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2024-05-02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1

本节内容是学生懂得周长的意义后,第一次接触周长的计算,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比较弱,而学生生活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课堂伊始,我利用学生们喜爱的长方形贺年卡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和说出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激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把这张贺卡设计出漂亮的花边!借助学生喜欢的做贺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动手操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就如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在我们大人看来,只要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要求它的周长就直接把数字代进公式里既简单又轻松而且还省时。但是学生却舍易取复杂,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都喜欢运用把四条线段加起来求周长,而我们通常认为最简单的方法(长+宽)×2学生都不乐意用,就是让他们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往往在计算过程中不是忘了小括号就是忘了乘2,更离谱的是有的学生竟然就用长+宽,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对求长方形计算方法不理解,没有经历探究过程。针对以前教学中的失败,本次教学中我借助为贺卡设计漂亮花边这一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先让学生交流中发现需要花边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然后动手测量算出长度,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然后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说出了四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2)、长+长+宽+宽=长方形的周长

(3)、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4)、(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让我很意外的是很多学生竟然用乘法的意义说出了第四种计算方法,(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我们可以把长和宽自成一个加数,2个相同的加数相加我们可以把它写成乘法算式:2×几)这样理解以后他们更容易接受。

三、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了四种计算方法,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最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在做花边过程中学生发现实际用的花边的长度应该比算出的周长的长度多一点,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节课我没有把公式强加给他们,而是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运用自己想出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看上去我没有把公式教给学生是失败,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掌握了求周长的方法,这才是教学最需要的。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从学生的口语表达来看,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指导不够,以至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

2、学生测量长方形周长时,用时过多,以至于最后的“找周长、测周长”的活动没有开展,老师没有把握好时间。

3、例题中的数字有些大,学生还没有学习“多位数乘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有相当大的困难。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 你们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呢?生活中, 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长方形? (教师强调长方形是物体的一个面)

师: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周长又在哪呢?请同桌互相指一指。

师:再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师:描描画画下面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

师:长方形有 () 条长, () 条宽;长方形的对边 () ,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 () , 计量周长要用 () 单位。

师:我们都知道围绕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一周的长度, 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呢?今天, 就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 引出学生对“周长”的探索和研究, 既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这是数学自主探索的“前奏”。

二、自主学习, 探究方法

师:要计算数学书封面以及课桌面的周长, 就要知道数学课本的封面以及课桌面的长和宽,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它们长和宽呢?

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封面长20厘米, 宽15厘米;课桌面长100厘米, 宽40厘米)

师:知道了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 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生1:20+15+20+15=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笪临沧市临翔区忙令小学曾光莉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20+20+15+15=70厘米或15+15+20+20=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20×2+15×2=70厘米。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师:20×2表示什么?15×2表示的又是什么?

生4:20×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长, 15×2表示长方形的两条宽。

师:那么, 长方形的周长就等于两条长加上两条宽, 对吧?

生 (齐答) :对。

师:同学们, 老师把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进行拆分, 一个长方形里面就有两个长加宽, 两个长加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 (20+15) ×2=70厘米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 ×2。

师:这几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 但最终都算出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70厘米, 接下来我们用这4种方法计算一下课桌面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公式是一种典型的数学模型, 它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不仅能优化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的计算提供方便, 而且便于学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其他有关周长的一系列问题。

三、操作尝试, 感受方法

师:课桌面的长是120厘米, 宽是40厘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

生:100+40+100+40=280厘米

100+100+40+40=280厘米

100×2+40×2=280厘米

(100+40) ×2=280厘米

师:哪种方法简单?

生:第4种, 因为它只要计算两步就行了, 其他的都是两步以上。

【设计意图】从有利于学生后继学习的角度考虑, 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坚持己见的同时, 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逐步学会“多中择优、优中择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反馈练习, 巩固新知

师:一块长方形的台布, 长加宽的和是9分米, 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生5:只知道长加宽的和, 不知道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怎么算?

师:对呀, 能算吗?

