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演讲稿

2024-04-27

红色革命演讲稿(共8篇)

红色革命演讲稿 篇1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吉鸿昌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二

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谢谢大家!

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四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红色革命演讲稿 篇2

1932年12月, 英雄的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军川东北地区, 建立了以北到四川、陕西两省交界的米仓山和大巴山区, 南到嘉陵江、渠江, 东西长1000公里, 南北宽约500余公里, 人口大约600万,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的革命根据地。这也是川东北红色歌谣产生的大致范围, 川东北地区的红色歌谣主要来源于当地群众对于革命斗争胜利的喜悦以及向往新的生活而广泛自发产生及流传。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了形势的需要, 除了创编以外, 也运用一部分当地的传统歌谣加以改变, 这些改变后成为红色歌曲的曲子, 大多是宣传时事政策, 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曲。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这些歌曲的出现, 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的尖锐激烈, 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人民进行阶级斗争, 也从另外一方面肯定了川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其中除大竹的《李绍伊反正》、巴中的《八月十五那一天》、通江的《亡了国大家都活不成》是本地自己创编的外, 其他基本上都是1932年红军入川时在川东北地区活动时留下广为传唱的, 除了少部分是川东北地区传统民歌填上新词外, 其他都是进行曲或者颂歌体。这种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而产生的体材形式, 是人民群众通过集体斗争而自行创编和发展的。这些歌曲短小精悍, 旋律流畅, 节奏规整, 曲式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单一部, 有独唱、齐唱及劳动号子类似的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流行与川东北地区的红色歌曲从分析曲调的结构中能看出, 基本上都是以我国民族民间的三音组为基础而形成, 其中, 以徵调式的歌曲最为常见。整个旋法是“2 (商) 、1 (宫) 、6 (羽) 、5 (徵) ”这四个骨干音, 采取了级进, 小跳, 大跳等形式, 形成了川东北地区红色歌曲独特的音调结构。作为一般徵调式的歌曲而言, 属音“2 (商) ”在调式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川东北地区中徵调式的歌曲, 绝大部分歌曲中的上主音“6 (羽) ”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主音, 只有一小部分属音是支撑音,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为了分析这些现象, 笔者从川东北地区红色歌曲各个调式歌曲一一分析如下。

一、徵调式的歌曲

如果从西洋大小调式的角度来分析徵调式歌曲的话, 具体高亢明亮的感觉。而川东北地区红色歌曲中的徵调式歌曲也有这个特点。

如南江的《赤色苏俄国际歌》中:“赤色苏俄革命中心地, 马克思 (呵) 和列宁式个革命家, 共产党齐暴动就把俄皇杀, 全国响应恶皇到革命正高潮…。”此首歌曲对主音的支撑音就在商音而不是上主音羽音上, 整个歌曲的结构构成“商—商—羽—徵”。这是一首非常方正的歌曲, 在这个地区音乐中极为少见, 在这首乐曲中有一个衬词“呵”此衬词的出现, 既加强了音乐的抒咏性和表现力, 又自然扩展了音乐的结构。当然这个衬词的出现也是川东北地区山歌、小调中常出现的, 比如“哟呵喂儿佐”、“连连”、“溜溜”、“干哥嘞”、“奴干哥”等色彩斑斓的衬词和衬腔。

巴中甘泉的《共产党领导真正确》, 整个旋法就是典型的“2 (商) 、1 (宫) 、6 (羽) 、5 (徵) ”并且呈下行进行。这种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是川东北地区民歌中最常见的, 最基本的曲式结构, 这首曲就是上下两句结构。在最后结束部分重复最后一句两次。整个结构歌词与曲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

又如巴中大罗地区《红军来了救穷人》:“太阳出来照北岩, 冬月二十红军来, 赶走川军毛营长, 到处成立苏维埃…”。这首徵调式的歌曲是由ABCD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这种体裁常见于川东北地区的山歌中, 人们常常把他们称为“四字句山歌”或者四句头山歌。某些小调中也有这种结构形式, 常常以两句、三句、四句为一段歌词的结合。如平昌的《妇女欢笑迎红军》就是属于三句为一段歌词的结合“红军一到通江城那, 一到通江打 (呀) 衙门, 妇女们喜笑盈盈…”。四句的如《穷人歌》 ( 一 ) 、 (三) 、《十把扇儿唱红军》等。

