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民工子女家庭

2024-04-29

走进农民工子女家庭(共6篇)

走进农民工子女家庭 篇1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xiexiebang,性别女,于X年6月9日出生于吉林省长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就读于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052班,并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虽不是党员,但他们身上却具有作为一名党员的基本素质。父亲为人坦荡、不拘小节,母亲谦虚谨慎、善良贤惠。他们从小就教育我为人要诚恳,脚踏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从孩童时代,我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还经常给我讲一些革命故事,我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岁时,我上了小学,在老师的启蒙教育下,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老师教育我们,鲜艳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的鲜血染红的,我们能在教室里读书,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党给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于是,我一直严格的要求自己,成绩很优秀,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小学六年级时,我们班有两个团员名额,我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了第一批入团的资格,这对于幼时的我来说是很大的荣誉,我的父母也以我为骄傲,当时我就萌发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识。

XX年,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高中,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团员不仅要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在思想上、生活上不断的提升自己,所以,我在抓好学习的同时,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生活上态度严谨,因学校离家太远,初中时我就在学校住宿,从那时候起,我尝试着自己独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入党的信念也在心中发展壮大。

由于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初三时我复读了一年。XX年,我如愿的升入高中,接受的教育更加系统,思想日趋成熟,学习刻苦,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生活上独立自主,通过日常的对党团知识的学习,我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坚定了入党的信念与决心。三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广西大学,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走向成功抑或堕落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大学学习气氛非常浓,强调自主学习,我时刻牢记祖国的期望、人民的重托,力求学有所成。上大学后我意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约束自己自主学习,并于大一下学期虔诚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以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的姿态要求自己。长期以来,我都始终贯穿着自己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在集体活动中,我都积极参与,和大家积极配合完成集体任务。生活中,团结同学,与同学、舍友关系融洽,尽量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和关心同学。

此致

敬礼申请人:xxx

走进农民工子女家庭 篇2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差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比较,许多农民工的收入偏低,很多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民工家长中有不少人为个体经营者、建筑业或服务业中的打工者或郊区租地耕种的农民,在劳动时间上具有极大弹性;而迫于生计压力,民工家长不得不以延长劳动时间为代价追求更多收入;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使农民工难以保证能够给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物质方面的保障。

(二)家长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农民工家长中绝大部分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难以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的学习状态。农民工进城后,不管其经济收入如何,其自身的素质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差异、处在城市而被边缘化的遭遇,都在农民工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大多数农民工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在智育上,过分关心分数,认为分数代表孩子的一切,而忽视对孩子良好德行的培养。他们把自己鱼跃龙门的夙愿,转移到子女身上。表现在:不管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要供子女读书学习;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却对子女的成绩过分的关注。

(三)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粗暴,缺乏沟通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民工家长通常极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也没有充分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和内心感受,再加上传统的家教思想“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不科学教育观念的影响,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子女,不善于主动与自己的子女多进行思想沟通、感情交流,遇事极少与孩子商量,缺乏民主意识,“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更谈不上掌握孩子成长的心灵轨迹。有的农民工惯用物质刺激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用简单、野蛮的方式剥夺子女心爱的东西,乃至以粗暴的方式损伤子女的自尊心,甚至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许多农民工背井离乡,长时间处于工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打工生活,已让他们身心疲惫,无暇顾及与孩子的沟通及交流,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和兴趣的关心往往不够,这会直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爱和支持,从而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差和人格、行为上的异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自卑、虚荣心强、嫉妒、疑虑、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严重,甚至有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和暴力化倾向。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不紧密

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些脱节。多数农民工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不与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家长、教师不能搭建起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封闭,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其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些脱节。目前,社会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关注太少,专门关注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资源依然较为缺乏。对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专项支持还未开展,农民工家长学校尚处空白状态;媒体很少有关注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节目;出版行业几乎看不到有关农民工家庭教育的书籍;等等。

二、建议

(一)政府采取措施,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创设有利条件

为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一步提高认识,将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纳入规划,营造重视、支持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首先,在户籍制度逐渐取消的基础上,加强政策保障力度。诸如制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经济利益、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提高经济收入、把保障农民工合理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等政策,确保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家庭环境,这是提升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质量的基础。其次,加快立法步伐,将“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列入法律程序中,进行专项立法。最后,大力实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安居工程”,建设经济适用房,这既使农民工居有定所、安居乐业,又为农民工有效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为城市农民工子女营造宽松和谐家庭环境

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城市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能最大限度地解除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和紧张感,让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快,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天性中积极的因素,健康成长。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

(三)提高自身素质,给城市农民工子女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为摆脱在城市既不可能得到收入相对比较高的工作也缺乏工作的稳定性的窘境,农民工必须不断充电、积极参加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以尽早为其子女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实施正确的教育与引导。

农民工要做其子女的朋友,而不是做威严武断的家长。要像朋友一样平等地与子女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走进子女的世界,了解他们内心所思所想,子女也才能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并告诉农民工他们生活中的快乐与困惑,使农民工与其子女之间的互相尊重成为可能。在教育子女时,农民工所定要求不能过高、过激。首先,要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引导他们摆正兴趣爱好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其次,要正确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要多一些正面引导和鼓励。再则,对子女身上的不良行为,农民工要高度重视,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子女体味他们的苦心与真爱,并从心理上理解他们的告诫,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正如前面所说,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增进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学校首先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与学校及时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其次,学校也应该有适当的制约制度,通过设置农民工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和短信互动等方式,给家长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吸引家长参与。社会可以通过发挥社区的教育和指导的功能,利用社区进行宣传、教育,使农民工认识到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教授他们如何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在目前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由社区组织、专家指导进行的团体辅导形式展开。也可以采取由高校相关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深入农民工家庭中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工作。

参考文献

[1]曾燕波.家庭化流动凸显的教育问题——兼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背景及策略[J].当代教育研究,2008(05):27-32.

