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2024-05-02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通用11篇)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篇1

日记大全1

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曾著书、译书无数。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在祖国危难之际,在人民危难之时,前者安是苟安,后者是大爱,比小爱更伟大,更朴实无华。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其实人要以树为榜样,树的叶子就像各种挑逗你内心底线的诱惑,虽然树在平时都在犹豫,就像叶子虽长在树上,但风儿一吹,会颤动,有时甚至会掉落下来一样,但一旦到了危难之际——冬季,树就会把叶子脱落,只剩主干和树枝,就像把各种诱惑搜甩掉一样,这时,即使再下雪,也打不到主干了。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鲁迅之妻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说:”鲁迅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确实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鲁迅先生的伟大,深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鲁迅先生的作品,已成了我灵魂之中的中流砥柱,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缺的东西。

日记大全2

窗外又下起了雨,滴滴落在墙面上,坐在窗旁的我,脑中却不知为何又浮想起了那个黑暗的年代——那个被封建主义摧残得不堪的年代。那时的鲁迅先生,也应是坐在窗边的办公桌前,握着笔在记录着当时生活的点滴。

而由这点滴汇集成的《狂人日记》,大概就是横空出现在这乱世中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文章虽不长,我却在这本属于“狂人”的日记中,读出了令人胆战心惊的生活现象。那时的人们,无情地进行着一种六亲不认、毫无人性的活动—吃人,不论亲人、爱人、友人、旁人,竟都一律无视。

那时的人们或者就只有三条路可走——吃人,被吃和反抗,而后者竟少之又少。看着国家与政府一天天的无能暴政,心怀天下的鲁迅先生,义无反顾地握紧自己手中的笔,用他特别的药方唤醒着国人们的心,让危及民族的伤口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慢慢地进行着愈合。

鲁迅当时虽是“狂人”,但他却用着“狂人”的眼睛去仔细地观察了四周,那些随时张开血盆大口想要吞噬自己的人,他清楚,不仅仅是赵富贵,甚至连他自己的哥哥也成为其中罪恶的一员。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个出现在第六节的句子,看似简单,却竟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地呈现出来。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地直指当时社会统治者狠毒的“狮子似的凶心”;并含蓄地把那些无知的群众像兔子般怯弱。鲁迅虽“狂”,却无失心智,他借助着外人对他的“疯癫”看法,把当时对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软弱的愤怒,全部写在那些带有批判色彩的日记集里面。

鲁迅虽“狂”,但是他坚定地在日记的后头发出了能响彻云霄的“救救孩子……”的呐喊,他想让那些已经麻木的民众醒过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争取,什么是反抗。我们再只要细心观察这句话后也便会发觉,鲁迅并没有用大多数人都会用的感叹号收尾,而是采取了省略号!因为鲁迅知道当时人们的吃人现象已难以根除,他深感绝望,而省略会一直延续下去,他呼吁的也不仅仅只是当时的人们,更是他们的后代,还会善存希望的后代子孙们。

是啊,如果没有了这句呐喊,后来的人们何来力量懂得站起反抗,又何来今日安稳的社会?——但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我们却养成了比吃人还要恐怖的习惯:我们面对日日衰竭的资源无动于衷;面对日日消失的绿地无动于衷;面对日日锐减的冰川无动于衷;面对日日流失的水土还是无动于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只是仅仅因为我们单手没有回天之力而放弃吗?只是仅仅因为我们只知金钱重要而丧失理智吗?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即使现在鲁迅先生不能“狂”了,他没能力再去唤醒我们了,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谁也不能再欺骗自己的肉眼,醒醒吧!全球暖化,汶川地震,青海干旱。地球变“狂”了,它在用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天地陆海告诉我们它已经无法再支持我们无情掠夺的心了!

“救救孩子”吧!不仅仅只是为了我们的后代,也要为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不需站起反抗,但我们只需要认真读好书,心系好我们这唯一的“摇篮”,不要让它再伤痕累累,让鲁迅的这句呐喊不再用“……”收尾,而应用“。”收尾吧!

日记大全3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题记

狂人何其狂也!竟以为兄弟亲友、左邻右舍都预谋着要吃他。狂人何其智也!竟透过礼教的重重迷雾看透了这个世界的吃人本质。狂人何其惨也!竟最终也免不了狂病“痊愈”,被世界彻底吃掉的命运。狂人啊,何不一狂到底?

