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古诗词

2024-04-21

优秀古诗词(共14篇)

优秀古诗词 篇1

语文书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江南》

《古朗月行》

一年级下册:

《村居》

《咏鹅》

《锄禾》

《悯农》

《江上渔者》

二年级上册:

《静夜思》

《长歌行》

《登鹳雀楼》

《青松》

二年级下册:

《春雨》

《春晓》

《游子吟》

《江南好》

三年级上册:

《山行》

《枫桥夜泊》

《夜书所见》

《竹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梅花》

三年级下册:

《夏日田园杂兴》《清明》

《塞下曲》

《望庐山瀑布》《绝句》

《滁州西涧》

《明日歌》

四年级上册:

《望洞庭》

《峨眉山月歌》

《风》

《元日》

《江雪》

四年级下册:

《春日偶成》

《池上》

《小儿垂钓》

《小池》

五年级上册:

《寻隐者不遇》

《所见》

《题秋江独钓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清平乐 村居》

五年级下册: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七律 长征》

《清平乐 六盘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优秀古诗词 篇2

近十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对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搜集到很多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辅助资料,但对古诗词鉴赏具体的教学目标的把握程度总体来说不高。作为高中这个特殊学段,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应该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研究现状

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关于古诗词鉴赏目标的定位;关于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方法的研究;关于古诗词鉴赏内容的研究。

三、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研究意义

(一)古诗词自身价值

古诗词的认知、教育、审美等价值得到了教育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孔子在《论语》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学诗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①,并且肯定了诗歌抒发情感、认识事物、人际交往、疏泄情绪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事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木兽草之名。②宗白华先生肯定了诗歌的审美陶冶的功能:“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③

(二)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

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有五册,共选入课文有79篇,其中古诗词集中在必修二、三、四中,共22篇(诗14篇,词作8篇),占到接近28%的比例。在人教版选修系列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共48篇,其中有古诗词30篇。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古诗词的比重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四、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依据

(一)古诗词特点

我国古诗词,与外国诗歌题材相比,它蕴含了抒情性、高度凝练、表达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特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特点是中华民族沉淀的智慧结晶,需要我们感受体悟。

(二)语文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而古诗词教学的鉴赏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学生自身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古诗词鉴赏目标应使学生通过与先人对话,陶冶性情,追求高尚品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社会发展要求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说明大众对传统文化、古诗词学习的强烈需要。而“中国梦”也要求高中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古诗词中彰显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高尚道德可以引导高中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高中古诗词鉴赏目标内容

(一)感悟优秀民族文化

古诗词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热爱祖国、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二)学做谦谦君子

1. 浩然正气。

通过古诗词鉴赏,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面对挫折,能够直面问题,不断改变。得意时,安详自若,失意时,乐观旷达。

2. 审美素养

高中古诗词鉴赏应该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古诗词诵读,在诵读中体验作品意象和意境,感受美、理解美。

3. 语文素养

通过古诗词鉴赏,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积累丰富的诗词知识,培养语感,提高高中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目标应该适应高中段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学生在感悟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践行君子品格、修养,提高审美素养、语文素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摘要: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是古诗词教学得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古诗词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自身情况、社会发展要求四个维度确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感受优秀民族文化,学做谦谦君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君子修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世颖.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张爽.高中古诗词鉴赏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游思源.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4]蒙芳玉.高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5]刘玉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

小学优秀古诗诵读篇目浅谈 篇3

有了推荐篇目,是不是就能得到充分落实,或是诵读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呢?笔者有感于此,试图就小学阶段古诗的推荐篇目做一些探究,窥其规律认识,供大家借鉴、参考。

《附录》关于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120篇,其中小学阶段为70篇。小学古诗背诵推荐篇目的具体安排上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小学根据学段特点,多选四季诗、咏物诗和咏怀诗。具体分布见下表(表一):

小学阶段的诗歌推荐篇目内容主要为咏物、四季风光、边塞、田园、山水、送别、思乡和咏怀诗等。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几乎囊括了诗歌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了风味多样的精神食粮,多角度、多方位地提供品味鉴赏。