大量的徵调式歌曲都通过揭露新军阀和土豪劣绅的黑暗统治, 描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痛苦。如《川北穷人真可怜》, 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上的黑暗统治、经济上的残酷剥削, 号召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压迫, 推翻旧社会的良好愿望。这些徵调式的歌曲数量最多, 应用最广泛, 流行面积最广。所有曲子一般曲调流畅, 婉转有力, 节奏平稳, 结构相对匀称, 演唱这些徵调式的红色歌曲, 必须掌握好川东北地区当地的语言、语气及演唱的风格习惯, 相同的歌曲。不同的人演唱, 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纯粹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唱这些红色歌曲, 会失去他本来的地方特色, 可以采用普通话与本地话相结合的办法, 选择性地演唱, 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商调式的歌曲

虽然商调式的民歌在本地还是比较多, 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但是川东北地区的红色商调式的歌曲相对较少, 这跟商调式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因该调式为具有柔和, 暗淡的色彩, 作为商调式的红色歌曲往往是些叙事性、抒情性的歌曲。

南江玉泉的《拥护红军歌》:“我们红军专打地主资本家, 保卫苏维埃中华, 红军啊, 工农自己的红军…”整个歌曲共7段, 而每次最后一句不是“军啊, 工农自己的红军”就是工农联合、群众帮助、妇女慰劳、儿童羡慕的红军”属于介绍性的歌谣。

南江红色歌曲《盼红军》:“太阳 (那个) 落四山黄 (啊) , 犀牛 (那个) 望月, 犀牛 (那个) 望 (哦) 月, 姐望郎 (啊) (依呀哟嗬喂哟儿哟) …叫声 (那个) 红军早回转 (啰喂) 老百姓的痛苦记心上…”。这首商调式的七言格律, 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与大竹安吉《又放牛儿又捡材》, 达州市宣汉马渡的《放牛娃·苏二姐》有类似。应该属于山歌类题材。每句中均有衬字, 这些能代表地方特色的衬词与衬腔的运用, 既加强了音乐的舒展性, 又扩充了音乐的整个结构, 这些打诨的段子的使用, 极大的增强了生活情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歌的思想层次与审美意趣。本曲最后结束音是高音“re”与中音“sol”同时唱响, 但是也应该归类于商调式。

万源庙坝的《妇女翻身歌》:“现在 (那) 世界上, 男女都一样, 跟着 (那) 共产党, 妇女求解放。男子也是人, 女子也是人, 一样的人儿为什么两样心?”。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妇女的血泪史, 这首商调式的歌曲恰恰反映了妇女求解放的思想愿望, 歌曲采用四二与四三变换拍子, 目的是为了方便抒发演唱者的情感, 以期达到妇女渴望翻身解放翻身做主人之情。

南江瓦池的《卖拆歌》也是一首描写要实现共产主义, 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 必须以革命的武装对反革命的武装, 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军队, 跟着红军闹个们才能实现共享幸福生活的歌曲。

这些歌曲, 节奏相当自由, 乐句间较多使用长音, 这些歌曲在演唱时必须根据川东北地区方言语言、音韵平仄和口语等特点, 而衬词的加上也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红色歌曲。烘托出具体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地域文化。

三、羽调式的歌曲

羽调式的歌曲在少数民族地区非常多见, 但在川东北革命老区并不多, 这跟本地区地处山区, 地形复杂有关。北面山势高大险峻, 跌宕起伏, 南面山峦河谷交错有关, 自古就有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在这些红色歌曲中也相应地体现出来。没有其他少数民族那种羽调式的悠长抒情性, 多了不怕艰难险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巴中白庙的《立正式》:“立正式向右看齐, 预备向前看, 抬头报数数数数嘛, 一二三四五…”这首羽调式的歌曲反应了红军出操操练的情景, 也是由四句构成的单乐段。

南江红色歌曲《尖尖山》:“尖尖山, 二斗坪, 包谷馍馍胀死人。弯弯路, 密密林, 茅草棚棚笆笆门。要想吃干饭啥!万不能, 万不能…”。这首歌曲是由五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在川东北革命老区人们叫他“头五句山歌”。