《狂人日记》仅记两天,却出现了32处“吃人”。在每一处“吃人”的铅字下面似乎都能看到一个颤抖的灵魂,它恐惧,它也愤怒。当狂人听说邻村佃户吃掉地主的心肝时,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终于开始认清社会的吃人本质。周遭的人都向他露出獠牙,因为他不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逃脱了所有人共同的枷锁。愚昧而麻木的灵魂不能容忍这种对已经同化了自己思想的锁链的挑战,所以,不论用嘴,用手,或是其他方式,吃掉他,吃掉这颗渴望自由的心。

“狮子般的凶狠,兔子般的怯懦,狐狸一般的狡猾。”这是鲁迅笔下赵家的狗,可这条土狗身上却深刻的显出人的影子。千年的封建思想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三纲五常和腐朽的文化在每一个愚民身上烙下的痕迹不可磨灭。每个人只是匍匐着,低着头,从不肯望望头顶上的太阳。他们认为老的,旧的就是好的;新的,没见过的就是恶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愿望令每一个人的理想便是衣食无忧,别无他图,可是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大多数人的劳作只是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营养。长期的苦难与挣扎让人的心灵麻木了,空洞了,默默的接受了生来就受苦难的命运。腐朽的国家就由这一群行尸走肉堆砌,怎能不风雨飘摇?

沉沉的奴气无孔不入,人们不敢越过礼教的束缚揭竿而起,推翻这痛苦的根源。可是“人还是要吃的”,被剥削者也需要营养,于是丧失了人性仅存的同情心与怜悯心,对位高权重者阿谀奉承,丧尽尊严,又对惨况更甚于自己之人残忍的侮辱与践踏,从中取乐。如同狂人的大哥,虽知四书五经,晓各方道理,却对邻村吃人一事抱有快意,对狂人的“不要继续吃人”的真知灼见嗤之以鼻,大发雷霆。可见人民不仅是封建国家这台巨大的榨取机器的动力,也是它坚实麻木的维持者。

鲁迅笔下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可谁又能说现在不是一个缺少狂人的时代?

法制建设漏洞百出,无数贪官污吏逍遥法外,真正被查的却只是冰山一角;食品安全检查年年进行,可面对满桌佳肴却依然难以安心下筷;环境污染触目惊心,却依然鲜有强力措施。这样的社会虽不至于“吃人”,倒也并不太理想。我希望狂人出现,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我自己。

愿我有一双狂人之眼。

日记大全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让人们认识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我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它是知识的甘泉,使文采贫乏的人如干燥的海绵一样尽情地吮吸着,从而使人神采飞扬,开阔了眼界。在读书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

外面下着淅沥沥的中雨,如珠帘般倾泻下来,更给苍茫的大地蒙上了神秘的布纱。我闲着无聊,缓缓的走向书架,抽取了一本我觉得陌生的书----《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起,就用了鲁迅这个笔名。

然而自目录后就是《狂人日记》了,文章的开头就像我们叙述了赵贵翁的脸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于是我带着好奇心读完了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主人公生性多疑,敏感,有强烈的妄想症和迫害狂想症的心理活动,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认为别人要害他,让人觉得他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思想十分活跃,想法也很特别。在这些锋芒毕露,勾心斗角的封建制度中,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后他向人们呼吁救救孩子,想让人觉悟起来,表现出他对封建制度的评判。他饱怀着对社会的希望,希望社会能够觉醒起来。小说中主人公的哥哥讲述了一部“吃人”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更加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凶残。封建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人身活在黑暗当中,让人想起那时的社会真是残暴。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能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书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呀!它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书是我的好朋友。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去创建一个美丽的中国。

日记大全5

接受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已有十年,也由昔日大人们眼中的乖孩子变成了人们所说的思想叛逆的高中生。

其实我想我还不算是叛逆的孩子,对于父母从来没有顶撞只是不再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对于学习,成绩不至于科科挂红灯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一根筋地往书堆里扎;对于时下年轻人所说的时尚,我既不哈日也不哈韩,既不仰慕谁也不崇拜谁。因此,结论是我还算是一个规规矩矩的中学生。

然而在更多的时候,我在想自己活了这么些年,究竟干了些什么?呵,17年,值得光荣的是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屁孩,变成一个正值花季雨季的高中生,但是很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转变,但是在这17个365天的日子里,我除了吃得饱饱的,让自己快快长大之外,还干了些什么?而10余年的中国式教育又给我带来了什么?已经在理科班里混了一年的我,早已回答不出鸦片战争什么时候爆发,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这些问题,在高一时为了应付考试,我可是滚瓜烂熟,想想这是不是所有中国学生们的悲哀,为了考试,我们可以把整本厚厚牛津英语词典背熟;为了考试,我们可以把十几本资料书填得密密麻麻;为了考试,我们可以牺牲掉所有的兴趣和爱好。然而,然而当我们结束掉一切考试,走出这个校门时,关于那些定理那些法则我们能记得多少?多年的校园生活,能够让我们回味的珍藏的又能有多少?

