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

2024-04-23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通用8篇)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 篇1

关于2011高考作文

一、关于考点

能写记叙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解读:写自己,写体验;角度小而巧;不写大主题。(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发展等级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解读:认识事物的高度,看问题的深度。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解读:在情感充沛和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发;

对文章整体感觉的认同,与全篇的风格、结构相适应而不是片面追求文句的优美; 词采运用恰当、体现于内的整体之美,而不是对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夸饰。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解读:见解新颖:是指写作的角度新颖,这是一篇文章获得高分的主要元素之一。比如年前潍坊的模拟试题《主宰》。比如济南市调研试题《等待》。

材料新鲜:喜新厌旧。

个性色彩:主要是指写作形成的风格,比如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等。结论:重视下面三点,感情真挚,材料丰富新颖,写作视角。

二、近几年作文命题的特点

一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二是围绕考生的成长与发展,注重自我认知与精神建构。分析这几年的命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开放性。鼓励考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种思想在山东卷的作文命题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命题尽量不含暗示性;题目有较大选择的余地;空间鼓励考生多角度思维,自由地选择文体样式,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

2.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成为主流。

2006年:诗歌《星星》(雷抒雁)——新材料作文。

2007年: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8年: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9年:《见证》——命题作文。

2010年:“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新材料作文。

3.命题注重含意的丰富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这五年的作文题目,在含意的理解上都比较丰富,在立意方面可供发挥的余地较大。2008年和2010年的作文命题难度偏大;2010年的作文不太好写。

4.体现哲理色彩,体现对事物认识的多元化思想。比如这五年的作文在含意的理解上是宽泛的,写什么都可以;正面的,反面的;肯定的,否定的;赞成的,反对的;大主题,小主题;国家的,个人的;感性的,理性的;等等。

5.命题以人为本,体现人本思想。作文育人是我国历代教育思想家的一种共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感情两端。”以人为作文的圆心,凸现“我”的情感世界和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展示写作主体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认识、看法和思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张扬写作主体的个性。比如作文中的“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角度)自定”,等等要求,就是人本命题思想的表现。

关于2010年作文题目的认识和评价

2010年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比标题作文更需要发现能力,更能提供多种角度,更有可能做到自主立意。

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所以在作文评分标准表里,审题标准中的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这一切都是为了使高考作文有更大的选择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新材料作文要求所选材料内容的丰富性。新材料作文之新意要求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文化”“多元解读”“个性化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对此,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就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上突显材料含意的多解性,使不同思维的考生在写作材料面前能够发现材料含意的多解性,敢于冲破“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习惯性思考模式,写出真实的自我(思想)。总之,新材料作文的丰富性要求所选材料蕴含多个写作的方向,促进写作思维的多元化发展。

另一方面,新材料作文注重考生借助材料立意时表现在角度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层级性。作为选拔性考试,作文材料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而这种区分功能一半是隐含在材料提供的立意角度中的——定向的准确度,对材料理解的深刻度;并且利用提供的多角度的选择来区分考生表达时的思维水平。

2010年的作文,从写作难度上看,一方面,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发挥,人人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考生写作的水平又因境界的高低和感悟的深浅而有所差别,造成一定的梯度差异。

存在的问题

1.命题不够严谨。“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这句话不是托尔斯泰说的,而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第一部开始时第11节两个男性人物奥勃朗斯基公爵和列文在吃饭时奥勃朗斯基说的话,因此,说成托尔斯泰显然欠妥当,这对考生是一种误导。再说,有的版本的翻译也不太统一,有的翻译成“光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与影构成的”。——光,在小说中是指实实在在的,而“影”是指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切实际的东西。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背景介绍:

奥勃朗斯基本身不是一个正面人物,应该说是一个灰色人物,一个政府机关里人缘颇好的政客,他的地位是妹夫卡列宁给的。小说开头就写他正和自己的妻子陶丽(又译杜丽)闹别扭,因为他的妻子发现了他行为不轨,和家庭女教师罗兰(法国人)有染。他的妹妹安娜·卡列尼娜正和卡列宁家庭生活不和谐,到了第七部他就去协调她妹妹和卡列宁的关系。

奥勃朗斯基和同学列文在酒馆吃饭,乡下老土、经营着上千亩土地的地主列文心情不好(因为他向吉蒂求婚,而吉蒂的母亲,谢巴尔茨基公爵夫人不愿意,遇到了麻烦;后来谢巴尔茨基公爵很愿意)。奥勃朗斯基给他开导,但是列文一点也没有听进去,两个人各怀心事,各有想法。

注:吉蒂的姐姐恰恰是奥勃朗斯基的老婆陶丽(杜丽)。此时奥勃朗斯基34岁,而列文32岁。

列文和陶丽、吉蒂(此时她才18岁)的哥哥是同学,他经常到陶丽家去,对这两个女孩产生了单相思。这是第一部第11节的事。

奥勃朗斯基给列文第一次提起渥伦斯基,一个一直在追求吉蒂的浪荡青年军官,这使列文很懊丧。

2.难度较大。考生的思维受到影响,不容易展开。

首先,在审题方面,对考生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在于对“人生”一词的理解上。大多数考生把“人生”理解为人的一生,也即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也有一些考生将人生理解为人类社会、国家、民族等,或者将上述两者混为一谈,不予区分,这就使作文构思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另一个节点是对“光明”和“阴影”关系的理解。光明一般指人性中善良、高尚等积极的方面,阴影则一般指人性中弱点、不足的方面;当然,二者同时也可以指人的生存境遇,包括成功与失败,幸运与挫折,顺境与逆境,幸福与苦难,圆满与残缺等等。二者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内在关联的,不是互不相干、截然对立的。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此能够正确理解,并且有程度不同的感悟和联想,也有一部分考生则对二者的关系认识有偏差,以为它们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的关系,甚至有考生认为阴影就是黑暗,应该彻底消灭。

