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2024-04-17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共8篇)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1

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期望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期望的”是指学生所希望的,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人理解有用的数学;

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个别学生”,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③课堂教学注重预计与实现的辩证统一;④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二、影响高中课堂教学的因素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科性质影响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数学需要学生修完必修课程5个模块和选修课程2~3个模块,内容较多,再加上它枯涩的语言、冷峻的公式、众多怪里怪气的符号,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存有一种偏见,甚至对数学有恐惧感。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当影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从内容上讲,高中常用的一些知识、方法,在初中没有作为重点知识介绍,甚至有的内容根本没有。从学习模式上看,从初中到高中: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思维为主,学习方法由记忆积累为主转向以应用为主,知识点的呈现由点线式的方式转为综合呈现,考查的方式上由课内为主转为以课外迁移为主。因此要注重提出问题,引导进入新课。比如讲解等差数列时:师:大家还记得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吗?小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稍加思考就得到了准确答案:5050.这使得老师十分惊讶。那么高斯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如此快速计算出答案的?设计意图:由数学趣闻引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生:高斯是应用首尾配对进行求和的.,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师: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同学们要从高斯的算法中得到启发。

三、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们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主体,和谐发展”。而实施有效教学就要重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施。

1.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新增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亮点,它具有现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速度、加速度、密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

2.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我们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继承,更能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设立“阅读”“探究”“建模”等学习活动, 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创造过程.

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1.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现“双向主体, 和谐发展”,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提高高中学生创新精神、思维水平、探索能力等个性品质而组织实施的数学教学活动.

2.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 教师在教学中所设计好的, 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求的目标与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与发展”目标.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 (2)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注个别学生”, 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3) 课堂教学注重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4) 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

二、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原因分析

1.学科性质影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理性思维,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数学需要学生修完必修课程5个模块和选修课程2~3个模块, 内容较多, 再加上它枯涩的语言、冷峻的公式、众多怪里怪气的符号, 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存有一种偏见, 甚至对数学有恐惧感.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2.初中学习习惯影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一些研究发现:学生虽然有美好的、强烈的学好数学的愿望, 但是他们自身存在的学习行为上的问题阻碍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 课前不预习, 上课精力不集中, 课下不复习, 上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思考, 缺乏学习主动性等.这些都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不当影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从内容上讲, 高中常用的一些知识、方法, 在初中没有作为重点知识介绍, 甚至有的内容根本没有.从学习模式上看, 从初中到高中: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思维为主, 学习方法由记忆积累为主转向以应用为主, 知识点的呈现由点线式的方式转为综合呈现, 考查的方式上由课内为主转为以课外迁移为主.因此要注重提出问题, 引导进入新课.比如讲解等差数列时:

师:大家还记得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吗?小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 一次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 和是多少?”年仅10岁的小高斯稍加思考就得到了准确答案:5050.这使得老师异常惊讶.那么高斯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如此快速计算出答案的?设计意图:由数学趣闻引入, 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生:高斯是应用首尾配对进行求和的, 1+100=2+99=3+98=…=50+51=101, 有50个101, 所以1+2+3+…+100=50×101=5050.

师: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同学们要从高斯的算法中得到启发.

4.前概念教学影响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 (D.P.Ausubel) 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 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提醒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一线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重视已有知识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的合理解释.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 是整个数学的基石.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概念形成以前, 根据已有知识, 结合生活经验已经有了对科学概念的想法即前科学概念.错误的科学前概念必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比如大家都直觉地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速度要快”.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是关键.但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过程, 这就需要教师们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教学, 实现 (教师与学生) “双向主体, 和谐发展”.而实施有效教学就要重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实施.

1.教师观念转变是关键

斯滕豪斯坚信:“没有教师发展, 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 要优化课堂教学实践必须重视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就要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 (以下简称有效教师) ,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1)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可以当老师,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展成为完美的有效教师, 教师也并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既然选择了, 我们就要对所选择的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努力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成为有效教师要注意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热爱教师职业, 注重师生互动交流, 提升学习热情, 端正学习动机.