我们都是一群疯子!深知自己根本不适合这种近乎摧残教育的体制,却依然义无返顾地往里陷,深知这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把它看得太重太重。

身处在这种教育体制中,我们无法尽情地笑,无法痛快地哭,无法肆无忌惮地挥舞翅膀,无法致死不渝地坚持青春的梦想。于是,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跳出来把中国教育批得一文不值时,我们痛快。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另寻他路成才时,我们羡慕。而然后呢,我们还是会跑到书店去看那些所谓的高考状元们的学习方法,还是会扎在学生堆里讨论数理化,语政史,还是会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孤军奋战。因为身处在这种教育制度中,我们还有太多无奈。

我们矛盾着,我们犹豫着,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这种教育的束缚,于是我们继续沉默着,因为我们深深的知道背后那无数双充满期望的眼睛,我们辜负不起;十余载的青春岁月,我们赌不起……因此,我们只能让自己成为疯子,没有快乐和痛苦,只是麻木地机械地学习的疯子。在伟大的中国精英式教育下的一群疯子。

后记:既然已是疯子,就只能毫不在意的继续疯下去,虽然不知道前方的路是该向左还是向右,虽然不知道自己还能走多远,但只能跌跌撞撞地继续走,继续走……相信是路,总该会有尽头。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篇2

“意识流”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亷·詹姆斯 (willian James, 1842-1910年) 在《心理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中提出的。欧美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均在鲁迅《狂人日记》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法国现代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的《追忆逝水年华》于作者逝世后的1927年才出版;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James, Joyce, 1882-1941) 的《尤利西斯》 (Ulysses) , 于1922后出版;英国小说家维吉妮亚·吴尔芙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的《达洛威夫人》 (Mrs.Dallo way) 于1925年出版;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 (willian Faulkner, 1897-1962) 的《声音与愤怒》 (The Sound and the Fury) 于1929年出版等。这些意识流的代表作品出版都晚于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见, 鲁迅写《狂人日记》时没有读过这些作品, 没有直接受其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意识流的开山之作, 其意识流叙述具有“中国味”。

一、集辐式结构:散而不乱

意识流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散”。意识流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 打破现实的时空限制, 可以漫无边际地想象、推理。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不一样, 没有故事、事件、情节, 想象自由飞翔, 飘忽不定, 跳跃性大, 不求连贯。

鲁迅的《狂人日记》由前记与十三篇日记组成, 记下狂人的所见、所想, 各自独立, 没有情节, 如车轮上的十三条辐。十三篇日记虽然散, 但不乱, 仍围绕一个中心, 就是“吃人”两字, 这个中心如同十三条辐镶嵌的车轴, 可称之为“集辐式结构”。第一篇写“那赵家的狗, 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第二篇, 写“早上小心出门,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 似乎想害我”。周围的人, 连小孩的眼色与赵贵翁一样。想起了一个原因, “只有廿年以前, 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踹了一脚”, 得罪了古久先生。第三篇写想到女人骂孩子“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 狼子村的佃户来讲吃恶人之事。以历史为记:“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从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也是人, 他们要想吃我了”。这一篇把“轴心”主旨点出来了。第四、五、六、七篇, 进一步写大哥与看病的医生合伙吃人, 历史上记录吃人的事件, 吃人者的性格以及吃人者的手段, 如逼人自杀等, 决心要“劝转吃人的人”。以后第八篇至第十三篇均为“劝转”的心理活动, 先劝青年人;吃人“从来如此, 便对么?”后来又劝大哥:“吃人的人, 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 也会吃你, 一伙里面, 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 只要立刻改了, 也就人人太平”。又想到“四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 “我未必无意之中, 不吃了我妹妹几片肉”, 自己也不干净。最后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的集辐式结构是具有“中国味”的。所谓“中国味”是指创作的理念、表现手法等有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 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要了解特色, 就要作比较研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应推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写爱尔兰都柏林的布卢姆和斯蒂芬1904年6月16日中十八小时的经历和联想, 回忆、潜意识流动。经历、场景写得少, 感想、心理活动写得多, 内容庞杂, “散”的优点是扩大描写的面, 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生活、市民的平庸与孤独、压抑的精神状态。涉及的内容有多种知识, 如《圣经》、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音乐、天文等知识, 使用了三十多种语言、方言、俚语, 有几十页无标点。内容、深层结构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要读者从散乱中拼凑一个中心, 一般读者要读懂是很困难的, 被称为“天书”, 这显然不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中国人写文章强调有明确的主旨。王夫之《薑斋诗话》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 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鲁迅《狂人日记》先有入话:“某君昆仲, 今隐其名, 皆余昔日中学校时良友”。“余”为第一叙述人, 说明狂人日记有来源, 以后十三篇为狂人的意识活动, 虽散, 但不是乌合之众, 以“吃人”的主旨为帅。作品中虽然没有《左传》中君子史氏曰, 《史记》中太史公曰, 《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之类的点题的议论, 但中国读者也能看懂, 不会视为“天书”。

