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宣传工作总结

2024-04-26

农委宣传工作总结(精选8篇)

农委宣传工作总结 篇1

为进一步宣传《禁毒法》,深化禁毒宣传教育,普及合成毒品危害知识,提高干部职工对毒品认识,加大对毒品的打击力度,增强干部职工对禁毒、防毒意识,按照区禁毒委文件要求,我委广泛深入开展了禁毒宣传活动。现将禁毒宣传月暨”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宣传月活动

我委对禁毒宣传工作高度重视,接到文件后,我委及时传达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宣传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为做好禁毒宣传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5月12日,组织全委近40名干部职工参观区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并观看了禁毒宣传片。

二是6月25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全民禁毒意识和抵制毒品的能力,普及禁毒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毒、防毒、拒毒意识,加强人民群众对毒品的认识,我委参加了XX区禁毒办组织的相关人员收看了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大会表彰了全国100个单位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全国100名同志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会议上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做了事迹报告。

三是充分抓住“6.26”国际禁毒日的有力宣传时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6.26”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全委干部职工参与禁毒人民战争,对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落实毒品预防宣传教育、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禁种铲毒、禁吸戒毒,强化制止毒化学物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等工作目标任务营造了良好的禁毒工作环境。通过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职工防毒、禁毒的意识,全委范围内营造了“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农委宣传工作总结 篇2

一、农业宣传工作情况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围绕中心抓宣传。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宣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我省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速度较慢。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加强了对蔬菜、茶叶、马铃薯、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畜禽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情况报道。突出宣传蔬菜、茶叶、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做法,先后举办各类农产品展览、展示、展销活动,如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的茶文化活动利用图片、音像资料、民族歌舞、推荐销售等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举办高端茶博会及万人品茗活动,展示贵州茶叶文化;在2011中国·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上,国际国内应邀参展参会企业和客商达888家,产品交易1.3亿元,与浙江、上海、南京和香港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8亿多元,交易会涉及产品展示展销、企业专场推介、食品安全讲座、贴近生活访谈、百万产品优惠市民等活动。这些活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中宣传推介了产业优势、展示了农业成果、促进了交流合作、引导了健康消费,使我省农产品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活动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二是利用委内专栏宣传窗口进行宣传。农委的橱窗宣传文化,是宣传“三农”工作的一扇门窗。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专题新闻、领导讲话、政策解答、典型推介、调查研究等多种报道形式,将全委工作通过图文并茂的表现手法,展现在全委职工面前,共刊出专栏100多期。同时配合印发《贵州农业宣传》、《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新农村建设》等简报近100多期,得到全委干部职工上下一致的好评。三是围绕“四帮四促”、“三个建设年”抓宣传。为及时反映我委在水城结对帮扶点,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干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委领导及各处、站、室、校做到“五到”(心到、人到、规划到、项目资金到、技术措施到),宣传部门针对这些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将各种帮扶、助农增收的活动情况先后编发成《三个建设年活动简报》50余期报有关部门。

2、搞好策划抓宣传。一是大力宣传我省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在旱灾中表现出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我委设计出抗旱救灾宣传报道方案,以常规报道、专题报道、网络报道等形式,邀请《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社、《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追踪报道,为抗旱救灾、推进春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鼓动作用。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去年以来,我省多次举办马铃薯、茶叶、蔬菜招商引资活动,各媒体就大会相关内容进行了追踪全方位的报道,为贵州农业特色产业走出深山、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在广大公众面前,充分展示了贵州农产品的新风貌。

