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2024-04-29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精选9篇)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1

一、抓宣传,搞动员,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为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提高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保证“康居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我们积极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组织各村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及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宣传条幅、标语口号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大力宣传县、乡两级党委在实施康居工程中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农民群众对康居工程建设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顺利开展下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起点,严把关,高标准规划建设布局。

实施好康居工程,规划是前提,为改变部分村屯房屋建设杂乱的现状,乡党委、政府严把宅基地审批关,坚持三个不予审批,即房屋建设位置不规范不予审批、达不到建设标准不予审批、新区内建房结构不合理不予审批,在源头上彻底改变了以往住宅小区、养殖小区、工业小区混杂的状况。在严格审批的基础上,按照布局统一、美观实用的原则,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拿出了7种样式12种布局的房屋建设图纸,供建房户选择。同时,将在新区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大力推行“一建三改”措施,把建房与沼气入户有机结合起来,使康居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的示范典型。

三、快启动,早筹备,超前备足建设物资。

为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现“慎用钱、建好房”的建设目标,乡党委、政府从建设物资筹备上想办法,从大范围招引开发商,组建运输车队,统一购进物资,最大限度的降低建房成本,加快物资筹备。仅用半个月时间,为建房户统一购进木材1560立方米,水泥3200吨、红砖320万块,完成了全乡物资筹备的80,为建房户节约资金20余万元。通过招引有实力的建设工程队与农户联建方式来保证工程质量,采取工程队承建、个人自建的措施,以公司加农户的建设形式签定建房合同157个,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上档次,建亮点,打造农村文明新区。

建设住宅新区,是直接涉及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全乡群众能够看的见、得实惠的民心工程。乡党委、政府从新区规划入手,重点在小区内道路硬化、亮化、净化上做文章,鼓励新区内建房户搞配套设施建设。我乡丰林村住宅新区新修水泥路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0盏,并在帮扶单位组织部投资3.5万元的支持下,修建标志性小区门脸。小区建成后,将达到小城镇住房建设标准。同时为建房户规划厕所、仓房、大门,达到小区内住房户户统一、家家设施齐全的标准。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新建住房给予每平方米补贴50元的政策基础上,配套出台了在小区内建房给予补贴每平方米10元,无偿提供宅基地、沙石免费、统一专人购买木材的政策,极大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目前丰林村新区建设已建起房屋大框16栋,小区内配套设施建设也将在近日内开工建设。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指标衡量,目前全国尚有3亿多农村人口(中西部地区占80%)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2005年,国家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要在两年内解决21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1.现状

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会同水利部、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确保在“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 了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2015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工程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强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等,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2.十二五安全饮水规划介绍

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3.切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安全饮水。用两个五年时间解决全国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水质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本期话题围绕如何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4.城乡一体化,同饮安全水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涉及到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安全监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必须统筹考虑的系统工程。贵州毕节市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有效解决了水源保护难、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难、水质安全监测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贵州毕节市近年来,立足毕节市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的特点,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从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毕节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合理选择饮水安全工程的类型,科学制订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扩大市自来水公司和乡镇自来水厂的供水能力,建成连片集中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使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对于适宜铺设自来水管网的地方,毕节市采取市、镇水厂管网向周边镇村辐射延伸的模式。对于居住相对分散,管网延伸投入成本过高的地方,毕节市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有水库、湖泊、山泉的地方引蓄供水;在地表水匮乏的地方,兴建集中井。通过这两种途径建立自备水源。自备水源的水经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水标准后,送到农户家,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资金筹措上,毕节市采取“三个一块”:即国家和省补助一块,市、区、镇(乡)财政安排一块,群众自筹一块。市、区、镇(乡)财政投入用于城区至乡镇的主管网建设。国家和省级补助主要用于乡镇至自然村的支管网建设。乡镇负担主管网的土方挖填、青苗补偿费用。群众自筹资金,用于解决村内的入户管网、水龙头、水表的安装费用。市供水、交通、供电、城管等相关部门还免除了各种收费,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为了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毕节市努力健全使用管理机制,确保运转协调。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既让企业有利可图,又让群众用得起。毕节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科学制订规划。科学规划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前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仅靠中央的补助是不够的,要建立各级地方财政补助、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农民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工程建设质量是效益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采取质量保障措施,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上狠下功夫。一是严把材料设备关,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选择有信誉的单位集中供货;二是严把施工队伍关,规模较大的集中式供水工程,选择有资质的专业队伍施工;三是严把质量监督关,由水利专业监理和受益农户跟班监督;四是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3

