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游梁启超纪念馆

2024-04-21

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游梁启超纪念馆(共2篇)

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游梁启超纪念馆 篇1

2011——2012第二学期

班级数学11

1姓名刘金铭

学号11001

5瞻仰伟人风采 追寻先辈足迹

——参观梁启超纪念馆

1.梁启超纪念馆简介

梁启超天津故居和书斋“饮冰室”坐落于河北区民族路上。故居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建于1914年;“饮冰室”为浅灰色二

层小楼,建于 1924年。正是这两幢意

大利建筑风格的民居,将这位文化巨

擘与津沽大地连在了一起。

今天的梁启超故居和书斋“饮冰室”,安静地守在游人如织的海河之畔,院

落中

央矗

立着

梁启超手握书卷、低颌沉思的坐像。天津梁启超纪念馆

副馆长崔立文告诉记者,这座依托梁启超天津故居和书

斋“饮冰室”原址建造的纪念馆,自2003年向社会开放

至今,已接待海内外游客20万人次。

“梁家人称故居为‘老楼’,称‘饮冰室’书斋为‘新

楼’。两楼建筑面积共计2000多平方米。” 崔立文说,自1915年举家迁居于此,至1929年病逝,梁启超在此

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4年时光。

“老楼” 现辟为展室,展览主题为“梁

启超与近代中国”,从少年苦读、戊戌变

法到鼓吹君主立宪、反袁护国、文化巨擘、寓居津门六方面介绍了梁启超的传奇一生;

书斋“饮冰室”则通过百余件家具、用品

还原了梁启超当年工作、生活的场景,其

中最为抢眼的是四壁落地大书柜中摆放着的3470多种、4万余册藏书。

“‘饮冰’二字,语出《庄子·人世间》: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梁启超用此表

达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焦灼。”

据崔立文介绍,梁启超在此完成了讨袁檄

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及《中国文

化史》、《儒家哲学》等一批学术巨著。

2.梁启超纪念馆内部介绍

梁启超纪念馆由梁启超先生的故居和“饮冰室”书斋组成。修复后的梁启超故居,分为书房、起居室、家族纪念室等十二个展室,再现了梁启超当年居住的环境。展室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展室里陈列着梁启超的书信、书籍、历史文献以及活动照片等。“饮冰室”书斋是梁启超晚年开展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地方。楼内居室九间,均恢复了当年的场景。一进门是大过厅,左边墙上挂

着一米高的蔡锷画像。再进去是书房和

客厅。书房里摆满了书柜,客厅里陈列

着菲律宾客人赠送给梁启超的蜥蜴标本

以及鸵鸟蛋等复制品。二楼是梁启超的卧室、餐厅等。

梁启超故居为两层意式楼房,以《梁启

超与近代中国》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的照

片、文献、绘图、实物、手迹等历史资料充分的展示了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一生。其下有地下室,上有阁楼,两层各有九间房,由互通的门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1374.57平方米。书斋“饮冰室”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建成。“饮冰”来自《庄子·人世间》,当日梁氏受命变法维新,内心焦灼,欲解故引用

之。该楼两层,一层正中为大厅,周围是书房、图书资

料室,西北角大厅用于接待有身份治人物;二层西南角

是他们的卧室;总面积1117.82平方米。

纪念馆大院中央竖立着一尊梁启超铜像,高

2.38米,重400多公斤。由

原籍新会的广州美术学院教

授林敦厚父子设计,铜像栩

栩如生,再现了梁启超年青

时朝气蓬勃的风采。

梁启超一生勤奋笔耕,用

他那支注满激情的笔,写出多

篇华章巨著,教育启发了整整

一代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潜心学术研究,在“饮冰室”

书斋写出了一大批学术著作,他的思想至今还有积极的现实意

义。

3.梁启超的贡献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

倡导变法维新1895年赴京会试期间,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期间,曾任《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主笔,发

表《变法通议》,影响巨大。1898年参与

戊戌变法,受光绪帝召见,负责办理京师

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

吹改良,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反对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之后,回国任

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1915年,发表

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猛烈抨

击袁世凯称帝野心,并与蔡锷策划发动了

护国战争。

文化贡献卓越流亡日本期间,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19 18年退出政坛,赴欧考察西方文明。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晚年被誉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造诣。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400余万字。

4.梁启超纪念馆参观后感想

2012年5月5日,我和同学来到梁启超纪念馆前,出于对这位伟人的深切的景仰之情,我们借社会实践之机,拜访了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建筑群分成两部分,左边砖瓦木结构,岭南民居建筑样式的几间毗连的灰黑色房屋是“梁启超故居”,右边是一栋白色西洋式两层小楼,这就是由著名建筑师莫伯治先生设计,华侨港商谭永廉先生捐资

兴建的“梁启超纪念馆”。在故居与纪念馆

之间有一个宽敞的场院,场院正中矗立着

梁启超先生的立像,立像后有一条走廊把

故居和纪念馆这两组建筑物相连接。

这时候来参观的人很少,四周一片寂

静。穿行在梁氏祖屋那几间采光不良的老

房子之间,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偶尔传来参观者的低语和推动沉重的木门

所发出的“吱呀”声,使这座古旧的房屋更

增添了一丝庄严和神秘。在这一片昏暗和宁静之中,我们细细品味着这一位旷世奇才的心路历程、这一个书香世家的百年沧桑和几代辉煌。这是一种超脱了尘俗的静谧,心灵在激越与荡涤之下变得澄明。