吴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是意识流的短篇小说, 1919年出版, 比鲁迅的《狂人日记》晚一年问世。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线索, 从斑点的形状、颜色猜想为钉子、玟瑰花瓣、木板上的裂纹等, 再用自由联想, 时空交错, 内心独白等手法, 思绪联翩, 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为什么投生在这里”等等。斑点为发散思维之轴, 为表层结构。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为深层结构。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二、心理时空: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

意识流手法与一般的内心独白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描写人物内心活动, 都使用联想, 内心独白, 想象等手法。不同之处是一般的内心独白, 偏于理性和逻辑性, 如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就用了长篇的内心独白, 被称为“心灵的辩证法”。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善用内心独白。但意识流的内心独白就不一样, 主要是非理性、潜意识的, 散乱的、不连贯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描写人物的思维活动是想到那里写到哪里, 变幻无常, 无逻辑性。如第十八章写摩莉的内心独白, 原文三十八页, 1608行, 分八段, 只有第四大段和第八大段末尾各加了一个句号, 其他无标点, 写的是思绪的片断, 跳跃大, 使读者摸不着头脑。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所爱的渥伦斯基产生绝望时的一段内心独白, 都是具逻辑性的, 容易理解的。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十三篇日记, 但无日期, 具体的时间也不确切, 如“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今天没有月光, 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晚上总是睡不了觉”、“前几天”、“早上, 我静坐了一会。一大清早, 去见大哥”“太阳也不出”。有的日记只是推理、胡思乱想, 如第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篇, 都没有时间。空间也很狭窄, 狂人被关在房间里, 一般不让出门, 出门也有陈老五陪着。对空间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作品中大多数是狂人的思维活动。可以说, 作品写的多数是狂人的心理时空, 非理性联想。如“陈老五送进饭来, 一碗菜, 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 白而且硬, 张着嘴, 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 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 便把他兜肚连肠吐出。”从鱼的眼睛想到人的眼睛, 这不是正常人的联想。何先生为狂人看病, 狂人想:“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何先生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 就好了”。狂人的联想是养肥了, 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何先生说:“赶紧吃罢”, 指的是吃药, 狂人理解为哥哥也是“合伙吃我的人”。这些联想、内心独白不是正常人的逻辑思维, 为非理性的思维。鲁迅曾在日本仙台 (Sendai) 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 对狂人的心理特征是了解的, 把幻想当作真实是狂人的真实特征。又如第六篇:“黑漆漆的, 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突然又冒出“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似的怯弱, 狐狸的狡滑”的思绪来, 混乱, 不连贯。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意识虽然混乱, 东想西想, 从赵家狗的眼睛想到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 想到历史上的“易子可食”, 吃死肉的“海乙哪”等等, 但思维也保留某些逻辑性, 如从小孩子的眼睛想到与赵贵翁一样, 推出“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又如分析吃人的办法, 一种是布满罗网, 逼人自杀, 这样“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 又偿了心愿”, 还有一种是扣上恶人或疯子的名目, “将来吃了, 不但太平无事, 怕会还有人见情”。这种描写就有“中国味”, 如果狂人一直胡思乱想, 漫无边际, 中国人是无耐心看下去的。《尤利西斯》1995年6月由萧乾与文洁若翻译出版, 印了二万册, 真正通读完的人可能不多。鲁迅的《狂人日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高中学生还是能理解的。

