业,在某些方面是具有领导性或是垄断性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原始目标或者是为了解决这几个企业间的协同作业问题,或者是为了解决核心企业与外围供应商及代理间的协作问题。核心企业通常是供应链管理的投资方,当然也是收益最大方,因为在协同作业的模式上往往由其主控。外围企业通过参与这种供应链管理也是收益方。这体现在:它们同核心企业协同作业带来信息共享、通过参与造成自身的管理提升。

平台式的供应链管理实施通常由某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牵头。其采用的模式通常为ASP,即由第三方定义协同作业模式,由其实施,并由其进行管理。企业是这个平台的使用者,并按照服务协议缴纳服务使用费。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供应链的参与者不具有太强的垄断性、供应链管理模式由多方参与定义、ASP方作为经营者投入高额成本。

其实供应链管理实施的两种方式是各得益彰的,有时候在运作模式上也是相互借鉴的。比方说在东南亚的电子与半导体产业就两种模式都有。台湾的Liton、威盛OEM厂商同Intel和Dell的供应链协同就是用中枢式模式;同样在东南亚较有名的E2open就是采用平台式模式。

三、供应链管理的效益

PRTM(Pittiglio Rabin Todd & Mcgrath)公司进行的一项关于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调查(调查涉及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其中化工25%、计算机电子设备25%、通信16%、服务15%、工业13%、半导体6%)表明,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达到以下多方面的效益:

1.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10%以上

2. 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

3. 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

4. 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5. 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

6. 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

7. 绩优企业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具有比一般企业少40天~65天的优势

而戴维德·霍尔(David Hole)认为通过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在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降低库存、后勤成本、单位制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获得满意效果。

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分析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总是联系在一起。

所谓不确定性,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引入时间因素后,事物的特征和状态不可充分地、准确地加以观察、测定和预见。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产生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因素。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比如说,如果合作伙伴选择不当,合作方有较强的“败德”意识,将会导致在供应链运行中较大的风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风险。再如,委托代理之间形成的合同是否恰当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合作双方相互讨价还价、协商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交货状况会有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产生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是导致供应链管理中出现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道德风险的根源。因此,规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非常重要的。

五、供应链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企业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对策。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分别防范。

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有合作伙伴,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因此,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应与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它是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对供应链企业间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4.柔性化设计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5.风险的日常管理

競争中的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其中“临界值”的确定是一个难点。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大,会使预警系统在许多危机来临之前发出预警信号;而临界值偏离正常值太小则会使预警系统发出太多的错误信号。必须根据各种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选择能使该指标错误信号比率最小的临界值。

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预警系统做出警告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针对合作当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应急系统,可以化解企业合作中供应链管理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出现的风险,减少由此带来的实际损失。

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所做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目前我国供应链的基本研究思路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体系,而我国的具体实情与国外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体系有一定距离,照搬国外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多元化经济成分这一国情。今后一段时间有必要开展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与目前经济运作需求的匹配度研究。

托收结算的风险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篇4

当今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口商要想占领市场,需要重视在付款方式上给予进口商一定的优惠。因此,在结算方式上,出口商往往不得选用进口商乐意接受付款方式,托收业务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托收方式纯属一种买卖双方的商业信用,银行只起结算中介作用,缺乏第三者对买卖之间交货和付款做出可靠的信用保证。

2.出口商在托收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出口货款能否收妥,收多收少,托收行和代收行两家概不负责。出口方唯一依靠的就是进口方的信誉。正因如此,在托收业务中,出口方可能遭遇各种风险。

2.1 进口商诚信风险。若为了开拓市场,而对进口商经营规模和风险管控能力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很可能在托收结算环节出现拒付风险,主要有:

2.1.1 进口商经营管理不善偿债能力下降而无法支付货款。进口商内部管理出现问题,财务管理不到位,导致破产倒闭而没有资金支付。若此时合同已履行,出口商不可避免地要遭受价格损失,可别指望进口商能按时足额地支付货款。

2.1.2 由于市场变化对进口商不利而拒付货款。若货物运输期较长,等到货物到达进口国境内时,价格出现下跌,这种情况下进口商付款积极性大打折扣。

2.2 进口国经济环境风险。进口国的经济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经营业务的开展,经济环境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来自进口国经济、法律等因素。