[2]叶慧.农民工同住子女家庭家教指导的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22-25.

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分析 篇3

关键词 农民工 农民工子女 家庭生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特殊国情,农民工成了现阶段流动人口的主体,这个群体不但规模庞大而且逐渐成为常住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得我们要思考农民工子女在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在孩子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民工子女在陌生的城市,在父母艰难辛苦工作而经济条件却有限的条件下,家庭生活与城市子女相比存在着许多困难,致使其对城市的适应不良,陷入辍学、打工、低收入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内。本文对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地学习、生活的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4岁)的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进行分析。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心理的成长都需要保护和引导,但由于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从事一些工作时间长、工资较低的低层次工作,子女的家庭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不能得到保障,致使孩子常常会产生自闭心理、焦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分析

(一)物质生活方面。

1.居住空间狭窄、环境差。家庭首先是以一种空间的形式出现的,没有一定的居住空间,就不存在着牢不可破的家庭,居住空间是家庭存在的前提。对于农民工来说在城市有一定的居住空间才能立足,但受经济条件限制,农民工家庭在城中买房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是租房居住。农民工租房的条件差,人均住房面积少,孩子几乎没有独立空间,通常和父母或姐妹兄弟睡在一起,即吃住一间房。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中有自己秘密,有自己的想法,想在自己的空间里展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房间布置的漂亮、干静,在一个舒适洁净明亮的空间里学习,但是这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是一种奢求。家庭生活空间的狭窄、拥挤,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封闭、自卑等心理疾病,加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或是城中的老社区及偏僻地方,社区环境杂、脏、乱、差,这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饮食单调、卫生状况差。人们通过饮食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维护自身健康。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饮食单调,缺乏营养,可导致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饮食的卫生状况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食物上带有的细菌、霉菌及毒素和有毒化学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会危害到健康。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来到打工地,面对周围陌生的环境,心理充满着压力,这个年龄段正直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卫生营养的饮食,但是父母忙于生计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对于孩子的饮食不会花心思去考虑,孩子跟着大人吃,不管吃什么能吃饱就行了。由于居住空间、居住环境的脏乱,从而饮食卫生得不到保证。营养的缺乏,不良的饮食卫生,长期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影响孩子的外观形象,进而使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缺乏自信。

3.衣服脏乱,形象不佳。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为自我带来自信,赢得别人的喜欢。穿衣干净整洁,会反映出家庭和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因为自己年龄相对比较小,有一些事情做不了,父母长时间在外工作,身心俱疲,往往没有心思顾及孩子的穿衣,所以孩子的衣服相对来说会比较脏、乱。本身农民工子女就穿不起“名牌”,会和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心理有落差,再加上自己衣服的脏、乱,影响了自身的形象,心中的自卑感会更强,因此往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二)精神生活方面。

1.父母闲暇时间少,交流成问题。美国学者查尔曼认为低阶层亲子间缺少互动、交流沟通在于他们缺乏交流的时间和交流的语境。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的工作,上班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下班后需要好好休息,因此与子女沟通机会较少;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影响了亲子之间的亲密度,而且农民工的交往仅限于同乡,人际交往的狭窄不能给农民工子女营造交流氛围。子女跟随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风俗,心理承受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期的孩子是最无助的,最需要父母给予关心和精神支持的,但父母忙于养家,就很少会和孩子沟通交流,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困惑,忽视了孩子在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独特精神需要。

2.父母文化水平低,指导学习少。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最重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是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文化水平低,很少有能力能指导孩子的学习。当子女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父母常束手无策,常令孩子没法对课业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而大多数是运用粗暴简单的方式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父母不知道孩子需要看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几乎把指导孩子学习的希望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相比,学习基础和知识量上本身就有很大的差距,加之父母的教育支持少,长此以往会令他们陷入“厌学”的恶性发展中。

3.父母经济收入低,文化投资少。家庭的文化投资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引起了家长的“骚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长忙着让孩子学舞蹈、钢琴、小提琴、美术、英语等,家里的课外书、电脑、钢琴等文化资源和教育设施是一应俱全。但是农民工受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限制,极少有文化投资行为,而其子女对这些城市孩子“反感”的“教育”,却只能有着一份羡慕的心理,他们也想充实自己的生活,读课外书,看动漫,弹钢琴,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等。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的严重缺失,制约着孩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造成孩子的发展单一,没有社会竞争力。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普遍不理想,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家庭收入偏低,居住条件拥挤,环境脏乱,文化生活单调,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比较贫瘠的家庭中。这种艰苦的生活,直接影响着其城市适应,这对于处于生理和心理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来说其学习、心理等方面比城市同龄孩子承受着更多压力和挑战,如果这些压力和挑战,不能很好的化解,则会导致孩子产生一些心理疾病。例如,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焦虑心理、憎恨心理、厌学心理等。

