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低效教学

2024-04-25

何为低效教学(通用8篇)

何为低效教学 篇1

所谓低效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其衡量的指标是学生在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个案”则是记载、反思低效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学经历的典型个案或片段。案例研究是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低效教学”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①低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不高,学生未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如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体悟过程等方面进步不大;

②低效率: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未能最大化达到预期教学(学习)目标;

何为低效教学 篇2

在一次自选模块测试结果公布后, 两位学生气呼呼地来到办公室跟笔者说:“题号03的不等式证明, 我们证对的怎么都给批错了, 老师你再看看吧!”题号03是“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试题, 具体如下:

其中一位同学运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如下:∵lgx+lgy+lgz=0, ∴x>0, y>0, z>0, 且xyz=1,

看完证明过程后, 笔者问那位同学, 你证明的不等式由①式能传递到②式吗?学生的回答则是:结果不是出来了吗?于是笔者继续作解释:

通过这番解释, 此同学基本认识到了错误的原因, 但他嘴里还是“嘀咕”了一句:怎么会错得如此巧合, 也正好得到正确的结果呢?

这时, 另一位同学过来了, 他说他用标准的柯西不等式及恒成立问题 (柯西不等式是不等式选修模块的重点考查内容) 完全证出了结果, 但给批错了, 请老师检查吧.笔者接过答卷浏览了一遍, 此同学运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如下:

看完他的证明, 笔者没有立刻作解释, 而是让旁边的同学先看看.旁边的同学看完后, 点点头说:没问题啊, 老师你说的, 恒成立的大于, 就大于“变式”的最大值, 这证明应该是正确的.本以为这位同学能看出点端倪, 没想到他毫无发现, 于是笔者继续问:老师有这样说的吗?你再仔细看看, 他的证明和你的证明有区别吗?这位同学接着又看了一遍之后, 然后认真地说:“我们俩的证明是有区别的, 我没用恒成立证, 所以才错了.”这倒把笔者给“愣住”了, 看来课堂上确实没把恒成立问题讲通、讲透, 现在有两位同学在此出错, 而且还丝毫没意识到有错, 看来这问题的确有点严重.于是笔者决定把有关“成立问题”重新整理, 再向学生作系统讲解.所以笔者接着对两位同学作了简单的解释:你们的错误是一样的, 都是把不等式方向处理反了.第二位同学虽然用了恒成立, 但对此概念和类型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 你们回去再仔细想想, 下节课老师将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讲解, 到时如果还不明白, 就再来找我.

二、问题剖析

要让学生更加完整地理解恒成立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先让学生认识各类“成立”问题, 然后再通过分类解读、数形结合、对比辨析, 让学生从深层次看清各类“成立”问题的本质.关于“成立”问题, 实际上主要包括恒成立、能成立和恰成立三大类型, 下面逐一作深入剖析.

1. 何为“恒”成立

对函数而言, 恒成立问题一直是高考数学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特别当导数介入高中数学之后, 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带绝对值的一次函数和各类混合型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 更成为高考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有效突破恒成立问题, 笔者认为理解各类恒成立问题的数学本质至关重要, 但数形结合思想同样不可忽视.总结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 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f (x) >C (C为常数, 包括f (x) ≥C, f (x) <C, f (x) ≤C) ;

第二类:f (x) >g (x) (包括f (x) ≥g (x) , f (x) <g (x) , f (x) ≤g (x) ) ;

第三类:f (x1) >g (x2) (包括f (x1) ≥g (x2) , f (x1) <g (x2) , f (x1) ≤g (x2) ) .

第一类, 不等式一边是函数, 另一边是常数, 属最常见类型, 即对坌x∈I, 满足f (x) >C恒成立, 那么f (x) 只要求出在区间I上的最小值 (或极限最小值) , 使最小值大于C (或极限最小值大于等于C) 即可.从图形角度理解是函数的图象须全部在直线y=C的上面, 如图1.

