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

2024-04-25

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共8篇)

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我会把帮扶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架设起爱的桥梁。

二、情况分析

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制定教师帮扶计划,并引导进行一对一互助。

三、具体措施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特别档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3、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组成帮扶小组。

4、优先辅导。

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成果。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我主动和他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调皮时,不直接批评,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 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以苏中X地区为例,以期“窥一斑而知全豹”。 X地区地处江苏中东部,除了正在城镇化的主城区,还有广袤的农村,存在着相当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显现。该地区是农民工的重要输出地,也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缩影,农村留守儿童和城镇留守儿童并存,其显现出来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调查以整群抽样为主,兼顾采用类型抽样和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了X地区两所城郊结合部中心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两所一贯制学校和两所初中作为调研对象。向学校发放学生问卷950 份,回收问卷920 份,回收率为96.8%,有效问卷为913 份,样本有效率为99.2%,其中留守儿童276 人,占比30.3%。发放教师问卷205 份,回收问卷190 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为184 份,样本有效率为96.8%,具体信息如表1 和表2 所示。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差异的比较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调查结果所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测试问卷针对学习品质设计具体指标形成量表,正式施测后,采用软件SPSS20.0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卡方检验等分析法,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进行比较,同时将教师量表与学生量表进行印证分析,进而勾勒出留守儿童学习的现状特征,为深入分析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奠定基础。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

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是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主要体现。学习是学生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教育方法等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外部环境、教育方法等外部因素无法获得迅速改变时,决定因素便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自身努力的程度。为将留守经历所导致的教育问题与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问题加以区分,研究将与留守儿童具有相同学习环境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参照群体进行比较研究,评估和判断留守经历所导致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鉴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先天智力上整体并无差异,对留守儿童的分析更多地从后天的非智力因素来加以考察。研究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学习成绩等学习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更需引导

态度决定高度,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学习热情往往来源于自信和积极的性格,对留守儿童而言,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更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主观学习态度上,表3 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0.056>0,说明是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90>0.05,说明学习态度与是否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性相关。但从教师问卷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负向特征的统计情况来看,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的比例分别为28.3%和40.2%,合计比例为68.5%,占大多数,具体见表4。

在相关的访谈中J老师也坦言:“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喜欢学习应有的倾向,如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自我控制等表现。在学习态度和习惯上,留守儿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可见,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部分儿童产生了消极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督促。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目标缺乏指引

表3 中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0.084 >0,说明是正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11<0.05,说明学习目的与留守经历是显著性正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5 水平上显著相关。从教师问卷对留守儿童学习目标负向特征的统计来看,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比例分别为23.9%和52.2%,合计比例为76.1%,占绝大多数,还有22.8%的老师不能确定,如表5 所示。因此,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目标相比,留守儿童学习目标不明确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留守儿童目标缺乏指引的学习状态。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要求比较低

学习目的固然重要,但最终要靠自我学习要求来体现。表3 中的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P值-0.090 <0,说明是负相关,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07<0.01,说明学习自我要求与留守经历是高度显著性负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可以说留守经历越长,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就越低。

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要求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自我要求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6.1%和42.4%,合计比例为68.5%,占大多数,还有26.1%的老师不能确定,如表6 所示。可见,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要求相比,留守儿童学习要求较低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总体较低,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父母对其孩子学习要求较低的体现。

(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否与父母外出存在相关性,这也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假设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先天智力并无显著差异,所在的教育环境除了家庭监护的差别之外,其他因素在整体上基本都相同,表3 中的相关分析显示,学习成绩与留守经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997>0.05,说明留守经历对学习成绩没有显著性影响,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不好,访谈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有些留守儿童的成绩非常不错。

但表3 中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学习要求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显著性均为0.000<0.01,说明这些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性影响,两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认知和学习要求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留守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评价者,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评估相对来讲比较客观,教师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往往更差”的合计比例为75.0%,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学习成绩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从总体来看较差一些,如表7 所示。