3、加强合作抓宣传。一是注重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经常邀请记者参加各种重大活动,通报重点工作进展,为记者采访提供方便,与媒体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去年春季旱灾期间,为大力宣传贵州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在抗旱救灾中表现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在省委宣传部的牵头下,我委组织召开了省农委机关弘扬“贵州精神”、服务贵州“三农”研讨会。中央及省内有关新闻媒体共12家单位参与了会议采访报道,会后达成对冷洞村进行帮扶的意向项目五个,有效地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增强与各媒体网络的互动。在中国农业信息网、贵州农业信息网等网络媒体上,对我省农业农村二作最新进展进行适时报道,共在贵州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各类政务信息5100多条,新闻点击量938500次,新版网站自2009年10月9日上线以来,日访问量均达上万次,在2009-2010年度60家省政府组成部门共同参与的“全省系统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活动”中,“贵州农业信息网”获得综合评价排名第23位的好成绩。在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安排委领导接受贵州电视台、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的采访达20余次。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在报刊广电刊登新闻208条(篇),其中《农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等发表报刊新闻70篇,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播出新闻68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播出70条,参与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阳光946”在线访谈2次,《贵州画报》、《当代贵州》期刊、增刊等发表新闻(图片)14条(幅),同时编发《农业宣传工作简报》50余期,将全省农业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强农惠农政策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各种渠道展示农业部门所做的工作,有效搭建起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

4、提高素质抓宣传。加强信息员业务培训,7月中旬省农委举办了农业基点调查、热点报送工作相关知识培训会,通过以会代训形式,为调查员解答日常工作出现的问题,提升了调查员的业务素质,为我省更好地开展农业综合统计工作提供了保障。截止到11月8日,共收到各地报送的热点信息210余条,经审核,向农业部市场信息司编报或转发报送了69条,被《中国农村杂志社》采用1篇,为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较为及时有效的参考资料,受到市场司的表扬。

5、夯实基础抓宣传。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贵州农委信息网在完成升级改版的基础上,实现了省、州、市网站群联合,正在建设全省县级以上网站群,网络已覆盖了全省9个市(州、)和88个农业县(市、区、特区)。通过加强贵州农委信息网络建设,网站信息发布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有效增强。二是积极推进“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工程和12316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建设。编制完成《金农工程一期建设项目(贵州省建设部分)初步设计”》,获省发改委批复。加快一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的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了农业部2011年三电合一省级项目建设资金70万元,与省农科院、移动公司合作,建设“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共同开展“12316”农业信息服务。争取农业部“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基建项目在威宁县实施,65万元的设备已基本到位,预计年底前可以完成项目建

设。加快省地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工程,实现了部、省、地双向视频会议的正常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6、办好杂志和制作“光碟”抓宣传。发行《贵州农机化》18期,共2万多份;发行《耕作与栽培》8期,共16000多份;编印《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宣传册10000份;汇编“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示范点总结材料《百村示点、百尺竿头》1000多本。制作《贵州名特优农产品介绍》光碟2000张。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在农业宣传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必须积极“创势”,主动“借势”,因时“顺势”,“三势”齐振,乘势而为。

1、积极“创势”,全力打造自我宣传阵地。一是深化共识,找准重点,大力度展示自我。去年以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和省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委实际,明确宣传工作思路,找准宣传重点,制定年度宣传工作方案。今年我们以一个“加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推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个“增加”(农产品总量增加、农业总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为宣传重点,在“三农”工作实践中,撰写各类稿件百余篇(条),从多个方面展示“三农”工作风貌。

二是搭建平台,扣一造阵地,多形式宣传自我。通过《贵州农业宣传》、《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新农村建设》等简报,定期发布全省“三农”工作动态、政策制定、典型经验、开发成果等重要信息,让广大干部职工及时了解全委工作情况;同时做好网络宣传,及时在贵州农业信息网上更新发布“三农”工作信息,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三农”工作状况。

2、主动“借势”,让权威媒体为“我”鼓劲造势。新闻媒体是“三农”工作鼓与呼的重要依托。去年以来,我们主动借助权威媒体,较好地放大了“三农”工作宣传效应。一是重视媒体,主动沟通,吸引媒体关注眼球。我们采取走进报社主动汇报“三农”工作,邀请记者来我委采访等方式,第一时间将“三农”工作计划、总结、重大活动、建设成效等相关资料,传到记者手中,与《农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经济信息时报》等国家及省级主流媒体,保持紧密联络与有效合作,吸引了一批记者关注我省“三农”工作的眼球。去年以来,各相关报社的记者,来我委就“三农”工作进行专题采访达几十次,特别是省农委组织重大活动期间,各报社头版大篇幅刊登“三农”工作情况,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是推介亮点,厚积素材,提高“借势”宣传效果。为使媒体来我委采访能有的放矢,我们经常向他们推介亮点,并厚积素材,供其取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在我省一系列特色农产品推荐展示等活动中,我们积极与各媒体联系,使我省特色产业化推荐等活动,真正做到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章、网络上有信息。

