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2024-04-27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共9篇)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1

2016年4月,我们内三科第三届品管圈小组成立了,而我很荣幸担任了此届的圈长,虽然之前我们医院已然举行了两届的品管圈活动,但是我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圈员,感触以及参与感并不深,今年担任圈长后,对品管圈有了深刻的了解,感受到其在护理工作的建设性。

经过院领导的悉心培训下,了解到圈长的职责,从决定品管圈的活动进行方向,建立圈员协助,保持圈员的良好人际关系,推行会议行程,指导圈员有关固有技术,改善方法、统计方法等一系列知识。

在我们的“谐爱圈”开展活动后,总结了品管圈的具体流程,定期主持会议,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把平时中作中的不足之处深度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进行对策整改及实施,来解决我们现存的主要问题,促进护理质量及管理。过程中对需要应用的管理工具包括:评价表、甘特图、查检表、柏拉图、流程图、鱼骨图、雷达图一一学习运用。

品管圈可以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发挥无限脑力,改善我们科室的性质,繁荣科室资源,创造了愉快的工作环境,我们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及沟通意见,提出创意及构想。同时品管圈使我们的观念有所改变,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化,现在大家已逐步学会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问题,在我们的护长及辅导员带领下进步的行为。

作为一名品管圈知识的初学者,通过一步步品管圈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医院管理的严谨性、先进行,在今后的中作中,我会不断的学习,踏实的工作,真正进入品管圈,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为提高科室的护理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急诊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龄15~75岁, 平均 (38.2±5.6) 岁。通过不同的管理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0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观察组实施QCC活动, 主要步骤如下: (1) 成立QCC。急诊科成立QCC, 由科内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任主管, 配合7名小组成员, QCC以“海豚”确定主题为质量控制, 对患者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 找出突出问题, 进行改进。问题包括患者等待治疗的时间、护士操作技术水平、环境等。通过分析, 发现患者不满意主要集中在等待时间过长, 护士巡回次数过少[2]。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协调能力欠缺, 操作技术有限等。找出问题原因, 逐一解决。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调查, 分析总结后确定主要原因为人力不足, 工作繁重, 备班人员未发挥作用。根据急诊科现状, 将人员重新排班。按照QCC计划, QCC小组成员学习知识, 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掌握QCC的工作方法[3]。 (2) QCC解决对策。通过QCC活动找出解决对策, 实施解决措施。组织急诊科护理人员讨论备用班人员安排, 按照急诊科高峰时段进行人员的重新调配, 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分配, 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减少管理缺陷。以优化排班的方式, 进行岗位的动态调度, 由QCC小组成员负责质量控制, 确定护理需求情况并分配人员。为保障QCC活动的顺利进行, QCC小组成员均为自愿参加, 逐步累积经验, 再推动QCC对急诊科室的质量管理[4]。

1.3 效果评价

医院自拟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管理缺陷

观察组急诊管理缺陷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非常满意60例, 基本满意34例, 不满意6例, 满意度为94.00%;对照组非常满意41例, 基本满意34例, 不满意25例, 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应用QCC活动和常规管理,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 患者等待治疗时间过长与护理人员巡回次数不足等问题均得到解决。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急诊科室高峰时间段等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 找出原因, 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岗位动态调配的方法使护理人员排班得到优化。不仅未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使急诊科室各岗位合理分配, 取消备班人员, 科学地完成人员安排, 使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减少管理缺陷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5]。

患者治疗高峰期由多名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工作, 定时排班进行巡视, 并设置巡视记录卡, 进行床旁签字确认, 有效解决患者问题, 使患者认可护理人员工作。QCC活动提倡全体急诊科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使护理人员通过主动的参与实现对护理服务的管理。其中护理圈主管为高年资主管护师, 辅导员为护士长, 需掌握先进QCC的管理经验, 并可应用多种QCC分析工具, 更清楚QCC活动的作用, 带动全科室护理人员主动积极开展工作。急诊科室通过QCC活动的开展, 使科室管理工作得到持续性改进,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2.

[2]李敏玲, 郑雪梅.护理岗位动态调度法在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7) :2061-2064.

[3]付文焕, 王晓舜, 施孝金, 等.品管圈活动在药剂科制剂部门的应用与成效[J].中国药事, 2011, 23 (10) :1033-1036.

[4]丁玉兰, 孙静, 饶春梅.护理垂直管理体系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3) :220-221.

