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2024-04-23

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共6篇)

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1

1.认识本课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3.通过三种句式的训练,规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4.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5.围绕杰克逊评价哈默的话,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的人格魅力。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懂得尊严是什么,有时对尊严存在误解,容易把自尊与虚荣、面子混为一谈,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因此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以及将来人生都有着重大意义。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理解什么是尊严

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一、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尊严》这篇文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

一、两名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板书:哈默)师: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而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打开找一找。2.指名生读

◆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师:谁再来读读?仔细想想,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生提出疑问)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都没有什么呢?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吗? 师出示:那时的他没有------,没有---------,没有---------。生练习说话

师小结过渡:对啊,这是哈默别说是汽车了,连基本的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都没有,可是为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他是个富翁呢,而且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让我们带这个疑问,走进文章,走进哈默,去探个究竟吧!

活动2【讲授】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用波浪线划一划描写他的语句。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3..生反馈,师点拨。

师: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预测: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

师:描写逃难者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一自然段)描写哈默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五自然段)师:什么是“狼吞虎咽”?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衣少穿,在路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小结:看来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与那些人相比,他的情况好吗?

你从哪里感受?

抓“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体会哈默此时的状况。师:从这两个描写哈默的词中,我没感受到了哈默此时极度的饱受饥饿的折磨,他非常虚弱!师: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预测:别人都是一句话也不说„„哈默坚持先干活后吃饭)

你认为此刻的哈默他最需要什么?

出示:此时他需要——,需要——,需要——?(生练习说话)活动3【活动】细读课文,感悟“尊严”

师: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自由的2-5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几次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看法与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文,交流。

◆出示重点句: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通过品读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他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 ① 指名读,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字体会哈默的坚定。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哈默反复运用,哪个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名生读。

师:透过哈默的语言(板:语言)我没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你们注意到他说话的神态和动作了吗?

② a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神态——“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他内心的失望。

③ b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动作——“喉结上下动了动”感受他内心对食物的渴望。(指名表演这个动作,再请每个学生自我表演,深入体会哈默在饥饿难当之时,依然坚持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可贵品质。)

师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师板书:神态、动作)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可以说你们成了哈默的知音呐!一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哈默的感受吧!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么样? 生说

师:尽管他可能饱受饥饿的折磨,可他依然坚持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③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 出示重点句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在沃尔逊大叔与哈默的对话中,你还挺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哈默的语言,感受哈默可贵的品质。】

师:哈默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可他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信,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他真是个自强不息的人!(板:自强)

师:哈默得到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回答

师:这正是哈默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食物吗? 出示:他拥有---------,已及别人对他的----------。(谁能说?)回头看这句话: 出示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还有疑问吗?)你觉得在这里的“富翁”只什么样的人?(预测:像哈默这样有尊严的人,有高尚品质的人)环节四:感受杰克逊大叔的人格魅力

师:杰克逊大叔能这样评价一无所有的哈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 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在众多的逃难者中单单留下了哈默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她,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杰克逊大叔的为人在文中各处都有体现,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师总结: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 什么是尊严的人。

活动4【讲授】介绍哈默,升华情感

全名亚蒙?哈默,在20岁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就已经是百万富翁。81岁高龄时,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

。他与美国历届总统,比如:罗斯福、尼克松都有深交,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他不仅是闻名世界的石油大王,而且涉足制酒、制药等诸多产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的他,还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勇敢的人——哈默传》。提问:

1.听了老师的介绍,此时你最想说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一件事。成功之处:

a、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b、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活动5【作业】作业

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2

特级教师葛银铨执教《詹天佑》, 为了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感受、理解和敬佩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课堂教学以“情”为经, 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 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等人的素质摆上课堂教学应有的位置;以“境”为纬, 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 拉近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消极语言转变为积极的生活,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期待对话, 走进文本

师:1909年8月,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胜利竣工。这一消息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人民无不感到扬眉吐气。 (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铁路竣工当天, 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大屏幕展示, 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 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 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 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 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 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 设计一个好的路名?

生:想, 我来说!

师:别急。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 你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梳理。)

师:命名的理由可以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 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 要先仔细读课文, 再一起讨论。研究文中语句的方法可以是划一划, 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 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 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 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 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 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 待会儿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赏析:作为学生与文本联姻的“介绍人”———老师, 创设情境, 用给铁路取名这一新奇而巧妙的办法, 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亲近”文本, 激起他们“拥抱”文本的欲望。同时,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深入对话, 叩击文本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给铁路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

(在学生自读自悟过程中, 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师: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发布会, 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怎么开?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 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发布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是参加发布会的记者, 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 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赏析:富有个性的路名, 是学生深入文本“倾听”与对话的收获, 是对文本语言和课文内容感悟、理解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思想情怀内化、升华的结晶。召开新闻发布会,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 基于他们的经验和生活感受, 解读文本。

生:我取的路名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 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 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师: (在黑板上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 这两座山, 哪座是居庸关, 哪座是八达岭?

生:左边那座山势高、岩层厚的是居庸关, 右边长而低矮的是八达岭。

师:谁来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名学生上来画: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中部凿进法。)

师: (点击出示:“居庸关山势高, 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两段文字) 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对照同学画的, 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开凿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 可这个同学画的两个箭头一高一低, 到时候怎么贯通呢?也太粗心了, 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我来给他改一改。

师:是呀!这将给工程带来多大的麻烦。嗯, 改得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 八达岭隧道上的两口直井之间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如果这样, 中间一段很快就能贯通, 辛辛苦苦打了两口直井, 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认为这两口直井应打在八达岭全长的三等分处, 并且要选山的凹势处。

生:对, 选八达岭全长三等分处且是凹势的地方打直井, 不但打得快, 而且六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也差不多, 既省时, 又省力。

师:你来“打一打”这两口直井。

生:我有一个建议, 既然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那为什么不多打几口井呢?