达县红色歌曲《我随红军闹革命》:“前山落雨后 (噢) 山晴 (啰) , 后 (噢) 山晴 (啰) 盼来了红军共产党, (你呀我呀妹妹子) 好喜欢 (啰) 。 (二嫂哟) …”。本曲采用2/4拍记谱。节奏动机简单单纯, 中间含有切分音, 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 所以超出常规而别具一格。歌曲第一小节第一个音开始是一个附点音符, 第二拍是两个八分音符, 第二小节改变节奏运动方向, 采用切分节奏改变强弱规律, 第三小节采用下滑音, 第四小节又从切分节奏开始, 加之第五小节的后十六与第六小节的十六分八分音符, 然后在第七小节结束。歌曲后面加了两个尾“ (你呀我呀妹妹子) 好喜欢 (啰) 。 (二嫂哟) ”当衬词用, 以抒发情感。此旋律与歌词达到了完美统一。

四、宫调式的歌曲

川东北革命老区的民歌素材中属于宫调式的歌曲寥寥无几, 而红色歌曲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地域特点, 川东北民歌中角音很少运用, 川东北地区宫调式的歌曲不像徵调式歌曲那样属音及下属音都使用较多, 宫调式歌曲中像断了一臂一样缺乏这特征音 (下属音) 的支持。故整个调式的歌曲用之甚少。

达县赵固红色歌曲《领导工农闹革命》:“革命潮流高潮起, 工农兵 (是) 大联合, 我们军人领导工农来革命, 不怕死!不要钱, 踏脚 (哟) 向前进努力努力, 斗争去斗争, 把帝国主义消灭尽…”。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 它一般是口头流传, 并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加工, 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首歌曲很显然是属于新创作而非本地区的音乐改编而成, 从节奏上来看, 本曲整齐划一, 旋律没有装饰音, 没有这个地区民歌的特有的风格。

又如南江长赤红色歌曲《庆祝苏维埃》:“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旗帜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 (啊) , 张灯又结彩 (彩) , 光华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 亲爱的农友们, 唱一个国际歌庆祝苏维埃…”。这首歌曲大调式的色彩非常浓, 高亢, 激昂, 虽然也是五声调式音阶, 这应该是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军川北地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而传至川东北地区的歌曲。

五、角调式的歌曲

角音在川东北地区的民歌旋法无此音, 故这类角调式的歌曲也是很少见的, 但万源的《梭儿还了梭》、巴中的《只望春天起云朵》是角调式的歌曲。

红色歌曲中, 仅有一首南江的《盼望红军回南江》是角调式歌曲:“太阳落坡四山 (咧) 黄 (呃) …, 半半宝月姐望 (呃) 郎 (呃) …”。中间有合, 这首歌曲采用的是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反映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 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后, 国民党反动派, 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进行全面复辟, 反对派、地主还乡团对革命人民进行血腥镇压和疯狂的反攻倒算, 苏维埃干部及其家属、红军家属、为红军办过事的人民群众, 被杀戮成千上万, 惨绝人寰, 千家万户被逼妻离子散, 人们对国民党反动派恨之入骨, 日夜盼望共产党、红军回来的情景。

诞生于革命年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根据地红色歌曲宣传了革命思想和革命理念, 见证了革命友谊和革命真情, 是战争年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物换星移, 时光荏苒, 革命虽远去, 歌声仍萦绕,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红色歌谣必定能焕发出新的的光芒。对川东北革命老区红色歌曲的分析, 让我们对其革命精神与鲜明的斗争精神进行传承, 让我们不忘历史, 勇创未来。

摘要:川东北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遍布四川东北部, 红色歌谣作为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 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大力传颂红军精神。而通过分析红军红色歌曲的特点, 歌曲诞生的背景也可以是中华民族不断地实践、不断认知、不断更新的过程。对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传承创新红军红色文化有着广泛、深远及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川东北,红色歌谣,分析,红军精神

参考文献

[1]赵英, 何元平.巴渠民歌[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

[2]陈正平.巴渠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3]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4]王叙伍.通南巴平地下党斗争简史, 达州:中共达县地委工作委员会, 1984.