(2) 有效的课堂管理与组织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应该很专业地管理和组织课堂教学, 并期望学生以积极、有成效的态度投入学习.课堂管理是“教师用来解决课堂秩序问题的行为和策略”.

课堂组织可以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 也可以体现在对学生恰当地引导.课堂教学可以是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也可以是分工合作、自主发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恰当合理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行为寄予合理的期待, 会促使师生建立一种高水平的协作关系, 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由、高效、全面地发展.

(3) 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学习评价, 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总之, 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过程比结果更能反映每名学生的发展变化, 体现出学生成长进步的历程;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双基, 在重视对学生能力评价的同时更要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 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 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 教师重视自己的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的弊端, 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而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能否将这些要求真正落实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 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更新观念, 改变传统教师的角色.为保证新课改的成功实施,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顺利提高,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 由主讲者变为设计者、组织者, 由演员角色向导演角色转变.

2.学生乐学好学是前提

学生爱好数学, 以学习数学为乐, 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 培养数学兴趣

中学数学已被公认为是一门基础性强, 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的学科.要改变这一状况,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 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 并在学习中寻找欢乐.”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案例的趣味特征,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前, 首先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几段多米诺骨牌的视频, 同学们很感兴趣, 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研究一下, 多米诺骨牌能够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回答的结果在意料之中.紧接着将问题转入本节的数学归纳法, 我引导学生通过下表的对比, 进一步说明数学归纳法的一般原理.同学们兴致很高, 课堂气氛活跃,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原理, 而且化深奥为浅显.我趁势给同学们讲解了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等式、不等式问题, 同学们积极参与, 共同完成了这一典型问题的解答.

(2)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 都有一个丰富的数学文化背景;每一个知识内容的背后, 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的发展, 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高中阶段数学的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自身数学素养.

(3) 增加数学建模内容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方式, 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得以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教材提供了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数学建模问题和背景材料供学生参考, 而且教材中可以提供一些由学生完成的数学建模的优秀案例,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营造和谐课堂是手段

(1)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 充满人文情趣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和谐、人文和谐、情理和谐、知行和谐.事实证明, 学校宽松和谐的教学模式, 给教学注入了活力, 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追求人人发展的.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实效, 使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学有所获, 教有所得.

(2) 营造和谐课堂还应注意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首先, 预设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基石.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过程有效性.有效预设要注意有效组织素材, 有效设计活动, 确定反思时机, 有效反思教学.其次, 生成是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关键.有效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4.“双向主体, 和谐发展”是宗旨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新课改中数学课程标准为参照, 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促进个体发展, 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正如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所指出:教育的魅力在于唤醒每个人未被知晓或沉睡的能力, 使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自己也得到了发展.在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有效且高效地完成“双向主体, 和谐发展”.

四、结 论

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的目标落实转向既注重学生“双基”和“能力”的形成, 也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条件下, 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完成“双向主体, 和谐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关键.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创造过程.本研究对有效课堂教学特征进行阐述, 对学科性质等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陈宇.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 200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傅海伦, 贾冠军.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现阶段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现今,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经常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理论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一、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与能力

传统陈旧的数学教学理念严重阻碍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呆板、枯燥、传统,落后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势必更加古老、僵硬、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思想和途径开辟新的道路,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到底。但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支撑还不够,教师的综合教学技能也是影响数学有效教学重要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精神和学习劲头,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尤为重要。

2、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与状态

由于数学是高考内容不容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时多、比重大、难度大的特点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很多高中生完全忽视了兴趣和爱好,单纯将数学学习定义为一种学习任务,不注重寻找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低迷消沉的情境,疲劳、厌学心理日益产生,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无疑成为一盘散沙,任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外因只起辅助和推动作用。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状态开展数学教学,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才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二、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