3、因时“顺势”,将“三农”发展的声音播向四面八方。去年以来,我们抓住农业部及省委、省政府在我委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或较大活动的机遇,因时顺势地开展“三农”工作宣传。一是编纂资料集(册),系统推介宣传。我们以贵州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为基本,汇编了《贵州省名特优农产品》,分送到省、市有关领导手中,对全省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推介。二是制作活动展板,重点推介宣传。在各种重大农业活动及宣传周(月)期间,我们将“三农”工作成效、亮点工程及来年设想,制成图文并茂的活动展板,摆放在活动现场,向广大公众展示“三农”工作成果。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我省农业宣传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社会之间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发布等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是省和地方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不到位。三是宣传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费投入不足。

三、2012年农业宣传工作的初步打算

新时期“三农”宣传工作如何创新,能更好地担负起营造氛围、凝聚力量、鼓舞干劲、推动发展的重任,这是一个需要全体“三农”工作者认真探索的问题。

1、要突出“三个结合”。进一步拉长宣传“主线”,让农业宣传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成为引导农业生产发展的有力工具。随着宣传工作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的工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谋划,将宣传“主线”进一步拉长,把舆论“触角”进一步延伸,当前要突出“三个结合”:即农业宣传工作要与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出台的新举措、新部署相结合,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先天“弱质”农业转强的新思路、新见解、新成效相结合,让农业宣传工作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鲜明的主题、更加鲜活的内容开创新的局面。

2、加强“三个建设”。进一步拓宽“阵地”,让农业宣传工作在更宽的平台上,适应媒体格局新变化的需求。当前,新闻传播的新主体、新技术迅速发展,宣传对“三农”工作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也更加凸现。今后农业宣传工作要顺时应势,加强“三个建设”,建立一个以鼓劲造势为引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亮点频现、特色明显的宣传“阵地”。一是加强“内功”建设。贵州农业目前虽然没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但我们正在积极筹措,将原来的《贵州农机化》杂志更名为《贵州现代农业》,创建属于贵州“三农”的宣传平台,让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职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进一步“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推出一些指导性强、影响力大的优秀稿件,让自己的“载体”,成为宣传“三农”工作的势强阵地。二是加强“外力”建设。在借助权威媒体、释放宣传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善待媒体、善用媒体的能力,倾力为媒体采访报道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及时掌握媒体的运行规律,敏锐找准宣传重点,加

强信息资源库建设,适时邀请媒体进来采访,借助媒体在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拓宽农业宣传阵地,放大“三农”工作的声音。三是加强“网络舆论场”建设。进一步加强贵州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快信息公开速度,提高社会公众的点击率,努力增加贵州农业信息的上载量,积极拓阔贵州“三农”工作网络舆论场地。

3、坚持“三个面向”。进一步放大“受面”,让农业宣传在更广的领域里,进发“同频共振”效应。一是面向“公众层面”,进一步引导主流舆论,努力策划开展主题宣传报道,推出先进典型,展现农业部门广大职工投身“三农”工作实践的精神风貌。同时及时收集群众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想动态,准确反映社会各阶层群体的想法、意见和要求,为领导了解舆情、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二是面向“三农工作群体”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主题,通过组织报告会、知识竞赛、干群对话、开设专栏、编发简报、设立宣传橱窗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三农”工作更加关心,更加关注。三是面向“受众主体”。农民群众是“三农”工作的“受众”主体,要使新时期“三农”工作有新的突破,务必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向“受众”主体阐释道理,阐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三农”工作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省农委召开全省农业宣传工作会议 篇3

