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精品教案

2024-05-01

《穷人》精品教案(精选9篇)

《穷人》精品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穷人》是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真实地反映了沙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颂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是理解桑娜的心理和从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及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美好心灵有一定的难度。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3、学习本课,仍然要先读进去,再想开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开去,感受人世间相互关爱的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4、本班学生的朗读习惯较差,让学生用多种朗读方式充分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力求做到读中体验、读中感悟,想象、揣摩人物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人的美德。

2、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自读自感,勾画重点词、句。

3、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

4、续编《穷人》,升华人物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人的美德。【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复述课文内容。(课件出示,复习课文内容)

2、布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问题探究——生活上的“贫穷”(创设课文情景,读中感悟,把握桑娜的勤劳善良)

1、默读这一段,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谁”,他们的‘穷’体现在什么地方”?

(1)学生讨论汇报,老师帮助归纳。(课件出示,自制)

吃:黑面包,菜只有鱼,勉强填饱肚子。

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劳动工具:破帆。

劳动条件:丈夫清早出去„„夜里十一点,冒着寒冷和风暴;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

(2)抓住这些词说说你的体会。

比较:“菜有鱼”和“菜只有鱼” “能填饱肚子”和“勉强填饱肚子”

2、桑娜此刻是什么样的心理呢?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对丈夫的挂念和担心。(“始终”一词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时钟敲打也反映了她的担心,多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十字祈祷,这些都直接表现了她的挂念和担心。)

3、感情朗读这一段,读出桑娜的思想感情。

4、通过刚才的读,你还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1)桑娜的勤快善良。(小屋里温暖而舒适,没什么课抱怨的)

(2)作者从屋外恶劣天气写到屋内的温暖舒适,这一对比反映了桑娜的家境和勤快,然后又从屋内写到屋外,使我们感到虽然妻子在温暖舒适的屋内,但她内心无时不在挂念着海上捕鱼的丈夫,心情正如大海的波涛。)

5、小结: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们注意了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更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是非常有功底的。

(二)问题探究二——精神上的“富有”

(创设课文情景,读中感悟,理解他们精神上的“富有”,配乐分角色朗读,体会渔夫的美好品德、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有人说这篇课文中的“穷人”桑娜和渔夫其实并不“穷”,他们很“富有”。你支持这种观点吗?学生讨论汇报,陈述理由。

(1)

家中整洁温馨:(课件)

A、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B、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2)桑娜关心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课件)

A、桑娜怎么想起了去看西蒙?她敲了几次门?她有那些心理活动?从这些心理活动中你看出了什么?指导朗读课文四至十六段,读出语气,特别是“猛地推开门”。

B、推开西蒙家的门,桑娜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你有什么想法?

•西蒙家更穷。“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稻草铺”、“旧衣服、旧头巾”。

•死者很悲惨。“手要抓住什么似的”、“临死前拿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

•孩子很可怜。“睡得又香又甜”。

(3)夫妻俩不顾生活艰难收养孤儿(课件)

认真体会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它们与桑娜和渔夫的“富有”有什么关系?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她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读一读桑娜忐忑不安的想些什么?(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课件,自制)(1)“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这一段的五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怎么读?让我们再来感受桑娜的善良,谁来读这句话?

(2)指导学生朗读以下段落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3)师:同是穷人,桑娜更深深地理解西蒙的难处,这就是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同情。怎样才能读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呢?谁来读这段话?

(4)师:不仅桑娜同情西蒙,我们也很同情西蒙,怎样才能读出你对西蒙的同情之情呢?自由练读这句话?(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谁来读?指名读。

(5)师:此时,西蒙已经悲惨地死去了,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可她却忐忑不安起来。桑娜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呢?

(6)引导学生体会桑娜矛盾、忧虑、担心的复杂心情。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弄清下列问题。

多了这两个孩子后,桑娜家的生活状况会怎样呢? •桑娜都爱谁?

3、教师小结并板书:

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 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1)自由读这段话(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3)指导朗读: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怎样才能读出桑娜不安的心理呢?谁来读这段话?(9—11自然段)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老师也想读读这段话,行吗?师范读。

(4)此时的桑娜多难啊!如果是老师我,我会留泪的。谁再来读这段话?(配乐读)

(5)这段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桑娜的一些想法,让我们来试着补充一下,学生讨论。

(三)、问题探究三——人格上的“美德”

1、师:此时此刻,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事情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作家就为我们写了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这两个孩子呢?

2、引导学生体会渔夫的善良、坚强。相机引导学生弄懂下列问题:

(1)你认为渔夫对邻居的事应该负责任吗?

(2)“熬”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你认为用哪个词最好?