(五)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缺少辅导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问题辅导和作业完成情况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P值分别为-0.157<0 和-0.099<0,相关系数的显著性为0.000<0.01 和0.003<0.01,说明留守儿童作业辅导与留守经历是高度显著性负影响,两变量之间在0.01 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具体如表8 所示。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教师对留守儿童作业情况负向特征的统计显示,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合计比例为80.5%,占绝大多数,具体如表9所示。由此可见,与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相比,留守儿童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负向特征很明显,反映了监护人对其学习监护不充分,缺乏必要的帮助和监管,这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

在相关的访谈中,X老师讲到:“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每一个村居都有志愿者,学校也有几十个老师是志愿者,这些组织包括红十字会,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不是光捐钱的问题,还要把留守儿童学校管不到的时间真正管起来。比如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社区和学校合作我们搞了一个学习辅导站,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没有真正做起来。校外辅导站每个街道、每个乡村都有,是靠行政命令搞起来的,现在都空在那里,没有发挥价值,到了假期偶尔搞搞活动,马上就来拍电视做宣传,这些活动若坚持好好搞,对留守儿童来说真的是很好的”。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一方面存在辅导困难,而另一方面却是资源浪费,同时还存在学习辅导不足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现实困境

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差异来看,留守儿童依然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从留守儿童现象发展成为一个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虽然受到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却一直难以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反而陷入了令人尴尬的教育困境。造成这一局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个体等层面,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其中的任何一方,而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一)家庭层面:传统家庭解构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链条断裂

家庭社会学认为,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家庭互动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1]在人口流动这一社会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遭到弱化和消解,无法在教育体系中有效发挥基础作用,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链的断裂。访谈中T老师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家,寄宿在爷爷奶奶家或亲戚朋友家里,他们都是临时监护人,关心的只是孩子的生活,没有精力、能力和意识来关心学习,对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平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根本就不去关注,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孩子有问题老师往往没法和家长交流,电话有时候打不通且也说不清楚,家长和老师的交流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障碍,学校和家长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家庭教育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成长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影响,从而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各种教育问题。可见,传统家庭解构所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社会层面:属地化教育管理限制留守儿童随迁就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产生后,留守家庭面临着将留守儿童带入城市就学的选择,但是与户籍挂钩的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限制了农民工家庭的这一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同一地区的校际之间都存在着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教育管理制度实际上出现了二元化的特征。在属地化教育管理体制下,考试制度也与户籍相关。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户籍属于农业户口,户籍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城市流动儿童进一步在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利。已经随迁就读的农民工子女被迫在高考之前提前回乡学习,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随迁就读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属地化的义务教育管理制度限制了留守儿童向城市自由流转的权利,在教育政策上直接阻碍了留守儿童随迁就读的实现,妨碍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学校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缺乏政策支持与技术指导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特殊优势,由于留守儿童尚没有进人社会,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责任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从理论上看学校似乎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但实际上,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弥补只是一种职能的部分转移和替代,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全部教育功能,进而完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2]在谈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时,X校长也无奈地表示:“关于留守儿童十年来学校层面做了力所能及的研究,但确实是有些鞭长莫及,效果有但感觉不明显。我们学校仅初中部留守儿童就有上百人,如果把一百多人都放到学校集中管理,实行寄宿制,成本就高了,需要很多老师,还要财力、物力等保障,感觉很有困难。这些留守家庭父母出去务工条件也不怎么好,负担起来也会有较大的压力。只有从政府这个层面来真正关心留守儿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我想情况应该会好一些。”由于当前的学校教育还缺乏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和手段,而宏观教育政策的缺失又使解决问题缺乏广泛的支持,学校作为微观的教育主体,在缺乏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的情况下,独自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势单力薄,况且学校教育本身还承担着其他更为重要的教育任务,难以集中全部精力来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四)个体层面:亲情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来看,由于长期缺乏倾诉渠道,无法与父母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他们比一般儿童更加脆弱,更易产生心理问题。W老师是一名中学心理老师,一直在开展留守儿童个案研究,在接触过很多留守儿童以后,认为“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有一些共性:一是性格比较孤僻。可能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和家庭教育,这些小孩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一种孤独感,性格比较内向和孤僻;二是情绪失控。他们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对周围的人采取一种戒备的心理,属于冲动型。有些孩子还有点变态的心理,稍微有点小事,就会触动他们暴怒的心理,非常敏感,有暴力倾向,比较危险。”留守儿童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血浓于水的天然亲情链锈蚀,直到完全断裂,孩子们自觉处在一个孤独无依的世界,难以获得良好感受,安全感和自尊心缺失,从而导致心理问题。[3]