三、作者与叙述者:隐身又参与

作者与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者是写作的主体, 叙述者是某个作品中文本的叙述主体, 是作者虚构的讲故事本的人, 他可以是全知型的, 也可以“我”来叙述。这是限制性叙述者。鲁迅《狂人日记》有两个叙述者, 一个是前言中的“余”, “余”是狂人中学的好友。一个是日记中的“我”。“我”不知道“赵贵翁”的经历和感受, 对人只是猜想, 不是“全知全能”的。《狂人日记》中两个叙述者都是作者鲁迅虚构的代言人。

作者写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信念, 情感和创作的艺术观点的意图。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自己写《狂人日记》等作品的原由。目的是要打破封建的“铁屋子”, 呼醒沉睡的人们。作者要表现创作意图一般采用两种手法, 一种是作者“隐身”, 把叙述者作为替身客观地叙述, 通过人物的行为、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表现, 或借助象征、隐喻的形象来暗示。另一种是叙述者直接参与, 表现作者的评价、看法, 理念。

鲁迅的《狂人日记》基本上采取了作者“隐身”的方法, 作者“隐身”以“我”化为故事中的迫害狂的“视觉”看人、看场景, 以迫害狂的意识流进行思维。如“大门外立着一伙人, 赵贵翁和他的狗, 也在里面, 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 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 抿着嘴笑”。“陈老五劝我进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 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这是狂人的视角所见所感。作者还借狂人的意识流, 诉说“四千年时时吃人的地方”, 吃人的历史。象征也是作者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法, 如关狂人的房子, “黑漆漆的”, “今天全没月光, 我知道不妙”“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 月光等都有象征意义。欧美的意识流小说一般都采用作者“隐身”的方法, 即使作为全知型的叙述者, 其叙述也较为客观, 作者的意图较难觉察。

鲁迅《狂人日记》还有另一个特点, 作者参与意识比较明显, 虽然以“我”叙述, 但明显看出作者表现自己的观点。这也带有“中国味”, 作者喜欢提示、启发读者, 怕读者误解。如“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 仍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实际上是点题, 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之类的话。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坦率在说:“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 是可憎或是可笑, 那倒是不睱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 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 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 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在《狂人日记》中, “你们可以改了, 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 活在世上。”“救救孩子”都是作者以“曲笔”的直接参与的呼喊。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 写《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此外的准备, 一点也没有。但鲁迅敢于创新, 不邯郸学步, 学习外国的写法, 又没有忘记中国的传统, 创造出有“中国味”的意识流小说, 使人耳目一新, 对中国新文坛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的出版比欧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出版的时间都早。《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具有“中国味”:集辐式结构, 散而不乱;心理时空, 非理性与理性的结合;作者与叙述者, 隐身又参与。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意识流小说

参考文献

[1]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2]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

[3]鲁迅.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3]鲁迅.鲁迅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

[4]萧乾、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译林出版社.1995.6[4]萧乾、文洁若翻译.尤利西斯.译林出版社.1995.6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3

《狂人日记》中说的吃人的人并非指真实的人,而是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中的消极成分。吃人的人只不过是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傀儡,是已经被吃了的人。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之前从未被质疑过。它是非常顽强的,及其顽固的,在吃人的人心中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它统治的地方——旧中国,他的势力是无敌的。仁义道德是它光彩的外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等,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像一个铁牢一班制约束缚着他的“臣民”。而那些至圣先师,是专门传播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人,是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外化,其他人便是他的忠实粉丝。而这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归根到底只为一个人服务,那就是封建独裁专制的统治者。它就像是西方教会中的教皇,代表着神,受万民敬拜。

作者是一种新起的异端——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表。他代表着自由、民主与进步。他企图改变甚至是以新代旧,也正因此而遭受到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的打击。就像作者说的“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从而导致了陈贵翁之流出来作冤对。“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就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陈贵翁之流就是所谓的吃人的人。不过作者之辈是新生的,势力是弱小的。作者一个人走在路上,一路上的人都给他怪眼色,以铁青的脸色相对,甚至连他的亲大哥也一样。新、旧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在当时是多么的瘦小!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害怕,他非常勇敢,信念坚定,作者勇气百倍的向别人质问起吃人的事,他敢于战斗,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当然,他不是也想吃人,吃掉吃人的人,他想改变吃人的人,使他们不再吃人。他最先企图改变他的大哥,却被大哥称作为疯子,甚至受到所有人的仇视。他没能改变他大哥,更别说其他像他大哥之一类吃过人的人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信念。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读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有感 篇4