第二类, 不等式两边都是非常数函数, 如果两边函数类型基本相同, 那么一般通过移项转化成第一类, 即f (x) -g (x) >0恒成立;但如果不等式两边的函数难以通过移项而得到一个熟悉的函数, 那么一般分成两个函数处理, 即对坌x∈I, 满足f (x) >g (x) 恒成立, 其本质是指在给定区间内任意一个相同的自变量x0, 都有f (x0) >g (x0) , 即同比f (x) 的函数值大于g (x) 的函数值, 而非f (x) 的函数值绝对大于g (x) 的函数值.从函数图象角度理解, 是指f (x) 的图象相对 (相对同一自变量) 高于g (x) 的图象, 如图2.

第三类, 虽然形式上与第二类一致, 但因为不等式两边的函数可以取不同自变量, 从而导致两类题型的解法大相径庭.此类恒成立问题可以完整地表述为:对坌x1∈I, x2∈Q (I, Q指两个区间, 可以相同) , 始终有f (x1) >g (x2) 成立.其本质是函数f (x) 在区间I上的最小值大于g (x) 在区间Q上的最大值 (或f (x) 的最小值大于等于g (x) 的极限最大值, 或f (x) 的极限最小值大于等于g (x) 最大值或极限最大值) 从函数图象角度来看, 不管怎样左右平移两函数图象, f (x) 的图象一定在g (x) 图象上方, 即f (x) 的函数图象绝对高于g (x) 的函数图象, 如图3.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恒成立问题一般都发生在指定的区间 (可以为R) 上, 其实质是对“∀x∈I”, 即自变量取遍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数, 结论都成立, 而非“Ǝx0∈I”使结论成立.

2. 何为“能”成立

“能成立”一般是相对恒成立而言的, 相对于恒成立的“苛刻”, 能成立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 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只要能够成立即可.能成立问题类似于恒成立, 一般也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f (x) >C (C为常数, 包括f (x) ≥C, f (x) <C, f (x) ≤C) ;

第二类:f (x) >g (x) (包括f (x) ≥g (x) , f (x) <g (x) , f (x) ≤g (x) ) ;

第三类:f (x1) >g (x2) (包括f (x1) ≥g (x2) , f (x1) <g (x2) , f (x1) ≤g (x2) ) .

第一类:f (x) >C, 其完整的叙述为:对x∈I, 不等式:f (x) >C能够成立, 即“Ǝx0∈I, 使f (x0) >C成立”.其解法比较简单, 只要先观察f (x) 的最大值, 若最大值趋向+∞, 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若最大值不存在, 也不趋向+∞, 那么求出极限值, 让极限最大值大于C即可;若存在最大值, 只要使最大值大于C即满足条件.从图象来看, y=f (x) 的图象只要有高出y=C图象的部分即可, 如图4.

第二类:f (x) >g (x) , 可以完整表述为:对x∈I, 不等式f (x) >g (x) 能够成立, 即“ƎE0∈I, 使f (x0) >g (x0) 成立”, 其本质为不等式f (x) -g (x) >0在区间I内有解, 即满足条件.从函数图象来看, 对于相同的自变量, y=f (x) 图象需存在高于y=g (x) 图象的部分即可, 如图5.

第三类:f (x1) >g (x2) , 可以详细叙述为:对x1∈I, x2∈Q, 不等式f (x1) >g (x2) 能成立, 即“Ǝx1∈I, 使f (x1) 大于g (x) 在区间Q上的最小值 (或f (x1) 大于等于g (x) 最小极限值) , 由此, 问题可以直接转化为“能成立”问题的第一类.从图象来观察, 只要函数y=f (x) 的图象不绝对低于y=g (x) 的图象即可, 如图6.

基于以上三类问题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能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在指定的区间I (可以为R) 上, 只要Ǝx0∈I”, 即定义域中只要有这样的x0 (哪怕只有一个) 使得结论成立即可.

3. 何为“恰”成立

相对于“恒成立”与“能成立”来说, 恰成立是特殊情况, 而且恰成立问题的自变量一般都只有一个, 因此恰成立问题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具体如下.