吴起:从红色革命走向绿色革命 篇3

多年之后,这里又率先封山禁牧,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的第一县。如今,这里正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陕北吴起镇(现为吴起县政府所在地),以中央红军胜利会师、结束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闻名。这里曾经山绿水清,风光秀美,但由于长期战争和无情的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破坏堪忧。

1997年,吴起在“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政策鼓励下,于1998年率先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确立了以“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县”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如今的吴起,山青水秀风光好,生态环境惹人醉,俨然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

退耕还林第一县

吴起县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也是封山禁牧的试点县。

在距吴起县城几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建有一处“退耕还林展览馆”,据说这在国内绝无仅有,人们在这里能够了解并补上退耕还林这一课。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的25度以上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退耕地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而国家对实施了退耕还林的农户,给予资金和粮食上的补贴,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据退耕还林政策显示,在黄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100公斤、现金20元;还生态林的至少补助八年,还经济林的补助五年,还草的补助两年,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

日前记者曾咨询在陕北带领当地村民退耕还林十余年的北京知青王子敏,他认为,国家近来或许会对当初的前八年、后八年的临时性退耕还林政策做出调整,可能会出台长期性的打算。“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必须坚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民的现实问题是吃饭,没了饭吃,就会砍树复耕,国家这么多年苦心经营起来的退耕还林不就打了水漂吗?”王子敏说。

在退耕还林展览馆中记者了解到,近二十年来,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已逐渐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耕种习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退耕还林业已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上世纪长期盲目地开荒种地,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频频发生,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与因贫困带来的无序拓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恶性循环。

记者从一幅EOS卫星遥感地图上鸟瞰,与周边甘肃、宁夏褐黄色的大面积区域相比,吴起县境内的一抹绿色显得格外醒目。在退耕还林展览馆内,有这样一句令人震撼的文字:大地无言,青山作证。

1998年,吴起县率先把握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果断作出实施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策。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吴起全县一次性就淘汰了当地土种山羊近24万只,在全国首开封山禁牧先河。1999年,吴起县乘胜而为,一次性退耕25度以上坡地150余万亩,就此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且为日后出台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从红色走向绿色

吴起镇是一座胜利之城。八十年前,驰名中外的中央红军冲破重重封锁,在这里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纵横11个省、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红色吴起不仅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也成为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吴起这个地名,被永久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自本世纪初开始,吴起县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得早,退得快,面积大,使得当地民众得到的实惠更多,时至今日,成为了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铁边城镇铁边城村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前,方圆数十里的沟沟峁峁见不到几棵树,就连稀稀拉拉的树皮和杂草,也被羊儿啃光了。“一道道山川一层层黄,没了绿色,积攒不住雨,大风一刮,满眼眼沙;有雨洪水猛如兽,无雨干旱渴死牛。”

村民们回忆说,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之初,村民们的抵触情绪还是很大的。由于地处山区,山多地少,种粮欠收,散养山羊以补家用成为一种习惯。问题出在当时村民们养的都是本地土山羊,不适合圈养,吃草多却不长膘,从而导致一边禁牧一边偷牧的事情屡屡发生。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吴起县政府要求所有干部下乡,与农民结为“羊亲家”,出钱帮扶购买适合圈养的良种羊交给农民饲养。相关部门一手抓放牧管理,一手组织农民在特定的区域种植苜蓿解决圈养的饲料问题。同时,县政府还承诺,如果村民舍养赔了钱,风险由干部承担;有了收益,干部拿小头,村民拿大头。

如此细致的帮扶工作,很快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得到县域内村民的积极配合和好評。

进入本世纪初的短短几年里,吴起县迅速摆脱了贫困,率先摘掉了“国定贫困县”的旧帽子。2005年,吴起县围绕“加快城乡统筹、实现富民强县”的远大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立县、能化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的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

“百强县”的脱贫战役

2013年,吴起县一举跻身全国“百强县”的行列。

一个曾经极度贫困的偏僻小县,是如何“蜕变”成为全国“百强县”的呢?其华丽转身地秘密又在哪里呢?

记者曾多次到过吴起,此次几天的采访,感受最为深刻。吴起变了,真的变了。生态变了,茂密的绿色植被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环境变了,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商铺林立;人们的精神面貌变了,傍晚的长征广场秧歌舞动,锣鼓声声……

在2016年吴起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吴起县向当地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该县以精准扶贫为统领,及时出台了《脱贫致富行动方案》和《精准扶贫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已达3950元。整个县域综合实力连续十届蝉联“陕西十强县”、三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等殊荣。

吴起县在完成第二轮退耕21.3万亩的基础上,林草覆盖率已由“十一五”末的62.9%提高到了72.9%,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省级生态县”等称号,生态环境得以上台阶地改善。