构筑和谐新村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2011年2月 日)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稳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秀美、民风淳朴、产业低碳、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格局。2010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加强村容整治,优化宜居生态环境。重点实施了6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突出抓好重点道路沿线、重点河流沿岸、重点村寨的整治建设,着力打造“三河三路四寨”示范工程,清理河段尾砂28万方,取缔非法采砂船只6只,规范采砂场管理3处,初步实现“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生态宜居”目标。二是实施城乡清洁卫生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清洁卫生工程,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整治活动,新建乡镇垃圾处理场6个、垃圾围984个;完成农村改栏2200户、改厨1563户、改厕1798个;强化城镇市政设施维护和交通秩序整治,为8个建制镇配备清扫保洁员,城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三是实施农村大团寨消防人饮工程。我县广大农村苗寨多为木质结构建筑群,消防隐患十分突出。为此,我县决定每年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利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222个50户以上农村 大团寨消防人饮工程建设任务,去年完成41个,解决了2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有效预防了火灾事故发生,荣获全省农村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充分考虑我县地质灾害隐患较多、消防隐患较为突出等实际情况,我们启动了异地搬迁工程、苗寨民居建筑风格改造工程,投入970万元帮助群众新建改造房屋1255户,苗族建筑风格进一步浓郁,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五是实施清洁能源推广工程。坚持把沼气池建设与农村“三清五改”工作相配套,新建沼气池150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00余台、改造节柴灶3200余台,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荣获全省能源建设先进单位。六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渠道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村村通”信息等系列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完成各种水利建设工程2700余处,完成县到乡公路改造19公里、通畅工程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水泥路)、90%的行政村通公路;新增农机4000余台,机械耕作面达6.8万亩;新建烂阳、远冲等14个移动基站,通讯覆盖率达85%、村级宽带覆盖率达53%。

二、加强产业建设,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等3大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501元,是“十五”末的1.75倍,年均增长11.8%。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重点培育了林业、兔业、乳业、菜业、bb花猪、土特山货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巩固的工业原料林基地、AA兔业航母、牛百岁系列绿色食品、珠三角与长株潭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林业支柱产业,狠抓造林绿化,五年来共造林25.6 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273万亩,林木蓄积量达791万方;狠抓生态保护,完成植树造林6.75万亩、“三边绿化”和珠防林封山育林7.72万亩,划定 “四点四线一圈”生态公益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先后获得AA省林业测土配方、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先进单位和怀化市“三边绿化”、工业原料林、泰格林纸供材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引进了惠龙兔业有限公司,完成投资2600万元,繁育种兔3.5万只,带动360余户农户养殖肉兔80万只,年产1500吨的兔肉深加工生产线投产运营。扶持牛百岁公司投资1600万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乳制品生产线,年产量将达30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果味饮料、山泉水生产线正在抓紧建设。以溪口香港强记菜业为示范,以xx、xx、xx等乡镇为基础,建设3万亩外销型蔬菜基地,每年可为菜场农民增收1.3万元。实施xx花猪保护工程,目前正在引进1万吨bb花猪猪肉制品生产线。以食用菌、特种野猪、竹根鼠为主体的土特山货迅速发展,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发展食用菌1000万棒,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0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欢乐苗乡”为营销主题,以“中国苗族文化风情休闲最佳旅游目的地”为营销形象,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万佛山主峰景区投资1800万元,完成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皇都苗文化村4A景区标准化建设、百里苗文化长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芋头古苗寨修缮工程、旅游标识体系等项目顺利推进;15家旅游宾馆、农家乐全新投入使用。万佛山景区荣膺国家3A景区,龙底生态漂流景区荣获“怀化市最佳等级景区”,恭城书院等4处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工作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新增半坡鼓楼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处。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扶持发展了惠龙兔业、牛百岁、峒王酒、利民畜业等农产品龙头加工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围绕旅游办工业,启动了与江苏南通客商合作开发苗锦项目,组建了XX县呀啰耶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耶啰耶兔肉、牛百岁、峒王酒、有嚼头、绿生源、阳烂银饰等旅游产品。围绕生态办工业,加快发展低碳工业,推动竹木加工、矿产冶炼、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等现有企业技改扩容提质,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15亿元,增长125.5%,基本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目标

三、加强思想引领,培育和谐生态文化。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提高生态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和谐生态观念,以“爱好和平、追求亲睦”为价值取向的和谐人际交往,着力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下乡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传承创新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基础。目前,全县90%的苗寨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乡镇文化站覆盖面达80%,新建农村书屋85个,年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新建农村合格学校10所,农村中小学入学率达100%。荣获全国农民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二是倡导生态消费理念。引导群众转变消费理念,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营,神华林化5万吨技改扩容、工业硅5条1.25万千伏等生产线建设顺利推进,实现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消费模式。三是树立生态文明新风。积极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苗族和谐文化,大力弘扬以“崇尚公正、不损他人”为价值取向的款约文化,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寨、和谐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帐乡代理、村民“一事一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民生工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去除生活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和谐文明的乡风民俗。黄土乡半坡村、陇城镇中步村等大多苗寨连续几十年无刑事案件。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连续2年荣获全市综治、维稳工作先进县,连续7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4