二、改善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中的不利因素容易造孩子陷入辍学、低层次工作、艰苦生活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圈中,改善这一状况需要政府、社区和家长三方面的通力合作。

首先,政府要根据农民工所在地的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方法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收入水平,确保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为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其次,农民工所在社区有意识地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服务农民工子女;社区组织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服务,是提高社区农民工的家庭生活质量;针对农民工家庭特点,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为其提供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机会,减少矛盾冲突,提高家庭环境的娱乐性。

最后,农民工家庭成员要共同努力,使自己慢慢地融入城市生活,创造一片快乐幸福的小天地。因此,家长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家庭生活理念,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努力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农民工子女要勇于面对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不易,以坚强的意志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地和父母、老师等长辈交流,转化内心的不健康想法,积极地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

影响农民工子女家庭生活的因素不仅仅是本文所陈述的,还存在诸多待于发现的因素,而且其家庭生活的改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及其个人的长久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敏.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缺失成因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2]邓远平,林赞歌.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3]王守恒.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文献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1,(01).

[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市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性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5]金江.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关爱农民工子女总结 篇4

篇一:重庆市团区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发〔2010〕5号)、《关于在六一期间集中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中青办发〔2010〕31号)精神,结合团市委《关于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渝青发(2010)29号)要求,推动这项行动深入发展,团区委在201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集中开展了以“心手相牵、快乐成长”为主题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雏鹰义工队”。5月26日,“爱心手拉手,成长不孤单”大渡口区雏鹰义工队成立仪式暨全区青少年综合素质展演隆重举行,重庆市首个“雏鹰义工队”正式成立,得到了团市委的高度肯定,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新华网、腾讯网、大渝网等媒体予以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

二是开展爱心捐赠活动。发挥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的杠杆作用,建立“多位一体”的农民工子女帮扶网络,发动全社会爱心人士献爱心,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区育才小学发挥学校艺术特色,在步行街举办“书法爱心义卖活动”,筹集善款2万余元,帮扶慰问了一批贫困学生。各级团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通过捐款、捐物、慰问等形式,“六一”期间慰问帮扶了100余名贫困少年儿童,结成帮扶对子300余对。

三是开展学业辅导活动。区马王小学开展“同在蓝天下,爱心永共筑”活动,学校青年义工与商务学校义工组织“四心社”一道,每周定期课外兴趣爱好培养、剪纸折纸活动,深受农民工子女家长好评,马王小学被授予全市“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示范点”。区大堰、公民等小学结合学校实际,举办了“爱心在行动中成长”等主题活动,发动少先队员相互开展课程辅导,营造了共同进步的氛围。

四是开展“好书传递”行动。积极和有关部门协调,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组建了5个红领巾书屋,开展了“捐书”、“藏书”、“漂书”活动,筹集资金落实了一批红色经典、少儿读物、励志文学等适合少先队员的“好书”,为农民工子女营造了积极向上、读书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篇二:团市委“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总结 伴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群体日益增大,农民工问题已然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全面履行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职责和任务,深化和拓展亲民爱民活动形式,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的优势,团市委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行动,以亲情、关爱和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凝聚农民工子女,进一步扩大结对规模,深化结对内容,规范结对要求,力求形成受益面广、持续性强而又深入人心的品牌活动,在全省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构,推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有序开展近年来,**市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日益增多,随父母进城或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群体较为庞大。团市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市亲民爱民办公室重视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教育和生活条件,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具体要求,认真部署,增强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年初,团市委召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工作思路,并将有关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团县市区委,要求全市各级团组织立即行动,统一推进。同时,团市委建立联系督导、信息反馈制度,机关每个部门负责联系指导有关县区开展活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以五四、六

一、暑假等节庆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篇三:聊城大学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这些孩子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心灵的润泽。带着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我们来到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办事处马官屯村,与这里的孩子度过了三天的美好时光。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旨在把爱心带到农民工子女心中,让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品味到生活的乐趣。同时通过我们的宣传,唤起更多人对他们的关注。活动时间:7月12日——7月15日 活动地点:聊城市东昌府区柳园办事处马官屯村 活动内容: 志愿者融入到孩子们当中,以做游戏、表演节目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志愿者给孩子们讲童话故事,开设新型课堂,为孩子们辅导作业,并结合当前热点为孩子们介绍一些世博会、世界杯的相关知识,与他们一起畅谈理想,规划美好的未来。总结: 策划一个活动也许很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其间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次活动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活动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所有前期准备工作,与各方面做好充分协调。就像我们第一天到马官屯,本以为会有很多孩子来参加活动,可去了才知道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有多大,来的孩子寥寥无几,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如果我们事先考虑到这一问题,与村里协调好,也许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去之前,我们活动的具体内容和顺序也没有做详细的安排,以致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具体任务分派到个人,每个人做什么要有明确的分工,增强个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中分发挥个人的长处,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活动实施起来也会井然有序。此外,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不仅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还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活动期间他们的安全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细心,更有责任心,看护好每一个孩子,在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保证他们不收伤害。具体开展一个活动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我们不灰心,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就一定能够克服。召集不到孩子,我们就挨家挨户去找,孩子们不好组织,我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后来我们与孩子们打成一片,相处得十分融洽。篇四:心助力心手相连 秦皇岛市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全面铺开 ——秦皇岛市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阶段总结 按照团省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要求,秦皇岛团市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研究,及时部署,迅速行动,在全市范围内 组织开展“秦皇岛青年志愿者服务农民工子女‘亲情传递e+1行动”,各志愿者组织迅速行动、积极响应,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将此项活动在全市全面铺开。

