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灵健康成长

2024-04-26

呵护心灵健康成长(精选8篇)

呵护心灵健康成长 篇1

关注学生 呵护心灵 健康成长

亲其师,信其道。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心关注孩子,真心呵护孩子的心灵。心灵距离拉近一点,表扬奖励放宽一点,对转化中的反复耐心一点、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一、熟悉学生,及时了解学情

初一刚开学时,我班有个叫子豪的学生,他是个不张扬,但时不时会制造点小麻烦的学生。9月上旬,他踢倒班上值日生码的整整齐齐的自行车。10月11日,将钥匙压放在小盈自行车的打气孔处,被小盈看到了,他还说没放,我只是将钥匙压在了她的打气孔上。自己做了坏事,还不承认。平时课间会和同学闹急了吵架,会偷懒不交作业。

与他相处一段时间,从他的眼神,我发现的只是冷漠,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为了了解清楚,他眼神中流露的冷漠的缘由,我多方了解。问与他小学同班的同学,都说他小学时候就这样。请家长来,来的是他的奶奶,问起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没来,他奶奶留下了辛酸的泪,并向我诉说了家庭背景:子豪管他叔叔叫爸爸,他亲爸爸因为受主犯教唆,参与了一起劫车杀人案,在子豪才1岁时,被判了死刑,他的亲妈随即离开了这个家。从小到大,一直是爷爷奶奶将他带大。

看来,子豪自小缺少父爱母爱,爷爷奶奶的疼爱也许在心灵深处无法弥补缺少父母爱之憾。了解了这个情况,在解决他的问题时我更多了一份关心与呵护。

二、及时沟通,让心灵撒进阳光

在解决他与同学打闹的事件中,我让他写反思,在他的反思中,我发现他流露出的不满,认为我处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针对他,对另一个同学处理的轻了。

我反思自己处理此次事件的过程,我只是让他在办公室写反思,另一个同学只是到班上写反思而已。其实,我只是为了让他两个分开写,并没有其他意思。看来他心思很重。我将他找来,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他听,并希望子豪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积极地、阳光的、心胸宽广的看待问题。他表态,自己会努力的。

因为我在意他的感受,并将想法真诚的与他沟通,所以得到的是阳光的真诚的回应。从他的眼神中,在冷漠之外,我发现了一些阳光的灵动。

三、及时鼓励,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在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上,我给他的评价是:

在你不爱说话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上进的心,再加上你的聪明才智,你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要是你能在大家面前大声地讲话,更坦率些,学习更投入些,那我们就更喜欢你了。加油吧,你将会是个很有出息的男孩!

在我对他的评价中有对他的认可,有对他不足处的指点,更有对他的期望。我将对他的评价和全班同学的评价一起放在电脑上,让孩子们看看。孩子们很关注,很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电脑一展示,学生们聚精会神的看着。刘子豪也是其中一员,很认真的看着。下课我找他谈心,他说,没想到老师没有因为他平时总是制造麻烦,违纪,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王老师就讨厌他,从电子评价上,他知道老师对他有批评,有表扬,更有希望。听了他一席话,令我很欣慰,子豪在生活学习中,在我与他的每一次交流中,他在发生变化,这变化是微妙的。但是,我能感觉到他正慢慢地向着积极地、向上的方向长大。

四、认可进步,激励子豪健康成长 初一第二学期,我重新分了组,一改以往老师做主安排指定组长的做法,让学生自己选组长,刘子豪在三组被推举为大组长,论学习他不如组员班长柯南,论纪律他不如沈英杰踏实,可是在六人组的小组中,同学们推荐他当大组长。他很意外但更高兴。组员选他当大组长,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同学们对他的信任。其实当我问各组推荐的组长时,一听说三组组长是他,我的心头掠过不信任,不相信他会当好,但是转念又一想,既然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选,子豪被选上了就让他担当,没有生而知之的人,无论做什么事,谁都有个开头,索性就让他干,也许同学信任,我的信任,让他充满自信地往积极方向发展呢。在老师和同学的信任中,他果真如我们所期望的,变得越来越阳光了。

