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实践报告

2024-04-24

招生实践报告(通用9篇)

招生实践报告 篇1

实践报告10 韩应 文韩 文1

大学生暑期招生实践报告

现代社会是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人才的,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便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是学院的一份子,我们代表的就是我们青岛滨海学院东方语言学院,我们不可以辜负学院领导对我们的寄托。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水平,对提高我院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积极响应学院招生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我院生源质量,充分利用在校生资源,发挥在校学生招生宣传的积极性,根据招生志愿者报名,由各地区负责招生老师带队,参加学院招生宣传咨询等工作。

2012年6月9日,我们一支小分队(分小组)在队长的带领下,分为几组分别奔赴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开发区致远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我们在校内张贴海报,分发报考指南,热情详细的回答学生家长对我们学校的提问,如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专业设置,就业情况,住宿条件,学费等,并将有意向报考的同学登记在册。我负责的是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早上8点,我首先找到第一中学的老师,请他帮忙宣传,因为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很热情,老师告诉我们考完试就可以进行宣传。考试完毕的铃声响起,我开始卖力宣传。第一中学的学生家长对我们学校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忙到了下午两三点,然后又回家上网查找生源。下午,上网时,我发现家长同学咨询的问题很多,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里有焦虑,期待,每一个人都咨询很长时间,与我探讨研究各种关于报考学校的问题。一天下来,脖颈酸痛,也充分的了解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焦急。

在随后的两天天里,我又分别去了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致远中学等学校,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我们学校招生圆满打好了基础。

跑完各个学校后,我在电脑桌前等待家长同学来咨询,一边按登记下的学生信息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以争取更多的生源。我认为,我做到了令自己满意,令学校满意。

古语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旅程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这期间的感受像五味瓶——酸甜苦辣一应俱全。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多多参加更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来充实自己,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你的“无形资产”。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可以尽快走上轨道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招生实践报告 篇2

一、高职招生工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招生数量不足, 不仅仅是由于生源数量的下降, 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科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都与其有着重要联系。在全面教育改革的形势下, 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导致自身发展与社会建设实际需要的脱节, 大大削弱了自身的改革实效, 也降低了自身的招生吸引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建设需要, 对学科体系的调整完善相对落后,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吸引力。在加上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差, 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根本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除此之外, 高职院校不能重点突出自己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校园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 以及教育收费情况混乱不合理, 都造成了高职院校在高校招生工作中不占优势的现状, 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

(二) 社会偏见的影响

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办学理念以及就业情况都能都普遍受到质疑。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错误认识, 大大打击了高职生的社会地位, 造成人们心里对于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否认,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除此之外, 固有的社会观念认为本科院校毕业后学生将获得更高的就业体验, 而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就相对较差, 大大削弱了高职院校较高就业率的现实吸引力, 在加上学生家长对高职院校的偏见观念影响, 使得学生在填选志愿时很少主动选择高职院校, 造成高职院校招生困难的现实。

(三) 本科院校扩招的打击

在适龄学生数量减少的现实情况下, 本科院校扩大招生计划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不仅如此, 本科院校不断改革教学模式, 推广技能型教学模式等来促进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发展, 大大提高了本科毕业生的综合技能, 同时也模糊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和招生优势。在生源数量有有限的情况下, 本科院校降低招生门槛抢生源, 加上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 共同造成了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困难, 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

二、高职招生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 高职招生工作的实践原则

1.真实性原则。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遵循真实性的招生原则, 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展示本院校的教学情况。在招生工作的宣传中, 对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科体系、硬件设施、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要向学生做真实的表述, 秉持诚信原则, 以为学生服务为招生根本。结合具体的招生工作宣传真实的学校情况, 方便学生进行院校的选择比较, 秉持对学生利益尊重和维护, 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 为招生工作的良性建设奠定基础。

2.针对性原则。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相较于普通院校, 更加强调招生的针对性。高职院校自身的职业属性决定而招生工作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发展需要, 有针对地选择宣传对象和宣传地点, 根据招生工作的实际需要甄别宣传内容, 最大程度地提高招生工作的宣传实效性, 提高招生效率。

3.实效性原则。招生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大重点内容, 对其效率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遵守实效性原则, 意味着高职院校招生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招生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 招生队伍要选择实际有效地宣传方式, 避免盲目宣传降低宣传效率。除此之外, 在招生工作开展之前, 要针对本年度、本区域的招生工作进行细致的策略制定, 确保招生工作的有序进行, 提高整体招生工作效率。

