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2024-04-24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精选12篇)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 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 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 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 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 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与护理注意事项

患者饮食方面最好是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清谈饮食,多喝水,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肥甘、辛辣等食物。应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要低脂,富含纤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可吃得太咸,或含钠过多的食物,也不宜吃太多甜食和淀粉。

平时不要剧烈运动,可以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改善下肢症状,弹力袜因为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因此,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分析 措施 :

一: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饮食调理:

1.香菇、木耳

自古以来就被我国人民视为素食中之佳品。现代医学发现,香菇和木耳中具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对多种实验动物和人体均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作用。木耳还具有抗凝血作用。因而多食香菇和木耳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很有好处。

2.洋葱、大蒜 均可使实验家兔血胆固醇和血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主动脉脂类沉积减少。其作用是大蒜优于洋葱。最近已从这两种植物中提出一种含烷基的二硫化物,对人和动物均有降脂作用。

3.海带、紫菜

除含有丰富的碘、镁等有益元素外,还含有昆布氨酸、褐藻淀粉和昆布多糖等,已被证实有明显地降血脂和抗凝血作用,其中有些成分还将在临床上用作降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2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均为初产妇, 年龄20~30岁, 平均年龄24岁, 剖宫产者24例, 自然分娩者6例。发病时间出现在产后7~40d, 平均23d。经过患肢制动、抬高患肢、抗炎、溶栓、改善微循环等一系列治疗护理后, 均于7~20d内痊愈出院。随访3~12个月, 无1例复发。

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宣教该病是由产后活动过少, 下肢静脉血流减慢, 血液黏稠度加大所引起。有的患者不知患肢制动的必要性, 要告知患者肺栓塞并发症的严重性。患者多有情绪低落, 护士应观察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 主动与患者交流, 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同时告诉患者通过针对性地应用抗炎、溶栓、扩血管等药物可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2]。

2.2 患肢的护理

血栓已形成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l~2周, 抬高患肢20°~30°, 保持皮肤清洁,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直到水肿消失, 应适当下床活动。

2.3 疼痛和肿胀的观察

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天测量并记录健患肢同径的差值, 测量部位为髌骨上缘上15cm, 下缘下10cm, 以及踝上5cm, 以判断疗效。若发现患肢肿胀, 足趾皮肤颜色青紫, 立即通医生处理。

2.4 预防肺栓塞

肺栓塞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是由于血栓脱落所致[3]。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哮喘、发绀、心律失常等表现, 严重者可导致昏厥或昏迷, 应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并报告医生处理。

2.5 做好基础护理

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 受压后易引起褥疮。要保持床单平整, 给予背部护理。患肢勿受压, 可用各种床上护架, 使床单棉被不至施压在患肢上[1]。患肢忌做热敷止痛, 可用止痛剂减轻疼痛, 增加舒适。注意患肢保暖, 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 以避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2.6 发热患者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高热时遵医嘱给予静点抗生素药物治疗, 1d给予3 000ml液体, 防止脱水。

2.7 静脉的护理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针, 针头宜细, 操作力求一次成功, 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 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持续输液者注意不超过48h, 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8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溶栓治疗时, 会导致出血, 其发生率达12%~45%[4], 所以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鼻腔、齿龈有无异常出血, 有无血尿、黑便, 如有上述情况, 立即报告医生。

3出院指导

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消失, 自我感觉良好者, 应逐渐恢复患肢活动, 可出院修养。出院时告知患者逐渐增加患肢活动, 达到生活自理及正常劳动。根据血凝四项监测数值遵医嘱按时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李从业.实用产科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1993:565.

[2]胡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 (J) .山西医药杂志, 2003, 32 (4) :413-414.