品管圈活动提高术后器械预处理 篇3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提高;器械预处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97-01

品管圈(qualitycontrol circle,QCC)是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组成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运用QCC管理工具,针对问题逐步攻克,以达到改善现状的目的。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将QCC运用在提高手术后器械预处理的问题的调查中。术后器械合格率明显提高,提高了病人的安全保障,手术器械使用的寿命,每位圈员也参与工作中各有所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7月成立蝴蝶圈,由3名护士长,9名护士共12名护理人员组成,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手术室术后器械。本次活动科室手术室护理人员全部参加。

1.2 方法:

1.2.1 活动实施日期为2015年8月至1016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取名蝴蝶圈,推举圈长一名(手术室护士长)指导工作,圈员各有分工。每周进行1-3次圈员活动,每次1-2小时。利用头脑风暴法,结合各科室重点、存在问题和困惑,确立蝴蝶圈活动主题为“提高手术后器械的预处理”。

1.2.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随机抽查2015.8.13—2015.9.1手术室术后器械共计1000件,对手术器械实施器械预处理相关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和数据采集。器械预处理不合格件数140,占14%,合格件数860占86%,分别利用柏拉图,鱼骨图等图例分析出现存状况的主要原因为:未冲净污物,未喷酶保湿剂,未擦污物,器械有锈迹、斑驳。

结果如下:

1.2.3 目标设定 明确重点内容后,拟定改善目标。

目标设定=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140-(140×85%×63%)

≈65

1.2.4 要因分析 运用头脑风暴、鱼骨头分析,制作为何未喷酶保湿剂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如下: 1无规范培训和考核标准

2手术多、工作量大

3护理人员担心被感染

1.2.5 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的主要原因拟定改善方向,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

1、制定工作制度、操作评分标准和流程 。编制术后器械预处理“三部曲”和口诀。

2、通报抽查情况,分析原因,及时整改,并行效果评价。

3、规范培训和考核,严格督查,使其掌握并合理应用。对低年资和接受能力差的护士行“一对一”指导。

4、定专人“净护天使”术毕规范处置。

5、处置间张贴温馨提示牌及术后器械预处理流程图

6、按标准要求配备防护用品,规范着装,防护到位。

2、结果

2.1 随机抽查手术室术后1000件器械,术后预处理合格器械件数为965,占96.5%。术后器械预处理不合格件数35件,占3.5%。器械预处理率明显上升。其中未喷保湿剂为0%。

2.2器械预处理的流程得到标准化三部曲:一擦→二冲→三喷。

3、讨论

3.1提高器械预处理对保证医疗安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目前,手术病人不断增加,连台时因忙于清点、整理、检查工作,常忽略了器械预处理的及时性和必要性。工作流程未规范,极易造成器械预处理不及时,器械未处理,为下次使用带来隐患,从而降低器械使用率和使用寿命。品管圈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最根本的原因,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实施对策,通过效果确认、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规范了手术后器械预处理的工作程序,有效的规避了医疗风险。

3.2提高了护士团队协作精神及综合能力开展品管圈活动,开动了大家的思维,不但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与安全意识,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更在品管圈中学习到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统计方法和图标有效的分析来解决问题。

公司品管圈活动内容 篇4

(2)选出圈长。

(3)由圈长主持圈会,并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

(4)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圈徽。

(5)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

活动主题选定制定活动计划(1)每期品管圈活动,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活动主题进行,结合部门工作目标,从品质、成本、效率、周期、安全、服务、管理等方面,每人提出2~3个问题点,并列出问题点一览表。

(2)以民主投票方式产生活动主题,主题的选定以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左右能解决为原则。

(3)提出选取理由,讨论并定案。

(4)制定活动计划及进度表,并决定适合每一个圈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

(5)主题决定后要呈报部门直接主管/经理审核,批准后方能成为正式的品管圈活动主题。

(6)活动计划表交QCC推行委员会备案存档。

(7)本阶段推荐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甘特图。

目标设定(1)明确目标值并和主题一致,目标值尽量要量化。

(2)不要设定太多的目标值,最好是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

(3)目标值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

(4)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现状调查数据收集(1)根据上次的特性要因图(或围绕选定的主题,通过圈会),设计适合本圈现场需要的、易于数据收集、整理的查检表。