2009年12月18日,省农委在长春召开了全省农业宣传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省农业宣传工作,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明确农业宣传工作任务,讨论《关于加强农业宣传工作的意见》、《2010年农业宣传工作要点》,研究部署《吉林农业》杂志编发工作,切实提高全省农业宣传工作水平。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副主任陈巳、吴晓光、刘丰艳,副巡视员李树清,主任助理潘书华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省农委机关各处室和直属各事业单位负责人,各市(州)农委主要领导及负责综合(宣传)工作的处(科)室负责人,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局和独立设置的农经局、农机局、特产局、新农村办负责人。

陈巳副主任主持了会议。

会上,长春市农委、通化县新农村办和省农委农机局就如何开展农业宣传工作,梨树县农经局就如何开展《吉林农业》通联发行工作做了典型发言。

任克军主任就全省农业宣传工作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

任克军主任指出,农业宣传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农村改革和促进农业对外开放的必要支持。近几年我省农业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呈现出组织有力、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和效果明显的显著特点,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任克军主任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宣传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努力提高综合工作质量,切实增强农业宣传工作效果,为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围绕大局,就是要把农业宣传工作与“三农”工作、与吉林全面振兴的大局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三农”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全省农业系统要围绕“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做好农业宣传工作。服务中心就是要围绕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开展农业宣传。加大农业宣传工作力度,为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和舆论支持。突出重点是指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粮食生产、新农村建设、园艺特产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增产百亿斤粮食、农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大型农产品展洽活动、农业政行风建设等开展集中宣传。创新思维就是要拓展农业宣传形式,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简报等载体进行宣传,积极探讨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农业宣传工作。要处理好做事与宣传、调研与宣传、宣传内容与宣传形式、内部宣传与外部宣传的关系。

任克军主任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宣传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组织上强化措施,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全面提高农业宣传工作水平。从明年起,把农业宣传工作纳入全省农业系统年度考核评比之中,委内各处室和直属单位也要有专人作为信息员负责本单位的宣传工作。各级农业部门和省农委各单位领导,都要实行“一岗双责”,要一手抓好分管工作,一手抓好农业宣传工作。

18年市农委综治宣传月活动总结 篇4

“>2007年市农委综治宣传月活动总结2007-12-08 00:36:0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文章标题:2007年市农委综治宣传月活动总结

2007年3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十六个宣传月,根据市、区综治办通知要求,我委认真组织开展了综治宣传月活动,通过委属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及共同参与,使综治宣传月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领导重视。委及委属各单位领导对综治宣传月活动高度重视,各单位都制订了宣传月活动方案,各单位一把手都亲自担任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

二、主题突出。在开展综治宣传月的各项活动中紧紧围绕“平安阜阳”建设 的主题来开展。主要活动有法制报告、专题讲座、图片展及农业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等。

三、计划周密。一是精心组织。委及委属各单位领导亲自抓,对综治宣传活动作出明确指示,提出具体要求,主持召开了协调会议和工作部署会议,制定、下发了活动通知、活动方案等。二是基础工作谋划早、想得细、做得实。委及委属各单位共编印了各种宣传材料7000余份,法律法规板面、法律挂图等50多块(幅)等。三是任务明确。委综治办制定下发的宣传活动可操作性强,达到了做大宣传环境、造大宣传影响的效果。

四、形式多样。我委综治宣传月活动的平台多、载体多、内容多,有讲座、有演练等,参与的既有领导、干部,也有党员、群众和学生;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年人,整个宣传月活动,委系统各单位参与的热情高涨,参与面广,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内容丰富。一是充分利用我委网站的优势,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增加宣传“平安阜阳”活动的内容,及时报道各单位创建平安工作的动态、经验,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典型事例。二是利用街头宣传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创建“平安阜阳”的目标任务、防范常识、农业法律法规等,寓教于乐,增强群众平安创建的观念。三是利用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栏、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平安创建,不断扩大“平安阜阳”的影响,形成人人有责的浓厚社会氛围。确保了宣传月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00七年四月十一日

《2007年市农委综治宣传月活动总结》来源于第1文秘网,欢迎阅读2007年市农委综治宣传月活动总结。

农委工作总结 篇5

一、业务工作方面

1、“三区一田”建设在全市15个乡镇进行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高产攻关田建设,全年累计建设“三区一田”124.07万亩,较项目实施前三年增收粮食产量8.92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项目区全面增产增收。