[3]刘泽霖, 主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41.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篇3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30-02

下肢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中1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1~63岁,单纯性下肢静脉血栓15例,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9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并发下肢静脉血栓8例。

1.2 方法

1.2.1 预防措施 (1)认识危险因素 例如:恶性肿瘤、创伤、妊娠分娩、长期卧床、尤其是患者大手术后、偏瘫、截瘫需长期卧床的患者。(2)机械性预防 在平时护理工作中,积极向这些患者进行卫生宣教,指导患者做好预防工作。①术后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每2h翻身1次,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②护士指导并监督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或协助患者被动运动,帮助患者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督促患者多做足申屈运动,下肢静脉曲张者可穿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③需长期静脉输液或输入高浓度及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时,应选用大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宜选用上肢,尽量避免选用下肢,因长时间卧床制动,血流缓慢容易诱发血栓形成。(3)药物性预防 主要针对抗血液的高凝状态,临床上可给予小剂量肝素;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一些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

1.2.2 治疗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敷,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制动,禁止按摩造成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2)注意患肢肿胀、疼痛以及体温、皮温、脉搏的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相比较。(3)加强药物治疗护理,经静脉使用抗凝溶栓药物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需经常进行血液化验,注意患者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4)做好生活护理,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注意保暖,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5)患肢肿胀明顯减轻后,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下肢肿胀,休息时抬高患肢,加强静脉回流,预防新血栓形成。

2 结果

通过对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分析,3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积极治疗下,1例死亡,5例好转,26例治愈,治愈率81.3%,通过正确的治疗护理措施能够促进下肢静脉血栓疾病的康复,达到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治愈或好转出院。

3 讨论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1)静脉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在三大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公认的观点是,单独一种因素并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参考文献: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篇4

如何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鲜红色,前后,色素沉着,如果皮肤出现破溃糜烂渗液,还应该适当地甩动,可导致骨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周围皮肤红仲消退有色素沉着,其临床表现可分,阻碍了伤口的愈合,溃疡蔓延由小到大,前后。避免久站久坐等,局部气血运行失常,青筋显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不时脱屑,使下肢血液循环通畅。

如何护理

①、老烂腿怎样彻底治愈很多老烂腿患者到处求医,坏死组织的溃疡面只会扩大,创面肉色灰白,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色素沉着,感到瘙痒小腿中下段前方。

②、避免久站久坐等,局部气血运行失常,青筋显露,则溃疡可逐渐愈合,不时脱屑,使下肢血液循环通畅。

如何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内臁或外臁处皮肤青紫瘀斑或红褐色,段时间的坚持治疗,避免老烂腿对我们的危害,骨头就露出来,最终将皮肤全层烂坏溃疡周围皮肤发生萎缩,颜色发黑。

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有哪些 篇5

得了静脉血栓这种疾病,即使治疗期间也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注意,静脉血栓单单靠药物治疗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选择多种治疗方案,针对自己的病情对症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1.产后由于怕痛或对疼痛相关的认识而不敢活动下肢,长期卧床影响血液循环,致使血液成分滞留血管壁,形成血栓。产后产妇易发生便秘、排便时用力加大了腹压,下蹲时间过长,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下肢静脉血滞留,形成静脉血栓,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如何治疗?

2.对于产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石家庄平安医院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避免西药的副作用给产妇带来不适。

下肢静脉曲张怎么治 篇6

因为下肢静脉曲张属于外科病症,所以现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已经很难达到疗效。经过长时间对针具、取穴及操作上进行较大的探索和改进,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用得较多的是磁圆梅针和高频电针,两种针法安全、有效,在治疗对象上以轻症早期者为宜。

2、静脉曲张的刮痧疗法

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等。下肢静脉曲张以全身刮痧为主。

刮痧部位和主要经穴:

头部:全息穴区。

背部:膀胱经(双侧心俞)。

上肢:肺经(双侧太渊)。

下肢:膀胱经(患侧承山至委中);胆经(患侧外丘至阳陵泉);胃经(患侧足三里);阿是穴(自下而上补刮静脉曲张处局部皮肤)。

3、静脉曲张的中药疗方

中医识为本病是患者平素身体不足,受寒湿外袭,气血凝滞而成疾。治疗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散寒祛湿等疗法综合治疗,以土鳖虫毛冬青汤为主方,现将方摘录于下:土鳖虫9g,毛冬青30g,黄芪30g,丹参18g,银花18,田七末3g(冲服),炒山甲18g水煎服。该方主要以减少血管痉挛,促进血液流通,建立侧枝循环为治疗原则。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篇7

1 病 因

1.1 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 静脉流速减慢;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 失去收缩功能, 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致使血流滞缓, 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再有长期卧床或长久保持下蹲姿势及长时间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 这些均被认为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因素。

1.2 静脉壁的损伤

(1) 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 如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 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 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或骨折创伤均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 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 较为少见, 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可引起子宫静脉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1.3 血液高凝状态

手术中或手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 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 预 防

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2], 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尽量避免下肢输液, 偏瘫患者、手术患者避免在患侧输液。 (2) 减少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的使用。 (3) 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 穿刺部位如发现红、肿反应应立即拔除。 (4) 高危人群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5) 下肢手术者, 抬高下肢, 早期活动, 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 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应抬高下肢20°~30°, 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 影响静脉回流。对高危人群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对不能活动者, 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肢。 (6) 机械辅助预防。可采用气压机或使用弹力袜及按摩等。气压机是对套在肢体的袖套循环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弹力袜是通过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 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 它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

3 护 理

(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 要求患肢制动, 不得按摩或做剧烈运动, 以免栓子脱落。 (2) 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20°~30°, 以利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 (3)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周径及颜色的变化。每天定时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足动脉搏动情况, 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 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 积极处置。 (4)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屏气用力。 (5) 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食物。 (6) 溶栓抗凝治疗患者要监测患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大便潜血试验等。 (7) 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呼吸困难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外, 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师, 积极配合抢救。 (8) 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 应适当下床活动, 增加肌肉收缩, 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杨佐明, 戴士峰, 刘晓明,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22) :4323-432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1-0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1 临床资料

2009—2013年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40~72岁。

2 护理措施

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色泽(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若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2 饮食及生活指导

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有心力衰竭的要求低盐饮食。

2.3 患肢体位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术后鼓励病人尽早活动,以免再次血栓形成。

2.4 有效止痛

疼痛剧烈或术后切口疼痛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有效止痛措施,比如镇痛药物,间断肌内注射哌替啶或术后应用镇痛泵,或采用中医耳穴压豆等方法。

2.5 心理护理

(1)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在日常护理中要多安慰患者,每次都要呼唤,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赖,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以患者为中心”,满足患者的需要,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

(3)反复进行开导安慰,说明忧则气郁,思则气结,而人体以气机调畅为贵,气行则血行,气机郁结,则易致瘀血阻滞,脉络不通,不利治疗。

2.6 药物护理

对于行低分子肝素钙、华法令抗凝及尿激酶溶栓等治疗的患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不能用于肌肉注射,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左右交替,注射针应垂直,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示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必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尿激酶时,要求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以避免局部出血或血肿,将尿激酶10万U加入到生理盐水5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静脉滴注开始速度应为7~8滴/min,持续30 min后,改为3~4滴/min,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脉率、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应立即停药,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7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抗凝状况,观察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若因抗凝药物用量过多引起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包括立即停用抗凝药物、遵医嘱给予硫酸鱼精蛋白作为拮抗剂或肌注维生素K1,必要时给予输新鲜血液。

(2)肺栓塞

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若发现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病人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篇9

【关键词】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5-0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86例下肢骨折病人,其中男性、53例,女、33例。按骨折类型,有股骨骨折32例、髌骨骨折25例、胫腓骨骨折16例、踝骨骨折13例。均进行康复期健康指导,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心理护理