2. 从诗歌所属年代分布来看,以唐宋诗为主。具体分布见下表表二:

从表中见,诗歌推荐篇目侧重于唐宋两代的诗歌,同时兼顾其他朝代的优秀诗歌作品,做到统筹兼顾,从而保证了在选择的面上既有广泛性,又有代表性。

3. 所选诗歌多为耳熟能详之作,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综观《附录》中所选的诗歌,大多为五言、七言绝句,浅显易懂、琅琅上口,且这些古诗在民间已广泛流传,如《咏鹅》《春晓》《静夜思》《古朗月行》等诗歌,千余年间,广泛地被儿童接受。

4. 在选用推荐篇目时,《附录》出现了多例同一诗人的诸多不同的作品,且作品风格多样。如,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等八位诗人的作品推荐篇目的五分之二,且均为唐宋两代文坛上的名家,见下表(表三):

推荐篇目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科学的,合理的。唐宋两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又是名家辈出的时代,这个阶段名家又多产作品,且作品的艺术水平又较高,遴选同一名家的不同作品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即便如此,诗歌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却丝毫没有受到局限,仍如百花齐放般地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的世界。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凝练、有节奏、有韵律、富有感情的艺术形式,读来琅琅上口,饱含乐感,易于记诵。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语文课程的追求。那么,《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对古诗文的篇目推荐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呢?

1. 推荐篇目中诗歌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多积极向上,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诉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1) 四季诗、田园山水诗与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友的价值观。在“表二”中,我们发现《附录》中所推荐的诗歌内容,基本上是分为写四季、咏物、边塞战争、山水田园、送别、思乡等类。在21首写四季风景的诗中,写春天的占了13首。春天是一个万物萌生、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季节,诗人喜欢以春天的景物为素材,咏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希望和期盼。通过兴趣盎然的诵读,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开始关注自然、发现、欣赏自然这美,从而热爱自然。

(2) 咏物诗与奉献、进取、修身的价值观。在咏物诗中,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说的是小草不屈不挠的生存斗志;王冕的《墨梅》抒发了自己要像梅花那样清者自清的高风亮节;于谦的《石灰吟》表白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做人原则;郑燮的《竹石》则是歌咏了居恶劣环境而永远向上的决心。这些价值追求在当代仍有积极的意义,将这些理念传递给现代儿童,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形成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 边塞战争诗与爱国、渴望和平的价值观。在古代,经常发生战争,所以以边疆风光和戍卒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为许多诗人所热衷,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就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希望边疆永远安宁的心愿。这些战争诗篇有助于加深孩子对和平的向往及爱国的情感。

(4) 送别诗和珍惜友情、亲情、善待友谊的人生观。由于通讯的落后,古时的离别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其间联络只能靠鸿雁传递情思。比如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借送别朋友辛渐,抒发了自己对洛阳亲朋的思念;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借酒消离愁,与朋友依依不舍之情跃然眼前;李白的《赠汪伦》则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和汪伦的友情之深。诵读这些送别诗,对学生正确认识友谊、友情、亲情的价值很有意义。在体会别人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2. 推荐篇目的诗歌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保证了诵读积累的效果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描写四季风光的古诗和咏物的古诗占了主体,这与学生认知特点是和身心发展特点相符的。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感性思维较为发达,而认知经验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很有限,难以对陌生的世界或与年龄不相符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因此,《附录》的推荐篇目在小学阶段重点安排了描写四季风景的古诗,其中又有描写春天风光的诗歌最多,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的是春雨到来时的喜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则是从“一枝红杏出墙”衬托出春日风景的秀丽;高鼎的《村居》描绘的是春日里,孩童们快乐游戏的场景。这些都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易于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建构,从而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兴致盎然的诵读过程中获得积累,丰富积淀。咏物诗的大量安排,也是从小学阶段学生认知经验的深浅程度出发,选择了鹅(《咏鹅》)、风(《风》)、柳(《咏柳》)、竹(《竹石》)、梅(《墨梅》)、小草(《赋得古原草送别》)、雪(《江雪》)等生活中触目可见的寻常事物为题材,赋予一定的内涵,这就既使孩子乐于记诵这些语言浅显的古诗,又有效地进行了内在素养的教育。