2、开展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科技中心将技术成果在项目区全面推广应用,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地区稻茬麦亩产超千斤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在示范片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4项高产商效栽培展示;继续开展以超级稻为主的超高产攻关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开展了4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展示。通过高产高效技术研究集成和良种良法配套研究,促进了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3、完成专题试验研究围绕小麦生长播期、播量、肥料合理运筹进行探讨,针对稻茬麦恶性杂草进行封闭性试验,累计共开展省小麦产业体系联合鉴定品种(系)对比试验、麦田除草剂土壤封闭对比试验、轮迁22不同播种量比较试验、肥料“3414”试验方案、稻麦种植制度下秸杆机械粉碎还田及配套耕整地技术研究和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专题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品种,掌握了高产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同时生产中赤霉病防治、秸秆还田、土壤封闭除草药剂筛选等关键技术取得积极进展。水稻上针对育秧方式,肥料,播期等开展了10项试验,分别为:杂交中籼稻机插盘育秧化控秧龄弹性试验、杂交中籼水稻机插育秧化控与落谷密度组合试验、机插杂交中籼稻肥料运筹技术试验、杂交中籼稻品种及肥料水平对比试验、杂交中籼稻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基本苗试验、机插取秧量及种植密度对两系杂交稻产量影响试验、杂交中籼稻优新品种对比试验、大撮少穴前控后促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单季稻机插秧高效肥水运筹试验、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模式研究。通过开展专题试验研究,积累稻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进项目进一步实施。

二、积极组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根据省发改委以皖发改投资660号《关于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下达项目指标,对我市乡镇农技站进行了新建或改建。到目前为止,共新建完成了农技站、农技站,改建完成了了农技站。在建设过程中的新建站有,在建的改扩建站汊涧农技站。

对新建的农技站,每个站计划安排50万元左右项目资金,委托所在地镇政府进行规划设计,公开招标建设,建设全程由所在地镇政府和农委共同监督,由所在地镇政府组织验收。

改建的农技站每个站安排12万元资金,由农委组织人员按议标程序确定施工单位,建设过程由所在地农技站、农委共同监督。对已改建完成的农技站,农委纪检部门组织人员多次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农技站在建设过程中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及时督促要求整改。项目完工以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并请建筑中介对项目决算进行现场重新决算,通过决算,压缩项目水分,强化了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了项目建设公平公正。

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领导下,农委组织人员还对农技站办公培训设备进招标采购,按照招标采购的相关程序,通过招标局公开招标,在农委纪检部门监督下,先后为十五个农技站采购了个人办公用电脑,打印复印机,培训用手提电脑、投影仪、音响麦克风、照相机等,并分别送到各个镇街农技站。对建成或改建完成的农技站,农委还利用项目资金,进行招标采购办公桌椅空调等设备,改善农技站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市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做强做优的暂行办法》的通知,“鼓励支持各镇街建标准化农技站,土地由各镇街政府协调解决,对通过省级验收的,市财政补助每站20万元”

为进一步明析产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农委还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技站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制定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系列制度和部分岗位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农技站,加强管理。

三、做好农技推广宣传报道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农技推广宣传报道工作,年科技中心对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成员进行了调整,增强了政务公开工作的协调性;完善政务公开各项规章制度,组织人员参加政务公开工作的学习交流,提高了政务工作能力;积极组织信息源,严格审核,确保每条信息发布及时、内容专业。截止十月底,科技中心共发布各类工作动态、农情信息、政策法规等计275篇,其中地级网站录用42篇,省级网站录用28篇。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熟悉我单位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方式和途径,积极引导群众依法有序参予,了解最新农情农技动态。

四、工作初步计划

市农委工作总结 篇6

一是

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领先全省。刚刚公布的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数据显示,我市2012年6大类21项指标平均综合得分达到84.46分,比全省平均高9.57分,比第二名无锡高0.85分,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五个市、区全部进入全省前十。