(3)为了抚养西蒙的孩子,桑娜和渔夫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怎样熬下去呢?教师小结并板书:透过这个“熬”字,我们不难体会到渔夫和桑娜的身上有着一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指导朗读。渔夫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话语是那么朴实、那么感人。让我们来读读渔夫的话。(大屏幕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如果是你,你能熬过去吗?这就是渔夫的善良带给我们的深深的震撼。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从渔夫的身上汲取更多的力量。(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课件出示)

4、指导分角色朗读。体会他们是最“富有”的人,因为:桑娜和渔夫有勤劳、善良、淳朴、富于同情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四)升华中心

1、请同学们看图,当西蒙拉开帐子后,她和渔夫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课件出示,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2、同学们,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图画,现在让我们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吧!老师起的名字是:“爱心无价,真情永存”。

(五)总结(播放“爱的奉献”)

课文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感受得十分真切,全文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但他们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写作特色。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善良和乐于助人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美德。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永远以渔夫和桑娜为榜样,永远做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大家有信心吗?)

(六)课外拓展:

1、续编《穷人》的故事。(课件出示,自制)

续编就是接下去讲故事,也就是我们常问的“后来怎么样了?”今天也请你来当一回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但是续编不是胡编,请注意下面的要求:

(1)要清楚整个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桑娜和渔夫都具有勤劳、善良的性格特点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

(2)要掌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收养------抚养------养大。)

(3)续编的故事,情节发展要合情,想象要合理,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性格特点、中心思想都不能有本质上的变化。(想一想,说一说,有兴趣的写下来。)

2、课外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它作品。

(七)板书设计:

穷 人

等待丈夫 ———

-—

桑娜

心惊肉跳 ————> 忐忑不安<————

平静下来

善良

乐于助人

【课后反思】:

课文《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本设计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注重了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词语的揣摩体味,以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还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穷人》精品教案 篇2

1、研究内容

体育课教案的来源———河北省高校 (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 ;项目涉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健美操、定向共计40份教案;职称结构教授8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8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数据库等检索手段, 查阅了与体育课教案相关的文献100余篇, 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对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2、走访调查法

通过走访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联合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高校, 获取其高校的体育精品课教案, 并对其教案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2.3、专家访谈法

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为依托,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教案的研究, 分析体育课教案的内容、组织结构、教法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 试图探究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课教案, 并较系统地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3、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的现状

3.1、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结构情况

对搜集到的40份体育精品课教案进行分析, 根据这些教案中的开始部分 (5min) 与准备部分 (15min) 基本部分 (60min) 结束部分 (10min) 的内容和比例统计, 发现65%以上的教案内容均有课堂常规;基本步伐、球性练习;游戏;徒手操;讲解与示范;学生练习;中间讲解;反馈纠错;放松操;小结等。可见, 目前河北省高校精品课教案的教学结构安排比较单一, 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结构。也有一少部分教案在课的开始或结束部分让学生进行自行性尝试, 这表明有些教师已经认识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中只利用小部分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3.2、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内容情况

从40份体育课课教案中反映出, 有一少部分教案显示在能力上进行培养, 其中35份教案要求学生掌握技术, 在这35份教案中有28份教案同时提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仅有5份教案在教学任务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见, 教案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教学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尤其是, 随着《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教体[2014]4号) 精神的印发, 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修订》的颁布, 河北省各大高校体育的重心, 除了基本的体育教学外, 同时也将提高学生体质提上工作的日程。

3.3、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方法手段

通过对这40份不同项目的教案分析研究,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示范、纠止错误;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各个项目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和权威性, 学生对教材教法缺乏创新、思考的余 地 ;整个教学 过程缺乏 探索性, 缺乏师生 问答、小组 讨论、验证学习效果等环节, 在相当程序上束缚了学 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 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3.4、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对这40份不同项目的教案分析研究, 教案所反映出的学生评价, 技术分数比例:50-70%;体能分数比例10-20%;理论课的分数比例:10-20%;平时考勤 :10%。从教案分 析看 , 个别高校 已经重视;到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评价考核;如体育课与早操出勤、课外锻炼相结合, 综合对学生表现整体评价等。

4、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编写主要存在的问题

4.1、教案的编写与教案的实施严重脱钩, 教案形式化

据调查分析, 现在的教案编写都是电子版, 每年只是形式, 用于上级的检查, 而真正用于备课的少之又少;在授课实施过程中教案的编写计划、内容与实际脱钩。

4.2、教案内容各部分之间缺乏逻辑性

据调查分析, 体育课的教案开始部分 - 准备部分 - 基本和结束部分内容的选择缺乏关联, 看上去各部分形成独立的部分, 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4.3、教案上的教学目标过于空洞

据调查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的内容和授课的方法手段与课的目标毫无关联, 课的目标在体育授课过程中没有完全体现, 只是限于表面。

4.4、教学形式、手段单一化, 师生互动性差, 学生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的教学目标上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如重示范轻讲解, 重讲解轻提问, 重传授轻主动探索等, 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运动技能形成和熟练化规律及运动负荷规律设计而成的, 在教学效果上偏重于练而忽视想;偏重会而忽略懂。

4.5、课后小结在教案中无法体现

据调查, 目前大部分教案的小结都是课后随意性填写的, 为应付检查, 不能针对问题在下一节课的中有针对性的体现出来, 未能认识到课后小结的重要性。

5、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优化方案

5.1、教学内容优化

(1) 更新旧的教学理念 ,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基于体育课程目标, 教学内容应该趋向于实用、兴趣为主, 改变一成不变的条框。教学内容的选择向快乐、终身体育发展。

