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2024-04-18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精选10篇)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1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______在______的前面。

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______在______的上面。

______在______的下面。

简要归纳小结。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下、前、后认得准。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句话吗?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2

认识钟表(教材第84~85页。)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的读出钟面上表示的各种时刻。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整时时刻和大约时刻。

教学具准备

搜集各种钟表、学具钟表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小朋友把你的小闹钟拿出来,给小组里的同学欣赏。喜欢你的小闹钟吗?为什么喜欢它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钟表。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一)认识钟面:

1、  观察:讲述: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面上有什么呢?(小组里面说一说)

2、  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多媒体随机引导)

(1)数:引导:请小朋友指好钟面上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自己读一读。如果老师把其中的一些数拿去,你出能读出来吗?老师任意指你出能读出相应的数来吗?

(2)针:引导:你的钟面上有几根针?(说明有的闹钟有4根针)老师的钟上有几根针?(隐去秒针)这根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走的?小手比画一下。

说明:其实屏幕上这两根针也是按同样的方向走,只是它们走得慢一些,看上去好象不在动。

引导:比较一下这两根针。在同一个钟面上长的针叫分针,短的叫时针。谁来指一指这钟面上哪根是分针哪根是时针(同桌互指一下)

(3)大格子

(4)小格子

(二)认整时,大约几时。

1、看大屏幕:这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看图说话:现在是几时了?小朋友在做什么?说明:这三个时刻都称为整时时刻(板书)小组交流什么是整时时刻,怎么看整时时刻。这三个时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再全班归纳总结。

2、拨一拨:说一说你准备拨一个什么时间?自己拨一拨考考你的小伙伴。

3、除了钟可以告诉我们时刻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告诉我们时刻?出示电子表:5:00像这样的时刻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呢?你会把2时改写成这样的表示办法吗? 7时呢?

4、出示隐去分针的钟面:这是几时?出示分针指示大约3时

小组讨论:如果是3时整的话分针应怎样?认几时整要看什么?

说明:象这样3时不到一点点的我们就称它为大约3时。(板书:大约时刻)

出示各种大约几时、几时的画面,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画一画

(1)把有缺省的钟面填完整

(2)画一个你喜欢的时间,说说那时你在做什么?

(3)交流。

2、议一议(想想做做第6题)

(1)图上告诉我们什么了?

(2)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呢?

3、说一说

小朋友星期六的上午、下午、晚上准备怎么安排你的时间的呢?(小组交流)

四、总结全课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3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教学内容:上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教学方法:参与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前后的方位顺序。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们学得怎样。教室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_面,小兔在鸟的_面,

松鼠在小兔的_面,松鼠在小鸟的_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2、分析、评议。

教学内容:教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表达。

3、进一步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

教学方法:活动中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前我们仔细观察了自己的教室,说说教室里有什么,用上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有条理地描述。

小组间相互汇报。

指名说。

再看看书上的小朋友他们是坐在什么样的教室里。

看图说一说。

二、应用教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说说你家的客厅里都放着什么?

引导按顺序说。

说说你的小房间里放着什么?还有厨房间里都放着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自己观察,摸一摸,说一说文具盒。

汇报交流。

2、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到火车站的路线。一边指一边说。

学生交流。

3、游戏活动。

(1)到游乐园里去玩,请你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有什么?

(2)教室里同学们玩捉迷藏游戏。

说出位置,自己找。

四、小结。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4

内 容 认识=、>、< 设计日期 9.12

设计者  胡为梅 年级  一年级 第   4 课时 / 总 8课时

教 学

目 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表示的意思及用法,学会比较5以内的数的大小。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喜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难点:会用>、<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 学

准 备 图片、卡片、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诱发参与。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那些小动物?有一天,森林里热闹起来了,原来呀--“森林运动会”开幕了。

瞧,有那些小动物组队参加了比赛?你能知道他们每对各有多少名队员吗?(学生数一数汇报)小朋友们,你们从中能知道些什么呢?(松鼠最多,小熊最少,小兔和小猴同样多)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

刚才有小朋友说小兔队和小猴队同样多,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将它们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

提问:小兔和小猴各有几只?(各有4只)

提问:4和4相等,那么可以在4和4中间用什么符合来表示呢?有知道的吗?

它们同样多,就可以表示为4=4

学生操作:先摆几个○,再对应摆同样多的△,然后写一写,说一说几等于几。

2、教学>

我们知道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松鼠和小熊的情况。

指明贴出松鼠的只数,再一一对应贴出小熊的只数,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提问:从图中看出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几比几多?

提问:4和4同样多,可以用等号来表示,那么5比3多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有知道的吗?

5比3多,可以表示成5>3

提问:>怎么写呢?

提问: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的数大,哪一边对的数小呢?(学生讨论交流)

3、教学<

刚才同学们说,松鼠比小熊多,反过来可以说小熊比松鼠少,也就是几比几少?

