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2024-05-01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通用9篇)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篇1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科技与文明的进步无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是人类受自然影响少之又少,生活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一浅议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的演进的整个过程,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狩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进而到现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文明。人类正一步步的逐渐的支配着地球影响着地球同时也毁灭着地球。的确文明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好处,但这无限的好处却是建立在人类现阶段唯一的居住地地球的有限的承载力上。可以说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地球母亲买单的过程,只怕有一天地球母亲买不起这个单了,到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某位宇航员曾说过在地球的各个大洲上都可看见缺失森林的地方。这样看来人类文明演进得到的好处是否就真的抵得上这样的代价?

二浅议科技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曾不止一次的幻想着科技可以进步到那一种境界。人类的所有知识可以全部储存进一个小小的芯片中,然后移植到人脑中,使人们可以轻易的拥有这些知识。但是科技真的进不到这种境界又会怎样呢?

我想真的到那一天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度会阻碍甚至是使科技倒退,重度那就会接引发世界末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科技的昂贵性或是区域性社会的分级会使很多人享受不到这种服务,之后由于人性的弱点,人们游行,暴动,战争等。世界末日也就不远了。

就算不会这么严重,人们获得知识变得无比的轻松那谁又会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呢?没人钻研科技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也绝不会是一件好事,后果诸君显而易见了吧。

科技的进步使得的人类的身体出了大脑以外全部都在退化,这种人类身体进退的不平衡性对于人类来说难道是一件好事?

我们的身体机能正在以另人骇人惊闻的速度退化着,自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我们的双腿能被用到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徒步走遍中国这件在古人眼中在普通不过的事情,在现代人眼中却足以惊世骇俗了。

最值得悲哀的是,这些事在现代人眼中犹如视而不见。熟不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吗?医学的进步,退化着人类的免疫系统滋养出的却是超级病毒。

交通的进步退化着人类的行动能力。

。。。

难道这些还是警醒不了我们的双眼吗。

设身处地的想象一下,如果把我们一个人扔在原始社会会怎样。而把一个原始人扔在那又会怎样。

我们的优越感无疑是我们的种族奴役着整个世界,但是细想一下,究竟是我们奴役着科技还是科技奴役着我们。

当有一天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身体支付不起科技进步的代价时,那一天可能就是我们的灾难日。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篇2

关键词:科技进步,油田企业,推动发展

一、油田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勘探开发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一)石油地质和油藏理论研究的突破,推动国内东部油田实现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初形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地质勘探理论,是中国石油地质理论上的一次飞跃。在该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应用下,实现了东部油田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探明储量增长高峰期,发现了多个较大规模油气田。二十一世纪初形成的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断陷盆地潜山多样性理论体系及勘探系列技术,带来了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带勘探的重大发现,在油田勘探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上,围绕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提高油气采收率两大主题,发展完善了高含水油田水驱提高采收率综合配套技术、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敏感性稠油和特超稠油开发配套技术等领先的十大配套技术,较大幅度提高储量动用率和储量采收率。目前油田贡献率达到了65%左右。

(二)油田企业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研究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管理机制。一是油田成立科技委员会科技工作决策层,建立了科技处协调组织机构,以油田科技委为战略制定和决策层,地质院、物探院、钻井院、采油院、设计院等研究中心(院所)和钻、测、录、物探等研究所为主的油田勘探开发和石油工程科技攻关主力层;形成以采油厂的工艺所、地质所组成的新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层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二是建立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突出了从科技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控制、成果评定验收及授奖等各个环节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严把科技立项关,主要依据重要、科学、可行、效益四个关键内容,重点控制立项申请、论证、审批、下达计划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技立项程序。狠抓项目的过程管理,认真组织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研究人员,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运行管理,规范报表制度,坚持中间检查,保证了生产理论的基础研究与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加大以钻井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的配套建设力度,增强对勘探开发技术研究攻关和应用的支持保障能力。以建设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压力钻井实验室”、固井材料及工艺研究室、防腐材料及保温结构研究室、钻井液实验室等重点钻井系列实验室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先进科研装备设施建设,配套提升研究手段,建设一批开放式的重点研发中心和试验平台,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加大实验室投入和管理力度,建立评价考核体系,促进重点实验室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同时争取使一部分科研设备优良、研究实力雄厚的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行列,大力提升钻井技术基础研究实力。