一、领导重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已纳入重点工作之 一。秦皇岛团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将此项工作列为我市今年全团重点工作之一。团市委志愿者部按照团省委、团市委有关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青年志愿者服务农民工子女工作做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领导,关爱工作已全面铺开形成氛围。按照团省委要求,我市成立了以主管书记为组长,志工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关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各志愿者组织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在全市全面铺开,现全市各级志愿者组织关爱活动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已经形成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爱心氛围。目前,全市8个县区已建立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10个,其中,城市5个,农村5个。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一助一”或“多助一”结对347对,农民工子女受助人数达到704人,爱心捐款48020元,爱心捐物价值37120元,有731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年底前,我市将完成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一助一”或“多助一”结对至少900对,并形成相对完善的工作机制。

三、上下联动,关爱工作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关爱行动以来,全市各志愿者组织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在全市全面铺开。青龙团县委组织心理维护志愿者深入凉水河中学看望留守儿童,并对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实际困难。北戴河团区委按照“项目+活动+阵地+团建”工作模式,以北戴河区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海宁路小学为依托,组织青年志愿者在课余时间开展学业和兴趣辅导讲授安全、自护和健康、卫生知识等。抚宁团县委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关爱行动。抚宁团县委以“授人以渔”为手段,积极与工商、城管等部门取得联系,为农民工建立就业服务站,为其创业、就业、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因为收入稳定了,使农民工子女拥有了经济相对稳定的家庭。这成为关爱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抚宁团县委在关爱工作期间,积极与抚宁镇黄庄小学沟通联系,为抚宁镇兰州拉面馆外来务工人员的两名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使两名适龄儿童及时就学,得到了应有的教育保障,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卢龙团县委以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有的放矢的开展活动。卢龙团县委积极开展农民工子女调查、问卷、走访等工作,以留守儿童比例大、存在实际困难多为摸底重点,确立燕河营镇良仁庄小学为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并以服务基地创建带动全县开展志愿帮扶活动。

四、结合实际,在六·一期间开展多种形式主题活动。各级志愿者组织以“六·一”为契机,通过广泛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自护教育、爱心帮扶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5月27日,团市委书记焦大伟同志来到抚宁县第二小学和抚宁县第一小学看望10名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代表,并同孩子们亲切的交谈,勉励孩子们发奋学习,孝敬父母,热爱学校,热爱祖国,未来成为有用之才。5月29日昌黎团县委、昌黎一中团委邀请120名社会各界志愿者和该校180名品学兼优的农民工子女到黄金海岸举行以“感受城市”为主题的拓展训练。通过这次活动使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亮点,个性得到飞扬,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更多的团结、互助、有爱的精神。5月31日,抚宁团县委组织全县青年志愿者代表60余人带着慰问金和学习文具,先后到大新寨镇猩猩峪小学和台营镇第二小学看望36名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来自全县18个青年文明号集体的志愿者和孩子们建立了多助一结对帮扶关系,志愿者代表和孩子们亲切交流,表达爱心,台营二小的孩子们还特别为志愿者代表们表演了6个精致的小节目,以表达对刚刚结识的亲人的感激之情。5月31日,为减轻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山海关团区委的工作人员与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渝东街小学进行捐赠活动,将书包、笔、本等学习用具赠送到十多位农民工子女的手中。并勉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练就顽强的意志,发奋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6月1日,昌黎团县委组织了近20名县直机关志愿者,到昌黎县第二小学、昌黎县槐里庄希望小学进行爱心捐助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关心,真正为农民工子女解决一些实际困难。6月1日,青龙团县委组织志愿者到凉水河中心小学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结对帮扶救助活动,集中开展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给孩子们带来了爱心包裹,为他们带来了各种学习生活用具,倾听了孩子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开心结,释放压抑感,轻松快乐融入学校生活。通过开展亲情e+1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使农民工子女消除了孤独感,更加自信的融入到同龄人当中,切实感到了家的温馨。6月1日,秦皇岛电力公司营销部团总支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纤维里社区“流动花朵服务站”志愿服务农民工子女,将“爱心礼包”交到这些“流动花朵”手中。在活动中,秦皇岛公司营销部“红马甲”不但为孩子们送去了节日礼物——各种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品,还与农民工子女结成互助对子,给予孩子们亲切关怀和节日祝福。几年来,每逢节日,该公司营销部“红马甲”都会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送上礼物,这些小小的礼物让孩子们感到了温暖,体会到了如亲人般的关怀。

五、创新关爱机制,对农民工子女实施全面关爱。下一步,秦皇岛团市委将按照既定的活动方案,围绕“三个关爱”,即“关爱你的学校,关爱你的家庭,关爱你的心灵”,通过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包括操场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少先队基础阵地建设等,做好“关爱你的学校”;通过一帮一,或者多帮一的结对形式,依靠青联和希望工程凑错资金,为特困、残病农民工子女家庭开展帮扶,做好“关爱你的家庭”;通过心理援助志愿者和报告团成员侯大鲲,开展各项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关注你的心灵”。年底前,我市将完成所有农民工子女学校操场全部硬化,体育设施齐全,少先队阵地建设标准,以及成功结成900对帮扶对子。建成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10个(基地建设数量还将有所突破),心理援助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手拉手等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子在快乐中,提升思想品格,获得成长体验。篇五:昌平团区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0年工作总结 按照团中央、团市委关于做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有关要求。昌平团区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结对工作,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帮扶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推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有序开展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是共青团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昌平区农民工子女人数日益增多,昌平团区委按照团中央、团市委有关要求,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全年重要工作,成立“关爱行动”领导小组,团区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工作部负责具体工作。“关爱行动”小组定期研究工作思路,并将有关精神及时传达到各基层团组织,要求全区各级团组织统一推进,积极行动。