过去五年,吴起县投入18.8亿元,通过移民搬迁、整村推进、发展产业、生态劳务、社会保障、政府兜底等方式,累计使8500户26774人摆脱贫困,在全县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并建成了铁边城等六个现代农业园区,为吴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吴起县还累计投资27.3亿元,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全省双高双普县”的称号。吴起县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医疗、养老、低保社会保障一体化,户籍人口享受到了标准较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走在了省市前列。

吴起,一个不足15万人口的县域,如今像一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坚定不移地在“绿色革命”的快车道上加速前行。

红色革命演讲稿 篇4

2014年9月29日,建筑工程系分团委学生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分团委副书记李蕊,主席霍雨佳的带领下举办了“缅怀革命烈士,继承红色经典”的即兴演讲活动。

分团委副书记李蕊首先让我们全体起立默哀3分钟。之后通过视频让我们瞻仰英雄雕像,重温入党誓词,观看邱少云纪念馆,现场聆听讲解员霍雨、冯琪佳深情并茂的讲述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以及在军营体验生活等活动,使广大共青团员真切感受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追忆英雄儿女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铭记先烈们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实际行动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弘扬先烈爱国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怀,积极践行延安精神,把信心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上来,努力学习,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创造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光辉业绩。

红色革命 篇5

八月一日,在今年的这个时候已经是第80个八一了.这是为了纪念红军们80年的红色的革命精神.

在毛泽东主席的诗里有这样的几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现了我们的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红色革命的精神。

这个传达着个革命精神的一天是怎么来的呢,我来给大家讲述一下吧。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于这年的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率领中国共产党影响的北伐军3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了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起义部队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建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8月1日这一天被规定为建军节。

革命圣地、红色旅程 篇6

信阳,这座革命红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 成部分。

英勇的信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在中国革命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荣誉,铸就了一座丰碑。

这里是红军的摇篮,从这块红色土地上相继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一支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十五军从信阳罗山的何家冲出发长征,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里是红色首府所在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信阳又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的所在。1930年6月,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在今信阳市新县成立,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军委、中共鄂豫皖省委、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红四方面军总部等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新县县城、使之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机在这里起飞。人民军队的第一个航空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在这里建立。

这里是红色的热土,信阳境内有七个县相继建立了县级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这里是将军的故乡,从信阳走出百余位共和国将军、涌现出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万海峰、尤太忠等一批名将。许世友将军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1905年出生于信阳市新县田铺镇,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毛泽东曾盛赞,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许世友将军是共和国将军中唯一一位准许土葬的我党高级领导干部;郑维山,1915年出生于信阳市新县泗店乡,13岁参加革命,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地区敌后抗战的桥头堡,为鄂豫皖边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五师的发展壮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是中国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46年6月,从这里举行的“中原突围”,气壮山河;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震惊中外,揭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著名的“王大湾”会议在这里召开。在大别山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大别山解放区建设成为巩固的中原前哨阵地,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作战。

这里还是《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首革命历史歌曲的诞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刘伯承、徐向前、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整个革命战争时期,信阳革命老区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余万人英勇牺牲。英雄的鲜血染红了信阳的山川沃野。

二、探寻革命历史遗迹

信阳革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地之一。全市革命纪念馆和革命历史遗迹多达479处,各级政府批准设立的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78处。其中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这些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中,被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就达41处。

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红色旅游工程”,出台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信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由于拥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迹,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容易形成吸引力强的综合性旅游区而被中央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信阳市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将军故里、金刚台红军洞群、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等被确立为100个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

一处处革命纪念地,一个个革命历史遗迹,布满了信阳各个县、区,装点着信阳的红色旅游,形成了多点、多线、多主题的总体格局。

三、追随红色旅程

1、“千里跃进”之旅 品牌:千里跃进 激情岁月

路线:信阳市中心城区(红军广场、红色纪念馆、烈士墙等景点和贤岭风光)—息县(刘邓大军渡淮遗址、渡淮纪念碑、息县谯楼古建筑遗址等景点)——光山县(参观中原局刘邓大军司令部首驻大别山区遗址群、“北向店会议”旧址、刘伯承率部脱险战斗遗址、邓颖超祖居、“王大湾会议”旧址景区)——新县(“红色首府”景区等)——商城(红军洞群景区、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五里山等革命纪念地)