师:有道理, 老师也这么想。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我不同意, 打直井能缩短工期, 但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为打直井也要花工夫的, 打两口够了, 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工期缩短一半。再说我们是开凿隧道, 又不是打直井。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文字, 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 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赏析:以新闻发布会为载体, 以“智慧路”的命名为切入口, 辨山名, 画凿法, 提意见, 每一环都引导学生亲近文本, 在理解、品味、比较、判断中, 提高语言感受力。尤其是学生的质疑, 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潜能, 凭借文本语言, 调用生活感受和阅读经验, 展现个性化的感悟。

师:还有谁要发布?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 詹天佑顺着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 他真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师: (大屏幕出示“人”字形线路) 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 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 借助大屏幕展示的线路图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生: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 一个在前边拉, 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这儿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火车就上山了。

师:下面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场面。

(课件演示)

师:看了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詹天佑太了不起了, “人”字形线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生:我觉得也只有“人”字形线路、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我一直在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火车驶这样的陡坡?可是没有。只有“人”字形线路最合适。詹天佑确实太了不起了。

赏析:点击出示“人”字形线路, 形象引路, 言语为本, 在言说中感悟语言, 理解语言, 凸显形象;透过语言挖掘、品味人文内涵, 引发高质量的对话, 生成独特理解与体验。

师:还有其他的路名吗?

生:我叫它“回击路”。因为这条铁路不到1年就全线竣工了, 比原计划提早两年, 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呢?

生:因为在1905年, 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负责修筑这条铁路时, 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还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现在我们成功了, 用事实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

师: (出示一家外国报纸的话) 你是如何理解“还没有出世”?

生:这其实是他们对我们的嘲笑, 嘲笑我们科技落后, 人才缺乏。

生:我以为这“回击路”取得太恰到好处了。帝国主义认为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 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 至于中国人, 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这样的工程的。现在这条铁路不满1年就全线竣工了, 而且还比原计划提早两年。这难道不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吗?

生:我觉得这“回击路”其实就是“爱国路”。

师:说得好! (激情澎湃地) 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下, 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满怀信心、披荆斩棘, 凭自己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智慧成就这一攸关民族声威的历史使命, 这是詹天佑的骄傲, 也是全中国人民的自豪!

赏析:如果说“智慧路”和“杰出路”的阐发是为了感悟语言, 理解内容, 那么“回击路”的生成则是为了探究这一语言、内容更深层的内涵。构建了一个以“回击路”为核心, 以“智慧路”和“杰出路”为两翼的立体对话空间, 让对话更富人性, 更显灵性。

三、超越对话, 内化文本

师:刚才的新闻发布会, 许多同学发布了自己取的路名及其命名的理由, 下面我们来评一评自己心目中的最佳路名。

生:评价。 (略)

师: (小结) 是啊, 大家给京张铁路取的名字真好!分析这么多路名, 归纳起来, 其实大家都是从赞颂詹天佑的杰出智慧 (点“智慧路”) 和爱国热情 (点“爱国路”) 这两个角度来命名的, 在命名过程中, 也表达了大家对詹天佑的怀念、崇敬以及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师:最后让我们肃立在詹天佑的塑像前, 一起用饱满的感情来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后反思: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葛老师上的《詹天佑》, 正引领和实践着这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立体对话, 努力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

如果把编写教材视为对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的话, 那么, 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可视为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表现在实践上, 是教师如何用教材教, 是机械地传承文本知识, 还是个性化地改造、处理、整合教材?从这一点上看, 葛老师的课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上课伊始, 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以征集路名为载体, 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画一画中, 验证而完善自己原先对路名的预想, 使教学内容与主体的知识结构相容, 有效同化和顺应。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 把教材还原为生活场景, 让学生亲临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情景, 在平等合作、互动交往并伴有创新思维生成的平台上展开对话。如此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切解读, 在与文本 (作者) 的对话中, 实现对课程资源的二度开发和充分利用。

师生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 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 是指双方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它更多地反映了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这种对话所寻求的结果, 在伽达默看来, 不是一种拉平, 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 生成一种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看, 葛老师正是在通过以教材为中介的与学生的对话中, 寻求一种新的突破, 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当设计路名的启示发布后, 学生跃跃欲试之际, 教师即刻提出设计路名的建议, 在师生交流中, 产生、形成并疏理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 为学生更便捷、更有效地“倾听”文本, 为与文本 (作者) 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奠基。随着学生读书的深入,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路名时, 老师及时与学生交流, 最佳路名随即产生。如此, 师生对话有的放矢, 有效地实现教学向深度拓展。

《诚实与信任》教学实录特级教师 篇3

一、初读课文,出示词语,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准多音字“尽”“差”,采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故障”、“环顾”、“居然”。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毕竟”、“应该”体会“我”用于承担责任的可贵的诚实品质。

三、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从“便”再次体会“我”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以代写字条的形式指导学生写留言条,并在对话中体会“我”对小红车主的信任。

四、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的类似的行为和想法。在朗读有关诚信名言中再次感受诚实与信任的重要。

【片段回放】

师:课后练习中有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做题目”,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概括的告诉我们了。略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浏览课文,找句子。指名读句子)。

师:这是谁对谁说的?

生:这是小红车主对“我”说的。

师:“我”做了什么事,让这位小红车主人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把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用——画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生:一天深夜,……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师:是的,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生:这辆车的车头超出了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师:对,小红车违反了交通规则。

师:面对这样的情况,你认为这起交通事故应该谁来负责?

生:小红车主负责,因为他的车超出了停车线二三十厘米。

师:可是,作者却认为——

生: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出示句子)

师:“毕竟”是什么意思?

生:到底

生:终归

师:“应该”呢?

生:应当

师:是理所当然的,能推卸吗?