(2) 丰富教学手段 , 提高学生兴趣。

将游戏性、竞争对抗性项目融合在各体育专项当中, 增加学生的兴趣, 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3) 编写教案内容的逻辑性、相关性强 。

课的目标与课的内容选择、授课方法紧密结合, 并充分体现;准备部分的内容与基本部分的相关, 教学内容逐步深入, 运动强度递增。比如球类项目准备部分由徒手操向球操过度, 既完成准备活动, 又增加学生的练习。

(4) 体育课教案内容灵活性。

在遵循选用教材基础上, 根据教师的特长, 最大限度提高学生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5.2、教学结构优化

将准备部分与开始部分的结构融合, 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强度。加强准备部分与开始部分内容的连续性, 组织方式合理化, 提高学生练习时间, 增加体育课的练习密度, 加大运动负荷。

5.3、教学方法手段优化

(1) 加大师生的互动 , 创造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的机会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创造性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如通过教师讲授, 学生独立创编一套徒手操, 在课前准备活动做一次领操员;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 重复 - 巩固 - 提高,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形成独立、个性化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真正掌握自学、自练、自评。

5.4、评价体系优化

(1) 考核评价内容趋于合理、全面。以体育课程目标为依托 , 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心理, 予以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2) 课内外一体化的加强 , 倡导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自觉锻炼, 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 注重学生过程性评价 , 对于较初期有较大进步学生 , 在考核评价时予以加分鼓励。

5.5、其他

虽然教案应该适用性强, 遇见客观条件的变化, 尽可能采取多种应对方案;加强监督机制和课前备课管理, 避免教案的编写与实施脱钩。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河北省部分普通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精品课教案大多还是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以技术教学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 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不断提高;组织类型以教师教授技术为主;教学模式、结构的比较单一;部分高校成绩评价比例差别较大, 评价不尽合理, 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基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 探究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精品课教案, 并较系统地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体育精品课,教案,优化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穷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嗯”、“熬”等多音字,会写“虑”等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4、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练习续写课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3.检查预习,正音。

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第二板块 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 恶劣的天气环境; B 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 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 渔夫的忧虑;

E 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第三板块 品“穷” 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 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 “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高潮。5.呼应导语,补充介绍翻译家草婴,倡导“以心换心发现经典”。自选作业: A.阅读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穷人》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穷人教案 篇5

一、出题激趣,积淀自信。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出一道题考考你们,谁敢举起你那勇敢的小手? 5+2=?

机会往往属于那些勇敢、自信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二、剖析数字,引领全文

1、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刚才我们说这道数学题(5+2=7),那么学习了课文,我们用语文的理解方式,思考5加2还会等于几呢?

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来寻求这道题目的答案。板书课题:穷人。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5在文中是指——桑娜的5个孩子,2指——西蒙两个孩子,加号指——成为一家人。7可以看出渔夫和桑娜今后的生活更加艰难

三、走进西蒙,诠释牵挂

过渡:刚才我们说这里的2是指西蒙的两个孩子,那么这两个孩子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3:第七自然段文字)

1、配音朗诵课文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哪句话或者哪一个字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2、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学生可能从“包”字和语句中体会到母亲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撕心裂肺的牵挂。)

3、深究一个“抓”字,想象西蒙临死前极度的悲痛的心情。

导语:是啊!母亲最放心不下的,最牵挂的是两个孩子,这是一份伟大的母爱,这是一份撕心裂肺的牵挂。其实这一段文字还有一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位母亲当时的心情,谁能把它找出来?

学生交流(相机抓住“抓”字深究)(点击课件:3)

4、学生交流:(教师预设:他想抓住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她想抓住自己的命、为孩子而活的信念、想抓住时间„„)

导语:西蒙面临着死亡,看着这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体会——归纳出: 救救我的孩子吧!)

5、三次引读,升华情感(出示课件4:救救我的孩子吧!)、根据学生反馈(读后心中是什么滋味,我们把这种滋味带进课文去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四、创设情境,感悟贫穷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感悟桑娜家穷迫。

思考:谁听到了她的呼唤?谁救了她的孩子?桑娜家生活情况怎么样?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小结,把你感受写在旁边。

学生交流体会

2、抓住“只能、只有”让学生感悟桑娜家贫穷。

(1)、情境渲染:冬天寒风呼啸,漫天大雪飞舞着,桑娜的五个孩子只能穿)、着(单薄)衣服,光着(脚)在雪地里玩耍嬉戏;每天餐桌上摆放的只有(黑面包和鱼),就这样的生活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2)、从现实中对比感悟桑娜一家的贫穷。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现在的穿的,吃的和桑娜的五个孩子的生活相比,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生活贫穷)

导语:渔夫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这五个孩子能够填饱肚子,他清晨就出去打鱼,此时沙哑的钟声已经敲打了十一下,可是它还没有回来!屋外„„