二、狠抓结对,搭建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桥梁

昌平区经北京市教委审批,有办学资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共有15所,为切实有效的帮扶农民工子女学校,团区委对15所学校进行了全面摸底,详细了解了学校学生人数、资源需求、人力需求、已结队单位等情况,并建立数据档案,为结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摸查,全区已经开展长期结对的学校共有6所,为实现结对工作的全覆盖,昌平团区委参考摸查情况,动员区内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组织,逐个落实结对单位。目前15所学校的结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结对单位涵盖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13家单位,实现了每所学校有一支固定的志愿服务队对应。

三、丰富项目,打造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

昌平团区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在结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方面开展了以结对帮扶为重点的关爱活动,在全区逐步形成了“爱心助成长”系列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

一是爱心助成长——健康义诊类志愿服务项目。联合区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为打工子弟学校开展健康义诊、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全年累计服务2000余人。在教师节期间,区医院彩虹志愿服务队为雨竹学校老师进行了全面体检,将帮扶对象由农民工学校学生扩大到学校老师。

二是爱心助成长——教育辅助类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联合区政法大学、石油大学、化工大学等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区计算机网络协会成立支教助学志愿服务队8支,定期开展英语、体育、音乐、等方面的义务授课。另一方面结合志愿者日、六一儿童节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今年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来到昌平区雨竹学校,开展“志愿者在行动,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和学生们共同进行了拓展训练。5月,昌平区安利志愿服务队在昌平智泉学校邀请“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为学生讲解了交通安全知识。9月1日,邓亚萍等世界冠军来到昌平打工子弟学校为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9月8日中国石油大学志愿服务队开展了“高校一日游”活动,组织打工子弟学校参观校园。

三是爱心助成长——爱心捐赠类志愿服务项目。

团区委积极联系各界社会企业开展为打工子弟学校献爱心活动,募集爱心捐款310192元,筹集爱心物资价值1万元。其中佳莲集团捐赠善款20万元,用于为打工子弟学校提供冬季取暖用煤部分费用,为全区8所打工子弟学校捐赠“爱心煤”,解决了打工子弟学校冬季供暖问题。安利集团志愿服务队为打工子弟学校捐赠爱心图书,建立爱心书库。一系列的爱心活动为农民工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四、扩大宣传,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

昌平团区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以来,积极争取各级媒体的支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大对各项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扩大活动的影响面。同时,借助志愿者日等活动契机,制作专题报道,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鼓励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篇六:“关爱农民工子女,爱心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为响应学院团委学雷锋活动月,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系团学会成员开展了以“关注农民工子女,爱心主题班会”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关爱社会特殊群体。同时希望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能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让他们在活跃快乐的氛围下掌握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活动时间: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下午

(二)活动对象:城西小学各年级学生

(三)活动地点:城西小学教室

(四)参与人员: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影像系团总支书记卢小新老师和团总支学生会委员、干事

(五)前期准备:

1、社会实践部负责本次活动的策划和总结;

2、社会实践部负责准备医学影像系系旗;

3、团总支根据各班课表进行人员分配,并通知参与本次活动的成员;

4、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对主题班会详细方式、内容的准备;

5、宣传部邀请大通社记者一同前往城西小学,采集照片以及新闻报导。

(六)活动形式及内容: 在城西小学的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这次活动,由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影像系团总支的委员和干事分为三个组(各组组长及组员见附表),分别组织开展三种主题不同的班会:

1、一、二年级的班会主题为“爱环境、讲卫生”。从小培养同学们保护环境,爱护清洁的好习惯;

2、三、四年级的班会主题为“感恩”。让同学们从小学会感恩,同时学会怎样帮助他人;

3、五、六年级的班会主题为“扬起理想的风帆”。引导即将毕业的同学树立自己的理想,并启发他们如何为之而努力。本次活动主要针对城西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了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成功地用实际行动响应了“学雷锋”活动,并且丰富了同学们在社会中的实践经验,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各部积极配合院系,不仅使城西小学学生增强了课外知识,更是使他们明白如何在未来成长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各部门认真总结了这次活动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活动的前期准备充分。具体分工安排合理各部门情报准确,联系密切。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拟定了一套合理有效地活动方案,详细地说明活动流程。各小组配合紧密,生动形象,浅显地向同学们说明授课内容地意义。各部门组织紧密,服从领导。但是,在这次活动中,仍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由于是我系团总支第一次面对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各部门与学校沟通欠缺,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只能慢慢摸索,不断改进完善;由于活动规模有限,所以不能吸收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接受锻炼。上述缺点和不足将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参照。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更完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中,同学们也能够继续发扬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各自心中。时刻用实际行动去哺育它,让它生根发芽。三月雷锋已经过去了,同学们学习雷锋的精神是这样的热情和积极,雷锋精神依然在我院的每个角内绽放开花结果,院分团委、学生会自始自终地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把学雷锋活动继续进行,彻底消除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形式主义。为社会、为学校贡献出一份应有的力量,让雷锋精神永存!篇七:民和团县委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总结 第26届国际志愿者日期间,共青团民和县委按照团地委统一部署,集中开展了以“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爱心捐赠、结对帮扶、真情救助等活动,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作为团县委的品牌工作,做精做深志愿服务活动,为我县农民工子女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1、深入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慰问活动。11月29日,团县委在古鄯镇福和希望小学举行了志愿服务活动,捐赠了共计1000多元的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给希望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发放了书包、笔记本、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向学校捐赠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器材。