3. 以五言、七言绝句为主的选择,体现了诗歌自身语言样式的发展特点

纵观推荐篇目,我们便会发现,入选的诗歌除了1首汉乐府和1首南北朝民歌外,其余都为绝句,或为五言,或为七言,内容简短,意蕴丰厚。

胡应麟曾有这样的说法:“五言绝句,始于二京,魏人间作,而极盛于晋、宋间。”“唐人模仿甚繁,然皆乐府体,非唐绝也。”“唐五言绝,初、盛前多作乐府,然初唐只是陈、隋余响。开元以后,句格方超。”“盛唐绝句,兴象玲珑,句意深婉,无工可见,无迹可寻。”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言绝句的发展历程,起于曹魏,在盛唐时期,绝句的形式和意蕴都达到了高峰,成为一种几乎完美的文学样式。

七言绝句起源于六朝,追求形式上的高华。到了唐代,“七言绝以太白、江宁为主,参以王维之俊雅,岑参之浓丽,高适之浑雄,韩翃之高华,李益之神秀,益以弘、正之骨力,嘉、隆之元韵,集长舍短,足为大家”,此时,七言绝句的风格样式丰富多样,百花齐放,大家并出,可谓盛极一时。

南朝钟嵘认为,四言体“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焉。”(见《诗品序》)意思是四言语句短促,常常是篇幅很长,但意蕴却很单薄,因此人们不愿采用。明人胡应麟也在《诗薮》中说,“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不便于表情达意。因而唐宋以来作四言诗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四言、六言诗作者不多,远不及五言、七言诗繁荣昌盛。宋人洪迈说过:“予编唐人绝句,得七言七千五百首,五言二千五百首,合为万首,而六言不满四十,信其难也。”可见,四言、六言的诗的发展终究要走向没落。

正是因为五言、七言绝句的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才会出现唐代盛极一时的创作高峰,又由于这种诗歌样式易于被接受,被今日广为选录诵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附录》在向学生推荐诗歌诵读篇目时,已经充分地考虑到了诗歌本身语言的发展特征和诗篇内容、语言风格、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的适应性。总体上来说,这种遴选是科学的,能满足孩子对古诗积累的需求,从诗歌积累的价值上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古诗词改写的优秀文章 篇4

笑着,脸上滑过几滴水珠,不知是雨水,还是落泪。一缕冷风飘过,脸上的水珠也随之飘去,只留下水珠划过的痕迹。

天空更加阴暗,雨水更加密集;笑声逐渐变小,脸上的泪痕逐渐增多。此刻,任凭狂风暴雨无情的击打着身子,因为身子身子痛了心才不会痛。

空气中弥漫着泪的咸,雨的清与笑得悲,这一切仿佛是一种讽刺,讽刺人的愚蠢,愚蠢的以为自己很坚强。可以如松树一般,即使要接受大自然的`重重考验,也坚强的站在那里。当松树被无情的砍倒时,人才猛然知晓,原来人是那么脆弱,经不起一点伤害。

世间的变化太无常,来不及让人思考。一对刚才手拉着手走在街上的朋友,此刻,愤然的甩开彼此紧握的双手,再无一丝回恋。往日的点点滴滴已随风逝去,从此他们分道扬镳,再无一丝回恋。瞬间人的决绝毫不保留的显露出来。