出示课件6:读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3、创设情境,再现渔夫的险境和桑娜的担心。

同学们,在这样的夜里有寒风海浪、小船、渔夫这将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出示课件7:音乐起——海之涛)

4、教师配音描叙当时渔夫为了生活所遇捕鱼险境,让学生感受渔夫为了生活铤而走险,突出渔夫一家的贫穷。

同学们!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5、引读课文,感受贫穷背后更有一份担心。

(1)、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听着„„(点击课件7:)

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2)、三次引读: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桑娜赶紧划了一个十字„„(点击课件7:)

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五:研读文本,感悟善良

1、抓住“忐忑不安”,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

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

(1)、自由朗读课文9——11小节,用破浪线画出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是啊,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出示课件8:带有序号的四件事)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3)、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

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恍惚、害怕„„)

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导语: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懂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2、抓住“受”字,体会生活的艰辛,对丈夫的关心。

(1)、我们知道桑娜她忐忑不安地想了这样四方面的事,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再读这句话:“自己的五处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出示课件10:)质疑

——这个“受”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汇报交流:(如:累、疲劳、抹黑、只能等)体会桑娜生活的艰辛。

(3)、一个“受”字再次牵出对丈夫的关心。

质疑:难道这句话仅仅只读出了桑娜生活的艰辛吗?还读懂了什么?他指的又是谁呢?学生交流

过渡小结:这个“受”字既有着生活的艰辛,也有着对丈夫的——关心。

(4)、理解桑娜矛盾心理,诠释美好品质,笔头训练:

导语:是啊,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桑娜还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呢?(出示课件9:)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宁可()也要()。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填空,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写一写。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真是左右为难啊!但是无论怎样,桑娜还想到宁可挨打、挨骂、再苦再累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把孩子拉扯大。这就是:一种本能的爱;一种母亲的爱,一种善良的心。

(5)、也许当时她想都没想,就这么做了。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非这样做不可)

3、深研“熬”字,体会夫妻同心

(1)、桑娜的一颗善良的心在告诉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孩子是抱过来的,现在最为难的是丈夫会怎么做呢?请快速浏览课文24——27自然段这几个小节,这些话中有一个字让人感动得掉眼泪,是哪个字,把它找出来。(出课件示10:24——27小节文字)

(2)、思考:为什么“熬”字让人感动得掉眼泪了呢?

学生合作交流自己感受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出示课件11:)学生完成填空后交流。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桑娜将();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可他又想到:如果不抱回西蒙的孩子();于是他()。小结:正是他想到了这些,才决定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所以他用了“熬” 字。——此时这个“熬”字又有哪个字能代替呢?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有感情的读文:是啊!总能熬过去的;总能挺过去的;总能撑过去的;总能挨过去的。他和桑娜一样都有颗善良的心。(出示课件12:两个星——善良)

(3)、提问:这样的结局你觉得如何?

六、升华主题,感悟做人

1、同学们让们再来看这道算数题。5+2=7,学了课文你现在认为5+2还只是等于7吗?它还等于什么?

2学生畅谈学后体会。、小结:是啊!此时的5+2再也不等于7了,它是桑娜和渔夫的那颗善良的心、崇高而伟大的母爱、为别人着想的的品质„„(点击课件12:高贵的品质、为别人着想)。

4、剖析课题,领悟作者心声

(1)、我们的课文的题目是——穷人。整篇文章中它有描写穷人窘迫的句子,但它没有出现一个字“穷”,穷人真的穷吗?你知道作家的心吗?(点击课件12:穷人“穷”吗?)学生交流后总结:穷人不穷,(板书:不穷)是的,他们在物质上虽然比较穷,但是他们的爱心无穷,他们的精神非常的富有(板书:精神富有)。归纳起来是这两句话:(出示课件13:)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不是因为享受而幸福,而是因为纯洁而富有

师:同学们,将来他们一家的生活会怎样呢?又给了我们更多的牵挂。也许他们将来的日子会更加艰难,但我们相信用他们的善良一定会支撑起这个温暖而幸福的小家。让我们为他们祝福吧——好人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

七、作业设计续写《穷人》

八、板书设计:9穷人

穷人为仁主 篇6

皇上心想:我是人王,竟然有人也敢叫“人王”,真是胆大包天,于是命令地方官将这个穷人抓捕到京城。

皇上经过审问, 问明缘由,知道这个穷人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并非故意犯讳,便没有降罪。他对那穷人说:“我把你的名字改一下, 添上一点,就叫仁玉吧!”那人谢恩以后,回家却改成“仁主”,又被地方官报告给了皇上。

皇上第二次将这个穷人抓来,龙颜大怒道:“你是故意和我作对吗? 我给你改名仁玉,你非但不领皇恩,竟然还改名仁主。我是人主,你也想当人主吗? 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想人头落地了吧! ”

穷人面无惧色地从容答道:“皇上息怒。你是人主,我是你的臣民, 你赐给我一点,我应该顶在头上, 顶礼膜拜,岂能插在腰里呢? ”

皇上一听, 顿时转怒为喜,放了这个穷人。

穷人以对皇上的尊崇为由, 满足了皇上的虚荣心,不但使自己躲避了灾祸,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名字。

穷人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隔板、勉强”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课前交流: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随机背诵《中华少年》;

3、和听课老师打招呼,消除紧张情绪。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通过上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亲生母亲,另外一个是祖**亲。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孩子们,预习时看了单元导读了吗?好,请大家再读38页的单元导读。读完告诉老师和同学,从单元导读中,知道了什么?

