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024-04-25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共11篇)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1

一、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调查,收集和整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的敬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在 中国的新发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

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

2、收集邓小平的事迹;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启发引导,课堂讨论活动。

学生学法:小组合作,学会收集,整理和研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说说看: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你知道歌中所唱的老人是谁吗?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邓小平为中国改革开放作贡献的事迹。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影片)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2

导学案的使用变和教学模式。笔者在长期的改变开始, 的实践中其次便是, ︱︱︱︱摸索出了以下三步法, 在此提出, 和大

家共勉。

一、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江

苏邳

1. 自主学习

教师导入新课后, 对学习目标进州行明确, 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导学案

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找出相应的●荐重难点;写出自学提纲;找出疑难问清

题;在组长主持下进行组内交流, 得到共同认识和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 首先教师以新旧的两张照片来对比, 引出“新旧‘四大件’”;接着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前后, 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掌握改革开放前后,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 小组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学、勾画, 并将学习所得形成提纲, 组内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的提出。为此, 教师可以用难度较小的题目来进行自学的检测。

2. 合作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 为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来设计探究题目, 以“议一议、说一说、讲一讲”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 通过讨论来获得新的认识。

如本课时的学习中: (1) 说一说:改革开放前和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2) 议一议:“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解决难点“对改革开放后, 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而问题二是为了解决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如此一来, 重难点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避免了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教授。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 而是要和学生一起讨论, 及时对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肯定或引导。合作探究在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 做到了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二、小组展示, 评价内化

1. 小组展示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 让知识形成系统性。如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对比得到了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单一、物质匮乏、而现在人们吃得好、住得好, 收入增加了、思想解放了等认识。此时, 教师就要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汇总, 形成统一认识。如本课教师板书“衣食住行的变迁———基本实现小康;就业和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2. 评价内化

在这个环节中,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鼓励, 在此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 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由知识向技能过渡, 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提高应用能力。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查缺补漏。如在本课中, 学生通过小组内探究学习和组间讨论对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有了具体认识, 但对经济发展下面临的实际提出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如何进行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 同时引导学生来讨论这一问题。如以“请你支招”环节来进行, 这和教材的114页“动脑经”就结合起来了。再如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 也可以创设情境, 结合“铁饭碗”的讨论来进行解决。

三、及时检测, 巩固提高

到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什么收获、知识是否掌握、技能是否形成, 这还需要定量的评价手段来进行。在自主学习的模式中, 提倡当堂检测、当堂内化、巩固提高。在检测中, 教师要注意题目的设计和学习目标的结合, 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

1. 双基检测

主要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度, 让学生将当堂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 巩固提高。如在本次教学中, 以多项选择题“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景象有———A:人们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B:居民凭粮票、邮票购买食品;C:人们的多样化;D:私家车逐渐增多”一类的问题来进行检测。也可以用简单的题来进行, 如“请简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一类。

2.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更多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问题的设置和形式上也更灵活, 在问题的难度上更大些。如在本课时中,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改革前后我国人们生活的变化, 可以用“材料题”来进行, 也可以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

目前, 高效课堂在各省市逐渐进行试点, 其实, 高效课堂的创建还是以自主学习模式为基础的, 注重的还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和提高, 依然坚持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结合, 操作上更注重过程的高效。新课改的过程中, 作为历史教师, 不但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 更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方能让改革得实效、促发展。

笔者在设计《好玩的陶艺》一课时, 依据“激趣———解疑———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在轻音乐播放的背景下欣赏图片。首先设计三个问题问学生: (1) 什么是陶艺? (2) 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陶艺? (3) 你了解陶艺吗?它们在生活中都应用到什么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这里主要依据大纲要求, 学习内容图文并茂,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以及古筝音乐的渲染让学生领略神秘的原始陶器、宏伟的兵马俑、绚丽的唐三彩、高贵的白瓷、典雅的青花瓷、丰富的彩绘瓷和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陶艺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认识陶艺定义、起源、历史、应用。使学生感知到了陶艺的艺术美和实用美, 体会到陶艺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接着引领学生通过视频、网页搜索、掌握有关陶艺的制作过程、方法、工具等一些跟陶艺有关的资料。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文件夹, 把一些好的知识图片保存到文件夹中。教师给出要搜索的重点问题:陶艺制作方法, 过程, 装饰方法。这部分的内容是本课教学重点的体现, 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体现。它还包含了大纲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陶艺造型的基本技巧及特点,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 对陶艺的制作有系统地了解。让学生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造型技巧佳作中受到启发, 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作业的创作。而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阶段, 继续设计两个问题: (1) 你收集的图片采用了什么方法制作完成的, 如果是你来完成它, 你会在加些什么方法。 (2) 你在实践中打算如何设计, 采用什么方法?这部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为学生提供了以中学美术大纲中必须使学生掌握的泥条盘制法、泥板成型法、徒手捏制法等陶艺的造型方法的相关知识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这里可以就同一主题进行学习讨论, 就同一作品发表自己的理解看法, 或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具体案例。