四、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改变留守儿童在整个社会结构和教育系统中的弱势地位,治标更需治本。只有坚持从宏观到微观、治标到治本、失调到协调、外在到内在的基本思路,通力合作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留守儿童教育支持体系,才能改变过去补救式、被动式、短效式的解决方式为预防式、干预式和长效式的解决方式,真正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体模式如图1 所示。

1.以政府为主导构建长效机制

政府应从中长期战略角度着手推进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的长效机制。首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努力打破城乡二元格局;第三,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工本地就业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第四,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宏观调控和资源调配,使农村义务教育从“非均衡发展”到“统筹协调发展”,弥补农村家庭教育弱化的状况。

2.以学校为主阵地加强教育功能

学校要不断优化有限的资源配置,健全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制。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保障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最大限度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与不足,形成良好的补偿机制;二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和服务队伍建设,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找到打开留守儿童“心门”的钥匙,及时矫正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

3.以家庭为核心营造良好氛围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首先还需要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是推行监护人监控制度和培训制度,监控或督查留守儿童监护人监护情况,组织专家和学校教师对监护人进行培训指导;二是依托社区构建有效的家长自律机制,督促家长合理安排出行方式,明确一些约束性条件,有效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三是倡导留守儿童减量化机制,鼓励家长带未成年子女到就业地居住入学,鼓励农民就近就业或回乡创业,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4.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关爱联动机制

通过关爱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建立社区管护关爱联动机制。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二是以乡村图书馆、青少年教育基地、亲情活动室或各类村居活动中心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招募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三是通过“代理家长”或“邻里帮扶”等形式,选择负责任的家庭或爱心人士,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

5.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支持网络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相对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帮助其度过危机,以顺利完成其社会化过程。可以通过文化建设、媒体宣传和引导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柱,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捐赠等实质性关怀和帮助,解决部分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还可以通过农村文化建设、用工方关爱等举措,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6.以心育为重心实现自我支持

留守儿童的成长受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处于不利成长环境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内部适应性差异,往往会体现出不一样的发展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加强以自信、自律、自理、自护、自强为内容的教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将生活学习的挫折与压力转化为人生成长的财富与动力,实现自我支持。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61.

[2]任运昌.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15.

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 篇3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计划 篇4

为了树立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的精神,激励留守儿童不畏困难,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本学期特制定留守儿童帮扶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了给留守儿童带去他们真正需要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进一步激励留守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学习的好品质。

一、帮扶对象:六年级

衡磊

杨博

二、工作目标

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关心,学习上得到辅导,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

三、工作措施 1、建立档案,多沟通

在实践中,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其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2、用心关爱,多引导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学校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针对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在日常的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笔者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4、利用活动,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5、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教师要珍视留守儿童,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只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用爱心去感受,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拥有花样年华。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北极镇后玉小学

计云妮

2017.9.5

教师个人精准帮扶计划

计云妮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教育的水平,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特定教师帮扶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的基础性地位为导向,以“较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根本目标,引领广大教师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师德大爱,展示师德风范,形成“比爱心,比奉献,比育人”的浓厚氛围,推动教育工作健康、均衡、和谐发展。

二、活动主题: 全面关爱,精准帮扶,做仁爱之师

三、活动目标

坚持教育健康、共享、和谐发展的目标,从根本上树立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之心,真诚理解、关爱、引导、教育每位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心理上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有效帮扶措施,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活动措施一师结一生,实现点对点,人对人的帮扶,让每一位教师走近贫困或学困生,真正理解他们、了解他们、关爱他们,让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减轻负担,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做到“教育扶贫,不落一生”。