近年来,武宁县以创建省园林城市为目标,按照“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经济”的思路,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全社会参与,通过一系列创建活动,着力优化软硬环境,提高了广大城镇居民素质,树立了武宁县城的良好形象,先后被评为全国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等光荣称号,并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文明优胜县城。文明县城的创建,有力地推动了县城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17.1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亿元,财政收入13088万元。我县的主要做法是:实施“三大工程”,做好“两篇文章”。

一、实施“三大工程”

(一)实施“基础工程”,建设全省最文明、最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

我县按照省委孟建柱书记在武宁视察时提出的“要把武宁建成全省最文明、最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全面实施文明优胜县城的.“基础工程”,始终做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部法”,努力将武宁打造成江西省最文明、最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为南昌、九江两个小时经济圈的重点卫星城。几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6亿元。具体是做好“三高”:

1、高起点规划城区。投资500余万元,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等一批国内知名设计院,按照山水园林城市目标,高起点地编制了新城区规划和街景规划,使新城区面积扩展至46平方公里。

2、高要求改造旧城。我县先后改造了古艾路、朝阳路等8条老城区主要街道,累计改造旧城区道路面积6.07万平方米。同时还配套改造了老城区自来水管2.8公里、下水道6.9公里,更换造型新颖、亮点较高的路灯160盏,庭院灯42盏,地灯100盏,硬化巷道面积1.5万平方米。

3、高品位建设新区。近年来,我县累计新增城区道路面积14.8万平方米,占城区道路总面积的39%,完成了豫昌大道、万福大道和武宁大桥等重大建设工程。同时,还按照园林城市建设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了协和公园、妇幼广场等街头绿地景点及湖滨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建设,累计新增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53公顷,人均绿地面积40平方米。

(二)实施“市容工程”,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2003年,我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在市容环境建设上,我县着力抓好“三个完善”。

1、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上,城管大队负责县城执法和秩序管理;环卫所负责城区街道保洁,清扫保洁面积28万平方米,日清垃圾50吨;物业公司负责社区、居民区卫生保洁,托管服务面积40万平方米,服务对象5000多户;园林所负责城区公共绿化、行道树、花坛及公园的管理和维护。

2、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城区已建成公厕44座,中转站10座,平均1.5平方公里1座。沿街设置果壳箱200余只,主要街道两侧每50米设置一个,人行道路面积67300平方米,铺装彩面砖64000平方米,铺装率达95%以上。

3、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我县出台了《武宁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并于2001年3月1日开始,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出台了《武宁县城区禁止饲养家禽家畜的规定》,并于2002年10月10日开始,县城全面禁养家禽家畜。同时出台了《武宁县殡葬改革暂行规定》、《武宁县城区“门前五包、门内达标”制度》、《武宁县城市建筑垃圾余土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了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实施“畅通工程”,规范城区交通秩序

2003年,我县成功实现了城市道路交通达到国家管理三等水平的奋斗目标,城市交通井然有序。我们主要是做好“两大”:

1、大手笔建设交通设施。聘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修编了《武宁县城交通规划》,并投入2.25亿元资金用于城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城区路网密度达6.96公里/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密度达5.0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1.15平方米。改造旧城街道8条,面积达6.07万平方米,新建城市道路7条,新增城区道路面积14.8万平方米。城区共施划交通标线2.2万米,主要路口交通信号灯灯控率达100%,城区交通设施达到了完善、规范标准。

2、大力度整治交通秩序。一是开展了整治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章行为。累计教育警告约3万人次,处以罚款近千人次。通过宣传教育,严格管理,实现主要街道非机动车和行人遵章率分别达到88.1%和85.3%。二是开展整治机动车交通违章行为。特别对领导机关和县直单位车辆进行整治,有5辆机关小车,2辆政法系统小车被电视台曝光处罚。整治后,机动车遵章率达到了95.8%。三是扫除违章占道,清理“马路市场”。四是实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取缔了污染噪音超标的29辆面的、121辆拐的,投入了20辆公共汽车和41辆出租车,建设了标准公交站台,使运输能力提高了20%,主干道平均车速达30公里/小时以上。

二、做好“两篇文章”

(一)做好星级文明创评文章。

2002年以来,我县深入开展系列星级文明创评活动,现有五星级文明车、文明船、文明经营户、文明社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星级创评项目19个。其中我县特别注重“两个带动”,即星级创评带动文明社区,文明社区带动创建工作。县城8个社区工作用房都达到了60m2以上,建有两室、两办、三站。社区组建了茶戏、秧歌、腰鼓、健康操、木兰扇等群众业余文体队伍37个,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康文明文化活动,累计举办各类表演、各种竞赛等文化活动800多场次,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二)做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文章