(二) 高职招生工作的实践策略

1.突出办学特色。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属性的关注, 普遍认同公办院校的现实情况, 在招生内容中, 强调自身公办属性, 增加学生及家长对于院校的信任感, 是提高高职院校招生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外, 针对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特色, 也应加大其在招生工作中的宣传力度。例如, 在农业院校的招生宣传中, 重点宣传农业形势的良好发展, 加强对国家有关农业扶植政策的宣传, 举例展示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情况。以院校办学特点为招生工作宣传重点, 能有效地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优势, 增强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度, 便利招生工作。不仅如此, 对于高职院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及就业情况等加强宣传, 也将在招生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

2.建设高素质招生队伍。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过程中, 高素质的招生队伍能有效的提高招生效率, 帮助高职院校完善招生体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招生队伍, 首先要熟知学校基本情况, 掌握学校发展方向, 能为有意向的报考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校园信息。除此之外, 招生队伍要透彻了解学校招生相关的安排, 对招生计划、招生方向和主要招生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校优势强项的重点宣传, 扩大学校知名度, 增强招生吸引力。关于招生队伍的选择, 高职院校可以从教职工内部进行筛选, 重点考虑那些在校时间长, 对校园情况较熟悉, 表述能力较强的。同时, 要对招生队伍进行统一的培训, 体系化地进行针对性的招生训练, 综合提高招生队伍能力素质, 为提高招生质量提供可能。

3.建立长效的招生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招生工作本质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要充分认识到招生工作的进行,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配合, 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因此, 在实施具体的招生工作前, 要对招生进行一个全面的策划安排, 结合实际生源情况与自身建设需要, 详细考虑招生时间、招生形式等, 提高招生工作的实际效率。不仅如此, 要考虑对招生机制的长期建设, 以积累的招生经验指导当前的招生工作, 能有效避免招生工作事物的发生, 提高招生效率。建立长期有效的招生机制, 推动校园管理体系建设, 促进高职院校建设发展, 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招生吸引力, 减轻招生负担。

4.采取多样的招生方式。面对多样化的信息筛选渠道, 有必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招生方式, 以扩大招生信息宣传范围, 提高学校知名度。随着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网络化, 便捷的网络交流方式, 也拉进了网络联系双方的距离。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 不妨借助电子媒介的力量, 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网络媒体进行自我宣传, 提高招生宣传速度和传播面积。不仅如此, 通过亲密的交流沟通, 能有效拉近高职院校与学生间的距离, 增强学生对高职院校的好感, 提高招生效率。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 为招生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不难看出, 招生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发展需要, 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质量和招生效率, 是解决其生源困扰的必然选择, 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只要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实践中, 秉持真实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 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培养高素质的招生队伍, 巩固建设长期有效的招生机制, 配合多样的招生方式, 就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招生质量和招生效率, 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招生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职院校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 对高职招生工作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高职招生工作的实践策略, 希望能对高职招生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招生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戴诚斌.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现状与对策[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2]周峥艳, 张云英.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7) .

[3]谭斌, 张剑桥.试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生源基地建设[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

招生实践报告 篇3

摘 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计民生的发展,更好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其毕业时候的就业问题,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难题,高校建立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探究该如何在高校构建一个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从而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提高毕业生素质,实现高校招生就业联动。

关键词: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大学生培养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新鲜人才的一个重要地点,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了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共同突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方方面面,也同时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值得被重视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单位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和努力。然而,如今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打破传统,将招生和就业直接联系起来,从招生开始就立下保障,一改以往招生就业分离的现象,高校从内部开始调整,改变专业教学的结构,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的走上工作岗位,最后由政府和社会共同完成就业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减少了大学生毕业的压力,解决一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招生是高校人才输入的基础,就业时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质量的高低,人才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一个学校的每年的就业率都会直接影响当年的招生,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在教育界已经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从高校的招生来看,影响招生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如果能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和其就业质量,那么不仅仅会提升自身学校的招生情况,还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建设,也同时解决了高校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困难,是一种带有持续性良性循环的一种发展。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是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的良性机制,相互互动并且相互联系起来,对未来的高素质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用优秀的就业率来吸引新的一届优秀学生,高素质的生源能够带动学校的培养,实现循环往复,协调发展,并且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同时也能够稳定大学生的迷茫飘忽的内心,让他们有更坚定的就业方向,能够更加安心的在校园里面学习。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毕业困难问题仍在逐步上升,从2000年的107万直到如今2016年突破770万人数的大学毕业生,每年的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毕业率却并没有相应的提升,每一年都成了“最难毕业季”,大学生毕业生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这时候高校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着慢慢地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这一些小小的改革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对整个机制的研究尚为完全成型,还未深入的去研究去构建一种完善的招生就业的体制系统,还需要高校和各方面的不断协商,不断做出创新和改革,慢慢的培养大学生,并且提出招生就业联动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具体实施。