师:读到这儿,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他非常勇敢。

师:你说的真对!“我”勇敢的做了什么?

生:他说“责任应该在我”。

师:这就叫——勇于承担责任。(板书)

师:带着敬佩之情,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发生了撞碎反光镜的意外,“我”没有埋怨天气的恶劣,没有责怪小红车违章停车,而是——勇于承担责任,这就是——诚实(在两字下标注△,生齐读)。因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指读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了一些关键的词语体会到了作者勇于承担责任的可贵品质

(出示句子: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

师:“环顾四周”想干什么?

生:找小红车主。

师:没有找到人怎么办?

生: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

师:你能把“便”换一个词吗?

生:于是。

生:就。

师:老师想换成“立即”,好不好?“立即”说明什么?

生:什么都没想,就写字条了。

师:这就是毫不犹豫。

师:在发生事故后,“我”没有抱怨天气,没有责怪小红车主人,而是毫不犹豫地留下字条,这就是伟大的品质——指着课题,生齐读:诚实。这种诚实就表现在——指着板书,生齐读:勇于承担责任。因为,他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指着课题,生齐读。

师:现在,请你代作者写一张字条,怎么写呢?

(原计划安排学生写话,然后指名读一读的,因为时间关系,改为直接口述。)

生:你好……

师:对谁说的,要加上称呼。

生:小红车主人,你好。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撞碎了,对不起。

师:首先表示歉意。

生:我叫(用我自己的名字吗?教师示意)__x,我家的电话是0511-12345678(学生说的是真实的电话)。请你和我联系。

师:和我联系干什么?

生:我把修反光镜的钱给你。

师:请问先生,你这样把这么重要的信息告诉一个陌生人,你不担心他会为难你吗?

生:不担心。

师:为什么?

生:……

(连续问了两名学生,都说不出)

师:看来,我们都认为没有为什么,就是不担心。这是一种直觉。这种不担心就是对小红车主人的——在课题“信任”下标注红色的○,生齐读。

师:“我” 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可贵的品质——诚实(生齐读),我主动留下姓名、电话,给陌生人无比的——信任(生齐读)。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和别人发生冲突,或者自己犯了错,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4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生4:(举手)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生:(举手)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生:(举手)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师:你们还小。生:(笑)师:读第四段。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生43:爱情。生44:希望,梦。师:是消失了吗?

生45:没有,埋在心里。师: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 生47:忧伤。师:为什么忧伤?

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 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 生:(笑)

师:你们太小了。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 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生48:(读)

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 生48:问号。师:问谁? 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 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 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生:(笑)

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 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 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 生:回家。师:回家了吗?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 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能体会的举手。生:(举手)

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 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 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 生50:(张开双手)师:头应该怎么样? 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生50:(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范读,很陶醉)生:(鼓掌)

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多好呀,这个场景。可是诗人放歌了吗? 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生:(读)

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 生53:乐器。

师:你会吗?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么说,笙箫现在却沉默。下面一句是什么?

生54: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夏天的虫子,蝉、蟋蟀呀,它们怎么叫?现在它们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谁沉默? 生:徐志摩。

师:刚才想放歌,现在都沉默了,还高兴得起来吗?请你读这小节。生:(读)

还没有沉默。你来读。生:(读)

好。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深入到诗歌的境界了。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你们自己再读读。生:(自由读。)

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4、5、6,并画上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这是我们刚才研读的几个小节,这个箭头是表示感情,但是诗人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生:(小组内讨论)

师:每一小组派代表板演。生:(板演)

师:(老师逐个评判学生的板演)最后诗人说,说什么呢?我留一个问题,诗的最后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到底是带走还是不带走?这个问题我留作同学们的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生56:(面对全体听课老师读,读完后全场鼓掌)师:好。老师很高兴,这节课看出了大家的进步,从开始的时候对诗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基本上理解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有个地方似乎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后面没有下得来。(老师范读)几乎都是气声。生:(练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名师课堂的精彩从哪里来?

——程翔老师《<再别康桥>课堂实录》赏析

语文组 贾会彬

2010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程翔上的《再别康桥》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翔老师的课在上午第四节进行。上三、四节课的老师用同一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在第三节作课的是沈阳的刘树义老师,或许学生是初二学生而课文是高中课文,或许是放假期间被召集来心里不满——结果,学生启而不发,调而不动。尽管刘树义老师幽默风趣,尽管他教学经验丰富,采用了很多办法,学生依然低头不语。一节课下来,所有听课老师都认为授课教师的表现是超一流的,学生的表现是很“闷”的,如果让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学生是恐怖的。

第三节上完,已经是中午12点,听课学生和老师都有些困倦。这时,程翔老师上课了,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的旅程开始了,在程老师的课上,学生都开始踊跃发言,精彩随处可见,《再别康桥》的美被充分发掘出来,听课教师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掌声。

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篇课文,为什么程翔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呢?经过很多天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拉近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若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和学生初次见面,每一个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堂的顺畅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程翔老师也不例外,他有三个举动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第一个举动,重新摆放课桌。上课前,程翔老师让学生把课桌重新摆放,最终放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没有课桌,程老师坐在靠讲台的一排中间。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站在前方,学生坐在座位上,教师和学生壁垒分明,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距离感。而程老师让学生重新摆好课桌后,课堂倒像要开始一个“方桌论坛”。程老师坐在学生中间,给学生一种平等探讨问题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第二个举动,自我介绍。程老师坐下后,开始了自我介绍:

师:我叫程翔,来自北大附中。程是前程的程——哪一个‘翔’字更好?大家猜猜。

生:飞翔的翔。

师:哦,你猜对了!我们有了默契。(学生和听课老师笑了)同学们很辛苦啊,刚才上了一节课,接着再上一节。

程老师的自我介绍很朴实,只不过,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学生正确的回答让程老师很惊喜:“我们有了默契。”这个评价让学生都笑了,紧张的气氛轻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不经意地为课堂营造着和谐的气氛。

第三个举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第三节课上,学生是拘谨的,是不自信的。第四节一上课,程翔老师就寻找机会鼓励学生。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全诗来读一下,(问右边第一位同学)你来推荐一下,谁来读?

