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2024-04-14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共6篇)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1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决策咨询委员会日期:2009-1-14 16:23:0

3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养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了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如何发展榆林文化产业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榆林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提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绿色生态名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三大战略目标,在依托能源资源,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复了榆林古城步行街和古城墙,维修了凌霄塔,再现了塞上榆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风采。新建了世纪广场、凌霄广场和火车站广场,以及全面展示榆林物产、资源、人文、历史的榆林市展览馆。全市各县普遍维修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影剧院,或者新建文化影视大楼,对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镇北台、红石峡、统万城、白云山、二郎山、李自成行宫、杨家沟革命旧址等进行了有计划的维修,并正在建设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闻中心、科技馆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市文艺演出业、电影业、艺术培训业、文化娱乐业、民间艺术业(石雕、剪纸等)、网络文化业、文博旅游业、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书报业、广播电视业等文化产业产值收入4.7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0.7%。可见,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还非常薄弱,尚处在起步阶段。

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一)文化产业没有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许多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没有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常摆不上位置。工作考核上,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信访、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党风廉政建设“六顶硬帽子”,文化产业建设实际上成了软任务。工作中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和作出一些大的策划和举措。

(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我市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涉及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工商部门等,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与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及制度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的政府部门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职能转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形成,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市虽然对“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作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十一五计划”中也没有列出文化产业专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不够清晰,以致全市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四)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法规、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务院2005年下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先后

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等。陕西省也下发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陕西省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意见》、《陕西省文化厅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但我市目前还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文件。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力度也不够。在调研中,市广电局提出在广告方面没有任何扶持电台、电视台的扶持政策,相反有很多制约性的规定限制发展。广电网络公司提出现在推广的数字电视也缺乏政策支持。

(五)缺乏文化产业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市的文化人才整体上素质差、水平低。现有文化人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文艺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有的甚至流到外地,而使榆林始终未能涌现出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对加快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形成一个全市上下抓文化的推进机制

榆林文化资源与榆林能源资源共同构成榆林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能源作为有形资源,只会越挖越少,直至枯竭;无形而有神的文化资源,却会越挖越多,永续利用。榆林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持续,社会发展要和谐,必须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以文化软实力支撑经济硬实力。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上讲,抓文化也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无论从榆林跨越发展,还是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全局看,都不能不抓文化产业建设。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发展,所以建议市上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繁荣文化领导小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每年定期研究讨论几次文化产业工作;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的考评系统,落实项目,扛实责任,用抓经济工作的决心和举措抓文化繁荣,从而将文化产业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宣传部一名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和指导文化、广电、旅游、新闻传媒等各方面的文化产业工作。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市直文化产业部门、文艺团体、榆林学院等院校和相关协会尽快组建一个“榆林文化产业研发中心”,为市内各文化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文化品牌设计、决策咨询、项目创意、文化产品推介等服务。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榆林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影响力,推动榆林文化产业上台阶。

(二)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并推出榆林的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的范畴较大,要重点制定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新闻传媒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别确定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重点项目,以及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等,使榆林文化产业尽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盘子,成为榆林发展的新亮点。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要以丰富多彩的陕北民间文化资源为根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我们榆林有好些久负盛名的文化品牌,应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作出规划,使其进一步彰显,走向市场。陕北民歌就是一个著名品牌。陕北民歌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全国各地乃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都有影响。一方面,可组建大型的陕北民歌演唱团,实行名人领办、自愿组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将陕北民歌演唱活动推向新的高潮,推向校园、工厂、社区、农村、饭店、广场、庆典等各种场合,推向全国以至国外;另一方面,可将陕北民歌资源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如兰花花、三十里铺、五哥放羊等陕北民歌资源品牌,就可通过规划实施转化为产业品牌。陕北秧歌剧,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品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陕北秧歌剧在革命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年排演的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我们榆林还有榆林小曲、陕北道情、陕北二人台等文化品牌,都应规划并打造成创意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要立足本土特色,围绕长城、黄河、黄土地做文章。我市境内有800多公里长城,镇北台与嘉峪关、山海关并称为“中国万里长城线上的三大奇观”,嘉峪关、山海关早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镇北台也完全可以打造成知名旅游景区。统万城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都城,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沙漠凶奴都城,所以应尽快规划开发。在黄河上应规划实施黄河飘流旅游项目。为充分展示我们榆林的黄土地特色和黄土风情,应规划实施“陕北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

新闻传媒产业规划,也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制定规划。

(三)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法规政策

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和促进榆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具体的目标、计划、措施等,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征用等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求所有文化产业单位都要确定自己的项目、任务和目标,鼓励民营实体积极参与,可以实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经营文化产业,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就没出路。所以,我们榆林也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良好平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也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向,坚持走改革之路,不断增强活力和实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改革中要注意发现人才,推出人才,把那些突出的人才放在领导岗位或其他有利其发挥的重要位置,并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使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走上人才推动之路。

(五)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如同搞经济建设一样,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当前,应重点抓好五个项目的实施:一是应确定实施镇北台旅游景区项目。应修复镇北台两侧的1.64公里长城,修复款贡城以及迎宾广场等配套设施,使其与红石峡植物园、古城步行街形成榆林旅游的第一大亮点。二是统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文物局已提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立项申报,如能申遗成功并经过开发,其旅游产业效益将不亚于开发石油、天然气的效益。三是陕北民俗文化村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应定位在佳县白云山附近,使其形成像深圳的“中国民俗村”、西安的“大唐芙蓉园”那样的具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四是黄河飘流项目。按照现代人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特点,飘流距离不宜过长,应以神木县天台山景点为起点,以佳县白云山景点为终点,约需飘流2小时左右,定能吸引大量游客。五是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要组织精干力量,以陕西民歌为主,依据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出能够引起轰动的文化艺术产业。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2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榆林市玉米产业调研组