2、“将军故乡”环游之旅 品牌:红军摇篮 边区首府 主题:探索先辈足迹 铭记红色历史

路线:信阳市中心城区(参观游览红色纪念馆、红军广场、烈士纪念墙等景点)——南湖四望山景区(从信阳市区陆路至黄龙寺、四望山、游览四望山的革命纪念地各处景点,到浉河港,转水路游览南湾湖风景名胜区,转陆路回市里)——罗山何家冲(由京珠高速公路至涩港出口,游览灵山风景区、九里落雁湖风景区,至“大别山红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景区)——光山县城(沿孙铁铺乡至周党镇,入光山马畈参观三五九旅司令部旧址、王震旧居、到光山县城,参观游览邓颖超祖居)——光山“王大湾会议遗址”纪念地景区——晏河乡游览徐畈革命历史遗址群——新县县城(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大别山红色首府”景区)——“许世友将军故里”(新县田铺乡)——“将军石景区”(新县泗店乡)——“吴焕先故居景区”(新县箭厂河乡)——商城(沿商城西线路至商城县城参观赤城苏维埃旧址纪念馆、商城革命烈士陵园)——出商城县东南至“金刚台红军洞群”景区参观游览——东出皖西六安。

三、“红军长征”之旅 品牌:艰苦卓绝 红旗不倒 主题:学长征精神 传创业之魂

路线:1.信阳市城区——新县(沿312国道经罗山、光山至新县沿途重点景区)——罗山何家冲景区(由新县沿南信叶路,经潘集镇到铁铺镇)——九里落雁湖景区——灵山风景区——鸡公山——市区。

2.信阳市区南湾——鸡公山——灵山——九里落雁湖——何家冲——新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红二十五军长征以后,赤城、赤南红军坚持大别山斗争的革命历史遗址、充分显示了“红旗不倒”的大别山革命精神)——汤泉池——市区。

红色革命演讲稿 篇7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鄂豫皖人民群众对自己故土家园深厚感情的一种集中体现, 它包含了大别山地区人民对自己家乡、传统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每个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实践中, 都要考虑在实践生活中的生存、发展问题, 而要生存、发展就要获取维持生存、提供发展的物质资源, 同时还要谋求能够慰藉精神的心灵家园, 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故土家园。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国, 家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家, 就没有个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家国一体, 故土家园不仅是满足个体物质需求的大本营, 也是个体精神思想的发源地。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 大别山的儿女立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把封建、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幸福的新中国[1]。

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别山的山水资源滋养哺育着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儿女后代, “禾苗离土即死, 国家无土难存”。而中国的锦绣山河不仅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而且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是国家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物质载体。有着爱国情怀的中华儿女, 都把“保家卫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2]。

二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革命者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革命者对骨肉同胞的爱, 反映的是其对整个民族的爱。大别山的革命者将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他们认为民族利益是整体的利益、长远的利益, 是高于民族内部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的。鄂豫陕苏区创建人吴焕先, 河南省新县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接受党的派遣, 回到家乡组建贫下中农的革命协会, 后来又发展了农民武装组织。为了发展、壮大大别山地区的革命组织和革命工作, 他有6个家人被国民党地方反动民团残忍杀害。潘忠汝是黄麻起义领导人。他立志革命、不怕牺牲流血, 在其自勉诗中写道:“尧天舜日事经过, 世态崎岖要整磨。不肯昏庸同草木, 愿输血汗改山河。”1927年12月5日遭敌围攻, 率部由黄安激战突围, 先后6次杀进城门, 7次护送战士们冲出突围。战斗中大腿被击中, 血流不止仍坚持战斗在前线, 激战中他的后背、腰腹相继中弹, 肠子流出体外仍不退缩, 英勇地向敌人继续射击。最终因伤势过重, 不幸牺牲, 当时仅仅只有21岁。共产党人对骨肉同胞的爱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的爱, 对战友的爱, 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大爱”。[3]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对人民群众、对故土家园、对祖国都有深厚的感情, 他们始终将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始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战斗在一起。

三是爱自己的祖国。中华儿女每个个体的发展、进步都是同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爱自己的国家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发展, 把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和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无私奉献和牺牲。大别山的英雄吴焕先是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的楷模。他的父亲、大哥、二哥、五弟、大嫂和小侄一家6人被丧失人性的反动地主豪绅残酷杀害。但吴焕先的革命热情和顽强斗志并没有在此严酷的打击之下而丧失和动摇, 他舍掉了自己的小家、心心念念为大家, 勇敢地领导大别山的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组建了大别山地区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1927年他率领部分有志之士和革命群众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开展武装斗争, 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31年11月, 他奉中共中央的委派, 带领革命队伍开启长征之途, 一路奋勇杀敌, 粉碎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 为粉碎国民党军队2次重兵“围剿”, 开创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发展、壮大红25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8月21日, 吴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和羊圈洼战斗中不幸牺牲, 为了革命事业牺牲时仅仅28岁。[4]