(四)加强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设,实现了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科技工作按照“规范管理、创新跨越”的理念,结合内控制度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运行机制,突出从科技立项、过程管理、经费控制、成果评定验收及授奖等各个环节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严把科技立项关,主要依据重要、科学、可行、效益四个关键内容,重点控制立项申请、论证、审批、下达计划四个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技立项程序。狠抓项目的过程管理,认真组织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研究人员,加强组织协调,强化运行管理,规范报表制度,坚持中间检查,保证了承担的国家、集团公司重点攻关研究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重视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油田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水平。针对油田勘探开发难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集智攻关,开展高新技术研究。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加强与国内高校、研究院所合作。三是加强整个油田内部的学术交流,通过院厂结合、产研互动、开发技术座谈会、石油工程技术交流年会等形式,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六)加强科技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科技投入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保障。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的需要。同时,改进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关键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适当增加基础性科技工作投入,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科技投入,努力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油田持续协调、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七)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围绕推进自主创新、提供科技支撑的目标,完善中石油钻井系统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完整体系。在知识管理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的实验数据、文档、图件的自动采集、建库和内部共享。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好战略规划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专利信息系统和服务系统的建设,逐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知识产权占有、保护的程度。

(八)加强科技一体化攻关研究,提高配合协调能力。随着勘探开发对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应用要求越来越高,以提高“采收率、储量动用率”总化配套技术研究为目标,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密切施工单位的配合协作,使研究成果及时服务于现场,有效地指导生产,实现科研生产的无缝连接,为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在油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中,影响科技进步对发展拉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一是评价科技创新能力指标较国内外石油公司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有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科技奖项获奖级别及数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而目前油田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同行业或国外大石油公司相比相对较低,导致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油田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据统计,油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基本保持在0.15%,而国外最低的壳牌公司已达到0.28%。由于油田科技投入不足,造成用于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科技投入比例较低,在关键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同时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油田科研外部依赖性较大,2009年统计,油田科技项外协费用比例超过31%,导致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拥有程度低。四是油田专利授权量逐步减少。据统计,国外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量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而国内油田企业专利申请量以年均35%的速度降低。五是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比例低。以某油田为例,2009年科技成果立项332项,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占0.6%;省部级奖励44项,占13.7%。油田企业科技成果整体上获省部级奖励比例相对降低。

(二)新技术推广、产业转化存在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畅,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的问题。在体制上,只在科技处设新技术推广应用岗位,没有成立类似于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服务)中心的组织机构(部门),来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动态跟踪、督查管理,使科技创新与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缺乏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质量、安全、成本费用等风险和不利因素的补偿机制,影响了推广采用新技术主动性和积极性。油田用于支持成果推广的经费与数量较大的急需推广应用成果和技术相比,成果转化的投入偏少。

(三)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激励力度不够。尽管制定了《胜利油田职务发明专利奖酬实施办法》和对专利实施“一奖两酬”,并提高了对科技成果奖励标准;但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奖励幅度与一般科技人员差距不大,效果不明显;相对于社会一些单位和组织对科技突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明显不够。

(四)现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成果奖励办法对油田增储上产、降本增效,促进油田内涵式集约化发展导向体现不够。油田现行以同行专家定性模糊评价科技成果的做法,对体现油田增储上产、降本增效的评价指标体现不够;对科技成果(技术)奖励只限于成果评奖,而缺少对成果应用后效益和作用的评价奖励;同时存在成果经济效益量化计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标准不统一和缺少规范评价操作规范等问题。

(五)油田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油田企业“十一五”期间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平均不到2%,存在科技成果泄露流失、被其他单位使用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经济损失无法挽回的问题,较大程度影响了科技成果创效作用。

三、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油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几点建议

(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中力量进行制约油田发展的重大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尽快实现研究突破和取得重量级研究成果。一是采用关键技术筛选等科学方法,确定油田今后5~10年制约油田发展的重大理论、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形成油田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研究序列,如西部新区地质构造和成藏理论研究,济阳老区断陷盆地的中生界、上古生界的构造、储层及其成藏研究,石油工程带压作业技术研究应用,超稠油蒸、敏感性稠油汽驱技术等,并在论证基础上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二是以油田确立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项目研究为引领,打破现有单位、部门行政限制,优化集中现有研究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投入等科技资源,在油田层面形成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综合研究,油气开发、石油工程和公用工程重点项目研究团队、研究和成果试验应用基地,保证油田最急需的研究项目取得重量级研究成果,提高油田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充分借助外部科研资源、研究力量,共同研究或委托研究;尤其是利用好国内石油著名专家的智慧、经验和已经取得有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尽快取得油田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三是对立项科研项目按重要性分级、分类管理。对油田承担的国家、集团公司和对油田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显著和制约油田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技术瓶颈的项目,确保经费投入、配备精兵强将重点推进。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油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实现油田科研由研究型、成果型向创新型、效益应用型转变。一是改变现有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办法,建立起以量化评价为主,突出应用和效益的评价奖励机制。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突出效益评价指标权重;在评价方法上,突出量化评价、弱化专家定性模糊评价;在成果奖励上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第一步是成果取得后奖励等级确定及奖励,第二步是成果应用效果(效益)的评价和依据实际取得的效果进行的奖励。二是出台鼓励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的配套政策,建立起最大限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保障机制。建立和实施科研项目研究应用一体化承包考核管理机制,将油田科研项目研究和应用指标统一纳入项目承包合同,并将项目研究费用中增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费。成立油田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动态跟踪、督查管理,使科技创新与增储上产、降本增效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尽快建立油田新技术推广应用风险补偿机制,对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等方面风险和损失予以补偿或认可;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单位因新技术推广应用所增加的成本费用,以及产量和进度影响应单独考核。