近几天,我拜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这部小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当时旧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旧社会中,鲁迅来到了大哥的家乡。但那里的人却很奇怪,当鲁迅一人走在路上时,路上的.人都面色铁青的议论着他,似乎怕他,似乎又想害他。当我读到有个女人在街上打自己的儿子,边打还边说:“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看到这,我不禁吓了一大跳,虎毒还不食子呢!况且这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女人怎么会如此残忍呢!但是,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那天,一个人来告诉大哥说村里有一个大恶人死了,村里的几口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拿来吃了,还说是可以壮壮胆子。直到最后,鲁迅终于明白了大哥与那些人是一伙的,目的是想吃鲁迅。才明白妹妹五岁时的死,是因为被大哥吃了,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吃人的地方。

鲁迅的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5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华,她们比较重视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是1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还有的女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庸俗,好在她们读点书,能知晓一些事理。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常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公道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胡说八道。经常读书的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样才能想出办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缭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捉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谢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萧洒自若、风姿绰约、秀色可餐。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他人的缺点,你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篇6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篇7

所以于我,鲁迅先生的文章必读两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领其意了。而《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

至于写下这篇笔记,也是再读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参考着文章,才用拙劣的文笔写下的一丝小理解。

文末的注释写到《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那么鲁迅先生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都知道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此文必定会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那么鲁迅先生既敢写出此文去抨击社会礼教,就证明了鲁迅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没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对抗的思想。

所以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外界认为是“疯子”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认定为“疯子”,就是我觉得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会“吃人”的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连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发现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个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叹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甚是悲凉凄惨。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许就是通过那真真假假的“吃人”手法,来批判当时社会的昏暗腐朽,来批判那封建礼数。

通过吃人,来反应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应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人”者。使社会沉沦,使思想沉沦。

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弃医从文,不光是因为封建礼数的“吃人”,还有中国人自己吃自己的惨痛经历。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求学时看到了一群身体强健的中国人冷漠的旁观一个要被杀害的中国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读后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造就当时国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沦。它腐蚀了人的思想,让人逆来顺受。

你顺从,则永生;你若反抗,则必死无疑。

所以当时社会才会沦为最大的殖民地,沦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间地狱。才会有许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去换取人间正道。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读后感 篇8

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华,她们比较重视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她们的人生境界,使她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女人本身就是1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有的女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她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悠哉哉的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了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女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还有的女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只是附庸风雅,她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她们比较实际,有点儿庸俗,好在她们读点书,能知晓一些事理。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爱、漂亮或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读书吧。

读书是女人的立身之本。喜欢读书的女人,学历可能不高,但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女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常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有人描述,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公道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胡说八道。经常读书的人,她们做事会思考,知道怎样才能想出办法。她们智商比较高,她们能把无序而缭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捉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谢绝盲目;她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萧洒自若、风姿绰约、秀色可餐。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将成为一个精品;学习他人的缺点,你将成为一个废品,有为才有位。

女人伴着岁月读书,读很多了,也想写自己的书。女人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把生命中的春夏秋冬,写在纸上然后变成铅字,他人就在读她写的书了。女人写的书,笔触细腻而温婉,思绪灵动而敏捷,字里行间,溶入女性独特的精神气质鱼肉百姓和心灵。

鲁迅狂人日记优秀学生读后感 篇9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

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

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

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只有在祖国危难时,舍小家而顾大家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狂人日记》笔下的我对吃人的人说:“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这不是鬼话,而是真真切切的人话呀!即使亡国奴再多,但救国的人会更多,把亡国奴给消灭、埋葬,把苟安、苟存的思想从华夏大地上真正吃掉。鲁迅先生就如同在冬季的树,昂首挺胸,不被遭受的迫害和诬陷所妥协。

《狂人日记》中的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道出了鲁迅先生的心声。确实,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没有受旧社会影响的孩子,或许还有。从此点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对孩童的教育。宋朝宰相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他在广大穷苦人民的心中永远是不朽的,永远是嘴高尚的。

《狂人日记》读后感 黎芯仪

我妈妈很喜欢鲁迅先生写的书,所以买了一些鲁迅的书摆在书架上。

小时候我听妈妈讲鲁迅先生的故事,但那时我对他并不感兴趣。现在我读初中了,老师说我们应该看一看鲁迅先生的作品,于是有很多同学买来看。我很好奇,问了问看过这些书的同学,他们都说看不懂,很无聊。我心里觉得特别奇怪:这些书很难吗?怎么会看不懂呢?