2、扎实推进联姻结对帮扶工作。12月3日,团县委书记张松萍、副书记李小花、康永英以及全体干部深入到官亭镇赵木川村小学,与学校师生和村社干部开展联谊活动。赵木川村是团县委联姻结对帮扶村,通过此项活动,团县委旨在进一步掌握村情校况,为该村帮扶工作找准切入点,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促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积极救助重病回族学子。海东是我县马营中学高三(5)班学生,今年3月,专注于高考备战的他头痛难忍,后经青海省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巨幼红细胞贫血、骨触增生异常综合症、伤寒、败血病、胃病糜烂性胃炎。巨额的治疗费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回族家庭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我委得知此事后,积极联系县红十字会,将县红十字会捐助的1000元爱心款送到了海东妈妈的手中。篇八:手拉手心连心——嘉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阶段总结 为深入贯彻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加强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行动品牌建设,广泛动员嘉祥青年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健康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嘉祥团县委在5月底启动了“手拉手,心连心——嘉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现将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党政重视支持为前提,凝聚强大关爱合力 关爱农民工子女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性问题,嘉祥团县委按照上级团组织有关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青年志愿者服务农民工子女工作做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团县委立足于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摸底调研活动,统计出全县农民工子女共28942名,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青春助力——嘉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工作方案》,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都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很快在全县全面铺开,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领导,关爱工作全面铺开形成氛围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成立了以团县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关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各志愿者组织迅速行动、积极响应,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在全县全面铺开,现全县各级志愿者组织关爱活动生机勃勃、异彩纷呈,已经形成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爱心氛围。目前,全县已建立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15个,成立了4支“青春助力行动”志愿服务队,建立了4个“青春助力行动”志愿服务站。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志愿者服务队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15对,农民工子女受助人数达到13762人,结对数达到2729对,爱心捐款8020元,爱心捐物价值76120元,有3731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到特别行动中来。

三、以结对帮扶为重点,广泛搭建关爱桥梁 团县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从亲情关爱、物质救助等方面开展了以结对帮扶为重点的关爱活动。团县委作为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牵头单位,着眼于扩大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的社会基础,积极与爱心单位、个人联系,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5月31号上午,团县委在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举行了“手拉手,心连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是广大志愿者对全县农民工辛勤劳动的真情回馈,也是送给农民工子女的节日礼物。团市委书记钟称生同志出席活动,并为嘉祥县志愿者服务队代表授旗,掀起活动高潮。市公安局、华能嘉祥电厂、市直映教育推广中心、市人民医院为农民工子女们带来了价值万余元的文体用品和图书资料;市人民医院和县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们为全校300余名农民工子女免费查体,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活动中,嘉祥县国土局、电力局、国税局、公安局志愿者服务队,分别与梁宝寺镇、孟姑集乡、仲山乡、纸坊镇的农民工子女结对,为他们送去了爱心捐赠物资。活动后,县供电公司“电力彩虹”帮扶小组给孟姑集乡农民工子女送来了价值2000多元的学习用品,并与20位农民工子女建立了爱心联系卡,为他们进行课业辅导、亲情陪伴。县国税局15名国税干部与仲山乡中心小学32名农民工子女建立帮扶关系,集中募捐2000余元,为贫困儿童购置桌凳和学习用品,并通过“结对子”、“一帮一”等形式,使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知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7月上旬,振华丰田有限公司向嘉祥县疃里镇大刘、山前小学的农民工子女捐赠了价值5万余元的4个书橱、3000余册图书。7月下旬,山东师范大学八名大二学生来到嘉祥县王仲强希望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爱心支教活动。大学生们以学、教、玩结合的形式对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们进行英语、剪纸、小制作、健美操、唱歌、科学小实验等特长教学,培养了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支教大学生与他们同吃同学,不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也对暑期农民工子女染上网瘾、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在团县委的牵线搭桥下,市质监局的何女士与嘉祥县万张乡以及梁宝寺镇的两名贫困农民工子女结成对子。在周末、节假日来到贫困孩子的家中,为他们送去文具、衣服、食品等必需品。何女士还经常和他们谈心,教导他们要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将来回报社会。12月7日,由团县委及嘉祥志愿者吧爱心人士代表组成的11人慰问团来到了梁宝寺镇留守儿童学校,为农民工子女们送去了2383本图书、457本写字本、50支铅笔、12支中性笔以及两幅地图。此次活动由嘉祥志愿者吧发起,由团县委牵线搭桥,目的是凝聚社会力量,为农民工子女献上一份温暖和关爱。12月4日至6日,志愿者们在花园广场设立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图书捐赠现场”,为愿意献出爱心的人们搭建桥梁。短短三天的捐赠活动吸引了社会200余名爱心人士参加,他们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正在上学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有企业家,也有普通职工。12月10日上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嘉祥县马集乡明德小学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为全校600余名农民工子女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同时结合医院的“爱心医疗救助工程”,筛查出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免费心脏手术。