在语文日记中他写道:

2013年3月1日 积极的一天

今天,班主任王老师最后让我们以组为单位,集体默写英语单词,果然老师刚说完这句话,我的潜力就被老师激发出来了。

课间不大闹了,一点时间都不放过,就背单词了,果然这种方法,对我非常非常有用。就说我吧,每回背单词只对4--5个,可老师一说一组默写,哪个组只要有一个人没默写完,错了没改完,全组就不许走。我一下子想,怎么办呀!我还是组长呢,不能带头不默写吧,那以后调到别的组,或者老师再分组的话,一说选组长,都没人推荐咱们了,那不就太那个什么了吗?

只好占用下课时候,背单词了,今天还真好,有节自习课,再加上课间时间,我花了100分钟,将第一单元的单词背会了。这次我相信我的英语能背好。以前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现在我相信,我一定能背好英语单词的。

经过王老师看着检测,结果出来了,30多个单词,要是原来,我也就对4个或5个,而今天我只错了5个,我相信我能学好英语。

我在语文日记中给他的评价是:子豪,好样的!加油!坚持!

刘子豪在我和同学们对他的积极地评价中,进步了。不光学习上,在生活中他做事也一改以往以制造麻烦为乐的做法,在做什么事前,有所思考了,顾及他将要做的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了。

2013年3月15日 做事要考虑后果

……三班的小建在体育课上违纪,老师惩罚他,导致咱班体育课受连累。气得我当时就想K他一顿,可我想想他不是咱们班人,不能动他,可他已经连累了我们,使我的暴脾气有些压不住火,真是一直想K他,可想了想王老师您总是夸我,说我进步了,如果真的K他一顿,不就前功尽弃了吗?不又给王老师添麻烦了吗?

这样,自己渐渐冷静下来,想他不是咱们班人不能动他,是咱们班人一样不应该动他。总之作为初一下学期的刘子豪,是不会再向以前那样贪玩了,应该好好学习了。

呵护心灵健康成长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种下一棵健康的种子, 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每个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是一种通过感知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往往是在家长所提供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 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等不良心理。统计资料也表明, 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及时给予正确的疏通、引导, 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小学阶段, 学校和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 调节心理机能, 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鼓励学生通过寻求生活的意义,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生命能否协调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能否和谐发展。因此,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其中, 学校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教育者。对学校来说,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小学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心理发展沿着健康的方向向前发展, 使之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健康人格和个性。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 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要学会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 尽快使自己的心情保持宁静, 思路回复到清晰状态, 并始终以欢快的表情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都可以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把向上的心态袒露给学生。

其次,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是获得教育对象心理信息的重要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神、动作、话语判断出学生的心理状况。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 而且能够从众多的心理信息中分析出具体的意义价值, 清楚学生内心的消极心理与心灵困境。

再次,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运用较好的心理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 切身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呵护、体贴学生的心, 才能使心理教育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将自身储备的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在学生心理进行认真分析之后, 运用恰当的心理辅导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走出心理困境。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应在积极应对、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实施如下策略:

1、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小学生。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 与家长有效沟通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家庭教育等情况, 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较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个体学生在性别、性格、家庭状况和心理差异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及时化解学生中的思想情绪与思想焦虑,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自尊自信是学生心灵的保护层, 一旦受挫, 就如同树苗的表皮被剥掉一样, 可能因此而枯萎。为此, 树立自信心、保护自尊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有全面的学生观, 要看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和不平衡性, 应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留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尝试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条件。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 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自信心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首先,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只有这样, 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实际, 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同时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找出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法。

其次, 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赢得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一方面要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 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 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 形成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合力。

3、以课堂为主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 尤其是要以课堂为主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调整自己心理的科学技能, 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 又要潜移默化地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懂得善于利用黄金时间, 合理用脑。同时, 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乐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