1、引出单元单元主题“心灵之歌”和训练重点“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教 师板书:心灵之歌 环境

心理)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穷人》,(教师板书:穷人)请 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简单的预习,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它的作者又是谁?谁能简单的说说?(生平经历、作品、名言、社会背景)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课件出示)读准字音。A、词语。

抱怨

魁梧

蜷缩

忧虑

忐忑不安

掀起

撕破

勉强

自作自受 看这些词语,在读音、意思和写法上有没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先自己读读。(重点交流:“怨”上半部分别多一点,“魁”“鬼”字“竖弯钩”把“斗”字包住;“蜷缩”的“蜷”读第二声;“掀”和“撕”书写要注意“提手”写的窄一点,特别强调“厮打”的厮;“勉强”变调读“mián qiǎnɡ”“自作自受”的作是多音字。)

B、给“褒”找形近字。褒:衷、裹、哀、衰……

C、在生字表中把抱怨的“怨”和魁梧的“魁”各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

3、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注音,读后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1名学生回答。)(1)(教师引导)孩子们这是一篇写了一件事的文章,在归纳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主要要说清楚四点: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按问题逐一引导,归纳主要内容。)

(2)每个人都把主要内容连起来,联系说一说。

4、初读了课文,说说桑娜和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善良)

预设:善良。有同情心。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单元导读中告诉我们,本组课文主要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抒发美好的情感。下面再读课文,(课件:)批画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品质的。好,开始读吧。注意边读边画。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交流。说说你批画了哪些句子?体会出了什么? 预设:(1)、环境描写:

A、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课件出示句子)

预设:这样的天气还出海打鱼,贫穷,生活艰难。学生自读,指名有感情朗读。(2到3名同学)

师:听着他们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渔夫正在与危险的风暴做着搏斗。齐读。继续交流,还批画了那些环境描写的句子?

B、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预设:学生第一层次回答:桑娜:勤劳“地扫得干干净净”、“温暖而舒适”。

引导:再读这段话,仅仅看出桑娜勤劳吗?还看出了什么?学生第二层次回答:还可以看出她家很穷。陈设简单,卧室、客厅、厨房共用一间小屋。

你能读一读吗?(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美好品质,可是为什么他要进行这些环境描写呢?想一想。

预设:学生第一层次回答:为后文救邻居家的孤儿做铺垫。

教师引导第二层次的回答:没说明白,想想这些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什么?具体点。学生:家境贫困,在这种情况下还去抱回、抚养邻居家的孤儿,更体现出他们善良的品质。

教师小结过渡: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描写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出了人物善良的美好品质。那么心理描写又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呢?继续交流心理活动的句子。

(2)心理活动描写:

A、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交流预设:第一层次:看出他们家很穷。引导第二层次:能不能具体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摘录课文中的词句加以说明。

B、“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预设:引导——自己家境贫困,丈夫出海打鱼生死未卜,还想着关心邻居,说明桑娜是个热心,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C、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预设:看出她什么也没想,就把邻居家的孩子抱回来了。体现出了她善良的本能。教师:你们来说说她没有想什么? 引读:

她没想抱回邻居家的孩子后,自己家的孩子怎么办。指名读。她没想抱回邻居家的孩子,自己的丈夫怎么办。

指名读。桑娜没有想这样做,自己会更苦。

齐读。

师:又读了几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本性的善良,对穷人的同情,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当时抱回孩子时的决心非常坚定,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桑拿抱孩子时的坚定吗?(毅然、不假思索、毫不犹豫)齐读,读出它抱回孩子后的坚定。继续交流,你还批画了哪些心理活动的句子?

D、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桑娜抱回孩子后,心情怎样?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她当时的心情?(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2)桑娜忐忑不安的想到了那些事情?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嗯,其实桑娜抱回孩子后,她也有一个很艰难,很矛盾的心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生:我从几个省略号中看出来的。断断续续,非常矛盾。(很有眼力,很会读书)

生:从神态描写中:“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很担心。)

师:担心什么呢?(丈夫揍她,担心丈夫不收养两个孩子。)带着桑娜的这种不安和矛盾,自己练习来读读这段课文。(指名读)

教师范读,提问: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再读“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体会到了什么?(很坚定,愿意承担后果)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指名读课文,“自作自受”仅仅是指丈夫揍他吗?她还做好了什么准备?齐读。

四、课堂小结: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和桑娜一样紧张担心,渔夫能否平安回来?回来后他会同意收养两个孤儿吗?下节我们再来学习课文。

五、作业:

看一下今天的作业:

板书:

桑娜

环境描写

善良

心灵之歌

穷人

心理活动

(人间真情)

渔夫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单元导读引入,揭示单元主题及训练重点入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切入点“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

二、整体感知

1、交流作者资料。

2、检查字词预习,个别字指导书写。

3、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说说桑娜和渔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从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中揣摩人物的高尚品格。

1、批画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的?