榆林发展玉米产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资源。一是适宜玉米种植土地面积大,包括川、水、滩、旱不同立地类型在内的200多万亩农耕地,适宜种植各种、中、高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保证;二是全市常年玉米总产为50万吨左右,在粮食生产中占据半壁江山,玉米生产的丰欠,决定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总量;三是日照高、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生长营养积累,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四是全市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玉米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出不同品种、立体条件、栽培方法等8个玉米高产技术规程,有力地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五是玉米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全市以玉米为主原料的饲料加工企业星罗密布,杂交玉米制种产业化已具规模,成为全国、省内外知名的制种基地。基于上述因素,玉米种植已是我市种粮农民的重要收入,玉米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中的重要举措,做大做强玉米产业必将带动我市农村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快车道。

为了摸清全市玉米产业化现状,进一步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发展水平。调研组通过认真讨论制定了调研计划,确定本调研目的是针对全市玉米生产现状,经济效益及流通、消费、加工情况的系统性调研,分析论证存在问题,提出榆林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对策。在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我市玉米主产区的榆阳、定边、靖边、子洲、绥德、神木等六县(区),采用抽样选点现场调查和室内座谈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玉米生产水平和区域分布实地走访玉米种植户,考察田间玉米收获情况。对玉米商品流通和消费及加工情况,主要通过所在县区农业,商贸、加工企业了解掌握。此外,结合调研,对全市今后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

近十年来,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玉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玉米生产上实现了两大突破,即一是: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由主产的川水地区扩大到北部风沙滩区及定靖高寒塬区因无霜期短玉米难成熟地区。目前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涵盖全市12个县区的东西南北川水、山旱坝、风沙草滩、旱涧旱滩广大区域。二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亩大关,据统计2005年为142万亩,2006年已达147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16.9%,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具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玉米产量稳定,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

我市属春玉米优生区,日照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作物营养积累,病虫害不易发生,玉米颗粒饱满,皮薄粉细,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53.9公斤,总产量50.7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47.9%,总产值5.84亿元,总收入

5.1亿元。其中商品量22.92万吨,调出量17.7万吨,消费量21.15万吨。2006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45公斤,总产量52.59万吨,总产值 6.27亿元,总收入5.13亿元。其中商品量13.93万吨,调出量15.54万吨,消费量18.45万吨。目前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以2005年和2006年相比较,已由每公斤1元,上升到每公斤1.2元。调查组所到之处,农民群众普遍反映,种植玉米

产量稳定,风险较小,玉米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是种植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玉米种植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由于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确立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特别是地膜玉米种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据调查2005年省市由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为667.08万元,地膜覆盖面积70.61万亩。2006年省市用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756.7万元,地膜覆盖面积84.37万亩。此外,玉米丰产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一,新品种更新速度加快,且趋合理化。据调查目前我市玉米新品种已达到三、五年更新一次,已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南部川水地区以登海9号,沈单10号、丹玉13号为主,山旱坝地以中单2号、丹玉13号为主,北部风沙滩区以登海11号、沈单16号、三北6号、哲单7号为主,定靖高寒塬区以科海8号,四单79号、登海9号、哲单7号为主,旱滩旱涧地以中单2号,哲单7号、陕单911为主。其二,耕作技术。玉米主产区榆阳、靖边、定边等县区已实现耕翻机械化、点种机具化、种植规模化。玉米种植密度已由2000-3000株/亩,提高到3500-4500株/亩。并配套日趋完善的催芽早播、宽行密株、宽窄行栽培、立体栽培等技术。其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自1997年开始,实施玉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程,以氮磷配合,吨产田模式应用推广。2005年玉米测土施肥面积为16.5万亩,2006年达25.72万亩。其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我市玉米病虫害以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为主。多年来,由于全市农技植保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抗病玉米新品种及高效低毒低成本化学和生物农药防治,大大压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程度。目前,因地下害虫造成的玉米缺苗断垅现象已少见,其它病虫害的损失率已降至3-5%以下。其五,地膜玉米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地膜覆盖方式已由玉米起高垅覆膜改进为旱滩地平覆膜、下湿盐碱地低垄覆膜、旱坝旱涧地单双沟宽行密株及滩、塬区较大面积的机械覆膜。地膜玉米种植已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玉米种植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达到历史以来新水平。

四、玉米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规模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下,全市玉米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其主要体现在玉米生产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发展,玉米制种业促进了玉米产业化发展。同时玉米生产也为农产品流通及相关行业增添了活力,延长了产业链条。

1、玉米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采取种植业协调养殖业同步发展,以种植玉米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用养殖业来推动玉米种植业上新台阶的大量事例表明,这是玉米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条必经之路。据调查,榆阳马合镇即是玉米产业“一乡一业”的典型。马合镇现有全镇农耕地3万亩,近三年来每年玉米播种面积已稳定在2万亩左右,占农耕地的67%,全镇人均种植玉米面积2亩,其中地膜玉米占70%以上,全镇种植玉米农户覆盖率95%以上,玉米平均亩产已稳定在800公斤左右,以2005年为实例,马合全镇种植玉米19980亩,人均1.9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1.6万吨。全镇人均养猪15头,年均出栏10头;人均养羊6只,出栏2只。据调查地膜玉米每亩投入成本包括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300元,平均亩产值800元,亩纯收入5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在种植玉米上为950元,在养殖业上为2480元(其中养猪2000元,养羊480元),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归于玉米种植,即是玉米产业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为2190元。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3080元,玉米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该镇马合村,有农户315户,1476人,劳动力900个,农耕地4500亩,其中种植玉米3500亩,全村年出栏猪1.2万头,出栏羊2700只,该村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3200元。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作物。玉米大量种植使养殖业空间迅速提升,猪羊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在风沙滩区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增加,质地不断改善,地下水资源也随之充沛,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致使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成为全市的粮仓,也同时推动该区域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2、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村,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农户小型饲料加工厂处处可见。小型饲料加工厂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现仍以一户一台饲料粉碎机为主,操作工艺简单,随用随加工,并配入混料,增加了养殖业科技含量。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有中型饲料加工厂10个,固定资产2715万元,产品类型包括颗粒型、粉型,生产与混合料等产品,年加工能力117550吨,加工量为86712吨,加工玉米量30192吨,产品销售量81309吨,销售收入20644万元,利润总额2310万元,从业人员达338个,销售范围除本市外,已涉及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和延安等省区。