其次, 在考试前后,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帮助学生克服考试心理焦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经常地给学生讲, 凡事欲速则不达, 一步一步地做, 一分一分的累积, 慢慢地成功的曙光自然照临。同时积极开导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在考试前后保持坦然的心境, 消除思想上、心理上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7.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走进心灵,呵护成长 篇3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其实积极心理学所说的积极是人的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真正的积极有时甚至包括无为,一种面对现实的客观和如实接受,做自己能做的,看上去很无奈,但它却是积极的,因为此时此景,没有比这一行为更好的主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开发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如:要防止一些中小学生的网络成瘾,有效的方法并不是对他们进行各种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因为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活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网络成瘾的。

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花家地二小的做法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第二小学于2002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近年来,学校以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郭建华校长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因此,我们本着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的原则,以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作了尝试。”

学校首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重点的系统培训,开展心理学讲座;学校聘请专家做研究顾问,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构建了由“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家”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地展开。学校开设了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动手实践等形式使“课”活动化,让学生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同时,学校创办了《心育》小报、“花丛”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各班设“心育”专栏,这些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工具。

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学生有什么问题、想法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还可以提出问题投入信箱,由专人负责开启。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心理障碍和适应不良是学生内心冲突没有获得解决所致。教师通过咨询,可促使学生面对自身的问题,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心理教师认真阅读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归纳、整理,个别问题和学生单独交流;开通了“心理热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建起了连心纽带,通过家庭走访、家长来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活动。从而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2.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

随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花家地二小的不断深入和实践,学校以“文明、健康、和谐、发展”为校训,并把它铭刻在大厅正门的右边。学校楼道及教室墙壁上都贴有名言语录,通过名人话语引导、感召学生。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每周的“心育”广播及国旗下的讲话、每月的“心育专刊”、各种竞赛活动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认识自我,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情感世界得到丰富。

学习是学生最根本的任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起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学校进行了乐学教育研究实践。教师创设愉悦的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学校以故事法为切入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体方法是:听——学生听老师、同学讲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学习的故事,特别是他们少年时代学习的故事;听父母讲他们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读——学生自己读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学习的故事。写——学生写自己读故事的感受及自己学习中的小故事。讲——学生讲自己写的学习故事。议——学生谈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谈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了“读名人、科学家学习的故事,争做乐学少年”的活动。全校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搜集故事、推荐故事、读故事写心得的活动中来。在找故事、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榜样,从成功者身上感受到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成功的信心。各班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争做学习习惯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我成长”、“实话实说谈作业”等。活动中,学生们以“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辩论会”等形式,分析自己的学习状态,交流学习的感受,强化了乐学意识。在各班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了“乐学教育——学习成就未来”的演讲比赛及主题校会活动。同时学校开展了争做“星级少年”活动。共5颗星,由低到高依次为“学习习惯星”、“行为习惯星”、“爱学星”、“会学星”以及“乐学星”。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成功的希望,并能在努力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自我教育及同伴相互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认识不断深刻,行动意识更加坚决。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花家地二小的开展,使学生有了较大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有了进步,96.8%的学生开始爱学习或更爱学习了,而100%的家长对学校实施乐学教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3.注重心育的经验总结

要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更大效果,在学科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有效的途径。学校积极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从而进一步深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在课改进一步实施过程中,从教师乐教入手,融入到校本专题研究中,从而为教师搭建起了一个成长的平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经过八年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其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8年北京朝阳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均在花家地第二小学召开,为全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推进起到了指导和引路的作用。2008年6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花家地第二小学召开,主题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参会的专家有: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杨忠健、心理学特级教师许瑛国、中央教科所“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课题组小学阶段负责人单志艳。朝阳区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管、心理教师及区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成员150多人参加了会议,《北京日报》、《现代教育报》、《朝阳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等媒体也专门来到现场。

花家地二小的经验是:

(1)校长清醒地认识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坚决贯彻“走进心灵、呵护成长”的办学理念。