骨折发生后由于疼痛,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容易紧张烦躁,护理人员应该态度和蔼,耐心地与其沟通,向患者讲解骨折的预后转归,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疼痛的自信心。对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工作,使其对病人的思想转变和生活方式有准备、能够细心细致地照顾病人,避免烦燥不安或不耐烦的情绪在病人面前出现。饮食护理

骨折后由于骨折组织的修复是需要合理的营养,应及时给予高热量、以及高蛋白食物。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活血化淤、促进骨折愈合[1]。同时应注意便秘的发生,由于骨折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应指导患者干稀搭配、精细搭配、荤素搭配。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并发症合并症的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末梢血运,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伤口渗血,减轻患肢肿胀疼痛。注意观察皮肤温度、感觉运动,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注意原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干预,对骨折转归十分关键。功能锻炼的护理

功能锻炼对骨折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及时恰当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滑膜粘连、关节强直,同时功能锻炼对血运有较强的影响,可以舒筋活络,益气活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告知注意事项,解除思想顾虑,充分调动能动性,克服疼痛。使其自觉的进行功能锻炼,教会患者做踝关节的背伸,趾屈活动,绷腿动作,教会患者掌握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锻炼[2]。活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部分患者结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电疗、磁疗等物理疗法,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锻炼时医护人员结合个人特点制定,肌肉收缩次数、关节屈伸角度、负重时间及强度等具体指标,并要求家属监督。

疼痛的护理

加强疼痛的护理,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正确使用镇痛药物。恰当应用疼痛的心理疗法,可以通过听音乐谈心等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放松,缓解病人疼痛。疼痛病人一般是夜间疼痛加剧,鼓励病人白天多与家人沟通,应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尤其是减少午睡时间,延长夜间睡眠时间[3],增进夜间睡眠质量。

褥疮的预防和护理

由于骨折病人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发生褥疮,因此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及时采取翻身护理,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红肿或者颜色的改变,指导家属合理得按摩经常受压部位,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患者气垫床,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铺清洁,特别是女性患者卧床时间长,小便后要及时清理会阴及骶尾部,保持骶尾部干燥。尿路感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3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危害大,如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因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患者常因大面积肺梗塞而死亡[1]。我科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选择非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在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住院天数5~15天,均行非手术治疗。20例患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其中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合并胃癌晚期患者放弃治疗,余19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1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7例。其中60%病人有吸烟史。全部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同时进行患者功能锻炼,持续抬高患肢,后期给予口服华法令6~12个月。

2护理干预措施

2.1心理护理: 因起病急、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及对此病知识缺乏,本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疏导。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并安排治疗成功的病友与其沟通,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组20例患者,除放弃治疗1例外,其余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均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配合及护理

2.2.1静脉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时的护理: 长期输液的患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现配现用、单独给药,并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必须精准,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输入,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治疗期间配合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做好记录。滴药过程中,若出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

2.2.2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胸痛、胸闷、咳嗽、咯痰带血、恐惧感等症状,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需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指数。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床边备好急救车,保持吸痰装置处于功能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3患肢护理

2.3.1密切观察: 患肢皮肤温度、色泽、疼痛、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患肢供血障碍,可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了解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指压患肢皮肤在15s内转红说明局部侧支循环有改善,治疗有效,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2.3.2每日测量: 患肢周径要每日测量并同健侧对照,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测量方法: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处分别测量周径,减少误差并记录,严格交接班。

2.3.3抬高患肢: 患者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患肢抬高25°并制动,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膝关节微曲5°~15°[4],避免膝下垫硬枕及过度曲髋,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避免保持同一姿势,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可缓解静脉的牵拉。严禁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治疗10天左右在床上活动,指导患者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以不引起患肢不适为宜,避免剧烈活动。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5]。治疗期间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前次静脉穿刺点渗血、血尿、大便或痰中带血等情况时,及时报告医师,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如患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急剧升高等表现时应警惕颅内出血引起的颅内高压。做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采血或静脉穿刺后按压5min以上,减轻患者痛苦。