(2)决定收集数据的周期、收集时间、收集方式、记录方式及责任人。

(3)圈会结束后,各责任人员即应依照圈会所决定的方式,开始收集数据。

(4)数据一定要真实,不得经过人为修饰和造假。

(5)本阶段使用查检表。

数据收集整理(1)对上次圈会后收集数据过程中所发生的困难点,全员检讨,并提出解决方法。

(2)检讨上次圈会后设计的查检表,如需要,加以补充或修改,使数据更能顺利收集,重新收集数据。

(3)如无前两点困难,则圈长落实责任人及时收集数据,使用QC手法,从各个角度去层别,作成柏拉图形式直观反映,找出影响问题点的关键项目。

(4)本阶段可根据需要使用适当之QC手法,如柏拉图、直方图等。

原因分析(1)在圈会上确认每一关键项目。

(2)针对选定的每一关键项目,运用脑力激荡法展开特性要因分析。

(3)找出影响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要求具体、明确、且便于制定改善对策。

(4)会后落实责任人对主要因素进行验证、确认。

(5)对于重要原因以分工方式,决定各圈员负责研究、观察、分析,提出对策构想并于下次圈会时提出报告。

(6)本阶段使用脑力激荡法和特性要因法。

对策制定及审批(1)根据上次圈会把握重要原因和实际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按分工的方式,将所得之对策一一提出讨论,除了责任人的方案构想外,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吸收好的意见。

(2)根据上述的讨论获得对策方案后,让圈员分工整理成详细具体的方案。

(3)对所制定的具体对策方案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计划,并在圈会上讨论,交换意见,定出具体的步骤、目标、日程和负责人,注明提案人。

(4)圈长要求圈员根据讨论结果,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提出具体的改善构想。

(5)圈长将对策实施计划及合理化建议报部门主管/经理批准后实施(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不参加合理化建议奖的评选,而直接参加品管圈成果评奖)。

(6)如对策需涉及圈外人员,一般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此次圈会,共同商量对策方法和实施进度。

(7)本阶段使用愚巧法、脑力激荡法、系统图法。

对策实施及检讨(1)对所实施的对策,由各圈员就本身负责工作作出报告,顺利者给予奖励,有困难者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修改计划。

(2)对前几次圈会做整体性的自主查检,尤其对数据收集、实施对策、圈员向心力、热心度等,必须全盘分析并提出改善方案。

(3)各圈员对所提出对策的改善进度进行反馈,并收集改善后的数据。

效果确认(1)效果确认分为总体效果及单独效果。

(2)每一个对策实施的单独效果,通过合理化建议管理程序验证,由圈长最后总结编制成合理化建议实施绩效报告书,进行效果确认。

(3)对无效的对策需开会研讨决定取消或重新提出新的对策。

(4)总体效果将根据已实施改善对策的数据,使用QCC工具(总推移图及层别推移图)用统计数据来判断。改善的经济价值尽量以每年为单位,换算成具体的数值。

(5)圈会后应把所绘制的总推移图张贴到现场,并把每天的实绩打点到推移图上。

(6)本阶段可使用检查表、推移图、层别图、柏拉图等。

标准化(1)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标准化是品管圈改善历程的重要步骤。

(2)把品管圈有效对策纳入公司或部门标准化体系中。

成果资料整理(成果比较)(1)计算各种有形成果,并换算成金额表示。

(2)制作成果比较的图表,主要以柏拉图金额差表示。

(3)列出各圈员这几次圈会以来所获得的无形成果,并做改善前、改善后的比较,可能的话,以雷达图方式表示。

(4)将本期活动成果资料整理编制成“品管圈活动成果报告书”。

(5)本阶段可使用柏拉图、雷达图等。

活动总结及下一步打算(1)任何改善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次解决所有的问题,总还存在不足之处,找出不足之处,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2)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所以问题改善没有终点。

(3)按PDCA循环,品质需要持续改善,所以每完成一次PDCA循环后,就应考虑下一步计划,制定新的目标,开始新的PDCA改善循环。

成果发表(1)对本圈的“成果报告书”再做一次总检讨,有全体圈员提出应补充或强调部分,并最后定案。

(2)依照“成果报告书”,以分工方式,依各人专长,分给全体圈员,制作各类图表。

(3)图表做成后,由圈长或推选发言人上台发言,并进行讨论交流。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病区噪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病区各种噪声下降率均达80%以上,其中各类车轮产生的噪音下降率达92.31%,家属大声谈话噪音与各仪器报警噪音也分别达88.24%和88.10%。结论 品管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病区噪音,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提升。