(三)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建立起对科技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一是以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中识别人才,在创新中培育人才。人才是油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和实施者。油田上下要高度重视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重视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高,高层次专家队伍不断壮大。二是加大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激励力度。改变目前对突出贡献科技人员奖励幅度与一般科技人员差距不大,激励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实施特岗特薪制度(特岗特薪人员月工资是一般科技人员的数倍);探索实施在油田理论和基础研究有突出贡献人员重奖的政策,出台应用型研究按实际效益提成或在比例计奖的具体办法。

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文 篇3

一、引言

全面小康社会后,我国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根本性标志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具体有以下几项表现: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人民币;第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第三:恩格尔系数降到35%;第四: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第五:城镇化率达到56%;第六: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第七:大学入学率达到25%;第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仍将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向高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迈进。那么未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理论很多,以下主要通过其中三个理论加以说明:1.以哈德罗-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资本决定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积累,主要内容是指在资本-产出比率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2.以索罗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

这两个理论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单强调资本积累的哈德罗-多马模型已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索罗模型虽强调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但它把科技进步当作外生的,对经济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增长,并非持续的增长。3.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增长理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把经济增长的源泉科技进步即技术进步内生化,弥补了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当做外生因素的缺陷,并指出技术进步中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也做了完善,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积极的外部效应机制遏制了要素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减,不仅使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虽然会导致产量的增长即经济增长,但经济要实现长期、持续和高速的增长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生产要素投入,要摒弃粗放的生产方式,采取集约的扩大再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技术进步不仅带来产出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提高劳动力、自然要素和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消除这些要素同收益递减的联系,且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各国之间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就是源于各国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不同,所以未来发展经济最重要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

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科技进步定量测算办法的研究工作,推出了一套测算办法,即以增长速度方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为:EA=Y-αK-βLY×100%%其中EA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Y为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加1%,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产出增加β%Y、K、L均可由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查找并计算而得(本文按下一年数据减上一年数据,再除以上一年数据而得,其中资本主要指固定资本,劳动主要指从业人员。)α、β可由Y的变化率除以各自变化率计算而得。从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总体来说是下降的,劳动力产出弹性也是下降的,而资本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走势。以为例,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负,此时主要贡献的应为资本,该年资本增长速度高达21.8。我国在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后,对经济做出主要贡献的是资本,其次是技术进步,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稳定的,但由于资源能源的稀缺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随着经济与环境两手抓的意识越来越强,那么在未来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定是技术进步。

四、小结

通过本文以上对两者之间的分析,并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随着全面小康,经济全球化,网络现代化,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科技的竞争,德国关于“工业4.0智能工厂”的战略和美国的“依托硅谷模式抢占软件技术优势,发展先进生产方式”的工业4.0的挑战,都证实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以东北三省为例,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失去了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经济萎靡不振,面临转型压力,这个过程需要科技进步,完成转型。完成转型之后,我个人认为技术进步随之只会更加重要,只有技术进步提高要素利用率,才能有力的刺激经济增长。其次,要想迈进发达国家之列,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各产业占比,要注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将会出现更多的智能机器人进入该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我们人类将从事更加高智能的工作,提高生产率,那么这就需要较多地依托智能互联网,软件的开发,站在科技进步制高点才能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篇4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在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科技为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字: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工业革命带来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一样,目前世界多极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形成,这给各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新一轮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凭借科技优势,率先开发信息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政策创新,并强化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在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中独占鳌头。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已经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尤其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确立,加速科技进步,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知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将更加密切,科学物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第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率,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纷纷重视增加对科技要素的投入,投资大规模流向科技领域,强大的社会需求促进与刺激了科技进步,经济积累中分配给科技的份额更为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因此,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科技进步使投资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者形成一个循环式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大系统及其内部要素间在有机协调条件下,逐渐进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在十六届四中全

1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都充分肯定了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二.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着重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进步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就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位置。科技进步使等量资源投入产出更多的产品组合,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

从世界科技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生产要素投入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进步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进步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

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生产设备的大型化、生产的自动化等可提高企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水平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它的高低对生产消耗、产品质量、产品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进步不仅影响劳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改善健康、延长寿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劳动技能等,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工艺相互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经济效益也获得相应提高。此外科技进步也包括宏观和微观决策管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这是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与提高设备水平、改善生产工艺等硬技术进步相比,软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主要是在生产前后实现的,是从更高层次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少投资或不投资就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因此,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有效地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吸收新的技术成果,改善管理的组织过程,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促进产业的高次化和产品的高密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增长的累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愈显突出。这就客观上要求增长方式由原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具有高效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而这种转变主要取决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在经济增长率中的贡献份额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器。