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契机,结合弘扬民族精神、井岗山精神活动,在全县广大干群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了“实施大开放主战略、推进武宁快速崛起”大讨论活动。举办了“武宁走向山水园林城市”、“文明执法”、“诚信经营”等论坛。开展了以“爱我武宁,兴我武宁”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活动,并有80个单位、8000多人直接参加了活动,创作编排节目300多个,其中采茶戏《梆儿声声》获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编剧奖、组织奖和2名优秀演员奖。组织各类文艺节目下乡,在全县各乡镇巡回演出300多场次,观众达到10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针,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使我村实现“五通、五化、一池三改”目标。

二、总体目标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利用镇“双千”工程对我村的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根据我村的发展特色,“围绕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建市场”,努力提高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围绕市场搞加工。充分利用鲁西南第一辣椒交易市场的优势,搞辣椒深加工,做大做强辣椒产业。

2、围绕加工建市场。以我村13家棉花加工企业为主,结合周边30多家零散加工户,利用我村沿枣曹线的优势建立皮棉交易市场。

(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实现“五通”、“五化”目标,力争在三年内使全村100%的户实现“五通”、“五化”,今年底确保实现户户通水。到2007年底,使80%的户完成“一池三改”。

(三)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新面貌

以村图书室、电教室为主,做好村民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工作,在农忙季节,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村讲解农业生产知识;在农闲季节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公民普法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党员”、“十星级文明户”、“计划生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以此来带动全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主管理机制健全

推行政务、财务公开和干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员民主生活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立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

三、实施步骤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的时间步骤,结合卜桥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下步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一)制定方案,宣传发动(2006年6—7月)。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调查摸底,编制规划(2006年7月—12月)。总体规划要围绕五新目标,充分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力争在2008年底之前完成任务。

(三)落实任务(2008年8月—12月)。根据编制规划,逐步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四)验收阶段(2008年11月—12月)。制定工作考核体系和各种规章制度,要按照编制的规划内容和质量要求进行严格验收。

四、工作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富民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

(一)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全村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扎实的做好思想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二)严格标准,认真考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到每户农民切身利益的千秋大计,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绝不走过场,对每个单项工程都要进行认真考核验收,保证建一项成一项,群众受益一项。

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新思路和途径 篇6

关键词:文明和谐企业;思路;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建设文明和谐企业不仅是我们现代企业管理者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寻求如何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如何正确地理解“文明和谐企业”的内涵是我们寻找建设文明和谐企业新思路和具体途径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明确自己了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后,广大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的具体管理者才真正具备了研究和实践的基础。

一、文明和谐企业的内涵

所谓的“文明和谐企业”是指在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者和从事企业具体的工作的员工之间以及该企业与其外部相关联的要素之间,在其具体活动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相对进步、彼此协调的关系。

“文明和谐企业”是指一种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指在现代企业内部,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的员工之间具有文明和谐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从一个企业内部来考察,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内部具体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员工之间,彼此具有以现代文明为特征的和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讲,所谓的“文明和谐企业”是指现代企业与其外部相关联的要素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互促进、互利互惠、互助合作等以“和谐”为特征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生活经营活动与其外部的自然环境之间不存在污染一、破坏的现象;在这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彼此也不存在着相互损害、相互阻碍的影响关系。

二、新思路和途径

在理解“文明和谐企业”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现代企业的了解和研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新思路和途径阐释如下:

(一)生产经营与学习培训并重

为了建设文明和谐的企业,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参考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发展经验,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观念:生产经营与学习并重。之所以必须具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为现代的企业提供物质支持,能为现代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企业的培训活动,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企业的培训,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一个是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员工的培训。对于前者的培训,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最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相关管理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保证企业的管理具有高效的特征并保证企业的重大决策的正确性。管理层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错误的决策,它对现代企业的危害是致命的,甚至一个错误或失误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存亡。另一个方面培训是指对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员工的培训。对于员工的培训也事关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生产技能性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掌握现代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培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新技术工人的生产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进而,增加企业的收益,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

现代企业的培训,从培训内容的角度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指技能类培训,一类是指知识性培训。前者技能培训是指直接对从事具体生产的企业员工进行的技术性培训,它的针对性非常强。在这类培训中,培训者直接告诉被培训者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该怎么做,而不需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这类培训具有省时的特点。另一类培训,即知识性培训是指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基础,培训者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其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类培训的目的非常明确,即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基础。

(二)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都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闫景宏在她的《企业文化导论》中这样界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

根据这个定义,结合其它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理论,我们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这样解读:首先,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价值观。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这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特定价值观。它是在该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信念、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根据著名的“五层次理论”,企业文化表现为以下五个层次的内容和作用:第一,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管理者与其员工之间树立起来的一种仅仅适合本企业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管理者会采用一系列恰当的管理方法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使员工热爱自己企业的基础上,鼓励他们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工作,继而使企业和员工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换句话说,就是在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同时,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第二,企业文化指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文化和管理文化。前者是相对企业外部经营活动而言,后者面相对于企业内部管理而说。第三,企业通过自己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普通员工的知识素质,而且还可以丰富员工的生活,促进企业的发展。第四,企业文化在促进自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它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其它的企业可以参考先进企业的文化,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第五,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普通员工参考企业决策的热情。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还可以为普通员工参与企业活动提供机会和可能。