[关键词] 品管圈;病区;噪音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4-0119-03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患者对于住院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病区不仅为简单的治疗提供场所,更是患者在院期间休息修养之处。血液内科患者多数接受长期化疗,身体机能虚弱,高热、营养不良、睡眠型态紊乱等为此类病患的突出问题,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是保证患者休息、治疗、康复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和人员条件下,往往对病区噪音控制不够理想,对患者休息治疗以及医护人员工作都造成一定影响。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多数医院倾向于重视环境清洁度而忽略噪音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往往忽略噪音所给患者带来的不适。经过多次尝试探讨,我科室成立QCC小组,对病房噪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效果明显。2012年1~6月本院血液科开展了以“降低病区噪音”为主题的QCC活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开放床位41张,共80例患者,其中经统计计算得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维持在20例左右,其余均为二级护理患者。执业护士共12人,年龄23~45岁,平均31岁,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3人。文化程度:本科11人,中专1人。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 根据科室人员安排,参照自愿原则,成立QCC小组,最终由本病区10名护士组成,为方便工作安排,选出圈长1名,要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选定降低血液内科病区噪音为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定为2012年1~6月。

1.2.2现状调查 召开圈会,学习讨论噪音的危害及定义,充分认识什么是噪音,噪音对患者及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及重要影响,并且经过对现状调查分析,综合多种因素,总结概括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小组通过现状调查法对病区患者进行病房噪音来源的主观评价,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找出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目标活动目标,以求最终实现降低病区噪音,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

1.2.3制定实施改进措施 以治疗车、病区呼叫铃和仪器报警、陪护家属及患者这四方面为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各位圈员按照改进后流程进行管理实施,并将流程作为常规内容贯穿在日常工作中。具体改进措施:①科室根据床位数设立2个护理责任组,每组2名护士,每人负责10~11名患者。每天由本组组长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量及护士的个人能力调整分管患者,实行弹性工作制,保证各时段的人员配备和护理质量。责任护士每天早晨提前30 min上班,了解分管床位患者病情并做好晨间护理,询问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为患者解决问题。②对医护人员、护工、保洁员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对噪音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倡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关怀。医护人员做到五轻:说话轻、走路轻、移物轻、开关门轻、操作轻[8]。病区查房时不随意议论患者病情,夜间巡视病房时尽量减少干扰并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音量调至最低。充分利用输液监控系统,提前到患者床边更换液体,加强巡视,夜间输液做到患者输液心中有数,减少呼叫铃声次数。病区工作站电话铃声控制在3声以内,降低讲电话声音量,提醒工作人员严禁在病区走廊高声呼叫、嬉闹,降低音量。③建立二级护士工作站[2],启用多功能护理治疗车[3],开展床边工作制,使护士工作站前移到病房就近完成发药、注射、各种治疗等。病区配置1名秘书,医院建立静配中心[5],有效缩减了护士在治疗室操作时间,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应用输液监护系统[6],及时了解患者输液情况,有效控制呼叫铃声。临床信息系统及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的使用[7],使得护理文书书写时间大大减少。打印机全部更换为喷墨式打印机,并且尽量避免晚上使用。监护仪、微量泵使用时应尽量远离患者头部,将暂时不用的项目关掉,根据病情调试报警音音量。以前夜间氧疗的湿化水声也是影响患者睡眠的一个因素,我科使用新型一次性氧气湿化输送装置[9],没有水泡声,将噪音减到了最低。④不仅做好患者的入院宣教和心理护理,更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陪人严禁在病房内大声说笑喧哗。制定探视时间段,一次探视人员不得多于3人,规定1人陪护,探视时禁止大声喧哗,避免家属在病房内哭闹,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患者床位,尽量让患者得到充分舒适的休息睡眠。夜间及时关大灯,对睡眠欠佳患者指导睡前用温水泡脚,适当按摩,必要时可用镇静催眠剂。夜间呼叫系统声音调至最小,音乐柔和。⑤建立器具维护登记本,护理治疗车、移动查房车等专人管理,及时维修上油或更换,推车时要轻,避免推车过猛过快产生噪音。病区房门安装门吸并定期检查,进出房间用手扶门把关门。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取实施前1 d与实施见效后的1 d分别进行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噪音进行量性统计,并对80例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见表1、2。

3讨论

噪音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10]。国际噪音协会规定:日间噪音应低于45 dB,夜间噪音应低于20 dB[11]。噪音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噪音会加重患者的顾虑、恐惧、悲伤和急躁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精神疾病,这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护理前辈南丁格尔曾说:“不必要的声音是护理中最大的缺点,它无论对患者或健康人都会给予打击。”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噪音的危害。