二、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

第一,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在谋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上, 100多万大别山的儿女前赴后继, 英勇献身, 但革命火种从没有熄灭, 反而越烧越旺, 大别山的儿女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的一道奇观。毋庸置疑的是, 深深融入大别山儿女思想意识之中的红色革命传统, 是激励大别山儿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伟大精神财富。新时期新阶段, 在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 要复兴中华民族, 建设伟大的祖国, 必须集中各个民族的才智和力量。而英勇的大别山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自己的热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大别山的红色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第二, 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 祖国遭受多次外国列强的欺凌和侵略, 被迫接受多个外国列强的奴役压榨, 在一段时间内内忧外患严重, 阻碍了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不到保障,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陷入国破家亡的危险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大别山的爱国志士和革命群众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 发愤图强, 努力探索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100多万的大别山儿女经过28年坚持不懈的斗争,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新世纪新情况, 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国际舞台, 处于不败之地, 就要继续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激发人民群众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 “人心齐, 泰山移”, 全国各族儿女只要万众一心, 奋发图强, 艰苦奋斗, 众志成城, 肯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高校教师的担当认识误区及其表现

目前, 高校教师对担当存在认识误区, 尤其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青教师, 他们对党的革命历史不清楚、对党的指导思想及党规党纪认识不深刻, 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党性原则, 没有很好地领会并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继承和弘扬党的红色革命传统的思想意识有待加强, 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不明确, 价值观扭曲, 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问题, 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没有生活激情和工作热情, 自我管控能力较差,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高校教师群体中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就可以不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的工作;自己是普通教师, 只要教好课就行了, 不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认为那是辅导员和系部领导的工作;在教学中, 对学业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放松要求, 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部分学生上课说话、晚来早退等现象采取包庇的态度;把担当分内外之别, 认为是自己工作职责之内的事情就做, 完成本职工作就万事大吉, 工作中不思进取, 认为是他人的事情就不关心、不参与、不配合、不支持, 置身事外;把做成才叫担当, 不敢尝试, 不敢实践, 不愿探索、争取, 安于现状, 缺乏创新探索的精神, 与现在国家提倡的创新改革背道而驰。凡此种种, 对担当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逃避等问题。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率先垂范, 敢作敢当, 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与时俱进,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素质, 争取成为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四、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培养高校教师的担当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实践中, 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的一切优秀成果, 其中就包括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 为培养素质优良的大学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培养高校教师追求真理的精神。坚信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取得最终的胜利, 而广大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精神。战斗在大别山的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了解放全中国, 为了全中国的贫苦百姓过上有饭吃、有衣穿的好日子, 英勇奋斗, 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 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国际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西化”和“分化”图谋, 面对着建设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种种困难, 面对着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征途, 高校教师应该继承并弘扬大别山革命志士为了共产主义而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主动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奋斗终生!

二是培养高校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爱护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革命传统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这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献出自己甚至家人的宝贵生命。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体现了党始终是与广大劳苦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时刻都在维护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革命战争时期, 大别山的革命志士们, 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祖国, 把生命、财产等都毫不犹豫的奉献给了解救劳苦大众的革命事业, 红田惨案令人热泪盈眶, 吴焕先、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无数的革命者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在过去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 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在今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进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发扬这种精神。高校教师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就是要深入学习体现在大别山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那种为人民解放事业、为人民利益献身的高尚道德品质, 培养自己的担当素质,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是培养高校教师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英勇顽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不死就要干革命的奋斗精神, 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从一开始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进行的。大别山的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屠刀, 毫不动摇, 前赴后继, 涌现出了被敌人钉在墙上仍痛骂敌人的农民赤卫队队长程儒香, 就义时年仅16岁被誉为“大别山刘胡兰”的肖国清等英雄人物, 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轻生命。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说明革命斗争环境愈是险恶和残酷, 也就愈能使人们锻炼和形成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在跨越世纪的征途上, 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挑战, 高校教师要勇于担当, 继承并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发扬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干事业的精神。