2.2.1、政治、经济形势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政局动荡导致国内骚乱、罢工,甚至战乱等,政府的政策多变,出台针对出口国的敌对性新法案等。

2.2.2 对进口国的法律掌握不足带来的风险。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很多法律文件议,对这些法律文件内容产生的争议,是经常有的事,由此可能导货款拒付的情况发生。还有对新法律的认识不足等都会产生一定风险,如进口商无法申请足够数量的外汇、进口商无进口许可证等风险都可能存在。

2.3 进口地一些特殊规定带来的风险。在某些进口地,针对当地的国情会制定一些特殊的规定,若不加以识别,风险也很大,也有可能造成出口商钱货两空。例如某些欧洲国家,对于来自出口地银行按远期付款交单方式的托收业务,习惯上均在进口商承兑后,立即把单据交给进口商,将D/P一律按D/A处理,这就存在很大结算风险。

2.4 商贸合同术语表述不当带来的风险。在国际贸易协定中,术语要用得准确,要尽力选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否则也会带风险。如在货物运输环节,由谁实际控制货物至关重要,如在CIF条件下,由出口商联系货运,掌握货物的途中运输情况,出口商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对在途或有损失提供保障。而在F条件下,运输环节由进口商掌控,这种条件对出口商极其不利,因为进口商办理了货物运输事宜,货物及运输单据在进口商手中,进口商事实上掌握了货物的控制权,如果是按CFR、CPT成交的合同,出口商没有办理货运保险,而进口方为了经济利益有可能不办理保险,如货物在途中发生损失,进口方不能信守合同,势必造成了出口方直接经济损失。

2.5 远期付款交单方式带来的风险。在远期付款交单条件下,进口方付清货款才能拿到单据,而在买方承兑情况下,可以拿到单据,此方式对出口商的风险也很大。进口地的代收行为了自身融资业务,可能会允许进口方从代收行借出货运单据,进口方只在付款前开立一张信托收据,在提货出售后再把货款偿还银行。

2.6 托收业务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工作疏忽带来的风险。托收结算过程中,要经历许多环节,难免会出现各种差错,如在快递公司发送不及时,相关单据不全、银行人员未将承兑结果及时通知出口商,这都会延误付款。

3.托收风险的防范措施

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托收结算方式运用越来越多,尽管这种方式对出口商有诸多不利,但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商在结算方式上不得不做出让步,尽管存在很多风险,但也有很多便利。并且越来越多的生意人注重诚实守信,托收结算方式还是很有生命力的,针对托收结算方式风险制定有效的监管理措施,把风险控制在最低是我们必需学会的本领。

3.1 广泛深入了解贸易伙伴的资信和经营作风

3.1.1 对于有过贸易交往的客户。对于老客户,要经常联系。建立客商信用档案,详细记载调查了解的情况,以评估客户的资信及经营作风和履约能力。

3.1.2 对于新交往的客户。对于新客户,出口商应事先采用各种手段搜集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的经营规范、管理水平,所处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等。对其资信证明、财务报表等更要仔细研读,如进口商是否合法,是否已经申请到外汇等。

3.1.3 对资信存在问题的客户。对信誉不好的客户,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采取灵活多样的`结算方式,比如对方要求采用托收结算方式时,可要求其预付一部分货款作为条件,以此把风险降低。

3.2 熟悉进口国政治经济文化,当地法律知识。要全面学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当地法律知识。特别是进口国家的外贸管制和外汇管制条例,要多分析研究,避免货到目的地后,由于违反当地有关法律规定不准进口或收不到外汇而造成损失。

3.3 学好贸易知识,谨慎选择贸易术语。要加强贸易知识学习,尽力避免贸易条款中不当表述。如应争取CIF或CIP贸易条件,尽量避免采用FOB或CFR术语。因为在FOB与CFR两种术语下,买方没有办理货运保险的义务而由买方自行办理。对出口商来讲这是个潜在风险,因为进口商可能不办理保险,一旦货物在途中出现风险,卖方将钱货两空。

3.4 谨慎选择托收行、代收行。应选择在国际上知名度较高、与其有往来业务关系的国外银行较多的银行作为托收行,另外,还可以参照进口商提供的代收行,选择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出口地银行作为托收行。要求托收行按照出口商的托收申请书行事。