其次,从写作的情况看,大多数考生能够在列举古今中外人物和事件作为人生丰富联想的同时,对光明与阴影的辩证关系进行程度不同的论述,揭示其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多种关系,这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也有部分考生将阴影理解为黑暗,并认为它是社会一切弊端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的代表,主张要赶走黑暗,迎来光明。这部分考生对光明和阴影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离开了人生这个中心,偏离了题意。

再次,文体方面,题目给人的感觉是写议论文比较顺手。多数考生采用了这种体裁,其中一部分属于论述性的散文,议论的同时夹杂着情感的倾述;也有少数考生写得较为浮泛,事例间的联系不够。而论述类文体很难写出漂亮文章。

总结:今年的作文整体水平不高,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命题的原因,题目过于抽象,主题太大。涉及人生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况且目前的考生由于认识水平所限,思路狭窄,认识肤浅,文章空泛。二是对于“光明和阴影”的认识陷入了传统的辩证思维之中(发散思维严重受阻),而难以自拔。三是游离了“人生”。开头尚能扣紧人生主题,但是中间不自觉地荡开。四是在文体上有暗示倾向,导致了考生选择的余地降低了。

因而,今年的一类作文只占千分之一点四,相当可怜。优秀作文也很少,所选出的10篇作文体现不出我们高三教学的实际,体现不出我们山东考生的水平。

今年作文题目的实际难度为0.69,去年为0.71,命题难度有所增加 ;因而平均分为41.40分,去年为42.36分,比去年降低了0.96分。

三评率和仲裁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三评人数63740人,三评率10.40%;仲裁人数1827人,仲裁率则更低,占0.20﹪,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考生对该材料较为熟悉,有内容可写;另一方面阅卷教师标准把握较好,阅卷的质量有所提高。

三、解决之道

(一)加强阅读

温儒敏:“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 一是时文类文章。

二是高度重视高考优秀作文的示范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作文训练的命题研究。

突出材料、命题、漫画等的命题研究。

比如材料作文命题:故事性(寓言类)题目要提炼其寓意,现象性题目要挖掘其本质,阐释性题目要领会其意图,比喻性题目要还原其本意。命题原则

1.能写。与考生的经历以及认知水平贴近。缩短考生对题目的感知时间,快速立意,消除题目给考生带来的距离感,促使考生一见到材料就有话说。

2.写出水平。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发挥考生特长,文体方面,表达方面,思维的拓展方面,等等。

3.立意角度的丰富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4 4.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一种健康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例如,2009年山东的“见证”,既可以写大主题,也可以写小主题。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社会;写小主题的考生的作文得分更高一些。

(三)加强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

准——新——深

准:符合题意。评分标准中内容项的一类和二类都是符合题意。新:一是角度,二是观点或者主题(主旨),三是材料。

深:看问题,认识问题,表达思想或者阐述道理有高度,开掘有深度。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

(四)开齐、开全八种作文课型

丰富作文教学内容,拓展作文教学空间 1.作文讲评课

①对本次作文的不同层次进行归类;优点;存在的问题。

②每次讲评要有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文体选择,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材料的丰富、新鲜;等等。2.作文批阅课

针对自己学生的作文;两个班交叉进行。目的:体验作文批阅过程,提高认识水平。

①提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中的特征。②综合分等打分;分项分等打分。③每人四篇,一课时完成。④交流批阅情况。⑤批语,必须签名。3.作文分析与评价课

提供3—4篇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侧重40—46分之间的二类作文)和普遍性的作文。同时,适当考虑到文体。

目的:分析和评价每一篇作文的优缺点。

操作:三个15分钟:15分钟阅读,15分钟分析和评价,15分钟课堂交流。4.作文修改课

三篇具有代表性作文的升格训练。目的: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重点:二等卷如何上升一个层次。

范围:立意方面,材料方面,过渡衔接方面,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开头结尾方面,等等。5.作文欣赏课

目的:领悟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提高鉴赏水平。

①选文范围:2009年、2010年高考优秀(题目)作文。②选文标准:不同文体,适当考虑发展等级的几个方面,特色突出和大众化思路(构思)。③数量:3篇

④课堂授课方式:三个15分钟——15分钟阅读,15分钟书面点评,15分钟课堂交流。师生、生生互动。6.作文审题立意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5(1)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案例:寓言类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寓言的含义及特点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一般有三个特点:

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

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戒、启迪人们,寄予深刻道理。寓言类材料的审题

①整体把握寓意。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②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③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以及各方面的关系。找出每个陈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④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案例: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立意角度:找准自己的位置

坚持自我,发挥优势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追求理想,不必在乎别人

做好自己生命的俯冲

理想可贵,但要认识自己

幻想与奋斗造就超越世俗的美感

孩子眼中的世界

敢做梦的人

努力尝试是可贵的实践胜过空想

可悲与可叹 审题训练

用心

爱心

专心

(一)2008年全国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阐述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以寓言的形式设计了山石与卵石的对话。他们对话的关键是怎样看待自己与别人。

从对话来看,山石对卵石很是不屑,认为卵石细小,不如它自己高大挺拔;认为卵石体肤平滑,肌理莹润,不如它自己体肤糙砺,楞角分明,血性方刚。山石在卵石的面前,是骄傲的、自信的。这些固然没错,但山石的不足在于,它在看到自己高大雄奇、充满阳刚之气的同时,不应当对同出一源的卵石采取排斥、鄙视的态度。大千世界的事物存在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美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固然可敬,小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山石的口气比较霸气,唯我独尊,唯我独优,这不是一种值得认可的为人之道。

对山石既可正面立论,肯定它的自信、它的豪气;也可反面立论,批评它的傲气、霸气、偏见,等等。

跟山石相比,卵石就显得温和许多。但卵石在高大的山石面前,并没有失去自信,并没有丧失自我,它据理力争,柔中带刚,阐说自己苦难的经历,阐说自己也有独特之美,阐说自己“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的实际贡献。跟傲气的山石相比,人们往往把爱意更多地投向了卵石。因此对卵石一般宜正面立论。