“当x∈I时, f (x) >g (x) 恰成立”其本质是:当且仅当x∈I时, f (x) >g (x) 成立, 即当时, 必有f (x) ≤g (x) (若x∈ (a, b) 时, 有f (x) >g (x) 恰成立, 则必有f (a) =g (a) , f (b) =g (b) 且x∈ (-∞, a) ∪ (b, +∞) 时, f (x) <g (x) ) .从图形来看, 不等式两边函数图象一般有一个或两个交点.若只有一个交点, 那么区间I一定是 (-∞, a) 或 (a, +∞) 的形式, 其中a为交点横坐标, 如图7;如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那么区间I一定是 (a, b) 或 (-∞, a) ∪ (b, +∞) 的形式, 其中的a和b是两个交点的横坐标, 如图8.

恰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当且仅当”在指定的区间x∈I时, 结论才成立, 即原命题为真, 则其否命题也一定为真.

三、问题的解决

别让“低效”主宰阅读教学 篇3

一、低效的课堂提问

场景描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槐乡五月》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具体深入的了解,提出很多问题:“玉雕”你怎么理解?学生为难的时候,教师出示课件(洋槐花盛开的样子),并且出示相关句子。继续提问:你看过玉雕的圆球吗?这槐花还像什么呢?有谁知道维吾尔族在哪里啊?你们了解这个民族吗?维吾尔族小姑娘肩头上的小辫子子好看吗?哪里好看?知道的同学与大家分享一下……

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对话作者,对话作品主人公,并且更加容易达到教材对学生的人文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用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读书明白的问题不要问,这样会磨灭学生探究的欲望;难度太大的问题不要问,这样会让学生在巨大困难面前,喘不过气来,对学习失却信心;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或者没关系的内容也不要提问,这样会耗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力戒“广种薄收”,让学生远离思维价值低的问题。在这一教学场景中,原本简单的一句话,教师一连串的问题,虽然能在课堂中形成看似热闹的场景,实际上影响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也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其实,笔者以为:如果这样提问:能找出文中描写槐花的句子吗?找出来,划上横线,用心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样一个学习任务,简洁明了。学生据此进行文本诵读,有了深度品味文本、触摸文字温度与情感的机会,有了自己深度思考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学习语言的时空,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自然拔节。

二、低效的插图运用

教学场景:

一位教师在导入《春笋》一文教学的时候,一边出示课文插图课件,一边引导:“孩子们,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什么画面?”当孩子们说出“春笋”的时候,教师顺势引导:春天来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花儿开放了,柳树姑娘的辫子也变绿了。春笋也迫不及待地从地里冒出来了。于是导入新课。接下来,在课堂中,再也没用过教材插图。

思考:

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课都有与教材文字匹配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的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联,有的为了更加突出文本的主题思想,有的为文本营造了匹配的情感意境……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关注画面的本身有趣和生动。对文本画面里所包含的内容并未关注,不能将画面与文字进行有效的链接。此刻,教师就需要有效运用插图,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有效对话文本,感悟文字,以不断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仅仅是蜻蜓点水式的运用插图,势必有浪费资源之嫌。

在这一教学场景中,教师仅仅运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显然没有发挥插图的巨大作用。笔者以为:可以运用本文的插图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深刻感受春笋破土而出,努力向上生长的景象,同时图文结合,体会出春笋在生长过程中顽强勇敢,不畏苦难的精神。因此,可以这样的运用插图:孩子们,看看插图,春笋们都冒出地面来了,它们咧开嘴笑了。想象:它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学生自然想到因为看到了美丽的春天……)教师继续引导:是呀,看到美丽的春天,春笋笑了,你们也笑了。可是春笋在冒出地面之前,遇到什么困难呀?(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春笋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悟春笋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如此的插图运用,让学生在欣赏美丽春景的同时,感受到了文字的温度,春笋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形象就浮现在孩子的眼前了。这便是教材对学生所要求的价值取向。