1、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并有一定的复杂性,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传统教学方式中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使数学学习更显枯燥,十分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方法,重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实现高效学习。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态度。例如在进行数学概念学习时,教师可以采取猜谜语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名词的印象。如:停战———商,春夏秋冬———周期。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起来,使数学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数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更深入的探索、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假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那么这张纸对折10次后的高度为多少?对折100次呢?在学生进行估计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对折100次的白纸厚度,已经超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引出通用公式,要求学生分别计算白纸对折10次和100次的高度。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新的知识点简单化、趣味化,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创设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底蕴和专业素养,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景问题和适合的数学模型。高中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问题,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复杂,在面对比较困难的数学学习时,往往会采用逃避、消极的态度,学习具有极强的被动性。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问题情境中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确保数学教学课堂积极活跃

数学课程是一门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参与此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的参与中需要保持良好、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高效的学习知识和内容,保证教学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保持积极有效的态度,在参与内部数学的学习和思考中,真正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进步。例如,比如我们在讲到一些数学概念时,让它们以谜语的形式出现,如:市场无人无货(打一数学名词)———空集;春夏秋冬(打一数学名词)———周期;财大气粗(打一数学名词)———无穷大;停战谈判(打两个数学名词)———商、和;等等。

4、多途径创设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

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内轻松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高中数学课堂高效开展。例如,在等差数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或Sn=n(a1+an)/2。N屬于正整数)推理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趣味横生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推理,待推理过程结束后选择学生代表将该组的成果公布到黑板上,对于过程推理完全无误的组员,教师应予以嘉奖,而对于过程出现严重错误的组员应善于循序善诱看,在尊重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改正,使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学习。

课堂问题设置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性.设置问题时需要先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技能掌握效果等,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设置创新性问题,后借助课堂问题驱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发现,提问时要重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挖掘新知识,如在等比数列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等差数列引入新课。

【参考文献】

[1]冯祥勇.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3,7(67):77-78

[2]兰洁倩.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5,3(3):103-104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篇4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一、存在因素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能否做到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进度,老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对学生个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课堂节奏,久而久之,造成学习困难。

(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自以为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师)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尤其注意这一点,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动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二、成因与对策

我们都知道,课堂的40或45分钟可以分为有效时间和无效时间,所谓有效时间是指实际教学中真正用于学生学习接受知识信息和发展能力的那部分时间。因而我们常说的这一节课上得不好其实就是指这一节课的无效时间相对较多。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率问题。造成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缺乏应有的素质,不能正确认识到教育的深远意义,从事教育工作随意马虎甚至想当然。这当然是极少数的。

2、课前准备不够,以致课堂的目标无效或教学的内容无效。无法明确或不想搞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意义,交差了事,临时看看教材、教参便匆匆上课。也包括自以为是老教师的意识问题。

3、针对性不强,方法无效甚至课堂的语言无效。也就是说目标过于随意、教学游离目标及缺乏必要的学法指导,甚至教师的语言废话多、不精炼。所讲内容与教学目标无关太多。在教学中又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由于教学内容或教师的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因而参与不广或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教师的语言啰嗦无序,招致学生的反感。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意识,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加之学习基础差,课堂上表现随便马虎,不爱动脑,甚至做小动作影响全班或周围同学的求知欲望。

3、极个别学生因自身的学习成绩差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较多的时间内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捣乱影响全班的学习。

三、来自外界的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无法预防或克服的问题,如家长走进教室寻找子女、停电等情况。或教师带着不良情绪上课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实际上一节课的真正有效率取决于学生的真正学习行为与45分钟课时的比例。比例越高则证明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越明显。因而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延长我们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教育要与时俱进,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论,才能在教学改革中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水平。这一点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行为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能耐心去教育问题学生,常常采用批评、指责甚至体罚的手段来刺激学生,以达到“激将”的目的。而结果却往往是适得其反。最可怕的是和学生形成了僵持的局面,造成了学生的对立情绪,可想而知如此的师生关系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然有正确的学生观,充满爱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注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多真诚的表扬和夸奖,多采取激励性的方法去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会宽容。我们所熟知的“抚摸一下每个学生的脑袋”的故事、“悄悄地送笔给偷窃学生”的故事都对我们的教育有很好的启示。