回家后,我翻开妈妈的书来看,刚开始看了几页觉得还可以,可是看久了就觉得没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看了大半天也没看懂,特别是《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我都不知道“吃人”是怎么一 回 事。

吃晚饭的 时候,我问妈妈那是怎么一回事。妈妈一时也说不上来,后来她说《狂人日记》里说的“吃人”,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他所处的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制度、社会风俗的一种说法,但把这一切指出来的人却被年作是疯子。体现了鲁迅先生不被世人所理解的痛苦。妈妈又说:你一下子看这个是看不懂的,我挑一 些比较易懂的你看,慢慢你就会欣赏鲁迅的作品了。

读《狂人日记》有感

《狂人日记》这本小说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其中鲁迅借以对迫害妄想症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现象,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性、普遍性,表现了现代人开始觉醒的意识,也表现了作者倡导人的文学和启蒙主义。

读《狂人日记》有感

众所周知《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第一篇总序,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 篇10

关于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在讽刺一些人——那些用异样眼光看着鲁迅的人。

众所周知,鲁迅弃医从文之后讽刺过一些吃馒头沾烈士鲜血的人,说过他们病态之类的话,这类话当然是讽刺的同时得罪了很多封建迷信的人,鲁迅的话与他们所谓的“正确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得罪了那么多人自然是会的。自然归自然,就不代表他们是对的。不然为什么一堆人会支持鲁迅呢,鲁迅是对的,毫无问题。

对此,我对于出生在21世纪感到幸运,不会受到所有19,20世纪的束缚,不会有那么多盯着人看的奇怪的人,不会有那么封建残忍血腥冷酷无情悲观的想法,没有人会变态到拿馒头沾烈士鲜血,也没有人会吃人。而往后望去,鲁迅全部经历过这些,是多么慎人,多么恐怖,也没有人管。那鲁迅是多么可怜,从年轻时就立志救中国人,苦学几年,到头发现,要救的不是人,是在人躯中等待救赎的灵魂,人生的几年就这样白费了,只好学写文章来救人了,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招来了麻烦,招来了鄙视,负面的评论远超于正面的评论,而鲁迅仍然作为一个不倒的勇士。

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明显不是钱,是爱国的精神,身为国家不多的读书人,鲁迅认为带领国家算是读书人的责任,出国留学,辛辛苦苦,雄心壮志,是灰霾,还是成功。也许当时并不怎么样,但也感谢了变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读书,宣传读书,提倡读书,为了读书。

读狂人鲁迅范文 篇11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狂人是敞开了自身、解剖着自己、沉酣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抒发着大痛楚大悲悯的鲁迅。是他的热烈的生命激情,是他在长期压抑、苦闷、焦虑和挣扎反抗中的突然爆发,是他区结晶了的沉重的悲哀和愤怒之火。他疯狂地撰写封建的毒瘤,他血狠狠地吸吮那些恶人的思想。他也在吃人,吃着那些像恶魔一样打着信仰而吸吮人精神、灵魂的人。他癫狂,却又坚持。坚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关键字:吃人;癫狂 内容:

狂人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鲁迅借助狂人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它侵蚀了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封建传统礼教的剥削、压迫下,要求反抗!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狂人日记》即他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族。青年时期,受到进化论、列夫 • 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在仙台观看了一场电影后,他决定回到祖国从事文艺工作。因为在那场电影中,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他看到了被封建礼教侵蚀的民族魂。他希望能通过这些书籍、报刊去唤醒一个中国人该有的民族精神。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狂人日记》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振耳聩聋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综观全文,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他清醒着呢!封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懦,狐狸似的狡猾。这就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清醒认识。

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十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具有暗示性、象征性的人物形象。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鲁迅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同迫害狂想症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赴某地任候补官员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纳入到体制中来,驯服成为忠顺的维护者和奴才,以此揭露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

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野蛮性除了这直接的吃人外,还有社会的制度,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吃人,也就是对人的肢体的残害和对精神的残害。所以引申到家族或者礼教上也无所不可,在批判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时代,这也是很自然的。但绝不可以因为看到它象征的意义而完全否认《狂人日记》直接的材料和原有的主题,事实上存在的人对人的肉体的蚕食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因为它的残忍性至少是和封建礼教同样可怕,更因为它是事实。