3.1噪音来源分析

3.1.1来源于医疗设备的噪音 来源于病房治疗车,血液内科治疗大多集中在上午8点至9点半以及下午3点至3点半,治疗车推车过猛过快导致产生较大的噪音,这段时间内治疗车推动产生的噪音是此时段内噪音的主要来源。病区呼叫铃声也是噪音产生的重要因素,大多是因为患者输液后需要更换液体的缘由,上下午均可产生,而夜间较少。监护仪报警所产生的噪音也对患者造成较明显影响,血液内科一级护理患者相对较多,监护仪使用者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各种因素造成的监护仪报警噪音多数为60~70dB,也造成病房噪音。输液微泵产生的报警声也对患者休息造成一定影响。我们的医护办公室均为开放式,由于电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所有的病历内容、领药单、各种文件等均需打印,打印机产生的噪音时间长还刺耳。本院使用移动查房,夜间护士巡查时,护理移动查房系统Itouch所产生的提示音也时常惊扰患者睡眠。

3.1.2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的噪音 血液内科住院患者因自身疾病免疫因素,极易肺部感染,咳嗽咳痰且不易咳出者较多,两人间及三人间病房,患者之间所发出的声音影响其他患者休息。家属之间相互高声攀谈或者打电话声音较大,白天探视人员过多,都影响患者休息,成为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

3.1.3来源于医护人员本身的噪音 医护人员本身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也不可忽视。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说话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噪音,Marie-Christine Chambrin报道在教学查房时的噪音可达65 dB[4]。由由于长期处在高噪音环境中,形成了提高音量进行交流的习惯,此类噪音可达65~85 dB,特别是与工作无关的嬉闹声由于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发出,有时会高达75~90 dB。此类噪音对患者的干扰影响最大,因为这种声音是意外的、多变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影响了患者休息。

按照品管圈实施的步骤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确认和处置[12],调整工作流程、合理分配护理资源,对病区噪音的主要来源患者床边呼叫铃声、陪护家属大声谈话争执次数、医疗系统仪器报警声、移动治疗车轮等重点展开实施改进措施,追踪管理、及时调整,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解决问题。开展QCC活动后人人参与,提高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13],同时与患者及家属也加强了沟通,增进了理解,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活动,有效地降低了病区噪音发生频次,为住院患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6

【摘要】目的: 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对提高儿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素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重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改善护患关系。

【关键词】儿科病房;QCC;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29-02

儿科疾病多起病迅速,病情发展快,患儿及家属极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护理难度较大,发生医患纠纷机率较高。品管圈活动(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的人,通过运用各种改善方式激发个人潜能,并借助团队力量持续改善各种问题,使参与人员认识工作的意义与目的,提升参与感与成就感[1]。笔者将品管圈活动(QCC)应用于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从自身出发,改善护理工作缺陷,提升护理质量,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儿科病房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15±3.92)岁;其中肠梗阻15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阑尾炎7例,其他4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2±3.85)岁;其中肠梗阻17例,肠套叠8例,肛门直肠畸形12例,先天性巨结肠10例,阑尾炎8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及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体位,确保妥善安置患儿,保障患儿舒适、安全;②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④加强查房,并仔细观察临床症状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协助其进行相关治疗与抢救。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再应用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组建QCC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6名高年资护士,其中年资最高、经验丰富者为圈长,通过无领导讨论等方式分析我科在护理态度、病房环境、医患沟通及护理水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针对缺陷部分制定改善方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②改善病房环境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征及喜好,将病房布置得温馨、充满童趣,避免患儿对冷清严肃的传统病房产生恐惧、抵触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③请经验丰富护士指导医护人员与患儿沟通的方法,增加巡视次数,多陪伴患儿,可与患儿一起游戏及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对患儿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保持耐心、细致,及时安慰患儿及家属,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④设立护理工作奖励机制 设置患儿及家属意见箱和护理服务考核制度,对工作出色护士进行适度物质奖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及团队力量;⑤定期举行讨论学习会,就近期工作问题及缺陷各抒己见,并邀请专家定期举行培训活动,提升护理能力及团队意识。

1.3效果评定[2]自拟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于品管圈活动(QCC)实施6月后进行评定,内容包括: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每项得分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佳。自拟调查问卷,在患儿出院时由家长填写,内容包括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房环境以及沟通能力等4个方面,每个项目分值25分,总分100分,共分为3个等级,其中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t检验,P<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评定量表得分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采用QCC护理模式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方法一直是护理质控的重点内容。大量研究表明[3-4],护理质量高低取决于护理管理方法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整体护理质量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退队意识等密切相关。品管圈活动(QCC)为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儿科重症病房护理工作中,可加强圈内成员交流频率与质量,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是提升患儿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组研究中,研究组护理人员更加重视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症状变化,在协助患儿翻身、清洁身体及晚间护理等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更高。通过定期举行培训、问题讨论等活动,可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该模式可以将常规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有效结合,使每位成员的意见都可以体现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成员参与感更强,集体归属感更高,有利于工作积极性提高及团队意识养成。实施品管圈活动(QCC)6个月后,研究组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性、团队意识、责任感等5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素质,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5]。

