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咸阳城东楼/西楼晚眺古诗

2024-04-29

许浑咸阳城东楼/西楼晚眺古诗(共1篇)

许浑咸阳城东楼/西楼晚眺古诗 篇1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 (849) 。当时许浑在监察御史任上。

首联直破题面, 起得陡峭, 气势雄浑。一“愁”字开启全篇。“一”与“万”对举, 数字之悬殊, 不仅对比鲜明, 而且惹人深思, 为什么诗人一上高楼, 就生万里愁思呢?对句“蒹葭杨柳似汀洲”, 似乎露出了端倪:原来诗人看到这里的芦苇和杨柳, 很像故乡江南的汀洲。“蒹葭 (jiQn jiQ兼加) ”, 芦苇一类的草。以上二句写诗人在异地登高望远, 触景生情, 惹起乡思, 似乎点出了“愁”字的内涵。但从下面的景物描写看, 诗人的愁怀, 并非乡思二字所能概括。

颔联仍写望中所见所感。以自然景物变化之急剧, 进一层点出“愁”之由来。“溪云”二句, 作者自注:“南近溪 (今陕西宝鸡市东南) , 西对慈福寺阁。”所以这里的“阁”, 即指慈福寺。“溪”, 即磻溪。此二句绘声绘色,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是广为传诵的名联。但此联除写景真切生动外, 还有典型的象征意义。这意义还会随时间之变异和鉴赏者心境之不同, 自有层出不穷的新内容。而就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诗人的心情看, 当和朝廷的政治斗争有关。大中年间, 党争激烈, 国势堪忧。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景物, 不是很像晚唐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吗?诗人当时身为监察御史, 对此当感受尤深。因此, 这才是诗人“愁”之主要所在。

但是, 山雨欲来, 只是“引而不发”, 这里鸟飞蝉鸣, 仍旧神情自若。颈联, 诗人以悠闲的笔调写出了暴风雨前的自然景观。“芜”, 丛生的草。“秦苑”, 秦始皇时修建的园林。“汉宫”, 汉时宫殿。诗人描写咸阳秦汉宫苑之荒芜, 便寓含着对唐朝国势衰微之感慨。特别是诗中的“夕”、“秋”二字, 更给人以衰飒之感。这联诗对仗工稳, 似无懈可击, 但“秦苑”与“汉宫”, 实乃同一去处, 又“秦苑夕”与“日沉阁”也嫌重复, 故这一联有人指责为“合掌”。如果从对仗的分类看, 此联属于“正对”, 并非最佳选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许浑此联语意虽有重复, 但还不算合掌的典型例句。但是, 有人因此说这一联是“凑句”, “三四两句写景, 这两句也是写景, 但看不出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 它们仿佛各自独立地站在那里, 各说各的, 互不相关, 使整首诗的完整性都受到破坏”。这就不尽正确了。其实, 此联与上联从表层意义上看, 似乎各自独立, 并不相关, 但从深层意义看, 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上一联是诗人仰望天际所见之征候的话, 那么这一联则是诗人俯视地面所见之景物, 但或仰视或下看, 都从一“眺”字生出。而从其含意看, 上联以风雨将来临, 暗示唐王朝覆亡前之危势;下联则以日薄西山、秋叶飘零, 象征唐帝国之末日。所以二者是紧密相关的, 并非毫无联系。

尾联是诗人抒发感慨, 也紧扣首联中的“愁”字。“当年事”, 即秦汉之事。“故国”, 指秦汉故都, 即咸阳。“东来”, 意谓渭水从西流向咸阳, 又继续朝东流去。在这一联诗中, 出句以“莫问”二字提起, 引人深思, 诗人的无限兴衰之感, 尽在不言中;对句则以依旧东流之渭水, 似答非答, 其悠悠之余意, 颇耐人寻味:从地域上看, 渭水自西而东, 流过高山、平原、汀洲……源远流长, 以应“万里”;从空间上看, 在它周围上有高楼, 下有草木, 近有秦苑汉宫, 远有夕阳渭水……以应“眺”字;从时间上看, 自古至今, 思接千载, 以应“当年事”。这不仅使诗意前后衔接, 回环往复, 而且婉转含蓄, 余味无穷。

上一篇: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德育2第二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