文章既可综合立意,将山石与卵石相互比照提出观点,也可选点立意,从山石或卵石的所具有的某一个小点立意,引申开去。

立意角度

若从“石头”的角度,正面立论的话,肯定“棱角分明”的石头是一种本色之美、个性之美,可以有以下立意:①保持本色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活出精彩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充满阳刚之气,等等。从反面立论,批评山石唯我独尊,唯我独优,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的傲气、霸气、偏见,等等。

若从“卵石”的角度,“圆润光滑”的卵石则是一种雕饰、圆通之美,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温和、成熟、稳重之人。可以有以下立意: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从“卵石”的“经年累月,水蚀沙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特点,可以立意为“磨练”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7 若结合“山石”“卵石”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有以下立意: 从山石与卵石都坚守本质的角度——山石与卵石都是石头,它们的遭际各不相同,却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质与内涵,都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

从山石与卵石不同价值取向的角度——(1)价值取向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却都能演绎一段别样人生。(2)不同形式,同样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山石与卵石姿态不同却和谐共生的角度——(1)山石无棱角无以显壮美,卵石不圆润无以显温柔,它们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美丽着。每一块石都有自己的位置,它们都抛弃了平庸,成就了伟大。平凡不是错,只要活出属于自己精彩,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2)在保持本色、个性的同时,学会圆通,倡导融合,提倡和谐。(3)大千世界万千之美/物尽其材各有所用/异样人生/不要拘泥一种形态……

从两石需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角度——(1)“糙砺”和“莹润”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2)刚柔相济。(2)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题目:一路有你陪伴;上海卷的“他们”。(3)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材料: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敢为人先。

(4)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 7.写法鉴赏课

可以单独分解进行,也可以整体进行。

①开头写法欣赏 ②结尾写法欣赏 ③中间写法欣赏 8.片段写作课

用心

爱心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 篇2

高考语文试题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直到今天, 在试卷体制构成上, 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这种固定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考查内容上形成了固定的内容范式, 一是在问题设计即提问方式上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体制。这两者合在一起叙述, 即形成了如下七个板块。板块A:内容为语言基础知识考查, 读音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词语应用 (多在成语) 是否恰当、病句辨析等;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B:内容为现代文阅读考查, 即小阅读, 多选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C:内容为文言文阅读考查, 对实词、虚词的意义的理解和用法的判定, 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D:内容为古文句翻译、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考查;题目形式为简答题与填空题。板块E:内容为现代文阅读考查, 即大阅读, 多选用文学作品;题目形式为简答题。板块F:内容为语言表述应用考查, 题目形式为简答题。板块G:作文, 即写作题。

虽然现在已有17个省市自行命题, 但基本的考查内容、基本的形式体制仍然是一致的, 近20年来年年如此。近年似乎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 但谁都能看出来, 其也只不过是试卷内容安排的顺序即试卷的形体构成的变化罢了, 说穿了也就是板块组合的变化, 即把各个板块或个别板块所在的位置加以调整变化或重新组合, 有的是把某几项重新拼接, 有的是把其前后位置加以变动, 或者干脆说就是某内容某题型原来放在甲位置现在放在乙位置或丙位置罢了。但大致板块仍是这几个, 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 考查的内容、试题的形式、提问的方式仍然是上述的这几类或这几种。除个别省、市在板块上有所创新外, 大部分省、市还是这个基本的体制构成。但就福建等几个变化较大的省份的试题看, 还是脱不了这个基本框架。江苏卷虽然设置了附加题, 但除去附加题, 其题目的基本考查内容和试题的构成形式还是如上这些板块。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僵化在目前的程式之下, 对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颠覆, 从内容到形式掀起一场彻底的革命。

高考试题的属性不单单只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 它还应该具有推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创新的作用, 语文试题尤其是这样。至少它必须能够推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也就是说, 它必须能够刺激人的好胜欲和求知欲的充分张扬。而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恰恰相反, 它千卷一面, 千题一颜, 在刺激人的好胜欲、求知欲方面处于疲软状态, 死气沉沉如一片荒漠, 缺少灵动性、激励性、挑战性, 缺少吸引力和刺激功能。一般来说, 人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喜欢新奇和刺激, 接受新奇, 挑战新奇, 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抑或是命题者, 都需要激励和挑战;而语文教育可谓承担着延传我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千古大业的重任, 怎么可以等闲视之?

如此多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首先侵害的就是学生, 它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整个语文教学如死水一潭, 销蚀了学生的求取新知的学习兴趣, 消弭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缺失了语文学习的进取心, 以致对语文产生了厌倦、逆反心理。更甚的是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使语文学习范围狭窄, 目标单一, 处于极端功利性的地位。就目前的教育环境看, 即便是高一的新生, 他们进校不久, 老师都会拿高考试题给他们做, 向他们灌输以高考为中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如此一开始, 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目标以至认知能力、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就限定在高考试题所规定的一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 他们必须绝无旁骛。因为如果不按照这个高考试题指向或导向、限定或划定的方向范围学习, 他们就不可能得高分, 不可能得高分就不可能升入理想的大学或升入大学, 那么以后的就业和生存就可能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为着高考得高分, 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会趋近避远, 趋浅避深, 趋窄避广, 如此, 学生只能成为功利化的奴隶, 产生功利化的思想认识, 当然不能得到其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得到的健康全面的发展。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 就这一点说, 如此高考试题在育人方面是有欠缺的。

其次, 消弭了教师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教师失去了进知性、创新性、探讨性、冒险性与对知识的延展性、开发性。因为固化的考试内容和固化的考试形式, 使他们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们的精神观念、性格棱角、激情意趣完全被消弭成一片平沙, 以致每位教师都无所他求也不能有所他求, 教师也都成了千人一面, 没有具特点的教师, 没有富个性的教师, 谁也不能独立特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 对这一点已经深有所感, 深有所虑, 他们已经削减或说是省去了过去自己的很多有创新有创意的教法, 很多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只是为了应对目前的应试教育, 应对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追求的升学率。如此, 教师就只能教得直接些, 你考什么就教什么, 长此以往, 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 以致他们渐趋功利化、实用化。