(2)让研究型教师露出头角;让学生身心健康、朝气蓬勃;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和展示自我的天地,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花家地二小的有益经验给我们一些启示: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指导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传统的约束,开发学生内心积极预防和化解心理痛苦的潜能和力量。学生自有其积极的心理潜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动力与能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这种内在的力量激发出来,使它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者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不到十年,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它必将推动心理学向前发展,并有利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的问题是:

(1)在关注共性教育的同时,要看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不忽视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2)承认善和恶都存在于人的本性中,都是人的潜能,不正视恶的问题也不利于教育。我们应该探讨个体意识如何同广阔的世界相融合。

(3)人们怎样来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受到其社会文化限制的,哪些经历、哪些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将是积极心理学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电邮:yangzhongjian@medu.cn)

用宽容呵护心灵的成长 篇4

邮政编码: 831900 工作单位: 新疆木垒县第一中学 姓

名: 赵虹

联系电话: *** 作者简介: 1975年出生于新疆,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面对当前这些娇生惯养、活泼可爱的90后孩子们,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书难,育人更难”。因为“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而人格的教育必须以人格为前提,用人格来唤醒人格,用人格来塑造人格,也就是说构筑学生高尚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为此,作为教师,必须学会以山之仁、水之智、天之义、地之礼、风之信去面对一个个风采各异的孩子,尤其要善用宽容潜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的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我对此的顿悟是缘于曾经的一个偶发事件。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上,我站在课桌的过道里正聚精会神的讲解一道高考热点问题。突然,一个小纸弹落在了我的手背上,随即,我凶神恶煞的目光随着纸弹飞来的方向搜寻过去。于是,故意扰乱课堂纪律、不尊重老师、上课偷吃零食、成绩不好等等“罪状”都一股脑的定格在了××同学身上。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我暂时忍住了满腔怒火。下课后,我毫无顾忌地将该同学叫到了班主任老师那里,将他的“罪状”一一倾倒给了班主任,并添油加醋的对他横加指责。然而办公室里发生的那一幕令我大吃一惊,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大声指责我:“不分青红皂白、小题大做、就会拿班主任压人„„”一阵疾风暴雨之后,他愤愤离去。我愣愣的站在那里,气愤、难过、无耐涌上了心头。“难道我真的错了吗?”我不由得问自己。经过冷静的思考,我想也许他的反常正说明了我的失误。紧接着,在私下的暗访中我才明白了真相:原来是因为当时上课时坐在前排他的好朋友正在打瞌睡,他想提醒他认真听课。结果,没想到那个小纸弹却不听使唤的飞到了我的手背上。尽管如此,想到他在办公室趾高气昂的“顶撞”我的情景,我的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教室,目光不由自主地移向××同学,他趴在课桌上,根本意识不到我的存在。刹那间,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先解决问题。随即,一股强烈的勇气鼓舞着我必须这样做: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的向他道了歉,向他检讨了自己的失察,检讨了自己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检讨了自己昨天对他情感的伤害。之后,教室里“哗哗地”响起了一阵掌声。我清晰地看到那位同学脸上露出了自信、理解和宽慰的笑容。在上课时,我还发现他的表现“格外异常”,对我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而且声音很大。经验告诉我:他在用这种方式向我道歉,为他昨天的不敬而道歉。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学生道歉需要道德的勇气,而这位同学以激烈的方式来申诉自己的委屈时,更需要道德的勇气,正是在这种勇气和勇气的碰撞中,迸发出的是师生人格平等的理性的火花,同时它也为学生的道德成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就在这一瞬间,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是平等、尊重和理解,而教师体验到的是坦然、慰藉和升华。