实践证明,只有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深入了解你的学生,懂得他们需要要什么、反感什么,喜欢怎么上课、怎么学习,也才有利于你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愿意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课,高兴做你的作业,表现积极,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三、巧设课堂教学中的“兴奋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们知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假如说课堂上的学生如一潭清水,那么教师设计、建立的优势思维兴奋中心则如同“岛”,巧妙的“兴奋岛”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

“兴奋岛”分为起动岛、强化岛、和持续岛三类。它分布在课堂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阶段。我们经常说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的导入新课”便是起动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问妙讲、精讲精练,或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彩色板书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奇感等就是强化岛,而我们提倡的“每节课一个经典笑话或经典故事”在学生感觉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则能起到有效唤醒学生的作用。这可以说是持续岛。教师精心的设计“兴奋岛”,使三岛巧相连,便能激起一潭清水,产生出良好的“场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还要掌握较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兴奋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课堂的高效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也是防差提优的关键。每一个想成为“名师”、“人师”甚至“大师”者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做文章。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能否做到这一点,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如果课前准备不足,势必影响到课堂进度,老师不得不花费时间用在非关键问题上。对学生个人而言,可能跟不上课堂节奏,久而久之,造成学习困难。(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自以为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往往缺乏激情,不如青年教师)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尤其注意这一点,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与研究。)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情景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活动可以漫无边际,信马由缰。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既能统领课堂教学目标,又能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子问题,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达成课程目标。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如何将这些“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既符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地呈献给学生,是备课的关键所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什么?

1.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2.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3.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4.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

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走进高效课堂,从激励开始

摘要 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师们通过用心的赏析和鼓励学生,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激励 语言 策略 肢体语言

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以情感人,充满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乐学不倦。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语言尤为重要。但是教师除善于使用激励的语言之外,还要富有激励的情感,即丰富的肢体语言,通赞许的点头,称赞的目光和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愉快地学习。一 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1.激励性语言改善了师生关系。过去教师是“警察或法官”,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9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语言激励,并在受到教师语言激励后,乐于跟随教师进行活动。如:你回答得真好!你的分析太正确了,下次让你来当小老师!这是对学生表示肯定。学生得到认可,因此也敬佩教师。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善意的批评也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希望。如:你的答案已接近正确答案,但是还要再认真思考一下哦!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师生间才会民主、平等、和谐。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会认真听课,这节课才会有效率可言。

2.恰当的语言激励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及时激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如: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回答出来,真了不起!你这节课发言了好几次,你非常善于思考!学生充满了自信,才会主动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较难的学习任务,从几个例句中总结出It’s + adj.+for sb.+to do sth.这个句型。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没有及时语言激励,79%的学生态度冷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接下来在另一个班,同学们在我的激励下,同伴之间互相帮助,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见,语言激励对学生学习态度、互相合作起很大作用。二 教师语言的激励策略

1.运用激励语言要恰量。教师激励学生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把握正确的时机,适量的激励,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和太随意的激励,激励会显得苍白无力,不但会破坏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还会对教师提出质疑。

2.捕捉教育契机,适时激励。要使激励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捕抓教育的契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心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想展示自我但又束手束脚时,教师适时运用语言激励,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

3.激励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课堂上,教师不能过于偏爱成绩好的同学,激励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利。中等的学生或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肯定,某次激励或许就成为了他们学习中的大转折。同时教学要因材施教,评价也要因材施评。激励时要因人而异。不恰当的激励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讽刺、挖苦他,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适得其反。三 教师肢体语言的激励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除了语言,还要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意思。越是优秀的老师,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学生会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而且对教师充满了期望,期望教师的表扬。所以,优秀的老师要善于用语言、手势、眼神、笑容等传递期望和情感。