三、低效的文本背诵

教学场景: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口头背诵任务:将课文的第2小节背下来。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背熟。老师话音刚停,背书声立刻充满教室。几分钟以后,教师开始检查背诵情况。遗憾的是,举手者寥寥无几。即便点名背诵,也是急急巴巴,完全失去了朗读文字的情感……

思考:

对于文字的背诵任务,很多的时候,成了被阅读教学课堂遗忘的角落。以往,很多的老师都是习惯性地将背书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但是,在检查的时候,会发现有的学生尽管背得滚瓜烂熟,但听起来,仅仅是对文字的表面复述,完全远离的课堂中所形成的情感氛围。有的学生依旧难以背诵。

如今,老师们开始将背诵任务前置到课堂教学中完成。但是,其效度依旧在低位徘徊。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尽管教师给了学生背书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学生在一阵放声背诵过后,背书效率依旧亟待提高。这是缺乏有效的背书指导导致。

笔者设想:如果在背诵本问第2节的时候,采取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效率就会不断提升。让学生联想第2小节内容: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迎客松的姿态……陪客松的姿态……送客松的姿态……这样一来,学生在完成背书任务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背书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背诵就会非常轻松了。

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低效现象 篇4

(一)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指引、指导、指向教学行为。目前仍旧存在教学理念违背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违背语言教学的交际、意义、应用为重点的外语教学理念。1.教育理念上,教师没有给学生思考、参与、创新的机会,如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控制、主宰,学生被动跟随,阻碍学生发展,影响教育目标达成。2.学科理念上,教学中仍旧强调语言知识,忽视意义,忽视实际情况,忽视语言运用,教学没有达到运用层面,未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影响了教学目标达成。

(二)教学设计表现:教学设计就像建筑图纸一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达成程度的标准。教学设计低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环节不完整,受学科教学理念的影响,没有设计语言应用环节,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或理解层面,致使目标达成程度很低,没有完成课程标准要求。

2.教学程序不科学,对语言教学规律错误认识或者无知,导致语言教学环节紊乱,例如在没有输入或足够的输入便进行语言表现性活动或语言输出。即使是强调交际的任务型教学也要输入在先

3.课堂任务有偏差,错误地理解交际课堂概念,强调任务型语言活动,忽视对语言知识的处理,造成课堂热闹,给人一种交际课堂的假象,没有完成语言学习和应用的任务,影响了外语教学目标的达成。4.教学目标不明确或偏差,1)教学目标不明确,无法检测如果教学目标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目标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学活动就会漫无目的。如果教学目标不具备可检测性,那么教师就既不会关注教学效果,也不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目标的可检测性是指在本节课结束时,教师是否可以通过观察、提问、设计活动等方式检测目标实现的有效性。2)教学目标偏差,教学目标侧重语言知识,忽视情景对话口语交际、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重点讲授语法和词汇,词义辨析,语法特例。如培养阅读能力,再如阅读目标改为听力或翻译。

5.忽视语言运用规则,教学内容只注意语言知识,忽视语言运用规则,影响交际效果,继而影响教学达成。

6.教师语言行为违反i+I 输入原则,教师输入语言忽视学生的理解,造成输入无效或低效,也因此无法达到目标达成。

7.教学活动盲目,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来设计教学活动。然而有的教师没有利用好教学活动,没有发挥好活动的作用。

(三)教师行为中的低效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最为普遍的行为,是教学的常用手段和方法。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可以作为反馈信息调整教学。问题是我们在提问上用心不够,导致提问失效或者低效。

(四)课堂管理的低效问题

1.师生角色错位。学生代替教师唱主角,执行教学活动任务。如学生提问、讲解、答疑、总结。这样,似乎是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是学生执行教师的任务,本身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作用,本末倒置,影响了达成程度。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和原因 篇5

三: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道德角色,是要承担道德责任的,是一个需要用道德良知来支撑的职业,家长、社会、学生都在关注这我们,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善思善行,慎思慎行,兹事体大,不可不察。而这个“察”,就是去审视,去反思。