“五四”启蒙运动中,鲁迅以狂人之口发出最猛烈、最彻底的呐喊:道德吃人。不少人会嘲讽:“这道德怎么会吃人?”不少人觉得这“吃人”的称号应该赠予封建的礼教。然而,道德吃人又与封建礼教有着怎样的关系?殊不知一些造反的人一边赞赏狂人的思想,一边把“道德”改为“封建礼教”。从此,“道德”与“封建礼教”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的确,人们认为“封建礼教”比“道德”更为重要,狂人的叫喊与斗争头子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如“五四时代”就有人提出“破坏家庭”并主张学习“娜拉出走”,对现实生活的反抗,对梦想生活的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反对这个不平等的“道德吃人”的社会。而这个社会是“道德”吃人,并非人去改变“道德”。那些敢于站起来与“封建礼教”抗衡的人,他们是愚昧还是现实?妄想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

人们在区分道德与封建礼教时,处在中立状态,稍不留神,便误入歧途!显然,《狂人日记》只是表明:要发现这道德的吃人真相,人就必须体验非道德的发狂般的大病;在肉体上的和精神上执著于“语无伦次”的“荒唐之言”,不服从安定,不但不能让病好了,反而更加不安分变成惹事生非的人。一味的揭露其隐情,只是徒增本身的烦恼罢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老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也许这只是鲁迅外《狂人日记》中对“道德吃人”的呼喊,揭露吃人现象的发生,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日干的事”,表现彻底批评封建礼教的勇气,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在当时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我认为,这“道德吃人”与封建礼教的腐朽脱不了关系。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则向我们血淋淋地拨开了那层虚伪的面纱。它演绎了一个女人在封建礼教的渗透下,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狂人日记》中也有一些较为醒目的片段: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议论我,又怕被我看见。一路上的人,却是如此„„

我想我同小孩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

它所展示的紧张、恐惧,追随着“他”的狂人一一展现。“我”之所以被称之为“狂人”,不仅是他不同与人的理想,更是那一种癫狂、炙热的追求。狂人是敞开了自身、解剖着自己、沉酣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抒发着大痛楚大悲悯的鲁迅。是他的热烈的生命激情,是他在长期压抑、苦闷、焦虑和挣扎反抗中的突然爆发,是他区结晶了的沉重的悲哀和愤怒之火,使正常的看客和论者们以为是他在发疯,而根本不知道自己们在昏睡。鲁迅在呐喊中不单发现了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还发现这铁屋子就在自身之内,发现了自己要反抗传统势力的外在压迫,又背负着传统势力的内在压迫的矛盾。与其将他人禁锢在“铁屋子”内看着自己发疯,还不如切实际唤醒这些无知者的思想。

然而,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我们要怎么办?是甘心堕落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则选择了一条令人颤畏而敬仰的路。他举起笔杠子对着封建礼教进行抨击、摧毁。若说那群吃人的人是疯子,鲁迅也难逃其名,他毅然也是个疯子。面对沦丧的道德、扭曲的人性,进行犀利、猛烈的抨击。他的《狂人日记》,毫不留情地暴露了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就是一个疯子,一个无谓生死的疯子。他疯狂地撰写封建的毒瘤,他血狠狠地吸吮那些恶人的思想。他也在吃人,吃着那些像恶魔一样打着信仰而吸吮人精神、灵魂的人。他癫狂,却又坚持。坚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是的,在这无声的铁屋子里,只有发狂才能够触及灵魂,只有在疯狂中“自啮其身”,才能够揭示出事情的真相。而这一切疯狂,自始至终发生在“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的家庭之内,表明家庭是窝里斗的基本单位,家族和亲情是吃人的基础:人们的全部传统观念的根基和价值依据,最终都可追溯到生物性的血缘关系。

鲁迅的一生和美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不仅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美术有着精彩深的研究,而且还积极倡导大众美术,亲自参与了大量的美术实践活动,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由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美术思想形成的根源基础。其主旨是:肯定美术的社会功利作用,强调美术与社会、时代、国民之间紧密的联系,把美术作为与一切黑暗、落后、腐朽的势力作斗争的武器,从而改变国民的精神。鲁迅美术思想的丰富内容体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精神:一是关重并提倡大众的艺术,一是提倡现实主义的精神。鲁迅提倡现代的大众艺术,并注重古代的大众美术——民间艺术,以此来说明美术只有尊重大众,才会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他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是的,这就是狂人鲁迅。

上一篇:社区图书捐赠下一篇:婚礼宴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