实施QCC护理模式不但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增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为便利及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拉近护患关系,改善患儿临床疗效。研究组采用QCC护理模式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QCC)护理模式后,患儿及家属认可度更高。

综上所述,QCC护理模式应用儿科病房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责任心及团队意识,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护患关系良好,有利于医院良好形象打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7

关键词:品管圈,急救,转运

品管圈简称QC小组,是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的人员组成,由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单位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1]。笔者所在科室于2014年5月成立“接力圈”品管圈,针对急诊患者转运交接所存在的问题,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品管圈概况

1.1 圈名

“接力圈”喻意急救团队在院前至院内无缝隙链接的抢救过程中犹如一场接力赛,争分夺秒、为患者赢取了最佳的救治时机,保证了生命的绿色通道。

1.2 人员组成

护士长为品管圈辅导员,通过投票推选出1名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较强的组员担任圈长,负责整个小组的活动与策划,设1名秘书进行资料整理和校对。

1.3 活动阶段

活动阶段包括:确定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制定目标、制定对策与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

2 方法

2.1 确定主题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圈员针对本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待选课题,通过脑力激荡法,小组全体成员从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最后确立“提高患者安全转运率”为活动课题,上报护理部审批,通过后立即展开品管圈活动。

2.2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2.1 现状调查

调查2014年4月1日-4月30日急诊共转运的196例患者。其中22例次出现问题,现况率为11%。

2.2.2 原因分析

列出特性要因分析图,根据数据表明,造成转运安全意外的主要原因为评估、携物、护送和交接因素,根据80/20法则,本圈将改善重点定为:提高护士的病情评估能力;提高护士及陪检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转运技能;提高转运设备性能。

2.3 制定目标

根据现状调查所发现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用柏拉图列出主次漏项项目,设定品管圈活动达标的目标值。总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6%。

2.4 制定对策与实施

根据5W1H原则,将关联图中所有原因罗列出来,圈员对其可行性、效果性、自主性进行5、3、1打分,找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4个问题点,即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及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专科疾病知识和技能不熟练、仪器设备老化、陪检人员责任心及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采用PDCA循环进行对策实施。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急诊科患者转运出现问题发生率由开展活动前的11%降低至活动开展后的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4966,P=0.0012),见表1。

4 讨论

4.1 加强操作培训、业务学习、小讲课

制定出科室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及护理常规;对护士分层次培训及不定期考核;鼓励护理人员收集资料做小课件,并进行业务学习及护理查房,病例讨论;积极参加专科护士培训及科内外组织的学习。

4.2 每月进行护理质量安全分析,鼓励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注重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控制;转变观念,提高护士的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每月进行护理质量安全会,鼓励护士谈经验,而不是批评、惩罚,做到对事不对人;鼓励科室成员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引起重视;规定对故意隐瞒不报告,事后发现时按情节轻重给予加倍处罚;护士弹性排班层次搭配合理[2]。

4.3 由专管人员定期检查、保养、更换仪器设备

固定专人管理仪器,做好“四定三及时”,保证完好率100%。各班人员及时登记使用记录;由设备科人员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做好记录;悬挂仪器使用简明操作流程及养护标识;加强护理人员对仪器使用及操作流程的培训考核,人人过关;加强科室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养护、备用意识;加强对各种应急预案的学习。

4.4 通过规范化培训陪检员的安全意识

制定陪检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端正陪检人员的工作态度;定期对陪检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提高效率和质量;严格落实陪检制度、陪检流程及行为规范,以达到患者满意;鼓励陪检人员提出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科室专人记录,并定期组织科室开会讨论,积极提出解决方案;加强陪检人员的法律知识。

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圈员能结合科室实际,从多角度发现问题,选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能按计划预定的进度来安排工作,收集资料较全面,真实、客观;目标统一,符合当前实际情况,能够与自身工作结合,运用品管手法分析较透彻、细致;群策群力,体现了团队意识,能按拟定的工作计划正确及时实施,针对目标值能有效收集数据;最终标准化程序简单明了,可行性好。同时提高了成员团队精神、责任荣誉、活动信心、专业知识、沟通协调、制度执行、科学思维能力及运用统计方法和图表有效分析和解决护理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3]。

参考文献

[1]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肺脑血管杂志,2011,19(4):674-675.