据调查我市绥德天鹏畜禽(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通过十多年创业打拼,已发展成一家集种禽推广,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禽蛋运销、技术服务,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牧集团企业。公司现有资产1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拥有员工160多名,是陕北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已拥有天鹏和世纪金鹏两品牌,生产鸡、猪、牛、羊、鱼、兔六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颗粒料,其产品畅销省内外,并连续几年销售突破1.8万吨,跻身于全省同行业十强。此外,定边县饲料公司,榆阳区农丰股份有限公司,民利饲料厂等以加工玉米饲料为主的中型企业,其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玉米生产的带动和支撑。

3、玉米制种业促进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我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照,天然的隔离屏障,齐全的排灌设施,加之病虫害少,储藏条件好的自然条件,使我市成为全国、全省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据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制种基地面积为3.698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亩产值995.8元,亩投入183.3元,亩收入812.5元,品种包括:澄海系列、丹玉

13、中单2号、户单4号、沈单

10、苏玉系列、K系列。2006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4.488万亩,亩产量387公斤,亩投入214.3元,亩收入753.9元。除为全市提供充足、保质,高效的玉米良种外,销售区域已遍及东北、华北、西北等十多个省市。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榆阳、靖边等县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

此外,目前全市已有90多个玉米经销商把产品销往四川、宁夏、广东等省区,商品率逐年提高,玉米生产为农产品流通和相关的运输,集贸等行业注入活力。

五、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全体成员认为,目前在我市玉米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玉米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上涨成本加大。据调查,今年玉米每公斤价格为1.2元,较前两年的1元略有所上升。但是,玉米种植投资成本较大,特别是玉米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种粮种玉米不合算,不如外出打工挣钱。生产资料成本较前两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如地膜由每公斤8元上升至13元,涨幅为62.5%,碳铵由每袋22元上升至26元,涨幅为18.2%,农药种子也只涨不降,加大了玉米生产成本。

2、加工技术落后,玉米产品附加值低。全市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虽初具规模,但加工设施

简陋落后,一机一厂现象普遍存在。玉米深加工技术仍是空白,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3、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仍需改进,农民自发盲目引种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玉米品种区域分布虽日趋科学合量,但一些玉米产区仍存在着主次不分(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现象。农民自发的引种,具有一定盲目性,也造成因品种不对路,高产不稳产的后果。

4、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大户劳动强度大。除耕翻机械和部分滩区点种采用人工滚简点籽机和畜力覆膜机外,玉米田管、收获,脱粒等工序仍是人工作业,特别是十亩以上玉米种植大户均反映种玉米劳动强度大,迫切需解决玉米生产上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5、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差,新技术覆盖率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亿亩,为第二大作物,平均亩产350公斤,吉林省为全国玉米第一大省,其玉米总产量占全国1/7,商品量占全国1/4,库存量占全国50%,前三年该省半干旱地区玉米平均亩产已达450公斤,拟提高至550公斤。我市玉米平均亩产接近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水平,但距吉林省玉米单产相差100公斤。调研组认为我市玉米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潜力巨大。玉米单产水平和栽培加工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包括新品种应用、地膜覆盖、立体栽培、玉米连茬丰产等技术覆盖率低,需下大功夫推进。

六、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对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调研、探讨提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如下:

1、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引进玉米新品种、高新栽培技术和深加工技术为重点,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2、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力争三年内赶超吉林省玉米平均单产450公斤水平,扶持玉米产业龙头企业,增加玉米产品附加值,实现玉米产业化新突破。

3、对策和建议。

(1)建议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加大新兴玉米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倾斜,将种植玉米补贴增至10-20元/亩。并对购买玉米新品种和农机具给以财政补贴。

(2)加大玉米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建议设立市县级合办的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辐射带动玉米全市单产水平上新台阶。

(3)积极支持玉米主产区筹建玉米农民协会,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玉米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畅通。

(4)扶持玉米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协调种、养殖业均衡发展,规范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厂生产,提高加工企业科技含量。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3

顺德区人大常委会 2011年5月

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4月7日至8日教科文卫华侨工委组织部分委员、区人大代表及区政府办、区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视察了德胜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区图书馆等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单位建设运营情况,召开了各镇(街道)和相关企业代表座谈会,听取了区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客观总结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成绩和经验,查找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多措并举,真抓实干,以顺德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更是日益彰显,整个产业呈现蓄势待发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科学的规划引领。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紧紧抓住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及时对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2010年开创性地制定出台了《顺德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成为了我省第一个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区今后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产业、推进措施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的部署规划和实践指导。

(二)我区文化产业趋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结合我区产业提升、传统特色文化发展、群众文化需求等因素,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文化企业1140家,从业人员约2.8万人,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88.19亿元,比2009年增长20%,占GDP比重约4.5%。初步形成了创意设计、数字音像、美食文化、活化传统文化、园艺休闲等五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了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广东工业设计城等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了“广东流行音乐基地”、世界“美食之都”、“香云纱”等知名文化品牌。

(三)我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

随着我区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来 — 2 —

越显著,对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满足群众多样化和多层次文化需求、传承和创新传统特色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顺德创意产业园,已入驻的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科研机构等企业82家,引进“顺德国际广告创意智谷”、“中小企业网络文化营销研究实训中心”等优质项目,2010年产值达1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2000多个;广东德胜创意园,通过整合市场、资金、创意人才、海内外企业等要素,为我区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以及高层次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又如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广绣文化创新中心、南国丝都博物馆等,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顺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香云纱、广绣、缫丝等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潜和提炼,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化发展;“文化凤城”、“凤城食都”等文化品牌深入民心,通过举办社区文化节、美食节、粤曲大赛、交响乐演奏会等多元化、系统化的文化活动,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观念和认识有待加强。

区镇(街道)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仍有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划分、内涵和特性界定不够清晰,甚至有个别

镇(街道)存在文化产业难界定、难管理、难协调等不正确的认识。由于观念和认识的滞后,我区的文化产业直至近两年才被提升到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高度进行规划,产业发展速度和水平的提升不明显,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滞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业发展政策和服务有待加强。