无效和低效的教学行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对立

1、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专制的无效教学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就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也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人际关系,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剔除“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果能够建立一种尊重、关心、信任的师生关系,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2、观点强加给学生——不会倾听的无效教学

对于学生的述说,老师应多一份亲切平和认真耐心。在课堂讨论交流中,要注重倾听学生哪怕是错误的声音。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在静静的倾听中,春风化雨般悄悄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去了解他们的呼喊和需求。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武断、粗暴地制止学生,不能取笑学生,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能力的“瓶颈”,鼓励学生“再想一想,再说一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学生,不厌其烦地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多想多说,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加以引导,给予纠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树立信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挤占学生时间——忽视效率的无效教学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作为学生,谁都不希望老师拖堂,哪怕这位老师教得再好。而有的老师会提前2-3分钟进教室,要求学生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下课了老师再拖堂2-3分钟,实际上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已经缩短到4-6分钟,严重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要上连堂课。如此强挤硬占看似抓紧了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学生休息时间为代价的“赶课”,大大削弱了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实在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但是,比休息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升学率。挤占学生时间更多也是评价制度和成绩考核逼出来的。”他们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却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但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高考相比,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次考试不仅是考学生的文化成绩,更是思想品德、心理意志的综合考查。从这一点看,高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应试教育以目的为导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目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尽可能的复杂化其过程方式,最终达到目的。虽然最直接的方式是最有效的,但后者无疑是最为丰富的。对于金字塔形的知识积累过程来讲,塔基越大,上升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所以,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尽可能地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增加其知识储备。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基础的掌握和精确,相对比较忽视对于外延知识、迁延性知识的掌握,而素质教育则是在强调基础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以丰富受教育者的外延知识储备。

4、“讲授、观看”代替“讨论、实践”——不求方法的低效教学

素质教育虽大力推行,但很多老师仍占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在常规课上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讲授法,教学方式主要是向学生“灌”知识,只在教学中偶尔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效果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能在“公开课”、“优质课”中看到。课程改革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习惯。而老师在实际授课时,把实验课变成了课堂讲授课,重在讲解,学生多数时间在听,有时学生连动手操作的机会都没有,只是看了一下老师的集体演示而已。教学中缺乏一种动态的合作,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支配、控制甚至取代“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思考的品格丧失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师,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只能邯郸学步,所以,这也是无效的教学。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以往“教师教得如何”这一重点,转变道“学生学得如何”上去,始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

(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

(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

(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5、贫乏的言语表情——无效的教学艺术

教师的课堂言语表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表情,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经常反思,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设计,为什么课堂效果却有天壤之别?我认为主要就是教学艺术的不同。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常用“阿婆”语言,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谈起?公开课上“抑扬顿挫”的语调,略显夸张的表情动作,虽然有那么点“作秀”的味道,但比起这种“白开水”般、毫无激情的课堂言语不知要强多少倍。

如果说公开课上的无效教学行为是一些教学形式上的问题,那么平时课堂的无效教学行为则是教学本质上的问题。一个教师平时的教学习惯的无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学风格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平时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不可能都像公开课一样的去精心设计、完美组织,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而每一个教师个体的能力也有限,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失误。(2).加强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减少教学组织上的失误。(3).注重资源积累,不断地在原来资源的基础上完善,改进教学环节上的问题。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只有做到以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课堂才会离优秀课越来越近,而我们也会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6、缺乏基本功和良好的授课习惯——不能以身作则的低效教学

听了 王 老师的一节课,让我心情舒畅,眼前一亮。她的板书板画让我感受到了物理课中的别样的美丽和艺术。

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并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作业上,对作图、列方程、清晰书写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及语言表述却很随意,我想这样的教学应该是很低效的,时必须改正的。

众所周知,教师基本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之一,更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教师树立威信,赢得学生尊敬的必要手段。试想,一个说话结结巴巴且满口方言,板书常出现错别字且不规范,化学教师不会背元素周期表,数学教师记不住圆周率的前六位,物理老师连个小收音机也不会摆弄…。这样的老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课来吗?所以老师们要勤于学习、广于阅读、善于反思、躬于实践,力求使自己达到能够把知识、技能、审美集于一身的“全无敌”超级学者。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精神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要力争使每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设计,用一个简单的形式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而不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那种做法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减少教育过程中的无效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篇6