对于代收行,事先需要了解代收行的资信状况,以免进口商与代收行合伙行骗,对出口商造成损失。出口商可以通过托收行选择代收行,代收行通常为托收行的海外联行。

3.5 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转运货物、制作单据。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数量条款、品质条款、以及装运条款装运货物,以防止买方以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借口拒收。另外,单据内容应真实准确,做到单单一致,单据种类齐全、份数完整。

3.6 可要求进口商提供银行保函。要求进口商提供银行保函,以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降低风险。一旦进口商拒付或逾期付款,出口商有权凭保函向银行追索。

3.7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用托收结算方式应当定期检查、及时催收清理,发现问题应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对未收账款进行全程跟踪,在未收款期间,与托收行及代收行保持密切联系,查询银行交单及客户付款信息,做到事先控制。

4.结束语

LNG加气站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篇5

自液化天然气(LNG)由于其清洁、高效的特殊优势,自出现以来就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由于市场需求的激增,我国LNG加气站的数量也成爆发式增长。但是由于我国LNG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的规程、规范建设相对滞后,很多不规范的加气站频繁发生泄漏甚至爆炸事故,如何辨别危险源并加以有效的防范措施是LNG加气站当前需要关注的问题。

LNG加气站的核心设备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LNG低温储罐;二是LNG从储罐加注到汽车材料箱的低温潜液泵和加气机,以及相关配套的低温管线及阀门;三是控制整个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及相关的安全配套设施。LNG加气站的主要危险源是LNG本身,如何利用加气站设施设备将LNG控制在安全状态,防止LNG意外泄漏时控制LNG加气站安全运行的根本所在。

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①LNG储罐设备老化,真空遭到破坏。LNG外罐材质为Q345R碳钢,内罐材质为O6Cr19Ni10,内外罐之间设有绝热层并抽真空,其最大危险性在于真空破坏,绝热性能下降,从而使低温液体受热而气化膨胀,罐内压力剧增,储罐爆裂导致LNG泄漏,甚至燃烧爆炸。主要预防措施是在储罐的顶部安装安全放散阀,当储罐压力升高到一定值,安全放散阀门会开启,通过集中放散释放压力。

②LNG设备漏液漏气现象。潜液泵安装在密闭的潜液泵池中,与LNG储罐之间的阀门是开启相通的,泵的进出口可能会出现密封失效,产生LNG泄漏。增压液化器的进出口和LNG储罐与LNG槽车的液相出口连通,同样可能出现密封失效产生泄漏。主要应对措施是当LNG出现微量泄漏时,泄露出会呈现结霜的现象,此时应切断结霜处两侧阀门,检查并更换泄漏出管道或管道附件,防止发生大量的泄漏。

LNG储罐紧急切断阀后端部位发生泄漏且达到爆炸下限的20%时,LNG场站的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就会报警,并及时通过与检测仪表联锁的紧急切断阀切断储罐上的排液阀门,或通过人工操作关闭紧急切断阀。微量泄漏的LNG可直接气化为冷蒸气云,冷蒸气云再吸热后立即升空扩散,泄漏量大且来不及气化时刻通过集液池收集,此时可用干粉灭火器喷洒液体表面,隔绝空气,降低气化速度。

LNG场站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

LNG固有的危险性和潜在的危险性,要求现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气站操作人员必须熟知加气站的工艺流程、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岗位操作规程等等。

现场操作人员都应戴上无吸收性的宽松手套,同时防止可能发生激烈的喷射或飞溅,应使用面罩或护目镜。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篇6

勤工助学作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助困与育人的双项职能,是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的有效平台。大学生勤工助学早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出于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等目的,越来越多的非贫困生也加入勤工助学的大军,使得勤工助学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各种侵权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兼职中介机构收费不合理、用工单位工资拖欠、兼职学生工资过低以及用工单位变相欺骗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当前依旧没有完善的大学生勤工助学风险应对机制,学生维权困难重重。

一、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侵权问题

(一)用人单位利用协议漏洞克扣工资

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及相关法律知识不足,故意设置协议漏洞,用工结束后,利用所签署协议中的陷阱,以种种借口克扣大学生工资,而大学生无法依据有效协议,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能任其宰割。

(二)“试用期”工作劳而无获

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兼职学生之后,便提出学生要先通过一定时间的试用期才能被正式聘用,有的还要求进行技能培训,以此向学生收取培训费。而长时间的试用期结束之后,用人单位却以种种借口辞退勤工助学学生,因为处于试用期,学生无法得到全额的工资,白白地被用人单位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而交纳的培训费等费用,也无法索回,付出了辛苦还得不偿失。