二是夏粮生产实现历史新突破。夏收夏种抓得紧、进度快、成效大,为全年粮食增产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市104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48公斤,14万亩油菜平均单产达到174公斤,分别比去年还增产2.3公斤和3.4公斤,均创出历史最高水平。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秋熟水稻种足种好,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建立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3个。水产养殖面积111.23万亩,水产品价格比去年上升10%左右。蔬菜播种面积80.55万亩次,同比略有增加,枇杷、杨梅、春茶、果品等特色农产品普遍增产。上半年出栏生猪55.6万头、出栏家禽1328万羽。

四是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良好。全年确定的五大类28项重点工作推进顺利,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完成幅度较为明显的有:新增农业园区7.5万亩,完成率75%;新增高效设施农业2.92万亩,完成率91%;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6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农产品检测956批次,完成率87%;引进农业外资1.8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2.4亿美元。

五是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提升。上半年编制完成了《xxxx-2017年苏州市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苏州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意见”、“(沉尸井)建设与补助标准”、“阳澄湖生态保护”等政策意见,完善了农委重点考核工作、粮油高产创建考核办法、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等工作机制。

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年初的总体部署,思路高度统一,行动步调一致,着力聚焦“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和民生热点”三大任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聚焦现代农业,创新经营方式。上半年,省委常委、市委蒋宏坤书记多次考察调研现代农业,对落实“四个百万亩”、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市政府周乃翔市长、市委陈振一副书记、市政府陆留生副市长以及市人大、市政协等领导,也多次督察指导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夏收夏种、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经营机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农产品现代物流建设等工作。全市农业现代化典型和亮点不断涌现,各级各类农业园区总面积达到78万多亩,5个国家级园区、8个省级园区和一大批千亩万亩示范区的集聚能力、示范功能、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导力量。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增高速插秧机141台,小麦收脱机械化达到100%,水稻机械化种植达到95%,夏熟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超过94%。农业科技发展进一步增强,申报实施农业、水产、林业等三新工程项目33个,开展高效园艺、规模种植等科技入户项目24个,制定农业种质资源保护方案,选择备选项目11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535.7亿元,同比增长9.15%,培育和注册了一批家庭农场,注重发展以本地农民为主的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

(二)聚焦生态文明,推进“四个百万亩”。蒋宏坤书记在“两会”期间指出,苏州如果没有“鱼米之乡”、苏州就不能称其为“苏州”,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宜居空间、苏州就不能被称为“人间天堂”。全市坚持把“四个百万亩” 作为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重要载体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与国土、规划等部门协调配合,联合各镇和村,加大摸底调查力度,逐级分解任务,逐块踏田核实,上半年先后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核实,大范围开展试点推进,截止到目前数据信息录入进度已超过90%。加快制订起草“生态补偿条例”,目前已经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建成64个各具特色、生态优美的省级绿化示范村和52项市级工程,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8.67%,为打造“美丽苏州”添彩增色。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与管理力度,在全省率先公布了第一次102个市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增长到30.7%。继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化学农药继续减量使用,生物农药占比45%,启动规模畜禽养殖场治工程6个和一批大中型沼气工程,粮油主推品种覆盖率90%、蚕种良种

覆盖率95%,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推广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90%、新增池塘循环水养殖面积8800亩、新增生猪发酵场养殖工程20个。

(三)聚焦民生热点,争创服务品牌。着力围绕农民、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为民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制订监管方案,开展专项整治,上半年