二、如何构建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如今不得不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坚持四大不变的原则下,通过专家研究,通过实践调研,通过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协商调整,通过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共同去构建一个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而这四大不变的原则分别是:

(一)坚持科学用人、科学管理、科学实施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最初的创想和实际应用都应该遵守科学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做到科学用人,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到科学管理,对于在高校内学习的大学生,要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不能过分放松也不能过分苛刻,不能让其因为最后的就业保障从而放弃学习。做到科学实施,在实施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过程中要确保科学的实施,正确看待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分析整个机制运行的可行性,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做到高素质招收高质量毕业。

(二)要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来做出随时的变化

每一年的市场走向和市场需求都各不相同,掌握市场的变化,随时根据市场的走向做出相应的调整,确保能和市场社会有正确的接轨,将其作为招生时专业设置和教学中调整的依据,这样就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社会的新专业人才。

(三)组建共同协作的统一战线联盟

学校、用人单位、政府、社会等都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各个相关部门,取得他们的支持,才能更好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以学校为基点,优势互补,校内做到团结互惠互利,校外做到强强联合,这样提供给大学生毕业生的机会就将会更多,通过合作来帮助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四)加强创新的培养人才模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如何培养大学生是陷进一个重要的课题,创新能力是如今大学生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灵活变通,发挥大学生的想象力,做出相应的研究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样的毕业生将会收到社会的喜欢,能够好的融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才是学有所成。当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时,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如何确实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必须要按照科学的指导,随时根据社会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然后学校和社会各种单位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循环、良性的互动,多层次立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要具体的去实现招生就业联动机制,要做到三个保障。

那就是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无论是学校或者是用人单位, 就应该做到建立专业的评估检查制度,有一定的制度和规矩作为保障,对于无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人才的学校,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落后被淘汰的专业可以直接停办,不光是要确保就业率的提升,更应该注重的是大学生的高质量培养。确定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制度,绩效考评或者奖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的作用,能更好的保证向外输出的人才的质量。

然后针对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整个机制的实施要有组织保障,成立专门的招生办或者是职能管理机构,是为了确保生源学生流入的质量控制,后还要设立专门的就业办公室或者是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的毕业后的工作去向,一前一后两种组织部门相互配合工作,保证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完善,共同来构建出招生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

而最后需要做到的是人才保障。学校要强化自己的专业学科,努力建设出优秀的专业培养人才体系,然后为了确保生源的稳定和高素质,可以建立相对应的生源来源基地,出台相对应的优惠政策,让中学教育的培养和大学的人才培养相对接,让学校能够被学生注意到,从而吸引大批的优秀高中生,还能树立学校的形象,从生源上保证人才输出的高质量。

四、结语

大学生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如今重要的一个机制,招生和就业是两个关键的环节。建立一个招生就业联动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单位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然而毕业生的就业还是一项复杂困难的艰巨任务,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法,不断的去完善联动机制,使大学生的未来拥有更多的保障,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学校也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努力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确保他们毕业后能够更好的就业,探究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保林,孙志强,刘文涛. 简论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J].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82-83.

[2]王英.高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46-147.

暑期实践报告——招生助理 篇4

一、实践概况

大二暑假,于沧州xx学校任暑期招生助理一职。沧州xx学校是一所与沧州xx大学联合办学的民办中专技术学校,位于沧州xx大学院内,在校生有300人左右。我的暑期工作主要负责招生,接待来访人员,整理学生信息等。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团队构成:多为暑期参加实习的大学在校生。工作地点户内外相结合,出差情况较多。工作业绩突出,在7个招生助理中业绩排名第一,多次得到领导开会表扬。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暑期的工作,我对教育工作略有了解。教育类工作很受社会尊敬,由于为人师表使我的一言一行也格外注意起来。我的工作内容是负责给中考家庭的家长解决问题,指点迷津,提供资源,达成入学协议。由于我们的工作形式多是电话沟通,工作性质也属于电话营销的一种。电话营销需要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很强,并且始终要保持温声细语和蔼可亲。使我锻炼了自己与人沟通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工作中学会了使用打印机,投影仪,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学会了待人接物,这可以让我更快适应我以后将面临的工作。