一、激趣

﹃激趣

苏玩好解江靖的疑

例践

﹄的美术课堂

师: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是什么吗?生:China!师:很好, 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被叫做“China”呢?生:因为“china”是瓷器的意思,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师:恩, 同学们回答得简单明了。以陶瓷 (china) 的闻名世界而得名, 这是被公认的原因。此外中国被称为“China”还有不少的其他来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一下。那么同学们, 听了我刚才的提问和课桌上的这件作品, 可以猜到我们今天学什么了吧。就是陶艺创作! (学生活动:由“中国”展开对陶瓷的联想)

二、解疑

师:新石器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追其根源也有近万年的历史, 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 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 我国在商代发明了瓷器。中国被世界誉为陶瓷的故乡。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 还提供艺术的享受。现在, 陶瓷器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三、实践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3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篇4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5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6

【课程标准】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珍惜。认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巩固政权时期内政外交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通过观察地图,学习战争的过程;通过讲述、归纳,学习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教师指导下讨论、理解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学习辩证地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及引用资料,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三、知识与能力:抗美援朝的原因、指挥者、简要过程、战斗英雄、结果。《土改法》的颁布,土改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从史实中归纳概括、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土改法》的颁布难点:出兵朝鲜的原因、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一、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故事导入

1、问:抗美援朝的英雄代表的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象与尊严,他

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表现出来什么样的精神呢?

2、中

国人民志愿军占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这些中国的战士为什么要

到异国他乡去作战呢?他们为的是什么?导入第一目。

二、抗美援朝战争 提出自己的问题。听介 学生活动 讲述,认真听。讨论、归纳。阅读教材,思考、归纳、发言。备注

1、师利用简笔画地图,简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交待清楚“三八线”。绍,为后面的讨论原因等指导阅读教材,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2、问题小结:美国欺凌弱

国,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讨论。

3、地图,简介经过。知道志愿军五

战五捷,为谈判打下了基础。

4、点出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

果呢?讨论。

7、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何意义?(指导学生从对朝鲜、对

中国、对美国、对世界有何影响等)

三、土地改革运动

1、师生交流。(原因、时间、文件、结果、实质、意义→从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补充1952年主

要工农产品与历史上最高年份、1949年的比较情况,说明带来的巨

大变化。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四、镇压反革命问题导学: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惩治反革命条例》

颁布的作用及意义、运动的结果及意义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7

2、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3、能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知识提纲】

【重点难点突破】

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发表的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第11、12课 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2)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

3、《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

【默写小测】

第11、12课 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1)作者: 。 (2)意义:标志着 ;开辟了 ,成为 。

2、世界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 3、《国际歌》作者:

【训练反馈】

1、马克思主义学说是19世纪产生的伟大理论,下面对它的阐述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创建的学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的学说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它的诞生 ④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2、《共产党宣言》说:“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的统治阶级主要指的是

A、奴隶主阶级 B、种植园主阶级

C、封建主阶级 D、资产阶级

3、“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国际歌》。欧仁?鲍狄埃创作这首歌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俄国十月革命

4、法国巴黎的贝尔——拉雪兹公墓有一堵公社社员墙,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去瞻仰过它。你认为与“公社社员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巴黎公社

5、欧洲规模、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是

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宪章运动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6、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是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C.《法典》 D.《共产党宣言》

7、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 D.马克思、恩格斯巴黎相会

【自我学习】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篇8

1. 认识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2. 了解鸦片战争的前后经过,掌握《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1.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 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

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虎门销烟爆发的时间是 ,主持的人物是: 。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总销毁。

(3) 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自我小结

小组内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4.自我检测

(1)鸦片战争的爆发时间是 , 年英军占领香港岛。

(2) 年 月 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3)19世纪上半期,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4)虎门销烟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5.自我提高

《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和唐时期的诗歌,2、过程与方法

用课本插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材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教学重点】

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和唐时期的诗歌

【教学难点】

农业工具的改进(结构原理和先进性)【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国家把中国人叫唐人,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这说明了唐朝在世界上有何地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史,那么在这一时期出现怎样的繁荣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经济的繁荣

教师:

1、说一说唐朝新式农具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盛唐时期,农民积极兴修水利,改进工具,创制出曲辕犁和水转筒车等新式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教师:

2、直辕犁与曲辕犁相比有什么好处?

学生:曲辕犁比过去使用的直辕犁轻便灵活,大大减少了扶犁人和牛的体力消耗,还可以调节犁头入土的深浅。浅耕时阻力减少,耕地速度大大加快。教师:

3、说说唐朝农业情况

学生:唐朝的粮食生产,北方以粟、麦为主,冬小麦栽培日渐重要。南方以水稻为主,种植技术更加成熟,育苗移栽技术开始推广,培育出早稻、中稻、晚稻等不同品种。南方也种植小麦。

教师:

4、说说唐代手工业情况

学生:唐代手工业分工细致,部门众多。丝织业和陶瓷业最为重要。

二、开放的社会景象

教师:

1、议一议开放的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

学生:开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活跃的思想,促使盛唐社会形成开放的局面。

教师:

2、说说盛世的具体表现:

学生:表现(1)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2)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大都会。