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53个,上报省、市级农业地方标准18项,开展执法检查3121人次,完成部、省、市级农产品抽检1744批次;深入开展“菜篮子”工程、农资打假、H7N9禽流感防控、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等重大民生活动,稳定市场情绪,保障质量安全,努力让老百姓放心、安心;切实做好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大水生动物疫病、重大农作物病虫危害、重大植物疫情以及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确保没有发生重大疫情;加大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力度,规范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注重渔业(包括远洋捕捞)作业安全、阳澄湖渔业作业安全、农机作业安全,监测和消除森林火灾隐患,确保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件;大力组织“绿色风”系列优质农产品进社区活动,举办了xxxx海峡两岸(苏州)农交会暨“高新区杯”苏州果品节,开展了优质果品评比,多形式的惠民服务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大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组建7个工作组,着重围绕服务发展、纪律执行、作风效能基础性工作等,在全市农业系统和所属事业单位内开展督查调研,走访基层服务对象52个,召开座谈会21场;配合市纠风办和评议员进行明查暗访,主动邀请政风行风评议员实地调研,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开展评议;积极创建省级基层服务满意窗口,深入田头地块,开展蹲点挂钩对接,有效服务广大农民、种养大户和企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在网络、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介上广泛开展宣传,加强信息监测,建立了首批8个蔬菜基地产销信息实时监测体系。

上半年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这次全系统开展的政风行风督查和重点工作调研中,就征求和收集了大量问题和建议。如: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四个百万亩”动态平衡的难度大,保障粮食生产与发展高效农业的矛盾大,农业基本建设用土的困难大。在管理和服务上,外来承包户管理难度大,存在一定短期行为;农业的行政执法监管与日常检查监督压力大,还缺乏长效监管机制;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能力与需求还不匹配,人员素质急需提高;部分过户渔船难于划归户籍地(浙江)管理,渔船安全作业和安全管理压力大。在政策与制度设计上,面对十分紧缺的农业劳动力,如何研究和推广更加有效的省工节本高效生产技术;面对外来承包户自带自购农药、化肥等现象屡禁不止,如何在全市范围内制订出台统一的农业投入品准入办法,杜绝扰乱投入品市场;在“三网”整治后,如何建立一个“水体保护和渔业发展”最佳配置的科学养殖模式;面对复杂多样的农业生产主体,如何完善农机补贴、渔船柴油补贴等政策,克服制度设计缺陷。在政风行风建设上,工作作风还需要更加务实,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在;农业项目管理等一些制度设计还有待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还需要加强;还需要更多的开展下乡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出台一些更加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等等。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存在,有些问题还一时难以解决,还需要全系统共同出谋划策,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着力加以解决。

下半年,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坚持以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农业中心工作,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在工作上善打硬战,在作风上磨练意志,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服务品牌,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实现新跨越。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依法管理。重点处理好保护“四个百万亩”与留出发展空间的关系,发挥好“四个百万亩”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实现好水稻规模化、水产标准化、蔬菜设施化、林业生态化。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时序要求,加快数据上图工作。要对各地“四个百万亩”落地上图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核实,确保图实相符,做到产业面积计算不重复、不交叉,不打折扣、不留缺口,力争9月份完成数据核查调整,10月份全面完成数据汇总分析和“四个百万亩”落地工作。要及早出台配套政策与管理办法,实施动态跟踪与信息化管理,做到“有多少、在哪里、可跟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的修改和完善,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早上报市委市政府。

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进程、提升水平。一要培育一批经营主体。要不断总结和完善现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家庭农场的规模适度原则上粮食作物为100-300亩、水产养殖50-100亩、蔬菜园艺30-50亩、标准化大棚10-30个、生猪年出栏500-1000头为宜,精耕细作,体现江南水乡特色,防止粗放经营。二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提出培育职业农民,特别是本地农民,通过加大对务农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吸引农村青壮年和农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农业等方式,大力提升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二是突出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植保、质量、加工、营销等方面服务。三要提升三大水平。一是提升规模高效农业水平。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果品设施栽培和特种水产设施农业,发展农业品牌,提高农业种养效益;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二是提升生态循环农业水平。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以建设“四个百万亩”为抓手,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粮食测土配方生产、蔬菜节水灌溉和防虫网栽培、水产循环水养殖、生猪发酵床养殖等模式,提高生态养殖覆盖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标准化种养模式推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三是提升农产品现代营销水平。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确保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农户增收10%以上。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门店、物流配送、展示展销、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新模式,提高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