这件事后,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寺院里散步,发现有人不守寺规——翻墙出去游玩了,因为墙角有一只椅子,老禅师想了想,把椅子搬开,自己蹲在原处等小和尚回寺。不久,果然有人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院子。落地时才发现踩得不是椅子,而是师傅,顿时目瞪口呆。而老禅师却语重心长的说:“夜深了,快点加件袈裟吧。”从此,再也没有人翻墙出去玩了。这个故事给了我更大的启示:没有厉声的训斥,也没有苦口婆心的说教,有的只是无声的理解、关爱和宽容,而心灵却受到了无比的洗涤与感化。这就是教育智慧所衍生的力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需要在教育和引导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认识还不深刻、阅历还不丰富,判断还不全面„„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教师需要做的不是训斥、抱怨,而是理解、宽容,不是“风雨大作,电闪雷鸣”,而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教师更应该学会善待和宽容。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点微笑少一点严厉,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约束。及时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不利的、消极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因素,多给学生“尝试——错误——完善”的机会,寻求师生之间认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多一点自尊、自信,多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不得学生的一点点错误,这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会抑制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学生才能感觉到理解和尊重,才会铸就学生乐观与自信的人格。才会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呵护美丽心灵 关注心理健康 篇5

本有一种关怀,它常使我们泪流满面;有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精神抖擞;这种关怀,从你我的眼里轻轻释放;这力量,在你我的指尖悄悄流动。那就是-爱心。,是一个真诚的微笑,是一次对陌生老人热心的搀扶,省下几包烟钱对困难家庭的帮助……这些对许多人来讲都是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使他人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情,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影响,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爱心永恒“行动,决不只是停留在物质上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珍爱生命

生命总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什么又有很多人不珍爱生命?是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吗?生命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活,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想要成功就必须珍爱生命,做到快乐成长。

生命可以给人很多东西。但要看自己的意识如何,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如何,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不能消灭我们对生命的意识与态度。只要我们在有限生命里不断地努力、拼搏。就无须诅咒自己的生命,成功与失败只是一念之差。失败了我们从头再来。成功也无须骄傲,成功代表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收获,失败了也无须气馁,失败至少给了我们经验。失败了,但终有一天会成功的。关注健康

心理是行为的花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支柱。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意志正常。

3、适应良好。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良好的人际关系。

用爱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篇6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神圣职责并不在于只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更在于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教书与育人并重,知识与能力共举”,提高全面素养的教育观,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这种影响的力度首先决定于对学生的爱,即人文性情感的渗透。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总是良莠不齐,作为一名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班主任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用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在班集体,我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

(案例介绍)比如小宇,是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外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肯踏实努力做事,故成绩平平。一面是见多识广的聪明表现,一面是平平无奇的学习成绩;一面是开朗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一天到晚,他不是与人唇枪舌剑,便是幸灾乐祸。他认为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越能享受到快乐。

(案例分析)造成小宇“心理失衡”以致难以合群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长辈的无原则溺爱。平日里小宇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教育。爷爷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他,于是小宇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他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责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

2、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小宇的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告状”,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往往先大声训斥,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小宇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小宇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小朋友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小宇的攻击性行为。

(教育策略)针对小宇的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育策略:

1、引导小朋友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宇太具有攻击性,导致班上的小朋友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他玩,让他们远离“灾难”。针对这种状况,我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谅解。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小宇也有好的一面,如他很爱看书、画画很好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而无瑕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看你怎样战胜不良的影响。

(2)鼓励小朋友到小宇家串门,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从小宇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拉我、我拉你,这就是一种交往。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物色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小宇交朋友,并相邀到蒋某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期待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

2、坚持正面教育,慎用惩罚手段。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由于小朋友表达情感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发泄心中不快的唯一手段就是攻击与侵犯。记得开学第一天,就有小朋友来向我报告:“老师,小宇抢别人的玩具!”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让他单独玩玩具,结果他象发疯一样大喊大叫,乘我不注意还跑去攻击告状的小朋友。后来,我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对小宇的攻击性行为不再武断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静地分析他打人的缘由,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攻击别人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会不会有这种攻击行为。这样细心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防患于未然,有效阻止小宇的攻击行为。如果他在一天中打人次数有所减少,或能偶尔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给予肯定、鼓励,逐步引导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情感。与此同时,我设法引起小宇对各种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游戏和交谈来满足他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