一是扶持政策措施不足。虽然我区已在去年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由于区镇(街道)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未能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实际、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扶持措施。部分文化企业由于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原因,难以达到现行政府扶持企业的相关标准,享受不到政策倾斜和支持。去年全区入选龙腾计划的文化企业仅22家。因此,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如民营投资建设的南国丝都博物馆因商业地产项目建设被迫提前交还所租赁地块,多次寻求政府协助解决土地问题,但因迟迟未能落实而面临闭馆。

二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不够。由于对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具体指导、服务工作,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而区镇(街道)主管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部门人员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且兼顾的业务繁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以及对文化企业的信息指导、法律援助、技术培训等服务难以到位。

(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总体滞后于整个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区仍未真正建立起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人力资源、法律、信息化等服务平台,企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落后等难题。全区文化企业规模参差,整个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服务水平不高。像孔雀廊这类既有规模又具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屈指可数;规范的网吧、电影院及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远远未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意见建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区镇(街道)政府要因势利导,通过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支持、生产上扶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议今后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摆上重要位置,要像抓工业一样狠抓文化产业发展。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正确对待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客观处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对接的关系,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区的战略产业来谋划发展。要成立文化产业的领导协调机构,统一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协调文化产业各行业间的有序发展,积极搭建平台、— 5 —

优化环境,发挥文化产业的双重效益作用。

(二)落实规划,科学引导文化产业发展。

区镇(街道)政府应抓紧落实我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区政府建立定期调研视察和分析总结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制度,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产业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改变目前没有统计口径、没有数据收集和分析等现状,以全面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和解决存在问题。各镇(街道)要根据全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为依托,结合发展实际,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抓好具体项目的设计、配套和落实工作。区政府应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具体目标,并纳入绩效考核,确保规划中每项措施的落实,每项目标的完成。区政府各部门之间、区镇(街道)之间要加强协调联动,增强服务意识,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中介组织发挥作用,使我区的文化从各自独力发展向产业集群带动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发展向高水平发展转变。

(三)抓住重点,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区政府应抓住文化产业发展中重点问题和困难的解决完善,重点项目和企业的推动扶持,从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创新、人才、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入手,尽快研究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着重体现政府对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引导,以及推动阶段性发展的实质性和针对性扶持。建议借鉴上海、深圳、佛山等地区的经验和 — 6 —

做法,制定符合我区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措施。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建议区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区镇(街道)财政年度预算。通过贴息贷款、技改补贴、购买服务、项目奖励等方式进行鼓励和扶持,迅速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2.制定鼓励扶持政策

一是扶持重点项目和企业发展。由相关部门对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文化会展、新闻出版、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领域,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园区,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等制定具体奖励标准,对年产值、带动就业人数、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达到标准的给予奖励,以及优先安排用地、税收优惠、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同时,区政府要加强项目用地、扶持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确保我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一项一策”的落实,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二是鼓励扶持发展平台建设。政府要对管理完善、服务到位,在文化品牌打造、技术培训、投融资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科研、教育、金融、法律等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并通过经验推广,促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议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第一,融资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把文化产业全面纳入贷款范围,并积极开发适用于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用担保体系,探索推行以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的

信贷模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能力。第二,鼓励政产学研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产业的科技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和文化经纪人的发展,鼓励高校和科研单位向我区的文化企业开放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与文化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表彰奖励或资助的形式,培养引进和留住一批名家大师、一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管理人才、一批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干部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专门负责全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研究落实和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通过在职培训、专业课程进修等形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鼓励多元投入和融合对接。政府要以降低文化产业类企业注册资本门槛、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等方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和事业建设;对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建立和资助的博物馆、美术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项目,要给予税费减免、用地政策和表彰奖励。区政府要在加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办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以及文化活动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为市民引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文艺演出、艺术展览、休闲娱乐服务等,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更好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区政府要加强对各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等基础性产业和传统特色文化的融 — 8 —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近日,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艺术团体改制后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市直单位

我市市直文化事业单位共10个。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单位有5个,分别为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个(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差额拨款单位3个,(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自收自支单位1个(市电影公司)。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积极稳妥,先行示范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现有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5家单位为基础,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市电视产业有限公司、市广播产业有限公司、市电影产业有限公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隶属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管理。五月份,各公司完成了人员分流、在职人员聘用、企业章程制定,同工商、国资委协调了企业注册等问题,现正在办理企业注册和制定分配制度。这

是我市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目前,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新成立的公司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 的新思路,运转正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较好履行了文化市场多个行业综合执法职责,运行不断规范。

(二)县(区)直单位

全市7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各县(区)剧团、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于6月30日前挂牌成立。目前,正在办理公司登记注册有关手续,符合政策的退休人员已经上报人社局待批,各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机构设立、人事聘用、工资分配等工作正在进行。

二、我市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前无遵循的文化大变革。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力度,合力推进。对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指示和部署进行了集中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宣传,全面安排部署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明确、细化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落实。

(二)抓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我们组织我局干部职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传达中省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全面细致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定改革工作时间表,落实改革工作任务,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认真学习中、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改革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切实增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按期完成。

(三)抓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根据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排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改革单位的基本现状及市场潜力、人员编制、工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关系等,对我市的文化体制机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把完善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并通过专题会议研究,反复商议拟定改革方案,上报市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我们组织了市直相关单位进行了方案实施。

(四)抓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党九十周年,广泛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电视台摄制了8集反映革命老区的电视片,开设了“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专题栏目,开展了“红色影视”片展播,开展了“三唱三颂”、全民阅读、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6月9日成功举

办了红色经典大型交响乐—永远跟党走演唱会。农村电影放映9838场次。市直文化单位开展了“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深入下赵塬村、黑漆河村、保安镇进行文艺演出、书写春联。

(五)抓文艺创作,推进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焕发了全市文化工作者的活力,催生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共创作大小剧本100多个,其中:

三、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地方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自然上去了,缺乏在新的起点上的文化自觉,对文化改革发展关注不够、支持不够;一些同志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甩包袱,减人减钱,就是一味地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对改革的目的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的单位改革意识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意识不强,认为只有事业体制才是保护支持文化事业的最佳选择,实行企业体制会使文化单位失去发展优势,甚至会在市场的大潮中淹没,对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片面强调国家的扶持和保护,认为文化必须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发展,对市场机制有效配臵资源、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推进改革上表现为内外协调不力,干部举棋不定,职工等待观望,稳慎有余,主动不足,改革思路停留在方案上。

(二)缺乏整体配套措施,改革阻力较大。在改革工作

中,虽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但涉及“人”、“财”、“物”等关键问题的相关规定操作性还不够强,一些政策措施与单位、职工的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改革涉及各种利益的协调均衡,文化体制改革本身更具有复杂性,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贫困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很不实际,各项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三)文化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我市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培育阶段,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产业项目少、规模小、层次低、经营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特色不鲜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等问题。

(四)投入不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市文化事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仍然落后,目前我市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均没有建立,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与我省其他地市比较而言,我市公益文化单位财政拨款较少,制约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致使文化事业发展受阻,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产业领军人物。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存在“进不来、出不去、上不来、下不去”的人事管理格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艺创作人才、专业表演人才等都严重匮乏,远不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紧迫任务。要进一步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省、市关于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商洛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注重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有组织有领导、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二要注重分类指导,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三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逐步加以推开,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态势。

(三)增强统筹协调,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总体指导和综合配套。要加强领导,督促各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加以推进。

(四)加大对改革的投入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一是要确保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成本,改革的成本除单位自筹一部分外,主要靠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二是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到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要提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支持一些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高和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5

一、调研目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都属罕见。据统计,2004~2008年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为22%,其中法人单位的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为23.3%,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18.4%)近5个百分点,高于同期服务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现价,19.4%)近4个百分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我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如何通过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深入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对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地调研可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分析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调研申请原因

淄博作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存。淄博市大力实施文化品牌带动战略,通过将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品牌化挖掘和阐释,成功塑造了一批高标准、高档次、高品味的文化品牌,大大提升了淄博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临淄第六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第七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第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第三届中国(淄博·博山)孝文化旅游节、第九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相继成功举办,齐文化、聊斋文化、商埠文化、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孝文化、陶琉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价值不断提升。首先,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曲阜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曲阜是一个通史式的历史文化长廊,现有文物古迹300余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13处,拥有5000余块碑刻、30多万件明清档案、10万多件历代文物等丰厚的文物资源。同时还拥有三孔景区、孔子六艺城、孔子研究院、孔子文化园、颜庙、周公庙、少昊陵等。山水文化景观:尼山、九龙山、九仙山、石门山、寿丘等世界级和国家级著名人文景观。为开拓

文化产业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注重培育孔子国际文化节、祭孔大典、《祭孔乐舞》、孔子修学旅游等一系列独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开放性和国际性的活动。孔子文化节也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其次,淄博市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已初具规模。淄博市充分发挥品牌文化企业对全市文化产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重点扶持具有市场优势和潜力的文化企业品牌,进而带动文化产业加速升级发展。世纪天鸿、卓创资讯、淄博荣宝斋、海尔兄弟、梦琦红木、鸿杰印务、周村烧饼、淄砚、齐风韶韵等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型文化企业品牌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闪亮的文化品牌让淄博文化产业的光彩更加夺目,也让淄博文化产业的未来更加精彩可期。再次,曲阜市已经开始尝试通过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地调查的现实意义巨大。

三、调研方法选择

1、问卷调查法。向一定数量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和学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消费者有什么样的文化需求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问卷设计要遵循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便于分析整理的原则。

2、观察法。派遣调研人员在各个文化市场门口或者内部进行对消费者的表情观察以及听取的话语来判断消费者对该单位的满意度,然后选择满意度较高的单位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

3、口头交流法。通过面对面的与消费者的交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反映出目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从而来制定策略进行解决。

4、实地勘察法。根据前期调研工作中总结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现场勘查,深入文化市场内部了解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文化市场运行机制等情况。同时与当地银监会接触,通过银监会了解当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情况,并在银监会支持下深入银行内部了解相关数据。

四、调研预算以及时间

1、调研经费:XXX元

2、调研时间安排

首先,对一定数量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学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同时调研人员对消费者进行口头交流,为期七天;

其次,深入文化市场对文化企业经营状况、文化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消费者满意状况等情况进行现场调查,为期十天;

再次,通过银监会了解当地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为期十天; 最后,整理全部调研资料,分析整理后形成调研报告,为期十天。

作者署名

关于发展榆林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篇6

时间:2008-5-23【 字号:大 中 小 】关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学习考察组

2007年9月

9月2日至10日,市政协副主席王汝江带领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办、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民委、市电视台等部门和单位的有关同志,就发展文化产业问题,赴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七市(县)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使我们深深感到,他们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之大、势头之强、速度之快、创意之新、效益之高处处令人震惊、事事让人震憾。与之相比,既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也让我们看到了我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光明前景和发展潜力。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情况与特点

一路走来,我们既考察了以古文化遗址著称而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安阳“殷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以炎黄子孙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新郑“黄帝故里”、以佛教文化著名的陕西法门寺和山西五台山,也学习了被国人总结为“焦作现象”的河南云台山和“曲江精神”的西安曲江新区经验。所到之处,耳闻目睹,无不体现了新、绝、大、高、美等特点:

(一)发展理念新。考察之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冲破了思想观念的束缚,真正把文化(旅游)当作产业来经营,运用全新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谋求创新与突破。一是城市支撑的发展思路新。所谓城市支撑,就是以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景观设施为核心规划城市建设布局;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核心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集聚。政府全力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而不是房地产业)配置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开发、经营、管理等相关环节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产商品化,土地资本化,操作公司化,进而带动周边更广阔空间土地增值,获取土地级差收入。反过来,再用土地升值收入组建投资基金,更大规模地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基础与景观设施建设上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经营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突出的是经营,而不是开发;重视的是永续发展,而不是一次性利用。这种理念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建设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集群发展的要求,而且解决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和资金问题,既实现了城市建设提质扩容,又培育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业平台,还减轻了政府投入负担。二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思想观念新。思想观念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工作力度。在思想认识上,消除了对文化单一属性的认识,强化了文化产业的“主业”观念,树立起文化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且更具有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新观念;在投入上,破除了文化(旅游)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或投入产出比低、投资收益周期长的旧观念,树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就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新观念。在操作上,树立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观念,在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有重点、有选择地在市场需求盛、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够代表城市形象的产业领域作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共为之,在局部实现率先突破。三是“赢家通吃”的发展理念新。文化(旅游)产业既讲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又讲高举高打,规模经营。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出发,他们在项目规划、运作和建设上,在活动策划、设计和操作上,坚持做就做大、做就做绝、做就做精,在一定空间时间内,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产业聚集,形成品牌。