3比5少可以表示成3<5(手指<)你知道叫什么?

提问: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的哪一边对着的数大,哪一边对的数小?

4、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

三、巩固强化,拓展思维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指名填空,其余学生在书上练习。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提问: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新朋友呢?你学到了那些本领呢? 嘴巴朝哪哪边多

0可以表示开始

计 认识=、>、<

4=4        读作:4等于4

3<5        读作:3小于5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5

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第60~6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观察、联系生活情景,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发展初步的计算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师知道下能提出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演示两个情景。

(1)乘客上车、下车无序拥挤。让学生评一评这种行为,并猜一猜车上人数增减情况。(不能确定)

(2)乘客上车、下车竟然有序(2人下车,3人上车),让学生说一说,并想一想车上人数增减多少?猜一猜车上人数大约有多少?

2、讲述:同学们,要弄清每一次上、下车人数和车上人数还有多少,我们不但要细心观察每次上、下车人数,还要根据车上原有的人数进行加减计算。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动画片: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3人上车。

提问:(1)从刚才的动画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动画片的意思吗?(7-2+3=□)

2、揭示课题。

质疑:这一题和我们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一样?

3、探究算法。

提问:加减混合的算式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思考。

板书:7-2+3=8

让学生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森林动画。

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学生在小组内描述,然后完成书上填空。

请几名学生说计算过程,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一起说。

2、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高兴地带领大家往前走,穿过田野,前面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假山、亭子,引出“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意,填空。

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做错的改正。

3、多媒体继续演示:穿过草地,绕过池塘,大家来到了森林,出现“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大森林里有猴子、熊猫,还有兔子。你准备列一个怎样的算式?请在小组里填空。填好后,在销赃里先说一说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白兔跳篱笆跳累了,我们帮它摘丝瓜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连线、交流。

四、课堂总结

多媒体继续演示:大熊猫说:“小朋友今天的表现不错,其实,不只是大森林里有数学知识,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你的周围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到时候欢迎大家再来大森林里做客。小朋友,再见!”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学得开心吗?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6

教科书第42页的例题、“想一想”,第42~4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更加喜爱数学。

2、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函数。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认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天,猴妈妈有事外出,它给三个孩子每人准备3个桃,并对它们说:“孩子们,今天妈妈有事外出,每人3个桃是为你们准备的午餐和晚餐。”小猴们一听,非常高兴。中午时,老大吃了1个,老二吃了2个,而老三呢,一口气吃了3个,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晚上它们各吃了几个桃?

二、新授:

1、操作学具:

讲述:同样是3个桃,三只小猴吃掉的个数不同,剩下的个数也不同。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图片你替桃,分别演示一下三只小猴吃桃的情况。

2、教学例1:

讲述:请大家把书翻到下面写着“42”的那一页。这页书上面的两幅图告诉我们什么?把看到的告诉同桌。

指定三人说图意。并提问:要算“现在有几人”,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减法算?等于多少/为什么等于0?指名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3、教学例2:

交代:投影出示两盆花,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提问:谁能算出“两盆一共开了几朵花”?列出算式。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说说为什么列成5+0,为什么等于5。

一盆开了5朵,另一盆一朵也没有开,所以

5      +          0   =     5

左边一盆开   右边一盆一朵   两盆一共

的朵数         也没有      开的朵数

4、教学“想一想”。

讲述:刚才大家算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比一比。

(出示0+3和3-0)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同桌交流,小组计论说说怎样想的,再填在课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提问:0+3为什么等于3?3-0为什么也等于3?

5、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知识都和几有关,谁能有一句话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刚才“老三”把桃都吃光了,晚餐什么出没有了。所以它就出去找食物。后来它发现了两棵树,就印在我们书上,看“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在你们的帮助下,小猴找到了桃,它是怎么算的?你能算出小猴现在有几个桃吗?晚餐它吃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后,小组检查订正。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做完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你看到了什么?把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再列出算式。

4、“想想做做”第4题(口答)

讲述:根据刚才看到的,谁能把每组题整好队,按顺序说一说。

小组讨论,交流。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关0的加、减法怎样算?

安排学生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体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让学生经历描、找、说、摆、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在学习活动家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钉子板;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水彩笔、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

1、今天彭老师带来了大家的几位老朋友,还认识它们吗?这位是?(长方体)一起举一举说一说。这位是?(正方体)这位是?(圆柱)大家的记性真好!其实啊,老师今天还想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想认识它们吗?(想)那就把白纸放好,选你最喜欢的学具放在白纸上。放好了吗?现在拿出红彩笔来描一描,你的新朋友就来了,看谁描得又快又好!

2、交流汇报,展示描画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小朋友刚来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分别描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老师也把这些图形描画出来了,大家想看一看吗?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课件:认图形)

二、认一认

继续看着课件说说老朋友和新朋友有什么不同?