亲身接触到工作当中,才体会到家长与老师的不易。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不论酷暑严寒四处奔波;老师为了让孩子学的有兴趣不枯燥,绞尽脑汁备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校为了让孩子有个好未来,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与场所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亲身体会了三方的不易,我觉得以后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心。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报效社会。

工作过程中,我把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组织行为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分析个人与组织的行为,以合理化的解决矛盾,增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把市场营销学的知识运用到电话营销中,搜寻客户需求,细分客户市场,不同的层面和需求要不同对待。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解决实际问题,以达成绩效。

三、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通过这次工作,我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阔,知识积累不够多。以至于有些时候需要请示上级才能给家长咨询的问题一个满意的答复。

人情交际方面不够练达,因一时的小聪明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及时学习和改进。由于自己的涉世未深和简单直白,造成无意中树敌。我所不及的东西还很多,还需要学习和沉淀。

实践管理、实践内容安排等方面:实践要求太高,由于暑假期短,难以找到符合本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特色的实习工作。企业方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和精力,不可能把技术性强的工作交给暑假实习生来做。所以,暑假实践工作大多是无技术含量的打杂工作或简单的一线销售工作。难以达到学以致用,工学结合的要求。

四、合理化建议

工作过程中发现,自身方面:

1、知识储备太少。改进措施:多读书。

2、专业知识不够。改进措施:多阅读专业书籍与报刊。

3、人情不够练达。改进措施:多学习,多接触人群,学会察言观色。

企业方:

1、由于工作岗位过多,人才过少,造成工作压力过大,加班较多,使员工过于疲惫,影响员工积极性。且说明去年的招聘总结做的不好,今年的供需状况没有预想到。

改进措施:做好招聘工作与总结。

2、岗前培训做的不好。没有系统完备的培训资料,造成新员工自己摸索老员工随时提点。错失了大批的潜在客户,给公司造成直接的利益损失。并且新老员工的工作经常被打断,使新人没有主见,老员工没有工作时间。

改进措施:整理培训册子,安排合理培训时间。

3、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由于评价方太过主观单一,给员工评价结果不受员工满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团队意识降低。

改进措施:多种考核方式并存。

4、员工社会保险不够完善。

改进措施:服从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五、小结

招生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篇5

寒来暑往,又是一年春来报,应学院要求,利用寒假时间携带我校宣传资料回到母校进行汇报宣传。旨在引导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更换好的认清当前的高考形式,是他们有足够的信心面对不久后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同时宣传我石河子大学的校园文化。

在学校利用闲暇时间,上网搜寻石大的资料,将其整理成PPT。春节过后,联系到以前的班主任,积极的和他沟通了此事,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我继续深入了解母校农三师中学高中党的开学时间在2月15日。因为是以个体为单位所以在进学校之前我认真考虑自己的行动计划比如我需要复印多少份招生宣传手册?余老师协商在星期几的课堂上?如何让同学们全面细致的了解石大?同学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小问题都要安排的很周到,所以最后确定的时间是2月19日星期三的下午。我在征得高三班主任的同意后利用读报课给大家边讲解边放映关于石大的PPT。我去了高三年级的8个班每个班大概10分钟,利用课余时间我找了比较面善的同学,向他们说明我的来意,认真的跟他们讨论大学生活,看着他们憧憬的眼神,我慢慢放下了心底的紧张感,最后在和同学们的热烈交流中,我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最后再留下我的联系方式,让他们有需要和我联系。,这次社会实践,我收获了很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的象牙塔中我们可能平时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积累自己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

老马说,上天下地中间与一个你自己,我们往往总是看到的太狭隘,眼里只有自己,如何与家长,学生沟通,推广学校的实力,沟通就显得格外重要,是考生接受我的意见不是单纯的摆出自身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同时,自信也很中药,战胜自己,准备完善,同学和老师都对我校赞不绝口。真心希望这次的活动对正在为高考而奋斗努力的师弟师妹们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如愿以偿的考上他们心仪的高等院校,也祝愿母校的未来能越来越好。

暑期招生社会实践报告 篇6

虽然招生工作比我想象中的要难,而且很累人,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但是通过这暑假的实践,我学会了很多。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工作,对很多事情都不熟,老师就向我们简单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如招生宣传需要贴在哪里,怎样介绍我们的学校,我们学校有哪些样的专业,有什么样的优势等等。,我们就开始了工作,只要是符合我们学校条件的,填的专业也是我们学校有的,我们都会进行耐心劝导工作,这么做虽然不知道最终的效果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努力了。等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不仅熟悉的掌握了后台回复的技巧,也跟着招办里面的老师学习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怎么去逃避问题。随后又负责其他岗位的工作,不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之后的日子,工作就进入正轨了,没有了第一次的胆怯。敢于放开去工作了。在这短短得到一个暑假,认识了不少同学和老师,建立了比较真诚的友谊。经过这次招生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当然也有了很多体会,差不多就是以下这几点:

1。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种技巧是需要长期的练习。当别人给你意见时,你应该要听取、耐心并虚心地接受。

2。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有自信才能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这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能行,相信你当然也就会相信你宣传的院校!