3、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家长的情绪、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和小宇的家长联系,告诉家长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导致孩子故意不听家长的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而家长则常常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小宇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影子,动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最终形成暴躁的性格。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改变小宇的攻击性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回”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有信心。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教会小宇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游戏,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地不良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收获与启示)面对小宇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其动态和变化;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二、用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

与优秀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切忌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在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

(案例介绍)比如晓雨,女,六年级学生,平时少言寡语,对学习缺乏热情,喜欢看电视,一看起来就忘记了时间。从低年级开始就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在学习上多次发现她有说谎行为。同学们对她很有看法,不愿意与她交朋友。

(案例分析)造成晓雨多次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家长不正当教育方式的影响。晓雨的父母都是普通打工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也不注意影响。因两人都在厂里上班,平时很少管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就是放任自流,要么就是粗暴训斥、打骂。

2、孩子自身懒惰心理的影响。从低年级开始,她就怕做作业,作业少就做点,作业多就干脆不做,能偷懒就偷懒。为了骗过老师,躲过家长,有时就干脆说谎。不是说作业掉在家里了,就说是头疼身体不舒服作业没有做等等。

因此,作为老师,必须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说谎的不良习惯,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增强自信,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教育策略)针对小宇的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育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勾通,让他们明白,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会观察得清清楚楚。因此,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说话算数。

2、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晓雨父母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跟孩子沟通,鼓励孩子求上进。不可采用随意手段去对待孩子,当发现孩子有说谎行为时,要配合老师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以便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教育。

(二)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1、故事引导。用故事来诱导孩子,说明说谎的危害,可以增强孩子避免说谎的“免疫力”。我利用活动课开展了一次主题队会,通过讲述一些因不诚实而招致严重后果的事例,启发晓雨提高认识。又通过讲述一些伟人诚实守信的故事,启发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了认识的基础后,当课后我再对其不良行为提出批评,指出其危害,要求其改正时,她很乐于接受。

2、榜样示范。前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指出:模仿的产生有赖于榜样的特点,是指被模仿者胜过模仿者,并且被模仿者的可接近性、生动性和突出性以及权威性和情绪性都能引起模仿者的注意。教师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要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作同学们的榜样。

3、耐心期待。任何一个孩子的转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他们往往会出现反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弃之不理,更不能急躁,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在帮助晓雨的前两个月,情况一直很顺利。可是有一次,她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我问她原因,她告诉我说她昨晚肚子疼,妈妈带她到医院去检查了。我跟她母亲通话后马上就知道她旧病复发了。虽然很生气,但我没有戳穿她,也没有批评她,只是给了她改过的空间。第二天,我批到了她的家庭作业,做得很全,字迹也端正。可见她已在为昨天的行为认真改过。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晓雨,前两个月你的表现很不错,老师为你高兴。老师希望你做个诚实的好孩子。课外活动课时,她没跟同学一起活动,老站在我的身边,脸露微笑。我仿佛是第一次感觉到她的笑也如此可爱。我知道她已经看到我的留言了,有了跟我接近和交流的愿望。我微笑着问她:“晓雨,是不是想跟老师说什么?”她低下了头,轻声说:“老师,我错了,昨天我没有肚子疼。以后我再也不说谎了,你还相信我吗?”“老师当然相信你。”从那以后,她真的改变了很多。

(案例反思)通过这个案例,使我强烈地意识到家长和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注意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孩子年龄越小,越会把自己所想的、所做的如实告诉家长,老师。但是有时孩子带来的是坏消息,是家长、老师所不愿听到的,比如考试考砸了,没做作业等。听到这样的真话,有些性急的家长、老师往往就会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样就会损伤孩子稚嫩的心灵。儿童自我控制意识不强,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由于年龄关系,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家长、老师的苦心,而是从消极方面吸取教训,认为说了真话、实话,反而会挨骂,那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就不再如实说了,从此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因此,只要孩子说真话,家长老师都要对其诚实的行为加以肯定,予以表扬。肯定他们做了错事勇于承认,为人诚实正直。对孩子的过错不要粗暴批评,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所犯错误的原因,共同制定克服缺点错误的计划,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孩子说谎,教师和家长就更不能急躁,要耐心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三、用耐心期待他们转化