从上边对企业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收益的同时,它也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建立文明和谐的关系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而且还能提高普通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当先进的管理意识和普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相遇的时候,就形成了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现实基础。所以,现代的企业,无论其管理者还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者都应该对如何建立企业文化以及怎么建立企业文化、建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给予高度的关注。

(三)借鉴和创新

借鉴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借鉴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借鉴的目的。现代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它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而提高和更新观念的最好的办法是借鉴和创新。

现代企业的借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论上的借鉴和创新。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相关的理论知识,而每一种先进管理理论的引入都会推动企业的发展,但一种管理理论却不能保证企业永远地处于领先的发展地位。著名的激励理论引入中国后,各地企业纷纷都设置了年终奖。年终奖刚刚设立的时候的确促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但随着这种激励手段的广泛应用,它的激励作用也就逐渐降低甚至失去了激励作用。于是,激励理论又被其它新的理论所代替。

虽然激励理论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管理了,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进行创新。这种创新表现在激励方法上:我们可以把年终奖改成月终奖、一周奖;这种创新还可以表现激励的奖品上:我们可以给企业员工直接发放金钱作为激励,我们还可以给企业员工某种荣誉作为精神上的鼓励;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应该发给企业员工作为奖励的金钱换成企业的股票,让普通员工成为企业的股东,激励他们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

2.企业文化上的借鉴和创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也要注意借鉴和创新的问题。企业的文化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借鉴上。对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影响最大的传统文化是古代的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对现代企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学说中的“仁”,处处和“人”相关。企业管理者在处理企业员工与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与其它员工之间的关系时,都可以借鉴儒家学说的观点。孔子学说中“和”不仅是企业管理中的最佳状态,而且也企业普通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境界。

在借鉴的基础上,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进行创新性的应用。儒家的理论虽然强调“和”,虽然强调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和”的状态,但它忽略了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在现实中,我们要建立赏罚严明的管理制度配合自身修养的提高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总之,探讨建设文明和谐企业的新思路和途径,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在明确“文明和谐企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静玉.汲取儒家文化精华,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张佑林.企业文化及其变革的评述——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3.01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7

--昌平区XX街道XXX社区党支部

XX街道XXX社区位于昌平区西关环岛西侧,毗邻京藏高速公路,建于2001年。社区内现有9栋住宅楼、35个单元门、412户、常住人口1104人,党支部、居委会成员共计4人。社区有党员27人。

近年来,XXX社区党支部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实施“四心”工程,为百姓营造了一个爱的家园。

一、民主自治聚人心

XXX有四百多户,上千口人。为延伸社区工作手臂,有效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2007年6月,社区党支部率先建立了楼长、楼门长队伍。经过社区居民的推荐和选举,一批群众公认、热心公益的居民被推选为楼长、楼门长,参与社区管理、反映社情民意、调解邻里矛盾。楼长、楼门长密切联系本楼(门)居民,既是信息员、联络员,也是服务员,定期召开例会,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普遍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及时上传,把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决定及时下达,不仅弥补了管理力量的不足,同时,还建起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绿色通道”。及时化解了许多矛盾,有力的维护了社区的安定团结。

此外,社区党支部还充分发挥居民代表会议的决策作用,积极推进居民自治。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社区居民代表,1 凡是涉及社区居民自治范围的重大问题,均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形成了“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议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社区居委会执行,社区社会组织协助,社区监督委员会监督”的社区自治体系。真正将居民的知情权、议事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凝聚了人心。

二、提倡自律顺民心

“严于律己”,让社区居民自律观念提升,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社区的发展。为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党支部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主动为居民办实事、解民忧、化民怨。在居民中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主题活动,从群众最满意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改起。

宠物狗在小区内随地便溺和扰民伤人,是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社区干部及时与宠物主人进行沟通,设计制作装有废旧报纸的“宠物方便纸箱”摆放在醒目位置,用以方便居民清理宠物粪便,既美观又环保;同时,还免费发放宠物链,成立“宠物自律会”,让宠物主人自我约束、互相监督,有效解决了宠物管理这一“顽疾”。

针对社区内杂物乱堆乱放和绿植看护的难题,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划出部分绿地由养花爱好者认领“自留地”,种植自己喜爱的花草,社区干部帮助翻地、浇水;划分绿化带作为“责任田”,由楼门长看管、设计,定期进行评比,并把每月第一个星期日定为社区“环境卫生日”,2 形成了美化环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助老扶困暖民心