[2]李斌,曾艳,吴伟.品管圈在推进急诊患者安全转运交接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4-1925.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8

【关键词】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64-01

品管圈为一种全员参与的工作方法,立足于尊重人性角度,运用愉快、轻松的管理方式,有效改善工作场所,提升护理质量[1]。笔者对我院产科实施的品管圈活动的效果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有30名护理人员,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3.3±1.7)岁;职称:10名护士,5名护师,14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工作年限:8名1~5年,6名5~10年,9名11~20年,7名20年以上;学历:3名中专,12名大专,15名本科。本组研究孕产妇共500人。

1.2 方法

1.2.1 建立品管圈小组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品管圈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品管圈的特点、原则、方法等,使护理人员熟悉品管圈的应用;然后建立品管圈小组,将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十人,主要包括孕产妇护理品管圈、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和健康教育品管圈。

1.2.2 品管圈活动 ①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制定严格的巡视制度,有效解决孕产妇在医院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护士、助产士在待产过程中及时将患者情况告知主治医生,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注重患者隐私,由于孕产妇情况比较特殊,避免随意将产妇躯体暴露出来,如有需要,护士和助产士要和孕产妇及家属加强沟通,有效防止侵犯患者隐私权[2]。②新生儿护理品管圈:由于新生儿易出现胸牌、手圈脱落的情况,因此,要集中讨论整改措施,讨论结果表明,发生风险缺陷的关键原因在于孕产妇和家属不够重视手圈、胸牌,护士没有系紧手圈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整改方案:第一,将存在的情况告知医院采购科,购买质量好的手圈、胸牌;第二,对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其运用标准、规范的手法将胸牌、手圈系到新生儿手部;第三,嘱咐孕产妇、家属平时多加注意新生儿的手圈和胸牌,避免发生脱落。

1.2.3 健康教育品管圈护理 加强产科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措施:①制定健康路径表:护理人员通过运用查阅资料、专家指导等方式,为产科孕产妇编写出健康教育资料,将其交到护理部门,经护理部负责人员审定后,编制为健康教育路径表;②有计划性的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和方法;另外,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③为孕产妇讲解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取得孕产妇的配合;责任护士严格根据路径表要求,对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分期、分段以及计划性的教育和评价[3]。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4] 对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其中,新生儿护理缺陷主要指的是胸牌、手圈丢失等;孕产妇知识掌握率以超过80%为基准;护理满意度将孕产妇填写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的新生儿护理缺陷率对比 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1。

2.2 實施前、后的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施后,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 讨论

产科是医院中的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发生护理纠纷、医疗事故等。因此,为有效降低风险率,保证医疗护理安全,需要有效加强产科风险管理。本组研究中,通过对我院产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通过建立新生儿护理、孕产妇护理、健康教育等品管圈小组,确保使科室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品管圈活动中,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推进管理,保证工作场所的规范化,进而不仅使工作人员获得成就感,而且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率[5]。结果表明,实施后,新生儿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知识掌握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孕产妇的护理满意度和知识掌握率,并能够降低护理缺陷率。

参考文献

[1]贾慧琴.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63-164.

[2]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3]李凤琴.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14(6):265-266.

[4]闵丽华,温贤秀,李蓉,等.品质管理圈在妇产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4,1(4):69-72.

[5]张春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0(4):356-357.

品管圈平时活动评分表 篇9

郑淑红,郭燕飞

(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总结口腔清洁度分度对本次品管圈活动中的重要性。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效果住院病人口腔清洁度为活动主题,但是在制定查检表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口腔清洁度的明确定义和分度,所以我们的品管活动碰到了困难。当时指导老师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没有文献考证,我们就自己定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经过品管圈活动,我们制定出了本科室的口腔清洁度分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口腔清洁度分度;品管圈活动;重要性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缩写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一般6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1〕。

为了更好改进护理工作方法,提高护理管理质量,2010年2月开始,本院在各个科室推行品管圈活动,本科品管圈活动的主题是提高ICU病人口腔清洁度。口腔因机械性自洁作用受到限制,加上口腔分泌物、食物残渣滞留、咀嚼肌吞咽肌无力、昏迷患者无吞咽动作等诸因素,致使口腔不洁加重,造成口腔溃疡、感染。通过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口腔清洁度定义的过程及对本次品管活动的重要性汇报如下。