再次, 从考试命题者的角度说, 内容的定向, 形式的划一, 束缚了命题者的创造活力, 使他们思维僵化, 导致创新欲望枯竭, 无法再开发自己的智慧和再创造新的命题方式。

如果不冲破这个内容的固有限定, 不打破这个旧有的形式体制, 就无法激发高考命题者的创新精神, 无法激起高考命题者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近几年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 就可以发现创新已经很少了;在固定的内容和旧有的形式面前, 高考命题者显然已经江郎才尽。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板块A中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试题和板块F中语言表述应用考查的试题, 已经找不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空间了。2009年湖南设计了一个第5题, 给一副对联的上联选择下联;北京也设计了一个第5题, 判定对一段文字内容中关涉到的文学方面的常识的注解的正误。我们看这是题目的创新吗?湖南的第5题与前些年的对出对联的上联或下联有什么区别, 北京的第5题不就等于考查文学常识吗?更让人感到无奈、尴尬或觉得高考试题真的已是“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是, 就那么一个智慧级别最低、基本等于是愚弄学生的句子排序的题目, 竟然连年常出不穷。2009年全国和各省市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题, 出了这个题目的竟然有7家, 占比为39%, 等于是五分之二了。因此, 高考语文试题不变化, 不革命, 不颠覆, 它就不会生机蓬勃继续健康地存活下去。

如何变化?如何革命?如何颠覆?说到实质上, 就是考什么?怎样考?这里给出一个建议, 或可作为原则, 叫考无定指、考无常式, 也就是内容无定点, 题目无定式;用更明白更通俗的话说就是, 只给考纲, 不给考试说明, 也不给样题样卷。目的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无从做讨巧的准备, 而是贵在常教常备, 常学常备, 常教常新, 常学常新, 达到不管你考什么、怎样考, 作为教师, 都能让自己的学生答好题得高分;作为学生, 也都能达到答好题得高分的理想境界。

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命题者的创造力, 也会激活整个语文教育界, 激发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 激起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思想丰富多彩, 教学方式多姿多样, 同时带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创新性, 从而形成学生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在语文教育这块阵地上彻底卷起一场素质教育的狂风暴雨, 把多年来空喊的素质教育真正地推行起来。如此, 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上课下尽展自己的精神风采和横溢才华。不同或不定或不完全重复的内容的考试才能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活力, 才能真正检验出每一位教师的真才实学和能力;当然也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和真正能力的学生。

如何具体做起来?首先语文的考查内容要放宽, 不能就是现在的那么几块那么几点固定的知识和能力。语文就是语文, 它包容百科, 至少包括文史哲和天文地理, 它的考查内容怎么能作如此限定如此狭窄?因此, 要在考查内容上有突破。考查内容应该有发展、有变动、有创新、有出人常思、出人意料, 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 没有新的内容, 就无法产生新的命题形式。

跟着内容变动的就是形式的变动, 即问题设计方法的变动和提问方式的变动。这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有前者自然有后者。既然内容的变动已经打开了命题者的眼界, 他们肯定会“不须扬鞭自奋蹄”, 形式的创新创造肯定会鲜活丰富、异彩纷呈。

如果更具体地做,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 谁应该或说谁会首先行动起来?全国那两套高考语文试题应该首先活泼起来, 你万众瞩目, 众望所归, 你活泼起来了, 其他省市就会跟着活泼起来, 因为在印象上在通常的意义上, 你有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 你不是权威也是权威, 你不是政策也是政策。

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预测 篇3

总体说来,2009年的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将保持稳定,题量题型赋分基本不变。众所周知,2009年是广东实施新课标的第三年,也是目前3+X+文基(理基)高考模式的最后一年。据此可以断定,2009年高考应以稳定为主,估计2010年实施高考新方案之后会有较大变化。

从2004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把这五年的语文基础知识试题作个归类,我们发现,语音、成语、病句这三个知识点连续考了五次,语意考了三次(2004、2005、2008),错别字考了三次(2004、2005、2006),近义词辨析考了一次(2007),标点符号考了一次(2004)。试题数量由2004年的6道题到2005年的5道题再到近三年的4道题,2009年也应该是4道题。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可以放在作文之中去考查,2009年应该不会再设考题。近义词辨析因为与成语辨析考点重叠,考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2009年的语基题应该是语音、成语、病句、连贯等4道题。如果一定要有变化,那就把语意连贯题换成近义词辨析题。

纵观五年来的广东高考文言文试题,从2004年选自《孔子家语·颜回》、2005年选自《后汉书·朱晖传》、2006年选自宋濂《杜环小传》、2007年选自《聊斋志异·郭生》到2008年选自《晋书·周访传》,我们一眼便可看出,用来设题的文段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文,因此,2009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应该是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由2007年的21分变为22分,这1分加给了断句,使得断句的分值达到4分,2009年应该不会减少。因此,断句和翻译应该作为文言文备考复习的重点。

古代诗歌鉴赏,2004年考的是唐诗(6分,《江汉》杜甫),2005年考的是宋诗(8分,《春日登楼怀归》寇准),2006年考的是清代广东人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2007年考的是宋诗(6分,《溪亭》林景熙),2008年考的是宋代吕本中《木芙蓉》和宋代范成大《窗前木芙蓉》的比较赏析,分值在6~8分,设题角度涉及形象、意象、意境、诗眼(炼字)、手法、景与情等,因此,上述设题角度也应该是2009年诗歌鉴赏设题范围,理应作为训练的重点。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材料来看,广东省的命题者似乎偏爱宋代诗歌。但是从2008年全国各地共18套试题的诗歌鉴赏题来看,唐宋元明清都有涉及,有诗有词有散曲。因此,笔者斗胆预测,2009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取宋词来设题可能性很大。