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赞美的言语,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案例介绍)比如小珊,女,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在班级中上等,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干脆利落,喜欢出风头,爱打小报告,很能讨老师的欢心。但是有个不良习惯,就是偷拿同学的钱,是个品行迷路者。同学们对她的这一点很反感。

(案例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我对该生的过去做了一个调查了解,该生曾经一次同学家玩的时候,偷拿过同学家的手机和桌上的零钱,发现后,该生家长教育不严,有庇护现象,导致该生逐渐养成了这种恶习。(教育策略)

(一)父母的配合。在该生连续几次偷拿同学的零钱被发现后,我和该生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联系,后来又进行了一次面谈,最后达成共识,首先退还了同学的零钱,严格教育孩子,要以诚信为荣,以见利贪心为耻。要求家长经常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需求,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

(二)教师的教育。虽然小珊同学犯了过错。但人无完人,圣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我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也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不能因为孩子有过错而对孩子全盘否定。因此在和小珊同学谈话时,我首先肯定她的优点,明确告诉她,老师很喜欢她,很欣赏她,但唯一让老师感到遗憾的就是这个缺点,如果能改掉这个缺点,那在老师的心目中,她就是个很完美的孩子。杨珊哭着点头答应。后来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学的钱又不见了,大家都怀疑又是她,小珊坚决否认,后来该生在书包的夹缝里找到了,我批评了怀疑她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了她。

(三)同学的帮助。小珊犯错了,班内好多同学都有意疏远了她,我利用晨会课,在班内进行了一次讨论,我让她在同学们的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让同学们原谅她,给她改过自新的机会。于是在这个班集体中,她又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温暖。

(四)自身的约束。对小珊同学这种贪小利的行为,我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求她用自身约束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该同学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品行习惯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她活泼开朗的性格为班级增添了许多笑声,班级里再也没有哪个同学丢失过东西,她还积极热心地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

(案例启示)一个良好的习惯会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反之亦然。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多一份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丝温情,少点责备,少点冷漠,用我们的爱心去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把孩子们引往光明的道路上来。

呵护心灵健康成长 篇7

一、肯定优势, 培养自信心

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 大多是由于自己来到陌生的环境中, 看不到自身的优点, 听不到周围师生、家人的表扬, 再加上流动儿童的家庭条件相对落后, 他们在一种有形无形的攀比中产生了孤独、自卑的情绪。而事实上, 流动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自身的优点, 他们动手能力强, 心灵手巧;有的孩子独立不依赖, 自理能力强;还有的孩子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这些都是本地孩子身上很少看到的优点。

看到流动儿童身上的闪光点, 并通过各种活动展现他们的优势, 是我们每个老师应留心的事。平时的值日、大扫除, 做得最出色的总是这些流动儿童;学校的田径队、篮球队, 也是流动儿童唱主角;2010年秋季开学, 学校临时组建120人的拉丁舞团队, 准备参加十七届省运会入场式的群众表演, 那顶着烈日坚持训练的仍然少不了流动儿童。给他们展示的舞台, 让孩子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 于是, “升旗手”有他们, “三好学生”有他们, 学校评选的“五小明星”有他们, 校园橱窗的优秀学生栏有他们……迎着同学羡慕的目光, 看着老师们赞许的眼神, 他们越来越有自信了!