生:刘思雨。

师:为什么?

生:她读得好。

师:我觉得你推荐自己比较好。她读得好,不用读了,你不好才读。(众笑)这是什么精神?

生:毛遂自荐的精神。

师:很好。你读读。

生:(读)

从这段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第一个同学来读,但他拐了一个弯,引导学生“毛遂自荐”。其实,这个片段的实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打消学生怕犯错的顾虑,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寻求进步的地方,犯错并不可怕。

二、指导诵读,体会语文的好玩。

在这节课上,程翔老师没有什么精巧的设计,只是以诵读为主线,很朴实地一节诗接着一节诗讲,但就是在这朴实的教法中,精彩纷呈,下面是程老师的一个指导诵读的片段。

师:小伙子请站起来,读这小节(第二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

生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读得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1:(低头无语)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1:心情波动。

师:你荡漾过吗?实事求是地说。(众笑)荡漾过,我们都荡漾过,只是荡漾的原因不一样。

生1:(低头无语)

师:这段诗应该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读?(抬头)

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那个墙角。看那儿。

生2:那河畔的金柳„„

师:读得不好,“那„„”——一下子拉到那个境界里。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同学们抬头看老师。“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程老师在范读中很陶醉,全场鼓掌。)你得想象,伴随朗读,想象美好的景色。一起读。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

这个成功的教学片段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 “荡漾”的诵读指导。很多老师都有过指导学生诵读的经历,也都有过失败的体验,尤其是面对程度不好且不活跃的学生时,我们几乎无计可施。但是,程翔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却成功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诵读小步前进,适合初二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首先,程翔老师先从内容和感情上进行分析。诵读从来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活,诵读总是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程翔老师深知这一点。他问:“荡漾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不出时,程翔老师用了一个暗含选择的反问来启发学生:“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学生自然能回答出是“心情波动”。其次,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深,程翔老师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荡漾过吗?”这个问题在羞涩的学生那里没有成功。于是程老师迅速转换问题,用诵读的动作来辅助诵读:“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吗?”这是在引导学生进入那个场景。最后,程老师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随即,程老师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学生终于读出了“荡漾”那摇曳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番话:“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程翔老师的课堂无疑为这句话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这个教学片段中,程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是啊,语文课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的。有人问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答之曰:“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岳霖在觉得逻辑好玩,事实上是对逻辑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成一代大家;同样,学生在好玩的课堂上也定能兴致盎然地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动作辅助,诵读中加深理解。

程老师指导诵读,方法多样,其中,他特别注重诵读动作的指导,请看他对诗歌第5节的诵读指导。

师:徐志摩内心保存一个梦,什么样的梦?要不要去寻找?谁来?咱们请一位。

生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你先不要坐,站着大家听清楚。寻梦问谁?(自己)寻怎样的梦?(美好的),请一个小伙子回答。

„„

师:怎样读好?抬头好?手应该怎么放好?(学生把手垂下来)就这样垂下去好?(众笑)我觉得应该这样(双手伸开)。

生2:那样没法读。我要拿着念。

师:不用看书了。

生2:我不看不会。寻梦。(伸手)(众笑)

师:感情来得太快了,同学们分析。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

生3:下句,“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

师:不同意见可以说。

生4:放歌。

生5:我不认同。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

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众笑)

师:我觉得请这个同学朗读。一只手拿着纸读。

生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感情太快了。(众笑)这就是朗读的技巧。寻梦是为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自问。想起美好的梦,一生中,那个梦太重要。一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美好的梦,时间越长,越想越甜美。(范读)“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众鼓掌)“放歌”时伸开手,闭上眼,头摇一摇,表示自己陶醉了。

在这个指导诵读的片段中,程老师仍然从诗歌的感情出发进行指导诵读,但是,该片段最大的特色却是以诵读动作“伸手”来辅助诵读,其主问题是:“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这个问题事实上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在哪里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尤其是生5的发言让人眼前一亮,听课老师们都暗自佩服他的分析能力:“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接着,程翔老师的范读感染了所有的人,学生伸着手诵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程老师的动作辅助诵读法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了划船的画面,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里被彻底打开了,他们早已经抛弃了拘谨和紧张,而变得敢于发言、争着发言了。

7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篇5

执教:山西省教科院

崔云宏

师:今天呢,崔老师跟大家上一节课。上什么呢?上这篇课文,(指向投影屏幕上的课题)题目叫什么?

生齐:《画家和牧童》

师:大家看老师写课题,如果老师写错了,大家一定要告诉我。好不好? 生齐:好!

师:看谁看得清楚。

师一笔一画写课题,师边写生边读,写后齐读。

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好多大画家,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画家,他画的画了不得,尤其画的这个图(投影出示),什么图?

生:《斗牛图》。师:这是从古到今传下来的一副稀世的珍品。现在在哪儿呢?在我们国家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面珍藏。你看看这儿写的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乾隆。

师:乾隆皇帝写的。刚才谁说乾隆来? 生:张志坚。

师:张志坚站起来,你怎么知道是乾隆? 张: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我还以为你一看就能认出来呢,那就了不得了。(生笑)

师:谁画的画? 生:戴嵩。师: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读他的故事? 生:想!师:打开书。

师:我告诉你啊,做这件事。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了,一定要记住,让你的耳朵听到你的读书声。好不好?

生:好!