我一向认为,古诗文默写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送分题,这是一道不需要思考的题目,记住了就会,没记住就不会,想也没用。在2007年以前,这道题几乎无法复习。从2007年起,规定了默写的范围——18篇文章、42首诗,共60篇首,而且一半以上是初中的古诗文。这使得备考有了依据,只要你肯去背诵,得分就很容易。笔者认为,6分的分值大了些,如果降为4分,则比较合理。

从前我们说得基础者得天下,现在我要说得古诗文者得天下,因为古诗文在90分的基础题中占的分值实在太大。我们不妨列个算式:文言文段阅读12分+断句4分+翻译6分+诗词鉴赏7分+古诗文默写6分=35分,分值占基础题的39%。因此,古诗文考点应该成为整个高考语文复习的重点。

从2007年起,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这是新课标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而必考的阅读部分又规定为论述类,这就使高考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从2007和2008两年的论述类试题来看,2007年王生平的《创新与想象》和2008年朱光潜的《诗与直觉》都与艺术创作有关,都属于社会科学论文范畴,因此,2009年的论述类试题仍将取材于社会科学论文,复习备考时应有意识地阅读有关哲学、历史、文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文章,理科班的学生尤该如此。

2008年《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要求考生能够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其中对几种文学体裁的排列顺序作了调整,由原来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调整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说明小说阅读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此,2008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选考题就取材于外国短篇小说——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这是广东自主命题五年以来,小说文本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因此,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文学类选考试题,考查小说阅读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复习时,可选取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短篇小说来备考训练。

从2007年起,实用类文本阅读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2008年《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007年广东卷考查的就是节选自法国作家多米尼克·夏代尔《音乐与人生》中的一篇人物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而2008年跟2007年相比又有了较大变化,把以前放在第一卷中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的科普文章纳入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中,并且在2008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付诸实践,考查了美国的刘易斯·托马斯《绝妙的错误》,第一次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科普文章。因此,根据2007和2008两年的高考实践来判断,2009年实用类选考题考查中外人物传记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考试说明》把传记摆在实用类文本的首位,而过去的两年并未对此进行考查。

从2007和2008两年的高考实践来看,选考实用类的考生远比选考文学类的考生要多,2007年广东省选考实用类的考生多达七成以上,虽然这一比例在2008年有所改观,但选考文学类的考生仍然偏少。这与两类文本本身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有关,文学类文本侧重于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实用类文本侧重于解读、筛选、整合和分析。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考生接触实用类文本的机会相对较多,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强。这应该引起高考命题者的重视,如果两类文本的选考人数严重失衡,那么就失去了选考的意义。因此,为了使两类文本的选考人数基本平衡,笔者觉得应该降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以吸引更多考生选考文学类。这样,不仅使选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选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信息化社会里广大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音表达和运用部分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有创新、最能创新也是最需创新的部分,变化往往出现在这部分,新题型也往往在此产生。纵观自主命题五年来的语言运用试题,2004年考的是图表题、压缩题和对联题,2005年考的是压缩题、句式变换题和仿写题,2006年考的是写关键词、看图写话和扩展语段,2007年考的是看图写话和压缩语段,2008年考的是概括要点和看图写话,不难看出,以压缩的形式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是广东省高考语文命题者最大的偏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偏好仍将体现在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而连续考了三年的看图写话题将被句式变换题或者仿写题取代。在此,我热切地期盼广东省的高考命题者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题型来!

再说作文。我们先来看看广东省近五年的高考作文试题,2004年是话题作文《语言与沟通》,2005年是话题作文《纪念》,2006年是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2007年是话题作文《传递》,2008年是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不难看出,五年中有四年是话题作文,只有一年是命题作文。其实,早在2007年,高考作文将写新材料作文的议论就不绝于耳,可是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却令人大跌眼镜,考了一道被高考作文专家称之为“审题难度为零”的话题作文。到了2008年,话题作文已经令广大师生感到了审美疲劳,将考新材料作文的呼声可谓“甚嚣尘上”,可是,一道命题作文又令众多高考专家大失所望。其实,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无非三种: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已令人审美疲劳,命题作文已偶一为之,新材料作文令人期待。据此,笔者在此斗胆揣测,新材料作文将在200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千呼万唤始出来”!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 篇4

【作文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一艘游轮在大河里航行。

游客问船长:“船长先生,您在这河上航行了这么久,经验这么丰富,我想您一定对河中的每一处浅滩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了吧?”

船长回答道:“不,先生,我对河中的暗礁、浅滩并不完全清楚。为什么一定要在浅滩之间摸索呢?在浅滩之间摸来摸去,可以说是白白浪费时间!我只要知道深水区在哪里,不就足够了吗?”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800字。(3)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这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著名歌手王铮亮演唱的名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节目播出后,让“时间都去哪儿了”热持续升温,对此您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800字。(3)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据新京报报道,在2013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表示,北大要用实际行动切实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使教育回归本质。

材料二2010年,黑龙江省一位“高考状元”在成绩揭晓后,接到一个商家电话,商家承诺只要她成为商家的产品代言人,就会一次性支付给“状元”巨额报酬,但她断然拒绝。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作文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7岁女孩杰西卡驾机身亡,曾经在全球引起广泛争议,但她的妈妈在无比悲伤之余说:“孩子想飞就让她飞吧!”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作文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4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不只是天气和气候,世界发展的每一部分都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古人亦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试题 篇5

高考语文作文预测:高考作文素材“莫言”

高考作文一直都是学生们热议的话题,高考语文作文预测之莫言有关作文素材,供大家学习参考。

“今年高考肯定要考莫言!”很多学生都猜测。

于是阅读莫言的小说、了解莫言的生平故事也成了很多高三学生高考准备的必要部分。

若是“莫言”走进2013高考考场,会考些什么呢?