农民工子女教育总结 篇5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04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第一,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

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三,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

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6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侧重于从人口学视角分析农民工迁移流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揭示了现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中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与实施推荐。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人口学视角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出现了停滞化、常住化、家庭化和扎根化等发展趋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地区依据国务院确定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的“两为主”原则,以及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已经初步构建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但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

本文在收集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透过对上海市嘉定区、杨浦区三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上海市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杨浦区教育局,浦东、闵行两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访谈资料,在分析现阶段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农民工群体迁移流动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和政策推荐。

一、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1)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两为主”原则。20底,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学为主”的“两为主”原则。2月,上海市教委拟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探索以公办学校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运作格局,在各方应对农民工子女与上海户籍学生同等对待。4月,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将持有一年及以上《上海市居住证》且在有效期内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的义务教育适龄子女划为借读生,对贴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与上海市户籍学生按照同样标准收费。1月,上海市教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上海市加强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一揽子”计划。

(2)机制保障:市、区两级政府层层落实,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相关区县也纷纷建立健全了分工管理体系,履行本区域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管理职能。二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上海市教委在2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办法中,把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经费纳入年度的教育经费预算,并且按照学校的实际在校人数和定额标准,划拨给理解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三是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免借读费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同住子女身份的认定在全市范围内加以统一。

(3)质量保障:拓展教育内涵,逐步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207月1日,上海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及其办学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与此同时,自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卫生、教育教学条件,并透过登记备案、督导评估等措施规范此类学校的办学行为。上海各区县政府也透过种种措施,提升辖区内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公办民营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能够看作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向全日制公办学校转变的一个过渡,作为一种探索模式,在未来必须时期内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2。大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已经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范围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以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做了超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00-,在上海理解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由26。30万人增加到38。18万人,[2]五年间增11。88万,平均每年增加约2。3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7。74%;20以来,增速趋于平缓,基本稳定在38-39万人之间。20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达31。62万人,占比到达81。97%。[3]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小学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人数的比例,年为82。79%,年为79。47%,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以小学阶段为主。[4]进一步考察则能够发现,各年级学生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数量越少。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20之前,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2000年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力度,同时增加了本市公办、民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力度。目前,大部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已经为本市的公办、民办学校所接纳。农民工子女在沪理解教育的渠道通常包括:进入公办或民办学校,数量逐年递增;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数量逐年递减。截至9月,上海尚有农民工子女学校258所。[5]根据市教委规划,到,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由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采用属地化原则,城郊结合部作为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也因此成为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主要区域。上海市教委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在郊区就读的比例2005年和2006年分别高达81。93%和81。77%。[6]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DD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市、区两级政府主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出等职责,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则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透过上海的实地调研,结合全国其他地区的公开报道及研究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流入地政府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实有人口管理的信息登记系统,相关统计工作尚不完善,有关部门不能带给较为准确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数据,教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掌握的只是自身有受教育需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并为他们带给受教育的机会。如此的制度框架,既影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规划的制订,同时也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由于农民工往往集中居住而且多居住于城郊结合部,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上海来说,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流动人口子女超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嘉定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教育资源的压力很大,而这些地区又面临本地区农民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因市政动迁导入的冲击。三种类型人口共聚一区,必然造成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二是部分闲置教育资源已经转让或出卖。过去一段时期,由于上海户籍在校生的减少,各区县公办学校校舍曾一度出现闲置,不是改作他用便是出让置换,使得可容纳量减少。例如,普陀区公建配套的教育资源中,被改作他用的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学达46所,占地面积15684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30平方米,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收回。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不能跨镇、区(县)入学,因此区域性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一方面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吸纳不足,从而导致上海整体教育资源的承载力下降。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不稳定,其子女为了继续就学不得不频繁转学,而且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转学的发生比率和人均转学次数都偏高,就学的流动性也更大。频繁转学既影响了其受教育的连贯性,也给区域教育规划管理、学籍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整体流动的比例显著上升。[7]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结果,导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大幅增加。此外,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尤其是工业园区向远郊地区的转移,上海的农民工也出现了向近郊及部分远郊集聚的态势。这不仅仅会改变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区域性短缺的矛盾从近郊区向远郊区扩展;而且,由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较为薄弱,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集聚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区域性短缺,也不利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提升。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以上海为例,2000年以来,上海逐渐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新生儿从20的8。1万人增加到20的16。66万人,将近翻番。同时,上海户籍人口自1993年起持续负增长,很可能在前后对现行的生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8]新政策一旦实施,很多人会选取在第一时光内生育,这将导致生育的堆积效应。理解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人数的增多,会对上海全面贯彻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构成必须的冲击。由于户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农民工子女尚不能与户籍学生一样在流入地享有继续理解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权利。在上海,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已构成共识DD将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仅限于试点阶段。我们认为,无论是开放职业教育还是开放普通高中教育,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一旦建立,不仅仅将加大城市高中教育资源的压力,也会对义务教育资源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构成较大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2008年11月,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月1日起,在全国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教育部门涉及的10项收费中就包括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将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经费不足将成为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教育财政经费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此项政策的出台会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数量及其渠道产生影响。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很大,取消借读费后,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对其子女是流动还是留守的抉择,导致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透过随迁的方式进入大城市就读;而且因为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优于民办及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可能导致较多的农民工子女转向公办学校借读。