3。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以前学校的老师说过“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有当你克服心理障碍后,才能将一切都很好的完成。

4。工作中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我在这次的招生中也有体会到,如果我们对招生的性质不明确,对各招生院校不清楚,家长和考生就会变成一团糟。

招生实践报告 篇7

一、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主要工作

(一)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之前, 我们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调研, 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因此, 为了避免出现专业分流时产生误解及问题, 在2009年招生简章中, 就写入了“新生按大类招生, 入学后按大类培养。到第四学期,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专业志愿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再确定学生所学专业”。这既能够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就能了解经济学院培养模式的改革, 也为专业分流确定了基本依据。

根据调研情况, 我校经济学院制定了《经济学院2009级学生专业分流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专业分流办法”) 。在“专业分流办法”中的主要内容有:第一, 专业及班级规模:经济学院原有的四个专业 (方向) 仍然保留, 每个专业 (方向) 仍保持两个班的建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最少不低于25人, 最多不超过40人。这样, 既考虑了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问题, 又考虑到了个别“冷门”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 有两点好处: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如果想学习自己的理想专业, 必须排序在前才有更多机会,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构建学生的学习动力机制,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二是热门专业优势更强, 因为更多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到该专业, 有利于打造专业品牌。

(二) 入学后先按大类培养

在招生简章中, 要求学生填报志愿时, 按“经济学”类填报, 录取通知书上不显示“专业”。学生入校后按大类进行培养。学生入校后的二年 (4个学期) , 统一学习学科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 使学生打好宽厚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第四学期学生再选择专业。为此, 经济学院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大类培养”的要求。如经济学院各专业均打通了学科基础课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 和大部分专业课 (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计量经济学、金融市场学) 。这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 为以后进入各专业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 为专业分流进行调研摸底

虽然该培养模式已较为普遍, 但对于我校来说, 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因此, 我校经济学院在学生入学后, 进一步进行了调研摸底工作。首先, 我们对2009级学生专业意愿进行摸底, 结果发现, 在我校经济学院四个专业 (方向) 中, 选择金融学专业及金融学专业证券期货方向的均超过40%, 选择经济学专业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均在5%左右, 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 如何确定各专业的规模, 就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 我们又到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学校调研。调研发现, 实行专业 (大类) 招生, 大类培养的高校, 通常的做法是“完全按学生的志愿选择专业”。这种专业分流方法的结果是: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但是热门专业人满为患;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热门专业教师课多负担重, 冷门专业无课可上无事干, 如果以后专业的“冷”与“热”发生变化, 可能出现有学生、无教师的情况。另外一种确定专业规模的方法是引入“市场机制”, 如上海大学先根据专业水平、师资力量等测算出各院系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招生人数极限, 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高于这一极限时, 进行择优录取。当申请某专业的学生人数低于极限人数即全部录取, 若选择人数过低, 该专业甚至可能面临淘汰。对一些较为冷门需加“保护”的基础学科, 学校则启动“经济杠杆”, 通过全额奖学金等方式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入读[1]。

二、专业分流的实施步骤

(一) 成立组织机构

成立专业分流工作办公室, 下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 教学副院长和副书记任副组长;科研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和学生辅导员为组员, 全面负责本次专业分流的领导和具体工作。

(二) 综合成绩统计

因为第四学期还未结束, 所以只能统计前三个学期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计算办法为:前三个学期的智育加权平均成绩+综合素质积分。综合素质积分的计算办法为:每获得一项奖学金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优胜”、“创新之星”、“科研实践先锋”、“竞技竞赛能手”、“突出贡献标兵”) , 即获得0.1分的综合素质积分, 获多项单项奖学金的, 综合素质积分相应地累积计算。综合成绩排名相同时, 则依据综合素质积分确定排名先后。综合成绩统计完毕, 在学校网页上公示, 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三) 填报志愿