1.微笑的力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该以良好的形象服务于学生,不应该不苟言笑、扳着面孔。只有“微笑服务”,才能体现“人性化”的教育。从此,我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课堂上如果学生答对了题目,我就立即给予他们肯定和赞许;如果答错了,也以微笑鼓励,使他们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5

理想的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怎样在40分或45分钟时间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自身才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努力探索的问题。我认为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性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教的因素;二是学生学的因素。只有科学地将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教的因素

1、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应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课堂教学当然要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也将无所谓有能力。但能力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有所不同的,能力不可能由教师传授,能力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去运用逻辑思维、有机会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把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其创新与变革是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

3、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一种教材仅是对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一种资源,并非唯一的解读、唯一的资源。教材上所呈现的是一些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简约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往往无从考究。如果教师仅是忠实地执行教材,课堂教学将不一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势必导致课堂氛围索然无味。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中心,通过教学设计、教材开发,使课堂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而并非仅仅传授课本知识。其实目前的中考也有这样的趋向。在科学中考试题中很少用到课本中的原图作为试题,考试中大插图更多来自课外,这样也体现了教材仅是一种课程资源的理念。

4、教学方法是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内容科学而艺术地教授给学生的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劣将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可选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多研究,如什么样的课题适合探究、如何保证探究过程真实有效等等。

5、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预设再精心也无法预料课堂教学的全部实际进程。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由教师事先确定,当课堂教学真正开始的时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往往无法控制课堂的进程、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点。这时会有很多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些生成的内容,教师必须给予关注。这些生成往往是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探究的结果,是困扰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些生成的问题既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若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则教师的主导地位必将被削弱,课堂也会陷入混乱、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寻找“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平衡点,有效利用积极的、正面的、有价值的“生成”;而对消极的、负面的、低价值的“生成”,应采取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二、学生学的因素

平时我们都把好多精力花在了如何教上即如何设计较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而很少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英语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恪守自己的角色意识,一方面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体验成功的喜悦。注意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努力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尊重把握准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思想和英语方法,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逃脱出“题海”。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6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讲就是:“能把预期的母的实现,并且有效果。”预期是正确的确切实在的,具体就是老师事前设计好的达到教学任务的培育学生素质的这些教育。有效果就是有好的效果作用,是对活动结果判断出来的结论。新课标过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素质,能力以及情感的课程,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目标作出可行任务:教给学生那些能力,实现那些目标;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表现为:师生遵循教学的实际规律,在学完老师所讲的课程后,学生获得的能力和知识、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由此可见学生是否获得预计的进步或者目标是衡量教育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在上完一堂课后,得到知识情感方面的进步的,并且这些进步和发展是预期必须有的,这样的教学才是切实有效的,如果教师教的非常辛苦学生反而不想学或者努力学习也没有进步,或者说得到的进步也比预期想的要慢,甚至只是预期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而教学就是无效的。提高教学课堂的三个环节

3.1 前提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是始于教学初期目标。”教师的灵魂就是教学,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而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都是受到教学理念的制约。”理念就是一个付诸实践的信念,它是一种观念但同时又是又是一种行动的支持者。教师教学理念是怎样的,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是怎样的。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教师受着环境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有教师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因此语文课也成为了政治课;再比如有的老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知识的教育;新课程进行中,有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要进行素质教育,因此现在语文课程中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现象。所以,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是语文老师要有正确的理念。

3.2 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有着决定性影响,学生只有深层次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认知,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提高。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老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吸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相反,而是主动吸取信息过程,这种主动吸收是不能替代的。因此,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投入到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其中。马斯洛把人们需要分为5个层次,“安全需要”处在5个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可见人们的去年全年需要是其他需要的安全和保证,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里安全上的需要。在语文教过程中,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要温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能让学生干到老师严肃可怕;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们的人格,自由,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不要一味的嘲讽和职责,要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宽容和鼓励;和学生主动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无法定论的问题,要持民主的态度,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感觉到绝对的民主,自由。在这样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学生能获得相对自由和民主,才会感受到学习安全轻松。