四是培养高校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精神, 也是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 既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也有许许多多的日常工作, 按照革命事业的分工, 每个革命工作者都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 从事自己的工作。例如, 在大革命时期, 湖北省黄安县 (今红安县) 的共产党员方进贤、梅光荣等人利用亲友之间人情来往的风俗, 在鄂豫边区想方设法地开展革命工作, 发展革命力量。曹学楷是黄麻起义领导人, 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他在家乡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 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 展开与土豪劣绅的斗争。河南商城上楼房 (今属安徽金寨) 人周维炯, 1926年底受党组织派遣, 设法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在校内开展革命活动。第二年夏季, 他又接受委派返回家乡, 以教书工作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积极地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 周维炯设法打入了丁家埠武装反动民团, 开展秘密的地下革命活动。他借助民团军事教练的身份, 拉近和下层士兵的关系, 积极做下层士兵的思想工作, 成效显著, 在民团中成立了党支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 一个革命者, 不仅要不怕牺牲, 在革命斗争中表现的英勇顽强, 而且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还要认真做好细致琐碎的工作[6]。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培养高素质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高校教师必须大力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中这种对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

五、结语

大别山的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中, 继承和弘扬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学习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 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批判和抵制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个人本位和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思想对高校教师队伍的腐蚀和引诱,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净化高校教师队伍, 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

摘要: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源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新时期, 党中央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高校教师应纠正对担当的认识误区, 注意吸收和借鉴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只有认真学习, 深刻体会,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深入反思, 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培养坚忍执着、胸怀大局、勇挑重担的精神, 成为素质优良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革命传统,高校,教师素质,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99-105.

[2]邱小云.论中共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史[J].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 :120-123.

[3]李江源.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J].理论导报, 2006, (1) :11-15.

[4]杨少华.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 (6) :88-93.

[5]李君如.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怎样铸就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 (4) :22-26.

红色革命遗址白芒坑 篇8

白芒坑人民素有敢于抗争的革命传统。1925年,叶剑英奉命协助张民达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加东征,来回3次经过白芒坑。叶剑英在和村民交谈中,了解到叛军林虎部队经常骚扰当地村民,当即组织指挥部队,在白芒坑村至山下村路段设伏,击溃林虎叛军。在此次战斗中,白芒坑人民为国民革命军提供情报,提供给养,救护伤员,受到叶剑英同志的表扬。

1927年12月12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徐向前、叶镛领导下向海陆丰进发。红四师途经白芒坑村时驻扎休整。期间,红四师官兵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理想和革命的宗旨。为了解决白芒坑村群众和部队的饮水问题,徐向前命令工兵日夜奋战,仅用两天时间就挖了一口井。白芒坑人民饮上了清甜的井水,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随后,白芒坑村青年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等人带枪参加红军。现在,白芒坑村群众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并在井旁竖石碑,上面刻字“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在井的前方立有徐向前半身铜像,以供后人瞻仰。

1937年,白芒坑村华侨洪月冲(中共党员)返村参加抗日地下工作。随后,在白芒坑村建立了党小组,成立了有40多人的民兵自卫队,还有农会和妇救会等。民兵自卫队在群众支持下不断抗击日军。

1944年3月19日,白芒坑村民兵自卫队在队长洪月冲率领下,在铲头坳用土枪土炮伏击一支入侵平陵的日军。这场战斗毙敌2人,伤敌10多人,缴长枪2支。第二天,日军对白芒坑村进行报复“扫荡”,他们实行三光政策,烧毁民房30多间,强奸妇女3人,抢走禽畜无数。英勇的白芒坑村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47年3月,中共派地下党员朱湘祺、张奕生到白芒坑村联系上原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洪佳、梁德、李觉和刘安德等,组织恢复党的工作。他们在白芒坑村后山的天湖庵组成一支有60多人的“铁流队”,以白芒坑村为根据地,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

在解放战争中,白芒坑村的“铁流队”和东纵的另一支部队“飞龙队”及民兵联合行动,先后参战十多次,击溃国民党军500多人的进攻和“清剿”,将国民党军赶出平陵地区。白芒坑村有12位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

正是:革命遗址放华光,追昔抚今党领航。红军四师曾驻扎,徐叶二帅亦留芳。抗日烽火诛日寇,解放英豪驱蒋帮。白芒人民多壮志,改革开放普新章。

上一篇:毕业论文:司法会计的鉴定方式及其运用下一篇: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