科技进步不但能够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更深层次的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集约化经营出现,才能使低技术水平的生产的粗放经营,在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下,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科技进步创造出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开辟了新技术新产业,不仅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突破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同时,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交互使用,科技成果的应用带来的是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将反过来影响科技的研究和开发,这样科技进步便在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过程得以扩张,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带来数倍的影响作用,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投入比例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因为每当有科技创新出现和创新不断扩散到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劳动对象、生产手段、生产结果都会发生质的变化,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都要重新组合,其结果会进一步形成积累效应,必然造就、培育出新的高新技术组合,或者取代某些传统部门,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我国“十一五”《纲要》明确规定今后经济发展要“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都要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推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影响各产业的投入产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进而调节产业结构。

1.科技进步使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

科技进步是形成产业分工的基础,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当科技进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使生产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使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尤其是当某种新技术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时,就会使整个产业社会技术体系发生革命,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从农业科技发展到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广泛使用,再到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这样层级递进的变化都说明,科技进步助推着产业结构的变革。

2.科技进步促使新的产业部门的形成科技进步打破了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以及原有技术个体间的联系,使得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

材料的发明及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而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就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部门。

3.科技进步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推动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效用,已经逐渐超越了依靠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科技进步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得到了改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通过技术创新,对原有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延长了原有产品的寿命,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扩展了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要素的能力,提高了原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果,改进了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和数量,因而改变了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格局,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科技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中,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使得宏观结构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五.以科技的动力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各级政府抓科技进步要有战略眼光,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各级领导要把科技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经济发展中采取依靠科技进步的得力措施,在重大技术改造、引进和重要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科技部门的作用。各级政府每年都应专门研究科技工作,要把抓科技进步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指标。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协调好计划、经贸、财政、税收、金融、农业、教育管理部门,使之密切配合,协同发挥好政府对科技进步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尊重知识、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文化。定期举行技术创新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科协等单位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科学知识、创新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加强重点科普基地建设。

2.加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使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建立和完善有利技术创新、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有利于企业推进科技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要遵循以市场机制为主,宏观管理与市场机制并举的思想。在科技计划管理上要进一步合理划分科技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调节的层次、范围、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在计划调节中增强竞争机制,强化计划管理的调控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产学研经济驱动型互动机制的建立,使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加快走向市场,走向联合,真正使武汉市雄厚的科研实力面向产业、面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共同联合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为实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为企业培

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于企业的长效机制。

3.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通过在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从政策和项目上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跨区域的联合科技研究,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出国留学科技活动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为留住科技人才做准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科技人才成果产权化、资本化有法可依。简化专利中请和授权的审批手续,提高科技人才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提高科技活动服务效率,充分发挥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以提供系统、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来吸引新企业和科技人员。

其次,积极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掌握科技人力资源的个人需要,从需要层次出发,实行人性化的人才使用机制。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十分尊重和爱护人才,创造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对承担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重点科技任务者应给予较高津贴,继续扩大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范围。对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科技人员,在收入等方面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优惠。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应继续给予重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放手让他们进入重要岗位,着手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水平科研队伍。要重视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的现代化管理人才,造就新一代科技企业家。同时,注意在工人、农民中培养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

4.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要实现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国家财政的投入应主要用于“稳住一头”的工作,加强对生物工程、微电子、新材料、新医药、新农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前期开发工作,以及重大基础性研究的财政支持。各级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省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逐步接近国家的水平。努力办好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等现有的科技金融机构,使其真正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大科技贷款额度,用好贷款资金,并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改革行政分配贷款方式,使银行与科技机构直接见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政府应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资金的引导,推动企业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自身研究开发实力,从而使企业成长为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真正主体。通过改善资金来源渠道,在现有的科技投入基础上拓宽渠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以实现科技进步的大跨越,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来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篇5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发展过程就是科技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科技演化史。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进行关联性分折,就是从历史的维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如文明形式、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之间的互变关系进行相关联的研究,这既有助于人们理清科技的发展脉络和进程,更有助于人们真实地了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科技进步观。为了准确地体现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发展态及其重要作用,我们以科技的发展阶段作为划分社会不同阶段的标准,以从中求解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科技的原始期:人类社会文明的孕育

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史前时期。人类是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与动物决裂,将自然界一分为二的,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标志便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尽管这时期使用的工具木棍、石器等都接近于它的自然形态,但它却是最原始的技术表现形式,里面蕴蓄着人类的意识和智慧。随着劳动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知识的积累,原始的技术也在发生着革新,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由石器、木棒发展到弓箭、取火、造房等技术,还出现了第一种最原始的人工材料——陶器。原始态的科学是以经验知识的形式存在的,是人类运用原始技术于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这时期的科学是以一种非自觉的潜意识存在的,还没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借助于原始技术载体来完成的。