师: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齐读。

师:哎,不要一起读,合唱不如独唱美妙,独唱。自己听到自己的读书声,开始读。

生大部分同学仍齐读。师:停,我刚才说啥呢?你们看过演唱吧?大合唱那么多人,谁能认识你啊?你看人家正儿八经的名演员,都是一个人干嘛?独唱。咱们独唱,好不好?接着往下读。一二。哎呀,不要一二了(大家笑),自己开始。

生自由读。

师巡视观察学生朗读。师:停。读完一遍了吗? 生:读完了。师:有些人刚才读完一遍又读一遍,有些孩子读完一遍别人还没读完赶快认读生字,多好呀。现在一遍全读完了吧?

生:嗯。

师:认下字了? 生:认下了。

师:不要随便说噢。我出来一些字,你一定要认识,好不好? 生:好!

师:看看这儿(出示注音生字词)自己拼一拼。生自由拼读。

师做停止手势,生渐停。师指最后一名大声读的孩子:瞧他的声音,读得多好听呀。你们会读不会读? 生:会!

师:谁来读第一行?好,你来读,她要读对了,你们跟着她读,好不好? 生:好。

生认读,但没有跟读。

师:哎?她第一个词读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对了你们应该做一件什么事?跟她一起再读,重新开始。生按字领读。没有注音的字没有读。其他学生发现后指出不加拼音的字丢了。师:你就读词,好不好?咱就这样子读,好不好,开始。重新领读词。

师:读得字正腔圆。好的,第二行谁来读? 一生抢说:我!众笑。

师:你太着急,就轮不上你。(指另一生)你来读。生领读。

师:这声音多好听呀。第三行。生领读。

师:她了不得。那一行啊,最难读,尤其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特难读,她都读准了。咱们再来读一下。

生再次齐读词语。

师去掉拼音:难度增加了,谁来读? 指名领读第一行。师:第二行谁来读?

指名学生从后面往前领读第二行词语。师:又读对了,第三行,谁来读? 指名按顺序领读第三行。

师:好的。难度越来越大(换句子),谁来? 一生抢答。

师:不要着急,看一下。一生继续抢答。

师:看,只有他一个。那面靠墙那个男孩子(指),你给大家读这个句子,他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听,尤其是红字,都是本课要认的生字,你一定要听听他认准了没有。生读得不够流利。师:读对了吧? 生齐:读对了。师:好的。(指一直抢答的那名学生)你一直想争,机会一直没给你。你这次给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读。

师:很好,请坐。孩子们记住,这里面出现的几个字,都是特难认的几个生字。我们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好吗?

生:好!

师:这次不要喊着读,知道吗?有时候喊并不是很美。生齐读。

师:好的,我们生字认下了,再读课文就更好读了。对不对? 生:对!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读完告诉我:戴嵩是个什么样子的人?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出示第一段课文投影:谁能看着这儿,给大家再读一次?读的时候大家要想啊:戴嵩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指名生读,师提示不要拖腔,并范读首句。该生再读。

学生指出该生读漏的字。

师:差了那一个字可了不得啊。所以孩子们,我们读书一定要看清了读,不能想当然去读。好不好?

生:好!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下,这次读的要没问题了。(指刚才那位学生)你注意听好不好?

指名学生再读。

师:很好。知道刚才的问题吗?他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生:著名的画家。

师:戴嵩是唐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谁告诉我什么叫著名? 生:有名。

生:那有名又是啥? 生:很有名。

师:这个同学问了,有名又是啥意思? 众笑。

师:请你站起来,你为啥要问这个问题?你叫什么名字? 生:唐…

师:有名,别人才能叫出来你,否则,说那个男孩子。人家戴嵩不仅有名,而且刚才那个同学说了,怎么有名?

生齐:很有名。

师:你呢,可能咱们班的同学知道叫什么名字,人家戴嵩呢,走哪儿,别人都知道,这就是谁呀?

生齐:戴嵩。师:这叫什么? 生:很有名。师:这叫著名。(众笑)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请你们再读读下面这两句话,其实著名的意思就含在这两句话中,你告诉我为什么说他著名?这里面就有答案(指句子)。孩子们,为啥说他是个著名的人呢?你来说。

生: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师:有没有名? 生:有!

师:还有一句呢。那个女孩子。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好多人观赏。师:还有一句呢?刚才漏了哪一句了? 师逐句出示,生读。

师:既然都是这么有名,第一句话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你能不能也用上“一……就……”来说说第二句和第三句。

师引导:“他的画一挂出来,看画的人……”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看画的人就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师:明白了吗?我们一起说这句话。生齐说。

师:会用“一……就……”了吗?第三句谁会说? 师引导:你可以把有一些句子去掉再组。

生:他的画一挂出来,有钱的人就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自己跟自己说一下。生自由练说。师:明白了吗?这就是著名。记住以后读一些词时它后面有一些句子就是说明那个词的。好不好?

生再读这三句。

师:他的画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知道他怎么画的? 生:想。

师:这我不知道。打开书,你轻轻地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拿出来你的笔轻轻地把写他怎么画画的句子划下来。读书要动笔墨。

生自由读。师:这就是学习,不要让别人告诉你答案,一定要亲自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谁来告诉我,哪句话是写他画画的?这么多人不知道啊?那么多老师都看着你,你要不知道了人家会说这个孩子……谁来说你划出哪句了?你画的哪句?

生:他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

师:其他同学画的哪句?是不是这句话? 生:是。

师:记住,课堂上不要和老师躲猫猫,不怕你错就怕你没有机会表现自己。咱们读一下这句话。生读:他一会儿----师:大家听着,你如果找到这个句,你聪明;如果你把这个句子读好了,你更聪明。谁来读这个句子?

还有人不敢举手,刚才我就说你了,你画到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你。你不会读吗?站起来,就你读。咱们听听她读好不好?