我也在思考琢磨这个问题——

我个人观点:关于莫言的话题有可能在文学作品阅读或者作文中设题。但是应该只是会以试卷材料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把作家本身作为考题出现,所以会仅仅只是材料,这和选择其他作家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学生要提高的是自己解题的能力,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莫言这个人身上,作家不是重点。

如果考到莫言,最大的可能性会在作文上,有可能从三个方面来考学生,第一:让学生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一个人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总会取得成功,以此作文,第三:就是讲故事的魅力,因为莫言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如何学会讲故事,用语言的魅力来折服人。

如果他真考这些,我们又该为莫言做些什么准备呢?

一、首先要关注莫言的精神内涵。

“莫言认为,在小说中要保持真正的民间立场和视角,就要求作家丢掉知识分子立场,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来思维,否则,你写出来的民间就是粉刷过的民间,就是伪民间。他在谈到《四十一炮》时说道:因为本书是用罗小通的口吻诉说,作者深藏幕后,或者说,在这本书里,没有作者的思想。而罗小通的思想,罗小通对老兰的矛盾心态,正代表着民间的标准。老百姓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往肉里注水,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那是深恶痛绝的,因为这种肉会损害我的健康和利益,但从罗小通和老兰的角度看,那就是注水有理。你如果不注,别人也要注。农民往肉里注水,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诸多****现象中的一个现象。这跟出版行业中的盗版、制药行业中的假药、医疗行业里的红包、官员们的假数字和贪污腐化等是一样性质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人都是害人者,人人都是受害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需要痛苦。”

二、读一些莫言的短篇小说,了解他曾获得矛盾文学奖后的获奖感言。

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小时候的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三、了解莫言的生平事迹。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四、了解人们对于莫言的评价。

1.莫言的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感到莫言文学的起点,那就是对在挫折中却顽强生活下去的人的关注。

莫言依然是属于 相信‘文学’力量的作家。

—— 【桑岛道夫】(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

2.莫言的作品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美大文豪马尔克斯,联想到他是在模仿马尔克斯的作品。但实际上,莫言不是模仿马尔克斯,莫言对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结合幻想和现实方面他甚至超越了马尔克斯。——【谢尔.埃斯普马克】诺奖评委会主席

3.对我而言没有更幸运的候选人了,他的获奖毋庸置疑,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作家,可与福克纳比肩。然而,莫言也让德国文学界见识到中国文人自相矛盾、难以捉摸的特性,也有论者认为这再次表明中国超过想象的复杂面向,德国社会需要改变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马丁·瓦尔】德国当代文坛大家

4.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安赫尔·费尔南德斯】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

5.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纽约时报】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

6.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将其与威廉福克纳、狄更斯和拉伯雷相媲美。莫言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个独特的环境。——【Peter Englund】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

7.一九五五年出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农民家庭的莫言,借助残忍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女性崇拜、自然描述及意境深远的隐喻,构建了一个令人叹息的平台。——【约翰萰湓代克】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8、莫言回避文革后的现实是中国体制内作家的通病,难以避免。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

五、了解莫言诺奖授奖词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 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他对于中国过去一百年的描述中,没有跳舞的独角兽和少女。但是他描述的猪圈生活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意识形态和改革有来有去,但是人类的自我和贪婪却一直存在。所以莫言为所有的小人物打抱不平-从日本占领到毛泽东的错误到今天的疯狂生产。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瑞典文学院祝贺你。请你从国王手中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六、了解莫言的经典语录

1、无论多么落寂和苍茫,那些身影总会过目不忘。

2、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十六个年头。

3、因了命途中的你们,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

4、我把你们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记忆之下,5、提笔伏案之年,窗边,是心灵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6、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设法,都忘不了。

7、我总喜欢逆着时光,寻找我青春的足迹。

8、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9、黄昏是青春短暂的悲伤。

10、所以,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

11、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12、满腹经纶是黔驴之技,易于迁延与迟滞。

13、当时光碾过青春,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

14、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15、年月里,五味杂陈。

16、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

17、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愈陈愈香。

18、安然的在被窝中躺过一世春秋,浑噩自知。

19、极度的顺从是悖逆。

20、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凝结成氤氲的哀伤,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

21、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自己在青春的罅隙中的那般狼狈。

22、我在河之彼岸,守望曾经归来,归来无望。

23、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

24、因此,在那个习惯于悲春伤秋的年代,你陪我看了多少个日薄西山的景致,我陪你看了多少个破晓阑珊的夜,我们彼此静默的坐着,不言朝夕。

25、即使世界遗忘了你,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道一声:生日快乐!

语文高考作文题目预测 篇6

生命需要守望者,就像森林需要护林人,灯塔需要守塔人一样,尽管他们的身影总是寂寥的。人们宁愿固守属于自己的精神园地,去开垦、去发掘,他们始终与时代的潮流保持一种距离,一定的守望的距离。但他们并不是旁观者,他们始终站在精神的源头去观察历史的潮流来去,鉴往知来;他们关心精神价值胜过关心物质价值。他们用自己深邃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去把握未来的脉搏。他们关切的永远不是脚下的方寸之地,而是人类前方的地平线。

请你以“守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范文:

生命的守望者

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像黑夜里独自撑舟渡河的人们,去探索、去寻找人生的真谛。他们先于别人站在时代的浪尖,孤军作战。

他们,是生命的守望者。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勇敢的探索者。

李大钊,守望的是道义。在那样一个黑暗、复杂的时代,他用钢铁一般的肩膀扛住千斤重的道义。即使在被捕的时候,他依然从容不迫、毫不惊慌。他自信。所以无所畏惧。他坚守的道义,即使是在普通人处于无法看到未来的迷惘中,他仍昂首挺胸守卫着他的理想,守卫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因为这样一种勇敢的坚守,他连生死也已坦然面对。他认为死与生同是生命的一部,并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他所站的位置,已不是那个短暂的时代,而是生命川流不息的长河。