原始科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它只是在人类的生存本能下对外界环境作出的一种积极的适应。它们的制作工艺和操作规程十分简单,几近于自然的流露。正是这些简单浅显的原始科技增强着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推动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使人类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经验知识,对自然事物和自然规律有了最初的认识,为现代意义上的科技萌芽创造了条件。有人估计,现代人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技术约有70%可以在原始的技术发明中找到它们的原型。也正是在原始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产生了后来的力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天文学等知识。可以说没有原始科技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的人类文明。

在科技的原始期人类的主要劳动对象就是直接的自然物,由于科技水平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通过原始宗教的形式来表达的。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内容就是“万物有灵论”,因而人们对自然进行图腾崇拜。人类虽然还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但人也试图通过人的活动来影响自然界,例如,求雨、祈福、庆平安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超出“万物有灵论”。所以这时期的天人关系是向天一方倾斜的。但它毕竟是人类认识自然,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尝试,是科学的认识自然,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准备。

二、科技的萌芽期:农业文明、实用科技与天人合一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艰苦跋涉,终于结束了原始的蒙昧时代,开始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期,与科技的发展状况相适应,首先到来的是人类的农业文明。

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增加和经验常识的丰富,劳动产品开始有了剩余,人们把捕捉到的猎物剩余的喂养起来,把采摘的果实剩余的种植起来,并找到了饲养和种植的诀窍,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饲养和种植方面的知识的增加,人类不再以捕获现成的自然物为生,而是专门从事饲养业和种植业,从而使人类过渡到农业社会,开始了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文明是与科技的进步分不开的,为了进行农业生产,必须要有意识地去考察植物生活的习性和历史,了解气候变迁,选择适宜的土地,这就需要相关的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知识,还要有相关的耕作和灌溉技术作保证。这时人类对科技的研究开始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由潜意识变为显意识。特别是材料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文明的进程,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技得以萌生。

材料技术的变革对于人类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属工具的出现是材料技术变革的根本标志,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天然金和铜,冶铜技术又为铁制工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并迎来了铁器时代。铜器和铁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还使得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成为专门的行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为科技的发展积累着经验知识,成为古代实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力量。农业生产季节的需要催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手工业在计算面积、产量、交换产品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又推动了数学的进步。

总之,这一时期被看作科学技术的萌芽期,尽管在天文学、数学、力学、农学等方面有了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时的科学是以自然哲学和技术知识的形式存在的,被称为实用科学技术,它植根于农业生产的肥沃土壤,对农业文明和农业生产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时人对科学的理解还主要是人类的知识智慧的象征。农业文明时期尽管有了手工业的大发展,但这时的主要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科技的功能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科技水平尽管也在实现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比较低。土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因此人类文明的痕迹,人对自然的改造主要体现在利用科技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上。与整体较低的科技水平相适应,这时期的天人关系主要是“天人合一”。人们为了能够风调雨顺,实现农业丰收、生活安定,科技活动不敢去触怒上天,而是积极寻求与自然的协调,顺应自然。北宋张载曾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从抽象意义上讲天道与人事合为一体。虽然我们还不能把这时的天人合一观念等同于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但这种天人观中又确实包含有很多有益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内容,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科技就必然带有绿色科技的某些合理特征。

三、科技的发展繁荣期:工业文明、工具理性与人定胜天 科技在经历了农业文明的漫漫长夜之后终于走出了它的萌芽期,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并对社会、经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繁荣,发端于欧洲,盛行于欧美,影响力遍及全球。科技在欧洲虽然经历了中世纪的暗淡期,但仍有着缓慢的发展。在13世纪中叶以后,手工业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较大发展,并引起了经济形式的变化。在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开始出现了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象征着平等、自由,它的出现向农业自然经济和农业文明提出了挑战,解放了人的思想观念,为科学技术发展高潮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吹响了科学从蒙昧状态醒来的第一声号角,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中走出来,拉开了近代科技发展的序幕,以后科学与技术交相辉映,浪潮迭起,不断冲击着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十六七世纪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继哥白尼的日心说掀起了天文学革命以后,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在生物学、医学方面又激起了层层波澜,从伽利略倡导科学实验到实验科学的诞生,从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科学也从萌芽时期实用科学的简单理论形式发展为比较成熟的自然科学体系,在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技术也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被世人称为第一次技术革命或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以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为导火索,以蒸汽动力为标志,以纺织业、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重大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一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机器大工业的新纪元。工业革命不仅开辟了技术进步的崭新道路,还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使科学与工业的结合、科学对技术的指导成为必要。从而迎来了近代科学的全面繁荣,加速了“科学世纪”的到来。