生:好。生读。

师:你瞧瞧,你读的一点都没问题。对不对? 生:对。

师:机会是自己争来的。谁再来读这句话,还不举手就打屁股了。生笑,举手的多了。指名生读,集体读。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出现了两次,哪个词? 生:一会儿。

师:老师把它标好了。你看他一会儿……我说你们接着往下读。师引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你从这两个一会儿感觉到戴嵩画画怎么样? 生:戴嵩画画很认真。

师:很认真。来,咱们读出他的认真。生齐读。

师:除了认真呢?孩子们?你来说。生:很细心。

师:咱们读出他的细心。生再读。

师:我觉得这句话既不是说他特认真,也不是说他特细心,而是说他—— 生:很有名。

师:画画怎么样?真不知道? 生:他画的画有对比。

师:我没听说过这个词。你觉得他画得熟练不熟练? 生:熟练。师:你看人家画画怎么画的?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是不是很熟练啊?

生:熟能生巧。

师:确实是熟能生巧,熟了就巧了。孩子们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他画得很快,他的动作很熟练。一会儿……一会儿……这里面有两个词写得特别好。咱们来读一读,第一个词叫——

生:浓墨涂抹。

师:要读好了,读得有感觉。这是画画专用的词语。你读好了才能记住。这个词叫——

生感情读:浓墨涂抹

师:什么叫浓墨涂抹?你感觉浓墨涂抹是怎么回事? 生:用很黑的墨重重地涂。师:(用手比划)用很黑的墨重重地涂。还有吗?(扫视全班无人有异议)他还一会儿——轻笔细描。读一下这个词。

生读。师:谁告诉我什么又叫轻笔细描呢?刚才他说浓浓的抹涂叫浓黑涂抹。那“轻笔细描”呢?你来说。

生:就是用笔轻轻地描。

师:描什么呢?一般是描事物的轮廓。知道吗? 生:知道。

师:我们来看,什么叫浓墨涂抹呢?谁来告诉我,你看着这幅图,哪个地方叫浓墨涂抹?哪个地方叫轻笔细描?

生举手,一生举手后又放下。师:这个勇敢的,你刚才举了一下手又放下了,是吧?就你来,你上台去指,告诉我什么叫浓墨涂抹,不要扭扭捏捏的。

生指出头部,师引导指出更多浓墨涂抹的部分。师:那你说哪里是轻笔细描呢?

生指出柳条部分,师请另一位学生帮助找出其他轻笔细描的部分。师指图中部分,生集体说画法。师:知道这两个词了吗? 生:知道了。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词(出示:泼墨如云,工笔细描、浓墨重彩、细线勾勒)也是说绘画的,我们来读一下。

指名领读。“重”错读为chóng。

师:这叫浓墨重(zhòng)彩。你重读这个词。生重读,细线勾勒(lèi)师:这个字——(指拼音)生齐:加着拼音。

师:这个字叫勾勒(lè)。来,你再读。生重读。

师:请坐。孩子们,以后啊,遇到字,一定要记住想一想拼音,这是我们识字的一个工具。如果你们经常用拼音,字音就容易读准了,普通话也容易说好了。我们把这几个词语记在心里好不好?

生:好。

师引导生齐读词语。

师;下面有难度了。刚才我们说戴嵩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把画——画成了。你来看一看,(出示:他一会儿——,一会儿——,很快就画成了。)你会不会也用上上面的词语,说一说戴嵩很快就把画画好了。

生: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细线勾勒,很快就画成了。师:对不对? 生:对。

师:鼓励鼓励。生鼓掌。

师:好的。谁还可以说?有些词还没用上呢。你来说。生:他一会儿泼墨如云,一会儿工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这两个都说了,能不能说第三种跟他们不一样的?

生:能!他一会儿浓墨重彩,一会儿工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师:还有没有第四种。

生:他一会儿泼墨如云,一会儿细线勾勒 师:很快就—— 生:画成了。

师:戴嵩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了不得吧?他的画画得这么好,许多人一看到他的画就都来称赞。对不对?(出示图)

生:错了。

师:都来称赞,哪儿错了? 生:牛尾巴。师:先甭着急。错了咱一会儿再研究。这挂出来画是不是许多人都来称赞啊? 生:是。

师:拿出书来,看一看谁都称赞他。谁来读一读谁称赞他了?你来读。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好的。他读得有味道。但是,我还想更有味道,谁来读这两句话?你来读。

生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师:他哪儿读得最好,孩子们? 生:“画得太像了。”

师:太像了!除了这儿还有哪儿好啊? 生:“画活了,画活了!”

师:对呀!你看把这儿读好了,是不是就能读好这一段话了? 生:是!

师:来,咱们来读一读。生带感情齐读。

师:我看到好些人读得还摇头晃脑。“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咱们重读这句话。

生更有感情地朗读。

师:第二句我请一个人来读。谁来读?一定记住啊,刚才你练习的成果你得表现出来。

一生小声读。

师:他称赞不是太诚心。你看人家后面还有一个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要读好这个标点,你才有文采,你能不能再试试? 生感情读。

师:他已经很努力了,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师:下面一句谁来读?(把“一位商人称赞道”放到句首)生感情读。

师:孩子们,你知道了吗?这有些话呀把说话的人搁后面,有些话呀把说话的人搁前面,你们懂了吗?