学生根据自己的综合成绩排名及专业兴趣填报志愿。每名学生只填写两个志愿 (目的是尽量避免或减少“冷门”专业报名人数少等问题) , 并以班级为单位, 把班级所有学生“志愿”填写在一张表上, 由班长、班主任签字后统一上交到经济学院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 以避免改志愿情况的发生, 增强公平性和透明度。对于入学后应征入伍、退役后在2009级学习的学生, 如其选择最初入学时的专业 (方向) , 将直接满足其志愿, 并将其计入本专业 (方向) 的学生名额。

(四) 实施专业分流

根据“专业分流办法”,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根据学生志愿, 按照学生综合成绩排名和专业特殊要求, 以及各专业的计划人数进行专业分流的具体操作。各专业 (方向) 按第一、二志愿的顺序进行专业分流。第一、二志愿均未能满足的学生, 将由学院专业分流工作领导小组为其分配专业 (方向) 。如果某一个专业 (方向) 学生人数低于50人, 则从人数多于50人的专业 (方向) 中根据“专业分流依据”进行调整, 直到达到专业 (方向) 最低人数为止。由于准备充分, 办法切实可行, 2009级完全按“专业分流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分流, 没有任何学生对分流程序及结果提出异议。

三、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学院实行“专业招生, 分流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来, 总体来看, 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而言有所提升, 优势专业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 也存在和产生一些新问题。

(一) 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2009级学生入学之初, 强调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未来专业分流将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参照。在此原则的引导之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从班级学风上来看, 2009级及2010级学生有了较大进步, 每个班级都有各种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据统计, 与2008级相比, 2009级学生平均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 优势专业得到了加强

我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特别是其中的证券期货方向是特色专业, 也是经济学院的品牌专业。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招生, 一些学生已经成为行业骨干并有一定的影响, 如何再铸辉煌一直是经济学院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实行大类培养模式之前, 由于在入学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专业, 优秀学生难以向优势专业集中, 只能通过个别学生转专业的方式, 吸引优秀学生到证券期货专业学习, 数量极为有限。通过专业分流, 学生对各专业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志愿与学习成绩相结合, 使得愿意在毕业后从事金融工作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到了金融学证券期货方向上来。这批学生毕业后, 可以在证券期货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更好地提高经济学院证券期货毕业生在行业的知名度。

(三)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 专业认知有待加强。

学生在入学之初“大类培养”阶段 (前4个学期) , 由于未确定专业, 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在专业分流时, “扎堆”现象较为严重, 学习优秀的学生, 在填写志愿时, 多数为金融学专业。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看, 由于经济学院三个专业均属于“经济学类”, 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明显, 而且, 从就业岗位看, 也是分布在各行各业, 因此, 加大对专业认知度的宣传, 仍然是各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2. 专业分流方式问题。

这是大类培养模式中的关键问题, 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看, 在专业分流时有三种方式:一是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分流;二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及学习成绩分流, 适当扩大热门专业的人数;三是按照学生的志愿及学习成绩分流, 各专业的人数保持不变。我校经济学院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 从实际情况看, 在优势专业得到加强的同时, 其他专业由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 有的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 有“破罐破摔”的情况, 学生上课兴趣不高, 整体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因此, 究竟采取哪种方式进行专业分流, 仍需要探讨。

四、完善措施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从2009级开始实施, 在实践中发挥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优势, 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需要不断进行完善。

(一) 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

在专业分流过程中, 加大课外素质成绩在综合积分中的比重,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挥各项特长。本次专业分流过程中, 课外素质成绩每项可获得积分0.1, 经实践发现, 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学生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的最终成绩作用较小。鉴于此, 可以提高每项积分到0.5~1分, 这样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采取措施推动班集体建设

增加集体荣誉在专业分流过程中的权重, 推动班集体建设的开展。2009级班级的综合表现在专业分流过程中没有涉及, 使得班级各位同学各自为政, 同时由于彼此之间将对方视为竞争对手, 更加阻碍了学生融入到班集体生活。每学期期末应该对涉及到班集体的活动或荣誉进行统计评比, 诸如活动出勤, 优秀班集体和团日活动评比, 考试违纪等, 并对各班级进行全年级排名, 在专业分流时对排名前三名的班级进行统一加分, 其中第一名0.5, 第二名0.3, 第三名0.2。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学院的归宿感。

(三) 加强专业引导,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

注重加强各专业的引导,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个专业的社会需求, 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 逐渐转变学生对于所谓的“热门”专业的盲目崇拜。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传授专业发展理念, 包括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和所涉及就业领域, 让学生从根本上看到本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规划, 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四)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大二”开学初, 以导师制的形式鼓励学生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 帮助教师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既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专业研究的相关知识, 也能让其在学习过程中尽早了解到自身是否适合这一专业, 以免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发生盲从现象,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形成基本的学术研究理念。