(二)规划起点高。思路决定出路。一是规划目标高。所考察之处都把文化(旅游)产业列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旅游)产业5--10年发展规划,并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低于GDP 发展速度的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至少超过10%。如焦作,提出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比重超过20%。曲江新区,计划到2012年,入区企业达到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文化(旅游)产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二是发展定位高。三省七市站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前沿高度上,提出了更高、更大、更远的发展战略。新郑市提出“以黄帝文化为旗帜,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曲江新区提出让“国人震撼,世界惊奇 ”,“示范全国,引领西部”,打造“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著名影视产业基地和传媒出版基地,西部核心会展区”;宝鸡市提出把法门寺打造成“世界唯一佛教圣地”;焦作提出了将分散的景区景点集中整合,统一打造“焦作山水”,建设“旅游大市、旅游名市、旅游强市”。三是项目建设起点高。突出表现为以大手笔、大气魄做大文章。曲江新区投资40亿元,一期规划10.88平方公里,二期规划47平方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大明宫遗址公园计划投资80亿元,遗址景区规划4800亩,总规划20平方公里;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占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佛教文化核心区5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区4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佛教文化核心区投资17亿元,新建一座高148米(地下宫殿55米)供奉佛祖舍利的“合十塔”,塔基占地300亩,广场容纳10万人,修建一条长180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

(三)内容创意绝。各地坚持“做不活不做,做不绝不做,做不精不做”,要做就做到“一鸣惊人,一气冲天”的发展理念,秉承“前超古人,后无来者”的发展思路,坚持“在国内100年不落后,在国际50年不落后”的标准,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独树一帜。云台山以瀑布为奇,而瀑布之水却来源于人工而为;法门寺的“合十塔”,整个塔形呈信徒朝拜之势;黄帝故里,你可以在树型雕塑上寻找你的姓氏;尤其叹为观止的是,在曲江新区,有灯火通明、富丽堂皇、美妙绝伦的大唐不夜城;有运用最现代化、最先进的声、光、电、新材料、新工艺等放映的光影交错、时空回转、亦真亦幻的世界最大的水幕电影;有以唐韵盛景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集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统一协调、气韵生动、融会贯通的大唐芙蓉园。同样,临潼的唐韵情景剧《长恨歌》,雾森、火海、软体大屏幕等无不体现了独特、深邃的景观创意,使游客拍手叫绝、流连忘返。

(四)品牌意识强。各地在运作方式上,都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品牌项目,集中全力实施品牌战略。“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品牌”。曲江新区通过实施“200亿打造西部第一文化品牌”工程,提出了做大做强曲江系列文化产业品牌,形成“曲江文化”、“曲江旅游”、“曲江会展”、“曲江影视”、“曲江演艺”、“曲江戏曲”、“曲江院线”、“曲江传媒出版”等文化品牌体系,使曲江文化品牌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标识。河南焦作着力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其云台山是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于今年初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集团公司结成姐妹公园,成为河南省四大旅游品牌之一。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新郑拜祖大典系列节庆活动,以及宝鸡市依托法门寺佛教圣地举办的国际佛教文化旅游节全部进入由中国会展财富论坛组委会评选的节庆产业50强行列。

(五)建设速度快。占地36平方公里的殷墟遗址,拆迁近700户居民的征地、补偿、安置仅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曲江1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域、完善“七通一平”及超前铺设的中水回用管道建设仅用了2年时间;占地1000亩,投资13亿元的大唐芙蓉园建设也仅为2年;伟岸绝伦的大雁塔维修改造仅用7个月;亚洲最大的矩阵喷泉广场,东西宽480米,南北长350米,占地252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亿元的大雁塔北广场建设也同样为7个月;法门寺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等工程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奥运会前投入使用,时间也仅仅为1年多。

(六)经济效益高。一是旅游收入丰。曲江新区2006年接待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3.8亿元。其中仅大唐芙蓉园年接待游客就达171万人次,收入1.15亿元,居各个景区之首。2007年上半年,新区共接待游客908万人次,收入2.1亿元。新郑市通过举办拜祖大会,2007年1-8月,接待游客176.6万人,同比增长98%,景区直接收入460万元,同比增长90%,带动相关产业3.5亿元。其中,黄帝故里景区接待游客120万人,收入320万元。宝鸡市今年1-6月,接待国内外游客463.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 13.8%;每天接待入境游客2.1万人次,增长17%,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增长15.4%。焦作市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75.7万人,门票收入1.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4.7亿元,分别增长25.7%、20.4%和25.8%,超过GDP增幅10个百分点。二是土地增值大。曲江新区2002年,每亩土地20万元,项目不满;2006年,每亩土地180万元,开发商拿不到;2007年,每亩土地已上升到260万元。三是财政增收快。按现行的土地价格,曲江新区47平方公里(可开发30平方公里)全部开发完后,将获得120亿元的收益,若土地经营中的20%上缴市财政,西安市将每年获得24亿元的财政收入(不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在建设过程中应上缴的各种税费)。四是引资效果显。今年上半年,曲江新区实际引进内资40.75亿元,外资8500万美元。此外中海集团将斥资100亿元实施大规模城市社区建设,并出资200亿元参与大明宫区域的整体改造计划正在洽谈中。新郑市在大典系列活动期间,完成招商引资120亿元,正在洽谈的总投资300亿元的国开投煤化工项目已纳入国家煤化工中长期发展规划。五是预期效益高。据预测,仅大唐芙蓉园的建设成功,将为西安市每年增加300万人的游客量,延长游客在西安滞留至少1天以上,保守估计可为西安市年增加GDP100亿元。法门寺二期工程结束后,将每年至少获得50亿元的收益。