十八九世纪是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19世纪被人们喻为“科学世纪”。这一时期天、地、生、数、理、化等各门学科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大都进入到理论综合阶段,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还为技术上的新发明提供了科学前提。与自然科学的繁荣相得益彰,技术的发展也迎来了第二次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内燃机和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把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力,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修补作用。科技的发展与繁荣带来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工业文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手工业的极大发展,科技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业,科技的发展又为经济的繁荣开辟了广阔的渠道。机器的发明和创造、机械动力的出现和革新、能源资源的广泛应用等一切皆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繁荣。与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繁荣相与为一,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也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观念得以张扬。尽管还有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但与农业文明相比,人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更大的解放。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增强了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人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从而,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还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范畴。因此这一时期内推动科学前进的力量还不完全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后,科学越来越表现出对技术问题的关切,人们对科学的理解也从知识发展到为人类谋福利的工具理性。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技术与科学则走在了一起,科学为技术指明方向和提供理论导向,技术则是科学的具体运用。人们把科技视为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和争取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事实证明,人们利用科技武器向自然的进军确实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生活便利,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优越和尊贵更加坚定了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念。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技术上的重要发明,实践中的重大胜利等自然就滋生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人对自然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对资源绝对性的残酷掠夺,造成了人片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然的从属地位,自然环境严重的破坏,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短缺的恶劣后果。资源是工业文明赖以发展的支撑点,而众多的自然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今天资源的过度消耗、浪费,就是明天资源的严重缺乏。科技手段的进步与人定胜天思想的确立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社会发展危机四伏,为大规模的全球化问题的到来埋下了隐患。

四、科技的纵深发展期:知识文明、双刃剑与天人共生

科技的发展繁荣期取得的辉煌成果,使科技以骄人的姿态进入了20世纪。但就在科学家们认为科学即将功德圆满之时,晴朗的物理学天空中却出现了两朵乌云,即当时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热辐射实验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也正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降下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暴风骤雨,并使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带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宇宙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又引发了以原子能利用和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科技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时期。从微观上看,科学研究突破了原子实体进入了质子、中子直至夸克等基本粒子层次;从宏观上来看则建立了新的宇宙模型,空间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延伸。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使科学和技术走在了一起,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体化。科技一体化发展又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更新成果,这就是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系统工程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系统科学和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学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线性科学。原子弹的研制,卫星上天以及国际空间站的建立等还使科学从理论体系发展为一种建制,并引起人们对科学含义的重新界定。由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组成的现代高新技术群,使技术的发展也焕然一新,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瞠目结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信息科技的兴起,使信息产业在不到20年内就遍布全球,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使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前进了一大步,一方面,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知识的巨大魔力,从而把科技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而带来了全社会的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科技不仅有着生产力功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精神塑造功能,能够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另一方面,人们还看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社会发展出现了隐忧和后患,特别是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在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威胁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恐惧,原子弹的杀伤力、无孔不入的电脑黑客、困扰地球的太空垃圾、使人面目全非的生物工程等等在人们的心目中笼罩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对科技后一方面的思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与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相适应,社会发展将进入知识文明期。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不同,知识文明期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知识文明的主要支撑点是信息,从社会管理、经济运行到生活消费等都是建立在对信息控制、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之上的。知识文明期人类应该有相应的高质量的生存环境,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非常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为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可持续发展就是多种努力复合作用的总结果。尽管这一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还处在讨论论证阶段,没有完全实现,但它毕竟向人类指明了发展方向,不仅让人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更警醒人类要正确处理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科技并不是万能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还会伴随着一些副作用。人类不能只会为科技唱赞歌,还要充分重视科技的负效应;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就把科技当作征服自然的武器,还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使科技对环境的影响真正“从机械时代的破坏自然环境、电子时代的适应环境,转变到信息时代的创建新的环境。”建立和谐的天人关系——天人共生,这才是人类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五、结语: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合理整合

纵观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社会的每一次转型,人的每一次提升都与科技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科技进步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变革着生产关系,并进而作用于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社会风气、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形成与科技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形态。当然,社会需要又是科技进步的外部动因,社会需要为科技的进步畅通了渠道,创造了条件,所以二者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得之于斯,失之于斯。科技进步把人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又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用一系列问题困扰人类;科技赋予了人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却摆脱不了科技对人的奴役和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科技,应该树立怎洋的科技观和发展观就成为不仅非常必要而且甚为重要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为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下决心,坚持不懈,就能够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合理整合,使科技之轮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实现我们理想的目标。

一临学院 09级麻醉一班

科技进步与旅游业的发展 篇6

1 科技投入的增加是繁荣旅游市场的基本途径

科技投入的增加, 使旅游市场得到全面发展和繁荣, 从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由吸引物、设施、可进入性构成的综合性产品, 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者对旅游项目和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 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旅游目的地和经营者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 增加科技投入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旅游市场的外延和空间在不断扩大, 以旅游产品的外延和空间的扩大为标志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科技的发展, 旅游产品从以往的自然、人文景观拓展到各种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而且使原本旅游品位不高的地方建成了高品质的旅游景观, 增加了旅游者的选择内容。