3.3 巩固

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就是练习。练习是促进学习知识向智力发展的必要过程。通过练习,可以促进所学内容巩固与完善。至于练习的作用,朱老和叶老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朱自清说:“不通过训练的思想,最终都会成为浮光掠影。”叶圣陶认为练习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长育的目的。“练习是促进学生思想根进一步的巩固”

二、中介的地位。“原来相信与主张是知识方面的事,按照实际是练习与行动的事。从知识到习性不是一蹴而就。中间还有历练的过程,历练如果不够,两方面就不能一致。”

三、融化的功能。“练习,就如同消化食物一样,把学到的东西进行思考,揣摩,实践,最后进行一系列的融化,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巩固练习是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智力课堂有效性表现。因此,语文老师通过练习可以巩固自己的教学。

叶老再三强调:“学习好不好主要是看你认不认真。”语文教师在利用练习时最重要的是自己认真对待。首先,及时练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重要的一条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之后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因而有了新的教学任务,要及时的进行练习,不要拖拖拉拉。这样,就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练习更紧密了,增强了反馈的信息。其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适当难度的练习。维果茨基习惯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儿童水平,一种是在别人帮助下以及自己努力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在“最近发展区”发展,为此他提出支架教学。因此,练习时教师要给学生超过学生现有水平的难度练习,并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想上的水平,获得教学上最大意义的发展。第三,练习的量要适中。太少的练习量,不足以后动智力,太多的练习量,加上练习曲线有“高原期”,会使学生得不偿失,“练而无功”甚至达到相反效果,甚至达到一定意义上的负效果。因此,提倡要适量练习。最后,反馈并讲解练习要及时。练习中,及时的给学生讲解练习上的错误和不足,并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进行讲解,学生就可以保留有点,及时改正不足,就会大大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在认真对待练习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严格的练习的同时,丝毫不放过学生掌握或者没掌握的东西,这样,就会进一步巩固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结束语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篇7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是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学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历史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体现的是要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认为,历史学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承载着深沉厚重的人类文明,其广博性、复杂性、曲折性、长远性、生动性都非其他社会学科可比,其智慧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成为学养丰厚的专家。教师,大都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仅此而已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中学历史教师能将历史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的当属凤毛麟角。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历史知识素养不足。

高尚的灵魂需要高尚的灵魂来塑造。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只有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的治学态度、非凡的人格魅力去净化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健康的体格和谐地融为一体,做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全面、心理健康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具有独立人格和民主情怀;具有参与意识和现代开放精神;具有博大胸怀和历史眼光;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人格等。这些人格因素与充满沧桑的历史课堂结合在一起,会使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精神感召力。从近处来说,课堂的有效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从长远来说,学生一定会终身受益。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作为教师,平时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引导作用,目的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学习上的独立性,学生在教师导向信息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地获得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独立思考,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学思想,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知识的传递,历史教学应该上升为历史教学艺术,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活动。师生双方都是教学艺术创造的参与者,但教师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1. 历史教师教师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这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设计教学新情境。

情境1:呈现新航路开辟前绘制的世界地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地图。

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地理学、航海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情境2:呈现波涛汹涌的海洋视频及欧洲探险家进行海洋探险路线图。

问题:海洋是广阔的,海洋的危险来自四面八方,海洋探险对人类精神有何影响?

还可以设置更多的问题:新航路开辟(对美洲的影响、对欧洲的影响、对非洲的影响、对亚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等。如此,通过新情景设置让学生对新航路的影响有完整性的认识。

2. 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课堂的组织艺术

(1) 要有流畅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2) 具有和谐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历史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3) 具有生动性。新颖有趣才会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置新情景,以景激人、以景酿情、以景出新。