文化(旅游)产业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消费流、观念流难以用数字来表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同样难以估量。

二、做法与经验

“三省七市”文化产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总结起来,其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文化(旅游)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使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领导重视和行政推进力度必不可少。在我们考察的大部分地区中,文化(旅游)产业又被称为“一把手” 产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大班子齐心协力,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同时配备规格高、能力强的工作班子,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此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高投入低产出阶段;高投入高产出阶段;低投入高产出阶段。在文化(旅游)产业起步阶段,一般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没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多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其主要经验一是省市县三级联动。如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专门成立了工作机构,由陕西省政府副省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宝鸡市市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扶丰县县委书记任拆迁办公室主任;新郑市举办一年一度的黄帝拜祖大典,最初为新郑市(县级市)举办,到2005年,升格为郑州市政府主办,2006年,又升格为河南省政府主办,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一年四次亲临新郑市现场办公指导黄帝大典筹备工作。在三级联动的格局下,2007年参加拜祖大典系列活动的各级领导和嘉宾达3000多人,其中省部级以上领导100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周铁农、张怀西等国家领导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都参加了大典,其影响之大、效果之好是任何节会所不可比拟的;在河南安阳殷墟申遗过程中,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关注和支持,申遗就不会成功。二是主要领导重视。就在我们考察组到达河南的次日,由河南省政府组织的各市、县区主管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参加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在美国开班;在焦作市,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市旅游工作的组织协调,每年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研究旅游工作,书记、市长亲自制定旅游业发展方略。三是考核措施严格。焦作市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政府考核县(市)区、各部门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采取“限时完成”的强硬措施,实行年度考核和随时考核相结合,在此强势推进下,各地、各部门在工作中主动考虑旅游业发展的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整体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合力。可以说,文化(旅游)产业的兴与衰,领导重视是关键,通过省领导争取中央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更为至关重要。

(二)摆正关系是前提。正确处理好旅游、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同步发展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一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旅游业必须依靠有地方特色的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又以旅游作为重要依托和载体,并得到永续传承。通过文化与旅游结合,使“古”的“新”起来,使“死”的“活”起来;二是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文化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又是互相影响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创新。各地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既注重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形态、价值和特点,又有利于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既“保”了宗教文物,又“发”了旅游,实现了二者双赢。如法门寺的佛教核心区,在设计上设立了佛、法、僧三个区域,避免了宗教活动与文物管理之间的矛盾。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创新,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在可观赏、可感受、可学习、可体验、可消费上做文章,让“慢”的“快”起来、“静”的“动”起来,培植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个性。

(三)机制创新是灵魂。在管理机制上,采用了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隶属关系的作法,比如曲江新区与雁塔区交织在一起,在某些方面势必产生歧异,为促进新区的开发,实行了“共建双赢”的机制。即投资由曲江管委会负责,收益在上缴西安市政府20%后,两家平分,税收留成五五开。在资金筹措上,坚持多元化融资战略。比如,法门寺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专门成立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公司,公司的注册资本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其中,陕西省政府及宝鸡市政府分别注入1亿元,曲江文化集团公司注入10亿元,省内大炼油厂等大型国有企投入5亿元。在项目建设管理上,凡由政府投资或政府投资占主导地位的项目,项目建设均采取委托代建制度。即聘用管理水平高、实力强的管理团队作为“二甲方”,代理行使甲方权利和责任,不仅保证项目建设质量,而且保证了机关精简、高效;施工现场管理实行区域负责制,把施工现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成立联合小组,行使指挥部的职能,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工程定价实行专家集体认价制,确保了公平、公正、公开。在人才机制上。以发展论功过,以政绩论高低,以效率论优劣,坚持能上能下的原则,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末位淘汰的人事管理机制。几年来,共淘汰处级干部5名,一般干部10人以上。

(四)前期工作是基础。项目建设成功与否,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所考察之处,无不体现这一点。在策划上,坚持请专家、学者及名人进行策划,确保其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法门寺“合十塔”由国际建筑设计大师,台北“101”大楼的设计者李祖源先生策划设计;曲江大唐芙蓉园,由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规划和建筑,由日本国宝级园林大师秋山宽先生担纲园林景观设计;曲江文化策划,文化人王志纲、周勇、贾平凹、陈忠实及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的30多位博导都是策划人;《梦回大唐》由著名导演陈维亚和赵季平联袂执导。而且,在曲江,任何一个规划方案都要经过三轮以上的专家论证,最多的达到十几次,务求做到尽善尽美。在包装宣传上,一是在积极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推介会的同时,焦作市还以旅游宣传“大篷车”的形式,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河北、香港、澳门及省内周边地市开展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活动,扩大了焦作山水的影响力;二是通过媒体强势宣传。各地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上全面介绍了各景区,有的还在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电视栏目进行宣传促销,吸引了各地游客的目光。三是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各地均围绕特色举办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比如新郑市的“拜祖大典”和“枣乡风情游”,焦作的“云台山国际山水旅游节”和“登茱萸峰活动”,宝鸡的“法门寺国际佛教文化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等,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提高城市和景区的知名度。

(五)政策支撑是保障。各地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制定出台了优惠政策。一是在资金支持上,各地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如曲江新区,2007年,专项资金为3000万元,从2008年开始逐年增加,直至占新区财政预算收入的40%。同时,曲江新区还设立了10亿元的风险基金,用于为相关文化企业提供投资。建立了人才创业基金、文化原创基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电影电视新人新作助推基金、秦腔艺术发展基金、会展产业发展基金等六项基金共计6.5亿元;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安阳市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30亿元,每年用于文化产业的资金为2-3亿元;各地都设立了旅游促销资金,每年至少在500万元,对旅行社进行奖励;鼓励景区进行宣传和投入。各景区门票收入每年不低于收入总额的15%用于宣传和策划,而云台山风景区宣传费用2006年大约为5000万元。二是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做到不惜血本。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西安市市长助理段先念最早在西安理工大学教学,副主任周冰为博士后,两人均因其创新魄力被西安市政府重金聘用。同时,曲江新区允许以自己的管理才能和知识产权占有股份,并最高可达35%;为入区企业家和各类文化人才提供档案保管、职称评定、劳动保险和专业培训;为高级人才解决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鼓励干部员工离岗创办国家鼓励类文化产业,并给予不超过49%的启动资金。