二、沟通了解, 加强认同感

认同是一个接纳、认可和融入的过程, 是一个持续、稳定的双边互信过程。流动儿童要真正融入他所在的新的班集体, 并被大家所认可, 还需要彼此的互相沟通、了解、合作。《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有效沟通, 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精诚团结, 才能实现双赢。班级中的孩子们也是如此。

尽管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 但因为孩子们年龄小, 阅历少, 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并不多, 更不用说现在的居住地了。让学生完成习作:用你的方式了解并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或者是家乡的一处名胜、风土人情, 完成后先进行小组交流, 再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交流。

学生们都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活动中可以增进彼此间友好的交往, 又可以锻炼孩子们良好的合作。我们每年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如学校常年开展争当“家务小帮手”活动, 内容就很丰富:端午节包粽子, 万圣节做南瓜灯, 春天包馄饨, 夏天拌凉菜, 秋天做水果拼盘, 冬天包饺子等。

三、全面渗透, 保持平等心

当儿童意识到你在教育他的时候, 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流动儿童有的特别敏感, 当你经常教育学生要尊重“外地人”时, 他们已经觉得是受歧视了。所以, 对流动儿童的心灵保护要在潜移默化中。

1. 教学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 表达的就是尊重、自信、宽容等主题。如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就非常典型。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林肯先生出身卑微, 是鞋匠的儿子, 面对参议员的羞辱, 林肯不亢不卑, 谦逊真诚, 赢得了参议员的敬重。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正是课文要传递的。

2. 班级文化中渗透

教室里放心情树、智慧墙, 让学生们有释放心情、展示自我的舞台;黑板报上有心理健康角, 定期出刊“快乐法则、自信宝典”等心理健康小知识;教室里备好图书箱, 常备100本书 (向学校图书馆借, 或是每人捐一至二本) , 每天借阅, 这就不用为想看书却无钱买书而烦恼了。“人人都是班级的小主人”是我们倡导的班级文化。

3. 社团活动中渗透。

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很少有父母愿意花钱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发挥特长。学校组建了各种社团, 只要有兴趣、有爱好的学生都可参加, 而且是免费培训。围棋班、民乐队、合唱队、女篮队、女子曲棍球队、拉丁舞队、电脑兴趣组、美术兴趣组、数棋兴趣班……在各个社团里, 根本就没有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之分, 大家一起学习, 公平竞争, 培养自己的特长, 还为学校争了光, 流动儿童同样有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不以出身论英雄”应成为各社团最基本的思想。

这样, 不管是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课外阅读、社团活动中, 流动儿童感受到的都是平等的氛围, 在他的潜意识中, 自己就是学校里平等的一员, 关系也自然融洽了。

四、控制情绪, 拥有平常心

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产生一些矛盾, 当然也会犯错, 不过这并不是只在流动儿童身上才有的。可相比较而言, 流动儿童更易对老师、同学、父母产生不良情绪, 甚至是敌对、逆反。有时他们显得暴躁、易怒, 甚至做出一些令人不解的举动。只有找到矛盾发生的根源, 才能对症下药, 调整他们的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流动儿童家庭一般都有2、3个孩子, 家庭中的大孩子很多都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而产生怨恨、自卑的心理, 这种心理在女孩子身上更加明显。碰到这种情况, 我总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你是姐姐 (或哥哥) , 和弟弟 (或妹妹) 比起来, 谁更需要照顾?如果你是做爸爸或妈妈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照顾谁多一些?孩子设身处地地考虑, 心理也就慢慢平衡了。

谁来呵护“花童”健康成长? 篇8

多维解读

1.“花童”如此卖花不是真正的锻炼和实践,而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伤害。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晚上卖花一直到凌晨五点多才“收摊”回家休息,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卖花的过程中会受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呵斥与辱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甚至有的孩子以哭闹纠缠的方式卖花,这更是一种缺乏自尊自信自爱的表现,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和创伤,这比身体的创伤更为可怕。

2.针对当前“花童”的情形,在家庭保护这一塊,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保护不到位,必要时可以启动司法保护,依法撤销监护人的资格,让其父母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并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依法开启干预机制对此类行为直接督察督办。

适用话题

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上一篇:磨砺中前行下一篇:四年级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