于是,他被人们永远地敬佩着,作为一名守望道义的勇士,作为一位超越时代的探索者。

海子,守望的是幸福。他用自己发自内心的诗歌唱出对世界的期望,对幸福的向往。可这世界却是这样地让他费解,让他失望。于是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找寻他所希冀的幸福。当隆隆作响的火车呼啸而来的瞬间,车轨上的他大概是幸福的吧!那短暂的时刻,大概他终于找到了那间他想要的房子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世界充满了爱与和平。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金钱和权力赴汤蹈火的时候,只有他在人群中孤独地歌唱,用一颗清澈如溪水般的心去发掘世界上最纯洁的真善美。

于是,他被人们永远地纪念着,作为一名守望幸福的诗人,作为一名穿越心灵的歌颂者。

曹雪芹,守望的是蜕变。身为没落家族的公子,他冷静地观察着这个处于灭亡边缘的社会。《红楼梦》,是他在黑夜中的呐喊,一字一句都喊出了对封建旧社会的愤怒。只可惜,他只是一名守望者,他孤独地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抵抗。他把宝黛凄美的爱情化作一面镜子,照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刺醒人们迷惘麻木的心灵。在那样一个浑浊的社会,只有他在黑暗中看清了自己,他守望着一场蜕变,虽然完全不知道路在何方。

于是。他被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作为一名守望蜕变的作家,作为一名穿越历史的敲钟人。

对新课标下高考语文试题的探究 篇7

一、文言文阅读

1.从文本来说, 所选文章仍然以人物传记为主。文章选自于《宋史·何灌传》。选文类型和去年一样, 记述了何灌这个北宋末期人物的生平事迹。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个别不易理解的地方, 通过对其他句子与词语的理解, 也可以推断出来。

2.从题型设置来看, 依次为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对文中人物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翻译文中句子。相对来说, 题型和去年相比, 没有什么变化。

(1) 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题干中的“行事有成”是指做事情有成效, 有效果。 (1) “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说的是何灌的行动, 而不是“有成”。 (2) “或著崖石皆设镞”说的是何灌箭法高超。 (4)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说的是何灌关于运输改良的想法。 (3) (5) (6) 为正确答案, (3) 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 (5) 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6) 陪辽使射玉津国, 一语破的, 说的是“行事有成”。从这里可以看出, 做这道题的最基本方法应该是掌握文章基本意思, 把人物的事迹类型分清楚, 然后筛选相关信息, 这样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这道题的基本思路是把人物关系理清楚, 有的意思需要推测。

(3) 翻译文中句子, 第一个句子“整弓复中之, 观者诵叹, 帝亲赐酒劳之。”本句考查了文言文考点中虚词“之”字的一词多义, 两个“之”在这里分别解释为“靶心”和人称代词“他”。学生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上下文的意思。第二个句子“灌至, 乞入见, 不许, 而令控守西隅。”这个句子要注意“至”“乞”“不许”“控守”“隅”这几个词的准确意思。当然, 翻译句子时应充分考虑“信、达、雅”这三大原则。同时在考试中必须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二、诗歌鉴赏

今年的诗歌鉴赏题的最大变化是取材方面, 即五年来首次取材唐诗, 这主要指的是我们陕西卷, 它考查的角度全面而且针对性较强。第八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首怀古诗, 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各联中的关键词。第九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要注意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思想感情。

通过今年的诗歌鉴赏题可以看出, 我们平常的备考仍然要以诗歌的基本知识点为主, 包括形象、思想内容、诗人情感、表达技巧等。同时在平常的复习中应力求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并且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

三、作文

今年的作文有很多人在抱怨, 其实作文恰好是本套试卷的亮点, 考查动机从考查考生关注自身、他人提升到了关注社会、国家这个层面上来了。这其实是对考生眼界胸怀和认知境界的考查。通过本次作文的考查, 其实也就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社会作用, 即我们学习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而要让考生明白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 都应该明确如何来服务于社会、国家和民族。

材料分析:这则材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 一是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备受世界媒体关注, 二是中国崛起值得关注的特点。两个信息的共同点, 即中国崛起。那么在立意时可以注意联系中国崛起的具体体现、崛起的实际过程、崛起的真正原因、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还可以进行辩证的分析, 中国是否真的崛起了。通过这些分析, 写起作文来就比较容易了。

作文感想:这套试题作文对我们有两点启示, 一是学生在学校应关注社会时事, 把握时代脉搏;二是学生应关注国家命运, 增强民族自豪感。今后我们在备考中应该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高考语文试题的生命走向 篇8

虽然现在已有17个省市自行命题,但基本的考查内容、基本的形式体制仍然是一致的,近20年来年年如此。近年似乎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谁都能看出来,其也只不过是试卷内容安排的顺序即试卷的形体构成的变化罢了,说穿了也就是板块组合的变化,即把各个板块或个别板块所在的位置加以调整变化或重新组合,有的是把某几项重新拼接,有的是把其前后位置加以变动,或者干脆说就是某内容某题型原来放在甲位置现在放在乙位置或丙位置罢了。但大致板块仍是这几个,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内容、试题的形式、提问的方式仍然是上述的这几类或这几种。除个别省、市在板块上有所创新外,大部分省、市还是这个基本的体制构成。但就福建等几个变化较大的省份的试题看,还是脱不了这个基本框架。江苏卷虽然设置了附加题,但除去附加题,其题目的基本考查内容和试题的构成形式还是如上这些板块。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僵化在目前的程式之下,对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颠覆,从内容到形式掀起一场彻底的革命。

高考试题的属性不单单只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它还应该具有推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创新的作用,语文试题尤其是这样。至少它必须能够推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它必须能够刺激人的好胜欲和求知欲的充分张扬。而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恰恰相反,它千卷一面,千题一颜,在刺激人的好胜欲、求知欲方面处于疲软状态,死气沉沉如一片荒漠,缺少灵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缺少吸引力和刺激功能。一般来说,人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喜欢新奇和刺激。接受新奇,挑战新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命题者,都需要激励和挑战;而语文教育可谓承担着延传我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千古大业的重任,怎么可以等闲视之?