三、诗歌的繁荣

教师:

1、议一议唐代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

学生:唐朝时,读书人都要吟诗写诗,诗歌创作的普及程度为历史上所罕见。繁荣开放的时代、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孕育出数量众多的优秀诗人和风格各异的诗篇。在唐朝发展的各个时段里,都有杰出的诗人活跃在诗坛上。盛唐诗坛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教师:

2、说说你熟悉的盛唐诗人的姓名及特点。

学生:李白:雄奇飘逸,想像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杜甫: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直白如画,通俗易懂。教师:

2、议一议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学生:因为诗歌是社会生活现实的反映 教师:

3、议一议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学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2)内外交流;(3)科举制的推行;(4)继承发扬前朝文化传统。课堂小结

盛唐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①地动仪模型

②曲辕犁 ③筒车模型 ④罗盘针模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业珍品的是()A.青花瓷 C.唐三彩 B.冰裂纹瓷器

D.白瓷

3、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4、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5、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达到诗沉郁悲伧,语言精练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

()A、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B、所受的教育不同 C、仕途不同

D、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6、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唐纪》 答案 1-

5、DCBBA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阿拉伯半岛所处的地理位置,说出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知道其版图范围和帝国的兴衰;

3.通过自主学习,说出阿拉伯文化的突出成就,感受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化及对世界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

重点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难点 阿拉伯文化成就。导入新课 出示阿拉伯图片,引出阿拉伯,然后出示: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共22个。那么历史上的阿拉伯国家是怎样建立的?阿拉伯文化最著名成就有哪些?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了解阿拉伯的地理位置;

2.说出伊斯兰教的创立过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二)背景材料引入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大部分地区被沙漠和草原所覆盖。其中夹带着一些绿洲。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半岛西部两个最著名的商业城市──麦加和麦地那。

(三)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伊斯兰教的创立背景

公元 6 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外族入侵。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2.时 间:7世纪初

3.地 点:麦加

4.创始人:穆罕默德

5.重要事件:徙志(622年)

6.教 徒:穆斯林

7.经 典:《古兰经》

(四)合作探究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伊斯兰教宣扬真主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神,必须深信不疑,绝对服从;穆斯林之间是兄弟。这种“一神教”的教义,有利于打破狭隘的氏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形成统一的信仰,促进了阿拉伯的统一。同时,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集政权、神权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为阿拉伯的统一提供了保障。

(四)拓展延伸 政教合一:

政 : 是指阿拉伯的国家政治、国家政权。教 :是指伊斯兰教。所谓 “ 合一 ” 是政权与宗教紧密结合为一体,两者不可分割。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国家的精神支柱,其经典 《 古兰经 》 宣扬的宗教教义是国家法律的基础 是国家行为的指导思想。穆罕默德是国家首脑,又是宗教领袖和军事统帅,就是阿拉伯国家 “政教合一 ” 的具体表现。

二、阿拉伯帝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过程过程,知道其版图范围;了解帝国的繁荣和解体。(二)背景材料引入

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三)精讲点拨 阿拉伯帝国

1.形成: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哈里发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叶,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疆域东起印度洋,西濒大西洋,北起黑海、里海之南,南达尼罗河下游。2.繁荣: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帝国兴旺繁繁荣。

(1)政治方面: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哈里发独揽军政大权,还 是宗教领袖;《古兰经》的教条成为法律。

(2)经济方面:实行封建的土地国有制,自由农民是主要生产者;一 些城市工商业兴旺,巴格达是内外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经过丝绸之路 与中国贸易,通过红海进入非洲东岸。

(3)宗教方面,伴随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教广泛传播,由阿拉伯人的 宗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4.衰落: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人民起义、权力纷争、突厥人入侵,帝 国衰落。

5.灭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首都巴格达,帝国灭亡。

(四)合作探究

回忆列举世界历史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阿拉伯文化昌盛的原因; 2.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 3.阿拉伯人对文化传播的贡献。(二)背景材料引入

据统计,翻译局将各门学科译成阿拉伯语的名著有数百部之多。其中,从希腊语译过来的,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德、托勒密、克罗丢、普林尼、普罗提诺等希腊著名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著作100多部;

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历史、语言、文学方面的作品约20部;

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著作约30部;

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农业、园艺方面的著作约20部;

此外,从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有关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著作也有几十部。

(三)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阿拉伯文化灿烂的原因: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亚非文化古国文明的营养,融汇古希腊罗马文化精华,创造了兼容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2.阿拉伯的文化成就

①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国译为《天方夜谭》,该书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②天文学成就显著

著名天文学家花剌子密(Khwarizmi,约 780—850),编制了阿拉伯最早的天文表《花剌子密历表》。他编制的《花剌子密历表》 后来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文表的蓝本。③医学家:阿维森那----《医典》----“医中之王”

④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记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完整的代数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3.阿拉伯人对文化传播的贡献: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四)合作探究

古代阿拉伯人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呢? ①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

②阿拉伯人周游世界,吸收各过个民族文化精华,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篇11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美术优质课教案《有趣的水》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会计毕业论文提纲写作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