(三)推销组织设计推销骗局

此类型侵权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事商品推销、代售的组织,他们要求前来求职的兼职学生购买数额不大的产品或直接交纳现金作为押金,再让学生去推销一些根本卖不动的产品,并规定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销售额才有提成工资。最后因无法完成任务,学生无法领取工资,而押金也被其克扣。

(四)“黑中介”骗取中介费

目前社会上有一些“黑中介” 专门欺骗涉世未深的勤工助学大学生,利用一些学生假期求职心切的弱点,向其提供虚假信息,编造出一些待遇丰厚的岗位,诱使学生上钩,之后为其安排假“面试”,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见面后向学生收取相关费用,钱一到手就立刻消失,寻之不得。

(五)不法分子“家教”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设置家教骗局,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谎称使其担任家教教员,引诱其陷入桃色陷阱。这种家教骗局多以“成人考试”辅导为主,被教者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心理防线低、缺乏自我保护常识和能力,对勤工助学者进行不法侵害,然后逃之夭夭。

(六)勤工助学大学生被骗参与非法传销活动

近两年,高校勤工助学大学生被骗参加非法传销活动的情况也日趋严重,传销组织先以优厚条件招聘学生来上岗,然后给学生培训,向他们灌输一夜暴富的思想,并抛出高回扣的诱饵,让学生去发展“下线”。被传销组织洗脑的学生,往往难以自拔,再去欺骗自己的同学、朋友,结果害人害己。

二、建立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风险规避机制

(一)政府方面

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大力整治兼职市场,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惩处商家在大学生校外兼职过程中出现的侵权行为,加大违法行为成本。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制,规范兼职市场秩序,建立公平、透明的收费标准,统一设定职业中介与兼职者所签订的协议模式,并实行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对侵犯求职者合法权益的中介机构和人员严肃查处,并予以必要的行政处罚。

(二)学校方面

学校进一步对勤工助学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勤工助学工作,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管理工作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贯穿勤工助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对学生勤工助学行为进行系统、规范的统一管理。

(三)个人方面

1、首先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兼职之间的关系,不能因兼职耽误自身学业。在校外勤工助学中应注意自己的学生身份,保持自重,合理规范自身行为,敢于拒绝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工作要求,积极展现健康向上的当代大学生风貌,维护大学生的良好形象,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滋扰。

2、要建立起自我防备的心理体系,提高自身心理防线,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和保密个人信息,警惕兼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掌握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和必备措施,减少针对大学生的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7

1. 1 核算的风险

在银行会计的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对银行的业务及银行举办的活动进行最快速的核算。在银行的日常工作中都会逐渐地反映出金融会计的风险。在日常的核实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账目的核算部正当,对核实质量的不够格以及在核算的过程中核算的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均会造成会计风险的形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银行为了得到更大的利润,便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上面进行改动,致使对会计工作核算的不真实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人为因素所控制的。

1. 2 监督的风险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监督风险进行估计,这点对于企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来说是必要的,只为提高存款的利润和存款的数量是不合情理的经营理念,这样会导致会计部门对监督工作的怠慢,而通常这种不合理的经营理念是给企业带来风险的源头,在面对对于核算工作监督不力的今天,极易形成各种违规现象的频频发生。随着违法乱纪的事情的发展,便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困扰,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困境。因此,对于会计工作的监督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1. 3 操作的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及深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的应用到金融行业的管理体系中来,为了给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系统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在当下的金融行业中,其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也在逐步的完善,这项工作不仅能够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风险,同时,还可以外在地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内部的工作人员预防风险意识的缺乏,还包括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在工作中出现越权办公的现象,因此,人为地增加了金融会计的风险。

1. 4 运营的风险

在我国的金融行业是属于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有许多的与业务相关的活动,例如: 对现金的核算,对原始票据的记录,对一些票据的结算等工作,若在这么烦琐的工作中,其中一步出现错误,那么便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在现实的工作中,仍会有因一些工作人员提供的伪造单据等现象。对于这种恶劣行为的发生,一旦被发现便会降低核算的水平,同时,还会加大了运营的风险。