耳边响起那曲久隔于人世间的悠悠天籁,每当夜深入寂俱,残月独照影时,它轻轻挑起人内心最柔弱的神经,梦中的旋律已渐行渐远,而人却泪流满面。在那被遗忘的日子里,没有淅淅沥沥的雨珠,也没有丝丝凉意的秋风,只有漫天飞舞的雪花。雪中,凉亭内,一管萧,一把琴奏出曾经千年流水的神韵。当一曲终了,泪水落在琴弦,发出清脆的声响,声音在雪中回荡,引发人内心深处的伤感。他们争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到头来才发现,心中最重要的是彼此,最深的记忆是彼此的相拥,最快乐的是彼此一起奏出世间天籁。可是,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只得带着遗憾离开。

遇见最美古诗词优秀征文 篇5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年华老去,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优秀古诗词 篇6

一、重诵读, 引领学生感受领悟诗词气韵之美

古诗词的旋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读优秀的古典诗词,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内在的意义与神韵, 发现其魅力, 让学生真正领会诗词的“灵气”。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 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 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二要注重情境的营造。学习古诗词能否把诗人“沁人心脾”的“情”给品味出来, 是衡量其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诵读中, 应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境”, 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重意会, 引领学生感受领悟诗情意蕴之美

首先应抓住意象。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意象大致分为:景观类:风、月、烟、霜……;植物类:杨柳、落花、梅、竹、莲、……;动物类:鸦、子规、鸿雁、青鸟……;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箫、饮酒……其意象具体含义有:景观类:如月 (明月, 残月、新月) 多表达离愁别苦, 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植物类:杨柳, 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 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 便是所谓的“诗眼”。

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7

一、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一般而言,古诗词有4个基本特质: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韵美。

意境一般是指通过诗词中的物象营造一种境界,寄托一种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只有28个字,却将10种物象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反映出天涯游子孤寂痛楚的情感。

无“情”不成诗,诗词是作者的情感寄托,如陶渊明的《饮酒》就是借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

建筑美在古诗词中多指古诗词的结构、样式、表现手法等,如《诗经》的复沓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音韵指的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主要由平仄、押韵、节奏三个要素构成。和谐的音韵能够使诗歌产生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能够令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强烈,形象刻画更鲜明,艺术感染力更强。

弄清楚了古诗词的基本特质,我们也就明白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指向,即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和音韵美。

二、基于古诗词特质的教学对策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出一种诗的境界。”他强调的是经由“直觉”进入诗的境界(即“意境”),因此,“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核心。这种“入境”的丰盈感受,实际上是诗意在读者心灵深处的恣意绽放。因此,要领略诗意,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鉴于此,教师教学古诗词应遵循古诗词的特质,按照“诵读—入境—涵咏”的路径设计教学,从而达到有效鉴赏的目的。

(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石

古诗词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因此,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

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很多,主要有4种。第一,辅以动作的激情朗读。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在教学《将进酒》时,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指导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特别是在示范朗读和分析品味时,以自己的肢体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使学生进入情境的同时,体会到了无穷的趣味。第二,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第三,添加词语的对比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语气助词,让学生在比较诵读中更好地理解文意。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针对陶渊明诗歌语气平淡的特点,设计了语气词加减法。学生在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在句末加上语气助词“哪”,变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哪)”,读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慨。第四,跨越时空的情境吟诵。吟诵这种读书方法在课堂上越来越少,而掌握吟诵技巧的老师就更少,吟诵的目的是再现情境,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多吟诵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二)入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核心

“入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意象和想象,但意境又具有整体性,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时,教师要注意作品的完整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入境”的教学方法。

1.意象联想法。教师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反复揣摩体味,这是顺利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关键。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望》时,从题目入手,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在长安城无边的春色中,诗人望见了什么?望不见什么?在授课过程中,他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诗,然后思考:沦陷后的长安,杜甫望见了什么?请用诗句回答。最后,这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围绕“破”“春”“深”这3个字展开想象,以杜甫的身份,用“在这无边的春色中,我望见 ”的句式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在学生“入境”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朗读,同时让学生思考:你读出了诗人此刻内心的什么感受?