3. 历史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

易中天品三国为什么广受欢迎?主要在于他的语言极具吸引力,幽默风趣。历史教师讲课时教师要语言表达变化丰富,语气富于情感,声调抑扬顿挫,善于煽情。例如,在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一第二节“唐太宗”时我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效果就很好:“公元618年,一个王朝在古都长安诞生了,这个王朝姓唐,叫做唐朝。当时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个唐朝‘一不小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第二代皇帝也就是李家的杰出青年———李世民却小心翼翼地吸取他的同行隋炀帝实施暴政的教训,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皇朝中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因为表述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又意味隽永,学生迅速被这样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到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指的不只是效果,还有效率和效益,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了相应的学习效果,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才是有效益,才能促进学生主动继续学习。要研究有效教学,必须先搞清楚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目前针对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出发点大都集中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方面,然而,要具体到现今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笔者除了参考相应的文献资料,还设计了一系列调查方案试图对问题进一步探讨。该调查具体包含了以下内容:

(1)旁听并录音28堂生物课,对课堂上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2)向189名学生(高一63人,高二61人,高三65人)发放问卷,搜集相关信息,整理出问卷中反映的问题;

(3)对8名高中生物教师进行访谈,采用集体座谈的方式围绕访谈提纲的问题进行交流。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影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效果预期的高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决定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决定了教学是否成功,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具体而直接的,而年龄、个性、知识基础、学习策略等又影响着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参与情况,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有效性产生影响;另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处理方式,但是具体学科有其固有特点,这些特点不容忽视。良好的教学环境,要更加关注人文环境,环境对学生起到的感染和熏陶,远胜于教师反复的讲解强调。

如上文所言,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同的情况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不断变化。有时教师占主要地位,有时学生起主导作用,有时相互影响、教学相长,但如果上述因素都能够积极地发挥作用,至少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育者因素

教师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很多研究成果都显示教师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学生向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将接受教师有意识授予的一切,同时将接受教师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某些行为,适应教师。而这种适应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反面的,消极的。

1.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从与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教师尽管不能准确地表述出何谓教育理念,但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上均表示,要把以人为本,提升素质等作为指挥棒,对“教学三维目标”耳熟能详。同时,参与访谈的教师表示如何达到三维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直备受困扰。有一名教师这样描述:“课时少,内容多,讲不完,题目难,学生做不来,分数不好看,日子不好过!”因此,能否将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才是一大难题,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主观上对国家的教育方针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是客观实际限制了教师的发挥。

这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偏离了最初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选择紧抓“双基”,教师也表示,这样“出分数快”。在笔者旁听的28节生物课中,有14节是这样的。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解归纳知识,经常这样强调:“这个名词大家注意,是专有名词,去年高考填空就填了这个,大家记住,不要写错。”又或者“这段描述很重要,经常考,大家回去把他背熟。”笔者课后曾对此问题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表示他们也很无奈,“学生总是在这些方面出错,不是错别字,就是相近的东西互相搞混,多提醒下总能好点。”而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这样的作法尽管吸引了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却让学生感到枯燥,效率不高,学习过程中也难以体会到乐趣。

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与从事教育活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教育学生的基本保证,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特征的条件和桥梁,是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善于组织教学和利用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原则的能力,观察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准确运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等。

在对教师的访谈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把教学能力排在影响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前三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更喜欢“知识渊博”“理解并关心学生”的教师。

在一堂练习讲评课上,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对部分题目做出讲评,而填空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对照标准答案订正,这时有位同学提出异议,希望能够把填空题也详细讲解,教师未加处理,同班的一大部分同学也认为不需要讲解。但实际上,大部分同学存在填空题答不准确,得分率低的问题。

一位教师曾提到,在她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间,苦于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位与她合作的班主任告诉她,实在不会做就多布置作业,做得多自然会有效果。这种做法显然是低效的,将学生置于一种枯燥沉闷的环境中,付出的代价将是降低学生求学的热情以及求知的愉悦。

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才是有效的教学。“时间不够,讲不完”几乎是每位老师都提及过的困难,如何取舍和组织教学素材,开展真正的“双边”教学活动,将效益提升到一个高度,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考验。