社区党支部“想老人所需”,实施“暖巢工程”,为空巢老人点亮心中的灯。社区率先在全区开办了“老年食堂”,解决了社区140多名独居老人用餐难的问题;率先在全区建立公益性“为老管理服务中心”,由社区“两委”成员和社区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饮食、按摩、梳洗、棋牌娱乐等全天候照顾。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还每人联系一名或几名老人,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探望,及时关心了解老人情况,做到老人寂寞时有人聊天、生病时有人关怀。2013上半年,社区“为老管理服务中心”在原有服务项目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助浴、助洁、助行、陪同服务等服务项目,力求老年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除此之外,社区党支部全体工作人员24小时开机,并将各种联系方式印制在精美饰物上,做成温馨提示牌送给每户居民,将党的关怀传递到每名居民的心坎上;积极组建安保、环保等志愿者服务队,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志愿者服务日”活动,义务为居民提供测量血压、修车打气、代买商品、交流养生保健心得等服务,得到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一致好评。

四、主题文化悦民心

社区党支部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区文明。党支部深度挖掘社区资源,在公用场地紧张的前提下,设立了图书阅览站及公 共宣传、阅报栏,责成专人管理,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社区标准化办公用房于2010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社区综合活动站,成立了社区“居民文体协会”。下设社区合唱队、舞蹈队、乐器队、太极拳表演队、乒乓球队及秧歌队等健身组织,做到了日日有活动,月月有联欢。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社区居民增进了感情,陶冶了情操,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社区凝聚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人人关心社区、爱护社区的良好氛围。2013年社区被评为市级“体育生活化社区”。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8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程的部署,全面总结推广“十一五”试点经验,改进推进方式,为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建设步伐,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牢牢抓住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先行建设、星级评定、动态管理、以奖代投、一年一批的推进思路,集中抓发展、突出抓民生、重点抓推进、全面抓提高,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遵循原则

(一)坚持城乡统筹,突出规划先行。要全面系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尤其是要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充分体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构想和建设中心村吸纳自然屯的发展思路,依据规划分步组织实施。

(二)坚持生产发展,突出农民增收。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三)坚持多元投入,突出市场机制。不断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农民出工、社会捐助、金融支持、村企共建、资源臵换等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合力建设新农村。

(四)坚持先建后评,突出以奖代投。各地先行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行星级评定、动态管理的办法,评星定级,晋星达标,达到四星、五星标准的,给予奖励。对老少边穷地区新农村建设给予适当照顾。

三、主要目标

按照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要求,结合省情实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公益事业配套化、村屯建设园林化、村风民俗文明化、村务管理民主化、农民生活小康化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示范村;开展新农村建设争创“三星”级村达标活动,主要标志“十有”,即有建设规划、有主导产业、有硬化街道、有安全饮水、有新型民居、有清洁能源、有整洁环境、有健全服务、有文明村风、有个好班子。2011年力争建设“三星”级以上标准村500个。2015年,力争全省50%的中心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基本目标。“三星”级村标准为:

一有建设规划:县有村镇体系规划,中心村有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二有主导产业:农产品生产型村特色种养业户数达60%,非农产业型村非农产业户数达7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

三有硬化街道:中心村完成三条街道和边沟硬化。

四有安全饮水:中心村自来水入户率80%。

五有新型民居:中心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90%。

六有清洁能源:中心村有清洁能源使用示范户。

七有整洁环境:中心村有护村林、护路林,主街、辅街、广场实现绿化,垃圾经常性清理。中心村内三条街道两侧栅栏庭院规范整洁。

八有健全服务:中心村有室外活动广场、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农业标准化播放站和公共计量服务站,日常办公、医疗卫生、农民书屋、培训娱乐、信息网络、社会治安等服务功能健全。

九有文明村风:文明户达到80%。

十有个好班子:村民对“两委”班子满意度达到90%。

四、重点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按照加快推进“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商品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继续组建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全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到89.8%,提高1.2个百分点;建设三江平原大型灌区14处,续建配套15处,新增水稻面积350万亩,改善水田面积300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加快推进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加快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肉、蛋、奶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2%、6%和12%;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继续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按照“增水稻、扩玉米、调大豆”调整方向,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不断扩大高产高效粮食作物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亿亩左右。调整经济作物结构。立足农民增收,大力发展以蔬菜、瓜果、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为主导的高效农业,建设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带。加快建设城郊型、出口型、特色型、外销型蔬菜生产基地,提高保供给能力。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30万亩。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全省饲草饲料面积发展到470万亩。全省经 4 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2500万亩。调整收入结构。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工资性收入;盘活农民宅基地,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种植认证面积,2011年完成绿色食品种植面积5920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4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45亿亩。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密切基地与龙头企业的联系,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0个,新增1000个有实体的合作社。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带动基地1亿亩、农户300万户,户均增收2300元。