生6:能算!9×2=18分米。

师:你来解释一下。

生6:长方形里有两组长加宽呀, 所以周长就是两个9分米。

师: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6米, 宽3米, 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墙, 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师:先读题, 找出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篱笆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第二个问题比较难理解的是一面靠墙, 要先弄清楚“靠墙”和“至少”的意思。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好与坏, 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 学生发展的有与无, 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 依据教学重难点, 分层设计了几组习题, 通过练习, 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 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拓展练习, 课外延伸

师:两张长20分米、宽15分米的桌子, 你知道每张桌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大家围在一起吃饭, 为了方便, 把两张桌子拼在一起, 你知道拼好的桌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请你画出一个周长为1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 可以画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的几种情况。

师:搜集数据计算教室的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 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 学有用的数学。周长的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是比较多的, 这些题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 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

六、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师:回顾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首先要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是不是已经领悟到, 求长方形的周长先要测量出长和宽, 然后再计算, 最后总结计算的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篇3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4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5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

在教授这节课以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孩子来说,要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何况要求他们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那么怎么使抽象变形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就是我这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了!

要把这节课上得形象,上得有声有色,上完以后使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概念、公式推导过程深深印入学生们的脑海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使用形象的学具并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应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站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上,让他们想学、要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它在前一课经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并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角度上看,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给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

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另外,在探讨长方形周长公式时,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所说:“(学生)所选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或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孩子眼里并没有好坏之别,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学生列出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算式后,由三个算式引出相应的公式时,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多,部分学生的思维没有由特殊转换到一般去,导致练习时学生只计算一个长和宽的和。三是巩固练习的设计不够严密,考虑不够周全,对学生有误导之嫌。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我设计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宽的两倍,当两条长重合时拼出的是一个正方形。在今后类似的题型训练中学生可能会受其影响。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3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平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习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4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先用一节课带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周长,学生都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元旦演出要装饰教室,我们想在教室前面的黑板外侧挂上一圈彩带,至少需要多长的彩带呢?我告诉学生,黑板大约长4米,宽1米,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我巡视发现学生多数都是列式4×2+1×2=8+2=10(米),我找了几个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他们都说的非常清楚,先求两个长,再求两个宽,然后加一起,就是长方形黑板的周长。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4+1+1,学生说这样太麻烦。没有一个学生列式为(4+1)×2,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我们可以先求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怎样列式,学生想了想,说可以列式4+2=6(米),我又接着说,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求完了,怎样再求两条长和两条宽的长度?学生纷纷说:再用6×2=12(米),我让学生比较4×2+1×2和(4+1)×2这两种方法,看哪一种更简单,多数学生都认为第二种更简单易算。

正方形的周长公示比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拿出正方形的彩纸,计算它的周长,学生都知道用边长×4。

课本上的题目都非常简单,但是同步上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8厘米,长是5厘米,求宽是多少厘米?这道题是逆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很多学生不会算,我一看这个地方还真是个难点,于是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带学生推理计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先问学生,这个周长18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长方形的两条长和两条宽,我又问学生,我们能不能先求出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可以,用周长18÷2=9(厘米),我接着问学生,9表示什么?学生回答9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已知一条长是5厘米,那么能求一条宽是多少了吗?学生马上回答用9-5=4(厘米),于是我让学生回头总结长方形的长的算法: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同理又推算出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我让学生把这5个公式抄写在课本85页上,学生快速地就抄完背会了,接下来做题训练,学生做得又对又快,一些平时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学得非常快,费思赫说了好几遍,老师,我真听明白了,可明白了。

数学课堂上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很多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才能快速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5

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九义教材第五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有缺憾的过程,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也不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6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7

教了十几年数学,我觉得自己对教材和学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的举起来了。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个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到学生自己归纳不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导:我说:“长方形两条长,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7×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可以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学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还有一半学生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摘取数学皇冠的明珠呢!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关注学生有没有理解圆周长的意义,更是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发现求周长的的一些规律和方法。

在引进周长的概念时,正对小学数学枯燥乏味,我就带学生走出班级,到学校的水池旁边。我提问你知道这个水池一圈有多长吗?你知道怎么测量吗

水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问题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马上就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了。

等学生知道了绕物体一圈的边线就是周长时,我再引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上就轻而易举了。有的学生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时候,就采用上面的方法,把4条边全部测量一遍,再相加,他们自己也觉得很麻烦。在这时,我就要学生想想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学生总结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也有学生总结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在这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答案。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0

此课之前,学生们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们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上我主要分以下几步骤进行教学:

一、“比眼力”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出示两个长方形的图形,让学生们观察猜测哪个周长短一些,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测,引出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注意引导学生对照图形,说出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实际意义,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我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区分两组长和宽的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由长方形的长逐渐变短,变到正方形。自然的引导学生们探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周长的概念,同时可强化长、正方形特征的表象。

三、注意方法优化,总结周长公式。

在总结长、正方形周长公式时,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学生在探索大量具体图形的周长经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四、练习的设计,应有层次和坡度。