三、着力推进农业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近年来,全市农业项目数量不少、资金不小、责任不轻,各级农业部门要不断完善农业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保障农业项目的有序有效实施。一要切实加强项目研究和储备。将更多精力放在农业项目的谋划和储备上,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坚决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农业项目的前期工作,科学论证,规范设计。要切实做好农业项目储备工作,积极推进农业项目储备的常态化。二要严格规范项目程序。各级农业部门要严把项目申报受理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坚持不受理、不审批、不储备、不向上级推荐。要严格项目监管,及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规范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强化督查抽查,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要规范项目组织验收,建立项目专家库,明确职责分工,落实验收程序,如实反映实情。三要积极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各类农业项目申报通知、审批结果和管理要求,及时公布各类农业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等情况,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业项目管理信息发布机制。四是努力降低项目管理行政成本。要坚持从简、节约、务实原则,严格控制农业项目管理方面的会议和交流活动,减少接待、应酬,不得安排与公务无关的活动。要坚决杜绝项目管理中的不正之风,努力做到务实、为民、清廉、高效。

省农委召开委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 篇7

2010年8月16日, 省农委召开了委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会议传达了7月14日省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和8月9日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学习了《农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办法》。会议还讨论并通过了《省农委安全生产委员会议事规则》。

省农委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肖荣军到会并讲话, 肖荣军指出:各成员单位一是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工作,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把工作做好, 时时刻刻把安全生产工作这根弦绷紧, 做到不缺位、不失职, 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二是要各个现有安全生产职责的部门要密切配合, 相互协作, 全委一盘棋, 立即行动起来, 制定措施和可行方案, 明确责任, 把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共同推进我省农业安全生产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特别是农业机械、渔业船舶、草原防火和农药使用环节安全等四个方面的安全生产是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常抓不懈, 警钟常鸣, 居安思危。

会议通报了全省安全生产情况, 对农业安全生产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对下一阶段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部署。各成员单位还介绍了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农药使用环节安全、草原防火、实验室安全和直属垦区安全生产情况。

省农委召开全省农垦工作会议 篇8

2010年全省农垦企业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大牲畜存栏4.15万头;肉类总产量2.98万吨;粮食总产13亿斤。全年享受各项惠农补贴和转移支付资金1亿元,垦区人均纯收入5520元,比上年增加8.6%,垦区经济稳步发展。

吴晓光副主任指出,2011年我省农垦工作预期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 18.78 亿元,增长力求达到 10%以上,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增长8%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3亿斤以上水平。

为完成以上工作目标,2011年我们要完成以下主要工作任务:

继续深化农垦改革已经建立管理区(局)的垦区,要努力探索加强区域行政管理与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组织形式;大多数的农(牧)场可按照企业化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为公司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比较效益低、经济总量小的特产场,要抓紧研究品种更新、产业替代和效益提升,通过升级主业、加强管理、内引外联等手段,努力朝着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子公司、分公司方向发展。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关(停)企业,要妥善处理好职工劳动关系,通过国有产权转让、出售、拍卖等多种方式逐步退出国有。

加快农垦经济发展一是要稳定粮食面积。2011年全省农垦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1.5万公顷。二是要调优种植业结构。谷物农场要在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城郊农场和特产场要以蔬菜等比较效益较高的园艺类作物为发展重点,尽快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提高种植业发展质量。三是要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四是要发展龙型经济。五是要加快“走出去”步伐。

加快发展工业和小城镇建设 结合本地危房改造、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行业建设规划,市州县农业部门及企业要多方争取尤其是争取本地政府的支持,尽早将建设项目落到垦区。此外,用足用好国家扶贫开发和其它渠道的资金,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达到项目建设目标。

切实保证垦区和谐与稳定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做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巩固经多年努力换来的稳定形势;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利用;加强公共安全和生产监督管理。为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我们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各尽其职 省、市(州)、县(市)和农场主要领导要从各自角度加大工作力度,履行职責。通过全省各级农垦干部的共同努力,使今年乃至“十二五”我省农垦的各项经济指标顺利完成。

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在《吉林农网》上已经建立了《农垦事业》的专题网页,今后还将视条件逐步建立专题网站。今年,还将在《吉林农业》、《吉林农业报》和其他媒体不定期地扩大对农垦的宣传,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农垦、支持农垦。

上一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案下一篇:退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