(二)统筹强化民生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今后民生建设的推进重点和方向: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建设4000公里。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补贴、一事一议等多种形式,加大投入,重点加快县乡路改造、通村路和村内主街硬化铺装及田间道路建设。有条件的中心村修建硬质排水边沟和安装路灯。二是加快饮水安全建设。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的思路,发展集中供水,解决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4%,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是完善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三网四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所,提升农村基本医疗 5 卫生服务质量,培训卫生技术人员1.6万人,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达到50%以上,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重点加强文化休闲广场、农家书屋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2%,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五是完善农村教育事业。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选派师范生到农村支教,抓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落实,继续推进“村村大学生”计划。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集中供养能力提高5个百分点。继续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力争覆盖全省农业总人口的5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老人集中养老的水平。七是加快社区建设。继续深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60%。依托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农民提供健全的服务保障。

(三)大力整治“脏乱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加快新民居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8年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的部署,积极推进泥草房改造工作。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本着“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结构合理、成本低廉”的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民住宅。2011年全省改造22万户、1820万平方米泥草房。二是推广应用新型清洁能源。把推广应用农村新型清洁能源,作为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的治本措施来抓。推进农村能源由小型户使用向大 6 中型整村共用转变,由单一沼气项目向秸秆固化气化、浅层地热等多种形式转变,由注重取暖做饭生活用能向发电、照明以及生产等领域综合利用转变。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环境的根本改观。建设大中型能源项目98个,受益农户达到1.3万户。三是高标准开展村屯绿化。按照“林木覆盖、乔灌点缀、栽花种草、拆墙植绿”的要求,全面开展村屯绿化、庭院美化。全面完成村屯绿化任务。四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要完善日常管护机制和新建资产设施的运行机制,保证建设成果的持续利用,实现“三有”、“四无”,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护制度、有负责环境卫生管护的人员、有固定垃圾点、柴草堆放点,无暴露垃圾、无残墙断壁、无乱堆乱放、无损毁道路,加快村屯绿化、美化、洁化建设。

(四)扎实推进民主文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争先创优为载体,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健全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规民约”、民主议事等民主制度,“三星”以上村党组织要全部建成 “五个好” 村级党组织。加强村干部培训,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基层干部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推广“村官承诺述职”制度,加强对村级组织的考核奖惩,加大村干部待遇和落实力度,进一步激发和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村级妇代会和共青团的积极作用,7 引领农村妇女和青少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二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集市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六净”(衣物净、居室净、厨房净、畜舍净、厕所净、院落净)“五比”(比院落、比厨房、比厕所、比畜禽舍、比个人卫生)、“四不说”(不说脏话、不说粗话、不说迷信的话、不说传谣的话)活动,积极建设平安乡村,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5%以上。三是积极培育新农民。结合各项载体活动,每年开展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制宣传、政策宣讲和科普宣传等活动,坚持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每户至少掌握1项以上适用技术,提升农民素质。

(五)深入推进场县共建,加快城乡一体进程。一是强化对接。切实以裴德和双山两个场县共建试点为牵动,组织各地积极与垦区农场开展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等农业生产共建对接,并向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小城镇共建等方面拓展。今年农垦大机械到农村作业面积要达到4000万亩,垦区向农村推广科技、良种等社会化服务面积4000万亩,垦区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种植基地4000万亩。二是完善服务。积极做好群众组织发动工作,使更多的农民自觉参与到场县合作共建中来,尤其是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土地联片、价格决定、作业费收缴等服务,为农场大机械作业创造条件。三是健全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场 8 县共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研究推进措施,切实搞好协调,确保场县共建工作顺利开展。

五、推进措施

(一)加快规划编制。规划是龙头,是路线图。科学制定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定位、导向功能和约束作用。一是优化规划理念。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理念,统筹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要与本地产业基础、区位优势、文化传统、生态特征等要素紧密结合,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建设规划,防止“千村一面”;要避免照搬城市规划,实现城乡有机结合,既体现出城市功能品位,又彰显农村生态特点。二是加快体系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建设中心村、吸纳自然屯、发展小城镇”的要求,完善村镇体系规划,明确中心村镇布局。新农村建设以中心村为载体,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集中,条件成熟的向小城镇发展,鼓励整县推进。三是完善建设规划。走“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发展路径。规划编制注重展示龙江多元文化的传统风貌,突出特色,巩固一批民族民俗村,建设一批旅游观光村,完善一批环境生态村,壮大一批绿色产业村,发展一批特色文化村。今年上半年要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村建设规划,非中心村和没有规划的中心村,今后不列为新农村建设奖投对象。

(二)开展星级评定。出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办法》。实施星级评定、动态管理的推进方式,把评星定级活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抓手、考评的基本内容、奖励的基本依据。评星定级共分5个级别,以十有为标志,由一星到五星,五星为全省最高级别,代表全省新农村建设一流水平,三星级为当前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达标标准,一星和二星村为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效果的村。9月份,根据量化标准和考评办法,开展评比工作,评星授牌。一星二星村管理办法由各地参照《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星级评定办法》自行制定。