1、方法

1.1成立品管圈小组:根据同一部门或工作性质相关联、同一班次之原则,组成品管圈,本科6位护士加一位资深医生,选出圈长一名。由圈长主持圈会,并确定一名记录员,担任圈会记录工作。以民主方式决定圈名、圈徽。圈长填写“品管圈活动组圈登记表”,成立品管圈,圈名为绿丝带,并向QCC推动委员会申请注册登记备案。活动主题是提高住院病人口腔清洁度。

1.2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口腔清洁的定义:口腔护理整质量要求口腔内无臭味、污物、溃疡、感染〔2〕。

由于没有查到相关文献有关口腔清洁度的定义及分度,品管圈小组通过会议讨论决定了口腔清洁度的分度及分值,以照片为例,全科人员组织学习并通过考核后进入查检阶段,利于全科人员正确判断口腔清洁度,方便品管圈成员整理资料:

    (5分)0°:清洁(4分)Ⅰ°:舌苔厚

(3分)Ⅱ°:Ⅰ°和/或有血迹、食物残渣、污物、痰痂(2分)Ⅲ°:Ⅱ°和/或溃疡、出血

(1分)Ⅳ°:Ⅲ°和/或口腔分泌物培养阳性、霉菌疱疹生长

将检查表置于病床治疗车上,12:00—13:00口腔护理前查检,由责任护士填写检查结果,利用查检表协助检查了正常口腔100次,以各清洁度检查次数的高低依序排列后绘制柏拉图,通过4.2-15.12查检统计得出ICU住院病人口腔清洁度现况值:正常口腔3.91分。用柏拉图排列出主次项目,见图一,依柏拉图80/20之原理,80%之问题会被20%之项目所影响,亦即改善20%之影响项目,就可以解决80%之问题点,由本例可知(Ⅰ度)、(Ⅲ度)两清洁度,即影响正常口腔病人口腔清洁度问题之79.69%,故应列为优先改善之问题。

正常口腔病人口腔清洁度改善前柏拉图***Ⅰ度Ⅲ度Ⅱ度Ⅳ度123960.94%60.00%40.00%940.00%20.00%79.69%100.00%93.75%100.00%80.00%图一ICU正常口腔病人口腔清洁度现况值柏拉图

1.3对策与实施 1.3.1学习与交流

利用科室晨会、业务学习、圈会时间,组织学习口腔清洁度正确判断,并进行书面与操作考核,要求人人合格;选择判断正确率高的人员进行表彰、点评、学习;找出疑难口腔,大家一起分析判断;实行奖惩制度,护士长随机检查口腔护理清洁度分度判断,发现判断不按标准的,责任护士扣1点,全年累加10点者,影响年度护士行为考评。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交流,激励护理人员的热情,不仅解决了现有问题,并且提高全科工作人员的协作能力,做到互帮互助,有问题大家自然的凝聚在一起寻找解决方法。1.3.2改进存在问题

有了口腔清洁度的分度,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分度的病人实行个性化口腔护理:口

腔状态良好者(0°、Ⅰ°)选用蒸馏水冲洗,口泰擦洗,Ⅰ°舌苔厚,用纱布擦洗舌面;Ⅱ°、Ⅲ°选用口泰冲洗、擦洗,Ⅱ°纱布擦洗效果不佳者,使用小儿软毛牙刷刷洗,Ⅲ°溃疡,口腔擦洗后表面涂锡类散等促进溃疡愈合药物,口腔内间断吹氧,流量4L/min,每次30-40min,每日二次,控制吸引压力不超过200mmHg防止出血;Ⅳ°霉菌,选用碳酸氢钠冲洗、擦洗,每隔4小时冲洗一次,口腔内涂制霉菌素甘油液。护士能力不足者请经验丰富者协助。1.3.3三级检查控制

1、加强和完善主班、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检查制度。主班每天检查每位病人的口腔护理操作及口腔清洁度,护士长每周不定期抽考二名护士进行口腔清洁度判断护理质量检查二次。科护士长每月不定期抽考一名护士进行口腔清洁度判断护理质量检查一次。找出并统计导致判断错误的次数及原因,在圈会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2、结果

正常口腔病人的口腔清洁度越来越高,调查总人数:各100例 将结果绘制成柱形图,见下图

正常口腔病人口腔清洁度比较6.005.004.003.002.001.000.00改善前改善中改善后3.914.814.08

体会

1.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使我们科室的口腔清洁度分度有了标准,制定出了口腔清洁度查检表,使我们的本次品管圈活动可以顺利的完成。如果没有口腔清洁度分度标准,就没有现在的查检表,我们将无法进行现状把握及每一时期的效果评价。

上一篇:医院护理部工作职责下一篇:宿舍公益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