生:懂了。师:懂不懂? 生:懂。

师:下一句谁会这样子变?一定要学会动脑筋,你就学好语言了。你来变。生:一位教书先生……(随机指导“教”字读音)

师:来,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中的,再请一位同学读刚才变了的,咱们比较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特想请一位刚才没举手没读过的。你没读过吧?你就照着课文读。谁来变一变的那个?哪位?可聪明的那位。(生争着举手)你来读。

没被选中的同学有些失望 师:咱们听听这两位读。两位学生感情朗读。

师:请坐下。知道这样子说话了吗? 生:知道了。师:真知道了。生:知道了。师: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周围的这些人,谁会夸夸这幅画?不要像文章中写的那样,非要那样说,你想怎么夸就怎么夸。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

生: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生卡壳)师:老师这里给你写俩词,这个词叫做“栩栩如生”。这真是——栩栩如生。这真是——再给你一个词,叫“惟妙惟肖”。又有人夸奖了,谁来接着说。

生:“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惟妙惟肖!”一个书生称赞道。师:了不得吧?书生称赞道。谁还再来夸一夸?谁会把一个书生称赞道放在前头,再用一个词,谁来夸夸?甭着急,想一想,一个书生由衷地称赞道——谁接着往下说?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这真是栩栩如生!”一位大学生称赞道。(众笑)

师:像你这样子夸,这样子夸,这个人夸,那个人夸,课文中有一个词叫什么?(师做寻找状)

生:……

师:不是哎。你看围观的人看了都怎么夸赞? 生:纷纷夸赞。

师;知道什么叫纷纷夸赞了吧? 生:知道了。

师;你夸,他夸,我也夸。现在请合上书,孩子们。你们夸人家这幅画说太好了,太像了,画活了。为啥你这样子夸人家?你们这样子夸是因为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 生:非常好。

师:课文中有个特别好的词,好到什么程度了? 生:绝妙之作。师;你们没品出来。我给你们写出来吧——活(板)。画得怎么了? 生:画活了。

师:这才叫好画。我们来读一下这句话。生读。

师;你们知道吗?在中国有一个故事,叫什么故事? 生:画龙点睛。

师:总有人这么聪明,你比我小时候聪明一百倍。你站起来,啥就叫个“画龙点睛”?知道故事吗?谁知道?你来给大家讲一讲哦。咱们来听听他来讲“画龙点睛”。

师双手扶生肩,与生配合讲述画龙点睛。师:活了没有? 生:活了。

师:活了没有? 生:活了。

师:真有这样的事吗?没有。这只是传说。但是,这个“活”字说明这个画家画得怎么样?

生:妙。

师:特别的好,就像真的一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师:真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真明白了坐好。瞧瞧,清楚了吧?可是,孩子们,就在这时候啊,(录音播放“画错啦,画错啦!”)听到一个声音在叫什么?

生:“画错啦,画错啦!” 师:(出示句子)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谁来读。这是一个牧童说的话,最符合你们的水平,你要再不读可就没机会了。

生争先举手。师指名一生读。

师:他放了一天牛,累了。(生笑)谁再来读这段话? 一生小声读。

师:还没睡醒呢。谁来响响亮亮地读一下? 生:“画错啦,画错啦!”……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师:是呀,假如你就是当时的那个商人,或者是当时的那个教书先生,或者周围的人一听说这句话,心里会嘀咕什么?谁来告诉大家?

生:怎么画错了?

师:就是啊,怎么画错了?你来说。生:哪里画错了?

生:都说画得很像呀,哪里画错了?

师:就是画得很像呀,哪里画错了?这么大个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 生:到底是哪儿画错了?

师:真好,刚才这些问题后面都有解释,你自己读一读,练一练,告诉大家,它哪儿给错了?好不好?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知道哪里画错了吗? 生:知道了。

师:这一段话呢有两个人,一个是戴嵩,一个是—— 生:牧童

师:戴嵩和牧童有一段对话,你们同桌之间一个当戴嵩,一个当牧童,你们把这个话练一练,好不好?

生同桌合作练读。师:谁来当戴嵩啊?(生抢当)你当戴嵩吧,我看到她特有修养。谁当牧童?你选一个牧童,你选谁。

扮演戴嵩的同学选择牧童。生:谁读对白?

师:谁读对白呀?你呀。你读前面的叙述部分,你可就是戴嵩,你可就是牧童了。咱们听听啊,你们看看谁演得像?好不好?

生分角色朗读。

“牧童”有点走神,接错了句子。师抚摸着他的头:角色搞不清,你是牧童哎,老想当画家。来来来,牧童。你这个画家再和蔼地跟他说,他这次就搞清楚了。

生继续分角色朗读。师:表演得好不好? 生:好。

师:谁更好一些?

生:郭艳艳(扮演戴嵩)。

师:这个戴嵩好吧?真好,人家演得就叫个什么词?语言态度,课文中有个词,叫什么?

生:和蔼。

师:人家这位呢(搂牧童)刚才一直争一直争,我要告诉你,不能太冲动,好不好?咱们再选一个牧童,还是你选(面向“戴嵩”)。这次你一定要选个好搭档啊。

师生再选学生扮演文中角色。

师:咱们这次再看看,这次你们想一件事,听了他们的对话,你想夸戴嵩什么,你想夸牧童什么?好不好?

生分角色朗读。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就给人家个表示嘛。生鼓掌。

师:孩子们一定要记住,学会欣赏别人,你才会进步。忘了你们刚才的任务了没有?你们光看人家表演了,你就不想夸一夸人家吗?谁来夸一夸?夸夸戴嵩。你会对他怎么说?

生:戴嵩多虚心呀!

师:就是呀,戴嵩多虚心呀!生:书上有呢。

师:说那书上没有的。会不会说一个?课文中还有一个,你看他的态度多——

生:和蔼。师:谁来说?夸夸牧童。生:牧童敢向大家提意见。

师:牧童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了得了不得? 生:了得。

师:你们将来要经常向老师去提问,你将来就一定能超越老师。还有吗?只会用书上的?你们知道我这节课哪儿最失望?就这儿最失望。孩子们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想说的话。好不好?咱不夸了,咱把那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是呀,你看一个人那么谦虚,一个人那么勇敢,好不好呀? 生:好。

师:放下书。出示课前认读词语。一定要把这些词记在心里。生认读。

师:最后一个词叫什么? 生:拱手。

师:谁会做这个动作? 一生做动作。

师:这个动作就是拱手(师示范),来咱们一起做一做。众生做动作。

师:请放下手。大家看这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写的一个生字。咱们就写一个,但你要写好。这个“拱”字左面是什么?