2。农民工教育的理解者DD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理解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目前,公办学校对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一般采用整校接纳、单独编班、插班就读等形式,农民工相对偏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子女在公办学校中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仅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同龄人之间的社会融合。[9]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由于农民工子女接触教育较晚,加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因此学习基础相对较差。[10]而新课改教材的难度有所加大,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而政府的检查与督促一般只停留在学校的安全与卫生等方面,对于教学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尚未有量化标准。[11]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仍以上海为例,在国家已经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的政策大背景下,上海将面临两难选取DD取消并禁止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存在,将使部分低收入且不贴合同住子女条件的农民工子女无处就学;降低或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借读门槛,则如何解决该部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及如何预防更多的教育移民将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上述矛盾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决,那么,由于教育市场和获利机会的存在,新的、非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仍会不断地冒出来。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DD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就应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全国具有必须的普遍性。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务必从战略的高度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

首先,务必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特点,实现战略思路的转变。一是教育机制从政策保障向制度创新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虽然各地已经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和保障机制,但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如何解决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入学政策的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内部教育资源不均、负担不均的问题,仍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使现有的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二是教育目标从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内涵拓展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常住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说明,就应改革以户籍学龄人口为对象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常住学龄人口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内涵务必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不仅仅要解决义务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在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同时,还要逐步解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问题。

其次,就应秉持“统筹发展、区域调配、多方投入、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统筹发展,是指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市义务教育的统一范畴,将户籍基础教育改革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实施有机结合。区域调配,是指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分布及求学需求,对全市存量教育资源加以统一调配,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实施跨区域资源配置。多方投入,是指“两为主”原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基本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强化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也不意味着强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强调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并不是排斥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和“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重点扶持,是指对贴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透过重点扶持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就应依据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以改革和创新。具体的政策推荐包括: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一样状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市级财政要加大对人口导入区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集聚的区县的支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较多承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增加教育资源短缺区域公办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这些区县公办学校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潜力。其二,透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一样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为分散农民工子女居住和就学的密度,大城市市区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地予以相应的规划和布局。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其一,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统筹模式,解决区县之间教育资源负担不均的问题。鉴于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具有高流动性的特性,为了缓解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的矛盾,推荐构建关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理解完全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模式。根据该供给模式,将从中央返还给流入地市、区、镇三级政府的税收中按必须比例直接提取一笔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专款。由于中央税收返还所采用的是基数法,因此这一供给模式的实质在于:经济较发达、人均GDP也较高的地区,在为农民工子女带给义务教育资源上也更有潜力承担较多的义务和职责。其二,建立专项基金,解决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紧张和流动就学成本高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就读于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家庭只能“勉强”承担学杂费。[12]20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后,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同时入学的各项费用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为此推荐,一要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建立适合农民工经济状况的收费标准,减少校服费、伙食费、交通费等若干费用,并给予必须的费用减免和经济补助,帮忙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就学。二是应以城市教育附加费及透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建立专项基金,透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带给教科书等方式,帮忙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包括用心发展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逐步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由于目前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尚未破冰,加上高考教育体制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全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尚不可行。本文推荐采用“逐步放开,条件准入,成本分摊,市场操作”的方式。逐步放开,是指先开放中等职业教育,再逐步过渡到普通高中。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要密切关注试点期的需求变化动向,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的衔接通道。条件准入,是指制订必须的准入条件,以限制政策导向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推荐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在沪经济活动年限和职业分类以及贡献的大小,进行评分,贴合条件的颁发“绿卡”,并带给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其子女能够享受流入地的城市福利,包括理解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等权益。成本分摊,是指初中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教育经费的来源需思考从多种途径获取,可采用“四个方面,各承担一部分”的方式。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农民工个人务必负担一部分、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流入地政府补贴

一部分。市场操作,是指让有企业背景的职业学校进行培养和消化一条龙,企业也能够委托培养方式招生。教育成本由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企业有权在录用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政府应限定最高淘汰率)。与此同时,政府务必制订规则,强化对成本、价格和教育质量的监管。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其一,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就应说,上海市政府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管理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前农民工子女数量大幅增加、上海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学校继续存在,扶持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用心创造条件转为民办学校。同时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以接纳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要适应流动人口常住化和家庭化的现实,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常住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及政府教育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外来少年儿童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第二,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导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由政府牵头。第三,根据农民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实行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信息化。可试行发放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专设便民窗口,统一界定、办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住所不定的特点,学校能够按照受教育时光、分段收取相应费用的办法,以免造成农民工的经济损失。

本文是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项研究课题DD农民工子女教育(农工党上海市委课题组,2008。吴瑞君任课题负责人并主笔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成果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参考文献

[1]冯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6)。

[2]胡瑞文,廖大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R]。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

[3]上海市教委。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R]。2007。

[4][6]上海市教委。2006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状况[EB/OL]。教育部网站。

[5]李爱铭。在沪农民工子女小学年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N]。解放日报。2008-01-22。

[7]段成荣。我国流动人口已趋向家庭化[N]。央视国际,2003-11-05。

[8]董川峰。专家推荐: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可思考逐步允许生二胎[N]。新闻晨报,-04-21。

[9]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10]陈梅。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1]邵宁。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研究DD以上海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7。

上一篇: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总结下一篇:商品房买卖合同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