1.学习辅导。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制定阶段性帮扶计划,明确阶段效果,加强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的训练,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其进步。教材分析指导:各科教学内容教师要深入研究,在知识的传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当学生有困惑的时候,就对照课标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目的对照策略,选择哪种教法更合适。学生分类指导,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激发学习上进心。培养主动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2.生活辅导。首先了解帮扶对象的生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 对帮扶对象给予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3.情感关怀。帮扶教师做好代理家长,用心呵护帮扶对象,让他感受到亲情与温暖,定期与帮扶对象的家长沟通,了解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努力形成在校教师帮,在家家长督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五、帮扶对象 :刘仪凡

衡磊

全洋

刘少彬

北极镇后玉小学

计云妮

关爱帮扶留守儿童计划最新 篇5

篇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省文明办《关于做好全省第三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

全国文明单位和省、市、县(区)四级文明单位原则上均应参加结对帮扶活动。各县(市)区文明办,按照谁推荐谁管理的原则,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所有文明单位的结对帮扶工作。市直机关和行业推荐的文明单位,由市文明办和市直工委负责组织实施。

三、结对帮扶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发挥文明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对照文明卫生村标准,建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制度,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等,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并完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文体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

4、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帮扶村培训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帮扶村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文体器材。

5、进行关爱帮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6、推进乡风文明。帮助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四、结对帮扶时间及目标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原则上以三年(xx—xx)时间为限。省级以上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省级文明卫生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市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本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重点是新型农村社区、交通干线沿线村和风景名胜周边村。各县(市)区可根据帮扶村的数量和分布,确定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村。几个文明单位共同帮扶一个村的,要确定一个主要负责单位。

2、加强指导,注重实效。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科学规划帮扶对子和帮扶内容,细化分解帮扶任务,积极帮助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要根据帮扶工作任务,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并与各县(市)区、市直文明办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文明办和担负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馈结对帮扶工作最新动态。市文明办将根据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典型,扩大声势和影响,积极调动各级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4、完善机制,严格措施。要加大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每年年底前,市文明办将组成考核组,分赴帮扶村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复查评分依据。对于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对结对帮扶工作态度消极,未能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考核时要酌情扣减考评分;对不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此外,各县(市)区文明办和市直工委文明办要及时向市文明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半年报送工作小结,年底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篇二

胜利小学支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一+一”帮扶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对于解决我校特困生、留守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实际问题,对于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改进班子作风、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让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公仆意识得到强化,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我校“一+一”帮扶实践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在“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到我校学生中三个特殊群体之中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愿望,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要在帮扶过程中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强素质,倾听意见和建议,查找工作差距,改进工作,转变作风。

二、具体安排

“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从现在开始启动,到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告一段落。

1.参加范围

我校全体党员;鼓励教师、辅导员、积极参加“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

2.帮扶对象

我校特困学生、留守学生和后进学生。

3.主要任务措施。

“一对一”帮扶特困生,重点解决他们在校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社会;

“一对一”帮助留守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留守学生活动、做代理爸爸妈妈等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学生;

“一对一”帮助解决后进学生思想问题,通过深入到这部分学生中去,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热线电话和谈心、谈话等方式,不断改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小学生。

4.工作方式

党员干部确定帮扶对象后,要主动与帮扶对象对接,积极了解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困难。选择一、两项实际困难,以个人名义帮助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向支部汇报,由支部统筹解决。

5.工作要求

支部书记刘校长,将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活动,带头解决问题,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接受教育。要带着浓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我校学生中三个特殊群体解决困难。党员干部均以个人身份直接联系帮扶对象本人和家庭,要把帮助帮扶对象的过程作为接受教育、转变作风的过程,要树立亲和、清廉的良好形象,不给帮扶对象添麻烦。

四、加强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牵头,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均采取实名制,认真填写《党员干部与帮扶对象对接表》,明确党员干部本人和帮扶对象的联系方式,统一报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2.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