3.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

一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能够以其人格魅力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道德水平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是潜在而长远的,难以量化评价。但教师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训育者,更要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净化心灵,提升修养,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教师的心理品质与教学的有效性之间也有较大的关系。只有胸怀博大宽容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相应品德的学生,一味专制的教师营造不出融洽、民主的氛围,反而制造出紧张、对立、沉闷的气氛。总的来说,热情诚恳、自信自强、民主平等、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等个性品质对教学有效性都会产生正面的作用。

二、学习者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活动,现代学习理论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

1.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处在心理上的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的矛盾之间,身体上的快速成熟使其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在高中阶段,学生记忆的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的内容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这些为更加复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调查问卷显示,高中生在生物课堂上的需求和小学及初中生不同,尽管有趣的现象和事件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理性分析和推理归纳性质的内容越来越引起他们的关注,这也与其思维的逐步成熟,和对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需求有关,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些角度出发,指导和改善教学。

而同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把自己作为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的中心,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容易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如果教师能够起到正向的导向作用,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和调动学生,将使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南昌地区的中考政策,2009年以前的中考生物成绩是以折合分的形式计入总分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自2009年起对中考史地生施行抽考制,如果没有抽到生物,为了节约时间,学生基本上就不学这门课。另外,本校的招生范围是本县所辖的各个乡镇中学和县城中学,乡镇中学学生对史地生科目的学习更加轻视,导致不同届学生基础有差别,同届不同区域的学生也有差别,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参考相关情况做出应对。

3.学生的学习策略

据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进而采取了错误的学习策略。超过60%的同学(主要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认为生物知识主要是靠“背”,在之后的访谈中发现,持有此种观点的原因有三:(1)教师曾多次强调对知识的识记;(2)自己平时学习生物的经验总结;(3)中考生物成绩靠“突击”而来,认为此方法在高中同样适用,生物比数学物理容易,在考前突击背诵完全来得及。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基本上每一个高中教师都有过“赶进度”的体验,感觉怎么也讲不完,课时总是不够,好多要说的还没有对学生说就过去了。但实际上,教学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有效知识量的核心是给学生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的目的。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只有能够迁移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熟练运用,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提升。换句话说,一定时间内,讲的过多,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的机会,这样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水平。

可见,教学内容多少与学生掌握量的多少并不成正比,教学内容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组织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大多是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介绍实验现象、介绍或讨论现象所能得出来的结论。这往往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着重于对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得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探究思路形成过程的关注。比之前老教材,新版人教版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显然更加丰富,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核的功能、DNA的复制、酶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等。在非正文的课外读等处补充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研究的曲折过程,在习题中设计了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分析等。真实的科学史历程可以为我们提供真实的观察、推理、实验、想象的思维和操作过程,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优秀范例。笔者在随后会有专门的案例来阐述这个问题。除了科学史的材料,挖掘与课本相关的现实生活事例和现象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命题,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探究更禁得起推敲,其探究本身也是对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没有证据表明物质环境越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我校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据部分学生问卷调查显示,使用多媒体教学“来不及记笔记”“一堂课下来,脖子抬酸了,眼睛看得好累”“没有老师板书有条理,上完感觉有点混乱”。

相反,在历史上,有很多物质条件贫乏却创造了精神文化繁荣的例子。可见,人文环境对学生影响更加明显,在平等、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关爱、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动都会得到积极的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对于学习气氛的看法,有沉闷和压抑体验的学生竟然达到将近一半,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见现在的教学在效益指标上的水平是多么的低。不难发现,沉重的作业负担、频繁的考试,课堂的“满堂灌”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没有乐趣、情绪低落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内驱力,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对课堂环境的心理认识无论对学生的成就、表现和自我认识、还是对其他宝贵的教育成果都有重大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不同的课堂情境下,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其内在作用规律,才能避免低效、无效教学的出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朝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褚旭.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以某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郭念峰.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05.

上一篇:学会控制情绪的感悟下一篇:道路标线尺寸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