2、学生批画。

3、全班交流,朗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第二课时教案

一、导入:

承接上一课。

二、体会渔夫的善良。

1、品味对话。

2、朗读谈体会。

三、小练笔。续写《穷人》

四、作业。

板书:

心灵之歌

穷人(人间真情)

桑娜

环境描写

心理活动 渔夫

善良

穷人教案 篇8

1.板书课题:穷人

师述:我们看一下这个“穷”,它的两部分,“穴”中只有“力”,富不富有呢?穷人就是缺少生活资料的人。

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下面我们就走进《穷人》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贫穷与富贵。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见课件)

2、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穷”的句子或段落。

2、组内交流。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教师提示要点学生说句子: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2)从“吃、穿”看出“穷”。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3、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读夫妻对话。完成下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 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四、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出示六: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生: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生: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2、穷人不穷,改个课题。 生:好人。

3、结束: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

板书设计:

穷 桑娜 渔夫 西蒙

抱 忐忑不安 熬

担心 害怕 坚定

读解丰田:穷人管理学 篇9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企业开始学习借鉴包括“丰田生产方式”在内的日本管理经验,部分企业已取得成效,但从制造业整体看,制造效率及制造管理与以丰田为代表的先进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那么,中国企业应向丰田学什么?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才能从形似到神似?

从管理技术角度看,“丰田生产方式”并不十分复杂。现代信息技术已使“准时生产”变得较易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制造设备也为“均衡生产”、“工序中保证质量”提供了条件和支持。我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真正需要学习的,同时也是最难学的,是其具体管理方法、技术背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思维以及系统性的管理逻辑。

穷人管理学

在日研修期间,有的专家称“丰田生产方式”是一种“穷人管理学”,这让我暗暗一惊。在发展经济学中,有些理论被冠名为“穷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贫困落后的经济如何转型与发展。而丰田汽车已是全球汽车产业的翘楚,又怎会与“穷人”相关联?这需要简单回顾一下“丰田生产方式”的产生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丰田汽车创建时期,“丰田生产方式”已生萌芽。其中的一些重要管理思想,如“自动化”等甚至来源于丰田的“前汽车时代”一一上个世纪初,丰田生产纺织机时,其公司“始祖”丰田佐吉就已有“发现异常就停止,绝不发生次品”,以及“工人不单纯做看机器的人”的管理理念。“丰田生产方式”真正发展形成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丰田汽车陷入困境,劳资冲突激烈,资金几乎枯竭,银行债权人提出了条件苛刻的“整改”要求,包括裁员、产销分离、高层人员调整等。正是这种情形,催生了丰田汽车“彻底消除浪费”的朴素理念:必须以销定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卖出去,否则出现成品库存将使公司资金链无法承受;必须等到客户订单完全确定、不会更改时才会组织生产,否则存在积压风险;须按必要的数量多频次“准时”采购,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周转得更快;必须尽可能“少人化”,否则工资支出压力更大。人们在学习“丰田生产方式”时,往往忽视其“现金流”管理的内核(由于传统财务“损益表”不能真正体现成品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等所造成的损失和浪费,有的“丰田生产方式”研究专家建议从“现金流”角度考虑降低成本问题),也忽视这一管理模式将生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

可见,“丰田生产方式”是在贫瘠、恶劣环境中长出的管理之花。这正是它长盛不衰、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这种管理方法的前提在于:企业将自身定位为“穷人”,企业管理者要成为“做无米(或少米)之炊”的“巧媳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成长,哪旧早已家大业大,这种企业文化基因却不能改变。

从丰田喜一朗、大野耐一到后面的继任者,“穷人”和“巧媳妇”的定位始终未变,且已做到别人(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境界:可变成本的降低是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别人易于模仿的事情,且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极限——受品质要求的制约,加上一些重要资源的稀缺性,材料、配件价格不可能一直降下去;受“终身雇佣”以及工会等制度因素影响,人工费用也是刚性的。因此,消除浪费的重点在于通过作业方法、生产流程、物流方式、过程周期等的改善,降低固定成本。也就是说,通过“与人相关”的“活”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思路(通称为“软性因素”),来提高效率,提升整体而非局部成本竞争优势。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民企)大都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市场机会爆发性涌现,企业盈利及扩张呈短期突变状态;土地、劳动供给充分,获取较易;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可以从中获得非均衡价格带来的利益;“资本”相对于“劳动”处于强势地位(我国少数企业兼并外国企业,常常掉入所谓的“工会陷阱”);当有成本压力时,可以采取“外部式”的解决方法—一减少人手,压低工资,挤压上下游甚至牺牲品质。也就是说,企业的“米”较多,且来的快;或还能从别人身上挤出“米”来,企业管理者也就缺了“穷人”的感觉和做“巧媳妇”的动力。这或许是我国企业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可能还未到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从长远看,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快,“穷人管理学”有可能逐渐进入中国企业,并实现“创造性地转化”。