如此多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首先侵害的就是学生,它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语文教学如死水一潭,销蚀了学生的求取新知的学习兴趣,消弭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缺失了语文学习的进取心,以致对语文产生丫厌倦、逆反心理。更甚的是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语文学习范围狭窄,目标单一,处于极端功利性的地位。就目前的教育环境看,即便是高一的新生,他们进校不久,老师都会拿高考试题给他们做,向他们灌输以高考为中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如此一开始,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目标以至认知能力、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就限定在高考试题所规定的一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他们必须绝无旁骛。因为如果不按照这个高考试题指向或导向、限定或划定的方向范围学习,他们就不可能得高分,不可能得高分就不可能升人理想的大学或升人大学,那么以后的就业和生存就可能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为着高考得高分,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会趋近避远,趋浅避深,趋窄避广,如此,学生只能成为功利化的奴隶,产生功利化的思想认识,当然不能得到其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得到的健康全面的发展。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就这一点说,如此高考试题在育人方面是有欠缺的。

其次,消弭了教师教学的激情和活力,教师失去了进知性、创新性、探讨性、冒险性与对知识的延展性、开发性。因为固化的考试内容和固化的考试形式,使他们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精神观念、性格棱角、激情意趣完全被消弭成一片平沙,以致每位教师都无所他求也不能有所他求,教师也都成了千人一面,没有具特点的教师,没有富个性的教师,谁也不能独立特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对这一点已经深有所感,深有所虑,他们已经削减或说是省去了过去自己的很多有创新有创意的教法。很多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只是为了应对目前的应试教育,应对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追求的升学率。如此,教师就只能教得直接些,你考什么就教什么,长此以往,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以致他们渐趋功利化、实用化。

再次,从考试命题者的角度说,内容的定向,形式的划一,束缚了命题者的创造活力,使他们思维僵化,导致创新欲望枯竭,无法再开发自己的智慧和再创造新的命题方式。

如果不冲破这个内容的固有限定,不打破这个旧有的形式体制,就无法激发高考命题者的创新精神,无法激起高考命题者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近几年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就可以发现创新已经很少了;在固定的内容和旧有的形式面前。高考命题者显然已经江郎才尽。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板块A中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试题和板块F中语言表述应用考查的试题,已经找不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空间了。2009年湖南设计了一个第5题,给一副x,-J-~的上联选择下联;北京也设计了一个第5题,判定对一段文字内容中关涉到的文学方面的常识的注解的正误。我们看这是题目的创新吗?湖南的第5题与前些年的对出对联的上联或下联有什么区别,北京的第5题不就等于考查文学常识吗?更让人感到无奈、尴尬或觉得高考试题真的已是“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是。就那么一个智慧级别最低、基本等于是愚弄学生的句子排序的题目,竟然连年常出不穷。2009年全国和各省市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题,出了这个题目的竟然有7家,占比为39%,等于是五分之二了。因此,高考语文试题不变化,不革命,不颠覆,它就不会生机蓬勃继续健康地存活下去。

如何变化?如何革命?如何颠覆?说到实质上,就是考什么?怎样考?这里给出一个建议,或可作为原则,叫考无定指、考无常式,也就是内容无定点,题目无定式;用更明白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只给考纲,不给考试说明,也不给样题样卷。目的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无从做讨巧的准备,而是贵在常教常备,常学常备,常教常新,常学常新,达到不管你考什么、怎样考,作为教师,都能让自己的学生答好题得高分;作为学生,也都能达到答好题得高分的

理想境界。

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命题者的创造力,也会激活整个语文教育界,激发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激起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思想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姿多样,同时带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创新性,从而形成学生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在语文教育这块阵地上彻底卷起一场素质教育的狂风暴雨,把多年来空喊的素质教育真正地推行起来。如此,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上课下尽展自己的精神风采和横溢才华。不同或不定或不完全重复的内容的考试才能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活力,才能真正检验出每一位教师的真才实学和能力;当然也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和真正能力的学生。

如何具体做起来?首先语文的考查内容要放宽,不能就是现在的那么几块那么几点固定的知识和能力。语文就是语文,它包容百科,至少包括文史哲和天文地理,它的考查内容怎么能作如此限定如此狭窄?因此,要在考查内容上有突破。考查内容应该有发展、有变动、有创新、有出人常思、出人意料,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没有新的内容,就无法产生新的命题形式。

跟着内容变动的就是形式的变动,即问题设计方法的变动和提问方式的变动。这已经是不言而喻了,有前者自然有后者。既然内容的变动已经打开了命题者的眼界,他们肯定会“不须扬鞭自奋蹄”,形式的创新创造肯定会鲜活丰富、异彩纷呈。

如果更具体地做,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谁应该或说谁会首先行动起来?全国那两套高考语文试题应该首先活泼起来,你万众瞩目,众望所归,你活泼起来了,其他省市就会跟着活泼起来,因为在印象上在通常的意义上。你有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你不是权威也是权威,你不是政策也是政策。

全国卷动起来,其他各个省、市也应该跟着动起来。既然各省、市可以自由命题,那么考查的内容和命题的形式为什么还要如此划一?如此,各省、市自己命题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为了徒增命题、保密的开支和负担?想一想,各省、市每年为了命题,浪费多少人力物力,那还不如全国统一一张试卷呢。因此,旧的变化了,革命了,颠覆了,各省、市就应该跟着行动起来。同一年的试卷,这个省、市和那个省、市在内容或形式上应该不同;这一年与那一年的试卷,每个省、市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应该与上一年的不同。可以是这一省、市侧重这几个内容或形式,另一省、市侧重另几个内容或形式;也可以是这一年是这几个内容或形式的组合,另一年是另几个内容或形式的组合。这就是在高考语文命题上我们期望出现的一种新现象。

上一篇:我的宝岛之旅作文500字下一篇:公关礼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