这种通过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的方法,是最原始、最实用的“入境”之法,在此基础上的品析会更深入、更深刻。

2.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是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对古诗词的整体性鉴赏起着关键作用,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饮酒(其五)》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诗中“而无车马喧”中的“无”和“此中有真意”中的“有”,进行由“有”到“无”的教学设计。

问题1:诗人的生活中有什么?(由“象”入“境”)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的生活中有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在陶渊明的现实生活中有草庐、菊花、篱笆、庐山、飞鸟等自然之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诗中的这些景物发挥想象,你会想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意象,发挥想象,由“象”入“境”,感受诗人眼中的景物)

问题2:诗人心中有什么?(由“境”会“意”)

师:诗人说“此中有真意”的“此中”到底有何“真意”?从刚才所见的“诗意图”,你知道诗人心中有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心中有对和平安宁、官场清廉、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他心中的这份真意,是一种高洁傲岸的人生志趣,是在田园生活中寻求内心的自由)

问题3:诗人心中的“无”(由“意”悟“美”)

师: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里有如此丰富的“真意”,是因为他有所放弃,有许多个“无”,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精神世界有哪些“无”?请用“无”组词,用这个词语概括诗人心中的“无”。(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陶渊明的无求、无争、无拘、无悔、无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回归田园之后的陶渊明面对向往的生活,面对眼前的美景,进入了一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精神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偏是“无我”,而在“无我”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本真意义上的“真我”)

教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从陶渊明恬淡平和的性格出发,抓住诗中“有”“无”这对反义词设计主问题,由“诗中有什么”到“诗人心中有什么”再到“诗人心中无什么”,引导学生由“象”入“境”,由“境”会“意”,再由“意”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境界和诗人的“悠然”形象。整节课主线明晰,环环相扣。该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直指作品核心,凸显作品的核心价值。

nlc202309090526

3.比较对照法。“青春语文”代表人物王君老师在执教《望江南》《武陵春》两首词时,将两首词整合在一起,设计了一节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主题的诗词比照阅读鉴赏课,笔者取一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词,讨论这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一个更忧愁?请紧扣关键句印证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因为她都“肠断白萍洲”了。

生2:我觉得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忧愁。

生3:李清照最愁,因为《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可见她一定非常愁闷。

生4: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更忧愁,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呀等,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一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一整天,最后还是失望。

生5:李清照已经绝望了,《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

……

师:两位女子都忧愁,但愁的对象不同,愁的形式也不同,愁的深度更不同,甚至连表达的形式也不同。现在,请同学们朗诵课文,品味两首词在描绘“忧愁”所用的方法上有什么妙处。

王君老师巧妙地将两首描写“女子愁”的词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比较,对两首词的意境、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有利于整合资源,避免古诗词教学的浅薄平庸。

(三)涵咏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涵咏是品味的过程,即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整体反复的体味,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诵读、入境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涵咏则是学习古诗词的最终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涵咏呢?其实,诵读品味、入境体味都是有效的做法,但在引导学生涵咏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策略。

1.诗画结合。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意境美,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古诗词中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学习古诗词的有效路径。

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孤独的词人独自登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如钩冷月图”“桐荫深锁图”跃然纸上;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作者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词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几幅画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片意境朦胧且浸染着哀愁的画面。

假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由词入画,那么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透过意象进入意境,进而还原诗人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由诗到画、由画入诗的过程。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评画面之美,此时教师再补充与诗词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诗意,从而达到与作者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学生在想象《相见欢》上阕画面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之景如此凄清?然后再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使然,最后带着这种心境,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诗意是“意象”和“情趣”的结晶,也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境界,因此,学习古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带着想象中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心走进古诗词。

2.适时链接。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缺少对古诗词时代背景知识的认知,出现“知其意却难以体验其情”的现象,此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外链接支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

以学习《武陵春》为例,当学生谈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学生能够说出包含了丈夫之死等带来的愁苦,但难以体会文中表达的心头之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词人《金石录后序》中描述婚姻生活的“猜书赌茶”的片段:“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个链接让学生领会到了词人高雅的情趣和当时无拘无束的生活,对比往昔,学生就会明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蕴藏的苍凉和刻骨之痛。