(最后还可提示说说他们的名字有什么不同?)

今天认识的三位新朋友,分别长得什么样?(继续出示课件,学生依次说)

三、找一找

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请看:出示:课件(东东家的客厅)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圆?(正方形)你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在我们生活中也藏着许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能找一找吗?哪些物体的面是圆、正方形或长方形)

小朋友在我们身边找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来创造这些图形好吗?

四、摆一摆www.xkb1.com

你能用试着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吗?(请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摆)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说说他摆得怎么样?

你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一位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摆)

那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

你能用小棒摆出一个圆吗?

五、围一围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吗?正方形呢?圆呢?

六、画一画

1、你想不想把刚才围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画下来呢?拿出有小方格的纸来。你觉得怎样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比较方便呢?(学生讨论,交流)对,我们可以沿着方格纸的边线来画,一起看一看,老师这样画,你同意吗?(出示课件:画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敢和我比一比吗?好!大家也试着画一个长方形!

2、你会画正方形吗?比一比看谁画得快又好。(展示对错,共同评析,现在你会画正方形了吗?)

3、我提议现在我们当场进行一场画正方形比赛,时间是10秒钟,看谁最棒!

七、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八、玩一玩

下面我们一起用今天认识的三位新朋友,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智力闯关(出示课件:智力闯关)

第一关:看图,先告诉老师这第一关怎么闯?请你涂一涂,数一数。

第二关:闯这一关,得需要一位老朋友帮忙,谁呢?对了长方体。跟老师一起摸一摸(老师数)想一想:用它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都听明白了吗?音乐一响,大家就开始,音乐一停,也请停止闯关,我们当场来看闯关结果!看谁先过关。

九、小结,板书:认图形

十、拓展延伸

1.送礼物(课件:机器人)喜欢吗?说说:这位机器人是用我们学过的那些图形画成的?新课标第一网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8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9

5以内的减法(教材第42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43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教师可以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3+2    1+4    2+2    1+1

2+3    4+1    1+2    1+3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

②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走了2个,现在还剩下3个小朋友。

③    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

④    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遍。

⑤    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①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    教师板书:3-3

③    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这个算式就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5朵花。(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算式中有0的加法和减法,如果一个数再减掉这个数,得数就是0;如果一个数加上0,得数还是这个数。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左边有0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

(3)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原来有5只小鸟,飞走1只,还剩4只;飞走3只,还剩2只;飞走5只,还剩0只。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4、完成第4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体会。横着比一比,从三道算式能知道什么?再竖着比一比,从四道算式中能知道什么?

5、完成第5题。

(1)首先让小朋友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读出算式和得数

6、完成第6题。

(1)让学生随便填写。

(2)发表意见,只要正确,都要肯定。

四、总结全课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内容

复习(二)(教材第73页第7-11题)

课时

第二十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目。

2、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题目。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口算。(口算卡片)

选其中的一道说说计算顺序。

2、说说括号里面填写几。

5+(  )=10      (  )+2=7

7+(  )=10      4+(  )=9

9+(  )=9       2+(  )=5

3、一图四式。

◆◆◆     ◆◆◆◆◆

(1)请学生说出四道算式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2)请学生幻灯片示范,其他学生当裁判。

(3)进行订正。

二、进行练习

1、教师出示减法表,让学生进行观察。

(1)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教师指其中的一横排。

如:2-1  3-1  4-1  5-1  6-1  7-1  8-1  9-1 这一排。

①    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吗?

②    自由读,小组交流。

③    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第1个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而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第2个数都是1。”,“我发现它们的得数是按照从小到大排列的。”,“得数都比第1个数小1。”

④    表扬积极思考勇于发现的小朋友。

教师再指其中的一竖排,让学生再次探索规律。

小结: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几减1的减法得数都比第一个数小1,几减2的减法得数都比第一个数小2,几减3的减法得数都比第一个数小3,运用这个规律,小朋友在算题目的时候就会更快了。

(2)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教师指其中的一竖排。

如: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10-1这一排。

①    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吗?

②    自由读,小组交流。

③    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第2个数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而有的学生会说;“我发现第1个数都是10。”、“我发现它们的得数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④    表扬积极思考勇于发现的小朋友。

⑤    教师再指其中的一横排,让学生再次探索规律。

小结:在探索中我们发现:在竖排中,第1个数是相同的,第2个数都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得数都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运用这个规律,小朋友在算题目的时候就会更快了。

2、练习其他题目。

(1)完成第6题。

①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意:这道题目是让我们做什么?举其中的一个例子。

②    找学生幻灯片示范,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

③    集体订正。

3、完成第7、9题。

三、总结评价

上一篇:致实习单位的感谢信下一篇:邀请函手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