朱宝华

现象之一:过于强调主体,缺乏恰当的主导。

曾看到这样一个课例:一位四年级的老师教学“24时记时法”时,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一段经过的时间,学生把“1时30分”写成了“1:30”。教者先后让5名学生找其中的错误。然而学生对“一段时间”和“一个时刻”没有理解,就是说不到要处。教者又让学生讨论,花了不少时间,还是没有结果。

新课改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喜欢怎样就怎样,对哪儿感兴趣就学哪儿。在时间的把握上也缺乏时效意识,一旦发现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探究;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则匆匆走过场。也有的老师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设计了许多问题,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轨道时,教师便故作镇静,不时启发,最后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此种种,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恰当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思维的点拨。

对策: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讲生听,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压抑,应当转变。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听其自然,不计时效,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双基”被淡化,这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首先,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共同参与者,是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习的过程控制,结论的准确揭示,教师的作用更是学生无法替代的。

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那些中等难度的,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教师还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但必须适时适度。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既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兴奋,还要注重“双基”落实的实效。

现象之二:过于强调合作,缺乏合理的指导。

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结果谁都不在 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的大多是一些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同学则若无其事,一言不发,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还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本身就不大适合学生讨论,或难度偏大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或难度偏小根本没必要讨论。总之,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显然缺乏有效的指导而导致课堂低效。

对策: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预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或独立思考解决更佳的问题,就无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一人难以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这样几点:

1、分工具体。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观察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强化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小组学习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参与。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合作保证,提高课堂效率。

现象之三:过于强调活动,缺乏体验的实效。

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这样的数学课的功能则值得怀疑了。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千克和克”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准备了一架体重秤,课上设计了一个活动形式——猜体重,测体重。学生也十分喜欢,大半课,学生重复着这样一个先猜后称的流程,大家开开心心的结束了一堂课。尽管学生争先恐后,乐此不疲,但这节课的本质,本人认为,这种活动是肤浅的,学生没能对“千克”有应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活动局限了学生的视野,给人以“一叶遮目”之感。这不由得让人疑惑这堂课的数学味有多浓?是数学课还是活动课?这样的活动设计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大 大降低了。

对策:要使数学活动取得实效,本人认为教师必须做到这样几点:

1、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教材的发散点和生成点。只有钻透教材,才可能胸有成竹,闲庭信步般游刃有余,才能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为学生所喜爱,要具有可操作性。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应积极促进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现象之四:过于强调结果,缺乏对创新思维的保护。

强化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决非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标准答案不要求异思维。标准化的结果便于评价,易于操作,从而受到教师的喜欢,因而也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技能、品质、情感与态度等具有成长意义的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有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缺乏耐心,缺乏保护。一位老师在课上出示了这么一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它的周长是多少?一个学生回答:5*4—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思路,就毫不犹豫的否定了,并告诉他应这样计算:(5+1)*2=12(厘米)。课后本人了解那个学生,其实那学生是想用4个完整的正方形周长减去重合部分的边长,应减去的是8厘米而不是4厘米。如果这个老师让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然后在给其引导,纠正,或许就是另外一个情形了。真可惜,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这样被老师无情地剪去了。

对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

1、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能一棍子统统打死,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再进行评价。

2、对那些虽然有错误,但又蕴含创新思维的超常规的想法,我们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浅谈高中语文的低效教学 篇7

一是三维目标的问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第一, 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 为活动而活动, 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没有价值的, 因而是低效、无效的;第二, 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 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 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第三, 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问题。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 应付被动式地进行讨论, 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 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 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 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三是语文教学层次的问题。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 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 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 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或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 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 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 先教后学, 教多少学多少, 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 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离不开教, 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 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二、对语文低效教学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一) 聚焦课堂, 在主阵地驰骋。