从文化传统看,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小国,国民节约意识极强。而我国一直有泱泱大国、地大物博的历史文化理念,加上权力文化的影响,铺张、讲排场、追求宏大气派,是国民性中的组成部分。某些企业管理者可能个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有过刻骨铭心的贫困经历,而运作起企业一旦拥有了一定资源、具备了一定条件,不仅没有“穷人管理学”的意味,反而颇具“富人管理学”色彩:对资源往往不够珍惜;有时资源投放在不产生效益的地方;有的企业囤积大量土地资源,而利用率较低。

改善无止境

不可否认,国内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愿作“穷人”定位,希望成为“巧媳妇”,但做丰田式“巧媳妇”很难。难在何处?很多企业家认为,最难学的、最难做到的就是“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内在精髓,广而言之,也是“日本式”管理的特色所在。

其一,它是一种“组织机制”。“持续改善”是广大员工参与的、有组织保证的团队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它是正式工作时间内的必要行为,而非业余行为;它是持之以恒的长期行为,而非短期不连续行为;它是积累信息和经验、形成“组织记忆”的智慧行为,而非愚昧性的、知识断裂式的行为;它是以“闭环式”流程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的规范、精细行为,而非随意的、运动式的及粗放的行为。换言之,“持续改善”经过长期传承、积淀和创新,已成为包括参与主体、组织形态、运行流程、制度规范、信息系统、领导方式、沟通模式等多个要素和环节在内的管理体系,已成为不易变形和流失的组织功能。

其二,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即探究规律、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坚持不懈的内驱意志力及思维方式。“持续改善”的精神,我把它概括成“理性的偏执”:所谓“理性”,是指它并非主体丧失的迷信和迷狂,而是从顾客导向原则以及外部竞争要求出发,客观、清醒、细致地分析问题,探测事实真相,找出合理的方法,进行点滴性的、细节性的改善,既提高运作效率,又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及过程。这种个人及团队的“理性”,源自于企业的“理性”——生存及竞争原则,可以说是一种“做正确的事”以及“把事情做正确”的科学精神。所谓“偏执”,意指“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根筋”精神(一些在日的中国朋友都觉日本人有些“迂”),以及“永无止境”的“极致化”倾向。丰田公司工人作业动作分解的细致以及动作的节约,工艺的不断改进,生产节拍和周期的尽可能缩短,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对细节改善的热衷(甚至迷恋),以及日积月累的合理化建议制度,传承、保持“持续改善”功能的组织文化机制,是“偏执”的外化和体现。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种精神既是可敬的也是“可怕”的。需指出的是,“理性”和“偏执”间存在关联:“理性”制约着“偏执”的方向,牵引着“偏执”的持久;“偏执”支撑着“理性”的强度,放大了“理性”的能量。“偏执”若和“非理性”、迷狂虚妄结合在一起,则会产生灾难。

“组织机制”和“精神状态”两个特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形成一个“耦合系统”:“精神状态”催生了“组织机制”,而后者使前者有了精神和物质之间转换的现实基础,同时会对前者产生持久的激发作用(通过团队活动、激励机制等手段和方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持续改善”之所以难学也就有了答案。

第一,它具有“长期化”属性,起长期治本作用,需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需沉淀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传统”(这一点尤为重要)。而我国的一些企业管理者长期以来在创业及企业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形成了短视、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投机理念,以及与短期目标有关的管理风格(如热衷于结构性的组织变革,倾向于从策略层面而非管理层面解决问题等),显然不利于“机制”的培育和延续,不利于“传统”的养成和传承。可以说,“短期化”是我国许多企业做不到“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长期停滞的主要原因)。

第二,它具有“整体性”属性,是包含诸多要素和环节、内部高度一体化和结构化的体系,因此,做起来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对我国的一些管理者来说,欲建设一个“体系”,既有专业能力方面的制约(相当多的人缺乏系统思考能力,专业知识、经验不足),也有观念上的障碍一—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循序渐进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此外,国内许多企业尚未形成较稳定的职业管理者队伍(管理人员流动较大),也对建设“体系”不利。

第三,它具有“团队”属性,是一种“人际关系模式”,涉及对人的尊重、长期合作、民主化沟通、公正和信任、集体主义,以及上下级之间双向责任等团队内部准则。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持续改善”的深层次难点。简要地说,由于成长时间较短,加之社会文化背景复杂,许多企业的组织文化正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呈现出动态特征。从源流看,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多种思想流派,以及现代中国的一些特殊的价值观、方法论,都在或明显或潜在地发挥作用,但尚未“三江并流”,彼此的前提、逻辑及结论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同时,企业的文化选择和融合,由于历史短暂还未到“杨家有女初长成”的程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准则的差异往往较大,同一企业内部往往也表现出不一致、不稳定和不清晰。也就是说,“持续改善”所包含的组织文化要素尚未形成或尚未定型。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出现了与“持续改善”以及企业竞争能力长期提升相背离的内部准则,如短期博弈、公正缺失、对人缺乏尊重和责任、崇尚权力、排斥民主管理等。