我设计了四种题型。抢答、口算、选择、解决问题。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两道题。这是教师教学时间把握的失控,还有习题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没有循序渐进。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对于教材的钻研不够透彻,二是教学用语不规范,三是教学组织方法不当,四是练习没有达到巩固的实处,只注重了结果没有问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炼自己的语言,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多动脑思考。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1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周长的含义,自己去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寻求策略、尝试计算、交流、讨论,自己找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更具体的感受,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伊始,让学生带着做花边至少需要多少边框料这个问题,展开求周长策略的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和取舍。

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接着,学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时,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使思维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迸出了火花,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3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以长方形的周长教学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教学可以略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说说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长教学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想象,如果围成正方形,那么边长可以是几?

今天学生猜测: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学生的讨论中,马上否认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对于边长为2分米的,让几个学生合作,一起把长8分米的绳子拉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正方形的周长就是绳子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拉直了就是一条线,体会到周长一条线,为能以后与面积一个面的比较做好铺垫。同时可以继续利用这根绳子,如果这根8分米的绳子,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大家猜测它的长和宽可以是几呢?也可以让学生一起示范动手拉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而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时在拉的过程中体会到,不管形状怎样变,长加宽的和是不变的。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基本出现的方法是:方法一:长+宽+长+宽;方法二:长*2+宽*2 ;方法三:(长+宽)*2在这三种方法中,需不需要优化?想想还是需要优化的,因为(长+宽)*2这种方法对于以后逆向思考的题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长,求长和宽,就需要这种方法作基础。那么在优化的时候,如何进行优化呢?怎样优化才能水到渠成?还是没有很好的方法。

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用手势表示(长+宽)*2,使学生理解(长+宽)是一份,长方形的周长有这样的两份。加深学生对这种算法的理解。

数学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周长的认识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从 “看”到“指”从“ 指” 到 “ 描”,又从“描”到“量”。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效果很好。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6

试讲完后,杨主任给我们进行说课,她指出我应该在教案里体现周和长,这使我为之一颤,我讲过了一遍,居然没有想到这一点,光顾着把周长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给学生,只要让孩子们知道周长指的是一周,它是有长度的就把这个概念轻松解决了,我真是愚笨啊!

我觉得本节课另外一个令我有感触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周长是有长度的,就给学生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真正的动手去量一量这个三角形的长度,这也是我不敢想的,我只知道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真的想不到要让学生动手去算一算,而且给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也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周长,比如量一量再计算、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在计算周长时,可以一边一边的相加求出总的周长,也可以量出一边的长度再乘以三,这样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而用绳子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7

一、情境激趣, 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 初步感知“一周”, 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 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 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 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 (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 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 (1) 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 (2) 小组长做好分工, 两人测量, 一人做好记录, 一人汇报, 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3) 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 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 (4) 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 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 再各抒己见, 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 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 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

1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 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 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 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2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 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 直的地方用尺子量, 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 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 想法得到完善, 策略得到丰富, 表达得到锻炼, 自信心得到增强, 体验更加深刻, 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3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 还是长方形, 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 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 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 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 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 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 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 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 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 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 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 用词越来越精准, 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 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 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收到最佳效果, 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 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因势利导、适时调控, 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2) 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 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启发学生共同探索, 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 认真、主动实践, 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喜羊羊美羊羊跑步入手,替他们解决问题,谁跑的路线(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长,引入新课的教学。在学习中,周老师注意了让数学知识与身边生活相联系,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很有目的性。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积极自主,经历探索与思考。

学生有了探究问题的需要、兴趣、积极愉悦的情绪之后,灵活有效的思维、自主的研究,是使探究具有实际价值的保证。在长方形周长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算方法多样化,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最优方法。亲身的经历使学生清晰地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周长公式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总结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周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本节课结束时,他留下一些时间,用来引导学生们回顾: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大家交流,然后选择出最简单的方法,最后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再总结出周长公式。随后,孩子们用这个学习方法,小组总结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的学习效率高,效果十分理想。可以预见,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遇到此类的学习任务,他们一定也能选择这种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如果学生有了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并在不断的积累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将得到大步的提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首先,虽有合作,但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的不是很积极。例如: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的不合作,还需在今后多与他们沟通,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10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

三年级第二学期

徐林平

一.案例背景

《二期课改》的初衷就是要求求教师改进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教学理念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改进,本质上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渗透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之中。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给卡片的一周镶上花边”为题材,提出了计算卡片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卡片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的建构。二.教学片段描述