参考文献

招生实践报告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长效体制;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16-02

一、生源争夺战的根源是招生体制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要遏制高职院校招生中出现的生源争夺战,必须构建并实行高等职业教育长效招生体制。招生体制是一定经济社会基础上整个社会教育及招生工作的运行体系和制度的总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体制一般分为三个层级:国家层级,顶层设计的招生立法与监管体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层级,依法施政的招生管理体制;各高等职业院校层级,依法建立的实施性招生体制。其中,关键是各高等职业院校自行建立并实施的招生体制。

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体制,其实质要解决为谁招生、招什么条件的学生、怎样招生、招生后如何培养并实现学生就业目标等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体制是其办学体制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整体办学体制基础上,构建既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办学体制又相对独立运行的招生体制,这样才能使招生体制有序长效运行,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目标。

二、构建长效招生体制的探索实践

(一)始终坚持农林办学方向,为当地提供“三项”社会服务

依据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和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举办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坚持农林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为江苏林业、茶叶业,苏南牧业,南京、镇江、常州农业、园艺业等产业输送中、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农业科技推广与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业(项目)等研发服务。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为地方提供“三项服务”,取得的办学成果及赢得的社会声誉已逐步成为学校长效招生体制的组成部分。

(二)根据农村产业、企业、行业所需设置专业

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及专业之间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笔者所在学校始终在行业主管部门——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领导和安排下,设置作物生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园艺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等农业类专业,招收江苏农业产业、行业企业所需的新生,并将其培养为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专业人才。该农业类专业在校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这在江苏乃至全国农业高职院校中都名列前茅。

(三)创建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共享集团“生源链”成果

2005年秋,笔者所在学校牵头组织11家农业职业院校和农林企业,创建了江苏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由“产业链、资源链、信息链、生源链、成果链”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促进了集团成员的共同发展。如今,加盟的职业院校增至30家,加盟的农林企业超过40家,“职教集团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农林职业院校、农林企业串联起来”,使其在互利共赢中发展。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主动为笔者所在学校做招生宣传,学校与其建立“3+2”、“对口招生”、“自主单招班”等合作办学平台。职教集团成员企业,一是与笔者所在学校共同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推进彼此的产学研工作等;二是从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生中招聘企业员工,并开展“订单”培养、“冠名班”合作办学等,全力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及招生工作。

(四)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目前,众多考生及家长理性选择报考笔者所在学校,为的是学一门专业技能,以实现就业谋生目标。笔者所在学校90年的办学底蕴,传承勤学、实干校风,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打造出了作物生产技术、林业技术、畜牧兽医、茶叶等特色品牌专业。学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部分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林行业的认可。如今,笔者所在学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3个省级重点、品牌和特色专业。这些特色品牌专业是考生及家长选择笔者所在学校的第一要素,自然成了学校最好的招生广告,使其在招生生源市场竞争中“突围”取胜。

(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顺畅“出口”确保顺利“进口”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当地“三农”实际需要,奉行“课堂移村头、师生进田头、成果留农户、论文写大地”等为农服务宗旨,实施百名教授挂职百村的“双百”活动。学校百名教授带领千余名学生,带着种植、养殖新技术和优质种子、种苗和种畜禽,挂职百个村组,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民培训教育服务和农村产业项目服务,并帮扶驻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学校的“三项”社会服务除覆盖施教区外,还在江苏省政府安排下参与泗洪县科技富县强农工作和溧阳市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工作。师生为“三农”提供的“三项”社会服务使教师在实践中“知农”、“懂农”,扩充新知识和新技能,推进了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农”、“爱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学校先后3次被江苏省政府表彰为“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笔者所在学校主动为“三农”提供的“三项”社会服务,使得益地区的广大农民主动为其做招生宣传,甚至送子女进校求学或参加成人培训学习。

(六)发挥校友功能,编织招生网络

笔者所在学校办学90余载,培养专业人才5万多人。学子们大多出生于农村,有农村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他们学成知识与本领后仍然回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大地,在本地农业科技推广管理部门及农业企业工作,对履职行业及岗位所需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了如指掌,能尽力帮助毕业校友就业、创业。校友的现身说法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如此,学校招生部门—分工教师—地区校友—生源中学—考生组成的招生网络形成。经多年招生实践检验,这是一项行之有效招生举措。

(责任编辑:方健华)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evere student enrollment competi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a long-term student enrollment system. Adhering to the school-running goals,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 setting up market-oriented specialties, constru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s to share the student pool are possible ways.