(三)实施以奖代投。出台《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以奖代投”办法》,提高奖励额度,减少奖励村数,真正发挥以奖代投的撬动作用。结合动态管理、星级评定、一年一批的推进方式,依据中心村获得星级情况,达到四星、五星标准的,按照《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以奖代投”办法》给予奖励,老少边穷地区适当照顾。

(四)强化资源整合。县级政府要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达、特色鲜明、一体化特征明显的中心村,防止有限资源分散投入,造成建设标准低、整体效果差、示范效应弱的 10 问题。各地都要把整合资源、建设中心村作为重要工作目标,建设吸纳自然屯、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标准示范村。

(五)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市场规律的共赢、长效发展机制,加大中心村建设推进力度。一是充分发挥农产品、旅游、特色产品等资源优势,利用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企共建。二是做好农村宅基地这篇文章,通过臵换,利用农户宅基地换住宅、换就业、换保障、求发展。三是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产、宅基地等做抵押,拓宽融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

(六)完善帮建机制。进一步发挥好现有新农村建设帮建资源的作用,加大帮建工作力度,调动帮建单位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2011年安排到各县的中省直帮建单位,原则上五年内不再调整。每个帮建单位至少帮建一个村,帮建村由各县市确定后上报审批,原则帮建二年。鼓励开展多帮活动,凡是帮建单位对该县当年获得三星以上村所做工作,都作为帮建工作成绩,给予考评。继续实施领导干部联系新农村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实施康居工程,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 篇9

论文摘要: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论文关键词:集中连片供水工程,促经济,建设新农村

1.基本情况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东部,东连普定、镇宁、南接关岭,西邻晴隆、普定、水城、北纳雍、织金。全区所辖5个镇14个乡,25个居委会,220个村委会,2006年末,总常住总人口64.95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52.1518万人。国土总面积17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43公顷,地形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年降水量1476.4毫米,无霜期294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5.17万千瓦。

多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六枝特区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兼顾,治理与开发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紧抓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来抓,引水、提水、蓄水工程相互补充,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修建各类小型饮水工程处,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2.农村人饮工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六枝特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农村人畜饮水现状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就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农村饮水工程多以村组为单元,数量多,规模小,补助资金分散,自筹能力有限,已成工程建设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偏低,稍遇干旱,群众无水吃,重复出现饮水困难。

2.2“重建轻管”,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多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水费只计收运行费用,不提留大修及拆旧费用,存在水费征收不到位,工程运行困难,维修费用无着落,致使一些工程失修、闲置、甚至报废。

2.3大多数供水工程管理人员为本村的群众,业务生疏,影响了工程的运行和管理。

3.因地制宜,建集中供水

要全面、科学、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多级治水和小型供水工程遍地开花的模式,走“集中化供水、市政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

3.1整体规划,科学选择水源,实现优质水资源的共享和统一调配,确保水源水量满足供应,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合理开发水资源,确保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明晰工程产权,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管理,独立供水工程由投资者承担管理,由管理者负责主体工程的运行、维修及水费征收,真正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

3.3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实施项目配套。项目规划要尽可能地集中,扩大供水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供水成本,管理成本,减轻受益区群众的投资负担。

4.集中供水对策

4.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为农村广大群众谋利益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也不能单靠群众自发来搞,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确保顺利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必须有政府行为作保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狠抓落实。避免工程建设中不必要的阻拦,同时便于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质量,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彻底克服“重建轻管”现象。

4.2科学规划。总结过去建设人饮工程的教训,深入调研,充分分析,合理科学制定规划,确定辐射、覆盖面广,一有定规模和效益的农村供水工程。

4.3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要根据工程规模,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收费、有制度”原则,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乡(镇)水利水保站管理,组建由受益群众代表参与的供水管理组织负责经营;对一个村组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在村民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村民管水协会负责经营。

4.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工程管理机制上,适应水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县、乡、村(组)、户分级管理,供水站长(或农户户主)负责经营。有关管理经营事项由产权各方商议决定,管理者决策,经营者实施。凡产权各方讨论通过事宜,管理站(或农户)应按程序办理,工程改扩建投资、供水外经营项目未经产权各方批准,不得随意进行。要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制和经营权限,经营者对管理者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避免管理中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科学性和合理性,凝聚产权各方的合力。

4.5落实管护责任,保障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要明确专人全面负责该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

4.6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按水利部《乡镇供水水价核定原则》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应由乡(镇(水利水保站在全乡(镇)饮水解困工程中进行统一调配,使各饮水工程保持安全运行和不返困。

4.7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

4.8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用水治理,提高农村群众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考核标准,强化定额治理,限量用水、超量加价,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

5.结论

上一篇:宝宝睡前故事《小青蛙的故事》500字下一篇:消防大队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