我支部将明确在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责任,提供必要条件,抓好工作落实。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切实受到教育,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3.加强督促检查

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随时了解掌握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全程动态掌握党员干部参加活动的情况。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时,向帮扶对象和家庭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他们对负责帮扶的党员干部及帮扶情况的意见。

5.注意经验总结

在活动中我们将认真总结开展“一对一”帮扶实践活动的经验,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逐步建立健全帮扶的长效机制,推进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胜利小学支部

xx年9月23日

篇三

为了更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儿童,实现所有儿童都享有同一片蓝天目标,枣庄义工峄城分会倡议开展峨山镇夏庄张宝环小学帮扶活动。

一、活动目标

捐赠图书、学习用品,丰富小学的可读书籍的种类和数量;解决10名特困儿童部分必需的学习用品,提高其功课水平。

二、开展活动的是对象及时间、地点

(一)对象

峨山镇张宝环小学的需要帮扶的10名特困儿童。

(二)活动时间、地点

此次活动于9月12日上午9点在峄城区义工办公室(岳庄红绿灯东200米路南喜得盛自行车二楼)门前集合,分两组前往峨山镇夏庄张宝环小学。

一组:自行车队 负责人:王xx 15xx325110

二组:车队

市中集合地点:可8:30立交桥建行门口统一前往峄城

三、活动的实施

(一)9月11日,会长及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统计从活动倡议发出到现在所接受的物品、钱数。会长于活动结束后在网站向社会通报统计结果。参加活动人员根据捐献的实际金额与数量可自愿的捐献一定数量的钱,用来购买特困生所需的学习必须品。

(二)现场捐助。活动人员到达小学后,帮助该校成立爱心图书室(以后书籍长期输送)。活动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跟10名特困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子,实行长期资助。

四、保障措施

(一)服从安排,注意安全。为了促使此次活动顺利、安全地进行,参加活动的各位义工尽最大可能的服从会长安排,同时在活动期间,保护好自身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费用自理。我们这个组织属于一个自发献爱心的组织,暂时没有活动经费,所以在活动期间产生的费用由参加活动的人员均摊,即实行aa制。

篇四

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水平,推进我县“两区”建设,根据市、县文明办的通知精神,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省党校结对帮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结对帮扶活动对象

xx乡xx村

二、结对帮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结对帮扶活动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农村实用技术、科技文化、道德规范、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初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守法纪、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开展乡风建设与环境整治。指导帮扶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为内容,以创评“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礼貌、礼仪、礼节主题教育,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建立“道德评议会”、“红白事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反对封建迷信和婚丧大操大办,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对照文明卫生标准,帮助建立村民组保洁队伍,促进保洁机制的建立,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发挥群众自治精神,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解决农村“五乱”现象,使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积极帮助帮扶村建设文化大院(室),配备文体器材,努力达到“三室一场”(图书室、活动室、多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广场)、“四有一建”(有电视、有音响、有广播、有科技书架,建有宣传橱窗)标准。指导帮扶村开展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干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帮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突出成效。

2、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帮扶农村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贯穿于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环境。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0539—7723157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计划 篇6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校实施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工作,我们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校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健康地成长。

让每个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服务,为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基,以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为了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交斜中心小学 2012年9月

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提高策略 篇7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着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之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及其独特的作用, 研究“留守儿童”积极地学习好数学的策略, 能指导家庭教育、帮助留守家庭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家庭辅导和监督, 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有效、有机地整合;能促进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其策略探究如下:

一、“建构模式”

根据“留守儿童”群体的共同特点——缺乏亲情关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等, 我校创建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宏观”与“微观”模式。

1、“宏观”模式——“五化一体”:

即“机构”化——学校建立健全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组织机构, “制度”化——学校建立健全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优先”化——学校层面在教育教学工作及活动等方面实行留守儿童“一切优先”, “聚会”化——学校层面实施留守儿童生日与重要节日聚会, “全育”化——学校层面按照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育人。