走出故居,天色已近傍晚,阳光渐渐柔和、醇厚起来。我们仿佛仍然被这份极深的恬静所染而不忍离去,于是我们街道上慢慢地前行,尽力地感受着这一份难得的宁静。

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游梁启超纪念馆 篇2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 果 名 称: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报告 姓名:唐铁柱

所 在 院 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2班 学号:1100506044

手机:***

电 子 邮 箱:1280401991@qq.com

日期:2012/2/

2关于河南省当地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前言: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及红色土地的介绍,从而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近现代以来的部分红色文化,借由报告的形式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历史与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历史与人民怎样经过艰辛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使我们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达到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的目的.研究内容:

2012年2月2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乘车来到了耳闻已久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阵阵寒风,在冬日的阳光下,眼前这宏伟的建筑群显得格外的庄重与肃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1984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投资兴建,全馆规划面积288亩,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坐落在新县城东南风景秀丽的凤凰山、英雄山脚下,小潢河、金水河环绕其间,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2001年--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建,新建了大门、英雄广场、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和兵器园,使博物馆的面貌焕然一新。该馆现在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设历史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新集(今新县县城)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

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动人诗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84年国家投资在新县兴建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该馆座落在大别山腹地新县城关,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庄严。全馆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9589平方米。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分为四个部分:即奋起斗争,鄂豫皖苏区初步形成;大放异彩,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重组红军,坚持大别山斗争;红旗不倒,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2001-2009年,新县县委、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对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扩建,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

馆舍介绍: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由英雄广场、“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兵器园、主展馆、将帅馆五部分组成。

英雄广场

01.英雄广场是新县县委、县政府于2001年-2002年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综合性娱乐广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红旗飘飘

02.“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建通高21米,喻示着1926年新县第一个党小组诞生至1947年成立新县人民政府这21年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连绵不断,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兵器园

03.兵器园位于英雄广场北侧,主要陈展有飞机、坦克、大炮等兵器;

主展馆

04.主展馆有8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和专题陈列《将军

摇篮》、《千里跃进大别山》、《今日新县》等,反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经历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等几个阶段,一直到迎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展厅内部陈列采用声光电先进技术手段,陈列水平已达到全国县级博物馆一流水平。馆内还陈列有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和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贵文物;

将帅馆

05.将帅馆是全国红色旅游“1231”重点工程,建筑面积5440平方米,由新县县委、县政府规划兴建,将陈展在鄂豫皖苏区工作和战斗过的347位开国将帅的生平事迹。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正在进行陈列布展。

[1]基本陈列《风云大别山》共分四个部分,介绍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巩固与发展、坚持与保卫直到迎来全国胜利的这段革命斗争历史,系统展示了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和一支抗日武装——新四军第五师的史实。

[2]专题陈列《将军的摇篮》展厅:一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高厚良等43名新县籍授衔将军事迹陈列;二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陈列。

[3]《今日新县》展厅:反映了新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创业,实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自然风光旖旎迷人。

第一层厅,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巩固和发展时期的史物陈列;

第二展厅,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建立及鼎盛时期;

第三层厅是鄂豫皖苏区革命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集中反映的是各项建设;

第四层厅,是鄂豫皖苏区两年保卫战、三年游击战的战斗历程与斗争史诗;

另外,将军厅还详细介绍了近百位新县籍将军的生平事迹。序厅正面

是一幅高2.9米、长10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墙——“风云大别山”。上面雕塑有冲锋呐喊的红军战士,有肩扛锄头、刀矛的农民,有拥军支前的妇女,有手持红樱枪的儿童;他们的身后是绵绵起伏的大别山脉,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和大别山英雄儿女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一个缩影,是我们党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雕刻形象生动、内涵丰实、寓意深刻。浮雕墙两侧的八面旗帜,代表着从鄂豫皖根据地诞生的八支红军队伍,其中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参观结束后,我们紧接着又乘火车往南阳出发,在火车上我们通过互联网查询了有关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和简介,次日清晨我们来到了南阳市著名的桐柏革命纪念馆,刚下火车,我们就被桐柏文化给深深的吸引住啦!

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纪念馆占地35亩,主体建筑面积3013.5平方米,10个院落,117间房屋。纪念广场占地面积18306.7平方米,广场上的《丰碑》群雕是河南省最大的纪念园雕。纪念馆所在地原为本地名绅叶逢雨先生在清嘉庆年间扩建的住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飞檐走角,雕梁画栋,代表当时桐柏典型的建筑风格。叶家在三军会师桐柏后,主动腾出房间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机关的办公场所。

地处淮河源头的桐柏县是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南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战争时期,桐柏先后成为3个中央级、6个省级、9个地级、12个县级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以及304位元帅、将军曾在此工作和战斗过。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和据此改编的电影《小花》是桐柏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1945年10月,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和王树声率领的河南军区部队6万余人在桐柏胜利会师。10月30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在桐柏县城郊叶家大庄宣告成立。郑位

三、李先念、王首道、陈少敏、王震为中原局常委,郑位三任中原局代理书记兼军区政委,陈少敏任中原局副书记,李先念任军区司令员兼中原局副书记,王树声任副司令员,王震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首道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许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桐柏成为当时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区域和各级首脑机关

所在地。三军会师桐柏,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王震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三路大军六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

该馆的建成,对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桐柏“红”、“绿”结合,优势互补,发展桐柏一红一绿旅游新格局,构建桐柏——确山——新县红色旅游金三角,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论与建议:

1.结论:通过对自己家乡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红色土地的游览,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介绍来和同学互相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加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2.建议:应该多开展一些实际有效的调研活动,鼓励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思想也过于狭隘,导致调研质量不高!实际意义不大!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干部监督工作报告下一篇:霸气女生微信名