2.4.2预防重要脏器栓塞: 因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血栓脱落后逆流有发生其他器官栓塞的可能,如心、脑、肺等,所以在血栓行成1~2周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床尾各15~25°,这样可以控制血流速度,能起到防止脱落栓子上行的作用,告知患者禁止剧烈活动及按摩患肢,同时须密切观察患者伴随症状。

2.4.3预防肺部并发症: 每3~4h翻身1次,同时对患者背部进行叩拍,由外而内、由下往上,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或行雾化吸入,每4~6h一次,能有效松解粘滞的痰液,有利于排出,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2.5健康宣教

2.5.1饮食及生活指导: 指导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指导患者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排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2.5.2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保暖患肢,坚持穿弹力袜至少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防复发[6]。向患者宣教出院后药物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嘱患者禁烟,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告知患者持续口服抗凝药对预防血栓的重要意义及过量服用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的危险,严格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3小结

今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也在逐年增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比率也相应增高,积极的防治对该疾病的预后尤为重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患者及早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预后明显改善。本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除1例因胃癌晚期放弃治疗,其余因在疾病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11例痊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培华主编. 临床血管外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洪波.下腔静脉滤过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3):177.

[3] 胡德英,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5] 汪忠镐,张福先主编. 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 对于此次研究, 产妇均知情, 并签署研究同意书;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 (50例) 和参考组 (50例) , 观察组年龄20~34岁, 平均年龄 (26.5±1.2) 岁;参考组年龄21~36岁, 平均年龄 (27.1±1.4) 岁;两组产妇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参与研究进行对比。

1.2 方法

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产妇分娩后需谨遵医嘱,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了解产妇不适地方, 及时指导和处理, 指导产妇在分娩3 d后下床活动, 活动轻微, 以此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产妇子宫恢复;同时产妇产后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更换床单和病服, 避免生殖道感染。同时要加强产妇营养护理, 补充体力, 保持充沛精力;并防寒保暖。若发现产妇有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需要立即报告医生, 并进行处理。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产妇分娩后, 护士需指导产妇下床进行活动, 定时按摩下肢, 注意下肢的防寒保暖工作。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避免于下肢静脉穿刺, 当发现疑似静脉血栓形成时, 要立即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 发生率为4%;参考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2例, 发生率为24%;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6, P<0.05) 。

2.2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满意26例, 基本满意20例, 不满意4例, 满意率为92%;参考组满意18例, 基本满意20例, 不满意12例, 满意率为7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4, P<0.05) 。

3 讨论

产妇分娩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1) 静脉血流缓慢:产妇在妊娠晚期, 子宫增大, 负重增加;部分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数量不断提高, 纤溶活性减少, 在某些因素下, 会形成下肢内血栓。产妇胎膜早破, 胎先高浮时, 产妇活动会限制等各种因素会延长产妇的第二产程, 双腿静脉受到压迫而减慢回流速度, 导致静脉血流瘀滞;产妇行剖宫产, 需要长期卧床, 未早期开始下床活动, 导致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2]。 (2) 静脉壁管损伤:高龄产妇血管弹性不佳, 过于肥胖患者, 血管壁遭到压迫, 血管缺氧, 在同一静脉部位反复多次穿刺, 导致血管壁过于粗糙, 易导致流动血液形成凝血状态, 出现静脉血栓。 (3) 血液高凝状态:产妇分娩后血小板黏稠度提高, 凝血活酶进行释放, 凝血因子增加, 致血液成分改变, 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使静脉血栓形成。