作为语文教师,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首当其冲的。无论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 其主阵地都在课堂, 只有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 教师观念更新了, 新课改、素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任何实践的成功都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 所以今后要多读教育理论专著, 让知识来武装自己, 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更新自己, 让优秀教育专家、学者的思想来指引自己, 相信我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自觉的吸纳新理念, 摒弃旧观念。理论的学习, 交流的碰撞, 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反思自己, 改变自己, 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 懂得把专家的理念变成课堂的实践。

(二) 专业引领, 在反思中提速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的目的是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只有反思才能感悟、提高和进步。我们要静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这是因为教师每日每时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其思维的结果, 而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批判、反思, 是促成教师寻找解决路径的一个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绝大部分教师在改进措施中经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究其症结, 其实很多教师都着重于现象的分析, 但是却对这一现象形成过程的分析不够精到, 或者没有真正找到成因, 改进效果就相对差些了。

(三) 多措并举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破解教学低效的难题 篇8

关键词优化课堂;学习路径;实践教学;系统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4-02

在开展房地产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目前房地产市场营销课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几经筛选后选择了一些教材施教,但在实践中仍发现教材及老师在教学中存在了如下问题:① 教材内容“高大全”,样样知识点具备,但知识结构是零散的,相互之间无任何联系,知识深度不够;② 教师教学内容不能突出反应现实情况,所讲知识与现实无联系少,不能通过理论来研究现实;③ 教师教学观念以传授知识点为主,不太注重知识的起源,只是生硬的套用,学生参与程度少,只是简单的记笔记,背定义,无启发,无进一步指导书籍阅读;④ 班级授课制限制学生动手参与,至多在实训室进行模拟表演,无法从事真正实践活动,所获体验较少。实践教学过多演示和验证,缺乏真正的职业实践。这些问题反映我们的教学与目前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思想理念不相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深化中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关注学生成长,因学施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的要求来实施教学,才能使教师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职业要求,课堂教学才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本人结合多年的实践体会,认为优化课堂教学应抓好如下环节: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师教学模式

教师应不断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师生共同创造活动。应努力革新教学方式建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开放、方便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要充分考虑到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因素,为他们提供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的机会和条件、时间和空间,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其学习的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就是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经过努力都能学习好,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相信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坚信自己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要结合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的书本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运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做到既动脑,又动手;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和尝试、探索相结合,找到学生的学习路径,培养创新精神。

2坚持系统性原则,优化学生认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处理好横向和纵向,宏观与微观原则,使其构建为一个合理的系统结构,获得整体效率,所谓教学的横向系统是指由知识学习,智能发展,情意培养,品德陶冶,个性塑造等要素组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和谐协调的系统。所谓教学的纵向系统是指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教学结构,教学评价,教学对象等所组成的系统,根据教育和教学目的要求,老师应协调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而和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把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策略,要把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并注意各单元结构,课堂结构,及整个学科结构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使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是整个知识的结构,而不是孤立的,零星的知识。要知道,只有呈现结构状态的合理的结构,教学才能获得整体效应,也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加快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1)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学校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当前发展的最新成果,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教材编写部门要及时推出新教材,广泛吸收新成果,职业教师要关注社会变化,积极而广泛的搜集教学新资料。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现实环境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本人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即将本课程分为几个专题讲授,每个专题务必自成系统,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定要深入探讨,尽可能让学生去搜集相关材料,并能反应现实。例如本人在处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教学内容时,如果按教材一般就是先讲营销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每一层次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的层次,每层次的具体内容,这种学习对学生只是徒增了几个概念,并无实际意义,本人认为讲房地产营销环境必须深入到当前的现实环境,可以讲次贷危机,国家投入贷款计划,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则要求他们找相关书籍阅读或相关网站,剪辑关于房地产方面专栏。

4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优化实践教学环节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工程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技术工人在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处理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等,除少数属纯科学技术知识外,多数都可以划归到工作经验的范畴之内,即工作过程知识。中职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必将来自于社会实践,只有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才能弥补知识功底的贫乏,这一点在我校受到极大重视,我校已成立了专门的实习教师队伍,每位实习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每天都要求去三个实习地点进行指导,定期走访实习单位,总结实习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如下方面:

1)要坚定不移地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多练,研读分析探讨对于中专生来说难度有些高,可以适当做,但不可能整个学期都这样,我们还需要他们亲自动手,真正做出一些作品。如本人在讲述房地产策划一章,可以给出一个具体楼盘的策划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结束都需要策划,让学生真正明白“运筹于帷幄之中,胜行于千里之外”的内涵。同时又要求其到实地考察,寻找现实楼盘,模仿案例对楼盘进行还原,重现其策划要义,做出该楼盘策划书。事实证明学生完成效果很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多方面能力,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对房地产市场环境认识分析能力,拓展课外阅读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房地产产品一章,可以指导学生楼书设计,房地产产品拟名、广告语的评选、户型设计,等多种实践活动。

2)加强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就非常重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对于当前这样一个“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的时代,对于我们的中专生来说,更要求他们有一颗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许多外地生来广州后,不懂得利用广州特有的优势去开阔自己,总是把自己囿于一个小小的圈子里过着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其实,对于学习房地产专业的学生,尤其应知道房地产行业是第三产业,将来工作要与许多客户打交道,要能与客户制造话题进行沟通,这就要求老师、学生把课堂迁移到学校之外,我们学校房地产教学部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例如对新生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其中一个环节是滨江一日游,先带领学生到滨江东进行楼盘参观,到中大北门后,讲解著名学府中山大学,并让学生感受大学氛围,然后花一元钱在中大码头乘船至芳村,在船上一路欣赏两岸美景,一路讲解广州风土人情,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观摩了楼盘,还让学生对广州有了认识,开阔了其视野。另一个环节就是请优秀毕业生来讲工作经验,让学生对这一行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效果很好的实践课程。除此之外,本人还通常建议学生利用周末乘坐免费楼巴去新盘参观,到黄花岗科技图书馆听岭南大讲坛的公益讲座,去二沙岛看美术展览,如有房博会则尽可能帮助学生拿到票去参观,目的无非就是让学生不断利用现有资源感受外面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多方面提高自身修养,让学生有学习动机,爱学,乐学。

5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使教学目标更加优化

曾在我校招开的房地产企业招聘座谈会上就有专家指出,寻找一个与房地产企业接轨的学校或者培养基地是他们的目标。如果说专家的目标是企业办学校,那我们应当可以成为企业所希望的学校,通过企业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更加明确有关课程的学习目的,学生更能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度,同时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经验技术,获得各种职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本人在与广州开物物业管理企业的人事部经理就此问题讨论时,他们就提出了希望在下一个年度我校招生时专门招一个开物班,专门按照他们的要求有针对性培养维护广州亚运会各项电力设施的物管人员,等毕业实习后直接上岗,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这将使学生更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这同样也是今后我校教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6寻找学生“学习路径”,优化学生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增加,职业学校学生质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具有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身心素质。但对中职教育来说,尽管已经有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但在学生评价上,除了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种的等级鉴定以外,其他方面基本沿用了普教的做法。而这种评价方式仍然是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无法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缺乏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伴协作意识和团体精神、职业转岗和职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在极大程度上不仅制约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了高考之后工作的,已适应了应试教育这一做法,擅长于总结、归纳,记忆,考试,是学校里的好学生,但不可否认,读死书的现象比较多,实践能力欠缺,创新性教学方式不够,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恰恰是被考试选拔下来的淘汰者,他们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考试能力与技巧,但他们身上一样有其它优势,我觉得中专生心理层面比较细腻,观察力较强,思维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承受挫折这方面,不会对自己要求那么完美,容易满足(现代社会表明这样的人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说明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路径”存在很大不同,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所要学的知识不是对应的。教师所认可的优的标准与学生心中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我认为当前我们必须深入调查寻找作为职校学生的学习路径,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往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以他们特有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商继东主.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

[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实效.

[3]中小学数学网.

上一篇:感悟幸福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