1. 5 管理的风险

由于对会计工作内部的人员监管力度的不够,致使出现人员管理方面的风险。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同,致使对人员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一点就是会计人员操作的不规范,致使在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另一点就是从业人员的个人素养,在会计团队中个别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对账目的核算进行虚假,第三就是有关会计岗位安排的不当,第四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对操作的不严谨和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都会增大管理的风险。

2 解决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的对策

2. 1 建立健全的内部体系

在金融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拥有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面对金融财务危机时,拥有健全内部管理系统的企业就会将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再结合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各部门的配合,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效果最大化,进而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因此,在建立较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时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同时,又可以给企业的财务危机做出解决方案。

2. 2 增强员工的执行能力

在我国的金融会计行业中,拥有完善的会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要求员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将建立的管理系统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致使会计制度的建立达到完美的意义。要想做到将员工的执行能力落到实处,就应严格的要求员工的工作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员工对自己岗位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机械性的工作。在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也要时刻地发挥出会计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执行能力的监管也是企业提高经济利润的一方面。

2. 3 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

在金融行业的内部是极易发生财务风险的地方,因此,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工作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首先,必须强化会计的职能,对会计事业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在会计日常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给金融企业带来了风险,这时就要求企业内部人员做到互相扶持和互相帮助。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会计团队中,则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其高素质和高专业的人才正是现代会计领域稀缺的人才。

2. 4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代会计从业人员的手段包括利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核算监督两大方面,在我国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金融企业也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来,其对完善服务和增加竞争力是很有帮助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能够简化烦琐的操作,还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使用,大大地增加了经济利润率。在会计行业中应用到计算机的系统操作,若管理不当,也会出现一些类似金融风险的问题。大体上来说,金融工作中,由于外界经济的影响也会对金融会计行业造成不小的影响,这就要我们从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评估,对危险进行防范,制定出有效、合理的管理人员措施,提高金融从业者的个人能力,有效地减少金融会计带来的风险,进而推动我国的金融不断发展。

3 结 论

在金融的会计行业中,如果出现会计对工作的处理不当,便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风险,在面对这些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评估,做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本文就对我国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而提出了有效的措施,为我国的金融企业的效益带来了福音,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方向。

摘要:基于金融会计工作,对企业金融会计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为解决金融会计风险提出有效的措施,反映出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030-02

1 概 述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充分,很多人认为内部审计就是给企业找麻烦,是对资源的耗费,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形同虚设,未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另外,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紧张的情况下,往往把内部审计与财务部分进行合并,或者其他部门人员兼任,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并使其监督职能也无法正常发挥。

同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审计,更趋向于公司治理审计。这涉及到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治理机构等方面的审计,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业务水平、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因缺乏对内部审计变化的认识,采用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原始查账阶段,工作效率低,审计质量差,无法为企业增值发挥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常的做法,是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但是,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依然存在,审计外包风险是指企业将内部审计外部过程中因人员因素或者其他因素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

2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

内部审计外包是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企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服务形式,后逐渐被企业广泛地接受。就目前而言,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方式呈多样性发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外包方式。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主要有。

2.1 补充式外包

补充式外包是企业自身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完成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但鉴于企业发展中的特殊需要,可将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能委托给第三方。一般而言,企业采用补充式外包是鉴于企业关键性的内审项目或者特殊领域的项目,聘请外部专业人士进行审计,审计质量往往高于自行审计。

2.2 全部外包

全部外包也称整体外包,是指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所有内部审计工作完全委托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企业自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成本过高、审计质量达不到预期,而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外包给专门的机构,由其代为完成内部审计工作,达到内部审计预期效果。

2.3 内审管理咨询

企业设立审计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但为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功能,聘请专业审计机构或者咨询机构为内部审计机构,进而促进内部审计改进与发展。

2.4 内外结合审计

内外结合审计也称为协同审计,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共同完成。但内部审计处于审计主导地位,可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来弥补内部人员在业务专业上的不足。

3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分析

3.1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因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岗位设置存在人员职能重合,且企业内部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导致审计工作缺少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效果。将内部审计外包可使外部审计人员根据合同约定开展工作,并且与被审计对象间无利益关系,所以能够确保审计的客观性。除此之外,外部人员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能对企业重大决策和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对事实披露更真实,进而能够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3.2 降低审计成本