暑期招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9

实践过程:

初期准备:首先,我们四个朋友一起分别找到我们学校的高技能培训班和长沙理工大学以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考招生的资料,然后,我和小新同学一起去买了一台固定电话,接着去各处打听租房信息,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我们在二中底下找到了一个小的门面,价格也还合理;打扫好租房后,从房租爷爷那借了桌椅,又从小清同学家里运过来一套桌椅,我也从家里带来一些生活用品,将这个小门面装饰的有摸有样了,又将招生宣传资料贴在墙上进行宣传,又买了颜料画笔等进行海报宣传,小新同学和阳阳同学去印刷了宣传单和名片,还挂了张横幅,站在门外望着我们的成果,这就是我们的招生点啊,崭新的地方,我们也都信心十足,整装待发,准备进入奋战阶段。

中期实践过程:第一阶段,在熟悉了各个学校的。资料后,我们进行了人员分配。小新同学和阳阳同学、小清同学去各网吧和贴吧进行外部宣传,我和莫莫同学在招生点负责打电话,他们回来后也接我们的班,对于前面几个有意向的同学都发放了信件寄往家里,但是就后面效果来看,并没有取得相应结果,我们晚上也偷偷地去贴宣传单,但是很快就被销毁了,因为我们城市在搞城市形象,不允许乱贴乱画,这着实让我们郁闷了一番。但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电话联系还是进行了一周,消灭了几张名单;第二阶段,我们仍旧进行电话联系,但是效果已明显不佳了,因为家长和学生对于接到的电话态度不怎么好,可能是接到相似的电话太多,都失去了耐性吧,这一定程度打击到初步接触招生的我们的信心,士气明显懈怠了不少,于是决定改变策略,进行短信联系,可是效果也明显不佳,后来我们只能进行紧张地等待和间接电话联系了,这个阶段也将近用了一周的时间;第三阶段,当电话联系和短信联系效果不明显时,我们又转换策略,决定去人多的广场进行摆点宣传。带好桌椅和相关资料,在广场的转角处摆了个咨询点,过来过往的人群很多,前来咨询的人也不少,我们耐心和善地与他们交流,心里都很开心,没事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开玩笑娱乐,时间过的很快,这也给我们增添了不少信心;第四阶段,摆点过后,我们又把重心集中到招生点来,小新同学还去了家里进行家访,但结果也不如意,后来大家商讨决定进行跟踪服务,将各自联系到的有意向的同学进行短信和电话追踪,达到个个突破。

后期撤离:大家聚在一起进行了经验总结和资金结算后,很不舍地整理了自己的行李,搬出了桌椅、资料等,留下空空的房间,看着它们,我们心里也是百感交集,虽然结果失败了,但是我们也都努力过,集聚了我们不少的.汗水,而且这里还有我们许多快乐的回忆,现在那奋斗的身影似乎又浮现在我眼前了~

实践结果:

到第四阶段为止,原本有意向的同学又各自做了其他打算,终究没有和我们合作,所以实践结果为:失败!

实践总结及心得:

总的来说,这次社会实践是以失败收场了,但我们几个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大家敞开心交流和总结时,都有说到,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没有一个整体的策划作为指导,具体实施目标和计划也不够明确,有一定盲目性;

2、大家的行动没有组织性,应该有一个领头人物进行总体分配和管理;

3、各成员的积极性受打击后没有及时调整,形成涣散的局面;

4、自主性减弱,悲观情绪高涨,特别是后期,虽然做好最坏打算并没有错,但还是很大程度影响了实施进行;

5、错失了招生的良好宣传时机,应该在填报志愿之前就要深入到各学校进行宣传;

6、招生点的位置不够显眼,人流量不够,招生点人气欠缺;

7、目前招生点很多,进行电话咨询以及摆点宣传的很多,竞争激烈,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就读意愿,导致厌烦情绪高涨,影响了招生效果;

8、招生经验不足,需要更多地锻炼。当然,还有许多的原因我没有理解到,但是从这些方面足以看到这次招生失败的症结了,给了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我想这次经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借鉴。此外,我们也有其他的收获,就是交流了感情,结交了许多好友,像小清同学、小军同学、露露同学等等,他们都帮忙我们很多,在招生的过程中都加深了彼此的认识,也算的上一笔小财富了。现在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留给我们不少反思,也留给我们不可磨灭的回忆,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成长中慢慢经历,获得更大的收获,一切走向成功!加油!

上一篇:关于音乐的常识2下一篇:某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