科技投入延长了部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目的地 (或旅游产品) 都会有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但只要重视科技的投入就有可能延长这种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而为旅游受益者带来更多的好处。

科技的应用使旅游产品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现代旅游需求多种多样, 差异性很大, 但游客对旅游活动的安全需求是一致的, 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游客的这种安全需求, 从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 科学技术使旅游服务越来越完善,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产生旅游活动的基础

科技创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条件, 增强了经济活力, 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使旅游交通和旅游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使旅游变得越来越便捷;旅游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 他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 为游客提供了大量舒适、方便的吃、住、娱、游等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科技创新使经济迅速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越来越多的人有能力到国内、国外去旅游;经济发展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旅游业中, 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出去旅游成为可能。闲暇时间是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和业余时间, 它是旅游行为发生所必备的时间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的管理、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人们的平均日劳动时间大为下降, 闲暇时间越来越多。

信息技术全面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 它具有异质性、无形性、易逝性和国际性等特性, 而这些特性使旅游业比其他行业更加依赖于信息的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能极好地满足旅游业的这种特性, 促进旅游的全面发展。如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宾馆酒店管理系统、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和旅游网站的建设, 促进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来,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诱导旅游需求与供给。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 信息技术在旅游资源和产品管理、旅游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信息技术用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的全球性调整和管理;计算机预订系统是旅游供给者在全球范围内控制、销售和推广自己的产品, 进一步增加市场占有率和减少季节性带来的损失;通过在计算机信息及预订系统, 简化和加快文件处理来增加可处理的交易量……

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分析, 以旅游目的地为整体的计算机信息及预订管理系统, 使整个目的地成为一个交叉且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市场开发、旅游行业管理和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这一系统正在成为各地区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战略武器。

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提升了传统景观的吸引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可创造出新的旅游资源和产品, 也可以使一些原来不具备旅游吸引力的资源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 如主题公园和游乐场的各种高科技模拟技术和游乐设施, 以及农业和工业中的高技术等, 使这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另外, 应用了高新技术后, 许多文物古迹资源得到了保护, 提升了它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科技发展对旅游业的挑战

3.1 旅游管理决策的难度加大

现代科技的发展, 使旅游管理决策者的决策环境变得更复杂, 使得简单通过局部游客市场预测得到适用于全部于全部游客的购买习惯或服务的途径, 现在已经行不通了。如一个矛盾的世界出现在旅游业和休暇行为之间, 存在的对立面较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较大的安全保证和冒险并肩出现, 人们闲暇生活方式的各种各样, 市场细分起来非常困难;在现代旅游规划中, 超出旅游常规研究范围的科学技术常常更加戏剧性地影响旅游业供求模式, 科学技术是随机的因素, 常常出现在难以预料的境地, 而且会产生新市场或对目前市场赋予新的含义。所以旅游业必须根据其特性来规划。要明确旅游发展的现存资料与广泛获得的有关科技情报和信息之间的判断差异, 正确地处理这种特性是作出对旅游业负责决策的关键。

3.2 用现代科技制作的“虚拟旅游”对传统旅游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到自然环境中出游产生抵消效益, 科学发展使人们可能在家中观赏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 骑自行车者在家中通过电视屏幕在密林或城市的风景线上“旅游”, 同时还伴有令人激动的背景音乐……随着模拟技术变得越来越真实, 人们不需要离开家就能够赏识高度冒险的惊心动魄的娱乐活动, 如跳伞、爬山、水下探险等, 对传统的、离开居住地到旅游地旅游的活动形成了挑战, 旅游经营者怎样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这种挑战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3.3 现代科技负面效益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传统伦理的挑战等。同样这种科技的负面作用会对旅游业产生不良影响, 如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 使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旅游可持续发展变得艰难。

以上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认识现代科技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重视科技的这种作用力, 在发展旅游中要善于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也要谨防现代科技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要充分应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促进旅游业的全面、持续发展。S

摘要: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样,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世界旅游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进步,旅游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勒沃德L.什费尔.科学技术进步与旅游业[J].旅游经济, 1990, 3.

[2]张金珂.科学技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力[J].经济论坛, 1999, 9.

[3]高静, 等.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管理, 2004, 5.