随着外界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技术标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的方法,可使其设立机构的相关成本消失,另外,还可节约企业设置内部审计人员产生的工资和培训等费用。因此,企业在选择咨询机构时,可从企业成本效益原则出发,选择合适的承包方完成部分或者全部审计工作。

3.3 获得高水平的审计服务

内部审计外包可引进专业人员参与公司治理,这些专业人员在管理咨询和资产评估等方面具有更专业的经验,能够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相关管理需求提供更高水平的审计服务。同时在专业的审计人员帮助下,中小企业一方面可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减少损失;另一方面,根据相关建议,可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企业组织机构,进而使企业不断发展。

3.4 促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内部审计是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实施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相关管理制度的完整、先关业务流程的规范,保证企业核心业务的顺利开展。但中小企业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其在自身开展内部审计不足的情况下可将该项工作外包,进而使企业的资源投入到关键性业务上,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5 促进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在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相关管理者接触更专业的组织和人员,可以得到更好的企业管理经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环节,可针对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咨询,利用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予以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可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4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分析

4.1 内审外包导致企业机密的泄露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审计人员为保证审计质量的真实性,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真实的经营或管理数据和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在内部审计外包业务中,企业与外包机构仅是合作关系,缺少自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从属管理关系,因此企业对审计人员的控制力相对不足。并且外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对方缺少根本性的利益关系,因此从事审计工作主要靠个人职业道德和操守,因此受外界诱惑泄露机密的可能性较大。现实中,虽然在签订审计外包的合同中,双方有对商业秘密保密的约定。但这也往往不能保证相关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4.2 内审外包降低内部监督和管理效果

内审部门虽是企业独立部门,但内审工作是对企业整体经营环节及各项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所以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整体性的重要保证。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则在监督上体现不出整体性。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除起到监督作用之外,还发挥着信息传递作用。然而,内部审计外包可使企业管理层失去信息反馈来源。

4.3 弱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势

内部审计外包将弱化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审计人员的培养。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可更熟悉企业的相关政策和业务流程,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更加关心,进而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中可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合理建议。而中小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则无此方面的优势,所以选择内审外包将使企业弱化了企业自我人才培养元员工的忠诚度和人才储备优势。

4.4 审计外包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在审计过程中,一般是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审计,而往往忽略企业自身特点。因此,内审外包服务单位提供的审计服务不能满足企业的真正需求。另外,内审外包的审计员进行审计工作时往往通过资料检查、咨询和观察等方法进行,缺少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容易对审计工作做出错误判断。同时,因企业特征不同,众多中小企业在确定内部审计外包方时仅考察审计机构的资质、信誉和审计人员的资质。而无法考察审计人员对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否全面了解无法考察。甚至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虽然是专业出身,审计知识过硬,但对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缺少必要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外包承包方的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容易脱离实际,缺乏与企业的适应性。

5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针对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应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外包的作用,降低其所带来的种种风险。

5.1 合理选择外包方式

中小企业要结合企业战略的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内部审计外包方式,合理选择内审外包的方式。特别是涉及到重要核心业务尽量由内部人员完成,这样可有效防止企业机密信息外漏。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初创期因人员紧张,可采用完全外包的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可适当培养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业务在进行部分外包,企业保留的内审人员一方面可以进行常规内部审计,且可在审计业务外包过程中与外包机构人员进行沟通。

5.2 谨慎选择外包机构

审计外包机构的工作质量高低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就目前而言,从事相关服务的机构较多,中小企业在选择外包机构时应从机构的资质、职业信誉和收费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面综合考察。要选择实力雄厚、职业信誉高且收费合理的审计服务机构完成企业的内部审计相关工作。另外在选定审计外包机构后应及时签订合同,并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服务范围和保密条款等事项。

5.3 监督检查

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进行外包后,企业要对内部审计的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审计机构或者人员进行有效地沟通,并对审计工作进程及时了解,对审计活动认真监督,对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纠正,以保证企业审计结果的质量。

6 结 语

中小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对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特点,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认清相关风险,并预防和规避相关风险的发生,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进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强.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内部审 计,2016, (5): 10-13

[2] 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与优化途径[J].中国 内部审计,2015, (12): 28-32

[3] 王霞.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策略研究—以LD公司为例[J].财务与 会计,2015, (10): 61-63

上一篇: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捷联惯性测量组件标定技术下一篇:生物实验教案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