3.激疑探究。学贵有疑,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涵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登岳阳楼》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或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以这个标准观之,杜甫能否称得上伟大?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围绕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后集思广益。在这样的激疑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意,涵咏诗理。

4.拓展阅读。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选取表现方法与题材相似或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对主题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再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比如,在教学《武陵春》时,王君老师将它与《望江南》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我们也可以拿它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经受的人世沧桑。

正本清源,依据古诗词的特质来教学古诗词,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有利于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也会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

(余志明,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语文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泰州市、泰兴市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崇尚唯美的大语文教育观,致力课堂教学改革,为市内外同行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20多次。)

(责编欧孔群)

高二古诗词的感触优秀作文 篇8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中国古诗词有着深远而又独特的魅力,每一首古诗就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终于开始了,当老师把卷子发给我们时,我们个个都很紧张,生怕答不完题,所以卷子发下来就赶忙写题,因为考试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每个人的心都在怦怦乱跳,每个人手中的笔也都在“刷刷”地飞着,我也一样,一直在仔细认真的答题。但好景不长,我被最后一道题卡住了,因为我假期出游没来上课,老师讲的这个知识点我没听到,所以不知如何解答,真后悔没来上课呀!

不过,我又静下心来想了想,终于有了眉目,哈哈!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原来这就是我学过的一首古诗,我终于答对了,我高兴起来,但没敢大声说话,只将高兴露在我的脸上了。

这次比赛,让我重新复习了许多古诗,也让我记住了许多古诗以前没有领悟到的含义。

优秀古诗词 篇9

四序本相生,金水朋交济。谁张大块帷,一任时光蜕。

日居而月诸,六龙安可系。秋风尽九十,万物收其赘。

萧萧物外峰,独立云之际。宁淡有馀姿,寒光初一缀。

至哉溟涬心,故使精华闭。繇来成物者,仍归颛顼帝。

★ 古人品茶诗词

★ 关于立冬节气习俗

★ 立冬节气文案

★ 立冬诗词十首

★ 古人咏牡丹诗词

★ 关于立冬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 立冬节气传统美食202

★ 立冬节气问候说说

★ 立冬节气养生小常识202

古诗词阅读训练 篇10

鹤冲天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

2.词的下阕重在写人,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词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尽

□韩 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②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时曾任翰林学士,后被贬,唐亡后流寓各地。此诗即作于寓居南安时。②断云:片片云朵。

1.诗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能体现出“春尽”?请简要分析。

答:

2.颈联中有一个字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请找出这个字,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睦州四韵①

□杜 牧

州在钓台②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好树鸣幽鸟,晴楼入野烟。

残春杜陵客③,中酒落花前。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任睦州刺史时所作,时已迁官外放多年。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县。②钓台:东汉名儒严子陵垂钓处,位于富春江畔。③杜陵客:杜牧自谓。杜牧家在长安万年县杜陵原。

1.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溪山实可怜”一句的理解。

答:

2.尾联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优秀古诗词 篇11

古典诗词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 以达到形神一体。这就要求古诗词鉴赏往往需从意象入手, 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 注重感性与领悟。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极富立体感, 在技巧上与绘画关系甚密”。如刘禹锡的诗句“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因为视线为墙头所阻隔, 墙外远处的山峰看起来只是突出在墙头上的几个点点, 立即给人一种立体与距离感。从这个意义上说, 诗人的眼睛如同画家的眼睛, 由诗即能得画, 诗情画意, 跃然纸上。可见,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图片时必须注意诗所描述的意境, 注重讲解诗的韵味。杜甫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碧草”与“黄鹏”是易解的东西, 但“自”与“空”则包含着深刻的意蕴在其中。