生:提手旁。

师:说明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生:手。

师范写提手旁。右半边是什么? 生:共。

师:左面的手表示它的意思,右面的共表示它的读音,这是什么字? 生:形声字。

师:所以汉语特有意思。现在看老师给你们写字。要记住,写字怎么写,先写左面的提手旁,再写右面的“共”字,这个字就是“拱”。拿出笔来写。请你记住,按我刚才教你的,先写——后写——写一个字。

生写字。

师:认认真真写字。能写好字,才能做好事;能做好事,将来才能做好人。写完了一定要和前面那个例字比较一下,看人家写得好还是你写得好。如果写得一样好,你就了不得了。如果你觉得不像那个好,你再写一个,争取写得像那样子好。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身正,足安。

一生小声说差不多。

师:我告诉你,差不多跟一个样距离很远,一定要多练。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合上书。记住这个故事了吗? 生:记住了。

师:好玩不好玩? 生:好玩!

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精彩课堂实录 篇6

【主题性概述】

一、教学分析

本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能听懂、会说Let`s go to及其应答。②能听懂、会说supermarket car bus 等单词。2.技能目标:①学会表达去某处,以及如何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回答。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其中Let`s虽然是新知,但日常用语中已大量渗透,学生早已会说;buscarzoo的读音模仿起来不难,但 supermarket的读音不易掌握。这就决定了我的教学重点为认知目标,难点为 supermarket的发音。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渗透责任教育,对世界文化感兴趣。

二、教学策略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课伊始,我通过和孩子们互致问候,为本课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通过: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适时地引导孩子们充当我的导游,从而巧妙地引出新课的内容。随后,我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彩课堂实录] 一.在轻松的氛围中导入 T: Class begins!S: Stand up!T: How are you? S: Fine, thanks.T: Nice to meet you.S: Nice to meet you, too.T: Who’s the boy with black hair/big eyes? S: He is ….T: Who’s that woman/man? S: She’s/He’s ….T: Let’s sing the song ‘Who’s that girl?’ together.T: Now you may ask me some questions.S1: What’s your name? T: My name is Shen Feng.S2: How old are you? T: A secret.S3: What’s your job? T: A teacher.S4: Do you like yellow? T: Yes, I do.(通过师生间的集体问候,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进入了一个英语环境,随后的个别交谈,因为有了有趣的话题,加上老师亲切的体态语言,使学生放松了紧张的心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下一步的英语教学创设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二. 在真实的情景中呈现

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 to come to Baoying.After class where shall I go? S: Let’s go to the hospital.T: Is that a good place? S: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park.T: How do we go there? S: Shall we go there by bus/motorcycle? T(板书)Let’s go ….How do we go there? Shall we go …by…?(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生注意力,定向参与。)

T: This is my friend.Who’s he ? He’s David.He doesn’t come with me.Because he is very busy.Look ,what’s he going to do ?(出示幻灯片)Time Activity Place 1 7:00 am.体 检 ? 2 9:00 am.去火车站接朋友 ? 3 11:00 am.购 物 ? 4 3:00 pm.借 书 ? 5 7:30 pm.看童话剧 ? T: Where does David go at 7:00 am./11:00/3:00…? S: He goes to th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Read after me, ‘hospital/ station/supermarket…’.T: Please see the movie about David.Then answer my questions.(放映课文的动画录像)T: Where will they go? S: They’ll go to the theatre.T: How do they go ? S: By taxi.T: Now ,please read after the tape.T: Please practise in pairs.….T: I know there are No.2 Bus,No.5 Bus and No.18 Bus in Baoying.But I don’t know where they go? Let me guess now.T:(No.2)Is this bus for the park? S: Yes, it is.T:(No.5)Is this bus for the hospital? S: No, it isn’t.T: Now read after me ‘Is this bus for …?’.(板书)(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是亲自实践的过程,缺少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沈老师设计的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在趣味活动中运用

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bus in Nanjing? S: Yes.T: Look , These are famous places of Nanjing.Which bus can take us there.Please connect.No.1 中山陵 No.2 莫愁湖 No.4 夫子庙 No.9 雨花台

S1:(No.1 bus)Is this bus for Fuzi Temple? S2: Is No.4 bus for Mochou Park? S3: …(学生们回答踊跃)T: Please open your books ,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T: Wonderful!Now ,please read after Miss Shen.T: Now, read by yourselves.T:(出示幻灯)Pleas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 make up some dialogues.1.你上学要迟到了,只好…….2.你的同学突然生病了,你和几位同学送他去医院。3.你和同学本来约好骑自行车去图书馆,忽然天下雨了。4.你和奶奶本来准备步行去公园,但奶奶累了,只好…….(Situation 1)S1: Taxi!Taxi!S2(a driver): Morning!S1: I am late for school.Is the taxi for my school? S2: Sure!…

(Situation 4)T: If I’m a grandma, and ill, tired.The grandma wants to go home with someone’s help.T: How can I go home? S: By bus.T: It’s too late.There is no bus now.S: By taxi? T: But I have no money.S: Let’s go on foot.T: But I’m tired.I can’t walk any more.S: I’ll ride a bike and carry you, OK? T: You are a kind boy.(表演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他们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依据情景编演对话,表演提高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T: Next homework.1.listen and read after the tape.2.Discuss the plan for May Day.T: The bell is ringing.It’s time to say goodbye.S: Goodbye.[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著名特级教师沈老师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其中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的,也有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并能够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对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在本节课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且活动量大,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好。沈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了自己角色的转换与控制,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另外,活动安排张弛有度,活而不乱;同时,沈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表现状况适时调整活动安排与教学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

上一篇:城管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意见下一篇:幼教机构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