三、启示与建议

各地层出不穷的新思维、新观念、新做法让人目不暇接,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程度和发展潜力令人震撼,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功做法和经验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考察组对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大家一致认为:与上述地区相比,朝阳的文化(旅游)产业更有其发展的必要性,更有其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其发展壮大的抓手和路径,更应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内外发展大势所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惊人的成长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文化产业视为一种战略产业,加以谋划和推动。前韩国总统金大中的施政纲领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韩国21世纪的骨干产业”。时至今日,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12%,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0%,意大利则高达25%。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日本汽车工业产值。美国电影、电视和音像出版等总收入已成为美国出口创汇仅次于航天业的第二大产业。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营业务的跨国公司就有9家,而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就有72家是文化产业公司。文化不仅推动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方兴未艾的大趋势。国内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预言:“在当代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大中城市到小城市,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文化产业这个发端于美国,滥觞于欧洲,挟新经济之势蓬勃于世界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面对这种大趋势、大氛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朝阳,文化产业刚刚起步,与国内外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态势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方向,制定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举全市之力,只争朝夕,将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战略举措。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产业,已与高科技产业相提并论,它不仅是无污染的绿色产业,而且具有高附加值,具有无限发展潜力和巨大发展空间的高利润产业。伴随着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出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经紧密融合在一起。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文化兴市之路,有利于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元;旅游业增加值提高10个百分点,会推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旅游业每消费1元,可带动GDP增加2.2元。由此可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市场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等具有重大意义。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必须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与功能,将文化(旅游)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土地开发、城市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融合起来。三是城市扩容提质的必由之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是一个标杆,是一种尺度,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扩容上看,曲江以文化经营城市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启示。通过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促使土地溢价,进而形成经济、社会、人员的集中,扩大了城市规模。从提质上看,在城市的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一个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它可以不是政治中心,不是经济中心,但一定是文化中心。文化界有一句名言:“言必称希腊”,不是说希腊的经济如何,而是说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文化建设的成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品位、魅力、知名度和影响力。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繁荣,文化繁荣了,城市才有品牌,才有竞争力。

(三)我市具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历史为朝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朝阳是东北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乃至东北亚的佛教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阳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东北第一塔,有到西方取经的第一僧,有史籍记载的东北第一寺----“龙翔佛寺”,有世界罕见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二尊、举世无双的燃灯佛舍利十八颗,有东北佛教第一山——凤凰山。资深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方立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指出:“朝阳佛教文化在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朝阳在佛教文化由中国传入东北亚过程中发挥了“黄金纽带”的作用;中国佛教的两大主流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朝阳交汇,并在较长时期里和睦相处、相融相伴,堪称典范。”黄心川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南亚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玄奘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指出:“朝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突出,保存完整,是中原文化与东北文化、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重要结点,对于北方佛教文化乃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佛教史的研究将提供有力的佐证,具有可填补中国佛教史空白这样举足轻重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教授指出:“在学术界,我国对历代佛教文化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唯有辽金时期是个薄弱点,诸多史料、实物足以表明,朝阳堪称辽金佛教文化的标本,是北方佛教文化传播路线上的重要结点,朝阳佛教对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国家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我市的两佛舍利是佛经上唯一有记载的。北塔出土的辽代题记砖记载:“所有安宝法师,奉隋文帝敕葬舍利”。《大藏经》中《续高僧传》卷26记载“仁寿二年,奉勅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当夜半上并放白光。状如云雾。初惟一丈。渐大满院。明彻朗然良久乃灭。前后三度相类并同”。在《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22也同样记载“开皇初。舆图混一。安因入关。住净影寺。仁寿二年。诏置塔于营州。即古之黄龙城也。故有梵幢寺。十七级浮图。时因以舍利奉安。其内议者以为得策”。“营州舍利三度放光。白色旧龟石自然折解。”可以说,发展佛教文化最有基础和条件。

朝阳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素有“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之称,拥有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次最多、未知领域最广6个世界之最。其中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最早的不会飞的鸟的化石、最早的新角龙类恐龙化石和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荣登“吉尼斯世界记录”。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文明寻祖问根的圣地,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 红山女神是红山人的女族,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置了郡县,鲜卑慕容族创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朝在此定都百年,成为当时东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燕”时期,曾创下了东北最早的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大学、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和北京最早的都城等八项之最。

朝阳尚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阳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朝阳有一批深谙文化历史的专业人员。

……

……

朝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条件已经具备。在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用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先生的一句名言来总结,那就是:“你不大干快上,就要落后,落后就要出局,就要被淘汰,就要被滚滚向前的城市化潮流所抛弃。”

经验是财富,启示出思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考察组建议下步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准确定位,重点突破。首先,根据外地做法、经验及给予我们的启示,朝阳文化(旅游)产业应定位于“世界级佛教道场,国际性旅游胜地”。其次,客观分析朝阳市情,朝阳佛教文化有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源,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有较大的融资吸引力,因此,选择以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为突破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形象、出效果、出效益。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土地、人力、财力、旅游、招商等资源,率先在开发佛教文化产业方面实现重点突破。第三,完善凤凰组团规划,重新确定功能定位。我们的设想是:以佛教文化资源为基础,以供奉佛祖舍利为核心,以凤凰山规划区域为依托,建设以旅游产业为先导,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凤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与开发区、西部工业园区并行互动,联动发展的战略格局。第四,在园区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托文化资源,面向国内外融资,依靠经营城市和城市的扩容提质,提升土地级差地租,获取所需资本。

2、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从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尽快制定出台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3、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规格较高、职能权威的文化(旅游)产业领导指挥与组织协调工作机构。

上一篇:公司月度会议新闻稿下一篇:大学首届校园故事大王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