古典诗词讲究虚实结合,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就是指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 通过直接呈现在鉴赏者面前的“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 从而调动鉴赏者的感悟力、想像力, 由“实象”入“虚境”、由“虚境”悟“实理”, 从而达到一个具有意中之境, “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古诗词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媒介, 通向诗的内层, 达到“神通”、“顿悟“这一审美境界。“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限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瞥。”诗句借助境实, 将诗人的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虚表达得淋漓尽致。借助多媒体课件, 可以介绍杜甫身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诗人气质, 但诗人的情感与“鸟惊心”、“花溅泪”必得通过启发性的提问, 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 设身处地的思考, 才有可能披文入情, 由表及里, 领会诗的内蕴,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诗的韵律美。

古诗词以其凝炼、含蓄的语言散发着它“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独特文学魅力, 而恰当运用多媒体, 挖掘古诗词的“形”与“神”, 能够弥补文学积淀少、鉴赏能力差、生活阅历浅的现代学生的困惑和迷茫, 也使课堂教学往往事倍功半。

一、对诗词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写作缘由、名山大川、园林建筑、人物场景等相关知识, 运用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快速轻松地获得大量直观的印象与信息。老师可以把相关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也可以提供相应的网址, 让学生自己搜索、筛选和整理。这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原则。这种方式不局限诗词本身, 与诗词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扩大阅读、延伸阅读。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 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 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等, 光凭老师介绍, 恐怕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领悟的。如果可以通过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 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 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 那两首《钗头凤》也便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成为学生的永远记忆, 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 显然效果要更胜一筹。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多是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动手制作自选素材, 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得力助手。形象思维的基础是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能调动各种感官功能, 增加教学的魅力, 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的教学效果, 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企及。如白居易《琵琶行》的教学, 可以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 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 对白居易在文中所塑造的琵琶女有一种切实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为他们提供形象思维加工的表象素材, 保证思维加工的顺利进行。另外, 还可以配上古韵诗词的吟诵, 使学生从吟诵的节奏和韵律上体味到古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形成一种很实在的感性体验。

三、通过古诗词多媒体课件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 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古代诗歌, 意蕴深广,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 可以更深切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更真切地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讴歌, 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

四、注重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克服时空限制, 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 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资料, 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意境。意境产生美, 只有引学生进入意境, 他们才会感知古诗词的整体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五、运用媒体帮助学生记诵诗词作品。在鉴赏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深透理解, 往往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作品背诵下来, 但死记硬背的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多媒体既直观又形象, 通过相应的配乐诵读或由作品改编的歌曲播放给学生, 如《一剪梅》《雨霖铃》《虞美人》等, 学生在欣赏、仿读或吟唱中就能潜移默化地背诵作品, 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走进古诗词课堂, 给古诗词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合理编制多媒体课件, 注重通过课件还原诗人通过诗词所欲表达的意境, 挖掘出古诗词的“形”与“神”, 这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均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优秀诗词:秋雨 篇12

秋雨

史恪仁

小麦刚出齐,

急切的盼望秋雨。

柔柔嫩嫩的小叶,

随微风翻来覆去。

略显干燥的泥土,

散发出闷热的气息。

当乌云布满天际,

预示着即将改变的天气。

静慢慢的离去,

空中飘来稀稀疏疏的雨滴。

秋风吹雨,

像有人不断的叩响我家的窗玻璃。

我喜欢隔窗看雨,

仰望天空,

昏暗的天空一望无际,

俯瞰地面,

冲刷干净的水泥地上水花四起。

此时,我的脑海里, 仿佛有无数只手指,

在大地的琴键上,

急促的`点击。

此时,我好想,

随着雨滴的节奏,

大声唱出赞美秋雨的诗句。

枯黄的树叶,

承受不住繁重的秋雨,

一片片慢慢落地。

略显光秃的树枝,

也允吸着凉凉的雨滴。

秋雨啊!秋雨!

我对你的爱丝丝缕缕,

当大地正寂寞困苦的时候,

你给我们带来幸福和甜蜜。

《古诗》优秀设计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⑴ 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⑵ 你看到了什么?