“持续改善”的精神特征——“理性”和“偏执”,在我国企业管理者的精神结构和精神空间中,似乎也是欠缺的。“理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的稀薄,探究事实真相和客观规律的驱动力和思维强度不足;二是思维方式上的“大而化之”,“模糊”,不够严密和细致。中国文化传统中与农业文明相关的“感性”特征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管理者。至于“偏执”,更和我国一些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精神状态相去甚远。灵活、权变、“趋利避害”,是“迂”、“执”的反义词,平衡、中庸则是对“偏”(极致化)的否定。这里无意否定这些精神、文化特点的价值,只说明它们与现代制造管理文化的不相容和冲突。说得稍远些,西方有些研究华人企业及华人管理特点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结构适合于快速变化环境中的成长型企业,适合于创业但不适合于“守成”;适合于“战略”、“营销”,而不适合于“开发”和“制造”。这固然是一种假说,但是有一定道理。

此外,“持续改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活动,其组织作用的是中基层管理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对“持续改善”能否长期、有效进行无疑至关重要。而我国一些企业的利益结构、权力结构以及文化结构还无法使中基层管理者产生归宿感,也就削弱了他们“持续改善”的动机。

“能力”还是“绩效”

“丰田生产方式”包含“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作用”以及“自主、民主的管理”。丰田式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以人为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它是战后劳资冲突的痛苦经验、美国管理思想及日本传统社会乡村“共同体”文化的混合。其“日本特色”主要是:在“终身就业”、“长期合作”前提下,员工以企业为“家”(长期归宿和“集体主义”),企业以员工为“子”(负有责任和共同成长)——现在随着美国文化的熏染,这种情形有所改变但仍不失为主流;当员工很少流动时,则注重员工的发展,即员工能力的持续提升(“内部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并把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

在日研修期间,凡与丰田等企业的管理人员座谈,中国企业家们必提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考核)”。日本人常一脸茫然,对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问题似乎无从回答。原因在于丰田等企业长期以来用能力提升和持续改善替代“绩效考核”。当然不是不考虑“绩效”:生产线上分批次的产量、品质、时间(节拍)要求,本身就是一种“绩效”规定,而是通过持续改善(意味着相关绩效目标向更高水准递进)和能力提升(意味着未来绩效提高)来达到目的。

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对“目标管理”及“绩效考核”不以为然,不认同基于“数字”的、以奖惩为主要手段的管理。饶有意味的是,我国企业对“绩效考核”大都非常热衷,面对东西方不同的管理方法,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式快餐”——见效快,简单易行。

对中国企业来说,环境变化快且机会多,通过“绩效管理”使企业的动力及压力迅速增强,使企业能量迅速扩大,几乎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流失、全社会职业道德状况不佳,不得不采取“刚性”的、“压力式”的管理方法;再者,日本经济长达20年处于低迷期,风头强劲、起产业领导作用的多为美国企业,而管理借鉴总是以成功者为标杆的;最后,“绩效管理”暗含了中日企业(这里主要指民营企业)在“组织与人”的关系方面权利、责任不对称的局面——企业对员工权利较大而责任较小,以及“上——下”方向的权力文化。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通用管理方法,自有其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我所接触过的部分企业将它替代能力管理,忽视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基础。在“绩效管理”方面,目前存在若干种不良倾向:一是短期化,企业运作主要围绕着短期目标,对涉及核心能力的长期目标无暇顾及;二是技术化,过于依赖“数据”管理,甚至被数据所“异化”;三是表层化和简单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解决绩效背后的深层原因;四是感性化,用“绩效管理”的理性形式掩盖非理性内容一—某些企业的所谓绩效目标其实是领导人的“梦想”;五是集权化,从上而下压指标,不注重员工的自主管理和团队的民主管理。

其实,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比单纯以“绩效”为中心要难得多。它要求企业管理者有尊重人、关怀人的天性和情怀,“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胸怀,“企业是所有人的共同体”的认知和境界,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素质和能力。企业既要形成“能力”开发的“体系”——程序、方法、制度、技术等,同时也要形成“能力”开发的组织氛围和文化“场”。

应该说,日本式的个人“能力”提升是艰难甚至残酷的(笔者听说也有日本年轻人因忍受不了丰田的压力而离开),但只要在全球化经济大舞台上,中国企业与日本企业以及其他国家企业还存在着竞争,那么这种“艰难”和“残酷”也是中国企业所无法回避和舍弃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企业能融合美式管理、日式管理、中国文化传统及管理经验,将“能力”和“绩效”两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管理新模式。

上一篇:构建“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日语助词的用法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