2、“微观”模式——“十个一”:即“健全一个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管理领导小组, 并明确责任, 建立其相关制度, 保障其工作正常而顺利地开展;“创建一个互动平台”——学校为留守儿童们设置亲情电话室、视频聊天室让其课间与在外父母互动交心, 增进其相互之间的感情;“选定一位代理家长”——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选定一名代理家长, 让其在家有人教育管理, 使之有亲情感;“每周一次倾情谈话”——学校每周安排代理家长和对应的留守儿童孩子进行一次“近距离”的谈心, 使之具有良好的心态;“每月一次知识讲座”——各班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安全卫生与法制等知识讲座, 使留守儿童孩子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参加一项兴趣活动”——各班每期组织指导留守儿童孩子们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以丰富其课余生活、培养其团队精神;“导读一本健康书籍”——老师每期或代理家长每期指导留守儿童孩子阅读一本健康的书籍, 培养其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导写一封亲情书信”——老师或代理家长每期指导留守儿童孩子利用节假日给远亲写一封书信, 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引做一件光荣事情”——老师或代理家长每期指导留守儿童孩子做一件有意义的光荣事情, 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聚过一个快乐生日”——各班根据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生日时间, 组织开展有意义的生日聚会活动, 让其生日有无限的快乐之感。

二、“奉爱赏识”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使留守儿童孩子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须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用爱的甘露滋润其心田, 用赏识的心态感染其心灵。对于那些学困的“留守儿童”, 数学老师应给他们较多的爱, 经常鼓励、帮助、督促他们, 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要实现其目标, 数学老师就要倾情奉献爱心。我校倡导数学老师们在其工作中, 人人都要注重把“爱心”奉献放在首位, 放在“留守儿童”学困生上。其主要做法是:生活上给予特别的关心, 情感上给予特别的沟通, 习惯上给予特别的培养, 方法上给予特别的引导。

对于“留守儿童”学困生, 除了关爱, 还要大力赏识。在他们身上, 哪怕是很微弱的闪光点、很微小的进步, 作为数学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赞美赏识。这样, 使他们产生欣慰感、快乐感与成就感, 增强荣誉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 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赏识学困生的闪光点, 能促进其发展。

在实践探索中, 我校数学老师深深感受到:“爱心与赏识”是实现“留守儿童”学困生成功转化的两大支柱。

三、“培养情感”

数学学习虽然是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 但是它需要更多的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 这样能使其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然而, 培养“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情感更需要数学老师的真情和智慧。有鉴于此, 在实践探索中, 我们采取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挖掘数学的自生魅力, 讲求教学艺术, 联系生活实例和积极评价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乐学情感。这样, 学生渐渐的喜欢上数学学习。

四、“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 使它看起来容易做, 而且减少疲劳。”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小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 由兴趣到探求, 由探求到成功, 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 如此往复循环, 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前进。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 学生在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中, 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学困生。因此, 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

在探寻中, 我们深切感受到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首先教学要让学生感到有趣。那么,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我校的低段数学老师, 他们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就是情境激趣。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中, 在认识了几元、几角、几分后, 事先创设了买卖的情境, 让几个学生当售货员, 其余的学生当顾客来买东西。最后还要让学生看看谁用最少的钱买来了最有用的东西, 学生很想在实际的操作中表现自己的能力。所以, 在兴趣的促进下孩子们自觉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参与效果极佳——“留守儿童”学困生颇感兴趣的积极投入到这样的数学学习情景之中。

以上策略, 对于提高农村城镇小学留守儿童学困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留守儿童学习帮扶计划 篇8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多,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该省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4个连片特困地区涉及15个州市93个县,贫困人口195万户57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5.49%,贫困人口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表示,教育扶贫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有限,云南省的贫困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迪庆、怒江、临沧、昭通、红河等片区州市均与“十二五”规划目标有较大差距。全省教育系统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上肩,提早介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全覆盖,把贫困家庭的教育兜底问题解决好、落实好,让能考的考出去,能学的学出来,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在消除贫困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彻底斩断贫困复制链条。

上一篇:建筑工程五大报告——五大报告内容下一篇:以美丽的春天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