(柳树)

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⑶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

⑷ 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⑸ 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

⑶ 指名读,相机提问:

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⑷ 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⑸ 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多元古诗词教学 篇1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元

中华上下五千年, 无数曼妙的诗词歌赋随着岁月积淀下来, 流传至今。小学语文从中采撷了经典之作引领学生赏析。这些经典的诗词, 把学生带入最诗情画意的学习中。从“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画面描绘, 到“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志体现;从“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的童真童趣, 到“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 每一首词都给学生拉开了崭新的一幕。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 光靠给学生逐字逐句地讲解诗意, 诗词的光辉就会淹没在机械的学习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让自己的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带领学生愉悦地畅游诗词的海洋, 是我长久思索的问题。通过实践, 我认识到, 多元地进行诗词教学, 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一、一首诗, 一幅画

细细地读古诗, 每一首都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古诗中的画卷, 不仅仅体现在写景的诗作中, 叙事的诗作、抒情的语句中也都有画卷的影子。一首诗词的诞生, 同时标志以这首诗词为蓝本的一幅画的完成。潜心读一首诗词, 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一定会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他们脑海中的画面更加色彩斑斓。在教学中, 面对低年段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如《咏鹅》中的“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 以及诗中对白鹅动作的描写, 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进行直观理解。中高年段的学生, 除了语言的表述, 还可以让他们自己用画笔展现。如《望庐山瀑布》中阳光中的香炉峰, 远望的瀑布等场景, 都可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 画出能体现诗意诗境的简笔画。

二、一首诗, 一支歌

诗从来就是与歌联系在一起的。古人将读诗称为吟诗, 事实上,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 大部分经典作品都是通过吟诵的方式创造出来的。那么学生通过吟诵的方式入情入境, 正是品味诗歌的好方法。但吟诵中“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文读语音”等方法对小学生来讲还有些深奥。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改写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

2007年, 谷建芬老师就创作出“谷建芬古诗词歌曲”送给全国的少年儿童。此外, 还有许多作曲家也帮助我们把古诗词用歌曲的形式进行展示。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学唱。

清华附小张家龙老师执教的《咏鹅》一课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在课堂上, 充分利用钢琴, 学生通过听感受每个字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唱体会声音长短的变化;后来又通过音乐节奏的收放体会读诗时的停顿;最后通过声音大小的变化, 表现鹅与人的距离的远近。四步训练下来, 学生歌唱得有声有色, 诗诵得有板有眼, 抑扬顿挫中尽情抒发着对白鹅的喜爱, 真正达到了“其言出于我口, 其意出于我心”的诵读的最高境界。

三、一首诗, 一段情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古诗词都是历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的经典之作, 在这些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2013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展开想象, 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三个学段的要求都有“情感”二字, 可见, 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诗词内在的情感, 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 教师首先要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如在教学《别董大》时, 应抓住一个“别”字:诗人给谁送别?你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引导学生进入不舍的情境, 产生联想。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绅《锄禾》一诗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头发花白、衣着破烂、汗如雨下。然后抓住“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词进行着重理解, 使学生产生了同情劳动人民, 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又一个主要途径。在指导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指导让学生渐入佳境, 产生共鸣。通过“眼到”———盯准字, “口到”———响亮读, 再进一步提升到“心到”———想象和体会。这样多遍重复, 学生就能完成“诵读”的三个步骤———念、熟读、背诵。而此时的“诵读”是脱口而出的, 也是充满感情的。

四、一首诗, 一个故事

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含蓄与简约, 在于言简意赅背后的情韵深长。因此, 一首诗的完成以及完成之后, 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与情节。这些故事和情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体会诗的内涵。这就是古诗教学的又一方法———故事教学法。

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李白和汪伦《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的故事, 故事很吸引人, 学生不仅被李白和汪伦那不舍的情感所感动, 还非常佩服汪伦机智请李白。这时再进行后续的教学, 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故事教学法可以运用在诗词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伊始可以通过故事引入学习,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深入学习中可以通过故事来突破重难点;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来深化理解。总之, 故事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上一篇:《关爱班集体》主题队会下一篇:盘锦市地税局开发区分局2012年教育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