复习导入新课前我先让学生用手画一画各种图形的周长,接着出示一张长方形的贺卡,声情并茂地叙述:今天是小巧的生日,老师准备了这张贺卡。但这张贺卡不太漂亮,我们给它镶上花边(用手指一周)需要多少厘米的花边?(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1.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先来量一量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吧!到底该怎么量?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量的尺寸记录下来。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边指导学生测量。

生:量出来了。(长方形卡片的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②算一算:

师:我们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长是21厘米、宽是15厘米。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大家算一算,并说出理由。生1:21+15+21+15=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生2:21 + 21+15 + 15=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

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长+长+宽+宽 生3:21×2+15×2=72(厘米)长方形的周长=长× 2+宽×2 生4:(21+15)×2=72(厘米)(同时说出这样算的理由、想法)师结合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真是很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说出喜欢的理由和对算法的理解)师:这几种方法中觉得哪一种最简便呢? 生:…… 师:今后,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如果能用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那就更好了。三.教学反思:

1.以学定教 走向生本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复习完周长的意义后,并没有马上教学生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生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而是直接让学生独立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如学生独立计算完周长后,要求学生在小组间说说自己是怎么求出周长的?怎么想的?)。

2.沿波讨源 重在探究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老师没有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而是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引导学生得出最简便的算式,感悟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时,老师没有以一个“权威者”的角色指出哪种方法是最简便、最科学、最合理的,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3.认知构建 在于主动

平时我们总把学生的认知构建建立在教师的传授上,以教师思维的方式复制给学生。然而,在本节课上,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构建是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主动构建的方式比灌输式构建方式更有效益。

4.教学语言 讲求锤炼

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我在教学语言上,还缺乏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和激励语言,需要不断的锤炼。

另外数学语言要做到简洁而精炼,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还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做到说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在这点上,我有待提高。

《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篇11

案例

一、断尺设疑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让学生动手实践, 想办法求出圆形纸片的周长。不一会儿, 学生便想出了用小绳绕量和在直尺上滚动量两种方法。

突然, 生1问:“老师, 我的尺子断了, 不够长怎么办?”

生2:换个尺子不就行了。

师:不换尺子也有办法,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 老师相信你能行!

生皆陷入了深思。

(师故意将矛盾呈现出来,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巧思对折

生1深思片刻后猛然省悟:“老师, 我想出办法了, 把圆片对折成两个半圆, 量出半圆弧的长度再乘2就是圆的周长。”

师:这种折圆的方法很有创意, 老师同你握握手, 祝贺你!

(老师的赞叹和握手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生3:老师, 我听了生1的发言, 我想还可以把圆片对折两次、四次、八次, 分别量出弧的长度, 再乘以4、8、16不就更简便了吗?

师:你的这种多次折圆的方法更有新意, 这不仅说明你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 更说明你善于思考, 老师也同你握握手。

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热烈的掌声和教师的赞扬已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师:下面大家用这种方法, 看谁能很快折出圆周长, 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动态生成

师:谁来谈一谈自己折出圆周长的感受?

生4:折出圆周长很快捷。

生5:折出圆周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6:我发现用折的方法量出的圆周长比在直尺上滚量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 因为滚时圆片容易滑动。

生7:我想, 如果圆纸片越大, 多折几次, 测量的误差会更小。

生8: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大数学家祖冲之当年也是折出圆周长吗?

生皆哑口无言。

师:你的问题提得好!课后让我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 验证你的猜想好吗?老师向你鞠躬, 感谢你的精彩提问。

(经查阅, 了解到祖冲之是用“割圆”术求出圆周率的)

反思

1. 动态生成的课堂呼唤教师创设宽松设疑的氛围

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动态生成的新型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并努力使这个氛围中洋溢着疑问, 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课堂走向生成。综观以上案例, 教师利用断尺不够长这一疑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 教师的握手、赞叹、鞠躬致谢无不彰显出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融洽。笔者认为, 这才是后来课堂实现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2. 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后, 必定会积淀丰富的经验, 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与生成, 这样的课堂生成才具有生命力。综观这个案例, 在学生皆欣赏折出圆周长的方法精妙之后,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量一量, 交流探究感受。学生在对折与测量、探究与交流、争辩与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感受, 构建出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必然的结果。

3. 动态生成的课堂促使师生彰显对话交流的活力

上一篇:秋意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9#楼质量自评报告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