在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工作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促进静脉回流:产妇分娩后要指导产妇适当运动, 指导家属定时对产妇进行按摩, 做良好的收缩运动, 并提早下床做轻微运动;多喝水, 促进肠胃蠕动, 预防便秘;保持心情舒畅;做好下肢的防寒保暖工作。 (2) 预防静脉血管壁损伤:产妇输液时, 不可留置过长时间, 加强护理工作, 预防感染, 密切关注静脉情况, 保护血管[3]。 (3) 预防血液出现高凝状态:产妇分娩前, 必须要熟知产妇合并史, 掌握高危因素, 稳定产妇生命体征和病情, 补充水分, 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治疗原发病。 (4) 健康教育:为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产妇尤其格外重视, 使患者特别重视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并勤加运动, 降低发生率。 (5) 饮食指导:产后, 需指导产妇正确饮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平衡膳食, 多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 避免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血液出现高凝状态。 (6) 运动护理:产后运动受限, 可在床上进行下肢的屈伸活动, 内外收展, 尽早下床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4], 改善下肢血液流动缓慢, 防止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在此次研究中, 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 参考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满意率为92%, 参考组满意率为7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产妇分娩后, 采取积极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可有效降低发生率, 确保产妇健康恢复, 临床价值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100例产妇, 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两组。参考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5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实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 参考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4%;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满意率为92%, 参考组满意率为7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产妇分娩后, 采取积极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可有效降低发生率, 确保产妇健康恢复, 临床价值高,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护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彭波.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07) :701.

[2]龚桂芳.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广东医学, 2012, 33 (11) :1688.

[3]乔翠云.程序化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 20 (12) :1007.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经创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二次打击, 多数害怕致残及肺栓塞发生, 产生焦虑恐惧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与其多交流、多沟通, 耐心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原因、治疗措施及后果,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求得患者和家属的主动配合, 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一般护理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急性期应静卧2周, 抬高患肢, 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膝关节微屈15°, 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多鼓励患者主动或被动伸屈踝关节及足趾, 以促进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但禁止挤压、抓捏、按摩患肢, 防止血栓脱落, 并发肺栓塞。每天要详细观察记录肢体温度、色泽、动脉搏动和肿胀情况, 测量双下肢膑上15 cm、膑下10 cm的周径, 做好标记, 减少误差。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者要注意松紧适宜, 及时调整。

2.3 饮食护理

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低糖清淡食物, 多饮水。高纤维素能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内压, 低脂低糖可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劝阻患者吸烟, 防止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加重血栓。

2.4 药物护理

抗凝、溶栓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及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出或出血, 有无鼻衄, 牙龈出血, 有无黑便、尿血等出血现象;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肺栓塞表现。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国际化标准比值, 保证在正常值的1.5~2.5倍内。如有异常, 要及时报告医生尽早处理。本组出现牙龈出血1例, 尿血1例, 及时停药后好转。

3 讨论

骨折和创伤是骨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Liew等报道, 1996年—2002年亚洲人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63%。2000年7月, 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第21次会议上发布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43.2%[1]。在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层中, 属高危或极高危层。所以骨科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预防问题, 预防是治疗的第一步。

3.1 加强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崔英[2]等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22名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掌握情况, 发现临床护士的基本知识得分为 (57.71±9.20) 分, 为中等偏下。科室里有护理常规者占83.6%, 很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占73.8%, 参加过相关知识培训学习者占53.3%, 说明临床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差, 重视程度不够。所以, 医院管理者应加强组织护士参与各科培训学习, 提高认识, 增强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干预, 减少或避免高危因素, 从而达到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致残率。

3.2 预防干预

3.2.1 患者评估

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生活习惯, 对高危因素作出准确评定, 并做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宣教工作, 提高警惕性。

3.2.2 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有: (1) 基本措施如健康教育、患肢护理、锻炼等; (2) 物理干预如: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弹力袜等, 但要注意是否有禁忌证; (3) 药物预防, 按时准确给药。

总之, 骨科手术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早期预防干预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我院54例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54例深静脉血栓患者, 并发轻度出血2例,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9例, 无肺栓塞、截肢等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预防是第一步, 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Douketis JD, Julian JA, Kearon C, et al.Does the type of hormonereplacement therapy influence the risk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J].J Thromb Haemost, 2005, 3 (5) :943-948.

上一篇:学前教育就业计划书下一篇:英语寓言故事双语版:禁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