[4]彭滋霖, 等.信息革命与旅游业的发展[J].旅游管理, 2000, 3.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经济

在科学进步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已经完全的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已经成为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和有着决定性的因素。

1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很让人震惊的,我国从最初的温饱难以维持慢慢发展到人工杂交的技术研究成功,干旱地区的人工降雨,大区域的飞机喷洒农药,这些耕作方式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耕种方式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最初的人力和利用牲畜来劳作,发展到半机械化农业,发展到现在部分区域实现全机械化农业,这些进步全部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发展,可以说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

论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 篇8

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论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水平 篇9

关键词:科技进步,环境水平,甘肃

1 2007年综合科技进步水平现状

2007年,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3.67个百分点, 基本状况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科技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各类科技经费投入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幅;二是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 专利、科技论文、重大成果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 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大关;四是技术市场稳步发展。

2007年, 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较2006年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国内排序第25位, 比上年下降3位, 暂排在西藏、广西、云南、贵州、江西之前。

2 2007年科技进步环境评价

作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支撑, 科技进步监测体系设有五个一级指标, 即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每个一级指标分别由下设的2~3个二级指标加权综合而成。

2007年, 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下降了3位, 主要是一级指标中的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下降所致, 而科技活动投入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等仍呈现增长态势, 见表1。

2007年, 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较上年下降了6.88个百分点, 国内排序下降7位, 主要表现在构成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二级指标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直接原因是构成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的三级指标出现下滑。

科技人力资源与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密切联系。科技人力资源指数由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 (人/万人) 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人/万人) 组成。2007年甘肃科技人力资源指数较上年下降了11.39个百分点。其中甘肃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由2006年的41.30%上升到2007年42.67%, 提高了1.37个百分点, 说明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呈稳步发展趋势, 但从长远来看, 仍需加强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定。甘肃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由2006年的42.61%下降到2007年的33.02%, 降幅达9.58个百分点, 减少近百人, 这个减幅在国内仅次于内蒙古和青海, 成为影响我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活动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而固定资产投资是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极为重要的手段。科研物质条件包括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 (万元/人) 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 (%) 。2007年甘肃科研物质条件指数较上年下降了7.16个百分点, 其组成指标中, 虽然甘肃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 (万元/人) 2007年比上年增加了6.56个百分点, 但是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却下降了20.88个百分点, 居全国最后。说明2007年甘肃省财政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在下降, 成为影响我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的又一主要因素。

科技意识由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 (项/万人)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 和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 (万元/万人) 三项指标构成。专利申请不同于专利批准, 注重发明创造, 具有较强的专利意识是反映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而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反映了政府及全社会对从事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高水平工资待遇的认可程度。2007年, 甘肃科技意识指标较上年降低了0.58个百分点, 国内排名没有变化, 指数下降的原因有三级构成指标中的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较上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 但主要原因是甘肃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 下降了3.91个百分点, 国内排序直接下降了6位, 这说明2007年全省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较低, 科研人员待遇相比其他行业没有提高。2007年甘肃吸纳技术成果金额 (万元/万人) 较上年提高2.29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 导致2007年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减少、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省财政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下降、全省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工资水平降低, 科研人员待遇没有提高。

3 改善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的措施与建议

通过对2007年甘肃科技进步环境监测指数分析, 可以看出, 由于科技进步环境指数对应的二三级指标的降低, 成为导致2007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 这些下降的二三级指标并不是主要由于科技工作自身造成, 相反, 大部分却是教育、财政投入以及科研待遇不高所致。因此, 只有在保证原有增长指标的基础上, 强化专利申请, 进一步提高全省学历教育, 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 确实改善科研固定资产投入和科研人员工资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甘肃省科技进步环境。

3.1 确立企业自主创新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自2006年实施建设创新型甘肃战略以来, 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企业自主创新, 政府在资金、人才、项目、政策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 有效整合资源, 全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两年来, 成效显著, 但是在企业内部, 由于受企业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方式的限制, 工程师、高工在企业中的数量偏少, 尤其是教授级高工;同时, 企业员工的待遇不是依据技术职称, 导致企业不重视员工技术职称的评聘, 这些都造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减少, 所以, 经过专业统计口径调查, 显得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比较弱小。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就如何评聘企业员工专业技术职称给予规范和改革,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进而改善甘肃科技进步环境。

3.2 加强专利工作, 提高专利申请数量

2007年, 全国专利总量虽然迅速增长, 但国内专利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趋势继续深化, 最能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中, 国内部分占比例小的格局并无明显改观。同样, 甘肃省专利也大体存在类似的特点,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专利工作中不但要重视数量, 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量, 还要从根本上做好专利质量工作, 唯有如此, 才能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3 提高财政对科研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2007年, 科技进步监测显示, 甘肃省财政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大幅下降, 居全国最后, 说明2007年省财政对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相比其他行业投入在减少, 直接影响了科技进步环境建设。加强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投入, 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显得更为重要。

3.4 提高全省人口素质

2007年, 在全省人口基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 全省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呈现减少趋势, 直接影响了全省科技进步环境建设。全省人口素质教育, 特别是学历教育, 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3.5 提高科研人员待遇

上一篇:北森测评的体会下一篇:包饺子的二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